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泥巷有人尋杜甫是哪個地方(泥瓶巷是什么地方)

櫻花落2022-11-19 06:20歷史78

很多朋友對于泥巷有人尋杜甫是哪個地方和泥瓶巷是什么地方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杜甫是哪里人?

生于河南鞏縣.

杜甫(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長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祖父杜審言是武后時的著名詩人,官膳部員外郎;父親杜閑,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7歲即開始學詩,15歲時詩文就引起洛陽名士們的重視。從20歲后可分為四個時期。

漫游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 至天寶四載(745) 。杜甫進行了兩次長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帶,他到過金陵、姑蘇,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應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在齊趙一帶開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景是:“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壯游》)他在這兩次漫游里,看到祖國秀麗雄偉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擴大了眼界,豐富了見聞。開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可能在這時與夫人楊氏結婚。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遇,二人暢游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論文,有時也議論時事,結下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去長安,李白準備重游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此后沒有再會面,杜甫為此寫過不少懷念李白的感人詩篇。

這時唐王朝還強盛,倉廩相當充實,可是玄宗開始好大喜功,開拓邊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隱伏著不安定的危機。杜甫對此有所預感,但并未正視。他過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獵的浪漫生活。他在這時期寫的詩,根據他自己的敘述,可能已有數百首,不過只有二十幾首流傳下來,主要是五言律詩和五言古體詩。其中雖有象《望岳》那樣不同凡響的作品,但總的說來,還沒有超越杜審言那一時期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 從天寶五載至天寶十四載,杜甫在長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創作發生巨大的變化。到長安,目的是求個官職,有所建樹。天寶六載,玄宗詔征文學藝術有一技之長的人到京都就選,杜甫參加了這次考試,但由于以“口蜜腹劍”著稱的中書令李林甫陰謀破壞,應試者沒有一人被選。天寶十載,玄宗舉行三個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廟和天地。杜甫寫成三篇“大禮賦”進獻,得到玄宗的贊賞,命宰相考試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沒有下文。他不斷寫詩投贈權貴,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也都毫無結果。最后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職務,這已經是杜甫在長安的末期,安祿山叛亂的前夕。

玄宗晚年完全改變了他在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風,一任宰相貪污驕橫,邊將窮兵黷武,自己則在宮中尋歡作樂。人民受到的租稅與征役的殘酷剝削日益加劇。杜甫“嘗困于衣食”,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出入貴族府邸,充當“賓客”,陪伴他們詩酒寓游,取得少許資助。同時,他結交一些與他同樣貧困的朋友,也比較廣泛地接觸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貧乏的坊巷走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高閣互競豪華的曲江走到征人出發必須經過的咸陽橋畔,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能客觀地認識統治階層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能體會到人民的疾苦,這兩方面截然不同的生活都在杜甫詩中得到反映。天寶十一載以后,他寫出《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后出塞》等不朽的名篇,開始給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達方法。天寶十四載冬,杜甫探視寄居在奉先的妻子,寫出《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表達了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深情,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概括了社會上尖銳的矛盾,又描繪了“入門聞號□,幼子饑已卒”的家庭景況,這是他十載長安生活的總結,也標志著唐朝盛世最后的總結。這時期流傳下來的詩約一百余首,其中優秀的詩篇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任職左拾遺與流亡時期 從肅宗至德元載(756) 至乾元二年(759)。安祿山起兵后,長驅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陽、長安。杜甫這時正在□州,他聽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肅宗在靈武即位,便把家屬安置在城北的羌村,只身北上,投奔靈武,不幸被叛軍截獲,送往長安。杜甫陷賊中將近半年,看著莊嚴整飭的京城一片荒涼,生靈涂炭,聽著唐軍兩次反攻,先后在陳陶、青坂兩處都全軍覆沒的消息,滿腔悲憤,寫出《悲陳陶》、《悲青坂》、《春望》、《哀江頭》等詩。

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 奔赴肅宗臨時駐地鳳翔,受任為左拾遺。不久因為疏救房□,觸怒肅宗,竟遭到審訊。八月,他回到□州探視妻子,完成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先后媲美的長詩《北征》,描繪了旅途上凄涼的慘景和家境的貧窮,表達了對于當前局勢的意見。

這年九月,唐軍收復長安,十月收復洛陽,肅宗于十月底返京,杜甫也在這時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到朝廷內肅宗新貴與玄宗舊臣相斗爭的影響,外調為華州司功參軍,從此與長安永別。

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視舊居,歸途上親眼看到人民在官吏們殘酷的壓迫下蒙受的苦難,寫出著名的《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組詩六首,后人簡稱為“三吏”、“三別”。

杜甫回到華州,已是初夏。這時關輔大饑,朝廷內李輔國專權,玄宗舊臣房□等被排斥,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毅然棄官,西去秦州。在秦州不滿四月,又在初冬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一月,走上艱難的蜀道,在年底到成都。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對內喪失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對外抵制不住蕃族的入侵;經濟上,由于連年戰亂,加上自然災害,農村一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反而有增無已,造成人口銳減,生產力降低。杜甫也親身經歷了十分錯綜復雜的變化:流亡、陷賊、在皇帝身邊任左拾遺、出貶華州、荒涼的洛陽道上、秦州寄居、入蜀的行程——無論是人事關系或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樣的生活經歷比長安時期要豐富得多,也艱苦得多,因此產生的詩歌多種多樣,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時期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 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8年,在荊、湘3年。杜甫在夔州時說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間”(《詠懷古跡》),實際上他在成都先后住過5年,生活還是比較安定的。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一個棲身的處所。他離開了干戈擾攘、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一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都好象對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勞苦憂患的生活,暫時得到休息,他也懷著無限的愛寫出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但他并不曾忘記流亡失所、無處安身的人們,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名句。

上元二年末,嚴武來成都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給過杜甫不少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七月,嚴武應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到梓州、閬州。

寶應二年春,延續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驚喜欲狂,以為有希望回到洛陽,脫口唱出《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七律,迸發出內心的歡悅,這是杜甫生平一首最快樂的高歌。但快樂只是曇花一現,國內混亂的局面尚未澄清,西方的吐蕃又大舉入侵,十月間一度攻陷長安,杜甫對此表示無限的關切:“西京安穩未?不見一人來。”(《早花》)他寫出許多首詩,陳述他的政治思想。

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又被任命為成都尹兼劍南節度使,杜甫也在三月回到成都。嚴武舉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在成都節度使幕府中住了幾個月,因不慣于幕府生活,一再要求回到草堂,最后嚴武允許了他的請求。永泰元年(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去蜀》),結束了杜甫“漂泊西南”的前半個階段。

杜甫于九月到達云安,因病不能前進,直到次年暮春病勢減輕,才遷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滿兩年,創作十分豐富,成詩四百余篇,占杜詩全部的七分之二強。詩中歌詠了夔州窮苦的勞動人民,描繪了這里險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動亂和對于長安、洛陽的思念,懷友憶舊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況越來越壞,瘧疾、肺病、風痹、糖尿病等不斷纏繞他。

杜甫因夔州氣候惡劣,朋友稀少,便在大歷三年(768)正月起程出峽。三月到江陵。本想北歸洛陽,又因河南兵亂,交通阻隔,未成行。在江陵住了半年,移居公安數月,在年底到達岳陽,寫出生動地反映湖南人民疾苦的《歲晏行》。

大歷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兩年,他沒有定所,往來于岳陽、長沙、衡州、耒陽之間,大部分時間是在船上度過的。他在大歷五年冬死于長沙與岳陽之間湘江上的舟中,終年59歲。他逝世前寫出一首三十六韻的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句“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仍以國家的災難為念。杜甫死后,靈柩停厝在岳陽,43年后即憲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于河南首陽山下。

杜甫在這11年內,寫詩1000余首,占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三強,大部分是近體詩——絕句和律詩,還有長篇排律。

詩歌創作 杜詩最顯著的特點是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的密切結合,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杜甫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后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他一生所走過的路程,在藝術方面也達到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他的詩能使讀者“知其人”、“論其世”,起著“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可是作為“詩史”的杜詩并不是客觀的敘事,用詩體去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現實的同時,還通過獨特的風格表達出作者的心情。清人浦起龍說:“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附記》)杜甫的詩大部分涉及玄宗、肅宗、代宗三朝有關政治、經濟、軍事以及人民生活的重大問題,可是無處不浸透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例如杜甫中年時期的兩篇杰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和《北征》,里邊有抒情,有敘事,有紀行,有說理,有對于自然的觀察,有對社會矛盾的揭露,有內心的沖突,有政治的抱負和主張,有個人的遭遇和家庭的不幸,有國家與人民的災難和對于將來的希望。這兩首長詩包括這么多豐富的內容,作者的心情波瀾起伏,語言縱橫馳騁,證明他在這不幸的時代面對自然和社會的種種現象都敏銳地發生強烈的感應。這樣的詩是詩人生活和內心的自述,也是時代和社會的寫真,個人的命運和國家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二者在藝術上也達到高度的融合。又如《同諸公登慈恩寺塔》、《哀江頭》等詩,篇幅較短,卻也同樣具有這種特點。

天寶后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的時事政治詩,不管是陳述政見,如《洗兵馬》,在梓州寫的《有感》;或是揭發統治者的荒淫殘暴,如《麗人行》、《憶昔二首》之一、在云安寫的《三絕句》;或是寓言諷興,如《鳳凰臺》、《病桔》、《枯棕》、《客從》;或是對窮苦人民的同情關懷,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都是個人的情感與事實相結合的。還有不少長篇,有的記載國家十幾年來的大事,如《夔府書懷》、《往在》;有的敘述地方變亂,如《草堂》、《入衡州》;有的回憶往事,如《壯游》、《遣懷》;更是象浦起龍所說的“慨世還是慨身”(《讀杜心解·讀杜提綱》),都含有濃厚的抒情成分。

戰爭題材在杜詩中占有相當大的數量。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持不同的態度。他對于朝廷窮兵黷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對的,如《兵車行》、在夔州寫的《遣懷》、《又上后園山腳》;對于平息叛亂,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亂前期寫的《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以及吐蕃入侵時寫的《歲暮》。這些詩譴責什么,歌頌什么,都很鮮明。也有些關于戰爭的詩,既有歌頌,也有譴責。著名的《前出塞》、《后出塞》兩組組詩,曲折反復地敘述戰士在從軍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實際上是反映詩人從不同的角度對于戰爭的不同看法。這兩組詩都歌頌了戰場上的壯烈場面,戰士如何善于戰斗,勇于犧牲,取得勝利;又譴責了君王無止境的開拓邊疆,主將驕橫奢侈,使戰績失去積極的意義。這兩組詩都是通過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又如“三吏”、“三別”則更為具體地表達了作者的內心沖突。杜甫在洛陽路上,看見橫暴的差吏把未成丁的男孩、孤苦的老人都強征入伍。他替這些人提出控訴,對差吏給以譴責,但是一想到壯丁缺乏,而又大敵當前,便轉變了口氣,盡可能對被征調的人說幾句慰解或鼓勵的話。元代鮮于樞書杜甫《兵車行》

杜甫寫過許多歌詠自然的詩。他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歷代的詩話、詩評對于杜詩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過許多論述。但是杜甫的詩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與時事的交融,作者在寫景和抒情時,很少離開現實,隨時隨地都想到他所處的干戈擾攘、國困民疲的時代。如困居淪陷的長安時寫的《春望》、入蜀時寫的《劍門》,是最有代表性的。這類詩,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漢》,七律《登樓》、《宿府》、《閣夜》、《秋興八首》等,都是情景與時事交融的膾炙人口的名篇。

此外,杜甫也寫了一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筑、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的氣氛,可以看作是有聲有色的文化史。明代祝允明書杜甫《秋興八首》

杜集里也有一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的感情也較為淡泊,比較突出的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杜甫在長年的轉徙流離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開辟田畝,得到暫時的休息,因此對于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動態進行了細膩的觀察,感到無限的熱愛,具有深刻的體會。如《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詩,從詩題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當時的心境。這類詩當然不能和前邊論述的詩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對于微小生物的愛好。他“幽居近物情”(《屏跡》),喜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感到“花柳更無私”(《后游》)。

杜甫寫過一些懷念家屬、朋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懷念妻子的有陷賊時寫的《月夜》,懷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寫的《月夜憶舍弟》;在許多懷念朋友的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杜甫自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以及其他涉及李白的詩,有十余首之多,幾乎首首都顯示出對于李白深厚的情誼、熱烈的關懷和衷心的欽佩。

杜甫把詩看作是他終生的事業,認為“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他7歲學詩,直到死亡前夕,沒有停止過寫詩,他從安史之亂起,至抵達成都前,在最艱苦的歲月里,寫出的詩歌思想內容最為深刻;他在夔州身體衰弱多病,寫作的數量最為眾多。他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充滿愛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在藝術技巧上也狠下功夫,“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新詩改罷長自吟”(《解悶十二首》之七),說明他創作的嚴肅態度。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他繼承優良傳統、評騭古今詩人的主張。

杜甫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大大開拓了詩歌的領域。明代胡震亨說:“以時事入詩,自杜少陵始。”(《唐音癸簽》)這句話不盡符合事實,因為在杜甫以前也有以時事入詩的,但是象杜甫這樣深入民間,洞察時弊,把富有社會意義的重大問題都陶融在“驚人”的詩句里,卻是少有的。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杜詩鏡銓》卷五)這雖然是“三吏”、“三別”的評語,但也可以概括杜甫大部分重要的詩篇。元稹給杜甫寫的《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里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這話說得并不過分。

杜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杜甫最能駕馭詩的各種形式,并能使每種形式都得到新的發展。他在五言古體詩里善于記載艱苦的旅程、社會的萬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許多富有戲劇性的言談動作,寫來十分生動,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語調的自然,最顯著的例子是《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等。他在七言古體詩中擅長于抒寫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達對于政治和社會的意見,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詩功力甚深,達到很高的成就,數量占杜詩的一半以上,五律已見于杜甫的漫游時期,七律名篇多產生在到達成都以后。杜甫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煉,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發揚。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客夜》、《九日登梓州城》、《征夫》、《旅夜抒懷》、《宿江邊閣》、《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恨別》、《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樓》、《宿府》、《閣夜》、《詠懷古跡五首》、《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的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寫了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如《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竟長達1000字。是除少數比較自然的以外(如五排的《奉送嚴公入朝十韻》、《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七排的《清明二首》),大都堆砌過多的典故,掩蓋了豐富的情感或填補了應酬之作內容的空虛。杜詩中的絕句基本上都是在漂泊西南的最后11年內寫的。由于杜甫的古體詩和律詩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絕句往往不被人注意,但是即景抒情,論詩懷友,反映蜀中的騷亂與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華,杜甫在絕句方面仍有不少貢獻。杜甫詩意圖軸清代張□作

當然,杜甫也寫過一些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比較無聊的詩。當他在長安充當貴族的“賓客”,向王公大臣乞求一官半職的時候,當他漂泊西南,為了衣食,不得不與地方官吏們相周旋的時候,所寫的一部分詩,其中有好些五言排律,用大量的典故頌揚對方如何賢明,申述自己如何貧困,以乞求憐憫與恩賜,格調是不高的。宋代淳熙刻本《杜工部詩集》

總的說來,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成,并加以創新和發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并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后,始見重于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杜詩的影響所及,不局限于文藝范圍,更重要的是詩中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還有教育意義。

回答者:高宇寒星 - 舉人 五級 10-20 15:03

杜甫(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襄樊),生于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哪個地方的景色?

描寫的是杜甫在四川的家的景色。窗含西嶺千秋雪指的是從窗口可以看見秦嶺長年不化的積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指的是在門外停泊著從遙遠的東吳來的船只。

當時杜甫在四川,周圍有秦嶺和長江,從詩人居住的草堂窗口就可以望見秦嶺,而長江有船只貫通東西。

出處:杜甫《絕句》

全文: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翻譯:兩只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白鷺整齊地直沖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只。

擴展資料:

詩歌以一幅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這首絕句看起來一句一景,是四幅獨立的圖景,但詩人的內在情感使其內容一以貫之,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構成一個統一的意境,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

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

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托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哪個景點與詩人杜甫有關?

與杜甫有關的景點太多了。

他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人,泰山,西安,成都,三峽,奉節,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他的腳印,這些地方的景點加在一起,只能說是不計其數。

僅成都的杜甫草堂,浣花溪,清水河(唐朝稱清江),武侯祠,百花潭等景點,都給杜甫留下美好回憶,詩人也給成都寫下了大量的詩歌,表達他對天府之國的熱愛和眷戀。

杜甫隱居在什么地方

成都西門浣花溪。

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在此過了四年隱居生活。

杜甫草堂坐落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作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仍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游客量達百萬余人次。杜甫草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漂泊西南天地間 ——尋訪杜甫草堂

漂泊西南天地間

——尋訪杜甫草堂

□? 湖山

拜謁了武候祠,我們慕名尋訪杜甫草堂。許多人知道草堂,是因為讀了杜甫的詩,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是在這個地方寫成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唱出了一個漂泊者的痛苦呻吟,唱出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盡管時間跨越了千年,仍然牽動著無數崇拜者的情思。

從側門進入草堂,里面是一個很大的園林,這里古樹參天,翠竹青青,花草生機盎然。沿著小徑尋跡而走,穿過低矮的柴門,走過一座石拱小橋,就到了草堂的故址。故址上搭了一間小草棚,草棚四面架空,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周圍溪水環繞,竹木郁郁蔥蔥,環境顯得十分清幽。附近的工部祠,因杜甫曾任工部員外郎而得名,祠堂古樸典雅,供奉著杜甫的彩色泥塑坐像,并配有他的生平簡介。東側是一座碑亭,亭內的大石碑上,鐫刻著“少陵草堂”四個大字,字體剛勁渾厚,筆姿秀潤,為清代果親王允禮所題。

碑亭前面是詩史堂,正中有一尊杜甫的半身銅像,頭戴幞巾,臉型瘦長,目光深邃憂郁,下巴垂著一綹山羊胡,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兩邊的陳列室,陳列著杜甫各個時期的詩歌。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言戰亂之慘,說百姓之苦,抒漂泊之愁,悲家國之事,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被人稱為 “詩史”。郭沬若先生的對聯:“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高度概括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而他漂泊西南創作的600余首詩歌,真實記錄了他晚年的生活軌跡,揭示了一個漂泊者的內心世界。

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家帶小來到成都。在此之前,他經歷了關中大旱,幼子餓死,懷著“滿目悲生事”,辭官離開長安,帶著一家七口西出秦州,南奔同谷,由于饑寒交迫由漢入蜀。一路的山水行程,蜀道之難,步履艱辛,險象環生,有時甚至是驚心動魄。經過了長途跋涉,杜甫終于在寒冬臘月的一個黃昏,浴著夕陽的余暉,走進了安泰祥和,市井繁華的成都。

剛到成都時,杜甫借宿在城西的草堂寺。公元760年開春,他在親友的幫助下,于浣花溪畔修建草堂。當時的杜甫囊中羞澀,為了能在成都安個家,他忙著寫詩到處拉贊助,索求資金建房,索要苗木栽種,就連鍋碗瓢盆、日用家什,都是贊助得來的。他要了一百棵竹苗,還要了很多果木,因他他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問題。多種竹子可以賣錢獲得一些收入,多種果樹可以在斷糧時以果充饑。草堂蓋好之后,老杜心情喜悅,顛沛流離的一家人,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處,他坐在門前的院子中,有滋有味地欣賞自己的新居,寫下了《堂成》詩一首:“背郭堂成蔭白茅,綠江路熟俯青郊。榿林礙日吟風葉,籠竹和煙滴露梢。暫止飛鳥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旁人借比楊雄宅,懶惰無心作《解嘲》。”

杜甫在成都生活了四年,這四年他沒有任何經濟收入,完全仰仗著故人的周濟。這些故人,都是川蜀的頭面人物。彭州刺史高適,是他年輕時的詩友,兩人曾和李白一起優游梁宋;成都尹裴冕,在朝廷當過御史大夫,可以說是他的老上司;劍南西川節度使嚴武,與杜家有世交之誼,也是兩度鎮守蜀地的一方諸候。這些故人重情重義,對于落魄的杜甫,沒有疏遠排斥,而是盡其所能的幫助。靠著故友的慷慨解囊,杜甫在成都度過了晚年最安定的時光,一首《江村》記錄了他當時的生活:“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生活安頓之后,杜甫開始游覽名勝古跡。他來到附近的古琴臺,追憶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戀情。他尋訪戰國郡守李冰的鎮水石犀,提出只有修筑堤防才能治理水患的主張。有時他劃著小船,沿著浣花溪去郊游,直到新月照衣才回來。有時他獨自騎馬出郊,極目西山白雪,南浦清江。他曾多次瞻仰過武候祠,寫下了著名的《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通過評價諸葛亮一生的功績,抒發了自己報國無門的痛苦。

定居草堂初期,杜甫的心靈得到了休憩,他抱著一種“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思想,鞠耕田園,種菜養花,寫出了許多安恬散淡的田園詩。這一時期創作的《田舍》、《水檻》、《客至》、《絕句漫興九首》等,讀來頗有陶淵明的詩風,他寫的《為農》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境:“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遠慚勾漏令,不得問丹砂。”

八九戶人家的小江村,是杜甫心中的桃花源。他與鄰里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北鄰的退休縣令,是他的風雅詩友;南鄰的朱姓隱士,是他的郊游旅伴;黃四娘家的花卉小院,是他春天賞花的好去處。剩余的幾家農戶,也與他關系密切,時常送給他一些園蔬。一天杜甫穿著草鞋出門散步,被一戶老農拉到家里飲酒,老農的兒子解除兵役回家務農,心情非常愉快也特別熱情,結果這頓灑喝了一整天。盡管《舊唐書文苑本傳》,譏笑他“與田夫野老狎蕩,無拘檢。”而曾經待候過皇帝的杜甫,能夠沖出階級的營壘,放下士大夫的身段,與農民交朋友,正是他的難能可貴之處。

鞠耕為農的經歷,使他與農民打成一片,逐漸有了農民的思想情感。當一場及時春雨悄悄降臨時,他看到萬物滋潤的景象,抑制不住喜悅的心情,創作了一首《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在成都的安定生活,是以故人的接濟為前提的,一旦接濟失時立刻就會陷入困境。他在《狂夫》一詩中說:“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這種靠人施舍的日子,讓杜甫生活的很不體面,可以說毫無尊嚴可言。子女因貧失學,老妻因貧發愁,兒子忍饑挨餓時,不顧父子倫常,指著他破口大罵。他經常以串門為由,故意去外面蹭飯,因而引起別人的反感。

公元761年秋天,一場大風把屋上的茅草卷走了,一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一家人在凄風苦雨中度過了一個漫漫長夜。痛苦的生活體驗,使杜甫激情與期望同時迸發,寫下了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振憾人心,催人淚下。一個窮困潦倒的漂泊者,在自己深陷苦難時,依然心懷天下蒼生,這種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讀者的心靈。

了解了杜甫生活狀況,我們的同學不禁提出一個問題。杜甫為什么不出去工作?他的這些故人,一個個位高權重,給他找一份差事,讓他自食其力,養家糊口,豈不比拿奉祿來接濟他更好。我們應該先看看杜甫能干什么,他除了會寫詩之外,沒有任何的謀生能力。當然憑他的文筆,在衙門里干個文職,想必還是能夠勝任的,但這樣朋友就成了上下級關系,這是當時官場最為忌諱的,日子久了恐怕連朋友都沒得做。再說他們對于杜甫太了解了,這是一個不好共事的人,與其邀他來一起工作,還不如時不時給他一點周濟。

762年七月,嚴武應召入朝,嚴武對杜甫有接濟之恩,他將嚴武一直送出二百外。剛剛送走嚴武,成都軍閥徐知道就造反,杜甫不能回成都,只得到梓州投靠相善的漢中王。在梓州他因思家心切,每每長夜失眠,于是讓弟弟回成都把家眷接來。公元763年正月,歷時7年的安史之亂結束,消息傳到梓州,杜甫欣喜若狂,揮筆寫下了《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讀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就在杜甫打算收拾行裝,返回老家時,戰火又重新燃起。吐蕃攻占了河西、隴右等地,十月長安陷落,代宗出逃陜州,高適防守的雪嶺三州也失陷。百姓慘遭屠戳,杜甫萬分痛心,他在《征夫》一詩中,描寫了戰亂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十室幾人在,千山空自多。路衢唯見哭,城市不聞歌。”

久住一地,引人生厭,過了重陽節,杜甫又遷移到閬州。他在閬州替王刺史向代宗進言,建議朝廷派選派賢明的官員坐陣蜀中。公元764年正月,朝廷以嚴武為劍南節度使,這個任命改變了杜甫的返鄉計劃。

成都兵亂已平,杜甫重新回到草堂,一種溫馨之感油然而生。進得家門,他趕緊晾曬書籍,查看樹木,四棵小松樹已經長到一人多高,五棵桃樹也枝葉茂盛遮住了小徑,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組《絕句》小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歌通過描繪早春的自然美景,透露出一種清新舒展的氛圍,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重鎮成都的嚴武,正值用人之際,他希望杜甫投身仕途,結束草堂的野老生活,并保舉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兼節度使署參謀。為了一家的生計,為了報孝多難的國家,杜甫來到嚴武的幕府。七月嚴武率兵西進,擊敗吐蕃七萬人馬,一舉收復失地。這段生活雖然比較安定,但杜甫難以適應幕府的工作,加上受到青年同僚的排擠,多次請求辭職回到草堂。

性格決定命運,什么性格就是什么命運。杜甫一直很想做官,但他又始終與官場格格不入。為了做官,他曾參加科舉考試落弟。為了做官,他在長安北漂九年,不斷向皇帝進獻詩賦,終于在44歲那年,才獲得了一個八品縣尉。他有著高適的正直和良知,不愿欺壓盤剝百姓,拒不接受縣尉的官職。他也不會做官,他在當左拾遺時,傻乎乎的要學魏征“直諫”,冒死為房琯說情辯護,卻不知伴君如伴虎,更不知唐肅宗并非唐太宗,差點引來殺身之禍。他也有著李白的狂放,在嚴武的幕府中,他邋里邋遢,不講官場禮法,甚至酒后坐在嚴武的床上,公然直呼其父的名字,搞得嚴武很沒面子,以至于對他動了殺心。他性格固執,不知圓通,不會處理上下級關系,很難與同僚合作共事,根本在官場混不下去。

公元765年,高適和嚴武先后病逝,杜甫失去了最后的依靠,只好告別苦心經營的草堂,買船東下沿江漂泊。在忠州停留數日后,因衣食無著感嘆身世孤微,寫下了一首《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船到云安,杜甫肺病加劇,只好停下養病。這時塑方節度使仆固懷安,勾結回紇、吐蕃叛亂,蜀中戰亂四起。身處困境的杜甫,依然不改憂國憂民之心,他滿腔悲憤地寫下了《三絕句》:“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肯更留妻子。”765年九月,杜甫漂泊到夔州,靠著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資助,替官府管理公田耕種,一家人衣食無憂,生活又趨于安定。在夔州的這兩年,他寫出400余首詩歌,取得了創作上的大豐收,主旋律仍然是憂國憂民。他的《負薪行》,用同情的筆墨,描寫了婦女的痛苦生活,以及承擔繁重體力勞動的艱辛。

公元767年深秋,杜甫拖著病弱的身體,來到長江岸邊,寫下了一首名垂千古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詩人縱目感懷,把家事、國事、百姓事的艱難苦恨,融注于蕭索的江峽秋景中,營造出一種深邃而悲壯的意境,這是詩人晚年的代表作,體現了沉郁頓挫的風格特征,表現了高超的語言功力,被后世譽為“古今七律第一”。

由于返鄉心切,768年正月,杜甫在白帝城登船,穿越三峽抵達江陵。在江陵留滯日久,他深感人情淡薄,又繼續乘船南下,過洞庭湖入湘水上溯,經岳陽到達潭州。此時的杜甫,已經是風燭殘年,生活無依無靠,但他仍然心系人民的苦難。他的《歲晏行》和《遣遇》,哀嘆人民在苛稅下的悲慘遭遇,體現他以民為本的一貫思想。公元770年冬天,59歲的杜甫來到耒陽,在挨了五天的餓之后,病死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上。臨終前他只有一個遺愿,就是希望落葉歸根,回到家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要求,杜甫的家人也無力滿足,直到他死后43年,靈柩才得以歸葬故鄉。

好在還有詩歌。杜甫一生四處漂泊,卻保存下來1400多首詩歌,這些在苦難中創作的詩歌,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杜甫遷葬老家之后,他的孫子杜嗣業找到了元稹,求他給爺爺寫一個墓志銘。元稹當時官居宰相,既是杜甫的同鄉,也是唐代的著名詩人,他讀了杜甫的詩稿,如同發現了金礦,心潮澎湃難平,揮筆寫下一篇氣勢跌宕的墓志銘。他在文中寫道:“茍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他認為天下的詩人,沒有一個比得上杜甫,甚至覺得李白的詩比杜甫差遠了。

宰相元稹的一篇墓志銘,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將生前默默無聞的杜甫,瞬間照亮的光彩奪目,一時杜甫的詩歌廣泛傳播,名動天下,甚至引發了李詩杜詩誰是第一的爭論。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給出的評價則比較客觀公允:“李杜文章在,光芒萬焰長”,他認為兩個人的詩歌成就都很高。韓愈的評價可謂“一錘定音”,奠定杜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公元902年,也就是杜甫死后132年,晚唐前蜀宰相、詩人韋莊,在成都浣花溪畔,找到了當年的草堂故址,發現草堂早已傾廢,于是重建茅屋作為標記。以后歷朝歷代屢敗屢建,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草堂。可以這樣說,沒有元稹,就沒有杜甫;沒有韋莊,就沒有草堂。漂泊西南八年多的杜甫,如果泉下有知,一定會感到非常慶幸。

請問成都的杜甫草堂在什么地方

成都的杜甫草堂的門票價格_成都的杜甫草堂的開放時間?

坐落于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在此四年間,杜甫留下240 余首詩歌。盡管如今這里已被拓展為中國古典園林,視線所見的也只是1997 年復建的茅屋景區,但對于喜愛古典情趣的游客來說,趁人少安靜時游也還是很愜意的。

雖然現在的杜甫草堂面積很大,景色也很好,但這是經過多個朝代的擴建,重修而來,杜甫當年住的地方并沒有這么美好,所以不要以為杜甫是住著豪宅無病呻吟喲。

在杜甫草堂內還有書店、茶舍等,所以,不要急急忙忙走馬觀花就出去了,看看景,喝喝茶,坐下來感受一下千年的文化沉淀,當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再一起聊聊杜甫的詩,李白的情,那感覺,太美妙了~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國唐代詩圣杜甫流寓成都時的居所。走完杜甫,花3個小時,真正體會到詩人杜甫的聰明,創作靈感和環境!這里古樹參天,環境優雅,空氣清新。恍惚讓人進入世外桃源。在這里的環境中,修身養性,創作何嘗不會有靈感呢?在這里旅游還可以看到歷史文化的寺廟,如大廨、詩史堂、工部祠等,還有少陵碑亭和大詩人當年的茅屋故居,其次就是浣花祠、花徑、大雅堂和靠近南門的草堂陳列室等,有歷史典故,也有私家園林,總之讓人感受很深!門票是60元,參觀完杜甫草堂乘坐82路,經過6站, 到達武侯祠站,大約15分鐘。另外可以在草堂門口的小飯店吃中餐。

用時參考

2小時

交通

乘19、35、58、59、82、165、165、170、309、319路公交車可直達

門票

門票60元,學生憑證30元

開放時間

夏季8:00-18:30,冬季8:00-18:00

景點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青華路37 號

更多關于成都的杜甫草堂在什么地方?,進入:查看更多內容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38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