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為什么要在12歲寫詩(于謙為什么要在12歲寫詩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于謙為什么要在12歲寫詩,以及于謙為什么要在12歲寫詩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于謙12歲時寫的詩作是什么?
石灰吟(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幫你理解
①于謙(公元1398—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明代詩人,也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和軍事家。②千錘萬鑿:錘,錘打。鑿,開鑿。形容開采石灰非常艱難。③等閑:平常。④渾:全。⑤清白:指石灰潔白的本色,又喻人的高潔品格。
引你欣賞
傳說這是于謙12歲時的作品。詩中借詠石灰,表現了自己不畏艱難、堅貞不屈,甘為民眾的利益作犧牲的高尚精神。首句寫開采石灰巖的艱難困苦,說明石灰從出世時即經受磨煉。次句寫石灰在燒制過程中要經過烈火煅燒,面對嚴酷考驗,卻從容自若,處之淡然?!傲一鸱贌迸c“若等閑”,鮮明對照,更襯托出石灰的頑強。后兩句借石灰之口,一語雙關,表示出作者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潔品格在人間的追求。詩中運用了擬人、借喻等手法,形象生動,語言也鏗鏘有力。
明朝的于謙是在多少歲時寫的“石灰吟”這首詩
《石灰吟》是于謙17歲時寫的一首石灰的贊歌.
據《明史·于謙傳》、清雍正版《浙江通志·人物·于謙》及有關史料記載:于謙永樂十年(1412),十五歲時被錄取為錢塘縣儒學生員(秀才);次年就讀于吳山三茅觀;十七歲時應鄉試不第,仍就讀于吳山三茅觀,就在這年,他寫出了《石灰吟》。
另據《明史·于謙傳》記載:“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與吉祥、有貞等既迎上皇復位,宣諭朝臣畢,即執謙與大學士王文下獄。……文不勝誣,辨之疾,謙笑曰:“亨等意耳,辨何益?”……丙戌改元天順,丁亥棄謙市,籍其家,家戍邊?!侍蟪醪恢t死,比聞,嗟悼累日。英宗亦悔之?!?/p>
由上面兩段史料可見,《石灰吟》應該是于謙17歲時所寫的明志詩,于謙晚年避難常山吟石灰一般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抓于謙非常迅速、殺于謙非常匆忙,于謙根本沒有逃避的時間,而且依照他的個性,也不會去茍全逃避。
望采納,謝謝您!~
石灰吟是悲哀詩嗎?
是的。
石灰吟
[明] 于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相傳,12歲的于謙在觀看石灰窯工人勞作時有感而發,從而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石灰吟》。誦讀石灰吟時,便能感受到作者堅定不屈,愿為天下蒼生粉身碎骨的堅定意志。難以想象這么一首慷慨悲壯的詩歌是出自一位年僅12歲的少年之手。
最初讀到這首詩,我以為于謙是一位壯志難酬的詩人。后來偶然間閱讀《明朝那些事兒》,我才意識到我之前的想法大錯特錯。于謙的一生可以說得上是波瀾壯闊。
于謙是永樂十九年的進士。稍微了解科舉制度的人都知道在古代能考上進士的人都是人中龍鳳。更何況,于謙考上進士的時候不過20多歲,當真能稱得上是年少有為。后來,于謙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洵之亂,得到明宣宗的賞識,便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右侍郎。雖然,明英宗時,于謙因不肯送禮得罪了權臣王振,而遭陷害被貶入獄。但是,因為其出色政績再加上官員、其治下百姓乃至藩王的力請而得以復位。
土木堡之變后,于謙力排南遷之議,整飭軍備,固守北京城,將瓦剌大軍拒之北京城外。即使,瓦剌太師也先拿明英宗要挾也不肯屈服。最后,瓦剌大軍難進寸步,只能釋放明英宗,并且退兵。與瓦剌議和后,于謙仍積極備戰,平定邊境。
但于謙剛直不阿的性格極易遭人記恨。明英宗復位后,在石亨、徐有貞等人的誣陷下,于謙最終含冤而死。于謙死后,照例要被抄家,當負責抄家的官員進入于謙家中時,那些人卻發現于謙的家中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沒有多余的錢財。他們才意識到這個被他們抄家的對象,是一個品格高尚的人。明憲宗時,于謙才得以平反。
回顧于謙的一生,可以發現《石灰吟》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寫照。他并未辜負當初的豪情壯志。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