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字翻譯成駐扎 駐扎的翻譯
大家好,關于有哪些字翻譯成駐扎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駐扎的翻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次翻譯成駐扎在哪個文言文
1. 文言文中次的意思
〈動〉
1.(形聲。從欠,二聲。本義:臨時駐扎和住宿)
2. 同本義 [stop]
次,舍也。——《禮記·檀弓上》圓鉛雀
楚師伐 鄭, 次于 魚陵。——《左傳·襄公十八年》
泰伯素服郊次。——《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王次于 河朔。——《書·泰誓中》
3. 指行軍在一處停留三宿以上 [stay for more than three days]
初一交戰,操軍不利,引次江北。——《資治通鑒》
4. 又如:次止(駐止;止宿)
〈形〉
1. 第二,居其次 [the next in order;the second]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謀攻》
2.副,貳 [second;vice]。如:次車(副車);次介(副使);次相(副丞相)
〈名〉
1. 順序,等第 [sequence;order]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史記·陳涉世家》
蓋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余船以次俱進。——《資治通鑒》
只找了古文中的。
2. 古文翻譯
于仲文,字次武,幼年就聰明靈活,小時候上學,橘早就沉迷書中而不知疲倦。
等到長大之后,卓異豪爽,胸懷大志,氣度超凡。從家中被征召出來做官,擔任趙王的屬官,不久升遷為安固太守。
隋高祖任北周丞相時,尉迥發動叛亂,派遣部將檀讓攻占黃河以南地區。又派人誘招于仲文,于仲文拒絕了他。
尉迥對他不聽從自己非常憤怒,派遣儀同宇文威進攻他激肢。于仲文迎戰,大破宇文威的軍隊,斬首五百多人,因功被授予開府。
尉迥又派遣他的部將宇文胄渡過石濟,宇文威、鄒紹從白馬出兵,兩路并進,又進攻于仲文。于仲文估計自己支撐不住,就扔下妻子兒女,率領六十多個騎兵,打開城池西門,沖破重圍而逃。
被賊兵追趕,邊戰邊逃,跟隨的騎兵戰死的有十之七八。于仲文僅一人死里逃生,到達京師。
尉迥于是殺了于仲文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高祖見到于仲文,把他請到自己的內室,替他傷心哭泣。
提升他為大將軍,兼任河南道行軍總管。把朝廷鼓吹的樂隊給他,讓他乘驛車火速到洛陽去發兵,來討伐檀讓。
于仲文的軍隊駐扎在蓼堤,距離梁郡七里,檀讓擁有數萬軍隊,于仲文用瘦弱的士兵來挑戰。檀讓全軍出動來抵抗,于仲文假裝失敗逃跑,檀讓的軍隊很驕傲輕敵。
于是于仲文派遣精銳部隊從左右兩側夾擊賊兵,使檀讓的軍隊大敗。檀讓率領殘余的軍隊駐扎在城武,部將高士儒率領一萬軍隊駐扎在永昌。
于仲文假意下發公文到各州縣說:“大將軍來了,應多多聚集糧食。”檀讓還認為于仲文不可能馬上就到,正在殺牛犒勞士兵。
于仲文知道他松懈了,于是挑選精銳的騎兵襲擊他,一天便趕到了,于是攻占了城武。尉迥的部將席毗羅,擁有十萬軍隊,駐扎在沛縣,將要攻打徐州。
他的妻子兒女在金鄉。于仲文派遣人假稱是席毗羅的使者,對金鄉城的守主徐善凈說:“檀讓明天午時到達金鄉,將要宣布蜀公的命令,賞賜將士。”
金鄉人認為真的這樣,都很高興。于仲文挑選精銳士兵,假豎起尉迥的旗幟,兼程前進。
徐善凈望見于仲文的軍隊將要到達,還以為是檀讓到了,于是出城迎接謁見。于仲文捉拿住他,于是奪取了金鄉。
席毗羅依仗人馬眾多,來迫近官軍,于仲文背城布陣,在距離陣地幾里的地方,在麻田中設下埋伏。兩陣剛剛交鋒,伏兵出動,他們都拖著柴枝擂鼓吶喊,塵埃布滿天空。
席毗羅的軍隊大敗而逃,于仲文乘機追殺,賊兵都投進洙水而被淹死,洙水因此而斷流。俘獲了檀讓,用囚車把他送到京師,黃河以南地區全部平定。
席毗羅躲藏在滎陽的一戶人家,被捉出斬首,把他的首級送到京師。朝廷為于仲文刻石紀功,石碑立在泗水之濱。
史臣說:于仲文博覽群書,拿出眾的謀略稱許自己,從平定尉迥之亂起,于是建立功名。
3. 翻譯成文言文
現代文與文言文對譯:
總是期待:常冀。誤以為:錯感。這次會不一樣:此存異。結果……:末……。過了幾年呢:數載。還是沒有:依舊無。所謂的永恒:語之恒。還不是:豈非。對你的緣分嗎:于汝之緣乎。再一次:又。剩下我一個:留余一。最后:終。當我以為:余覺。自己找到了真愛:己覓至純愛。卻:然。到此為止:至此止。
“總是期待,誤以為這次會不一樣,結果……過了幾年呢,還是沒有所謂的永恒。結果……還不是對你的緣分嗎?再一次剩下我一個。最后……最后……最后……當我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結果……又……結果……卻到此為止……”這句話翻譯成文言文可以是:常冀,錯感此存異,末……數載,依舊無語之恒,末……豈非于汝緣乎?又留余一也。終……終……終……余覺己覓至純愛,末……再……末……然至此止也。
4. 逐一般在文言文里翻譯成什么
1 本義: 追趕 逐,追也。——《說文》
喪馬勿逐。——《易·暌》
乘白龜兮逐文魚。——《楚辭·河伯》
噪而相逐。——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驅逐
去年為爾逐黃雀,雨多屋漏泥土落。——唐· 馮著《燕銜泥》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李斯《諫逐客書》
3 放逐;流放
信非吾罪而棄逐合,何日夜而忘之?——《楚辭·九章·哀郢》
后先生蓋千祀兮,余逐而浮湘。——柳宗元《吊屈原賦》
4 競爭
遂于計謀。——《韓非子·五蠹》
5 追求
任君逐利輕匯海,莫把風濤似妾輕。——唐· 劉得仁《賈婦怨》
逐利之情。——清· 黃宗羲《原君》
6 流蕩
故《風》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之也。——《荀子》
7 隨,跟隨
逐流牽荇葉,沿岸摘蘆苗。——唐· 儲光羲《江南曲》
涼逐之生。——明· 李漁《閑情偶寄·種植部》
5. 把現代漢語翻譯成古文
1968年 余五十也
問吾何來 具答之 其容之大變 緊握吾手 惴惴然 曰 現奉北京軍官會之命 逮汝歸案
而后加吾以手銬
余始環視之 屋內皆人也 或中國文學之后生干部 或解放軍
片刻 其與余以紙 上書 吾愿接受檢查 欲余親書余之姓名以示同意 為律法之證而入屋搜查也
稍稍其后 其見余無抵抗之意 始得了之
余查頗為之憾事乃當晚之酒也 飲之不盡其意 尚留大半而不得盡歡 再有則拖鞋一雙 余上車之時仍著拖鞋 若早得知有此一事 當換皮鞋以替之 不致由此潦倒之態也
上車之后 其強摁余首以使余不見前路 然 就燈光之變換 乃至往西單 宣武門之南也 此地有亭陶然 余從未游之 過自新路 白紙坊 有大鐵門橫然其間 吾始得下車 通報之后 方得進入其中
陳涉世家重要字詞的翻譯
嘗:曾經。 傭耕:被雇傭去給人耕地。傭,受人雇傭銷攔兆的人。
輟:停止。 之:去、往。
悵:失望。
茍:如果。
無:不會。
若:你。
太息:長嘆。
燕雀:泛指小鳥。這里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大雁。 鴻鵠:天鵝。這里用“鴻鵠”比喻志向遠大的人。
發閭左:征調貧民百姓。閭左,秦時貴右賤左,富者居住在閭右,貧者居在閭左。閭,里巷的大門。適(zhé):同“謫”,被流放或貶職。
謫戍:被強迫去戍邊。
屯:駐扎。
皆次當行(háng):按照征發的編排次序,都應當前往。 次,編次。
會:適逢,恰巧遇到。度(duó):估計。 失期:誤期,過了期限。
亡:逃亡。
舉大計:發動大事。指起義。 舉,發動。
等死:同樣是死。
死國:為國家大事而死。死:為.......而死。)這里的“死”是“死國可乎”中的“死”
苦秦:即“苦于秦”,苦于秦朝的統治。苦:以......為苦。
少子:小兒子。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
立:立為皇帝。
數(shuò)諫:屢次進諫。 故:緣故。
上:皇上,指秦始皇。將(jiàng)兵:統率軍隊。指扶蘇奉秦始皇之命和蒙恬領兵北防匈奴。
或聞:有人聽說。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病死于沙丘(今河北巨鹿),胡亥勾宦官趙高、丞相李斯偽造遺詔,逼扶蘇自殺。事詳卷六《秦始皇本紀》。
憐:愛戴。
誠:果真。 詐:假。
唱:同“倡”,首發、倡導。
宜:應該。
然衡悔:對的。
行卜:去占卦。
指意:指,通“旨”,意圖。
這句的意思是說,然而你們向鬼神問吉兇吧。
威眾:威服眾人。
書:寫。
罾(zēng):魚網。這里是用魚網捕的意思。
固:本來。
以:同“已”,已經的意思。怪:以......為怪,對......感到奇怪。
間:這里指暗中。之:去、往 次所:行軍時臨時駐扎的地方。 叢祠:樹木隱蔽的廟。間令:暗使
篝火:用竹籠罩著火,冒充鬼火。篝,竹籠。這里作動詞用。
狐鳴:指學著狐貍叫。
旦日:第二天。
往往:到處。語:議論。
指目:用手指指,用眼睛看
目:打量、看著(這里是名詞作動詞)
素:一向、向來。為用:即“為其所用”的省略。亡:逃跑
忿恚(huì)使......惱怒。忿:忿怒。恚:惱怒。
笞: 用鞭、杖或竹板打。
劍挺:劍拔出鞘。挺,拔。而:表修飾。佐:協助。并:一齊
借第令:借:即使。第:僅僅。令:使。
毋:不。
而:表轉折,但。固:本來。 十六七:十個中有六七個。
已:止。
寧:難道。 種:這里是“祖傳”的意思。
民欲:人民的愿望。
袒(tǎn,坦)右:解衣露出右臂,做為起義的標志。
盟:指宣誓立約。
為:筑。 而:表順接。
下:攻下、攻克。徇: 攻占(土地)
比:等到。
乘:輛。古時一車四馬叫做“乘”。騎:一人一馬。獨:只有
會:集會。 計事:議事。會計:集會商議。
身被(pī)堅執銳:親自穿著堅固的鎧甲,手執銳利的武器。被,同“披”。
無道:指不義的暴君。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以古代國君都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后來社稷就用虧租做國家的代稱。
刑:懲罰。
【重點字詞】
通假字
1、發閭左適戍漁陽 適通“謫”,被罰流放
2、為天下唱 唱通“倡”,倡導
3、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經
4、茍富貴,無相忘 無通“毋”,不要
古今異義詞
1、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或:古義:有的人 今義:或者,也許 亡: 古意:逃跑 今意:死亡
2、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豪杰:古義:有聲望和有地位的 今義:才能出眾的人
會計:古義:聚會商議 今義:管理財務計算的人
3、旦日,卒中往往語 往往: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詞類活用
1、大楚興,陳勝王 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為王
2、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3、尉果笞廣 笞:用鞭、杖打。
4、皆指目陳勝 目:名詞用作動詞,用眼睛看
5、夜篝火 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 篝火:名詞用作動詞,燃起篝火
6、置人所罾魚腹中 罾:名詞用作動詞,本義為捕魚用的網,這里是“捕撈”的意思,與“所”一起作“魚”的定語
7、將軍身被堅執銳 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
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8、忿恚尉 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駐扎 ??[zhù zhā]什么意思?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么?英文翻譯是什么?
駐扎 ??[zhù zhā] [駐扎]基本解釋
駐留扎營
[駐扎]詳細解釋
同“ 駐紥 ”。《東周列國志》第七二回:“特遣右司馬 ?越 帶領大軍駐扎于此空旁。” 鄭觀應 《盛世危言·通使》:“附近各島如 英 、 法 、 西 等國之屬土華民流寓其間者不下數百萬人,亟宜簡派公使駐紥南洋。”
軍隊在某地安營扎寨。
明 唐順之 《牌》:“其原駐扎各營自行照舊聯合進兵,不許逗遛觀望。” 清 黃鈞宰 《金壺浪墨·煙費》:“內河則木樁鐵鎖,載石沉斗絕橡船,奏移 高廉道 駐扎 澳門 ,守以重兵。” 巴金 《家》二二:“ 張軍長 的軍隊還駐扎在城外。”
同“ 駐扎 ”。《花月痕》第四六回:“﹝ 劍秋 ﹞帶得 宣府 精兵二千,駐紥 荊州 。” 清 李漁 《巧團圓·全節》:“目下暫解征鞍,駐紥 仙桃鎮 養馬。”
[駐扎]百科解釋
駐扎,漢語辭匯。注音:zhù zhā釋義:駐留扎營 更多→ 駐扎
[駐扎宏遲]英文翻譯
be quartered; be stationed
[駐扎]近義詞 屯扎 駐守 駐防 [駐扎]反義詞 開拔 [駐扎]相關詞語 開拔 婉轉 屯扎 扎實 擇菜 胸脯 傾軋 縝密 胳臂 駐防 駐守 磅礴
扎的多音字有哪些字組詞?
扎的多音字組詞如下:
扎,[zhā] 扎實, 扎針,扎花,扎營,扎手,扎根,
扎,[zā] 捆扎,扎頭繩。
扎,[zhá] 掙扎,馬扎。
拓展資料:
一、扎
讀音:[zhā][zā][zhá]
部首:扌
釋義:
[ zhā ]
1.刺:~針|~花早前(繡花)。
2.鉆:~猛子|~在人群里。
3.駐扎:~營。
[ zā ]
1.捆;束:捆~|~頭繩。
2.量詞。用于捆成把兒的東西:一~線斗衡。
[ zhá ]
1.扎掙:方言,勉強支持(“掙”讀輕聲)。
2.掙扎:竭力支撐。
二、多音字
多音字,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讀音,不同的讀音表義不同,用法不同,詞性也往往不同。讀音有區別詞性和詞義的作用空睜做;根據使用情況不同,讀音也不同,讀音有區別用法的作用。
文言文里經常要翻譯的字
常見文言詞
一、與政事相關的常用詞
官員到某地任職,做一些相關的政事,實行一定的政策,會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貶評論。于是官員與百姓、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國君(帝王)之間就會有許多“動作”發生。
1.詣:到,去。
2.勸:①鼓勵,獎勵;②受到鼓勵、獎勵。
3.課:考核、督促、征收。
4.風、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視,巡行;考察,核實,查明。
6.游:①游玩,游覽;②外出求學或求官;③交際,交往。
7.趣、趨:①小步走,跑;又引申為趕快,迅擾老鏈速。②通“促”,催促。
8.劾:舉報,檢舉,揭發。
9.白:告訴,報告。常用于官吏之間。
10.短:進讒言,說壞話。
11.害:嫉妒。
12.聞:①聽說,聽見;②使知道,報告給……知道。對于義項②要特別注意。
13.折:指斥,指責,駁斥。
14.讓:①責備,責怪;②謙讓,辭讓。
15.黨:偏袒,伙同,包庇。
16.矯:假托,假傳。
17.質:緩孫作人質;抵押。
18.次:①臨時駐扎(用于軍隊);②住宿,停留(用于個人)。
19.輸:繳納(貢品或賦稅)——由“輸送、運輸”引申。
20.當:判刑,判罪。后多帶表示懲罰意義的詞語。
21.坐:①因……犯罪或錯誤,觸犯;②牽連,定罪。
22.多:贊揚,欣賞。“高、貴”等字,若帶賓語,就是意動,也意譯為此。
23.少:批評,輕視,看不起。
這是一些常見的單音動詞。我們基本可以按照官員行為、他官(官場)反應、社會評價三個層面來掌握。
二、官職人物常用詞語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
(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7)太尉:軍事首腦。
(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
(10)侍郎侍中:官庚侍衛。
(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13)太史:記史,管文收。
(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
(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張衡傳》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如: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
薦、舉: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如:舉其偏,不為黨。《左傳"襄公三年含告》
如: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宋史?侯可傳》
拜:授予官職。如:……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征拜郎中。《張衡傳》
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元史?賈魯傳》:“延、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
除:任命,授職。如:尋蒙國恩,除臣冼馬。《陳情表》
授:授給、給予官職。《元史?賈魯傳》:“秦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
賞: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譚嗣同》
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都事。《元史?賈魯傳》
察:考察后予推薦,選舉。如:郡察孝廉,州舉茂才。《三國志?吳主傳》
仕:做官。如: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仕宦:做官,任官職。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臺閣。《孔雀東南飛》
仕進:進身為官。如:邁少恬靜,不慕仕進。《晉書?許邁傳》
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免去,解除官職。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傳》
絀、黜:廢掉官職。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封建論》
免:罷免。如:免官削爵。〈漢書"貢禹傳〉
奪: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書博雞者事》
③、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升官。如:升(魯)臺都事。《元史?賈魯傳》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為后將軍。《漢書"趙充國傳》
拔: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如: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拔三十余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進用。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晉、進:晉升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進爵”
加: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權。如: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因罪被降職或流放。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①降職。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②降職并外放。如:貶邵州刺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新唐書?柳宗元傳》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卜居》
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琵琶行》
竄:放逐,貶官。如:暫為銜使,遂竄南夷。(韓俞《進學解》)
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新唐書?裝延齡傳》)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后漢書?明帝紀》)
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漢書?王尊傳》:“遷東郡太守。”
徙:一般的調動官職。如:徙王信為楚王。《淮陰侯列傳》
調:變換官職。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調、徙:調動官職。《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補:補充空缺官職。如: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改任官職。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京官外調。如: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張衡傳》
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桓溫鎮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代理官職。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署:代理、暫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屬監獄。《漢書?王尊傳》
權:暫代官職。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劉公嘉話》
判:高位兼低職。如:除鎮安武勝軍節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韓琦傳》
假:臨時的,代理的。如:乃相與共立為假上將軍。(《史記?項羽本記》)
攝:暫代官職。如:俄檢校侍中,攝史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代理官職。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為主薄,守高密令。(《三國志?王修傳》)
⑦、表辭官
告老:官員年老。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上山,懸車告老。
解官:辭去官職。如: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祁溪請老,晉侯問嗣焉。
乞身:古代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后漢書?李通傳》)
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書稱病,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滿三月賜告。(《漢書?疏廣傳》)
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以刑部尚書致辭仕。(《新唐書?白居易傳》)
官職的變動特別是主觀情緒明顯的降職和升職,往往是我們推斷翻譯主人公行為、事件中生難字詞的重要依據。
3、表人物個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剛毅、周密、寬厚、正直、埂、鯁、骨鯁、鯁切、聰、慧、敏、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
耿:光明。
埂:()正直。
鯁:()直爽,正直。
佞:()能說會道,引為巧言諂媚。
譎:()欺詐,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
5、與科考有關的:貢舉、第、登第、中第、狀元、解元、鄉試
6、與學校有關的:庠、序、太學、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贊揚的:多、嘉、稱、譽、與、許、嘆
多:稱贊。
嘉:贊美。
與:贊許。
9、表社會狀態的:治、亂、興、盛、衰
10、表少數民族的:蠻、夷、戎、狄
蠻:南蠻,古代統治階級對南部民族帶污蔑性的稱呼。
夷:東部少數民族。
戎:西部少數民族。
狄:北部少數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貴、顯、卑、官紳、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與水利有關的: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蕪穢
14、與糧食有關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穡、耕耘、稔、熟、刈、糴、糶、廩、稟、府、荒、欠收
稔:()莊稼成熟。
刈:()割;鐮刀一類的農具。
廩:米倉。官府供給糧食。
稟:()給于各物。
府:古代國家收藏文書或財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庫。后來成了同義詞。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糧食豐收的:豐、饒、贍、足、給、佚
贍:富足,充足;供給。
給:足,豐足。
16、表食物的:糗、饌、肴、膳、羞(饈)、蔬、果、脂膏
17、表飽饑的:飽、饑、餓、餒、饉
餒:饑餓,五谷沒有收成。
饉:蔬菜和野菜吃不上。連用時饑和謹無區別。
18、表俸祿的:俸、祿、秩、餉
秩:官吏的俸祿。
19、表布匹的: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絳、縞、縑、繒、蠶、桑
20、表穿戴的:紈绔、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
21、表房舍的:宇、舍、館、宅、第、邸、廡、屋
宇:屋檐。
廡:()高堂周圍的郭房,廚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幾、床、榻
23、表違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違反,抵觸。
牾:()逆。
24、表揭發的:劾、訐、揭
劾:()揭發罪狀。
訐:()攻擊或揭發別人的短處。
25、表害怕的:畏、懼、憚、駭、患
26、表嫉恨的:惡、厭、憎、貶、銜、怨、患、疾、恨、怒、詛
銜:藏在心中,特指懷恨。
詛:詛咒。
27、表暗中的:陰、間、密
28、表誣陷的:中、譖、誣
譖:()說壞話誣陷別人。
29、表朝見的:朝、覲
覲:()原指諸侯秋天朝見天子,朝:諸侯春天朝見天子,后來都泛指朝見帝王。
30、與京城有關的:禁、闕、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轄的地方。
31、與皇帝有關的:上、帝、祚、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對策、輪對、奏、表、疏
祚:福;帝王。
踐祚:即位。
32、表說話的:曰、云、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喻、曉、辯、問、謝、折、詰、訴、咨(諮)
告:告誡,囑咐;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諭:告訴,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詰:()責備,追問。
訴:告狀;誹謗。
33、表勸說的:說、勸、規、諷、譏、謗、諫
34、表責備的:過、責、咎、誅、讓、譴、尤、折
讓:責備,責怪
尤:罪過,過錯
折:駁斥,使對方屈服
35、表寬容的:容、貸、恕、寬
36、表喜樂的: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憤、惱、忿恚、涕泣、罵、責、戾、詬、謾
戾:()①兇暴,猛烈②違背,違反或乖張,不講情理。
詬:①恥辱②罵
忿:()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罰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滅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種刑罰。
赭衣:赭,紅褐色。“衣赭衣,關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腳鐐和手銬。
39、表監獄的:囹圄、獄
40、表拜訪的:造、過、訪、謁(見)、顧
41、表告別的:辭、別、謝
42、表離開某地的:去、遷、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過、詣、往、經
44、與馬匹有關的:馬、駒、廄、策、羈、縻、轡、逸、馭、御、駕、轅、轍
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45、表行動的:步、趨、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與“逃”均是逃離某個地方,但“遁”比“逃”更隱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遲延。
46、表死亡的:(駕)崩、山陵崩、薨、卒、不祿、死、沒(歿)、終、圓寂
三、值得重視的特殊單音詞
1.獄:案件,案情;監獄:監管案件。
2.脫:①副詞,表推測,也許、或許;“事既未然,脫可免禍”。②連詞,表假設,倘若、如果。w
3.第:①只,只是,只要;②科舉考試或官員考核的等級,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級。(單獨的“最”也可表示等級)
4.獨:若在疑問句中,表反問,難道、怎么。“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同樣用法的還有“寧”“顧”。
5.他:別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顧而之他”“王顧左右而言他”(《齊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關復音詞
1.下車:剛上任、剛到任。現有成語“下車伊始”。
2.乞骸骨、請辭、告老、請歸、乞歸:辭官。
3.用事:掌權,主管。
4.視事:在任,在職;辦公。
5.聽事:辦公的地方。
6.逆旅:旅館。
7.部曲:私家軍隊。
8.祖道:在路上設宴為人餞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傭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從家里被征召為官。
11.作色:發怒。
12.從子:侄子。從,堂房親屬;又如“從兄、從弟、從父”等。
五、相對穩定的通假字
1.鄉,通“向”:“侯生果北鄉自剄”(《史記?魏公子列傳》)。
2.詳,通“佯”:“行十余里,廣詳死”(《史記?李將軍列傳》)。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記?項羽本紀》)。
5.禽,通“擒”:“禽滅六王”(《史記?秦始皇本紀》)。w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記?淮陰侯列傳》)。
7.趣,①通“趨”:“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史記?孫臏列傳》)。
②通“促”:“趣趙兵亟入關”(《史記?陳涉世家》)。
8.內,通“納”:接納,讓……近來;藏。“無內諸侯軍”(《史記?高祖本紀》)。
9.郤,通“隙”:隔閡,矛盾。“令將軍與臣有郤”(《史記?項羽本紀》)。
10.責,通“債”:“此兩家常折券棄責”(《史記?高祖本紀》)。
六、表示時間的詞
1.表瞬間:俄、俄而、俄頃;頃、頃之、頃刻、有頃;旋、尋、無何。
2.表過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時,初,時、當是時,曩、嘗,昔、向。
3.表一段時間:比、迨、逮、及、洎、居(后帶時間,則譯作“過了…”,不譯作“居住”,如“居無何,居三月”)
如果掌握這些字詞的同時,又養成閱讀時用“/”或序號標出事件起止的習慣,就明確了語境的起止區間,方便理解判斷。
七、其他常用詞語
(1)先:祖先,已經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長輩。
(2)課:督促勸說去做某件事。
(3)秩:官吏的俸祿,十年為一秩。
(4)逸:馬脫了韁繩,放縱。
(5)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6)對:回答或對話。
(7)如:到,往。
(8)檄:古代用來征召、聲討的文書。
(9)中:中傷、誣蔑別人,使受損害。
(10)誣:捏造事實誣陷別人、言語不真實。
(11)掾:古代屬官的統稱。
(12)工:工匠,精巧,擅長,官吏。
(13)僭:超越本分,過分,虛假不真實。
(14)孤:幼年失去父親。
(15)貸:借出、借入,寬容、寬免。
(16)獄:官司,案件,監牢。
(17)白:告訴。
(18)與:贊揚。
(19)多:贊揚。
(20)遽:急速,就,恐懼。
(21)尤:罪過過錯,指責歸罪,優異突出,特別尤其。
(22)給:食用豐足。
(23)劫:強奪,掠取,威逼,威脅。
(24)按:追究,考察,調查。
(25)贍:富足充足,供給供養。
(26)令:美好,縣令。
(27)執:捉拿。
(28)延:延請。
(29)省:減免。
(30)謝:道歉,推辭,告訴。
(31)第:次第,官僚和貴族的住宅,科舉考試的等級。
(32)折:駁斥,指責使對方屈服。
(33)察:考察,考察后給予推薦。
(34)赧:因羞愧而臉紅。
(35)竟:結束,完。
(36)坐:因……而犯罪,因為。
(37)尋:不久。
(38)祚:大堂前東面的臺階,帝位。
(39)造:造訪。
(40)過:拜訪,經過,過失,責備。
(41)弒:子殺父,臣殺君。
(42)用:財用,因為。
(43)典:主持。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