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新城是哪里 羅隱墓在什么地方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羅隱新城是哪里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羅隱墓在什么地方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詩人羅隱是哪一個朝代的
詩人羅隱,相信大家也比較的陌生的吧,但是呢,是我國歷史上的詩人。詩人羅隱是哪一個朝代的,我們來看看下文。
答案:唐代末期的人
詩人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陪喚前平兩同書》等,思想屬于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基本簡介
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區新登鎮)人,唐代著名的道家詩人,著有《讒書》、《太平兩同書》等。羅隱的思想屬于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有《歌詩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今編詩十一卷。
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后梁開平三年十二月十三日(910年1月26日)去世。羅隱小時候便在鄉里以才學出名,他的.詩和文章都很出眾,為時人所推崇,他和同族另外兩個有才的被合稱"三羅"。
在唐朝末年,羅隱和許多人一樣也想借助科舉考試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羅隱雖然名聲很大,卻六次沒有考中,于是改名為羅隱。羅隱的才學確實出眾,就連當時的宰相蘆清鄭畋和李蔚都很欣賞他,但由于他的試卷里的諷刺意味太強,人也很狂妄,這使他在講究謙虛的中國古代社會里非常孤立,考官們對他很反感。有次他投考時,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詔求雨做法,羅隱便上書進諫,說水旱災害是和天地一樣共存的,無法立即消除,他勸皇上應該用心祈禱,那么百姓的莊稼受災再重也會感激陛下的。最后說,先皇和大臣們都不能為陛下出力,何況做法的又是幾個無名之輩,他認為此法不可取。羅隱的話太直率,有些諷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沒有聽他的。
人物的生平
作者簡介
天佑元年(904年),羅隱奉吳越王錢镠命,從瑞安乘木鏈消船而
上溯江口,步行至莒江滌頭村(今屬泰順縣新浦鄉)尋訪寓賢吳畦(原平章事諫議大夫)出山輔政。
此為飛云江瑞安至泰順江口航運最早一次記載。
羅隱的諷刺散文的成就很高,堪稱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讒書》里的諷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憤懣不平之言,不遇于當世而無所以泄其怒之所作"(方回《讒書》跋)。羅隱自己也認為是"所以警當世而戒將來"的(《讒書》重序)。
如《英雄之言》通過劉邦、項羽的兩句所謂"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強盜本質。最后更向最高統治者提出了警告(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后生其謀耳)。類似這樣的光輝思想在羅隱的雜文中是不時流露的。
《說天雞》、《漢武山呼》、《三閭大夫意》、《敘二狂生》、《梅先生碑》等篇,也都是嘻笑怒罵,涉筆成趣,顯示了他對現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諷刺藝術才能。魯迅在《小品文的危機》一文中對晚唐小品文在唐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有非常精辟的見解。他說:"唐末詩風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輝。但羅隱的《讒書》,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皮日休和陸龜蒙,自以為隱士,別人也稱之為隱士,而看他們在《皮子文藪》和《笠澤叢書》中的小品文,并沒有忘記天下,正是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羅隱在唐末五代詩名籍甚,有一些精警通俗的詩句流傳人口,成為經典名言。如"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家財不為子孫謀"、"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無情也動人"等等。又如諷刺小詩《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瑞雪兆豐年,但對貧苦的人民說來,卻成了災難。他的詠史詩《西施》一首也寫得比較好:"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第一句多少有一些宿命論的意味,但他反對把吳王夫差的亡國歸罪于西施,的確是對傳統成見的有力翻案。許多人喜歡他的《贈妓云英》一詩。《唐才子傳》中有一段故事,原文如下:(羅)隱初貧來赴舉,過鐘陵,見營妓云英有才思。后一紀,下第過之。英曰:"羅秀才尚未脫白"隱贈詩云:"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羅隱才高,云英色藝兼美,如何是不如人呢?只是社會沒有給他們機會吧?每次讀此詩都會感動,可能是遭遇與他們也相似吧。明代屠中孚說:"若《答云英見誚》及《題新榜》二絕,真堪為之涕落。"(《刻羅江東集序》)
傳說,地仙羅隱是"真龍天子"。玉皇大帝怕他當了皇帝,會搗亂乾坤,就派天兵天將換了羅隱的仙骨。當時羅隱咬緊牙關,渾身的仙骨都被換掉了,只有牙床骨沒換得去,雖做不成皇帝,卻留下了一張"圣賢嘴"。說來也怪,羅隱說什么就靈驗什么,大家既想討他說好話,又怕惹他講壞話。關于羅隱的神奇故事,水地民間流傳不少。
古代詩人羅隱是哪個朝代的?
古代詩人羅隱是唐代詩人;羅隱(833—910年1月26日),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態亂第。咸通八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跡肢為統治階級所憎恨。羅隱的話太直率,有些諷刺的意味,最后姿閉世皇上也沒有聽他的。
羅隱為何人?有哪些著名的詩句?
羅隱 (晚唐道家學者)?
羅隱(833年-909年),字昭諫,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新登鎮)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著有《讒書》及《太平兩同書》等,思想屬于道家,其書乃在力圖提煉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冊猜的“太平匡濟術”,是亂世中黃老思想復興發展的產物。
個人作品
文集
羅隱著述甚豐,但散佚嚴重,今存詩歌約500首,有詩集《甲乙集》傳世,散文名著《讒書》五卷60篇(殘缺2篇),哲學名著《兩同書》兩卷(10篇),小說《廣陵妖亂志》《中元傳》等,另有書啟碑記等雜著約40篇(見《全唐文》)。
詩作
《雪》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雪》
細玉羅紋下碧霄,杜門顏巷落偏饒。
巢居只恐高柯折,旅客愁聞去路遙。
撅凍野蔬和粉重,掃庭松葉帶酥燒。
寒窗呵筆尋詩句,一片飛來紙上銷。
《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鸚鵡》
莫恨雕籠翠羽殘,江南地暖隴西寒。
勸君不用分明語,語得分明出轉難。
《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自遣》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曲江春感》
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皇陂州慶型》
皇陂瀲滟深復深,陂西下馬聊登臨。
垂楊風輕差友弄翠帶,鯉魚日暖跳黃金。
三月窮途無勝事,十年流水見歸心。
輸他谷口鄭夫子,偷得閑名說至今。
《寄鄭補闕》
夫子門前數仞墻,每經過處憶游梁。
路從青瑣無因見,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為讒口隔,只應貪草諫書忙。
別來愁悴知多少,兩度槐花馬上黃。
《牡丹花》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亦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后,辜負秾華過此身。
《黃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
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占斗客槎輕。
三千年后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汴河》
當時天子是閑游,今日行人特地愁。
柳色縱饒妝故國,水聲何忍到揚州。
乾坤有意終難會,黎庶無情豈自由。
應笑秦皇用心錯,謾驅神鬼海東頭。
《西京崇德里居》
進乏梯媒退又難,強隨豪貴滯長安。
風從昨夜吹銀漢,淚擬何門落玉盤。
拋擲紅塵應有恨,思量仙桂也無端。
錦鱗赪尾平生事,卻被閑人把釣竿。
《投所思》
憔悴長安何所為?旅魂窮命自相疑。
滿川碧嶂無歸日,一榻紅塵有淚時。
雕琢只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
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凄惶未可知。
《經張舍人舊居》
行塵不是昔時塵,謾向朱門憶侍臣。
一榻已無開眼處,九泉應有愛才人。
文馀吐鳳當年詔,樹想棲鸞舊日春。
從此恩深轉難報,夕陽衰草淚沾巾。
《雒城作》
大鹵旌旗出洛濱,此中煙月已埃塵。
更無樓閣尋行處,只有山川識野人。
早得鑄金夸范蠡,旋聞垂釣哭平津。
舊游難得時難遇,回首空城百草春。
《姑蘇城南湖陪曹使君游》
水蓼花紅稻穗黃,使君蘭棹泛回塘。
倚風荇藻先開路,迎旆鳧鷗盡著行。
手里兵符神與術,腰間金印彩為囊。
少年太守勛庸盛,應笑燕臺兩鬢霜。
《秋日有寄姑蘇曹使君》
多病無因棹小舟,闔閭城下謁名侯。
水寒不見雙魚信,風便唯聞五袴謳。
早說用兵長暗合,近傳觀稼亦閑游。
須知謝奕依前醉,閑阻清談又一秋。
《送章碣赴舉》
蘋鹿歌中別酒催,粉闈星彩動昭回。
久經罹亂心應破,乍睹升平眼漸開。
顧我昔年悲玉石,憐君今日蘊風雷。
龍門盛事無因見,費盡黃金老隗臺。
《焚書坑》
千載遺蹤一窖塵,路傍耕者亦傷神。
祖龍算事渾乖角,將謂詩書活得人。
《寄楊秘書》
潮水平來見鯉魚,偶因烹處得瓊琚。
披尋藻思千重后,吟想冰光萬里馀。
漳浦病來情轉薄,赤城吟苦意何如?
錦衣公子憐君在,十載兵戈從板輿。
往年進士趙能卿嘗話金庭勝事見示敘
會稽詩客趙能卿,往歲相逢話石城。
正恨故人無上壽,喜聞良宰有高情。
山朝佐命層層聳,水接飛流步步情。
兩火一刀罹亂后,會須乘興雪中行。
《得宣州竇尚書書因投寄二首》
其一
雙魚迢遞到江濱,傷感南陵舊主人。
萬里朝臺勞寄夢,十年侯國阻趨塵。
尋知亂后嘗辭祿,共喜閑來得養神。
時見齊山敬亭客,不堪戎馬戰征頻。
其二
曾逐旌旗過板橋,世途多難竟蓬飄。
步兵校尉辭公府,車騎將軍憶本朝。
醉里舊游還歷歷,病中衰鬢奈蕭蕭。
《鷺鷥》
斜陽淡淡柳陰陰,風裊寒絲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潔白,也知常有羨魚心。
《贈妓云英》
鐘陵醉別十余春,重見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籌筆驛》
拋卻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散文
《英雄之言》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防乎盜也。故人亦然。
夫盜亦人也,冠屨焉,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正廉之節,不常其性耳。
視玉帛而取之者,則曰牽于寒餓;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涂炭。牽于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涂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楚籍則曰“可取而代”。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然后生其謀耳。
為英雄者猶若是,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為人所窺者,鮮也。
唐代詩人羅隱的<鷺鷥>賞析
分類: 文化/藝術 文學 小說
問題描述:
原詩:斜陽淡淡柳陰陰,風裊寒絲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潔白,也知常有羨魚心.
解析:
論羅隱及其詩文
正如韋莊既是晚唐的重要詩人,又是西蜀詞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一樣,羅隱雖長期生活在晚唐,察唯但他的才能到歸附錢liú@⑴后才得以發揮,他既是晚唐的一位重要作家,也是吳越文壇的代表人物。他與“辭藻富贍”的羅虬和“才清而綿致”的羅鄴并稱“江東三羅”而居其首(王定保《唐摭言》)。胡震亨說:“五代十國詩家著者,多有唐遺士……羅昭諫隱酣情飽墨,出之幾不可了,未少佳篇,奈為浮渲所掩。然論筆材,自在偽國諸吟流上。”(《唐音癸簽》)魯迅先生對羅隱的小品文有過高度的評價, *** 同志閱讀羅隱集時對許多詩畫了濃圈密點。總之,羅隱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作家。
一
羅隱(833—909)是浙江新城(今富陽新登)人,原名橫,字昭諫,后因屢試不第,憤而改名為隱,自號江東生。他的曾祖和祖父都任過福州福唐縣令,父親也應過開元禮,為貴池尉。羅隱27歲就在貢籍,“才了十人,學殫百代。”(沈崧《羅給事墓志》),誰知十次應試,卻十次落第!“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變化”(《湘南應用集序》),“寒餓相接,殆不似尋常人”(讒書·序》)。此后十六七年,“東歸霸國敗鍵培以求用”(《五代史補》),除家鄉浙江外,還有陜西、河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安徽、江蘇等,但都“齟齬不合”(《十國春秋·羅隱傳》)。
羅隱向有“江東才子”之稱,為什么總是所至不遇?這是因為當時的用人制度已極其腐敗,科場被權貴把持,營私舞弊,任人唯親。羅隱是“江左孤根”(《投鄭尚書啟》),“族惟卑賤”(《投湖南王大夫啟》),自然只好感嘆“五等列侯無故舊,一枝仙桂有風霜”(《長安秋夜》)了。《五代史補》說他“恃才傲物,尤為公卿所惡,故六舉不第。”據載,唐昭宗曾欲以甲科取隱,當場有大臣反對說:“隱雖有才,然多輕易,明皇圣德,猶橫遭譏,將相臣僚,豈能免乎凌轢?”并舉出“譏謗之詞”《華清宮》為據:“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昭宗聽了,就取消了原來的打算(見姚士麟《〈兩同書〉跋》)。可見,羅隱的這些詩著實刺痛了統治者的心,既使其惱恨,又使其害怕,不為其所容也理所當然了。再則,羅隱所求的“霸國”實際上是割據一方的藩鎮勢力,也多驕奢腐敗,并無用人之心。如靠征討黃巢起義軍而威震一時的淮南節度使高駢,這時正獨霸一方,羅隱往謁以求用,而高駢卻惑于嬖吏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等神仙之說,酷好仙術,荒唐不堪。羅隱寫了《淮南高駢所造迎仙樓》、《后土廟》予以揭露。他把詩題在墻上,連夕掛帆而去。高駢知道后,惱羞成怒,發船緊追,追之不及始罷。
直到55歲那年,轉機終于來了,在外奔波了大半生而所至不遇的羅隱,回到了錢塘,投奔雄據東南的杭州刺史錢liú@⑴。錢liú@⑴辟羅隱為從事,又請置錢塘縣,表隱為錢塘縣令。唐昭宗天復二年(902), 錢liú@⑴進爵越王,哀帝天yòu@⑵元年(904),又進爵吳王。天yòu@⑵三年(906),羅隱轉司勛郎中,充鎮海節度軍判官。梁開平元年(907), 錢liú@⑴被封為吳越王,又表薦羅隱為給事中。22年中,賓主遇合,如魚得水,凡邦土的大事記、錢氏的文告、奏表幾乎都出于羅隱之手。吳穎說:“昭諫則固有于天下之大者也,遨游吳楚,退而應錢王之召。其高節奇氣,有可以撼山岳而砥江河者。”(《重刻羅昭諫江東集敘》)袁英稱之為“佐國是而惠殘黎”(《重刻羅昭諫集跋言》)。
唐昭宗景福三年(893)九月, 以武威軍防御使錢liú@⑴為鎮海軍節度使、浙江西道觀察處置軍使,錢liú@亮沖⑴使沈崧草謝表,盛言浙西繁富。隱曰:“今浙西兵火之余,日不暇給,朝廷執政方切于賄賂,此表入奏,執政豈無意于要求耶?”改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以詼諧幽默的語言為東南人民說了話。朝廷大臣見了都說:“此羅隱詞也。”(《吳越備史·羅隱傳》)。
羅隱感知遇之恩,竭力輔佐,深謀獻策,敢于進諫。當時,吳越的賦稅很多,小到雞、魚、蛋之類都要納稅。西湖的漁民每天要向錢王府上繳幾斤魚,名“使宅魚”。漁民不勝其苦。羅隱作《題〈pán@⑶溪垂釣圖〉》曰:“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鉤釣國更誰如?若叫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錢liú@⑴感悟,“遂蠲其征”(同上)。
在戰亂紛爭的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卻相對安定,這固然有各種主客觀原因,而羅隱輔佐錢氏22年,也是功不可沒的。
二
作為文學家的羅隱,他在詩文兩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對此,李慈銘作過很中肯的評價:“昭諫詩格雖未醇雅,然峭直可喜,晚唐中之錚錚者,文亦嶄然有氣骨,如其詩與人也。”(《越縵堂讀書錄》八)
羅隱的著作相當豐富,諸籍所載略有出入。今存《甲乙集》十卷并補遺一卷(《全唐詩》編為十一卷),《讒書》五卷,《廣陵妖亂志》一卷,《兩同書》十篇及序、記、啟、論、碑等雜著三十余篇。余皆散佚不傳。
羅隱的詩歌約500首左右。除少數五、七言古詩和雜言詩外, 基本上都是近體詩,尤以七律最多。其中,固然不乏含蓄蘊籍之作,如《魏城逢故人》等,但更多的是尖銳刻露的刺世嫉邪之作。風雨飄搖的時代,曲折坎坷的經歷,傲岸不屈的性格,使羅隱的詩歌充滿了剛正浩然之氣,“篇篇皆有喜怒哀樂、心志去就之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引《桐江詩話》)。他的詩好發議論,現實性強,語言通俗平易,把中唐新樂府的精神體現在五七言近體詩中,這無疑是進步的。
羅隱的大量詩歌,通過對自身坎坷遭遇的感嘆,揭露科舉的弊端與用人制度的腐朽。《甲乙集》第一首《曲江春感》就是他落第后的抒慨之作:
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滿腹經綸而累舉不第,不得不歸隱五湖,這不是對所謂“圣代無隱者”的絕妙諷刺嗎?《感弄猴人賜朱紱》更是淋漓盡致地諷刺了帝王用人的荒唐:“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幕府燕閑錄》載:唐昭宗播遷,隨駕伎藝人止有弄猴者。猴頗馴,能隨班起居。昭宗賜以緋袍,號孫供奉。按唐制,五品官服淺緋,四品官服深緋。一個裝腔作勢的耍猴人,居然能夠賜以大官的朝服,封以皇帝近侍的官銜,而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十二三年離鄉背井上京應試,竟一無所得!帝王的昏庸,科舉的腐敗,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在南來北往中,羅隱對虛職冗員尸位素餐、高官顯貴濫賜亂賞,實在是看得太多,也深惡痛極了。他把這一切都凝聚在詩篇中:“從事不從事,養生非養生,職為尸祿本,官是受恩名。”(《茅齋》)在社會上,一方面富人們“糞土金玉珍,猶嫌未奢侈”,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另一方面“陋巷滿蓬蒿,誰知有顏子”(《秦中富人》)。
羅隱的筆觸,還注意到更廣大的貧困者,一首詠雪的小詩,揭示了貧富咫尺相異的現實: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雪》)
豐收了又怎么樣呢?還不是被統治者盤剝得更多?而在大雪紛飛中,有多少求告無門的貧者將凍餓而死!對他們來說,大雪,與其說是“瑞”,還不如說是“災”,還是不要太多為好。將深沉的憤慨寓于冷雋的諷刺之中,既是對深居大宅錦衣玉食的富戶顯貴高談闊論的揶揄,也是對豐歉同悲的貧者的同情,還有自己連年奔波卻寒餓相接的不平。他在《送王使君赴蘇臺》中感嘆:“兩地干戈連越絕,數年麋鹿臥姑蘇。疲méng@⑷賦重全家盡,舊族兵侵太半無。”戰亂頻仍,賦徭繁重,生民凋蔽,為官者見此情景將何以為情?體察民瘼之情溢于言表。
羅隱的詩常常通過詠物、詠史等手段來諷刺現實、鞭笞黑暗。
在詠物詩中,或卒章顯志,直言不諱,或象征比興,借題發揮。他曾借詠錢揭露朱門富戶虎狼般的貪婪本性:“朱門狼虎性,一半逐君回。”(《錢》)《金錢花》一詩對這種殘暴貪黷行為挖苦得更為尖刻:“占得佳名繞樹芳,依依相伴向秋光。若教此物堪收貯,應被豪門盡@⑸將。”那黃燦燦的金錢花如能象金錢一樣收藏起來,也將會被豪門貴族砍盡采光。這是多么辛辣的諷刺!
人們喜歡贊美黃河的磅礴氣勢,羅隱的《黃河》詩卻專就其渾濁、彎曲這一特點發抒感慨:“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昆侖便不清。”只要與歷史稍作對照,就可發現,羅隱筆下的黃河,正是混亂黑暗的唐末現實的形象寫照。當時奸邪當道,以曲求通之事比比皆是。而誰又能明了“天意”呢?
羅隱的詠物詩不僅用以揭露統治者,而且對依附權貴的庸祿之輩也常冷嘲熱諷。有一首詠香的詩:“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煙nuǎn@⑹玉樓春。憐君亦是無端物,貪作馨香忘卻身。”(《香》)為了貪得權門貴人的歡心,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不顧了。羅隱投之以輕蔑的一笑。
《鷹》是對那些爬上高位的既得利益者的剖視:“越海霜天暮,辭韜野草干。俊通司隸職,嚴奉武夫官。眼惡藏鋒在,心粗逐物殫。近來脂膩足,驅遣不妨難。”本來如同司隸、武官一樣的蒼鷹,脂足肚飽后,就不肯盡職,連驅遣它都不容易了。這不由得使人聯想起社會上那些隨著地位變化而忘其所以甚至大擺架子的庸臣俗僚。
羅隱對那些口是心非的假隱士也不放過,他嘲諷鷺鷥:“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羨魚心。”(《鷺鷥》)揶揄鳴蟬:“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蟬》)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嘴上說得很清高,其實對官位權勢欣羨得很的偽君子或一天到晚唱著高調、忘記自己本來面目的 *** 之徒不也大有人在么?
通過詠史來刺時,是羅隱諷刺詩的又一特色。薛居正說羅隱“詩名于天下,尤長于詠史”(《舊五代史》)。所謂“長”,并不一定指數量多,主要是指手法巧妙,與現實的針對性強。羅隱的詠史詩常常具有史論的性質,在詠嘆和議論歷史的成敗得失中寄寓著對現實的諷刺。他說過:“蠹簡遺編試一尋,寂寥前事似如今。”(《詠史》)歷史上往往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歷史的鏡子常常能照出現實的影子,羅隱的詠史詩也顯然染上了唐末的時代色彩。他很少吟詠經綸蓋世、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和揆天則地、氣勢浩然的盛世景象,而多感于亡國之君和末世之時,因此,他的詠史詩,除了強烈的諷刺意味外,還有濃厚的悲涼氣氛。
羅隱詠嘆最多的是國家的治亂興亡之事。陳后主由于沉緬于“麗華承寵渥,江令捧杯盤”的游樂生活,不恤政事,甚至在隋兵攻下臺城時還詩酒不輟,及時行樂,最后落得個“兵來吾有計,金井玉鉤欄”的下場(《臺城》)。隋煬帝也由于荒淫無度,“君王忍把平陳業,只博雷塘數畝田”(《煬帝陵》)。這里有著多少深刻的教訓啊!
除了陳后主和隋煬帝,吳王夫差也是臭名昭著的亡國之君。羅隱在《姑蘇臺》中寫道:“讓高泰伯開基日,賢見延陵復命時。未會子孫因底事,解崇臺榭為西施。”周太王的長子泰伯為了讓位給弟弟季歷(周文王的父親)而逃到吳地,吳國就在這樣高尚的禪讓中開基,后來,吳公子季札(延陵季子)歷聘上國,遍交賢士大夫,曾在魯國觀周樂,知列國之治亂興衰,被大家稱為賢能之人。可是,子孫后代卻沒有繼承前輩的好傳統,為了西施大造樓臺亭榭,尋歡作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
羅隱不是一個“女禍亡國”論者,指出西施,是為了形象地說明吳王因荒淫而亡國,并不是要歸罪于西施,這在《西施》一詩中有明確表現:“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如果說西施能夠滅亡吳國,那么促使越國滅亡的又是誰呢?這就否定了“女禍亡國”的說法,提出了國家興亡自有其“時”的觀點。當農民起義軍進入長安時,唐僖宗倉皇逃向四川。羅隱為此而作《帝幸蜀》:“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謝阿蠻是新豐市的女伶,很受楊貴妃的寵愛,詩歌借她的口吻,不僅挖苦唐玄宗在安史之亂時讓楊貴妃做替罪羊,而且逼問唐僖宗:你這次逃奔四川,還有什么借口可找呢?
三
羅隱的散文可以《讒書》為代表。魯迅先生稱它“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與皮日休、陸龜蒙的小品文一樣,是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讒書》初編于唐懿宗咸通八年(867)春,共五卷六十篇(現存五十八篇,有兩篇有目闕文),清阮元列入《四庫未收書目》。
強烈的諷刺性是《讒書》的顯著特色,而題材之廣泛,手法之多樣,又顯示出作者高度的藝術技巧。耳聞目睹,古往今來,“有可以讒者則讒之”(《讒書·自序》),且都能涉筆成趣,有獨到的見解。
借用歷史題材諷諭現實,是羅隱最常用的手法。他善于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質,既從堯舜的“舍其子而教”肯定其“示后代以公共”的精神(《三帝所長》、《丹商非不肖》),由伯成子高責讓夏禹窺測其“狹禹之心而謹其取”的用心(《子高之讓》);又從劉邦、項羽“居宜如是”、“可取而代”的“英雄之言”背后看穿其“視家國而取”的強盜本性(《英雄之言》),從“秦鹿去而天下逐”的事實論證統治者“去道與德”的禽獸本質(《秦之鹿》),言簡意賅,入木三分。
羅隱特別注意總結興亡盛衰的歷史教訓,目的是給唐末統治者敲警鐘。漢武帝由于沉醉于“東山萬歲之聲”而“至于百姓困窮”,可見,“東封之呼不得以為祥,而為英主之不幸”(《漢武山呼》);吳王由于“賜員死,而pǐ@⑺用事”導致“越入吳”(《吳宮遺事》)的下場,揭示昏君奸臣必然誤國的規律;隋煬帝由于溺于迷樓而造成“相秉君恩,將侮君權”的局面,說明迷于所溺,必“爽君德”(《迷樓賦》)……凡此種種,在帝王腐朽、奸佞用權的唐末,無不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
值得注意的是羅隱運用歷史材料的創造性。他并不拘泥于古籍記載的某些細節,而是根據主題的需要靈活取舍。有的只是以某個歷史故事為緣起,生發開去,鋪張成一個新故事,比如,由《左傳》中晏子以“踴貴屨賤”譏齊景公“用刑之繁”,引發出晏子“以交易進退”勸齊景公“謹以從政”,寫成旨在影射唐末昏亂的政治局面的《市賦》;借著謝惠連《雪賦》中梁王命相如賦雪的話頭,敷衍出別具新意的《后雪賦》,以飛雪的“不擇地而下”、“浼潔白之性”而諷刺不擇手段、到處攀附的世俗小人。有的對原有故事稍加改編,突出某一側面,即能翻空出奇,成絕妙文章。《越婦言》利用的是《漢書·朱買臣傳》的故事,批判的對象卻由不能安于貧困的朱妻而轉為“矜于一婦人”的朱買臣,辛辣地嘲諷了平居時高談“匡國致君”、“安民濟物”,而富貴后“蔑然無聞”的封建官僚,這就更富有社會意義。作者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提出“周公之心可疑”,贊美“三叔之機在前”(《三叔碑》),又肯定禰衡、阮籍是“君若客旅、臣若豹虎”的衰弊時代“應天變者”(《敘二狂生》)。做的是翻案文章,卻能言之成理,令人信服,而借古諷時之意,不言而喻。
采用寓言故事來針砭時政、諷諭現實,也是羅隱的重要手段。他以敏銳的觀察力,從那些聽信讒言又濫施 *** 的昏君庸主、恃寵驕橫而虛有其表的重臣顯貴、兇險詭詐而互相殘殺的地方軍閥以及趨炎附勢并貪得無厭的勢利小人身上,概括出他們各自的特點,通過藝術夸張,虛構出許多寓言故事,創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取得了強烈的諷刺效果。那專事“謀悖”的“鄰嫗”使人聯想起欺上瞞下、制造事端的佞臣的丑惡形象(《齊叟事》);在暗處侃侃而談,有人進燭則“噤不得呻”的“僚者”,是平居和為官時期兩副嘴臉的封建官僚的絕妙寫照(《畏名》)。這些寓言故事,語言警策,含意深遠,引人聯想,發人深思,體現出作者高超的諷刺才能,與柳宗元寓言小品的精神一脈相承。
托物寄興,借事論時,是羅隱又一諷刺手法,即所謂“緣情必務于刺時,體物無忘于諫獵”(沈崧《羅給事墓志》)。《秋蟲賦》顯然是對“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qū@⑻篋》)的封建社會的批判和對岌岌可危的唐末政權的警告;《蟋蟀詩》則抒發抑郁悲憤的情懷,詩中以物喻人,揭露邪惡得逞、賢良受壓的社會現實。其它,如《屏賦》痛陳奸佞當道的危害,《題神羊圖》慨嘆朝中無正人,《解武丁夢》暗示李唐王朝“歷數將去”、“人心將解”,《惟岳降神解》以“周道將亡”影射唐運將盡等等,或托興詩賦以見乎詞,或假借他事以陳其意,在對客觀事物的詠嘆中,無不寄寓著對現實的諷諭和批判,放射出極強的戰斗鋒芒。
《讒書》中還有一些直陳其事之作。其中,有對弊政陋習的披露(《請追癸巳日詔疏》、《代韋征君遜官疏》、《市儺》),有對世風尖銳的指責(《刻嚴陵釣臺》、《木偶人》),有對藩鎮謀反的批判(《拾甲子年事》),有對變革現實的呼喊(《辨害》);有懷才不遇的感慨(《道不在人》、《善惡須人》),有不隨流俗的抗爭(《投知書》、《答賀蘭友書》、《序陸生東游》)。至于對賢臣良將的贊頌,則又從另一側面鞭撻了社會的黑暗,諷刺了丑惡的現實(《梅先生碑》、《三閭大夫意》、《說石烈士》)。這些篇章,議論則鞭辟入里,使人耳目一新,抒情則情詞懇切,催人為之動容。
作為雜文集,《讒書》的文體靈活多樣,短小精悍,有敘、說、本、辨,有解、喻、疑、題,有詩、賦、書、序,有疏、對、碑、吊,各種體式無不得心應手,運用自如。語言犀利潑辣,咄咄逼人,猶如匕首投槍,其鋒銳不可擋。
《兩同書》共十篇,分二卷。《崇文總目》曰:“采孔、老二書著為內外十篇,以老子修身之說為內,孔子治世之道為外,會其旨而同元。”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曰:“隱謂老子養生,孔子訓世,因本之著內外篇各五,其曰‘兩同書’者,取兩者同出而異名之意也。”《四庫全書總目》則曰:“兩同之名蓋取晉人將無同之義。”其實,《兩同書》是一部從哲學角度表達政治理想的理論著作。所謂“兩同”,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有兩層意思:(一)老子和孔子的學說,本是對立的,但《兩同書》中前五篇歸本于老子的話,后五篇中有四篇歸本于孔子的話,作者力圖說明,修身養性和治國訓世,表面看來有內外之別,但就實質來說,卻有內在聯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從這一意義上說,老子與孔子的學說在某些方面既對立又統一,所以說“兩同”。(二)《兩同書》中的每一篇,都從對立的兩個方面來論述某一個問題。上卷的貴賤、強弱、損益、敬慢、厚薄,下卷的理亂、得失、真偽、同異、愛憎無不說明對立雙方,既有其區別,又有其內在聯系,決定關鍵在于能否符合一個“仁”字。以“仁”修身則貴、強、益、敬、厚,不然則賤、弱、損、慢、薄;以“仁”治國則理、得、真、同、愛,不然則亂、失、偽、異、憎。原來,羅隱是以“仁”為出發點,把老子與孔子的某些觀點“同”起來的,究其實質來說,是把老子的某些理論納入到儒學的軌道,為宣傳儒家的政治理論服務。
作為議論文,《兩同書》各篇觀點鮮明,說理充分,語言犀利,邏輯性強,時時閃爍出卓越的思想光輝,不僅在當時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就在當前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其它如序、記、啟、論、碑、表、銘、狀、列傳等也都寫得聲情并茂,這里不贅述。
無可諱言,羅隱的詩文也有其局限和不足,作者反對的只是那些不符合封建社會的政治規范和道德標準的事物,對農民起義毫不含糊地主張“誅翦”、“招討”,對某些事物的評論也有偏頗之處。但是,瑕不掩瑜,羅隱詩文仍然是一份十分寶貴的文學遺產,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和借鑒。
古詩《羅隱·籌筆驛懷古》注釋與賞析
羅隱·籌筆驛①懷古
拋擲南陽②為主憂,北征東討③盡良籌④。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⑤恨譙周⑥。
唯余巖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注釋】
①籌筆驛:在今四川廣元縣北,相傳諸葛亮出兵攻魏,在這里籌劃軍事。
②南陽:諸葛亮隱居之地。
③北征東討:南征北伐之意,非實指。詩人不說“南征北伐”螞或弊而說“北征東討”,以免與上句的“南”字重復。
④良籌:良謀之意。
⑤兩朝冠劍:指在劉備和后主劉禪兩朝的文臣武將,主要是指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軍事,是兩朝冠劍。
⑥譙周:(公元201年?—公元270年),字允南,巴西西充國(今四川西充)人。三國時期著名學者,《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即出其門下。蜀漢滅亡后降晉,在晉官至散騎常侍。譙周被稱為“蜀中孔子”,他博學廣識,著書育人,忠肝義膽,憂國憂民,有一邦蒙賴,全國之功,魏封陽城亭侯。
賞析
羅隱(公元833年—公元909年),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晚唐代詩人。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至京師應試,歷十試不第,曾寫《自遣》詩云:“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史稱“十上不第”。其間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自編其文為《讒書》,更為統治者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五十五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七歲。羅隱一生作品甚豐,也寫了許多政治諷刺詩,如《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如《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這些諷刺詩深刻地揭露了唐末黑暗的社會現實,對勞苦大眾表示了深深的同情。他的詩將思想和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這是一首懷古詩,詩人開頭就引出諸葛亮感念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舍棄南陽的隱居生活,輔佐劉備南征北戰,運籌帷幄,建立蜀漢基業。赤壁之戰,孫吳聯軍依靠長江天險,又借東風之力,火燒曹軍,以弱對強,大獲全勝。劉關張去悶族后,諸葛亮北伐無人,以致最后“出師未捷身先死”。真所謂時運來時,天地都前來幫忙;時運不濟,英雄也束手無策。諸葛亮死后,魏將鄧艾率軍攻蜀,譙周勸后主投降。后主采納了他的意見,歸降曹魏。蜀漢基業讓阿斗一朝斷送,千里山河也會蔑視這個孺子。兩朝元團薯老一定憎恨那個譙周。世事滄桑,只有山下的江水還情意深長,年年川流不息,默默陪伴著籌筆驛,似在懷念當年的英雄諸葛亮吧。這首詩中,詩人敘事中有議論,議論里有抒情。抒情語隱藏故事,敘事句愛憎分明。詩人以極高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將思想和藝術完美地結合起來。而“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一句更是精妙,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唱。
羅隱新城是哪里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羅隱墓在什么地方、羅隱新城是哪里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