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為什么號廬山人(廬山 文人)
劉禹錫的號是什么啊??
劉禹錫(722—842),晚年自號廬山人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自稱為漢代中山王劉勝的后人唐朝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字夢縛,洛陽人。世為儒。擢進士及第,登博學宏辭科,工文章。杜佑表管書記,入為監察御史。王叔文為相,素與交厚,并參與政治革新,所言必從。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憲宗即位,“永貞革新”失敗,劉禹錫因參與革新被貶為連州(今廣東連縣)刺史,未至,斥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馬。其州與夜朗諸少數民族接近,風俗喜巫鬼,每祠,歌《竹枝》,禹錫乃依其聲,作《竹枝辭》十余篇。
禹錫被流放后,郁郁不得志,其文多諷托幽遠,作《問大鈞》、《謫九年》等賦數篇。后召還,因作《玄都觀看花君子》詩,譏諷權貴,出為播州刺史。因裴度為其進言,改為連州,又徙夔州(今四川奉節)刺史。后由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入為主客郎,復作《游玄都》詩,以譏權貴,不久派司東都(今洛陽)。宰相裴度素知禹錫有才,薦為禮部郎中、集賢直學士。裴度罷相,貶禹錫為蘇州刺史,又徙汝、同(今陜西大荔)二州刺史,還太子賓客。禹錫恃才而廢,滿腹怨恨,年老病衰,清心寡欲,以文章自適。
素善詩,晚年尤精,與白居易交往甚密,居易以詩自各者,嘗推禹錫為“詩豪”,又言“其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贈戶部尚書。一生著述甚多,所著《天論》三篇最為有名,闡發無神論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傳于世。
劉禹錫其號為什么
劉禹錫(約772 — 約842),字夢得,號廬山人,漢族,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代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后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后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李白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劉禹錫和李白也稱“劉白”。有詩集十八卷,今編為十二卷,存世有《劉賓客集》。
劉禹錫字什么號什么
劉禹錫,字夢得,晚年自號廬山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中唐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劉禹錫于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任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后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與器重。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會昌二年(842年),遷太子賓客,卒于洛陽,享年七十一,追贈戶部尚書,葬于滎陽。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