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多少字(漢文有多少字)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漢書多少字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漢文有多少字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書》都記載了哪些內容?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12篇,表8篇,志10篇,傳70篇,共100篇,后人劃分為120卷,共80萬字。
蔡文姬續寫的漢書有多少萬字?
《班昭續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學家班昭的著作。她幫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盡的事業,而且對闡述《漢書》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詩賦在當時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多,另有漢末的蔡文姬(即蔡琰)、宋朝的李清照。
漢書》公元83年成書,總字數為742298字,單字數僅為5833字
參考資料:
《漢書》是什么朝代什么人寫的?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儒客大家班固編撰,前后歷時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補寫而成。
《漢書》是繼《史記》之后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具體的范文模板
鏈接: 提取碼: 62mu
二十五史的字數是多少?
1.《史記》公元前93年成書,總字數為533505字,單字數僅為5122字。
2.《漢書》公元83年成書,總字數為742298字,單字數僅為5833字。
3.《三國志》公元289年成書,總字數377803字,單字數僅為4388字。
4.《后漢書》公元488年成書,總字數為894020字,單字數僅為6161字。
5.《宋書》公元488年成書,總字數為811893字,單字數僅為5842字。
6.《南齊書》公元514年成書,總字數為299257字,單字數僅為4962字。
7.《魏書》公元554年成書,總字數為998329字,單字數僅為5417字。
8.《梁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294438字,單字數僅為4937字。
9.《陳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163382字,單字數僅為4033字。
10.《北齊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212506字,單字數僅為4032字。
11.《周書》公元636年成書,總字數為262659字,單字數僅為4161字。
12.《晉書》公元648年成書,總字數為1158126字,單字數僅為5997字。
13.《隋書》公元656年成書,總字數為701698字,單字數僅為5592字。
14.《南史》公元659年成書,總字數為677624字,單字數僅為5376字。
15.《北史》公元659年成書,總字數為1106543字,單字數僅為6346字。
16《舊唐書》公元945年成書,總字數為2002600字,單字數僅為6346字。
17.《舊五代史》公元974年成書,總字數為790879字,單字數僅為5109字。
18.《新唐書》公元1060年成書,總字數為1694794字,單字數僅為6346字。
19.《新五代史》公元1072年成書,總字數為291476字,單字數僅為3909字。
20.《遼史》公元1344年成書,總字數為296254字,單字數僅為4071字。
21.《金史》公元1344年成書,總字數為931070字,單字數僅為5264字。
22.《宋史》公元1345年成書,總字數為3980123字,單字數僅為7389字。
23.《元史》公元1370年成書,總字數為1611849字,單字數僅為5854字。
24.《明史》公元1739年成書,總字數為2802544字,單字數僅為7124字。
25.《清史》公元1927年成書,總字數為4514567字,單字數僅為8080字。
漢書的基本介紹
《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主要作者是東漢班固,后由其妹班昭補齊。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漢書的基本介紹,希望你喜歡。
漢書的史跡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 歷史 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后漢書》、《 三國 志》并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該書是作者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藝、諸子、方技六略三十八種的分類體系,另析“輯略”形成總序置于志首,敘述了先秦學術思想源流。其中刪兵書十家,增《七略》,完成后劉向、揚雄、杜林三家于西漢所撰寫的著作。總共著錄圖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的語言莊嚴工整,多用排偶、古字古詞,遣辭 造句 典雅遠奧,與《史記》平暢的口語化文字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中國紀史的方式自《漢書》以后,歷代都仿照它的體例,纂修了紀傳體的斷代史。
《漢書》成書于漢和帝時期,前后歷時近四十年。班固世代為望族,家多藏書,父班彪為當世儒學大家,“ 唯圣人之道然后盡心”,采集前史遺事,旁觀異聞,作《史記后傳》六十五篇。班固承繼父志,“亨篤志于博學,以著述為業”,撰成《漢書》。其書的八表和《天文志》,則由其妹班昭及馬續共同續成,故《漢書》前后歷經四人之手完成。注疏《漢書》者主要有唐朝的顏師古(注)、清朝的王先謙(補注)。
《漢書》開創了我國斷代紀傳表志體史書,奠定了修正史的編例。史學家意學誠曾在《文史通義》中說過:“遷史不可為定法,固因遷之體,而為一成之義例,遂為后世不桃之宗焉。”歷來,“史之良,首推遷、固”,《史風漢》、史班或班馬并稱,兩書各有所長,同為中華史學名著,為治文史者必讀之史籍。《漢書》尤以史料豐富、聞見博洽著稱,“整齊一代之書,文贍事詳,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可見,《漢書》在史學史上有重要的價值和地位。
漢書的寫作動機
漢武帝時,司馬遷著《史記》,止于漢武帝太初時期,太初以后的史實便闕而不錄。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
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認為這些續篇多鄙俗失真,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后傳》(列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后,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同時班固以班彪所續前史未詳,因“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究,欲就其業”,遂本其父所作,潛精研究,續成其書,繼先人之業。
《漢書敘傳》中,班固曾述其撰書的主旨:“雖堯舜之盛,必有典謨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班固編撰《漢書》有歌頌漢朝的功德之意。
漢書的后世評價
后世學者對《史記》、《漢書》的評價大異,或褒《史記》貶《漢書》,或褒《漢書》貶《史記》。唐朝以前比較重視《漢書》,宋朝以后較看重《史記》。
《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統思想
班固生活的時代,封建神學思想已發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圣人之道然后盡心焉”的史學家,他們 自然 以維護封建神學思想為己任,將“圣人之道”作為自己著作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一面承襲《史記》的內容,一面又指責它的“是非頗謬于圣人”,因而篡改《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加符合于封建正統思想。
從思想內容來看,《漢書》不如《史記》。班固曾批評司馬遷“論是非頗謬于圣人“。所謂“圣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根。
《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其目的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因此,以陰陽 五行 學說為理論根據的“五德終始說”和王權神授的封建神學說教,便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為了宣揚“天人感應”、災異祥瑞的封建神學思想,《漢書》首創《五行志》,專門記述五行災異的神秘學說,還創立《睦西夏侯京翼李傳》,專門記載五行家的 事跡 。
《漢書》開創斷代為史和整齊紀傳史的編纂體例。
班固之所以斷代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
他總結漢武帝到東漢初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其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 政治 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一代“編于百王之末,側于秦項之列”,既不利于宣揚“漢德”,又難以突出漢朝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斷代為史的根據。于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于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于首篇。
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后來封建史學家的贊譽,并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
在編纂體例方面,《漢書》繼承而又發展《史記》的編纂形式,使紀傳體成為一種更加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立了《呂后本紀》,但卻用惠帝紀年,《漢書》補立《惠帝紀》,解決《史記》在體例上的混亂;對于年月的記載也比《史記》詳細和明確。
再者,《漢書》新創立的四種志,對于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 社會 文化 的記載,比《史記》更加完備,從而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于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按時間先后為序,體例上也比《史記》整齊劃一。
資料豐富,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
現存《漢書》約80萬字,卷帙比《史記》繁富。它增載不少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帝紀部分。在許多人物傳記中,《漢書》又收入大量有關政治、經濟、 軍事 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的十志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的收載,如《食貨志》收入晁錯的《論貴粟疏》等。
請問,二十四史原文分別有多少字?
二十四史原文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依據中華書局版繁體字豎排版的版權頁,分冊字數如下:
1.《史記》2006年版,2351000字
2.《漢書》2002年版,2700000字
3.《三國志》2003年版,1006000字
4.《后漢書》2003年版,2309000字
5.《宋書》1983年版,1400000字
6.《南齊書》2003年版,603000字
7.《魏書》2006年版,1140000字
8.《梁書》2006年版,530000字
9.《陳書》1972年版,301000字
10.《北齊書》1983年版,420000字
11.《周書》2003年版,547000字
12.《晉書》1974年版,1880000字
13.《隋書》2002年版,108000字
14.《南史》2003年版,1160000字
15.《北史》2003年版,1910000字
16《舊唐書》1975年版,3089000字
17.《舊五代史》1976年版,1173000字
18.《新唐書》1975年版,3696000字
19.《新五代史》1974年版,532000字
20.《遼史》1974年版,900000字
21.《金史》1975年版,1650000字
22.《宋史》1985年版,8137000字
23.《元史》1997年版,2667000字
24.《明史》1974年版,6050000字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