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哪些隱逸詩 唐朝隱逸詩人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唐代有哪些隱逸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唐朝隱逸詩人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宿王昌齡隱居翻譯及賞析
宿王昌齡隱居是唐代常建的一首五言律詩。
原文
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唐代〕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譯文
清溪流向深不可測的石門山谷,隱居的地方只有孤云相伴。
松林稍頭透出微微月光,這清幽的月光也好像專為您送來的。
茅亭夜靜花影好像已恬然入夢,種有藥草的院子到處都是斑斑苔痕。
我也想要像他這般辭去世俗之累,與西山的鸞鶴為群去了。
注釋
測:一作“極”。
隱處:隱居的地方。唯:只有。
猶:還,仍然。
宿:比喻夜靜花影如眠。
藥院:種芍藥的庭院。滋:生長著。
余:我。謝時:辭去世俗之累。
鸞鶴:古常指仙人的禽鳥。群:與……為伍。
賞析
這是一首山水隱逸詩,在盛唐已傳為名篇。到清代,更受“神韻派”的推崇,同《題破山寺后禪院》并為常建代表作品。
此詩題曰“宿王昌齡隱居”,一是指王昌齡出仕前隱居之處,二是說當時王昌齡不在此地。王昌齡及第時大約已有三十七歲。此前,他曾隱居石門山。山在今安徽含山縣境內,即此詩所說“清溪”所在。常建任職的盱眙,即今江蘇盱眙,與石門山分處淮河南北。常建辭官西返武昌樊山,大概渡淮繞道不遠,就近到石門山一游,并在王昌齡隱居處住了一夜。
首聯寫王昌齡隱居所在?!吧畈粶y”一作“深不極賀租”,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說清溪水流入石門山深處,見不到頭。王昌齡隱居處便在清溪水流入的石門山上,望去只看見一片白云。齊梁隱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對齊高帝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因而山中白云便沿為隱者居處的標志,清高風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闊隱士,白云多;王昌齡卻貧窮,云也孤,而更見出清高。清人徐增說:“惟見孤云,是昌齡不在,并覺其孤也。”這樣理解,也具情趣。
中間兩聯寫詩人夜宿王昌齡隱居處所見所感。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詩人宿在此處,舉頭望去,松樹梢頭,一彎明月慢慢升起,光照入室?!熬敝竿醪g。說王昌齡雖不在這里了,明月多情,卻仍來陪伴著他的客人。王昌齡隱居處清貧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懊┩に藁ㄓ埃幵鹤烫y”,是說夜宿茅亭,看見窗外團團花影,錯落斑駁;而到院子里,則看見蒔養的各種藥草,依然生長得很好,只是禪察兆由于長久沒有人來往,路邊已長滿了青苔。這似乎只是寫隱逸生活的情趣,其實字里行間流露了詩人對王昌齡沒有堅持退隱的惋惜心情。
尾聯就寫詩人自己的歸志以及對朋友的諷勸: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鸞鶴群”用江淹《登廬山香爐峰》“此山具鸞群,往來盡仙靈”語,與鸞鶴合群,與仙靈為伴,即表示要終沒跡身歸隱。這里表達了詩人自己的心志,也有對朋友的期待?!耙唷弊趾苊?,此時王昌齡已登仕途,常建卻借贊揚王昌齡歸隱之處,說我也要跟隨你一起歸隱。這是故意這樣說,是對王昌齡一種善意的諷勸。這是本詩的主題所在,是與題目《宿王昌齡隱居》的意思相合的。也即是說,常建是在招王昌齡歸隱,與本文開頭所介紹的《鄂渚招王昌齡張僨》一詩同其旨趣。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確同《題破山寺后禪院》,“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詩人善于在平易地寫景中蘊含著深長的比興寄喻,形象明朗,詩旨含蓄,而意向顯豁,發人聯想。就此詩而論,詩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齡從前隱居的舊地,深情地贊嘆隱者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隱逸生活的高尚情趣,誠摯地表示諷勸和期望仕者王昌齡歸來的意向。因而在構思和表現上,“唯論意表”的特點更為突出,終篇都贊此勸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表達,使王昌齡隱居處的無情景物都充滿對王昌齡的深情,愿王昌齡歸來。但手法又只是平實描敘,不擬人化。所以,其動人在寫情,其悅人在傳神,藝術風格確實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創作背景
常建和王昌齡是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同科進士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經歷和歸宿卻不大相同。此詩即作于常建辭官歸隱途經王昌齡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縣石門山時。常建夜宿故人舊時隱居之處,觸景生情,遂作此篇。
作者簡介
常建(708-765),唐代詩人,字號不詳,有說是邢臺人或說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著一個很長時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隱居鄂渚。天寶中,曾任盱眙尉。
隱逸詩的類型 以及代表作家
唐代本非隱逸詩大盛之朝。但是在整個詩壇繁盛奪目的大背景下,唐朝隱逸詩也表現出其自身特色,和有別前朝的流變。本文從柳宗元的《漁翁》切入,對唐代隱逸詩作了小小圈點。原文為網絡對話,據南江憶 無人野渡 chrisfue 閑溪居士 4人觀點整理。
chrisfue
“歸隱”可以算是古詩里的一個大主題了。大凡讀過了書的,肚子里多少都存著些酸水,萬般愁怨都伺機而生。書纓子弟,正經家世,又不能磕藥,又不能扮狂人,又不能一死了之,于是不免轉向“避”,或者,更多的抒抒這種“避”的情緒。真正歸隱的到底不多。
其實翻看老莊,知道“退”最初是作為一種與“進”對立的哲學思辨和人生態度而出現的——甚至我們向西方看,諸如“湖畔派”那樣的隱士詩人集體,會看到那邊的歸隱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人生選擇,是本真心靈的回歸,反過來再比較唐以后的隱逸詩,則撲面而來的是濃烈政治氣息。
文官們樂于將“隱”作為一種對朝廷的軟性抵抗,正所謂“不如歸去”,是一套柔軟的迂回,靈活而不失風度。還有所謂“迷花不事君”,更是把“官隱”褒上了一個尷尬境地。還有一個現象,歷代最優秀的隱逸詩,往往是謫貶的文官作成的,那種毅然決然的姿態倒是很讓人嘆服。唐人里的隱逸詩者,我以為最優的是王維和柳宗元,兩人詩中都有畫意,不象韓愈,奇崛聱牙,叫人生厭。
以下析王氏、柳氏隱逸詩各一首。
王維《送別》: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摩詰之筆法,往往淡到極至,所謂“淡極始知花更艷”,回味時更見長久。其實此詩并不是嚴格的隱逸詩,但情境所及,自有一種隱士風骨。王氏一向是以完全的禪隱風度出現的,他的詩作,明顯也可以看出對前代魏晉詩的欽敬之情,但王維之特別,就在于清雅淡定之余,又靈活飄灑;不似前朝詩作,有時失于太過樸拙。兩樣風景,正好堪比積年的古舊石磚和檐口的水磨青石瓦。此詩好在不直接寫別后的愁悶之氣,側筆點出,而點到為止。起承轉合,順到毫無懸念;更無艷詞麗句。我覺得,更有現代詩的影子。
柳宗元《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
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消日出不見人,
埃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
巖上無心云相逐。
蘇子談瞎碰到此詩說:“熟味之,此詩有奇趣”。確實,這首一入眼,磨圓談立刻給人綠意盎然之感。雖名為“漁翁”,但并不著力于人,而是直接入境,寫漁翁所觀所感,且著筆不露痕跡,讀詩的人仿佛在看一部風光片,清新自然,而毫無騷塞之氣。入隱士之境而言隱士之言,給觀詩者留下無盡空間。更可貴的是詩間呈現出的色彩、聲像之美。我們人在詩外,卻好象聽得到綠水淙淙,燃竹畢剝。自晉朝陶潛開隱逸一路,此派詩風大體樸素自然,不喜雕琢。這樣固是樸拙可愛,但多少失之靈動。柳氏之高明處,即在于不光保持了古雅之風,又添了色彩之美,所以“奇趣”頓生。
以畫家作喻,馮小姐把王氏比作清之石濤;柳氏則如明之徐渭。
唐詩之奇,奇在能輩極多,庸者極少,詩者多能別開生面,造意造境,不縛于窠臼。唐之后,士大夫文化日見工巧,小花小柳、小山小石,于掌間把弄;官場亦日漸險惡,隱逸詩自然更不可觀??v愿學魏晉,可復得否?
閑溪
柳宗元《漁翁》詩確實“奇趣”,但在下認為其“奇趣”在于此詩一,二句寫漁翁夜宿西巖,清晨汲水燃竹,自然這一腔基切都在朦朧中,三句奇峰突起,煙消卻人不見,“埃乃一聲”才了然明白,漁翁在?!吧剿G”處,這種聞聲而不見人,給人一種神秘而飄忽之感。此詩在“埃乃”句前全用視覺,且意境朦朧,煙霧繚繞于湘妃竹畔,此真仙境也,愈顯漁翁之仙風道骨,神游清湘。在構造了此種意境,給讀者以無限遐想,讀者急于尋覓仙翁(漁翁)之行蹤時,卻突兀間從聽覺上給以強烈之震撼,待我輩欲尋聲覓跡之時,那人卻在山水綠波中,聲猶在而影無蹤矣。從視覺——聽覺——視覺(聽覺刺激后換用視覺追尋行蹤)——再轉聽覺(詩中未涉),真妙也。余以為此詩之“奇趣”在此,而“漁翁”也不必非有其人,乃詩人內心中一欽慕之形象,而漁翁此種生活則也是詩人在遭受政治失意(此詩作于貶湖南永州時,一貶10年),感受人生無常后所向往的生活。詩到此乃臻完善,而詩人卻續上末二句,詩人原意應該是想用此二句表達自己對遭受政治失意,被異己排擠,打擊的豁達,正如東坡“回首向來蕭瑟處,也不風雨也無晴”,但卻破壞了全詩意趣,奇趣,龍隱云霧,露一鱗半爪即可。今全數道破,方成敗筆?。。?!
對于師姐評陶詩及其所開一派“固是樸拙可愛,但多少失之靈動”之語,我認為似有可商榷處。
chrisfue
閑溪居士說的好!我不如。
蘇軾說最后兩句要了是多余。我卻覺得那是全詩的第三個轉折——顯得那個漁翁離塵世又遠了一步,要飛升了似的。
“失之靈動”是說晉詩。晉詩有陶土氣,沉著舒郁。造境總從實處著眼,不求乖張。這其實不是缺點。
閑溪
晉詩多為玄言詩,其字句更是難懂,拗口,晉朝詩僧也多,他們以詩宣揚佛理,在文學性少也自然有所失。謝康樂山水詩開風氣之先。
無人野渡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
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邊。
上面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詩,韓愈所作。我讀他的詩不多,不知道是不是其他的都很晦澀。只是我覺得韓愈首倡古文運動,東坡也說他是“文起八代之衰”并不是空穴來風。
中國學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一向是倡導出來做官的??鬃拥膶W生問他有關種菜的問題都受他訓斥也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為當時的人口很少,受教育有能力的人就更少,有限的人才再不出來做官為國家效力那國家怎么辦?
盛世無隱者,所謂義無返顧要去歸隱的大都是世道黑暗回天乏力,而又不愿隨波逐流的人。唐朝以前有隱者,以后也有,可盛唐出名的隱者就很少,政治清明可以施展抱負誰不愿意呢。當然也有些懷才不遇的,就開始大張旗鼓的要說明自己歸隱,其實還是要當局重視。成語所謂“終南捷徑”也就是很好的說明。在當時說來,去鐘南山歸隱也就等于可以做官!
我現在看政治,再想老莊時老覺得他們講述的都是辯證法。他們說有就是無,上就是下,前就是后,退當然也是進。完全按照字面上解釋其實很費解的。
隱逸詩寫的都很談,濃的都是政客們的滿腹牢騷。
看詩常常和一個人的性格有關,有些人灑脫偏愛山水田園,有些人豪放就更喜歡大氣磅礴的詩作。
很遺憾,我常欣賞不了太靜的詩,雖然有靈氣但也缺少了人氣。而且山水詩怡情養性看多了也讓人不思進取。女子多柔,讀來可能體會更深刻。
南江憶
蘇軾所說的奇趣我想可能在最后兩句,詩的主旨不單在于遁隱,而更多的是一種諷刺,對當時仕宦的嘲諷,也許只有蘇軾這樣的遷客,認識得更加深刻.
閑溪
從整體來看,我個人認為最后兩句去掉更妙。柳的詩與文確實很多是諷喻時政的,但是把諷喻接在此四句后面覺得不是很妥,有續貂之嫌。又想起了柳的一首五絕《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前人在解此詩時多將其列為禪詩來解的,深味之確實禪意十足,整首詩是空寂,沖淡如僧人坐禪般,萬籟寂靜卻又非死寂是包含生機之靜如筍將破而無聲,苞欲綻而不察。但是這首是應該還是隱隱透出了詩人對經歷了政治風雨后的一種態度的?!稘O翁》與此詩中都出現了同一個人物------釣者(漁翁),而此漁翁非彼漁翁,其真為魚而釣耶?恐怕非也,其樂不在魚,而在釣也,這是真正對哪些為釣而釣者的諷刺了。釣者或漁翁,在中國古典詩詞里有特殊與特定的含義,最著名的釣者要算姜子牙。后世很多沽名釣譽者就惺惺作態的裝出一副釣者像,其實非為釣魚之樂,而在釣名,釣利。而柳詩中的漁翁形象卻與此等人相反,那才是真正的釣者,是一種享受人生的釣者而不是為利而來的釣者。這與孟浩然的“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相比又要高出許多了。我個人認為,兩首詩都還可以從這個方面來理解,發掘其中的含義。將《江雪》與《漁翁》詩對讀我們認為后者前四句其實就包含了諷刺了,故無需后兩句做進一步說明。南江憶,馮師姐及其他師兄以為然否???
南江憶
問題在最后兩句,它是全詩的余音,漁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時“回看天際”,只見巖上繚繞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隨他的漁舟?!皫r上無心云相逐”,只有“無心”的白云“相逐”,則其孤獨無伴可知。
而在藝術構思上,此詩尤為后人注目。蘇東坡認為這最后兩句“雖不必亦可”。他覺得此詩有奇趣:漁翁在生火煮飯,可飯熟了,煙消了,人卻不見了,只聽見“唉乃”一聲,那青山卻顯得更綠了。詩到此處意味無窮,末兩句似可不必。
蘇東坡也只是說一點體會,不料后人卻較真兒了。南宋嚴羽,明人胡應麟、清人王士禎都認為東坡所說刪末兩句為好,點到為止,韻味更足。如此看來,末兩句便為蛇足。而宋末劉辰翁,明人李東陽、王世禎認為最后這兩句點出了作者自詡如清風白云一樣高潔,如果刪掉,就沒這層意思了。
是刪還是留,今人還在爭議。在《唐詩鑒賞辭典》中,周嘯天先生認為應該刪去這兩句比較平淡的尾巴??稍凇短圃娙偈仔戮帯分?,馬茂元、趙昌平先生則認為尾句是畫龍點睛。他們認為“回看”“巖”“云”寄托著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脫的心情和遭貶后對現實的解悟。
兩派分歧的根源在于鑒賞的角度不同,或者說主要在于鑒賞者對“奇趣”的看法不同。就詩而言,通過漁家生活的畫面,來表達閑情逸趣,前四句已達到了這種境界。蘇東坡“以奇趣為宗”而刪去末兩句,讓詩以“唉乃一聲山水綠”的奇句作結,不僅余情不盡,而且“奇趣”更顯——可有可無之句,究以割愛為佳。
然就作者而言,此篇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時,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憤。此詩首句的“西巖”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的西山,而詩中那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的“漁翁”,突現出一種孤標遺世的情緒,寫漁夫正搖著船順流而下,回頭看到那白云相逐,則正好寓托柳宗元在激烈的政治漩渦中被沖激出來后企求超脫的心境,含有幾分自況的意味。“不見人”“回看天際”等語,又都流露出幾分孤寂情懷。末兩句寫隨流而下的漁翁回頭看到那來去無牽掛的巖云,隱然現出作者對這種境界的向往,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詩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的一致。“無心云”用了陶潛《歸去來辭》“云無心而出岫”的句意,同時,“回”是否有回首人生之意?倘有,那應是柳宗元被貶后對現實人生的一種解悟。尊重詩人,不刪既無損于藝術,也更了解詩人。
《宿王昌齡隱居》體裁屬于什么?
唐代詩人常建核答《宿王昌齡隱居》一詩的體裁,屬于古代近體詩(格律詩)中的五言律詩,在押韻、平仄、對仗上符合五言律詩的要求。
1、從押韻上看,全詩共八句,每句五個字,分為四聯。其中首句不押韻,屬于五言律詩用韻的常規,次句押平聲韻,帶起第四句的“君”,第六句的“紋”,第八句的“群”,一韻到底,瑯瑯上口。
2、從平仄上看,首聯“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云”改枯慧,平起平收;頷聯“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上下兩句平仄相反;頸聯“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平仄運用更加講究;尾聯“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在平仄上雖然沒有嚴格要求,但也盡量交替使用平仄,讀起來抑揚頓挫。
3、從對仗上看。中間兩聯特別是頸聯對仗工整?!懊┩ぁ睂Α八幵骸?,都是名詞短語,平仄上是平平對仄仄;“宿”和“滋”都是動詞,相對工穩;“花影”對“苔紋”,又是名詞短語敗尺相對。
關于唐代有哪些隱逸詩和唐朝隱逸詩人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