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古詩有哪些 董其昌詩四首
今天給各位分享董其昌古詩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董其昌詩四首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guān)注本站,現(xiàn)在開始吧!
《 蘭 》明·董其昌 意思
譯文:
綠色青郁的蘭草種在石頭邊上,孤單的不摻合其它花開放。在窗下看書,陣陣香味好像紙上散發(fā)出來一樣。遠處云霧繚繞,山間雨后杜鵑聲陣陣。豪門貴族的人們,你們是無法享受這清靜的樂趣了。
《 蘭 》
明代 · 董其昌
綠衣青蔥傍石栽,孤根不與眾罩裂花開。
酒闌展卷山窗下,習(xí)習(xí)香從紙上來。
無邊蕙草裊春煙,谷雨山中叫杜鵑。
多少朱門貴公子,何人消受靜中緣。改蠢
擴展資料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qū)馬橋)人,明代書畫家。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從三十五歲走上仕途到八十歲告老還鄉(xiāng),為官十八年歸隱二十七年。
家鄉(xiāng)松江的先賢陸機崇奉“士為知己者死”相比,董其昌把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用得出神入化。他以物殲閉科舉入仕進入精英階層,既結(jié)交東林派、公安派,又與反東林黨人惺惺相惜。
董其昌的詩句?
全詩如下:
綠葉青蔥傍石栽,孤根不與眾花開。
酒闌展卷山窗下,習(xí)習(xí)香從紙上來。
譯文:
石栽盆景的葉子郁郁蔥蔥,綠油油的,單獨一顆石栽盆景不與繁簇的花手旁朵在一起。
酒筵將盡展開畫卷,倚在山下的窗戶下,一陣風(fēng)來,習(xí)習(xí)的香氣大概是從紙上飄來的吧。
作者介紹
董其昌,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人,明代書畫家。曾居松江。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侍薯薯老者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shè)色古樸典雅。
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他的書法兼有“顏骨趙姿”之美。
董其昌的《秋日》的詩句內(nèi)容是什么?
董其昌的《秋日》的詩句內(nèi)容是:
帆前送目四天無,長泖云濤接具區(qū)。
不以盈虛隨海月,直于伯液巖灶仲□江湖。
澄鮮空水通禪觀,浩蕩煙波混釣徒。
莫道行吟惟澤畔,采華幽興未能孤。
作者:
董其昌(1555~1636)
①明代畫家,書法家,繪畫理論家。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曾任庶吉士、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卒贈太子太傅,謚文敏。
②其人霸道,橫行鄉(xiāng)里,為地方一霸。但富文藝才能,工詩文書畫。其畫長于山水,主要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等,并加以變化。作畫長于用墨,意趣簡淡,層次分明;用筆多皴、擦、點、染互施,豐富多變。設(shè)色則鬧扮青綠、淺絳兼用,或鮮麗而不妖妍,或簡淡而又沉著。畫棗旁面布局多取近坡樹、中水、遠山的三段法,缺少變化。畫風(fēng)天真秀潤,幽淡簡遠。書法長于行、草、楷諸體,能廣泛師法唐宋諸家,其書結(jié)構(gòu)巧妙,筆致率易自然,墨色有濃淡變化,結(jié)體秀媚攲側(cè),書風(fēng)疏宕秀逸。
③其繪畫有《贈稼軒山水》、《嵐容川色圖》、《林和靖詩意圖》、《晝錦堂圖》等;書法有墨跡《月賦》、《三世誥命》、《臨柳公權(quán)蘭亭詩》、《臨張旭古詩帖》及大量的題跋等傳世。
董其昌的詩句有哪些
1. 董其昌關(guān)于讀書的詩句
董其昌關(guān)于讀書的詩句 1. 關(guān)于讀書的詩句
古代名人的讀書詩
東晉詩人陶淵明,熱愛田園生活,喜愛讀書。他寫了一首《雜詩》:“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等人。”告誡人們要珍惜時光,好好讀書。
唐代文豪韓愈在一首讀書詩中寫道:“讀書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學(xué),既學(xué)患不行。”指出在治學(xué)的過程中,要“多讀、多思、虛心、躬行”。
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寫有一首流芳千古的《勸學(xué)》詩:“纖嘩野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勸誡人們要勤奮學(xué)習(xí),不要錯過讀書的好時光。
明代大劇作家湯顯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國戲劇史上浪漫主義的杰作。他在《正覺寺示弟儒祖》詩中寫道:“窗間白發(fā)催愁境,燭底蒼頭勸讀書。”
明代詩人于謙喜愛讀書,認(rèn)為讀書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清代詩人袁枚,博學(xué)多才,他的一首讀書詩提醒人們,讀書切莫囫圇吞棗:“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蠹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
2. 董其昌的詩詞及生平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松江人。
董其昌出身貧寒之家,但在仕途上春風(fēng)得意,青云直上。公元1589年,(萬歷十七年)三十四歲的董其昌舉進士,開始了他此后幾十年的仕途生涯。
當(dāng)過編修、講官,后來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他對政治異常敏感,一有風(fēng)波,他就堅決辭官歸鄉(xiāng),幾次反復(fù)起用。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鑒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nèi)文宗,執(zhí)藝壇牛耳數(shù)十年,是晚明最杰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
董其昌的繪畫長于山水,注重師法傳統(tǒng)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diào),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蘆中《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云流潤,神氣俱足,而出于儒雅之筆,風(fēng)流蘊藉,為本朝第一。”
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并波及到近代畫壇。一直以來,董其昌的作品都是海內(nèi)外大收藏家尋覓的目標(biāo)。
董其昌精收藏,曾珍藏董源4幅山水《瀟湘圖》、《溪山行旅圖》、《龍宿郊民圖》、《夏山圖》,并以“四源堂”名齋,還有精選李思訓(xùn)《蜀江圖》、《秋江待渡圖》,董源《征商圖》、《云山圖》、《秋山行旅圖》,巨然《山水圖》,范寬《雪山圖》、《輞川山居圖》,李成《著色山圖》,郭忠恕《輞川山居圖》,江貫道《江居圖》,趙大年《夏山圖》,趙子昂《洞庭二圖》、《高山流水圖》,王蒙《秋山圖》,《宋人冊頁》等18幅。從中可以看出,董其昌的收藏足以令其傲視當(dāng)代。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dāng)自負。董其昌雖處于趙孟\、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并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
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fēng),自成一體,其書風(fēng)飄逸空靈,風(fēng)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
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毀喊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
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dāng)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
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于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
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于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經(jīng)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fēng)飄拂,微云卷舒,頗得天然之趣。
嘗觀其結(jié)構(gòu)字體,皆源于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于《蘭亭》、《圣教 》,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zhuǎn)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
……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晉人。趙孟\尤規(guī)模二王。
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
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 每謂天姿功力俱優(yōu),良不易也。”
據(jù)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fēng)靡一時,出現(xiàn)了滿朝皆學(xué)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
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董其昌的書法,歷來評說褒貶不一。
褒者傾其溢美之詞,清代著名學(xué)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
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 ,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但對董其昌的批評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
包世臣云:“行筆不免空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諷刺道:“香光(董其昌)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
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其昌走上書法藝術(shù)的道路,出于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起因是在考試時書法不好,遂發(fā)憤用功自成名家。
這在他的《畫禪室隨筆》有所記述,其中還自述學(xué)書經(jīng)過:他在十七歲時參加會考,松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可因董其昌的文才而將他名列第一 ,但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些的董其昌堂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自此鉆研書法。
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余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fā)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 (真卿)《多寶塔》,又改學(xué)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jīng)》及鐘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
凡三年,自謂逼古,不復(fù)以文征仲(征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董其昌幾乎學(xué)習(xí)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名家,從鐘王到顏、柳,從懷素到楊凝式、米芾,直至元代的趙孟\。
董其昌沒有留下一部書論專著,但他在實踐和研究中得出的心得和主張,散見于其大量的題跋中, 董其昌有句名言:“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這是歷史上書法理論家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劃定晉、唐、宋 三代書法的審美取向。
這些看法對人們理解和學(xué)習(xí)古典書法,起了很好的闡釋和引導(dǎo)作用。董其昌。
3. 關(guān)于讀書的讀書的詩句
1、《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代:王貞白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
譯文:
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并不是道人過來嘲笑,周公的精義孔子的思想教導(dǎo)投入鉆研中。
2、《勸學(xué)》
唐代:顏真卿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xué)習(xí),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xué)習(xí)。
3、《柏學(xué)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學(xué)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古人己用三冬足,年少今開萬卷余。
晴云滿戶團傾蓋,秋水浮階溜決渠。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
譯文:
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使柏學(xué)士失去了官職,昔日常參議朝政,直言相諫的他,將茅屋搭建在險峻的碧山之中,隱居于此。但他仍象漢代文學(xué)家東方朔一樣的刻苦讀書,雖然他年少,但已學(xué)業(yè)有成。
觀茅屋戶外,那祥云如車蓋一樣密密地聚集,秋水順著道路,如大水決渠一樣地湍急流去。自古以來榮華富貴必定從勤苦中得到,有識之男應(yīng)當(dāng)如柏學(xué)士一樣去博覽群書,以求功名。
4、《絕句·書當(dāng)快意讀易盡》
宋代:陳師道
書當(dāng)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
世事相違每如此,好懷百歲幾回開?
譯文:
讀到一本好書,心中十分高興,可惜沒多久就讀完了;與知心朋友親切交談,心中十分高興,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來。世界上的事往往是這樣美中不足與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夠歡笑開懷?
5、《送董元達》
宋代:謝逸
讀書不作儒生酸,躍馬西入金城關(guān)。塞垣苦寒風(fēng)氣惡,歸來面皺須眉斑。先皇召見延和殿,議論慷慨天開顏。謗書盈篋不復(fù)辯,脫身來看江南山。長江滾滾蛟龍怒,扁舟此去何當(dāng)還?大梁城里定相見,玉川破屋應(yīng)數(shù)間。
譯文:
讀盡了詩書,你毫無腐儒的酸氣;投筆從戎,躍馬在西北邊關(guān)。邊塞的氣候惡劣,寒風(fēng)凜冽,你回來時,滿面皺紋,須眉已斑。先皇帝在延和殿召見,你慷慨激昂,縱橫議論,得到了皇上的激賞。
可惜誹謗你的人太多,難以置辯,有功難封,你流落到江南,來賞玩這里的青山。長江滾滾東去,下有蛟龍發(fā)怒,掀起波浪;你這次乘著扁舟離去,何時才能回還?日后我們在大梁城中定能再見,那時你必然還是牢守節(jié)操,家中只有破屋數(shù)間。
4. 關(guān)于發(fā)奮讀書的詩句
1、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4、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諸葛亮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6、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7、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8、立身以力學(xué)為先,力學(xué)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9、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1、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馮夢龍
12、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13、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14、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15、一日不書,百事荒蕪。——李詡
16、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陳壽
17、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王符
1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9、讀書如行路,歷險毋惶恐。——《清詩鐸·讀書》
5. 關(guān)于讀書的詩句
1、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
2、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guī)熞病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鬃?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xué)為先,立學(xué)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發(fā)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y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fā)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xué)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xué)——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
END,本文到此結(jié)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guān)注本站哦!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