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哪個朝代的(古代的李斯是誰)
大家好,關于李斯是哪個朝代的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古代的李斯是誰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李斯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你好,這事倭國歷史上秦朝時期的人物,他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
《諫逐客書》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人
《諫逐客書》的作者是李斯,秦朝人。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1]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派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嬴政(即后來的秦始皇),倡言鑿渠溉田,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以實施“疲秦計劃”。事被發覺,秦王嬴政聽信宗室大臣的進言,認為來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間于秦,就下令驅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驅逐之列,盡管惶恐不安,但他在臨行前主動上書勸說秦王不要逐客,寫下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文章先敘述秦自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后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終圍繞“大一統”的目標,從秦王統一天下的高度立論,正反論證,利害并舉,說明用客卿強國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詞勝,雄辯滔滔,打動了秦王嬴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我想請問歷史上的李斯是干什么的什么時期的人 急
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李斯生活的朝代和歷史時期
英文名稱:
Lisi(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
簡介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生平
不甘寂默 赴秦施才
李斯生于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后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于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里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陳規,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后,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干,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么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干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于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并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李斯告別了老師,到秦國去實現自己的愿望了。
書諫逐客 妒殺韓非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力量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還說,秦王的珍珠、寶玉都不產于秦國,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東方各國。如果只是秦國有的東西才要的話,那么許多好東西也就沒有了。李斯還在信中反問:為什么這些東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來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東西,而對人才卻不能重用,其結果是加強了各國的力量,卻不利于秦國的統一大業。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盡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后來聞名于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這一次反復,秦國仍舊堅持招攬和重用外來客卿的傳統,這些外來的客卿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國大梁人尉繚也來到了秦國。當時的形勢是,秦王已經除掉內部的反對派呂不韋等,大權進一步集中,積極向外擴張,東方各國都個個自危。尉繚向秦王建議說:當前,以秦國的力量消滅東方各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如果各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抗秦,結果就很難說了。因此,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他們的聯合,只用三十萬金,就可以達到兼并各個諸侯國的目的。秦王采納了尉繚的計謀,在同各國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勝利的。當然,秦國的反間計是以武力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講:“不肯者,利劍刺之”。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繚、王翦、李斯、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并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并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韓非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韓非因說話口吃,不善辯說,但善于著述。韓非回到韓國以后,看到韓國太弱,多次上書獻策,但都未能被采納。于是,韓非發憤著書,先后寫出《孤憤》、《五蠹》(音妒)、《說難》等。他的書傳到秦國,由于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并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并派他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根據秦國法令的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韓非到秦國以后,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該的,使得秦王很掃興。事后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貫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只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從此以后,李斯沒有對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為秦王統一六國出謀劃策了。郡縣制與焚書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達嶺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內蒙古、遼東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統國家。秦王,這時已稱為秦始皇了。為了鞏固這個封建統一的國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貢獻的。
(另有一說,李斯一直想將韓非留在秦國,等秦滅韓之后再為秦國所用。但由于韓非之書《韓非子》對于帝王之術、統治之術的分析過于透徹,導致秦王嬴政對其才華感到恐懼,加上韓非的三條不利于秦國發展的建議、姚賈的陷害,使秦王嬴政將韓非下獄拷打。李斯實心欲救韓非,曾幫韓非呈韓非絕筆之作《初見秦》于秦王嬴政,無奈秦王嬴政鐵心欲除韓非。后秦王嬴政以韓非書中《八經》之三中除“陰奸”之術施于韓非:令李斯去處理韓非一案(結合之前所言即讓李斯殺死韓非),嫁禍于李斯,從而不背罵名。李斯無奈,只得從命而下毒于韓非飲食,使韓非暴斃而亡。)
力駁分封 定制頒法
秦統一以后,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象周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秦始皇召開群臣會議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來一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現在天下一統,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于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于是,他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于國家的統一。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博士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子弟和功臣。現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姓一樣,萬一發生了田常、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的,沒有聽說過。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和行動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為不滿,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李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由于時代的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三代時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時候諸侯并列,互相爭奪,現在天下統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現在的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于造謠惑眾,不利于統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于皇帝的權威。最后,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
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當殘苛的。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不是博士(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準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此后,如果有敢再談論詩書者“棄市”(指在鬧市區執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街頭,稱為棄市);“以古非今者族,(指一人有罪,父母兄弟妻子皆受刑,稱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檢舉者,與之同罪;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燒者,黥(意為用刀刺刻額頰等處)再潦上墨為“城旦”(一種刑罰,輸邊筑長城四年)。有想學習法令的,要以吏為師。
這次焚書的原因,是由于討論是否分封的問題而引起的,無論是主張分封還是反對分封的大臣,都是為了秦始皇長久統治打算卜他們并無根本利益上的對立。李斯借題發揮,最后竟造成焚書的結局,也不是沒有緣由的。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直是以法家理論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也是以法家治國的。在他當皇帝的九年中,主要精力是用在建立中央專制政權,劃定全國疆域,統一文字度量衡,修筑長城等,對文化思想方面很少注意。淳于越以儒家思想為秦始皇出謀劃策,是不利于秦的中央集權統治的。因此,善于領會秦始皇意圖的李斯,為了打擊儒家勢力,鞏固統一政權,提出了上述焚書的主張,得到了秦始皇的同意和批準。于是,秦始皇下令焚書,先秦許多文獻古籍都被燒掉了,使中國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損失。
在焚書的第二年,即秦王政三十五年(前212年),秦始皇對儒生又進行了迫害。他下令將咸陽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活埋,這就是歷史上的“坑儒”事件。
二世幫兇 腰斬滅族
由于秦始皇的賞識,李斯不僅官運亨通,他的子女也都跟著沾光。李斯的長子李由做三川郡守,掌握了一定的軍政大權,其他子女也都與帝室結了婚姻關系。有一次,李由回到咸陽,李斯擺設家宴,百官都來赴宴祝酒。在這種熱烈的酒席上,李斯想起了他的老師荀卿告誡他的“物忌太盛”這句話,感慨地說:“我是個平民百姓,今天卻做了丞相,可以說是富貴到了極點。但是,物盛則衰,我還不知道將來會有什么樣的結局呢,由此可見,李斯并沒有完全陶醉于高官厚祿之中,他對現實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
秦朝建立以后,由于秦始皇對廣大人民實行殘暴的統治,各地人民群眾的反抗從來沒有停止過。除了武裝斗爭形式外,廣大人民還以歌謠的形式咒罵秦始皇,如說:“阿房阿房,亡始皇”等。人民群眾的不滿和反抗,使地主階級也很擔心。因此,秦始皇在統一后的十余年間,先后進行了五次遠途巡行。其目的就是到各地耀武揚威,加強對全國的控制。
盡管秦始皇到各處巡行,殘酷鎮壓人民群眾,然而反抗還是不斷發生,如有人攔截皇家使者,有人公開咒罵秦始皇:“今年祖龍(秦始皇)死。”所以,在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決定第五次巡行。
這一次巡行,丞相李斯和秦始皇寵愛的小兒子胡亥等一同前往。巡行的路線是:從咸陽出發,出武關,沿丹水、漢水流域到云夢,再沿長江東下直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南)。登會稽山,祭大禹,并刻石留念。在北歸之時,秦始皇得了重病,不久死在沙丘(今河北鉅鹿縣東南)。
秦始皋死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亂,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飯,不讓外人知道死訊,按照慣例,應由秦始皇長子扶蘇繼位。扶蘇思想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當面提過意見,惹得秦始皇生氣,把他派到西北大將蒙恬那里。這時,宦官趙高也正在進行陰謀活動,他曾是胡亥的老師,極力想讓胡亥稱帝,他就可以大權在握了。唯一需要注意拉攏的是李斯,所以他就想方設法爭取拳斯也同意胡亥上臺。趙高口才極好,善于雄辯,與李斯有這樣的一段對話。
趙高說:“皇帝臨死前,曾召扶蘇參加葬禮的這封信,沒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這封信沒有人知道,現在胡亥手里。決定由誰來繼位;全由胡亥和我來決定丁,你認為如何?”這是探聽的口氣。
李斯說:“這是亡國的言論,不是人臣應該議論的。”反映出李斯對趙高的不滿。但趙高早就對李斯的為人了如指掌,他讓李斯和蒙恬進行對比,李斯自覺不如蒙恬。于是,趙高乘機又說:扶蘇剛毅面勇敢善戰,他繼位后必將任用蒙恬為丞相,這話很能抓住李斯當時的心情。趙高接著又威脅說,現在天下實際上掌握在胡亥和他的手里,扶蘇、蒙恬、李斯的命運也全都攥在我們的手里。李斯見形勢不妙,就只好聽從趙高的調遣了。胡亥、趙高將秦始皇召扶蘇來咸陽送葬的書信,改為斥責扶蘇“無尺寸之功”、“不孝”的信,令他自殺;同時責備蒙恬“不忠”,也令他自殺。結果扶蘇乖乖地自殺了,蒙恬不肯自殺,后被囚禁,還是服毒而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胡亥繼承了帝位,開始了比秦始皇更加殘忍的統治。李斯與胡亥、趙高的結合,是為了互相利用,所以后來他們之間勾心斗角,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李斯是個不惜一切代價而想得到功名的政客,比昏庸無能的胡亥,當然要高明得多。他看到了秦王朝的危機,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不敢規勸胡亥。一次,胡亥責問李斯說:過去韓非曾經說過,古代的君王都是十分辛勤勞苦的,難道君王管理天下是為了受苦受累嗎?這是因為他們無能。賢人有天下,就要讓天下適應自己,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滿足,又如何治理天下呢?我想隨心所欲,而又要永遠統治天下,你李斯有什么辦法嗎?這時,李斯的兒子李由鎮壓農民起義進軍不利,大將章邯要追查李由的責任,并譏諷李斯的無能。李斯因此心中恐懼,為得到秦二世胡亥的信任,提出一套“督責之術”。
李斯在上書中說:賢主若能行“督責之術”,群臣不敢不全心全意為君王服務;不能行“督責之術”的君王,如堯、舜等比百姓還辛勞,簡直是受罪。
什么是“督責之術”呢?實際上就是嚴刑酷法和君王的獨斷專行。李斯說:“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就是對臣下和百姓實行“輕罪重罰”,使人人不敢輕舉妄動。君主對臣下要實行獨斷專行,要駕馭群臣,不能受臣下的影響。李斯認為,只有這樣的君主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實行“督責之術”,群臣百姓也就不敢造反了,君王的地位才能牢靠。
李斯關于“督責之術”的主張,既有取寵于秦二世的一面,也有他繼承法家思想的一面。在上書中,他也是一再引申不害、韓非的話,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不過,李斯講得更加露骨而已。糊涂可笑的秦二世,不顧天下百姓的反抗,采納了李斯的“督責之術”。此后,殺人多者為“忠臣”,殘忍者為“明吏”,弄得天下怨聲載道。
在李斯,趙高的慫恿下,秦二世胡亥更加奢侈腐化,胡作非為。為了鎮壓農民起義,不斷地從關中征發人民去打仗,給人民造成極大的負擔,秦二世胡亥為了修好阿房宮,征發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難的深淵。當時全國人民的反秦起義已經風起云涌,為了統治階級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去疾、將軍馮劫勸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一些徭役。當時,秦二世正與宮女宴飲作樂,見李斯等人上書十分惱怒,下令將他們逮捕入獄。李斯在獄中多次上書,都被趙高扣留。趙高借機說李斯與其兒子李由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殺死。
諫 逐 客 書 李斯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只為其主游間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
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
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
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
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
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
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
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后官;而駿馬□□(1),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官,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
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
立于側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
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
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
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
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士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
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
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
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1)【訣提】均改為馬旁。
李斯是哪個朝代的?
李斯(約前280年-前208年),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后,參與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和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眾議主張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車軌、貨幣、度量衡的統一。秦始皇駕崩后與宦官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腰斬于市。因其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李斯是哪個朝代的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古代的李斯是誰、李斯是哪個朝代的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