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韋應物詩歌如何表現幽居(幽居韋應物閱讀答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幽居韋應物詩歌如何表現幽居,以及幽居韋應物閱讀答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韋應物的《幽居》寫的是什么?傳達的是怎樣的思想?
《幽居》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詩作。此詩描寫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怡然自得的心態。
全詩以愉快安閑的心情、愉悅的筆調對幽居生活作具體描寫,描摹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高士隱居圖。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兩句,是人們贊賞的佳句。
幽居的作者是誰
幽居
創作年代:中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韋應物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
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
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注釋:
⑴幽居:隱居,不出仕。
⑵異等:不同等級。《韓非子·八經》:“禮施異等,后姬不疑。”
⑶營:謀求。
⑷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類。
⑸遂:稱心,如愿。
⑹曙:天剛亮的時候。
⑺偶:相對。
⑻自當:自然應當。蹇(jiǎn)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蹇:跛,行動遲緩。劣:一作“拙”。
⑼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世榮:世俗的榮華富貴。
譯文:
世人貴賤雖然可分為幾等,而出門在外都是有所奔營。
我單單沒有那些外物牽累,故而可以遂我閑居的心情。
無聲的細雨曾在夜間來過,不知不覺中春草已經萌生。
青山一下子就迎來了曙色,小鳥雀兒盤繞著房舍啼鳴。
我有時會和道人邂逅作伴,有時也隨著樵夫邊嘮邊行。
我安分守己因為愚笨拙劣,誰又能說是鄙薄塵世尊榮。
韋應物《幽居》的內容是什么?傳達的思想是怎樣的?
韋應物《幽居》的內容是什么?傳達的思想是怎樣的?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
全篇描寫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為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寫的是詩人身處在安靜的環境中,遠離世間的紛紛擾擾。描繪的是詩人自己的優居生活。傳達的是他心態非常的平和,也不愿意追名逐利的思想。
詩人從十五歲到五十四歲,在官場上度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光,其中只有兩次短暫的閑居。《幽居》這首詩大約就寫于他辭官閑居的時候。全篇描寫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為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全詩以愉快安閑的心情、愉悅的筆調對幽居生活作具體描寫,描摹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高士隱居圖。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兩句,是人們贊賞的佳句。
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詩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
他在本詩中誠篤表示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不是在效仿鄙棄世俗追求的名士做派,其內心的高潔由此可見一斑。
你喜歡這首詩嗎
幽居 韋應物 前四句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開頭二句是寫詩人對世事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說世人無論貴賤高低,總要為生活奔走營謀。這兩句,平平寫來,其中多少透露出詩人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為生存而到處奔走的厭倦之情,但這首詩并不是要抒發這種感慨,也不是要狀寫人生道路的艱辛,而是用世人“皆有營”作背景,反襯自己此時幽居的清閑,即舉世辛勞我獨閑的自得心情。
所以“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襯而來,直接抒發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于對官場現實的不滿,他曾經說過:“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攜手相與還”(《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表示了歸隱的愿望。如今,他終于辭官歸來,實現了無事一身輕的愿望,自然是滿心歡喜。接下來,下面六句便以愉悅的筆調對幽居生活作具體描寫。
幽居初夏中的幽作者是怎么寫出幽的特點
詩歌緊扣一個“幽”字,其突出表現是:以景寫“幽”,
以動襯“幽”。以“湖山勝處”“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草深”等意象寫出環境之幽靜、初夏景色之幽美;以“下鷺”“鳴蛙”反襯環境之幽靜,很有特色。
韋應物 幽居 賞析
《幽居》
韋應物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
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
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韋應物(約737-792)早年當過唐玄宗的侍衛,"身為里中橫,家藏亡命兒,朝提樗蒲局,暮竊東鄰姬",他這番自述,不禁使人聯想起在錦衣玉食綠酒紅燈中長大的高干子弟,總是無法無天,連地方官也惹不起的。奇怪的是,他卻在玩樂夠了之后,忽而發憤讀書,下決心脫胎換骨。后來他做過幾任縣令和刺史,曾經嚴懲不法軍吏,又常感到無力拯救百姓而自愧,寫下了"邑有泳流亡愧俸錢"這樣的名句,終于在文學史上奠定了自己無可爭辯的地位。他的詩卓然名家,"高雅閑談,自成一家之體",世以"王孟韋柳"并稱,都繼承陶淵明而各有特色。 他的詞不多, 僅《三臺》和《調笑》共四首。"胡馬"一闋,極寫邊塞的荒涼,全無一字寫人,卻深切地體現了征人遠戍的孤獨和煩憂,選唐五代詞沒有不選這一首的。
【注釋】: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林"(白居易《與元九書》),形成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詩人從十五歲到五十四歲,在官場上度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光,其中只有兩次短暫的閑居。《幽居》這首詩大約就寫于他辭官閑居的時候。全篇描寫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為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開頭二句是寫詩人對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說世人無論貴賤高低,總要為生活而出門奔走營謀,盡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營生都是一樣的。這兩句,雖平平寫來,多少透露出一點感慨,透露出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為生存而到處奔走的厭倦之情,但詩人并不是要抒發這種感慨,也不是要描寫人生道路的艱難,而是用世人"皆有營"作背景,反襯自己此時幽居的清閑,也就是舉世辛勞而我獨閑了。
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云物的愿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這里用了《魏志. 王粲傳》的典故。《王粲傳》中說到徐干,引了裴松之注說:徐干"輕官忽祿,不耽世榮"。韋應物所說的與徐干有所不同,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怎么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貴的高雅之士呢!對這兩句,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為是詩人的解嘲,因為詩人并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不說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隱士區別開來。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并不鄙棄。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