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么沒有敘事長詩(中國古代漢語敘事詩為什么不發(fā)達)
中國古代漢語敘事詩為什么不發(fā)達?
有很多敘事詩的,最早的樂府詩講勞動人民生活的,唐最厲害的白居易《長恨歌》,五代宋主要就是詞了。元后關漢卿他們寫的也算詩體,變成可以歌唱的詩了。
課文為了內容就沒有收入,很多長篇作品。其實李白寫詩也很多。
中國古代為何沒有上萬行的長詩?
上萬行的詩一般是史詩或是宗教、神話、敘事詩。而這些題材都不是中國(指漢文化地區(qū))所擅長的,原因比較復雜,但主要是儒家思想和學說的影響。其實現(xiàn)列入中國的藏族和蒙古族都有萬行史詩(如格薩爾王傳等)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是有萬行詩的。并且可以看到萬行詩往往是通過口口相傳從而不斷完善的,現(xiàn)存的史詩很多都是后人記錄整理形成文字的,而漢文化區(qū)古代都實行高度集權的專制,文字獄嚴重,漢族的萬行詩難免遺落于荒煙蔓草間了......
為什么我國史詩一類的長篇敘事詩幾乎沒有呢?
史詩和歷史不是一回事,史詩也有夸大,但歷史不能有.
記敘歷史的詩也有,但西方人寫詩不要求字數(shù)工整.
有韻就行,所以好寫.但我覺得像國語就和西方的史詩有一拼.歸根結底是文化不同,特別是漢語太先進拉!
中國古代缺乏長篇史詩的原因
作為史詩,是指古代敘事詩中的長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或以古代傳說為內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結構宏大,充滿著幻想和神話色彩。中國的文明史太漫長,朝代的更替頻繁,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戰(zhàn)亂不斷。加之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
首先,詩史創(chuàng)作的素材來源、思維方式、欣賞效果直接受到神話和宗教的影響。正是在古希臘神話的豐沃土壤中才萌生了古希臘奇?zhèn)ザ斜瘔训挠⑿凼吩姟兑晾飦喬亍泛汀秺W德賽》,也正是在古印度的湯湯河域里孕育出了印度最偉大的兩部史詩《羅摩衍那》、《摩呵摩羅多》。相較而言,中國上古的神話并不發(fā)達,從僅存的資料里只能發(fā)現(xiàn)一些零散的片段,沒能形成一個有機統(tǒng)一、頗具規(guī)模的整體。而且中國上古神話多是描述人與自然的斗爭,較少涉及神際關系。神話情節(jié)的單一也給后世文學繼承發(fā)揚帶來一定困難。宗教方面,中國古代的巫術文化曾有其輝煌鼎盛的一頁,但依然不夠成熟、完善,只局限于形式的繁華,而沒有在思想上進一步的發(fā)展。殷商時期濃厚的巫術宗教終于到了周代日漸消減。由此,中國古代長篇史詩的創(chuàng)造沒了土壤,有的只是零散的碎片。
其次,周代以來敬禮重德的理性精神使各種神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懷疑和否定。文學更加關注現(xiàn)實,考慮人生,遵循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發(fā)展道路。以后的儒家思想更將這種尚禮之風推向極致。于是,《詩經(jīng)?雅》中的五篇頗具史詩氣質的敘事詩,它們重視史實的再現(xiàn),重視“朝廷之樂”的功用,重視歌功頌德,這都不難理解了。但也正因此,張揚的人物個性,大膽縹緲的幻想,這些詩史特有的浪漫色彩在中國古代記史類敘事詩中不復存在。到了戰(zhàn)國,歷史散文的勃興更將以詩記史這種創(chuàng)作方法推向了幕后。
最后,從詩歌語言的表現(xiàn)特點看,中國古代詩歌簡約、清雋的風格決定了中國古代不會產(chǎn)生鴻篇巨制的詩史。《伊里亞特》中光描寫俄德修斯的一個傷疤就用了七十五行詩。這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絕不會出現(xiàn)的。以《詩經(jīng)?生民》為例,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講述了姜嫄踏帝趾印生子而后得人幫助的經(jīng)過。這種言簡意賅、意蘊深遠的表現(xiàn)手法既制約了古詩創(chuàng)作的篇幅長短,使其不可能向長篇史詩發(fā)展,同時又呈現(xiàn)了別國詩篇無法媲比的精巧玲瓏、微言大義。
請幫忙解答:中國古代為什么沒有上萬行長詩? 寫一篇兩千字論文需要借鑒一下各位寶貴的意見,謝謝!
中國詩特點之一,容易把長詩寫成賦。
中國詩歌史一直是形式束縛內容的歷史。作為其鼎盛期的唐詩,最受重視、最易流傳的仍然是律詩與絕句(即抒情短詩),李白的古風、白居易的《長恨歌》(應該算敘事長詩吧)屬于鳳毛麟角。或許古中國的詩人們從來不知道有“長詩”一說,長詩也不曾形成獨立的文體,詩歌的功能屬于個人寫作或相互唱酬,長于抒情詠懷,拙于敘事記史。既然著重于抒情,自然也就沒有史詩和長詩的必要了。
此外,中國詩歌嚴格的限韻押韻的規(guī)律也限制了中國長詩的發(fā)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