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為什么允許開府(誰可以開府)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皇帝為什么允許開府,以及誰可以開府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權臣宰相的建牙開府究竟是什么,意味著什么呢?
建牙開府的概念及開府儀同三司
建牙是建立自己的警衛軍事部隊,“牙”又有官署的意思,開府是建立自己的官署,所以建牙開府是古代王朝高級官員極具權勢時才能擁有的加封。古代宰相可以建牙開府,就是可以自己建立官署并且自行招募屬下,這在以皇權政治為主的古代王朝是莫大的權勢。
需要知道的是,可以開府是地位很高的官職才可以享受的待遇,漢朝只有三公、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可以享受開府權,必須等同于三公的職位,才可以開府建牙。
這是秦漢以來“三公”及司徒、司馬和司空,地位和實際權力的變化而產生的封號,東漢之后有“儀同三司”的加封,是說某一個原本不具備跟三公相同地位的官職,可以享受跟三公等同的禮儀護衛俸祿等,但是大多都不包括開府。
直到魏晉之后,才有了“開府儀同三司”的稱號,多加給各類將軍官職,也就是可以跟三公一樣享有開府權。
關于古代權臣宰相的建牙開府究竟意味著什么,可以從幾個方面去理解:
1、建牙開府究竟意味著什么?
所謂建牙開府究竟意味著什么,應當從建立官署自行招募屬下和一定護衛部隊來看。一般來說,皇權一直都是壓制相權的,也不會允許宰相擁有自己處理政務并且不經過皇權的情況出現,這是皇權與相權斗爭的根本所在。
所以,如果皇權如果允許宰相能夠自己建牙開府,這是相權的擴大和皇權的受損。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開府建牙可能說明了幾點:一是宰相必然是在朝中權勢極大,二是皇權對宰相非常信任,三是皇權受到相權壓制,皇權只能妥協。
這幾種可能都是權臣宰相能夠建牙開府的情況,但歸根結底,開府建牙是對相權的擴大,是對皇權的影響。東晉時期,皇權受到士族門閥壓制,門閥子弟出仕高官,占據了中樞和地方方鎮,因此大批的方鎮官職擁有了開府權。方鎮強藩有了自己的官署和自行招募的屬下,那么就完全可以自行處理地方政務及軍事,并不需要中樞皇權的限制。開府對于皇權的破壞顯而易見。
而需要注意的是,宰相建立自己的官署處理政務,也與宰相所負責的事務過多有一定的原因。之后在宰相之后的三公、大將軍等擁有了開府權,也與此有著很大關系。
2、宰相擁有開府權的原因
探究宰相之所以能夠擁有開府權的原因,應當從中樞官職的演變來看。宰相是丞相、相國、中書令、尚書令等輔佐皇權的官職的統稱。西漢時有丞相,其主要職責“無所不管”,擁有極高的權勢,并且在丞相權勢極大時,也并非是古代王朝皇帝的私人官署,也就是丞相并不為皇帝一個人負責,是為整個王朝負責。
在這種情況下,宰相擁有開府權,是其處理王朝各種政務的需要。但是,極具權勢也具有開府權的宰相,很容易能夠成為威脅皇權的權臣,那么這就是相權和皇權的沖突。
在這種情況下,皇權得以強勢時便會限制宰相的地位,這也就是皇權強勢的漢武帝等歷史時期,丞相逐漸被三公所取代。三公也就取代了丞相,負責處理全國政務的職責。
而漢朝疆域不斷擴大,緊靠一個人或者三個人是無法處理完繁復的政令的,所以三公就可以組建自己的官署及屬下,來處理各自所負責的政務。
3、臺省地位提升后,及宰相地位的變化
不過,即便是把丞相的相權分散到三公身上,具有開牙建府的三公依舊能夠依仗其官職成為權臣,也依舊是宰相的范疇。在這種情況下,西漢之后統治者開始利用臺省來限制某個權臣或者宰相的過于強勢,即我們熟悉的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等。
而臺省是專門為皇權處理詔令政務的官署,是為皇權服務的存在,這已經明確有別于之前丞相、三公并非皇帝私人官署的性質。
也就是說,丞相和三公等宰相雖然也依靠建牙開府,擁有了依托于官職的官署,但是這些官署的宰相并非只為皇帝所負責。
而尚書臺等建立后,這類官署本身就是以皇權為中心,為皇權處理詔令政務而存在的,那么“建牙開府”對于臺省來說就不再具有意義。
簡單理解,建牙開府的本意就是宰相為處理繁復的政務,而開牙建府也同樣是宰相成為權臣壓制皇權的因素,因此擁有建牙開府權的丞相、三公地位逐漸衰落,皇權直接建立為自己私人服務的尚書臺等臺省官署。
4、魏晉以后建牙開府的變化
需要知道的是,前文中所提及魏晉時期的“開府儀同三司”的加封,是在門閥士族、方鎮武將等權臣逐漸崛起時逐漸確立下來的。經過兩漢之后,到魏晉時期丞相不常有,三公也只是成為只具有封賞的稱號而已,已經缺少了實權,也因此開府權逐漸從原本的中樞宰相身上,轉移到了擁有一定方鎮等力量的軍事官職身上。
而這時候擁有了開府權,是皇權對權臣的妥協,曹魏時期對士族門閥的拉攏,兩晉是對方鎮門閥力量的妥協,都是皇權的一定削弱。
直到南朝及隋唐時期,古代王朝官制上主要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已經將三公和臺省長官等宰相的權勢削弱到了極低的程度。而既然相權被削弱,那么宰相的開府建牙也會逐漸降低,在之后的朝代中,開牙建府、開府儀同三司等具備開府權的加封,也就逐漸失去了原本建立官署擁有實權的重要意義。
總結
開牙建府代表權臣宰相能夠建立官署處理詔令政務,而這也是宰相權勢的擴大,而宰相權勢擴大會影響皇權,便招致了皇權的壓制。專門為皇權服務的官署——臺省就應運而生,直到隋唐之后相權逐漸削弱,皇權強勢,也伴隨著開牙建府所代表的實際權勢,已經逐漸隨著相權的衰落而沒落了。
唐代的開府權是什么
開府權是指接受皇帝的命令自行開設府署(建立衙門),樹立旗幟(招牌),來處理自己所理軍政事務,開府建牙的王爺可以自由任免下屬官員,甚至有權利制定實行部分法律政策。
開府置官屬,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開府儀同三司”的名號,以隋、唐、宋、金、元均以開府儀同三司為文散官的官階。
為什么秦朝,漢朝的宰相掌握著實權?
這樣說也不盡然。
首先,秦朝存在的時間極短,大部分時間是秦始皇在位。而秦始皇在位期間,皇權還是相當重的,當然,此時的丞相李斯也握有很大的權力。而秦二世即位后,朝政大權便有趙高把持。所以說此時的宰相只是有相當的實權。
古代封建貴族時期,貴族的管家稱宰,后來“化家為國”,皇家的管家也就成了政府的宰相,幫助皇帝管理朝政。漢代皇帝只有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與尚書。五尚都只管皇帝私人的衣服飲食起居。只有尚書是管文書的,這真是皇宮里的“秘書”了。漢代開始的尚書,其職權地位本不高,后來才愈弄愈大。而宰相辟府的機構則有十三曹,即一西曹,主府史署用。二東曹,主二千石長吏遷除,并包軍吏在內。二千石是當時最大的官,以年俸有兩千石谷得名。可見朝廷一切官吏任免升降,都要經宰相的秘書處。三戶曹,主祭祀農桑。四奏曹,管理政府一切章奏,略如唐代的樞密院,明代的通政司。五詞曹,主詞訟,此屬法律民事部分。六法曹,掌郵驛科程,這像現在的交通部,科程是指一切交通方面之時限及量限等。七尉曹,主卒曹轉運,是管運輸的,略如清代之有漕運總督。八賊曹,管盜賊。九決曹,主罪法。此兩曹所管屬于法律之刑事方面。十兵曹,管兵役。十一金曹,管貨幣鹽鐵。十二倉曹,管倉谷。十三黃閣,主簿錄眾事,這是宰相府秘書處的總務主任。從此可以看出,當時全國的政務是都集中到宰相身上的。而主管監察的御史大夫也直屬于宰相,所以可以想象當時宰相的權重。
但到了武帝時期,情形卻為之一變,武帝雄才大略,直接用命于內廷,導致宰相有名無實。而武帝死后,托孤給霍光,其名則為“大司馬大將軍”,而霍光代表皇室,這就又與朝廷起了沖突,霍光此時不但管理皇室,更是管理政事,也就導致朝廷不像朝廷,而宰相卻不能預聞政事。宣帝時廢除舊制,朝廷又趨于正常,但其一死,以“大司馬大將軍”名義的外戚又重新掌權,最后導致王莽簒漢。
東漢光武帝為避免大權旁落,事必躬親,于是尚書權利漸重,而光武帝又將三公變為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徒和大司空,即以前的丞相和御史大夫,依然不能與皇室通氣,而大司馬代表著皇室,依然權重,這也導致東漢中后期,外戚掌權成為家常便飯。所以東漢政治上有很大問題。
所以算來算去,秦漢的宰相只是在初期時有很大的實權。
皇帝為什么允許開府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誰可以開府、皇帝為什么允許開府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