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去哪里 峨眉山月歌李白要去哪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峨眉山月歌李白去哪里,以及峨眉山月歌李白要去哪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離開匡山時,李白是以什么樣的境遇寫下《峨眉山月歌》?
這首《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在24歲的時候首次離開父母出門遠游途中經(jīng)過峨神空伏眉山時創(chuàng)作的,它所傳達的感情主要是對家鄉(xiāng)以及父母的不舍之情。李白從小生活在四川,年紀輕輕便頗有才名。他18歲時前往匡山隱居學習,在此期間他經(jīng)常往返于江油、劍閣等地,借由這些出行增長了虧絕不少見聞。待24歲時李白決定走出四川前往其它地方游歷,所以他離開匡山、辭別父母自此開始離家遠游。
李白離開家鄉(xiāng)之后先是去到成都、峨眉山游玩。在游覽過峨眉山的山水之后,他有感而發(fā)地創(chuàng)作了《峨眉山月歌》。當時李白乘舟沿江而下,意欲前往三峽。從這首詩中的“峨眉山月半輪秋”這一句內(nèi)容中可以得知李白是在秋天的時候去往峨眉山的,而第三句“夜發(fā)清溪向三峽”這一內(nèi)容則道出李白是趁著夜色乘船前往三峽的。身處深秋的月色之下,再加上馬上就要離開蜀地進入渝州,所以首次遠離家鄉(xiāng)的李白才會十分不舍地寫下《峨眉山月歌》。
此后五年多的時間李白先后輾轉(zhuǎn)于揚州、安陸等地,期間結(jié)識了孟浩然,并與許圉師孫女成親。三十歲時李白因為想要入仕,所以多次請見裴長史,但是未果。之后他又相繼謁見其他高官大臣,但是依舊沒有結(jié)果。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自恃才能出眾的李白卻始終得不到賞識,故而十分沮喪。為此,李白不再逗留長安。
不過李白并未就此放棄入仕,他利用唐玄宗出巡洛陽的時候向其獻賦,但是前后獻賦兩次均未引起玄宗注意。獻賦未果之后,李白又再次前往長安并通過關(guān)系結(jié)識了玉真公主,然后再借由玉真公主一步步接近上層階級。不過即便如此,李白游攜依舊未能得到玄宗的青睞,所以徒勞努力了三年之后他再次離開長安。
峨眉山月歌李白從哪里出發(fā)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③,
思君不見下渝洲④。
注釋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③發(fā):出發(fā)。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洲:今重慶一帶。
譯文:
峨眉山升起半月的秋月,月影映入青衣江隨著江水流.
夜晚我乘的船從清溪出發(fā)駛向山峽,
思念你卻不能看見我乘的船駛下渝州.
簡析:
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時,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一首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圓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里船從清溪驛出發(fā),要向三峽駛?cè)ィD(zhuǎn)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xiàn)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賞析一: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縣。山中多寺觀。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詩。人們比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這是作者早期居蜀時所作,另一首是寫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這一首則是寫于作者二十六歲(726)離開蜀地時。如果說李白早期是為了訪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將離蜀和離蜀后寫的關(guān)于峨眉山月歌的詩,則主要是借以表達豪情壯志及其對友人的思念。這首詩人們很欣賞,但理解卻有很大不同。
第一,是對作者寫此詩時裂老的心情說法不一。明高棅《唐詩品匯》卷四十七引劉須溪謂此詩“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詩考索·古典詩歌描寫與結(jié)構(gòu)中的一與多》則云:“李白的構(gòu)思是在以孤懸空中的月與自己所要隨著江水東下而經(jīng)過的許多地方對比。來展扒源肆現(xiàn)自己乘流而下的輕快心情。”如果我們聯(lián)系李白出川的動機來分析此詩,對以上兩種理解的正誤便不難做出判斷。作者當時抱著四方之志出蜀遠游,猶大鵬將展其翅。此時沒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與明月爭勝之心。峨眉山月本來隨著江水東流,作者乘輕舟順流而下。所經(jīng)之處有時可以看到山月,有時看不到,明月時隱時現(xiàn),仿佛在緊緊追趕自己。看不到時,就像遠遠地將山月拋在身后。假如把上述劉須溪所謂“含情”的“情”,理解為作者與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悅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第二,是對“秋”字的不同理解。一種認為是指秋天,另一種認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圓形的時候”。揆度其意,當然以后一種說法較合理。不過可以肯定,李詩中的“半輪”,不會是指上弦月,因為峨眉山此時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陰歷月終的時候了.同時,將“秋”字解作“時候”,可以在訓詁方面找到根據(jù),即“秋”字可訓為“時期”、“日子”。
此外,“秋”字還訓作飛動的樣子,或騰躍的樣子,如《漢書·禮樂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飛龍秋,游上天。”據(jù)此,將這句解作彎月飛掛峨眉山,似亦說得通。
第三,是對“三峽”的不同解說。一說這里的“三峽”是指鄂川交界的瞿唐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縣的黎頭、背峨、平羌所謂小三峽。要辨別哪一個更合理。不妨先考察一下李白的出川路線。作者看到峨眉山月的倒影映在平羌江里,說明是從峨眉山的方面啟程的。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西北,至樂山縣入岷江。第三句的“清溪”即清溪驛,在四川犍為縣。“清溪”在樂山三峽的下游,作者夜間從這里春轎出發(fā)。目標是“向三峽氣顯然不是指樂山縣的三峽。否則不僅“向”字失去了著落,行人便成了走回頭路。所以.此處的“三峽”必定是指著名的巴東三峽。這里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也是由樂山經(jīng)渝州(今重慶一帶)出川的必由之路。
第四,是對二聯(lián)對句中“君”字的不同解說。有的說是指作者懷念的友人,或為其“送行之人”;沈德潛則云:“月在清溪三峽之間,半輪亦不復見矣。君字即指月。”(《唐詩別裁》)看來后一種說法更合情理。峨眉山是作者實際上的故鄉(xiāng),月是故鄉(xiāng)圓。作者對峨眉山月的懷念。無疑也是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如果把“思君”解作“思友”,便嫌平直,倒不如看作以月擬人更有詩意。俞陛云認為:“以秋宵之殘月,映青峭之峨眉。江上停橈,風景幽絕。無奈輕舟夜發(fā),東下巴渝。回看斜月沉山,思君不見,好山隔面,等于良友分襟也。”(《詩境淺說續(xù)編》)所以“思君”不是單指對某一友人的思念,而是一種寬泛的鄉(xiāng)情。以象征著故鄉(xiāng)的山月為友,不是比指某一具體的友人更有深意嗎?
古人論此詩,最稱道它對地名的妙用。明人王世懋說:“談藝者有謂七言律一句不可兩入故事,一篇中不可重犯故事。此病犯者故少,能拈出亦見精嚴。然我以為皆非妙悟也。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藝圃擷金》)王世貞稱此詩是太白佳境,并說:“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藝苑卮言》)。
這里需要補充的是,作者不僅擅用地名,不露痕跡,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對于絕句詩藝的嫻熟,尤其是第三句,承轉(zhuǎn)很見工夫。作者是從平羌江順流而來,所以第三句的“夜發(fā)清溪”是實接,如果再是實轉(zhuǎn),由清溪直下渝州,則成了水上碼頭名稱的羅列,便可能詩味索然,而“向三峽”卻是在虛實之間,作為地名,“三峽”屬實,但此時詩人尚未抵達。它又是在想像之中。由于第三句承轉(zhuǎn)得妙,第四句便成了順水之舟,并把一系列普通地名賦予濃郁的詩情畫意。變成了詩中的佳境。全篇說來亦巧亦壯,不愧為古今絕唱。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寫的他出發(fā)的時間是什么,地點是什么,目的地是什么?
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以前。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虛山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差殲中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改饑.“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關(guān)于峨眉山月歌李白去哪里和峨眉山月歌李白要去哪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