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箏的弦凝意為什么(夜箏這首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夜箏的弦凝意為什么,以及夜箏這首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白居易 夜箏
《夜箏》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注釋:
1、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
2、暗低容:愁容滿面的樣子。
賞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為四句一首的絕句,實在叫人無從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自己這一首《夜箏》詩,無疑提供了一個很精妙的縮本。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甚工。紫袖紅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并不等于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儼然就有聽者在),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于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自感,則見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寫得惟妙惟肖。舊時樂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象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無窮。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發現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去領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箏》全力貫注的這一筆,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詩句的化用么?
但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尤其涉及敘事時,絕句不可能象敘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來一個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特別重要。詩人在這里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頃刻,使人從一斑見全豹。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頃刻,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乎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落筆,的確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白居易 村夜
《村夜》
作者:白居易
原文: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
注釋:
1、霜草:被秋霜打過的草。
2、蒼蒼:灰白色。
3、切切:蟲叫聲。
4、絕:絕跡。
5、獨:單獨,一個人。
6、野田:田野。
7、蕎麥: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翻譯: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秋草中,
小蟲在竊竊私語著,山村周圍行人絕跡。
我獨自來到前門眺望田野,
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
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賞析:
這首詩沒有驚人之筆,也不用艷詞麗句,只以白描手法畫出一個常見的鄉村之夜。信手拈來,娓娓道出,卻清新恬淡,詩意很濃。
霜草蒼蒼蟲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絕,蒼蒼霜草,點出秋色的濃重;切切蟲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絕跡,萬籟無聲,兩句詩鮮明勾畫出村夜的特征:夜色深沉,秋色濃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茫茫。四下里一片寂靜,行人絕跡。只有不知名的秋蟲在低低的吟唱。這里雖是純然寫景,卻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蕭蕭凄涼的景物透露出詩人孤獨寂寞的感情。這種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韻味。
獨出門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詩中的過渡,將描寫對象由村莊轉向田野;又是兩聯之間的轉折,收束了對村夜蕭疏暗淡氣氛的描繪,展開了另外一幅使讀者耳目一新的畫面:皎潔的月光朗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遠遠望去,燦爛耀眼,如同一片晶瑩的白雪。
月明蕎麥花如雪,這是十分動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畫美景感染了詩人,使詩人暫時忘卻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發出不勝驚喜的贊嘆。這奇麗壯觀的景象與前面兩句的描寫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詩人匠心獨運地借自然景物的變換寫出人物感情變化,寫來靈活自如,不著痕跡;而且寫得樸實無華,渾然天成,讀來親切動人,余味無窮。《唐宋詩醇》稱贊它一味真樸,不假妝點,自具蒼老之致,七絕中之近古者。
對這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和寫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寫的景物不同,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寂寞而興奮自喜的感情變化。詩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繪鄉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蘊含了濃濃的詩意。詩中描寫村夜,既有蕭瑟凄涼,也有奇麗壯觀,對比中構成鄉村夜景。
白居易 夜雪
《夜雪》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翻譯:
天氣寒冷,人在睡夢中被凍醒,
驚訝地發現蓋在身上的被子已經有些冰冷。
疑惑之間,抬眼望去,
只見窗戶被映得明亮亮的。
這才知道夜間下了一場大雪,
雪下得那么大,
不時聽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壓折的聲響。
賞析:
這首五絕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時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馬。
在大自然眾多的產兒中,雪可謂得天獨厚。她以潔白晶瑩的天賦麗質,裝點關山的神奇本領,贏得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的贊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詠雪篇章中,白居易這首《夜雪》,顯得那么平凡,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凝重古樸,清新淡雅,是一朵別具風采的小花。
這首詩新穎別致,首要在立意不俗。詠雪詩寫夜雪的不多,這與雪本身的特點有關。雪無聲無嗅,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視覺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無從捕捉。然而,樂于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避開人們通常使用的正面描寫的手法,全用側面烘托,從而生動傳神地寫出一場夜雪來。
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里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里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于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
詩中既沒有色彩的刻畫,也不作姿態的描摹,初看簡直毫不起眼。但細細品味,便會發現它不僅凝重古樸、清新淡雅,而且新穎別致,立意不俗。試想,雪無聲無味,只能從顏色、形狀、姿態見出分別,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難以捕捉。然而,樂于創新的白居易正是從這一特殊情況出發,依次從觸覺(冷)、視覺(明)、感覺(知)、聽覺(聞)四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樸實自然,卻韻味十足;詩境平易,而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箏
白居易 箏
云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
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
甲明銀得勒,柱觸玉玲瓏。
猿苦啼嫌月,鶯嬌語(讠尼)風。
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
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
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
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通。
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融。
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
燈下青春夜,樽前白首翁。
且聽應得在,老耳未多聾。
白居易的夜箏的完整的意思及中心思想及寫作背景及作者簡介。
夜箏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體裁:【七絕】 類別:【】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于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賞析: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甚工。“紫袖紅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分,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并不等于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儼然就有聽者在),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于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自感”,則見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寫得維妙維肖。舊時樂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象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暗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于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接下去卻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它才不同于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里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發現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去領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箏》全力貫注的這一筆,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詩句的化用么?
但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這又不是偶然的了。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尤其涉及敘事時,絕句不可能象敘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來一個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特別重要。詩人在這里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頃刻,使人從一斑見全豹。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頃刻,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乎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落筆,的確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白居易《夜琴》原文及翻譯賞析
白居易《夜琴》原文
夜箏
白居易?〔唐代〕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注釋
夜箏:夜晚彈箏。
紫袖紅弦:彈箏女子的衣袖是紫色的,箏弦的顏色是紅的。
明月中:月光下。
自彈自感:彈箏人自己被曲中的情意所感動。
暗低容:滿面愁容,低頭沉吟的樣子。
弦凝指咽:彈奏暫停的狀態。
白居易《夜琴》翻譯
月光下紫色衣袖隨著手指在琴弦上拂動,得心應手的琴技和沉浸入曲的神情使人產生無窮的想象。
忽然,弦聲凝絕、柔指輕頓,那片刻的寧靜又訴說出千萬重的深情。
賞析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為四句一首的絕句,實在叫人無從下手。但是,《琵琶行》作者的這一首《夜箏》詩,無疑提供了一個很精妙的縮本。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十分工整。“紫袖紅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份,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并不等于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于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自感”,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有“自感”,才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寫得惟妙惟肖。舊時樂妓大多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像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闇:àn,黯淡)三字,已能使讀者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于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接下去卻集中筆力,寫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它才不同于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里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夜箏》白居易唐詩鑒賞
夜 箏
白居易
紫袖紅弦明月中,
自彈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聲停處,
別有深情一萬重。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一首寫音樂的小詩,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經洋洋灑灑地將琵琶演奏的動人效果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首七絕同樣繪出了音樂之美。
“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
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腰”代舞者(李賀《將進酒》:“皓齒歌、細腰舞”)一樣,選詞造語甚工。“紫袖紅弦”不但點出彈箏者的樂妓身分,也表現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明月”點“夜”。“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歡”的。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并不等于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儼然就有聽者在),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表明彈箏者已全神傾注于箏樂的情態。“自彈”,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續彈”,得心應手;“ 自感”,可見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彈自感”把演奏者靈感涌來的一種精神狀態傳達得維妙維肖。舊時樂妓大抵都有一腔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象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無窮。
音樂之美本在于聲,可詩中對箏樂除一個籠統的“彈”字幾乎沒有正面描寫,繼而卻集中筆墨,繪出一個無聲的頃刻。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達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停”,而不是全然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它才不同于真的無聲,因而聽者由此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
詩人就是這樣,不僅引導讀者感受了奇妙的無聲之美,更通過這一無聲的'瞬間去領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
《夜箏》全力貫注的這一筆,不就是《琵琶行》“冰泉冷澀弦疑絕,疑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情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一節詩句的化用么?
不同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筆墨,是對琶樂本身繪聲繪色的鋪陳描寫,而《夜箏》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襯的描寫。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深曲”,“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背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尤其涉及敘事時,絕句不可能象敘事詩那樣把一個事件展開,完整地鋪陳始末。因此對素材的剪裁提煉格外重要。詩人在這里對音樂的描寫只能取一瞬間,使人從一斑見全豹。而“弦凝指咽聲停處”的瞬間,就有豐富的暗示性,它類似樂譜中一個大有深意的休止符,可以引起讀者對“自彈自感”內容的豐富聯想。詩從側面落筆,的確收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夜箏的弦凝意為什么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夜箏這首詩、夜箏的弦凝意為什么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