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詩詞哪里有研究協會 庾信的六首詩
今天給各位分享庾信詩詞哪里有研究協會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庾信的六首詩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庾信《擬詠懷十一》原文及翻譯
擬詠懷十一原文: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喊局。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
擬詠懷十一簡析
「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之句來寫景,并以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凄涼之景引出對往事的追憶。詩起首就奠定了全詩的悲怨基調,后面的用典也就大多與悲怨憤恨及其死亡相關。「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一是用舜死時兩個妃子為其而哭,淚灑竹上盡成斑點的典故,二是用春秋時齊國大夫杞梁為齊國伐莒,死于莒國城下,其妻號哭過于哀痛,而導致杞的城墻為之崩塌。作者用此兩典,暗示梁元帝的失敗和江陵城的陷落。「天亡遭憤戰」后的六句借典故轉入對梁滅亡的反思,言說梁滅亡前乃有不少敗亡的征兆,說明國亡兵敗乃是天意所致,其深層則含有譴責之意。「天亡遭憤戰」引項羽之典。項羽兵敗時對烏江亭長說:「此天要亡我,我又何必渡江呢?」然后自刎而亡。「遭憤戰」是指遭遇使人怨憤的戰爭。「日蹙值愁兵」指梁的國土一天比一天在縮減,將士為之而愁也沒有什么用處了。「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借天文之象暗喻梁早已顯出敗亡的跡象。《晉書·天文志》載:「虹頭尾至地,流血之象」。長虹映照軍營戰壘是兵敗的征兆,而長星流落營中又為主將隕落的先兆。「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仍是用典。「楚歌」句用項羽兵困垓下,夜聞漢軍四面楚歌之典,寓含梁朝江陵兵敗多有怨恨之意;「南風」句則引《左傳·襄公十八年》晉人對陣楚師則歌南風,多有死聲,預言楚必然無功而返,而暗指梁元帝必敗。以上六句都是引典而暗寓江陵敗局乃天意難違。「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則有兩解,一是譴責梁朝的君臣只顧眼前的享樂,將士養尊處優,不思戰爭,皇拆灶帝也淫逸驕奢,不慮身后的罵名;第二解則可理解為作者的憤激之言,說的是梁亡乃必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澆愁,不管他身后的榮譽與名聲了。庾信羈留北方而不能南歸,預想自己肯定會被人詬病,但想到梁的腐敗無能與不可挽救,也就顧不得論身后之名而借酒澆愁了。實際上這是庾信的憤激之言,梁必敗早就有預兆,我等又何德何能力挽狂瀾于既倒呢?那就暫且以杯中酒而自我安慰吧!
擬詠懷十一創作背景
詩人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敗和梁朝滅亡的悲鄭御讓劇,表現出一種痛定思痛的懷念故國之意。 詩詞作品: 擬詠懷十一 詩詞作者:【 南北朝 】 庾信 詩詞歸類: 【抒懷】、【感慨】、【思國】
庾信《重別周尚書》詩詞賞析
重別周尚書
南北朝:庾信
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
譯文
陽關與故國相隔萬里之遙,年年盼望卻至今不能南歸。
只有黃河岸邊南來的大雁,秋天一到仍可以自由南飛。
注釋
庾信有《詠磨滑懷二十七首》,這首詩篇原列第七首。周尚書:即周弘正(496—574),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輿縣)人,周顎之孫。梁元帝時為左戶尚書,魏平江陵,逃歸建業虛辯。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市西,漢朝時地屬邊陲,這里代指長安。萬里:指長安與南朝相去甚遠。
一人:庾(yǔ)信自指。
河:指黃河。
南向:向著南方。
賞析
詩的開頭寫自己獨留長安不得南返的悲哀。陽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自古與玉門關同為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庾信在這里是借用,因為陽關已成了“大道”的代稱,如同我們把“陽關道”與“獨木橋”對舉。詩中的“陽關萬里道”是喻指長安與金陵之間的交通要道。下旬“不見一人歸”的“一人”指庾信自己而言,這二句說在長安至金陵的瞎譽臘陽關大道上,有多少南北流離之士已經歸還故國了。只有我一人不能歸故土,這是令人傷心的事。
“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河邊雁”喻指友人周弘正,這不是眼前的實景,而是一種虛擬,是庾信的內心感覺借助外物的一種表現形式。前已指出,庾、周分別是在早春,這時不可能出現秋雁南飛的實景,即使九盡春回,也只能看到鴻雁北去的景象。這兩句詩有兩層含義:一是把周弘正的返陳比作南歸之雁,大有羨慕弘正回南之意;二是鴻雁秋去春來,來去自由,而自己卻喪失了這種自由,以見自己不如鴻雁。沈德潛評這首詩說“從子山時勢地位想之,愈見可悲。”這是知人論世之見,于詩歌鑒賞尤為重要。
此詩表現手法有兩個特點:一是借代手法,開頭即用“陽關萬里道”借指長安至金陵的交通大道。此種手法增加了詩的含蓄美。另一藝術手法是虛擬,“惟有河邊雁,秋來南向飛”兩句便是虛擬的景物,這種帶象喻性的虛擬,使詩歌形象的含蘊更加豐富。可以想見,庾信在長安看到秋去春來的大雁已經二十多個春秋了,他自己不如大雁來去自由的感受已經隱藏多年了。送友人南歸時,這種多年積淀在心頭的情感一觸即發,其內涵非三言兩語所能說盡。只有細味庾信的良苦用心,才能欣賞此詩謀篇遣詞之妙。
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原文及翻譯
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二十六原文:
蕭旦帶條亭障遠,凄慘風塵多。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
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二十六鑒差遲尺賞
庾信留仕北朝后,常常面對異域風物而起羈旅之嘆。但這首詩所描寫的邊塞景象,并不一定是即目所見,而是綜合若干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再結合幾個典故,構成冷落蕭索的總體印象,藉以抒寫出心頭的凄涼之感。
「蕭條亭障遠,凄慘(一本作『凄愴』)風塵多。」濃郁的鄉關之思中夾雜著尚未消磨的豪氣,從詩中迎面撲來。他本可以在故鄉安樂地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卻又因故而漂零在異地他鄉,屈仕敵國,遠離家園。「關門臨白狄,城影入黃河。」詩人看不見故園的青山秀水,他想:黃河的那一面,應該就是故鄉的城池吧?「秋風別蘇武,寒水送荊軻。」蘇武不在,易水猶寒,沒有人能夠明白詩人對于家鄉的思念。壯士一去不復返,自己不知何時才能踏入故園。「故園東望路漫漫」,詩人把最好的歲月留在了異國他鄉。「誰言氣蓋世,晨起帳中歌。」最后借前面典故的字面意義,與前六句合成一個完整的境界,勾出了詩人遙望亭障關河,面對秋風寒水,在邊塞的帳幕中晨起悲歌的形象。
在格律上,此詩除第二句為三平調外,其余各句平仄粘對都暗合五言律詩的規則,已可視為唐人五律的先聲。
詩詞作品: 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二十六 詩詞作者:【 南北朝 】 庾信 詩詞虛高歸類: 【邊塞】、【羈旅】、【思鄉】
庾信《詠懷六首》原文及翻譯
詠懷六首原文:
其一楚材稱晉用,秦臣即趙冠。離宮延子產,羈旅接陳完。寓衛非所寓,安齊獨未安。雪泣悲去魯,凄然憶相韓此世。唯彼窮途慟,知余行路難。
其二疇昔國土遇,生平知己恩。直言珠可吐,寧知炭欲吞。一顧重尺璧,千金輕一言。悲傷劉孺子,凄愴史皇孫。無因同武騎,歸守霸陵園。
其三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其四搖落秋為氣,凄涼多怨情。啼枯湘水竹,哭壞杞梁城。天亡遭憤戰,日蹙值愁兵。直虹朝映壘,長星夜落營。楚歌饒恨曲,南風多死聲塌指。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
其五周王逢鄭忿,楚后值秦冤。梯沖已鶴列團扒配,冀馬忽云屯。武安檐瓦振,昆陽猛獸奔。流星夕照鏡,烽火夜燒原。古獄饒冤氣,空亭多枉魂。天道或可問,微兮不忍言。
其六日色臨平樂,風光滿上蘭。南國美人去,東家棗樹完。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
詩詞作品: 詠懷六首 詩詞作者:【 南北朝 】 庾信 詩詞歸類: 【女子】、【思念】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