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寒塘趙嘏為什么寫雁(寒塘作者趙嘏的讀音)

君既無情我便休2022-11-19 06:05故事44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寒塘趙嘏為什么寫雁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寒塘作者趙嘏的讀音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誰能告訴我〈間雁〉和〈寒塘〉都屬于什么體裁?它們都是抒發什么的?還有,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呢?

寒 塘

趙嘏

曉發梳臨水, 寒塘坐見秋。

鄉心正無限, 一雁度南樓。

《古今詞話》引毛先舒論作詞云:“意欲層深,語欲渾成”,“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這話對于近體詩也適用。此首一作司空曙詩。取句中二字為題,實寫客中秋思。常見題材寫來易落熟套,須看它運用逐層深入、層層加“碼”的手法,寫得別致。初讀此詩卻只覺寫客子對塘聞雁思鄉而已,直是渾成,并不見“層深”。大抵作者如蠶吐絲(詩),只任自然;而說詩者須剝繭抽絲(思),層次自見。

前二句謂早起臨水梳發,因此(“坐”)在塘邊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來,便無深意。這里兩句句法倒裝,則至少包含三層意思:一是點明時序,深秋是容易觸動離情的季節,與后文“鄉心”關合;二是暗示羈旅困頓,到塘邊梳洗,以水為鏡;三是由句式倒裝形成“梳發見秋”意,令人聯想到“羞將白發照淥水”、“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李白)的名句,這就暗含非但歲華將暮,而人生也進入遲暮。十字三層,言淺意深。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層,點出身在客中。而“鄉心”字面又由次句“見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見有意加“碼”??妥有闹刑N積的愁情,因秋一觸即發,化作無邊鄉愁。“無限”二字,頗有分量,決非浮泛之辭。鄉愁已自如許,然而末句還要更加一“碼”:“一雁度南樓”。初看是寫景,意關“見秋”,言外其實有“雁歸人未歸”意。寫人在難堪時又添新的刺激,是絕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韋應物《聞雁》云:“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就相當于此詩末二句的意境。“歸思后說聞雁,其情自深。一倒轉說,則近人能之矣?!保ā短圃妱e裁》)“一雁”的“一”字,極可人意,表現出清冷孤獨的意境,如寫“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齒舌聲:“曉”、“梳”、“水”、“見秋”、“鄉心”、“限”,讀來和諧且有切切自語之感,有助表現凄迷心情,末句則不復用之,更覺調響驚心。此詩末句膾炙人口,宋詞“漸一聲雁過南樓也,更細雨,時飄灑”(陳允平《塞垣春》),即從此句化出。

此詩兼層深與渾成,主要還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詠,“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筍未生而苞節已具,非寸寸為之也。若先措意,便刻畫愈深,愈墮惡境矣?!保仁妫┐死碛植豢刹恢?/p>

不過《間雁》沒看過,《寒塘》中雁有飛雁傳書之意。

古詩詞中“雁”意象拾零

每到黃葉紛飛的季節,仰視萬里霜天,常??梢钥吹揭蝗喝耗巷w的鴻雁。它們組成整齊的行列,時“一”字排開,時交叉成“人”,古人常稱之為雁陣、雁字、雁序等。雁屬候鳥,春秋遷徙,因此自然成為多愁善感的文人騷客吟詠的對象。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钡脑娋?。在古詩詞中,雁這一意象往往被詩人賦予了豐富的情感,常與季節的更替、時間的流逝、逆旅的游子、憑欄的思婦等內容緊密相連?;蜾秩練夥?,表現環境悲凄;或狀寫景物,表現高遠寥廓;或代指書信,表現殷切期盼,或比擬自身,表現孤傲落寞;或觸動游子思婦,寄予濃濃鄉愁親情。意象之盛,表意之豐,非 其它 物類所能及。

一、觸發鄉情、親情,抒寫游子思婦的綿綿思念

雁是候鳥,隨季節變換而遷移,春天北飛,秋日南歸。季節更替之時,大雁都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這種特點常常喚起人們逆旅鄉思、離恨別愁的幽微情感。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和天荒地老永不褪色的親情?!叭虑飦盹L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保ǚ吨傺汀稘O家傲》);“疆場征戰,物換星移,雁能歸家,人幾時回?”“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杜甫《月夜憶舍弟》);“夜深人靜,思鄉情切,秋雁無情,為何啼斷人腸?”“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張可久《清江引?秋懷》);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之切切,“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保ā墩酃鹆睢罚?;有誰能像陸睿那樣愁緒之凝重,“濕云粘雁影,望征路愁迷,離緒難整。”(《瑞鶴仙》);又有誰能像趙嘏那樣心情之懊惱,“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保ā逗痢罚M瑯訉戦|怨,有誰能像李清照那樣苦苦等待,“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有誰能像李煜筆下的思婦如此空虛惆悵,“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長相思》);又有誰能像張可久曲中思婦“為伊消得人憔悴”,“天邊白雁寫寒云,鏡里青鸞瘦玉人。”(《水仙子》)。歸雁啊,你可知道,多少游子為你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多少思婦為你望穿秋水,泣斷肝腸,請不要再“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姜夔《點絳唇》)了。

二、代指書信、音信

雁有年年遷徙的習性,而且準確無誤,華北農村流傳民謠有:七九河開河不開,八九雁來雁總來。因此古人把它視為音訊的“使者”, 成語 有雁去魚來、雁逝魚沉、雁素魚箋等。歷史上還有“鴻雁傳書”的 故事 ,據《漢書?蘇武傳》記載:西漢蘇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君主流放到北海牧羊。蘇武忍辱負重十多年后,漢朝與匈奴和親修好。漢朝又派使節到匈奴,要求放蘇武回漢,但單于仍不愿放人,謊稱蘇武已死。這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隨從,把真實情況告訴了漢使,并讓漢使這樣對單于說:漢朝皇帝打獵時,曾射到一只北方飛來的大雁,雁足上系著一封信,說蘇武沒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單于聽后,只好把蘇武放了。后來,人們便把傳遞信件的使者稱為“鴻雁”。如杜甫《天末懷李白》詩:“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又如他的《寄高三十五詹事》詩:“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再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鄉音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在這些詩中,秋雁都無一例外地成為書信的代名詞,寄托著詩人真切的思念和美好的期盼。

三、比擬自身,表現落寞孤單之苦

雁行有序,自是偉麗壯觀,但失群之雁,也會倍顯孤單凄惶,因此詩人每每在遭受磨難、壯志難酬、仕途坎坷、懷才不遇之時,就自然會想起孤雁來。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傲不屈,如“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保ㄌK軾《卜算子》);“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保ㄈ罴对亼言姟罚?。有時是表現自己的孤苦無依,如“人是嶺頭云,聚散無誰管。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保ㄖ茏现ァ恫匪阕印罚弧吧成瞎馒櫔q笑我,萍梗飄流?!保ㄚw鼎《浪淘沙》)。有時是表現自己的落寞迷惘,如“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保ɡ钌屉[《夕陽樓》);“寂寞憑高念遠,向南樓,一聲歸雁?!保惲痢端堃鳌罚?。

四、渲染氣氛,寫悲壯凄涼之景

在朔風凜冽、塵沙蔽日的秋冬之際,當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悲鳴聲聲之時,亦能喚起古人或雄渾悲壯、或凄苦傷悲的審美感受,這種感受對于邊塞詩人來說,尤為強烈。因此,詩人為表情達意,有時故意借助飛雁這一意象,加重對環境的渲染。如高適的 《別董大》,“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苯琛氨憋L吹雁”寫出了塞外荒漠的凄涼寥廓;如李頎的《古從軍行》,“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苯琛昂惆Q”寫出了沙場征戰的雄渾悲壯之貌;再如張可久的“雁聲蘆葉老,鷺影夢花寒?!保ā吨袇?紅繡鞋》),唐彥謙的“丹湖湖上送行舟,白雁啼殘蘆葉秋。”(《留別》),分別借“雁聲”、“雁啼”寫出了環境的清寒凄冷,有力地渲染了離別的氣氛。

五、壯寫景物高遠寥廓

在很多情況下,鴻雁都是以悲秋傷懷的形象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但是它畢竟與蟋蟀、鳴蟬等秋蟲之美有所不同。聽秋蟲之淺吟低唱,不免產生物華將盡的寂寥之感,看鴻雁之布陣南征,有時則令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秋色蕭條,秋容有紅蓼;秋風拂地,萬籟也寥寥。惟見賓鴻,沖入在秋空里,任逍遙?!北闶菍櫻氵@一美學特征的生動把握。鴻雁長于遷徙,飛翔雄健有力,不似鷹鷂猛悍桀驁,也不似鶴鷺之輕靈飄忽,給人以堅忍強勁的審美感受。在風頻雨驟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當鴻雁結陣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過長空時,自然會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點綴寥廓星空,讓人游目騁懷,心胸開闊。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洞庭明月一千里,涼風雁啼天在水。”(李賀《帝子歌》);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保ò拙右住督瓨峭硖骶拔秕r奇》);“秋水澄凝,一抹江天雁字橫?!保ㄖx逸《采桑子》);“夜清更徹寺,空闊雁沖煙。”(賀沖《同朱慶馀宿翊西上人房》)等。

總之,雁這一極具張力的意象,以其豐富、深邃、獨特的個性,牽動著文人墨客的情思,形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雁 文化 ,散發著恒久的藝術魅力。(《清江引?秋懷》)“紅葉滿天,黃花堆積,雨聲淅瀝,自然會雁鳴傷懷。同樣是思鄉,有誰能像張可久那樣情感?”

趙嘏 寒塘 賞析

1.清,寒

2.“一雁”的“一”字,寫 出了雁的孤獨,而“雁度南樓”又是寫雁向南飛去,使孤身在外的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從而表現了作者的思鄉情。

《聲聲慢》原文賞析

導語: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下面就由我為大家帶來《聲聲慢》原文賞析,歡迎閱讀!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注釋

⑴乍暖還寒:謂天氣忽冷忽暖。

⑵將息:調養休息,保養安寧之意。

⑶曉來:今本多作“晚來”。

⑷黃花:菊花。

⑸有誰堪摘:有誰能與我共摘。誰:何,什么。

⑹怎生:怎樣,如何。

⑺這次第:這情形,這景色。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 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早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大雁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誠明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夠說盡!

賞析

唐宋 古文 家以散文為賦,而倚聲家實以慢詞為賦。慢詞具有賦的鋪敘特點,且蘊藉流利,勻整而富變化,堪稱“賦之余”。 李清照 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聲聲慢·尋尋覓覓》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宋詞是用來演唱的,因此音調和諧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李清照對音律有極深造詣,所以這七組疊詞朗讀起來,便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只覺齒舌音來回反復吟唱,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聽到一個傷心之極的人在低聲傾訴,然而她還未開口已覺得已能使聽眾感覺到她的憂傷,而等她說完了,那種傷感的情緒還是沒有散去。一種莫名其妙的愁緒在心頭和空氣中彌漫開來,久久不散,余味無窮。

心情不好,再加上這種乍暖還寒天氣,詞人連覺也睡不著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還能在短暫的時間內逃離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難以入眠,于是詞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來。披衣起床,喝一點酒暖暖身子再說吧??墒呛涫怯墒枪陋氁鸬?,而飲酒與品茶一樣,獨自一人只會覺得分外凄涼。

端著一杯淡酒,而在這天暗云低,冷風正勁的時節,卻突然聽到孤雁的一聲悲鳴,那種哀怨的聲音直劃破天際,也再次劃破了詞人未愈的'傷口,頭白鴛鴦夫伴飛,唉,雁兒,你叫得這樣凄涼幽怨,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了嗎?也像我一樣,余生要獨自一人面對萬里層山,千山暮雪嗎?胡思亂想之下,淚光迷蒙之中,驀然覺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為自己傳遞情書的那一只。 無可 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舊日傳情信使仍在,而秋娘與蕭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一奇思妙想包含著多少無法訴說的哀愁啊!

這時看見那些菊花,才發覺花兒也已憔悴不堪,落紅滿地,再無當年那種"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時的日子多么美好,詩詞唱和,整理古籍,可現在呢?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在受這無邊無際的孤獨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得似往時"。獨對著孤雁殘菊,更感凄涼。手托香腮,珠淚盈眶。怕黃昏,捱白晝。對著這陰沉的天,一個人要怎樣才能熬到黃昏的來臨呢?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獨自一人,連時間也覺得開始變慢起來。

好不容易等到了黃昏,卻又下起雨來。點點滴滴,淅淅瀝瀝的,無邊絲雨細如愁,下得人心更煩了。再看到屋外那兩棵梧桐,雖然在風雨中卻互相扶持,互相依靠,兩相對比,自己一個人要凄涼多了。

急風驟雨,孤雁殘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詞人的哀怨重重疊疊,直至無以復加,不知怎樣形容,也難以表達出來。于是詞人再也不用什么對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賦興了,直截了當地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簡單直白,反而更覺神妙,更有韻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連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也稍覺失色。一江春水雖然無窮無盡,但畢竟還可形容得出。而詞人的愁緒則非筆墨所能形容,自然稍勝一籌。

前人評此詞,多以開端三句用一連串疊字為其特色。但只注意這一層,不免失之皮相。詞中寫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卻從“尋尋覓覓”開始,可見她從一起床便百無聊賴,如有所失,于是東張西望,仿佛飄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點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點什么來寄托自己的空虛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尋尋覓覓”的結果,不但無所獲,反被一種孤寂清冷的氣氛襲來,使自己感到凄慘憂戚。于是緊接著再寫了一句“凄凄慘慘戚戚”。僅此三句,一種由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已籠罩全篇,使讀者不禁為之屏息凝神。這乃是百感迸發于中,不得不吐之為快,所謂“欲罷不能”的結果。

“乍暖還寒時候”這一句也是此詞的難點之一。此詞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氣候應該說“乍寒還暖”,只有早春天氣才能用得上“乍暖還寒”。這是寫一日之晨,而非寫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陽初出,故言“乍暖”;但曉寒猶重,秋風砭骨,故言“還寒”。至于“時候”二字,有人以為在古漢語中應解為“節候”;但 柳永 《永遇樂》云:“薰風解慍,晝景清和,新霽時候。”由陰雨而新霽,自屬較短暫的時間,可見“時候”一詞在宋時已與現代漢語無殊了。“最難將息”句則與上文“尋尋覓覓”句相呼應,說明從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曉來風急”,“曉”,通行本作“晚”。這又是一個可爭論的焦點。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注云:

“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余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

這個說法是對的。說“曉來風急”,正與上文“乍暖還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時飲酒,又稱“扶頭卯酒”。這里說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過也”的“雁”,是南來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見到的,所以說“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了?!短扑卧~選釋》說:“雁未必相識,卻云‘舊時相識’者,寄懷鄉之意。 趙嘏 《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意近之?!逼湔f是也。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憔悴損”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 杜秋娘 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笆刂本湟?張惠言 《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 秦觀 (一作 無名 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梧桐”兩句不僅脫胎淮海,而且兼用 溫庭筠 《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 庾信 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 李煜 、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逐件事一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真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3383.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