去者日以疏為什么無因(去者日以疏名句)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去者日以疏為什么無因,以及去者日以疏名句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去者日以疏古詩注釋賞析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又作:來者日以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 翻譯 」
死去的人歲月長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轉為空虛,幻滅。
新生下來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而更加親切。
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為禾薪。
白楊為勁風所吹,發出蕭蕭的嗚聲猶如悲鳴自我的哀痛,蕭蕭的哀鳴聲里,肅殺的秋意愁煞了人們的心里。
人生如寄,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長期旅客的游子,怎不觸目驚心只有及早返回故鄉,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圓之樂。
想要歸返故里,尋找過去的親情,就是這個原因了。
「 注釋 」
(去者日以疏二句)“去者”和“來者”,指客觀現象中的一切事物。“來”一作“生”。“生者”,猶言新生的事物,與“來”同意。“疏”,疏遠。“親”,親近。“日以親”,猶言一天比一天迫近。“以”,古“以”“已”通用,意同。
(郭門)城外曰郭,“郭門”就是外城的城門。
(古墓犁為田二句)“犁”是農具。這里作動詞用,就是耕的意思。“摧”折也。上句是說,古墓已平,被人犁成田地;下句是說,墓上的柏樹,被人斫斷,當做柴燒。
(白楊)也是種在丘墓間的樹木。
(思還故里閭二句)古代五家為鄰居,二十五家為里,后來泛指居所,凡是人戶聚居的地方通稱作“里”。“閭”是里門也。“故里閭”,猶言故居。“還”,通“環”,環繞的意思。“因”,由也。
「 賞析 」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親”出自《古詩十九首》的第十四首。從題材范圍、藝術境界以至語言風格看來,有些近似第十三首《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是出于游子所作(題材屬思鄉詩范疇)。由于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世路艱難、人生如寄,在死生大限的問題上,憤激地抒發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愴痛之感。
《古詩十九首》雖說不是出于一個作者之手,但這些詩篇卻都植根于東漢末年大動亂的歷史土壤,而具有共同的憂患意識。因為人生理想的幻滅而跌入頹廢感傷的深谷的作者們,為了排遣苦悶,需要諷刺和抨擊黑暗,這一個慘霧迷漫的外宇宙;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還需要對自己的內宇宙進行反思:既然人生如寄,那么人生的價值觀該是如何?既然是榮枯變幻、世態無常、危機重重、禍福旦夕,那么人生的最后歸宿又將是如何?
雖說《十九首》作者未必是富于思辨的哲學家,然而極盡人間的憂患,促使他們耽于沉思,而道家的遼闊想象空間和先秦以來“名理”觀念的長期孕育,多方引導他們考慮生死存亡問題,終于把對人生奧區的探索和對世路艱難的悲歌二者相拌和。這是《去者日以疏》一詩的思想特點,也是當時中下層知識分子精神狀態的寫照。
當然,同是探索,同是悲歌,手法也還有不同。由于《十九首》作者的每一篇作品的思維定勢不同,因而表現這一種自我反思的核心觀念的建構也各有不同:有的'是著意含情,有綿邈取勝;有的是一氣貫注,而不以曲折見長;有的運用一層深似一層的布局而環環套緊;有的是發為揮灑的筆勢,歷落顛倒,表面看來,好像各自游離,而卻又分明是在深層次中蘊藏著內在脈絡。而《去者日以疏》這一首,就思維定勢說來,則更有其異守崛起之勢。請看,開頭的“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起筆之人生高度概括,就已經籠罩全詩,和另外十八首迥然不同。另外十八首,大都是用比興手法,由自然景物形象之表層的揭示,逐步轉為景物的社會內涵的縱深掘發。這種審美心態與其藝術處理,蔚為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因而古人說,詩有了“興”,則“詩這神理全具”(李重華《貞一齋詩話》)。確有至理。但話又說回來了,詩的得力之處并不能局限于比興。哪怕開門見山,只要處理得好,也未嘗不可成為佳作。開門見山,可以用敘事手法,如“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由“涉長道”而轉入四顧茫茫,展開人生如寄的悵觸;也還可以用足以籠罩全文、富于形象的哲理性警句作為序幕,那就是接下來要談的《去者日以疏》的開頭兩句了。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互為錯綜的這兩句,既是由因而果,也是相輔相成。天地,猶如萬物的逆旅;人生,猶如百代的過客,本來就短促萬分,更何況又是處于那一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的災難重重的時代。死去的人歲月長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轉為空虛、幻滅。新生下來的一輩,原來自己不熟悉他們,可經過一次次接觸,就會印象加深。去的去了,來的來了。今日之“去”,曾有過往昔之“來”;而今日之“來”,當然也會有來日之“去”。這不僅和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說的“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相似,此外也更說明一點:東漢末年以至魏晉文人,他們的心理空間的確寬廣。他們喜愛對人生進行探索,對命運進行思考。按照這首詩的時間的邏輯順序看來,作者應該是先寫走出郭門,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愴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人天廖廓之想,然后再推開一筆,發揮世事代謝、歲月無常的哲理。可是作者偏不這樣寫,而是猛揮其雷霆萬鈞之筆,乍一開頭,就寫下了這樣蒼蒼莽莽、跨越古今、隱含著人世間無限悲歡離合之情的兩句。從技巧上說是以虛帶實,以虛涵實;從作者的思維定勢說,則是在詩篇開頭,已經憑宏觀縱目,指向了人事代謝的流動性,從而針對這一“來”一“去”進行洞察性的觀照和內窺性的反思。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這兩句足見開頭意象的如此崛起,決非偶然,說明作者在目累累邱墳時被激直的對人生的悟發有其焦灼性。作者確是為眼前圖景百觸目驚心。也正因為這種悟發和焦灼來自眼前的嚴峻生活圖景以及由此而聯到的、長期埋葬在詩人記憶倉庫中的決象,所以這開頭的涵蓋性就異常廣闊,氣勢異常充沛,思維觸角軒翥不群。這正是唐代詩僧皎然說的:“詩人之思初發,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詩式》)作者出了郭門以后,其所見所想,幾乎無一而不與一“去”一“來”、一生一死有關。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埋葬死人的“古墓”是人生的最后歸宿了,然而死人也還是難保。他們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邊的松柏也被摧毀而化為禾薪。人生,連同他們的墳墓,與時日而俱逝,而新的田野,卻又隨歲月而俱增。面對著這樣的凄涼現象,面對著那一個“時”,卻又偏偏是“世積亂離”(《文心雕龍·明詩》)、大地兵戈、生民涂炭之時,詩人對眼前一“去”一“來”的魚龍變幻,不由引起更深的體會,而愁慘也就愈甚了。既然“來者”的大難一步逼近一步,他不能不為古今代謝而沉思;既然看到和聽到白揚為勁風所吹,他不能不深感白揚之“悲”從而自傷身世。歷來形容悲風,都是突出其“蕭蕭”聲。
為此,詩人不由沉浸到一種悲劇美的審美心態積淀之中而深有感發,終于百感蒼茫地發出驚呼:“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墓前墓后的東西很多,而只歸結到“白揚”;但寫白揚,也只是突出了“蕭蕭”。荊軻有“風蕭蕭兮易水寒”之句。借用到這里來,卻既成為悲風之聲,又成為象征“地下陳死人”的像白揚樹的哭泣之聲。死人離開世界,是“親者日以疏”了,然而他們的悲吟分明在耳,這就是“來者日以親”。一“疏”一“親”,表現在古墓代謝這一典型景象對比之中,更集中的化作為白揚的蕭蕭聲。這結果,給予詩人的感召如何,這就不用說了。清人朱筠有云:“說至此,已可擱筆”;但他卻又緊接著說:“末二句一掉,生出無限曲折來。”(《古詩十九首》)確有至理。
末二句:“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是這樣的平平淡淡,但它卻飽含著無限酸辛:思歸故里閭,欲歸道無因。表現看來,這兩句好像游離開前文,確乎是朱筠說的“一掉”;介這一個大大的轉折,卻顯示了詩歌的跳躍性,并非游離之筆,它和上文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既然人生如寄,代謝不居,一“去”一“來”中歲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那么長期作客的游子,則不能不為之觸目驚心。唯一的希望只有是及早返回故鄉,以期享受亂離中的骨肉團圓之樂。這時,老人該尚未因盡死而疏,而過去未曾見過的新生后輩,又復得以親近,這將是無比美好的。不過,引人愴痛的是欲歸不得,故障重重。這些故障盡管沒有細說,而只是一筆帶過,化為飽含著無限酸辛的二字:“無因”!但,這位凝神地諦視著滿眼丘墳,冥索人生的反思自我的詩人,他的前途茫茫是可以想見的。
他只有讓幻想委于空虛,把歸心拋卻在縹緲難憑的宇宙大荒之中。而與此同時,他也只有讓長期生活無限延續下去,讓還鄉夢日日向枕邊縈繞,讓客中新歲月,一天天向自己逼來。
在古今代謝這一個莽莽蒼蒼和流動不居的世界中,詩人的遭際是渺小的,然而詩人的心理時空卻又非常遼闊。他把長期的游子生涯放在一“去”一“來”的時間順流中,把異鄉的“郭門”和故鄉的“里閭”放在兩個空間的對流中;而更重要的,則是宇宙的代謝引起他主觀和悟解,而詩人的焦灼又加深了景物的愁慘氣氛中,聳立著一位耽于沉思的、凈化了和升華了的悲劇性格的佚名詩人。就這一點說,又可以看做心靈與現實的交流。
順流,對流,交注,一切都表明這首古詩作者,他有著炯炯雙眸。他不止是“直視”丘墳,他面向的是茫茫宇宙中的奧區。他懷著憤激和焦灼的心情,進行觀照和冥索。
《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漢末一批無名詩人所創作的抒情短詩,《古詩鏡》中評價其是:謂之 風余,謂之詩母。其內容主要是反映漢末社會動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它繼承了《詩經》以 來現實主義的傳統,在表現手法上,吸取了漢樂府民歌的營養。
古詩十九首側重抒情,以情融事; 其次在結構上,樂府民歌一般以事情自身的發展順序為線索,古詩十九首中的作品多按感情 的起伏節奏為主線;語言方面,后世評論樂府民歌是:質而不鄙,淺而能深,近而能遠。論 古詩十九首是:隨語成韻,隨韻成趣。譽之為“秀才說家常話”。在意境方面,樂府民歌可 以說是其境深厚,古詩十九首則可說是其境曠遠。
《古詩十九首》兼有風余和詩母這兩個特點,說明它在古典詩歌從前古到中古的重大轉換中,處于樞紐地位(以漢末建安年間為分界)。前古時期的詩歌,從審美角度來看,無論 是《詩經》、《楚辭》或是漢樂府,都是作者心聲的自然表達,從文學作品來講,可以說作 不自覺的文學作品。唐詩僧皎然在其《詩式》中稱之為:天予真性,發言自高。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全詩及意義
古詩十九首》是組詩名。漢無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確)。非一時一人所為,一般認為大都出于東漢末年。南朝梁蕭統合為一組,收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之一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之二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夫。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之三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之四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之五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之六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之七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之八冉冉狐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之九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之十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十一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之十二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之十三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之十四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之十五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之十六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目希〕。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之十七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之十八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之十九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不知對不對 贊同
0| 評論
2009-4-29 23:20 yiyiyayahu | 三級
古詩十九首____-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2009-04-20 12:43:19)標簽:文化
之一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之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昔為娼家女,今為蕩子夫。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余尺。
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之四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識曲聽其真。
齊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無為守貧賤,坎軻長苦辛
之五
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弦歌聲,音響一何悲!
誰能為此曲,無乃杞梁妻。
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愿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
之六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之八
冉冉狐生竹,結根泰山阿。
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
千里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
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
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之九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之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
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
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
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志,何為自結束!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
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
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之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
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之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愚者愛惜費,但為后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之十六
凜凜歲云暮,螻蛄夕鳴悲。
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
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
愿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
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
眄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目希〕。
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之十七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
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
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之十八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
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
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緯。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贊同
0| 評論
2009-4-30 10:22 十年書生 | 二級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
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
洛中何郁郁,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山居雜志:《古詩十九首》第十四(去者日以疏)
一、詩文全篇: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
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松柏摧為薪。
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二、以詩解詩:
1)曹植《雜詩七首其一》: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
2)《楚辭?九歌?山鬼》: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3)《古詩十九首第十三(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
4)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
5)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6)王羲之《蘭亭集序》: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三、掇拾鑒賞:
1)游子吟。有感于世路艱難、人生如寄,抒發了世亂懷歸而不可得的愴痛之感。
2)以虛帶實,有別于其它十八首的比興。
3)人的遭際是渺小的,心理時空極是遼闊。在一“去”一“來”的時間順流中,把異鄉的“郭門”和故鄉的“里閭”放在兩個空間的對流中。
4)末二句,讓幻想委于空虛,把歸心拋卻在宇宙大荒之中,飽含著無限酸辛。
5)朱筠《古詩十九首說》:此二句不說出欲歸不得之故,但曰‘無因’,凡羈旅苦況,欲歸不得者盡括其中,所以為妙。
四、心弦共鳴:
“去者日以疏,來者日以親。”
關于去者日以疏為什么無因和去者日以疏名句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