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秋望寫的是哪里 長安秋望寫的是哪里的秋景
大家好,關于長安秋望寫的是哪里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長安秋望寫的是哪里的秋景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長安秋望古詩拼音
樓伍襲倚霜樹外lóu yǐ shuāng shù wài ,鏡天緩橘物無一毫jìng tiān wú yī háo。南山與秋色nán shān yǔ qiū sè,氣勢兩相高qì shì liǎng xiāng gāo。
原文及翻譯
長安秋望
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翻譯:樓閣高聳于經霜的樹林之上,登高望遠,天空如明鏡無纖云一毫。南山在澄明的秋天竟是那樣高峻,莫不是要與秋色試比氣勢的大小?
賞析
《長安秋望》是杜牧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贊美的是長安的秋色。此詩寫作者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眺望終南山,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高蹈絕俗、明凈開闊的襟懷。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是全詩的出擾液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凈的心境;“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第三句轉筆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象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長安望秋杜牧詩歌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
《長安秋望》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五言絕句詩作。
此詩寫作者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眺望終南山,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高蹈絕俗、明凈開闊的襟懷。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了抽象虛泛的秋色,詩人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能具體地表現出“秋色”之“高”,而且寫出了羨者則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于它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寫意畫。高遠、寥廓、明凈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征與外化。特別是詩嫌旦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兄棚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
杜牧的五言詩詞《長安秋望》
【 #詩詞鑒賞# 導語】這是一曲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是贊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下面就和 一起來了解下杜牧的詩詞《長安秋望》,歡迎閱讀!
《長安秋望》
唐?杜牧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賞析】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這兩句將南山與秋色作比較,說遠望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氣勢,好像是要和高遠無際的秋色一決高低。
秋天的景色、氣象是什么樣的?庾信說“秋色凄愴,松聲斷絕,百年幾何,歸于此別”,李賀說“角聲滿天秋色指世里罩態,塞上燕脂凝夜紫”,夏完淳說“秋色從西來,風物自凄緊”……從他們的詩中,我們還是不能夠對秋色有一個直觀的感受,無非是凄愴、蕭索。“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這兩句,詩人別出心裁地用南山襯托秋色,就將秋色的高遠無際、恢宏氣勢用直觀具體的南山呈現出來。這是以實托虛的藝術手法,不僅使虛的形象實化,也反襯了實象的特點,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襯托。
擴展閱讀:杜牧的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杜牧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傳統的家庭。他的遠祖杜預是西晉的政治家和學者。曾祖杜希望為玄宗時邊塞名將,愛好文學。祖父杜佑,是中唐的政治家、史學家,先后任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學,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父親杜從郁官至駕部員外郎,早逝。杜牧對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說:"舊第開朱門,長安城中央。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家集二百編,上下馳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
擴展閱讀:杜牧的作品簡介
杜牧他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曾注釋《孫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為其外甥裴延翰所編,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晚唐詩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矯之。其七絕尤有逸韻遠神,晚唐諸家讓渠獨步。牧之有抱負,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詡。工行、草書。《宣和書譜》云:“牧作行、草,氣格雄健,與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臺集》稱:“余所見顏、柳以后,若溫飛卿與(杜)牧之亦名家也”,謂其書“大有六朝風韻”。傳世墨跡有《張好好詩》。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舊唐書》卷百四十七、《新唐書》卷百六十六皆有傳。《物逗源張好好詩》,行草墨跡,系太和八年(834)32歲時所書。帖為麻箋,縱28.2厘米,橫162厘米,46行,總322字。從整幅詩卷中可以看出,其書法深得六朝人風韻。真跡現藏故宮博物院。此篇書法作品氣勢連綿,墨筆酣暢,因是詩稿,所以更得樸實無華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題簽、題跋印章。曾經宋直和分府、賈似道、明項子京張孝思、清梁清標、乾隆、嘉慶、宣統內府及張伯駒收藏。曾著錄于《宣和書譜》、《容臺集》、《平生壯觀》、《大觀錄》等。杜牧由于以詩稱著,故其書名為詩名所掩蓋。此書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除此之外,還著有《江南春》《泊秦淮》《過華清宮》《阿房宮賦》等。
長安秋望這首詩的意思
長安秋望這首詩的意思如下:
樓閣倚在經霜的樹林外,天空如明鏡無纖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與清爽秋色,氣勢互不相讓兩兩爭高?
原文: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注釋:
1、倚:靠著,倚立。
2、霜樹:指深秋時節的樹。
3、外:之外。指樓比“霜樹”高。
4、鏡天:像鏡子一樣明亮、潔凈的天空。
5、無一毫:沒有一絲云彩。
6、南山:指終南山,在今陜西西安南。
7、秋色:晴高氣爽的天空。
8、氣勢:氣概。喻終南山有與天宇比高低的氣概。
賞析:
《長安秋望》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作者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眺望終南山,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高蹈絕俗、明凈開闊的襟懷。這是一曲高秋的贊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并不在最后的那個“望”字,而是贊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茄亂接對象。
晚唐詩往往流于柔媚綺艷,缺乏清剛遒健的骨格。這首五攔明言短章卻寫顫衡檔得意境高遠,氣勢健舉,和盛唐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有神合之處,盡管在雄渾壯麗、自然和諧方面還不免略遜一籌。
《長安秋望》古詩全文賞析
《長安秋望》
作者:趙嘏;朝代:唐代
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翻譯」
秋天拂曉時,天上的云霧都帶著曙光將出的寒意,唐朝的宮殿的周圍呈現出深秋的景象。殘星幾點,群雁從塞外飛來,有人倚樓吹著長笛缺答,曲調悠揚婉轉。籬邊半開的菊花呈現出紫艷之色,靜悄悄的,水面的蓮花凋零,紅衣盡卸。家鄉的鱸魚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卻要像鐘儀那樣戴著南冠,學著楚囚的樣兒羈留他鄉。
「注釋」
(1)云物:指天空中的云霧。拂曙:拂曉。
(2)高秋:深秋。
(3)橫塞:越過關塞
(4)籬菊:籬笆旁的.菊花。
(5)紅衣:指紅色的蓮花瓣。
(6)渚蓮:水中州渚上長的蓮。
(7)鱸魚正美:西晉齊王司馬冏執政時,張翰(字季鷹)為大司馬東曹掾。他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蘇州莼菜鱸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事見《晉書·張翰傳》。后來這個故事就被用來表示思鄉之情
(8)南冠:楚冠。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律詩是趙嘏客居長安時期所作。趙嘏曾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舉進士不第,寓居長安。詩人獨在異鄉,見深秋凄涼景象,頓生懷鄉思歸之情,創作了這首詩。
「賞析」
《長安秋望》是唐代詩人趙嘏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人通過眺望中的見聞,描寫深秋拂曉的長安景色和羈旅思歸思念故鄉的心情。
首聯“云物凄涼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總攬長安全景。在一個深秋的拂曉,詩人憑高遠望,眼前凄冷清涼的云霧緩緩飄游,全城的宮觀樓閣都在腳下浮動,景象迷蒙而壯闊。詩中“凄涼”二字,既屬客觀,亦屬主觀,秋意的清冷,實襯心境的凄涼。正是這兩個字,為全詩定下了抑郁的基調。
頷聯“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寫仰觀。“殘星幾點”是目見,“長笛一聲”是耳聞;“雁橫塞”取動勢,“人倚樓”伏灶慧取靜態。景物描寫見聞動靜的安排,頗見匠心。寥落的殘星,南歸的雁陣,這是秋夜將曉時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樓笛聲又為之作了饒有情韻的烘托。晨曦初見,西半天上還留有幾點殘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飛來一行避寒的秋雁。詩人的注意力正被這景象所迷住,忽聞一聲長笛悠然傳來,覓聲望去,在那遠處高高的樓頭,依稀可見有人背倚欄桿吹奏橫笛。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是在慨嘆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吹笛人喲,你只管在抒寫自己內心的衷曲,卻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聞者黯然神傷嗎?一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贊嘆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杜牧如此激賞,恐怕就是由于它選景典型、韻味清遠的緣故。
頸聯“紫艷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寫俯察。夜色褪盡,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歷歷可辨:竹籬旁邊紫艷的菊花,一叢叢似開未開,儀態十分閑雅靜穆;水塘里面的蓮花,一朵朵紅衣脫落,只留下枯荷敗葉,愁容滿面。紫菊半開,紅蓮凋零,正是深秋時令的花事;以“靜”賦菊,以“愁”狀蓮,都是移情于物,擬物作人,不僅形象傳神,而且含有濃郁的主觀色彩。目睹眼前這憔悴含愁枯荷,追憶往日那紅艷滿塘的蓮花,使人不禁會生出紅顏易老、好景無常的傷感;而籬畔靜穆閑雅的紫菊,儼然一派君子之風,更令人憶起“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油然而起歸隱三徑之心——寫菊而冠以“籬”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聯所寫清晨的長安城中遠遠近近的秋景,無不觸發著詩人孤獨悵惘的愁緒;末聯“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則抒寫胸懷,表示詩人毅然歸去的決心:家鄉鱸魚的風味此時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卻囚徒也似的留在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為何來!“鱸魚正美”,用西晉張翰事,表示故園之情和退隱之思;下句用春秋鍾儀事,“戴南冠學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長安之無謂與歸隱之不宜遲。
《長安秋望》這首詩中的景物不僅有廣狹、遠近、高低之分,而且體現了天色隨時間流逝由暗而明的變遷。特別是頷頸兩聯的寫景,將典型景物與特定的心情結果結合起來,景語即是情語。雁陣和菊花,本是深秋季節的平常景物,南歸之雁、東籬之菊又和思鄉歸隱的情緒,形影相隨,詩人趙嘏將這些形象入詩,意在給人以豐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氣氛的渲染,辯虛高樓笛韻的烘托,思歸典故的運用,使得全詩意境深遠而和諧,風格峻峭而清新。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