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是哪里人 周邦彥是哪里人簡介
很多朋友對于周邦彥是哪里人和周邦彥是哪里人簡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詩人周邦彥簡介
周邦彥(1056年-1121年),中國北宋末期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 *** 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溧水縣等。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典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 *** 集》傳世。 周邦彥神宗時為太學生,因歌頌新法被擢為太學正,累官廬州教授、周邦彥知溧水縣等。他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他寫了一篇《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周邦彥晚年與蔡京死黨劉昺(注 此字上日下丙 音bǐng) 過從甚密名節有污。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 *** 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歷官太學正,國子主簿,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管理音樂的機構)。詩詞文賦,無所不擅。但為詞名所掩,詩文多零落不傳。其中《汴都賦》為成名之作,長7000字,流傳至今。古體詩《天賜白》、《過羊角哀左伯桃墓》風骨凜然,絕無綺羅香澤之氣。
周邦彥被公認為是“負一代詞名”的詞人,在宋代影響甚大唯羨。邦彥詞多寫男女戀情,詠物懷古,羈旅行役,內容較窄,境界不高。但在藝術創意上堪稱大家,其詞善于鋪敘,即在寫景抒情中滲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環,開闔動蕩,抑揚頓挫之勢,發展了柳永、張先的慢詞。加之語言工麗,多用典故,形成了渾昌悄厚、典雅、縝密的藝術風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寫故事,重現當時的境界,而且寫對話,如見詞中之人,且聞其語,生動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態,在詞中實為獨創。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輕絲”,寫得更妙。一首小令寫了兩個故事,中間只用“而今麗日明金屋”一句聯起來,將上闋的追憶戀愛與下闋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嬌兩種境界進行了比較,感受追憶兩個故事中的同一種情調: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長。另如長調〔花犯〕“粉墻低”,跳躍曲折,照應、收放、開合,十分講究;〔過秦樓〕“水浴清蟾”,將時間、地點、人物、感情變換數次,構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發展的脈絡;〔蘭陵王〕《柳》,把將離之情,既去之思,居者與行者,舊恨與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渾然融為一氣。邦彥詞音律嚴整,格調精工,多創新調。因此他被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始人,開南宋姜夔、吳文英格律詞派先河。
周邦彥的集子有楊澤民、方千里、陳允平三家和詞,今存《片玉詞》10卷,《彊邨叢書》本;另有《 *** 集》2卷,集外詞1卷,《四印齋所刻詞》本。花犯(粉墻低)西河 (佳麗地) 六丑 (正單衣試酒) 瑞龍吟(章臺路)蘭陵王 (柳陰直)蘇幕遮 (燎沉香) 詞意畫蘇幕遮 (燎沉香) 解語花 (風銷絳蠟) 滿庭芳 (風老鶯雛)少年游(并刀如水)瑣寒窗(暗柳啼鴉)夜飛鵲(河橋送人處)風流子(新綠小池塘)夜游宮 (葉下斜陽照水)菩薩蠻(銀河宛轉三千曲)虞美人(疏籬曲徑田家小)蝶戀花 (月皎驚烏棲不定)望江南(游妓散)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 *** 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詞人。少年落魄不羈,后在太學讀書,宋神宗時因獻《汴京賦》為太學正。哲宗時任廬州教授、知溧水縣、國子主簿、秘書省正字。徽宗時仕途較坦蕩,先后為校書郎、議禮避榆討、大晟府提舉,為朝廷制耐山渣禮作樂。晚年知順昌府和處州、南京鴻慶宮提舉。卒,贈宣奉大夫。他精通音律,創制不少新詞調,如《拜新月慢》、《荔支香近》、《玲瓏四犯》等。現存詞二百余篇,多寫男女之情和離愁別恨,內容較為單薄,調子很低沉。其詞承柳永而多有變化,市井氣少而宮廷氣多,詞風也比柳永更典雅含蓄,且長于鋪敘,善于熔鑄古人詩句,辭藻華美,音律和諧,具有渾厚、典麗、縝密的特色。
如《瑞龍吟》(章臺路)、《西河》(佳麗處)等。其寫景小詞,富有清新俊逸的情調,如《蘇幕遮》等。他是大晟詞人的代表,是婉約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開南宋姜夔、張炎一派詞風,對后世影響很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恨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生平祥見《宋史》卷四百四十四(列傳第二百三),有《片玉詞》。王國維認為:“(周)先生于詩文無所不工,然尚未盡脫古人蹊徑。平生著述,自以樂府為第一。詞人甲乙,宋人早有定論。惟張叔夏(張炎)病其意趣不高遠。然宋人如歐、蘇、秦、黃,高則高矣,至精工博大,殊不逮先生。故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唯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則非先生不可。昔人以耆卿比少陵,未為猶當也。"意謂周邦彥為北宋詞的“集大成者”。周邦彥詞的"集大成",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從詞的搜求、審定、考證方面來說,他有集成和創制的功勞;就其寫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體物言情,描繪工巧周至,又善于融化前人詩句,煉字妥帖工整;從創作風格來說, *** 詞能集北宋詞自柳永到秦觀、賀鑄等人之成就而獨具特色。
他發展了柳永以賦為詞的鋪敘手法,兼取秦詞的柔婉、賀詞的艷麗,綜合形成自己善于勾勒,妙于剪裁,精巧工麗的典雅作風。【題解】周邦彥《花犯》見《 *** 集》。作于哲宗元祐八年(1093)作者知溧水(江蘇溧水)時。《滿庭芳》,詞牌名。夏日云云,詞題名。無想山,山名。【原文】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人靜鳶自樂,小橋外、新綠濺濺。憑欄久,黃蘆苦竹,擬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長近樽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聽、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時眠。【題解】見《 *** 集》。作者沉浮州縣十余年,回京師后便作是詞。其立意頗有爭議,至今不一。【原文】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黯凝佇。因記箇人癡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里,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句。知誰伴、各園露飲,東城閑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題解】見《 *** 集》。周邦彥長期居住汴京,思鄉情甚,便作是詞以抒其懷。《蘇幕遮》,詞牌名。
【原文】 *** 集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周邦彥簡介,夢入芙蓉浦。【題解】見《 *** 集》。題為“薔薇謝后作”。此詞為周邦彥自作新調,長達一百四十字,分上下兩片,以詠物為題材,寄托自己身世之感。《六丑》,詞牌名。【原文】正單衣試酒,悵客里、光陰虛擲。愿春暫留,春歸如過翼,一去無跡。為問花何在?夜來風雨,葬楚宮傾國。釵鈿墮處遺香澤,亂點桃蹊,輕翻柳陌。多情為誰追惜?但蜂媒蝶使,時叩窗槅。東園岑寂,漸蒙籠暗碧。靜遶珍叢底,成嘆息。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活,別情無極。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敧側。漂流處、莫趁潮汐,恐斷紅尚有相思字,何由見得?【題解】蘭陵王 (柳陰直)見《 *** 集》。描寫作者汴京河畔與人分手之離愁,體現周邦彥詞之獨特風格。《蘭陵王》,詞牌名。【原文】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
凄側,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題解】見《 *** 集》。題為“金陵”,一作“金陵懷古”。約作于作者任溧水縣令之時。全詞分三片,上片描寫金陵山川形神;中片寫中陵古跡,并表懷古之意;下片發興亡之嘆。【原文】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夜深月過女墻來,傷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地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欄愁,但問取、亭前柳。【 賞析】周邦彥詞選這是一首寫思婦閨情的小令。古代婦女,特別是一些貴家婦女,既不從事生產勞動,也沒有機會參加社會活動,終日閑居閨中,無所事事。人閑著,思維器官卻不能閑著,傷春恨別,閨怨閨情,就占據了她的思想領域。唐宋詩詞中就有不少作品是寫這類題材的,這首詞就是其中之一。詞的開始,首先刻畫這位思婦的外貌。“眉共春山爭秀,可憐長皺。”以青山比喻女子的眉毛,前人詩詞中也常有,例如馮延巳《鵲踏枝》:“低語前歡頻轉面,雙眉斂恨春山遠。
”但這只是客觀的描寫,美成在這首詞中用了“爭秀”二字,是說女子的眉在有意和春山比秀,而比的結果是眉比春山更秀。如果不用“爭”字,直接說,眉比青山更秀,就趣味索然了。“可憐長皺”,也超脫了純客觀描寫而注入了作者主觀感情。對這位“深坐顰蛾眉”(李白《怨情》)的美人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上句寫女子的外貌,下句透過外貌去表現她的內心愁怨。寫外貌也著墨不多,只寫了她的秀眉,讓讀者從她的眉峰之秀去想象她的容貌之美。這個想象由下文的描寫得到證實。“莫將清淚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以花比喻女子的容貌。這位顰眉獨坐的女子果然貌美如花。以花比喻女子的面容,本是沿用已久的陳舊的修辭手法,但美成用淚滴花枝,形容女子因傷心而流淚,似比單純用“花容月貌”之類的陳舊詞語要新些。但也不是美成首創。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楊貴妃傷心流淚就用過“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馮延巳在《歸自謠》中也寫過“愁眉斂,淚珠滴破胭脂臉。”但白居易和馮延巳都是寫的客觀現象。即楊貴妃淚流滿面,好像春天一枝雨中梨花。馮延巳寫的這個女子似乎淚珠已經或將要滴破胭脂臉,都只寫了客觀現象,而周邦彥卻翻進一層說:要小心,不要讓清淚滴花枝,因為“恐花也,如人瘦。
”以花瘦比喻人瘦,前人也用過,如黃庭堅在贈妓陳湘的《驀山溪》詞中寫道:“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但黃庭堅也只是客觀地寫花枝瘦,沒有寫出詞人的心情怎樣。而周彥彥化用前人詩詞,又不重復前人的意思,而另造新意。在他的筆下,似乎那 *** 嬌嫩清瘦的臉上,即使是幾滴清淚也禁受不住,擔心會“滴破胭脂臉。”流露出詞人有無限憐惜之心,不單純是客觀寫照,還滲透了詞人的主觀情感,可謂推陳出新,翻出了新意,既像是詞中 *** 顧影自憐,內心獨白周邦彥簡介,又像是詞人對詞中 *** 的憐愛同情,體貼入微,筆意曲折頓挫,搖曳多姿,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讀者稱贊周詞為“詞家神品”(王又華《古今詞論》),不是沒有道理的。過片,“清潤玉簫閑久,知音稀有。”用“玉簫閑久”從側面烘托 *** 情緒低落,滿腹愁思。雖有玉蕭,也無心吹奏。讓它閑置已久。因為意中人不在,更吹與誰聽呢?昭君出塞,尚可寄幽怨于琵琶,這位思婦連托音樂以寄相思都沒有心情了,進一步深化了“可憐”的程度。下文用“欲知”、“但問”巧設問答:“你要知道她(我)為什么每天倚著欄桿發愁嗎?你只要去問亭前楊柳便可知了。”仍用上片同樣筆法,既像是閨中少女自我心曲的剖白,又像是詞人對詞中女主人公心情的深刻憐惜、關懷和理解。
她的愁為什么要問亭前柳就可以知道?這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王昌齡的《閨怨》:“閨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柳與離別有密切關系,古人習慣折柳送別,所以見了楊柳就容易引起離愁。王昌齡詩中的那位“閨中 *** ”原“不知愁”,只是在忽見陌頭楊柳色時,才觸動離愁,引起閨怨,似乎多少帶點偶然性,而這首詞中的 *** 是日日倚欄凝望,日日看見楊柳,楊柳成了離愁的象征物。離愁別恨,日益積淀,越積越深,似乎比王昌齡《閨怨》詩中 *** 的離愁更多。最后輕輕點一筆,前面的青山長皺,淚滴花枝,花如人瘦,玉簫閑久,都得到解釋,全篇關節脈絡一氣貫通了。據清葉申薌《本事詞》卷上(天籟軒刊本)云:“周美成精于音律,每制新調,教坊競相傳唱,游汴嘗主李師師家,為賦《洛陽春》(按即《一落索》)云:‘眉共青山爭秀……亭前柳。’李嘗欲委身而未能也。”據此,則此詞系為李師師作。聊備一說,以供參考。這首詞篇幅不長,卻將許多前人詩詞一一化用于詞中,推陳出新,自成佳制,別創新意。沈義父《樂府指迷》評周詞云:“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這段話,頗值得仔細體會。
周邦彥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詩人周邦彥簡介
生平履歷
周邦彥,字美成,
號清真。他與屬于舊黨的蘇門詞人不同,在政治上傾向于變法的新黨。他28歲時,因向宋神宗獻《汴京賦》,歌頌新法,而大獲賞識,由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神宗死后,舊黨執政,蘇門諸君子紛紛回到朝廷,周邦彥則被擠出京城,到廬州(今安徽合肥)、荊州(今屬湖北)、溧水(今屬江蘇)等地任職。等到新黨上臺把持朝政,蘇門詞人盡遭遠貶,周邦彥重返朝廷,官到提舉大晟府。由于不愿與蔡京奸黨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拍稿碧順昌(今安徽阜陽)、處州(今浙江麗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周邦彥被尊為婉約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創始人,開南宋姜夔、吳文英格律詞派先河。周邦彥的集子有楊澤民、方千里、陳允平三家和詞,今存《片玉詞》10卷,《村叢書》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詞1卷,《四印齋所刻詞》本。
周邦彥喜愛音樂,能自度曲,制樂府長短句,詞韻清蔚,傳于世。( 《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傳》 )
周邦彥詞名《片玉集》,有汲古閣《宋六十家詞》本,《西泠詞萃》本。又名《清真集》,有《四印齋所刻詞》本,鄭文焯校刊本。又陳元龍注《片玉集》,有武進陶氏涉園景《宋金元明本詞續本》,歸安朱氏(朱祖謀)《村叢書》本。
文學成就 作品風格
周邦彥是婉約詞之集大成敬孝者,繼承前人,吸收提煉,發揚光大,為婉約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北宋婉約作家,周最晚出,熏沐往哲,涵泳時賢,集其大成”( 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詞典.前言》 )。周邦彥創出整飭字句的格律派之風,使婉約詞在藝術上走向高峰。
周邦彥雖然早期也有潦倒奔走之日,
但仕途一直處于上升狀態,逐步做到知府,直至成為宋徽宗設立的大晟府的“音樂官員”,上寵下捧,過著舒適的“專業創作”生活;雖生逢北宋之末,但國家破滅的慘變發生在其身后。
周邦彥所做的,暗合著文藝發展的規律,襲舉從重內容到重形式。身為婉約詞人的他,詞的內容既被蘇軾翻新到極致,他必然要在形式上出奇制勝。他本人精音樂,又搞過“專業創作”,因此能精雕細琢,研音煉字,在審訂詞調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擴展了音樂領域,在填詞技巧上有不少新創舉。他更能自己度曲,創造了《六丑》等新詞牌。總之,他繼承了柳永、秦觀等人成就,開了格律詞派的先河,為詞的藝術形式作出了貢獻。
周邦彥詞在藝術技巧上確實高出一籌。過去、現在、未來的景象相交錯,技法多變卻又前后照應,結構嚴密而又委婉曲折。
周邦彥詞中出現的沉郁清愁,遂以寫漂亮的憂郁使心靈獲得一種微妙的愉悅。這些作品中透露的憂傷,用雅麗的詞句排列組合著,形成一股流動的淡淡愁緒,絕不過激,就如低度美酒,讓人微醉,但又不致激動人的神思。這種似雨馀粘地的情絮,固然琢磨出高妙的技巧,但要將思想感情提升到一個高度,卻是一個障礙,所以后世人眼中只見其格律華美,少談其思想內容,是必然的——大概,他的清愁沉郁只是其精美形式賴以樹立的手段罷了!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周邦彥這一名句正形象地說明了他自己的詞風——疏荷小立的一份“清圓”意味。然而,他身處的時期,是北宋末年,國力衰弱,內憂外困,在上者昏庸,在下者抗爭,在外者犯境:周邦彥死前一年,方臘起義;死后六年,宋徽宗被俘,北宋淪亡。可以說,曾長期擔任要員的周邦彥是國家衰亡的見證者,但本應十分敏感的詞人卻于末世沉浸在“清圓”的自在悠閑中。
藝術貢獻
周邦彥的詞作,內容不外乎男女戀情、別愁離恨、人生哀怨等傳統題材,反映的社會生活面不夠廣闊。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兼收并蓄,博采諸家之所長,又摒棄它們的弊端,引導詞的創作逐步走上富艷精工的道路。在他的詞中,既有溫庭筠的麗,韋莊的清艷,又有馮延巳的纏綿、李后主的深婉,也有晏殊的蘊藉和歐陽修的秀逸。至于柳永的鋪敘綿密乃至是淫冶惻艷以及蘇軾的清曠豪達,我們都能窺知一二。同時,對于婉約詞和豪放詞的某些缺點,他也盡量避免。因此,周邦彥的詞深得后人贊賞,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促進詞體聲律模式的進一步規范化、精密化
在北宋,以蘇軾為代
表的詞風在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的同時,又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表現出作為文字作品的詞與音樂逐漸分離的趨向。而周邦彥卻是朝另一個方向發展,極端重視詞與音樂的配合,使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范化、精密化。應該說兩種方向各有其成就。在任大晟府提舉時,周邦彥以他的音律知識并吸收民間樂工曲師的經驗,搜集和審定了前代與當時流行的八十多種詞調,確定了各詞調中每個字的四聲,連同為仄聲的上、去、入都不容混用,并創制了《六丑》、《華胥引》、《花犯》、《隔浦蓮近拍》等不少新調。他所作的詞,格律自然是十分嚴謹,如《繞佛閣·暗塵四斂》的雙拽頭:
暗塵四斂,樓觀迥出,高映孤館。清漏將短,厭聞夜久簽聲動書幔。桂華又滿,閑步露草,偏愛幽遠。花氣清婉,望中迤邐城陰度河岸。
詞中“斂”字上、去通讀,“迥”、“動”、“迤”三字陽上作去,“出”清入作上,這樣每個字都合四聲,讀來抑揚變化而和諧婉轉,絕無吐音不順而顯得拗口的地方。這種詞本身即富有音樂美,同樂曲能夠完美配合。所以,當時上至貴族、文士,下至樂工、歌女,都愛唱周邦彥的詞。
其次,周邦彥的詞極講究“章法”即整篇結構
自柳永以來,作長調的人多了起來。但這類詞篇幅長,布局的講究很費心思。而不少人寫長調時,或是中間填上些麗藻充數,或前緊后松,或為了一兩句佳句而敷衍成篇。在這方面,柳永的長處在善于井井有條地展開鋪敘,蘇軾的長處在以奔放的情緒一脈貫穿,而周邦彥要比他們更講究章法,能精心地把一首詞寫得有張有弛,曲折回環。
如《蘭陵王·柳》,這首詞三疊三換頭,聲韻格律極復雜;而周邦彥寫來十分工穩妥切,所以尤為樂師所愛。據毛開《樵隱筆錄》稱,直到南宋初,還“都下盛行”,“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其內容只是寫客中送別,抒發倦游之情和惜別之情,而層次安排極富匠心。第一節由眼前之景引出回憶,再轉回自身,點明送別主題,接著又翻回到屢屢折柳送客的往事,開闔變化之間,寫足了客居京華的百無聊賴;第二節起筆宕開,追思舊游,很快以“又”字接上昨夜別宴場景,嘆息舊交又少一人,然后借想象寫朋友離去、彼此在相隔中相望的情景;第三節以二個短句起頭,在急促的節奏中涌出一腔哀怨,隨后節奏放慢,描繪離舟去后斜陽日暮,自己猶徘徊不忍去的情形,再展開往日溫馨友情的追思,最后用“淚暗滴”的現實收束。這種反復回環、層層渲染的章法,就像中國的古典園林藝術,曲折變化,避免了一覽無余的毛病。在周詞中,如《瑞龍吟·章臺路》、《六丑·薔薇謝后作》等許多長調詞,大抵都有這樣的特點。
再有,周邦彥詞十分重視語言的錘煉,做到既渾成自然,又精致工巧
這表現在好幾個方面:
一是他善于化用典故和前人詞句,能把它們融化在全篇中,顯得天衣無縫,不留痕跡,所以張炎在《詞源》中說他“善于融化詩句”,“采唐詩,融化如自己者,乃其所長”。這種例子很多,甚至像《西河·金陵懷古》隱括了劉禹錫《石頭城》、《烏衣巷》兩首七絕和古樂府《石城樂》,卻也寫得非常完整流貫,沒有讓人覺突兀不自然的地方。
二是他在善于運用典雅語言的同時,也善于運用淺俗的口語和民間俚語,如《萬里春》:
千紅萬翠,簇定清明天氣。為憐他、種種清香,好難為不醉。我愛深如你,我心在、個人心里。便相看、老卻春風,莫無些歡意。
而最難得的,是周邦彥無論用雅語還是俗語,都能夠化雅為俗,化俗為雅,使它們在一首詞中融為一個整體,不顯得突出礙眼。
三是他對事物的觀察很細膩,對意象的選擇很講究,所以語言的表現力很強,如《蘇幕遮·燎沉香》上闕:
燎沉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
后三句歷來受人推崇,因為它傳神地描摹出了雨后初晴的清晨荷葉在水面迎風挺立那種動態的、疏朗而秀拔的風姿。“一一風荷舉”讀起來是很淺的句子,實際每個字經過了細心的推敲。再如《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中“煙中列岫青無數,雁背夕陽紅欲暮”,在色彩的渲染和空間的布列上,可謂極工致精巧。
總之,周邦彥的詞雖說在題材和情感內涵方面沒有提供更多的新東西,但在藝術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稱北宋詞的又一個集大成者,為后人提供了許多經驗。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張炎、周密、吳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彥,有人甚至稱他為“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 陳郁《藏一話腴》 )。直到清代的常州詞派,還奉他為詞之“集大成者”,認為學詞的最高境界,就是到達他的“渾化”( 周濟《宋四家詞選序》 )。就連近代學者王國維,也把周邦彥比作“詞中老杜”( 《清真先生遺事》 )。這說明在詞的藝術形式和語言技巧上,周邦彥確有出色的貢獻與深遠的影響。
軼事典故
周邦彥
是北宋著名的美男詞人,他與當時的青樓花魁李師師往來密切。
有一次,宋徽宗生了點小病,李師師以為他不會來了,就悄悄地約了周邦彥。哪知道周邦彥剛到不久,宋徽宗就來了。情急之下,周邦彥趕緊鉆到床下躲了起來。
宋徽宗特地給李師師帶來了江南新進貢的鮮橙,李師師親手剝了鮮橙二人分食。三更時分,宋徽宗要回宮了,李師師還叮囑他說“已經三更了,馬滑霜濃,你要小心了。”這一切,都被躲在床下的周邦彥看見聽到了。
宋徽宗走了以后,周邦彥鉆出來,乘興把他聽到的寫成了一首《少年游·并刀如水》:
并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
將他同李師師求歡的心情比作露水,心像刀割,在雪壓城門之際恨不能“勝”徽宗,看著李師師的纖指剝去橙子皮而無言面對現實的殘酷,只求能在師師的“錦幄”下求的一時“初溫”,情緒綿綿,對面坐下聽師師彈琴弄弦。悄悄地發問:晚上住哪兒?引用李師師對徽宗說過的話“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借指李師師的用意是打發徽宗回去,于是在徽宗“休去”后,才得來這“少人行”的絕好相會時機。贊師師的機智。李師師很喜歡,笑納了。天將拂曉,周邦彥才獨自匆匆歸去。(另有一種說法《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譯文是:路滑霜濃,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別走了吧。這里是挽留徽宗“休去”。)
誰知有一次在與宋徽宗云雨之后,李師師竟然忘情地把《少年游》這首詞當著徽宗的面唱了出來,宋徽宗一聽,就明白那天在李師師家的事被人知道了。他問李師師填詞的人是誰。李師師不敢隱瞞,說是周邦彥。
于是,第二天,宋徽宗就下令把周邦彥貶出京城。
宋徽宗又去李師師家的時候,李師師不在。過了一會兒,李師師回來了,但眼睛紅紅的,顯然是哭過了。宋徽宗問她去了哪里,李師師說送人去了。宋徽宗馬上問她,是不是送周邦彥去了。李師師點點頭。宋徽宗問:“他又寫了什么東西沒有?”李師師說填了一首《蘭陵王·柳》。宋徽宗讓她唱來聽,李師師就唱道: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來歲去,應折柔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宋徽宗聽了以后,覺得周邦彥確實是個人才,就赦免了他,還讓他做了專管樂舞的大晟府提舉。
代表作品
蘭陵王·柳
蘇幕遮·燎沉香
西河·金陵懷古
過秦樓·水浴清蟾
渡江云·晴嵐低楚甸
六丑·薔薇謝后作
瑞龍吟·章臺路
滿庭芳·風老鶯雛
花犯·粉墻低
少年游·并刀如水
風流子·新綠小池塘
大·春雨
齊天樂·綠蕪凋盡臺城路
瑣窗寒·暗柳啼鴉
蝶戀花·早行
解語花·上元
解連環·怨懷無托
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輕絲
夜飛鵲·別情
氐州第一·波落寒汀
尉遲杯·離恨
點絳唇·臺上披襟
風流子·楓林凋晚葉
隔浦蓮近拍·中山縣圃姑射亭避暑作
應天長·條風布暖
玉樓春·桃溪不作從容住
憶舊游·記愁橫淺黛
拜星月慢·夜色催更
關河令·秋陰時晴漸向暝
繞佛閣·暗塵四斂
瑞鶴仙·悄郊原帶郭
浪淘沙慢·曉陰重
浣溪沙·雨過殘紅濕未飛
夜游宮·葉下斜陽照水
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驀山溪·湖平春水
人物評價
陳匪石:周邦彥集詞學之大成,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凡兩宋之千門萬戶,清真一集,幾擅其全,世間早有定論矣。( 《宋詞舉》 )
陳廷焯:詞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蘇、秦之終,后開姜、史之始,自有詞人以來,不得不推為巨擘。( 《白雨齋詞話》 )
陳振孫:清真詞多用唐人詩語,括入律,渾然天成;長調尤善鋪敘,富艷精工,詞人之甲乙也。( 《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 )
陳郁:美成自號清真,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貴人、學士、市儇、 *** ,皆知美成詞為可愛。( 《藏一話腴》 )
劉肅:
周美成以旁搜遠紹之才,寄情長短句,縝密典麗,流風可仰。其征辭引類,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真足冠冕詞林,歡筵歌席,率知崇愛。( 陳元龍集注本《片玉集序》 )
張炎:古之樂章、樂府、樂歌、樂曲,皆出于雅正。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閑為長短句,至唐人則有《尊前》、《花間》集。迄于崇寧,立大晟府,命周美成諸人討論古音,審定古調。淪落之后,少得存者,由此八十四調之聲稍傳。而美成諸人又復增演慢曲、引、近,或移宮換羽,為三犯、四犯之曲,按月律為之,其曲遂繁。美成負一代詞名,所作之詞,渾厚和雅,善于融化詩句,而于音譜且閑有未諧,可見其難矣。( 《詞源》卷下 )
沈義父:凡作詞當以清真為主。蓋清真最為知音,而無一點市井氣,下字運意,皆有法度,往往自唐、宋諸賢詩句中來,而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此所以為冠絕也。( 《樂府指迷》 )
彭孫:美成詞如十三女子,玉艷珠鮮,政未可以其軟媚而少之也。( 《金粟詞話》 )
周濟:美成思力,獨絕千古,如顏平原書,雖未臻兩晉,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備。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圍矣。讀得清真詞多,覺他人之作,都不十分經意。鉤勒之妙,無如清真。他人一鉤勒便薄,清真愈鉤勒愈渾厚。( 《介存齋論詞雜著》 )
戈載:清真之詞,其意淡遠,其氣渾厚,其音節又復精妍和雅,最為詞家之正宗。( 《宋七家詞選》 )
劉熙載:周美成詞,或稱其無美不備。余謂論詞莫先論品。美成詞信富艷精工,只是當不得一個貞字。是以士大夫不肯學之,學之則不知終日意縈何處矣。周美成律最精審,史邦卿句最警煉,然未得為君子之詞者,周旨蕩而史意貪也。( 《藝概》卷四 )
馮煦:陳氏子龍曰:
“以沉摯之思,而出之必淺近,使讀之者驟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誦之而得雋永之趣,則用意難也。以儇利之詞,而制之必工煉,使篇無累句,句無累字,圓潤明密,言如貫珠,則鑄詞難也。其為體也纖弱,明珠翠羽,猶嫌其重,何況龍鸞?必有鮮妍之姿,而不藉粉澤,則設色難也。其為境也婉媚,雖以驚露取妍,實貴含蓄不盡,時在低回唱嘆之馀,則命篇難也。”張氏綱孫曰:“結構天成,而中有艷語、雋語、奇語、豪語、苦語、癡語、沒要緊語,如巧匠運斤,毫無痕跡。”毛先舒曰:“北宋詞之盛也,其妙處不在豪快而在高健,不在艷冶而在幽咽。豪快可以氣取,艷冶可以言工,高健幽咽,則關乎神理,難可強也。”又曰:“言欲層深,語欲渾成。”諸家所論,未嘗專屬一人,而求之兩宋,惟片玉、梅溪,足以備之。周之勝史,則又在渾之一字,詞至于渾而無可復進矣。( 《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 )
王國維:美成深遠之致,不及歐、秦,唯言情體物,窮極工巧,故不失為第一流之作者。但惟創調之才多,創意之才少耳。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人間詞話》卷上 )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軒可比昌黎,而詞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讀先生之詞,于文字之外,須更味其音律。今其聲雖亡,讀其詞者,猶覺拗怒之中,自饒和婉,曼聲促節,繁會相宣,清濁抑揚,轆轤交往,兩宋之間,一人而已。( 《清真先生遺事》 )
周幫彥是哪個朝代的人?
你磨李塵好。
周邦彥(1056年-1121年)擾神,中國北宋末期瞎禪著名的詞人,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姓周的歷史名人
歷史上姓周的名人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國君、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來
周 瑜: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
壁,大敗曹軍。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
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后世影響很大,開
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閥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人。
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
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歷史中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勃,西漢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絳侯”。
周亞夫,西漢著名將軍、軍事家,周勃次子。
周瑜,東漢末名將,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蠢則壁,大敗曹軍。
周P,唐朝著名的畫家,擅長于肖像、佛像畫。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著《太極圖說》,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著名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必大,政治家、文學家,南宋名相。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忱,字恂如,號雙崖,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財知名。
周培公,清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曾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
歷史上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國君、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來、
姓周的歷史人物都有哪些? 周瑜,周亞夫
姓周的歷史名人 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總理,魯迅。
歷史名人有:周瑜,周敦頤,周邦彥,周作人
歷史上周姓的名人有哪些? 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歷史上的周姓名人有哪些 周公:周公解夢,傳說中的人物。 周勃:江西省瑞昌市人,西漢時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絳侯帶孫棚”。 周瑜: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省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處:晉朝陽羨(今江蘇省宜興南)人,是一位改惡從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興:雍州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則天時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書左丞。 周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書。 周亞夫:江西省瑞昌市人,西漢名將,以治軍嚴整聞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吳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縣。元和中,以明經上第。調選,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數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陜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畫家,擅長于肖像、佛像畫。畫風“衣裳簡勁,色彩柔麗,以豐厚為體。” 周文矩:句容(今屬江蘇省)人,五代南唐時畫家,擅長于人物畫,尤以仕女為最,題材多取自宮廷生活。 周越:〔宋〕字子發,起弟。官主客郎中。草書精熟,博學有法度,而真行不及。如俊士半酣,容儀縱肆,雖未可以語妙,于能則優矣。當天圣、慶歷(一O二三至一 O四八)間,以 書顯學者,翕然宗尚之。然終未有克成其業者。集古今人書并所更體法為書苑十卷。黃庭堅云:“周子發下筆沈著,是古人法,若是筆意姿媚似蘇子瞻(軾),便覺行間茂密,去 古人不遠矣,何止獨行于今代邪。”《宋史本傳、山谷集、墨池編》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省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后世影響很大,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樹人:浙江省紹興人,筆名魯迅,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等。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省淮安,中國 *** 早期黨員,中國人民 *** 的創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中華人民共和凱鬧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周姓歷代鼎甲狀元 1 周渭 籍貫不詳 德宗建中元年(780) 軍謀越眾科武狀元 官職不詳。(與779年榜眼非同一人) 2 周虎(?~1229 )。字叔子,祖籍臨淮,后遷居常熟,宋寧宗慶元二年考中武狀元,授殿司步軍同正將,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時,周虎誓死守城一個月,激戰三十余次,殺死敵將十余名,使金兵敗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為抗金名將,受到朝廷褒獎。退官后歸居蘇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東,為褒揚周虎,蘇州郡守在郡廟前建立“武狀元坊”,據史籍稱,此處原為三國時期周瑜故居,稱“周將軍巷”,宋咸淳元年,賜額改為“周武狀元巷”,巷名由此而來。 3 周師銳(1182―1231)字仲祺,號儀父。玉峰(東陽鐵店村(今屬磐安))人。少年即工詞賦,時有佳作,為士林所稱。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登武舉進士第一名,敕為狀元。臨試時主考官得師銳文稿喜甚,語曰:“此文何獨可冠右科,在文章亦當為首選”。殿試時師銳策陳萬言,皆切中時事。及第后,從戎四載,擢為門舍人知滁州,末行,留為御帶器械兼干辦皇城。后出知英德府,又召還歸班。后又出知封州,卒于任所。 4 周坦(1201-1263),字平父,一字平仲, 世居浙江瑞安縣來暮鄉永安地方(今浙江瑞安市江溪坊額底村)。......
姓周的古代名人武將 西漢太尉周勃,平定七國之亂的主帥周亞夫,三國時期的周瑜,其它的想不起來了
姓周的古代名人
歷史中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勃,西漢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吵圓時稱“絳侯”。
周亞夫,西漢著名將軍、軍事家,周勃次子。
周瑜,東漢末名將,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P,唐朝著名的畫家,擅長于肖像、佛像畫。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著《太極圖說》,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著名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必大,政治家、文學家,南宋名相。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忱,字恂如,號雙崖,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財知名。
周培公,清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曾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
歷史上姓周的名人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國君、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來
周 瑜: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
壁,大敗曹軍。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
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后世影響很大,開
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閥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人。
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
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
歷史上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國君、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來、
姓周的歷史名人 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總理,魯迅。
歷史名人有:周瑜,周敦頤,周邦彥,周作人
姓周的名人有哪些?包括古代與現代、當代的,越全越好!! 周星馳 周筆暢 周潤發 周立波 周樹人 周恩來 周瑜
姓周的古代名人的名字和名言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名言名句
1、
既生瑜,何生亮!
2、
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
3、
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
4、
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
5、
將者貴在知敵虛實,而后避實而擊虛。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年),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 號元公,號濂溪先生,北宋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曾任江南東道南康軍刑獄。儒家理學思想鼻祖,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子全書》)。
名言名句
1、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李氏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
3、
上安下順,弊絕風清。
4、
爭名逐利千繩縛,度水登山萬事休。
5、
思則睿,睿作圣。
周墀
進士。長史學,屬辭高古。武宗(在位:840-846)時官中書門下平章事,終尚書右仆射。工小篆,見稱一時,字畫頗佳。嘗輿崔球、張次宗、孔溫業等校讎經籍刊于石。《唐書本傳、鄭覃傳書小史》
姓周的古代名人武將 西漢太尉周勃,平定七國之亂的主帥周亞夫,三國時期的周瑜,其它的想不起來了
姓周的歷史人物都有哪些? 周瑜,升擾塌周亞夫
歷史上的周姓名人
歷史中姓周的名人有哪些 周勃,西漢開國武侯,被劉邦賜予列侯的爵位,時稱“絳侯”。
周亞夫,西漢著名將軍、軍事家,周勃次子。
周瑜,東漢末名將,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
周P,唐朝著名的畫家,擅長于肖像、佛像畫。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著《太極圖說》,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著名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開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必大,政治家、文學家,南宋名相。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韻學家,。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人。
周忱,字恂如,號雙崖,明朝前期名臣,以善理財知名。
周培公,清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曾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
歷史上周姓的名人有哪些? 1、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2、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
姓周的偉人歷史上有哪些 周公旦、周瑜、周王朝所有國君、周樹人、周作人、周建人、周恩來
周 瑜:三國時吳國名將,安徽舒城人。聯合劉備共同抵抗曹操數十萬大軍,火燒赤
壁,大敗曹軍。
周敦頤:北宋著名哲學家,湖南道縣人。根據陳摶的《無極圖》,著《太極圖說》,
理學大師朱熹曾推崇他為理學的開創人。
周邦彥:北宋著名詞人,浙江杭州人。平生創作了許多新詞調,對后世影響很大,開
南宋格律詞派之先河。
周德清衫姿:元代著名音韻學家,江西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韻》,為北音韻書的創始
人。
周恩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地獻出
自己的一切,建立了豐功偉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愛戴和尊敬。、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周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周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黃帝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根據史料考證,周姓是一個姓源復雜的姓氏,周姓的形成和發展,它的起源主要有四個大支系,其中主要的一支周姓源于姬姓。
周姓的祖先是后稷,傳到周武王時,他建立了周朝,立國800余年,當時主要定居在今陜西省岐山縣。
周朝被秦所滅以后,周武王的后代便以國為姓,即以周為姓。據《河圖運錄法》記載,周姓還出自于黃帝時期,黃帝的臣子周昌、周書等,他們的后代以周為姓,形成了又一支系的周姓。另外,據《逸周書》記載,商代時有太子周任,食邑于周地,他的子孫后代以封邑周而得姓。此外,周姓還有少數民族的改姓和賜姓所形成的支系。
據史料考證,今河南省上蔡縣是歷史上周姓的郡望,周氏以汝南為郡號,周氏后裔最初主要在河南一帶發展和繁衍。秦漢時期,聚居在河南的一部分周氏后裔開始遷移到江蘇省沛縣定居,并形成當地的名門望族。西晉永嘉年間,周氏后裔遷徙到安徽定居。唐代以后,又陸續遷入福建、浙江和廣東等地。清康熙乾隆年間,廣東、福建沿海地區的周氏后裔,逐漸遷移到臺灣定居。
據《富春周氏宗譜》記載,南宋慶元至嘉泰年間,南宋大陵腔臣周必大晚年時,率家人從杭州遷入富陽新義芳地定居生活。周必大是富陽周氏的始遷祖。 800多年來,周氏后裔在浙江省富陽市,逐漸形成了新義芳地、東塢山、新登官塘和宜家弄四個支系。現如今,子孫繁衍了39代,周姓已成為富陽市的大姓,周氏后裔達5000多人,主要分布在富陽市東塢山和新登鎮官塘等地。在富陽歷代周姓名人中,曾任臺灣兵備道的周凱,深受人們的稱頌。
周凱,字仲禮,號蕓皋,公元1779年生于富陽鎮宜家弄。清嘉慶十六年進士,歷任湖北襄陽知府、福建興泉永道和臺灣兵備道等職。他精通詩、書、畫,著有《武當紀游二十四圖》和不少詩文傳世。
周凱后裔 周建軍:小時候,從我們家譜中了解到周凱的一些情況,他是從福建到了臺灣當了兵備道。在臺灣期間,為臺灣做了很大貢獻,他主修了《金門志》和《廈門志》。在臺灣也有周凱的后裔,他們也經常回大陸跟我們團聚,共同紀念我們的祖先周凱,緬懷他的業績。
千百年來,周氏后裔在許多地方發展成為名門望族。據《元和姓篡》記載,唐代元和年間,周氏郡望多達18個地方,并形成了眾多的支系。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周姓名人輩出。據統計,周姓在二十四史中單獨列傳的有276人,歷朝歷代都涌現出眾多的周氏名人。秦末有張楚大將周文,西漢有周昌、周勃、周亞夫等名將,三國尺塌衫時有吳國名將周瑜,晉有御史中丞周處,北宋有哲學家周敦頤,元代有音韻學家周德清,明代有畫家周文清、周天球,清代有詩人周亮工等,現代則有著名文學家周樹人和周建人,當代則有周姓的杰出代表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總理周恩來。 1898年3月5日,周恩來誕生于江蘇省淮安市......
歷史上的周氏名人 周瑜。就是一個。
民國周姓名人 魯迅,原名周樹人,兩個弟弟周作人和周建人,是最有名的三位
中國近代史上周姓名人 自古周朝有周公,曰旦。輔少王,待能行事,交權于子也!東漢末年分三國,吳有大將周公瑾,戰赤壁,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
歷史上姓周的有幾個壞蛋?有幾個名人?? 【周瑜】(175―210)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周邦彥(1056~1121 中國北宋詞人。字美成,號 *** 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歷官太學正、廬州教授、知漂水縣等。他少年時期個性比較疏散,但相當喜歡讀書,宋神宗時,他寫了一篇《汴都賦》,贊揚新法,徽宗時為徽猷閣待制,提興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創作不少新詞調。作品多寫閨情、羈旅,也有詠物之作。格律謹嚴,語言曲麗精雅。長調尤善鋪敘。為后來格律派詞人所宗。舊時詞論稱他為“詞家之冠”。有《 *** 居士集》,后人改名為《片玉集》。 魯迅原名周樟壽,字豫山,后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少年時代在家塾學習詩書經傳,喜歡野史雜錄和民間繪畫藝術。1898年就讀于洋務派創辦的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數月后重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路礦學堂,開始接觸新學。1902年到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1904年4月結業,6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載于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后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后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后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此后3年間陸續在《新青年》發表小說、新詩、雜文、譯文50余篇,并參與《新青年》編務。1920年8月被聘為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科講師。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傳》在《晨報副刊》連載。1923年,第-本短篇小說集《吶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說,魯迅還寫了很多具有獨特風格的雜文,以《隨感錄》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發表。1925年出版雜文集《熱風》。此后幾乎每年都有雜感集問世。 20年代中期,參與創辦《莽原》周刊、《語絲》周刊和文學社團末名社。1927年初到廣州中山大學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1927年8月到廈門大學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從此定居上海,專事寫作。1928年與郁達夫創辦《奔流》雜志。193O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領導人,曾先后主編《萌芽》、《前哨》、《十宇街頭》、《譯文》等重要文學期刊。 1936年因積勞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終年55歲。
記得采納啊
姓周的偉人歷史上有哪些 周總理,魯迅。
歷史名人有:周瑜,周敦頤,周邦彥,周作人
關于周氏的歷史和現狀 一.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1、姓周的人數:據調查周姓排名第9,周姓人口2千萬~3千萬
2、周姓來源: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黃帝的四世孫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后,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以周為氏。如周平王之后,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我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間,因避唐玄宗名諱改姬姓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3、周姓名人:周恩來、周樹人、周作人、周瑜、周興…… 二、問題的提出我們學校有好幾個姓周的學生,所以我想對周姓的歷史和現狀進行一次調查、調查方法
1、查閱《百家姓》,上網搜索,了解周姓的來源和周姓歷史名人。
2、走訪有關部門,了解周姓人口和分布情況。
3、通過多種途徑,搜集周姓的名人故事 結論
在歷史長河中周姓人才輩出。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在課桌上刻“早”字的魯迅……
周姓族譜:江蘇周氏族譜六卷、余邑周氏宗譜三卷、汝南周氏宗譜四卷……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軒轅氏。
周姓大多出自姬姓,外族改姓,是周姓成為世界第9大姓的主要原因。我們為周姓祖先創造的輝煌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關于周邦彥是哪里人和周邦彥是哪里人簡介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