駿秦翻譯怎么樣啊的簡單介紹
今天給各位分享駿秦翻譯怎么樣啊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隋文帝時文言文翻譯
隋文帝時文言文翻譯
1.文言文隋文帝獅子驄譯文《太平廣記·卷第四百三十五·畜獸二·隋文帝獅子驄》原文:
隋文皇帝時,大宛國獻千里馬,鬃曳地,號獅子驄。上置之馬群,陸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驅來,謂左右曰:“誰能馭之?”郎將裴仁基曰:“臣能制之。”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踴身騰上,一手撮耳,一手摳目,馬戰不敢動,乃鞴乘之。朝發西京,暮至東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訪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訪得其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駿尾焦禿,皮肉穿穴,及見之悲泣。帝自出長樂坡,馬到新豐,向西鳴躍。帝得之甚喜,齒口并平。飼以鐘乳,仍生五駒,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
翻譯如下:
隋文帝時,大宛國(今屬烏茲別克共和國)進獻千里馬,馬的鬃毛很長一直拖到地上,稱為“獅子驄”。皇上將它放在馬群之中,它很暴躁,沒有人能夠制服。皇上下令讓放那一群馬一起沖過來,對身邊的人說:“誰能駕馭它?”有一個郎將叫裴仁基的說:“我能制服它。”于是就挽起袖子上前,離馬十余步遠突然騰身上馬,一只手抓住它的耳朵,一只手按住它的眼睛,那匹馬戰戰兢兢不敢亂動,就把鞍轡等套在馬身上騎上了它。早晨從長安出發,晚上就到了洛陽。后到了隋朝末年再也不知道那馬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天下人尋找,同州刺史宇文士及找到了這匹馬,已經很老,在城里一家買面的人家里,被主人用來拉磨,馬的尾巴焦禿,皮肉上都有了腐爛的小洞,宇文士及見到這種樣子哭了。皇帝親自從長樂坡出來迎馬,馬到了新豐,向西面鳴叫跳躍。皇帝得到它很高興,但此時的馬已經“齒口并平”(很老)。用鐘乳石的粉末(中藥)喂養,仍然生下了五只小馬,都有千里馬的足力。再后來就不知它們的去向。
2.古文翻譯——魏徵傳原文:
隋文帝樹基立本,積德累仁。徒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所許。是以周室舊臣,咸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遲迥舉全齊之眾,一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乘茲機運,遂遷周鼎。于時蠻夷猾夏,荊、揚未一,劬勞日仄,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于款塞。《職方》所載,并入疆理;《禹貢》所圖,咸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尉候無警,遐邇肅清。于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咸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不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自開皇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而素無術業,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愈扇。又雅好瑞符,暗于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姑歸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托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翦伐本根。墳土未干,子孫繼踵為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文皇,成于煬帝;所由來遠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譯文:
隋文帝建立根基,積累仁政恩德。他憑借外戚的尊貴地位,接受傅作小皇帝的重任,和賢能的人商議(自立為皇帝),沒有得到他們的贊同。所以(他即位以后)后周的宗室、舊臣,都心懷不滿和惋惜。不久王謙憑借三蜀地區的險阻地勢,沒有一個月(就割據一方了);尉遲迥率領齊地的軍隊,只用一戰就滅亡了隋朝。這不光是因為不采納別人的計謀,也是因為不遵守上天的保佑。趁著機會,篡奪了后周的政權。那時候少數民族侵犯中原,荊州、揚州還沒有統一,隋文帝每天操勞都日落,管理天下。戰船向南渡江,于是金陵(今南京)失守而被隋文帝收復;精壯的騎兵向北進發,于是單于(匈奴的首領)退出關塞。《職方》所記載的地理位置,都被納入隋朝的疆域;《禹貢》地圖所畫出的地區,全部被統一。就算晉武帝征服吳國會稽地區,漢宣帝防備滅亡鞏固政權,和隋文帝的功業相比,都比不上。各種恩德都布施天下,各種禮樂都和諧融洽,軍事機構接不到警報,遠近都平靜安定。于是隋文帝親自奉行節儉的生活,平衡各地的徭役、賦稅,倉庫充實,法令廣泛推行。君子(當官的和讀書人)都生活快樂,百姓都安居樂業,強勸的不欺壓弱小的,人多的不殘害人少的;人口眾多,物產豐盛,朝廷和民間都歡樂祥和。從開皇(隋文帝年號)算起二十年之間,天下沒有大事;地方上也平靜無事。和從前的皇帝相比,足以和他們比較功績。但是隋文帝向來沒有什么特長,不能全都不恥下問。沒有寬容大度的心胸,卻有刻薄的本質。到了晚年,這種風氣更加厲害。又盲目的喜歡祥瑞,不注重治國之道。修建維城,權力和京城一樣大,都和皇帝排場一樣,無所適從。聽信姑歸的話,被奸臣迷惑,寵愛后宮,廢掉長子,選擇錯誤的繼承人。喪失了父子之間應遵守的道德,引發了(隋煬帝)兄弟之間的不合;縱容兒子拿起斧頭,砍伐了隋朝的基業根本。隋文帝的墳土還沒有干,他的子孫接著相互殺戮;成排成列的松樹、槚樹,天下已經不是隋朝的了。可惜啊!追溯隋朝衰敗的根源,尋找動亂滅亡的先兆,就是從隋文帝開始,到隋煬帝時期發作的;這個原因產生很早了,并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他的不孝子孫忽視了這一點,真是不幸。
3.古文翻譯隋文帝殺宇文氏子孫自古以來,(君主)得到天下沒有比隋文帝更容易的。他憑借著后妃父親的親緣關系,又正當周宣帝早逝,勾結鄭譯等人偽造圣詔入輔政之職,只安穩地坐著就奪取了帝位。當時雖然有尉遲迥、宇文胄、石愻、席毗、王謙、司馬消難等人起兵企圖匡復周室基業,無奈隋文帝借著周朝的國力,不到半年就把他們全部消滅了。從那時開始,他大權在握,將宇文氏子孫依次誅殺,幾乎滅種。現在依據周書記載考證如下:
周文帝的兒子,除了宋公宇文震、譙王宇文儉、冀公宇文通早先死了,衛王宇文直早先因犯罪被殺之外,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逌皆被隋文帝所殺。并且又一并殺掉了宇文招的兒子宇文員、宇文貫、宇文干銑、宇文干鈴、宇文干鑒等人;宇文純的兒子宇文謙、宇文讓、宇文議等;宇文盛的兒子宇文忱、宇文悰、宇文恢、宇文懫、宇文忻等人;宇文達的兒子宇文執、宇文轉等人;宇文逌的兒子宇文佑、宇文裕、宇文禮、宇文禧等人。宇文震的兒子宇文實、宇文儉的兒子宇文干惲、宇文通的兒子宇文絢也在被殺之列。從那時起周文帝的子孫就都死盡了。
節閔帝的兒子宇文康早先死了,他的兒子宇文湜也被殺了。從那時起節閔帝的子孫也殺盡了。明帝的兒子畢王宇文賢、酆王宇文貞都被殺了。一并殺了宇文賢的兒子宇文宏文、宇文恭道、宇文樹娘等;宇文貞的兒子宇文德文等人。從那時起明帝的子孫也殺盡了。武帝的兒子漢王宇文贊、秦王宇文贄、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兌、荊王宇文元都在被殺之列。一并殺了宇文贊的兒子宇文道德、宇文道智、宇文道義等人;宇文贄的兒子宇文忠誠、宇文靖智、宇文靖仁等人。余下的人(指曹王宇文允、道王宇文充、蔡王宇文兌、荊王宇文元)本來無子。從那時起武帝子孫殺盡了。宣帝的兒子靜帝已經被隋文帝所殺害了,余下的子嗣鄴王宇文衍、郢王宇文術都是幼年就被殺了。從那時起宣帝的子孫被殺盡了。
周朝的宗室內部的人:宇文胄因為起兵響應尉遲迥而被殺。另外宇文洽、宇文椿和兒子宇文道宗、宇文本仁、宇文鄰武和他的兒子宇文禮獻等人;宇文眾和他的兒子宇文仲和、宇文熟倫等人,都被殺了。只有宇文洛因為年紀尚幼,得封介國公,成為了隋朝的賓客。沒過多久,又被殺了。從那時開始宇文氏的宗族,也沒有在世的了。
竊取他人的國家,戕害別人的子孫到沒有遺留,這樣的殘忍慘毒,難道還有半點人心嗎!其后隋文帝的五個兒子:
長太子楊勇被廢后賜死了,
次子煬帝被宇文化及所殺,其次秦王楊俊早死,其次越王楊秀被廢之后監禁起來,死于江都之難,
其次漢王楊諒因為謀反被誅。五個兒子中除了秦王楊俊以外,沒有一個不是死于非命的。
而楊勇的十個兒子中,楊儼被毒酒毒死了,楊裕、楊筠、楊嶷、楊恪、楊該、楊瞁、楊孝實、楊孝范都被貶到嶺南以外,受杖刑而死。楊俊的子楊浩、楊湛和楊秀、楊諒的兒子,都被宇文化及所殺害了。
煬帝的三個兒子,長太子楊昭早死了,次子齊王楊暕、再次趙王楊杲都死于江都之難,他們兩個都沒有兒子。而楊昭的兒子代王楊侑為唐朝所立,沒過多久就禪位了,封為酅國公,不到數月就死了,次子燕王楊倓也被殺于江都,再次越王楊侗在東都稱帝,被王世充所殺害。于是煬帝之子孫也沒有遺留下來的了。只有齊王楊暕有一個遺腹子楊愍,跟隨蕭太后逃到了突厥,后來又歸順于唐朝,官至尚衣奉御,楊氏的子孫僅這一條血脈延續下來。而煬帝的死,又恰巧是借一姓宇文的人的手所為。(宇文化及與周同姓,卻并非同宗。)這難道不是天理報應的明顯證據嗎!
4.隋文帝子秦文俊為并州總管······的翻譯一、譯文
隋文帝的兒子秦王俊是并州總管,因奢侈、驕縱而觸犯刑律被免去官職。楊素啟奏道:“秦王,陛下十分疼愛他,臣請求陛下不追究他的罪過。”
文帝說:“誰也不可違反法律。如果按照你的意思處理這件事,我就僅僅成了秦王俊的父親,而不是天下人的父親了,倘真如此,為什么不另外制訂專門適用于天子的兒子的法律呢?我怎么能像你說的那樣做使法律的尊嚴受到損害?”最終隋文帝沒有答應楊素的請求,赦免楊俊。
二、原文
隋文帝子秦王俊為并州總管,以奢縱免官。楊素啟奏:“王,陛下愛之,請舍其過。”文帝曰:“法不可違。若如公意,吾是王兒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別制天子兒律乎?我安能虧法?”卒不許。
三、出處
《舊唐書》
擴展資料
一、創作背景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后,才改稱《舊唐書》,成書于后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來源比較豐富。
二、作品賞析
因為《新唐書》的作者宋祁、歐陽修,都是文壇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襲他們的看法,對《舊唐書》貶責頗多,明末顧炎武評之為“頗步繁蕪”。的確,它本身有不少缺點。但平心而論,應當說《舊唐書》在如實保存史料方面,有著它巨大的功勞。這一點是應該給予充分肯定的。
《舊唐書》還保存了不少很有價值的文章。如《呂才傳》、《盧藏用傳》分別登載了兩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賈耽傳》登載了他進奏所編地理圖志的表奏。這些都是中國思想史和地理學史的重要文獻。
三、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后晉政治家。后唐莊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后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隋文帝不赦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王志愔
5.文言文翻譯劉曠,籍貫不詳。
其人性格謹慎厚道,以誠信和仁恕接人待物。隋文帝開皇初年,為平鄉縣令,一人一騎去赴任。
人們有相互告狀的,便給他們講道義,而不用刑,訴訟的人慚愧不已,主動撤銷訴訟,紛爭就解決了。所得的俸銀,施舍給窮困的人。
老百姓被他的德行感化,相互鼓勵說:“我們有這樣的長官,怎么能做壞事呢?”在職七年,民風變的淳樸,人們之間更融洽,縣牢里沒有一個囚犯,沒有人互相爭訟,縣衙的院子里荒草滿庭,久沒有人來過。等到劉曠離開的時候,全縣官民,夾道號哭,相送百余里。
官升遷至臨潁縣令,名聲清廉,治民有功,為天下縣令中第一。尚書左仆射高穎向隋文帝匯報這件事情,皇上召見劉曠,勉勞他說:“天下的縣令很多,你能與眾不同而高于眾,這是多么好的事啊!”。
6.文言文翻譯唐太宗治國安民原文:貞觀九年,太宗謂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師,宮中美女珍玩,無院不滿。煬帝意猶不足,征求無已,兼東西征討,窮兵黷武,百姓不堪,遂致亡滅。此皆朕所目見。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凈,使天下無事,遂得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安樂。夫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
解釋: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國家,安定人民。
在貞觀九年(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對侍衛官說:“以前(隋文帝)剛剛平定京師的時候,宮里面美女古玩滿院。(然而)隋煬帝仍然不知足,不斷征求,同時東征西討,窮兵黷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導致了(隋朝)滅亡。這些都是朕(皇帝自稱)親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無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糧食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猶如栽樹,數的根部不搖擺,才能枝葉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夠安樂呢”
7.文言文翻譯:先呼胄,次命陶澄原文:元胄,河南洛陽人,魏昭成帝之六代孫也。祖順,魏濮陽王。父雄,武陵王。胄少英果,多武藝,美須眉,有不可犯之色。周齊王憲見而壯之,引致左右,數從征伐。官至大將軍。隋文帝初被召入,將受顧托,先呼胄,次命陶澄,并委以腹心,恒宿臥內。及為丞相,每典軍在禁中,又引弟威俱入侍衛。
譯文:元胄,河南洛陽人,魏昭成帝第六代孫。祖父元順,魏時封濮陽王。父元雄,授爵武陵王。元胄少年時英勇果斷,精通多種武藝,容貌英俊,頗有威嚴,凜然不可侵犯。周齊王宇文憲見元胄威武健壯,就把他招至身邊。元胄多次隨從齊王征伐,官至大將軍。隋文帝初被召入宮中,在將要受命托孤之際,先召元胄入府,接著又命陶澄入府,都被用作心腹,經常夜宿隋文帝臥房內,保護隋文帝。到隋文帝任丞相的時候,元胄一直掌管禁軍,又引薦弟弟元威一起入宮侍衛。
穆公亡駿文言文翻譯和重點詞
穆公亡駿文言文翻譯:秦穆公丟了一匹馬,岐山下的三百個老百姓捕獲了這匹馬并且把它分吃掉了。官吏追捕到這些人,準備繩之以法。秦穆公說:“有道德的人是不因為牲畜的緣故而傷害人,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體的。”于是就給他們酒喝。后來秦穆公攻打晉國,那三百個人聽說秦穆公被晉國軍隊圍困,個個拿著武器,為秦穆公拼死作戰,以報答秦穆公當初讓他們食馬飲酒的恩德。于是,秦穆公俘獲了晉侯,回到泰國。
重點詞:
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陜西西省境內。
野人:當地土著居民 。
椎鋒:刀槍一類的武器。這里的意思是拿著武器。
椎鋒爭死:拿著銳利的武器以死相救.
亡:丟失
得:捕獲
而:而且
逐:追捕
傷人:對人體有害
次:次序
食:吃
野人:農民
逐:追逐
害:傷害
乃:于是
伐:討伐,攻打
困:困住
為:被
以:按照
歸:返回
飲:給···喝
椎峰:手持銳利的武器
欲:要,想要
法:懲罰
聞:聽說 者:.... 的人
傷:傷害
德:恩德
穆公亡駿文言文翻譯
穆公亡駿文言文講述的是秦穆公與馬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穆公亡駿文言文翻譯的內容!
穆公亡駿文言文翻譯
秦穆公亡馬
秦穆公嘗出而亡其駿馬,自往求之,見人已殺其馬,方共食其肉。穆公謂曰:“是吾駿馬也。”諸人皆懼而起。穆公曰:“吾聞食駿馬肉,不飲酒者殺人。”即飲之酒。殺馬者皆慚而去。居三年,晉攻秦穆公,圍之。往時食馬肉者相謂曰:“可以出死,報食馬得酒之恩矣。”遂潰圍,穆公卒得以解難,勝晉,獲惠公以歸。此德出而福反也。
注釋:
秦穆公:春秋時期秦國的國君,春秋五霸之一。
岐下:岐山下。岐山在今陜西西省境內。
野人:當地土著居民 .
椎鋒:刀槍一類的武器。這里的意思是拿著武器。
椎鋒爭死:拿著銳利的武器以死相救。
亡:丟失
得:捕獲
而:而且
逐:追捕
傷人:對人體有害。
晉侯:指晉惠公夷吾。
次:次序。
惠公:晉國國君。
食:吃
野人:農民
逐:追逐
害:傷害
乃:于是
伐:討伐,攻打
困:困住
為:被
以:按照
歸:返回
飲:給···喝
椎峰:手持銳利的武器
欲:想
法:懲罰
聞:聽說 者:… 的人
傷:傷害
德:恩德
譯文:
秦穆公曾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一起吃肉。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呀。”這些人都害怕驚恐地站起來。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不喝酒是要死人的。”于是按次序給他們酒喝。殺馬的`人都慚愧地走了。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咱們可以用出力(為君王)拼死作戰,來報答穆公給我們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于是沖散了包圍,穆公終于解決困難,并打敗晉國,抓了晉惠公回來。這樣的道德行為做出來,必然會有好事回來。
要點引導:
這個故事敘述了秦穆公對偷殺駿馬吃肉的人們,不僅不追究責任,還請他們喝酒,最后得到了好的報答。從而贊揚了秦穆公寬容豁達的品格。
作為國君,對百姓寬容豁達,一旦國家有難的時候,百姓就會知恩圖報,挺身而出,冒死獻力;對百姓寬容豁達,是收拾民心的有效辦法,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實作為普通人,如果能做到對人寬容豁達,那么一旦遇到困難發時候,人們也同樣會竭盡全力幫助你。
秦穆公的為人:
胸懷寬廣,能體恤百姓的國君。
為人寬厚,不計得失,豪放闊達,能以德報怨,不為所失去的馬遷怒于那些野人。
秦穆公簡介: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還是繆氏祖宗。
秦穆公繼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晉文公死后,聯盟瓦解,秦晉對抗。后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陜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大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賢臣良將的輔佐。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于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四百年后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謚號穆,葬于雍(今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詩經采薇全文翻譯是什么?
【詩經《采薇》全文翻譯】: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閑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書信托誰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發杈枒。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閑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駕起兵車要出戰,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兵士掩護也靠它。四匹馬兒多齊整,魚皮箭袋雕弓掛。哪有一天不戒備,軍情緊急不卸甲!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詩經《采薇》原文】:
《采薇》
佚名?〔先秦〕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詩經《采薇》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女子的“采蘩”、“采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薇亦作止”、“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后四句為什么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情結,另一方面是戰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毛序》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行道遲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遣戍役勸將士的戰斗之情,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周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采薇》,似可稱為千古厭戰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詞句注釋】:
①小雅:《詩經》中“雅”部分,分為大雅、小雅,合稱“二雅”。雅,雅樂,即正調,指當時西周都城鎬京地區的詩歌樂調。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②作:指薇菜冒出地面。止:句末助詞,無實義。
③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義。
④莫(mù):通“暮”,此指年末。
⑤靡(mǐ)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⑥獫(xiǎn)狁(yǔn):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名。
⑦不遑(huáng):不暇。遑,閑暇。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⑧柔:柔嫩。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⑨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⑩載(zài)饑載渴:則饑則渴,又饑又渴。載,又。
?戍: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聘(pìn):問候的音信。
?剛:堅硬。
?陽:農歷十月,小陽春季節。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盬(gǔ):止息,了結。
?啟處:休整,休息。
?孔:甚,很。疚:病,苦痛。
?我行不來:我不能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后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常:常棣,即棠棣,植物名。
?路:高大的戰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君子:指將帥。
?戎:車,兵車。
?牡:雄馬。業業:高大的樣子。
?定居:猶言安居。
?捷:勝利。謂接戰、交戰。一說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骙(kuí):雄強,威武。這里的骙骙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小人:指士兵。腓(féi):庇護,掩護。
?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象弭(mǐ):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弭,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魚服:鯊魚魚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棘(jí):急,緊急。
?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往:當初從軍。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雨(yù)雪:下雪。雨,這里作動詞。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遲遲:遲緩的樣子。
【后世影響】:
《小雅·采薇》一詩對后世文學產生了較大影響。此詩無論是人物形象、內容取材還是構思寫法,都對后世如杜甫寫作《前出塞九首》和《后出塞五首》提供了借鑒的范例;在后來的如陳陶《隴西行》、范仲淹《漁家傲·秋思》等作品里,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回音。還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詩經》三百篇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摩,如曹植“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情詩》),顏延之“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等等。
【創作背景】:
《小雅·采薇》是一曲士兵之歌,為出征士兵久戍歸來所作,當作于西周時期。至于此詩的具體創作年代,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毛詩序》:“《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鄭箋》:“西伯以殷王之命,命其屬為將,率將戍役,御西戎及北狄之亂,歌《采薇》以遣之。”可見毛詩認為《小雅·采薇》是周文王時事。旁證有《逸周書·敘》:“文王立,西距昆夷,北備玁狁。”朱右曾注:“《詩·采薇序》與此略同。”
二、漢代說《詩》者還有齊詩、魯詩、韓詩。三家詩與毛詩不同,認為《小雅·采薇》是周懿王時事,旁證有《史記·周本紀》:“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漢書·匈奴傳》:“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豈不日戒,玁狁孔棘。’”
三、王國維《鬼方昆夷獫狁考》據銅器銘文考證,認為“《采薇》《出車》實同敘一事”,“《出車》亦宣王時事”。“從現代出土青銅器銘文看,凡記獫狁事者,皆宣王時器”(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作品選注》)。
綜上所述,此詩的創作時代有周文王、周懿王、周宣王三說。從詩歌內容來看,文王說實不可取。因為從敘事看,是征戰回還之事,絕非出征始發之事;從抒情看,但有憂傷之感,絕無慰藉之情,全詩也無一句天子之語,說是周文王歌《采薇》以遣戍役,是沒有根據的,所以清儒崔述、姚際恒、方玉潤都反對此說。說是周懿王時事,“經傳皆無明文”(程俊英等《詩經注析》),《漢書》晚出,實是據詩立說,不能反證。說是宣王時事,所據為考古成果,又未得文獻佐證。陳子展《詩經直解》謂:“玁狁患周,非止一世。”正可不必拘泥。方玉潤《詩經原始》謂:“至作詩世代,都不可考。大抵遣戍時世難以臆斷,詩中情景不啻目前,又何必強不知以為知耶?”
【表達主題】:
《小雅·采薇》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以一個返鄉戍卒的口吻,唱出從軍將士艱辛的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六章,每章八句。前五章著重寫戍邊征戰生活的艱苦、強烈的思鄉情緒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從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敵勝利的喜悅,也深感征戰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緒;末章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結束全詩,感人至深。這首詩運用了重疊的句式與比興的手法,集中體現了《詩經》的藝術特色。末章頭四句,抒寫當年出征和此日生還這兩種特定時刻的景物和情懷,言淺意深,情景交融,是《詩經》中廣為傳誦的名句。
【名家點評】:
西漢·申培《詩說》:“宣王之世,既驅獫狁,勞其還師之詩,前四章皆興也,下二章皆賦也。”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明末清初·王夫之《姜齋詩話》卷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旋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
清·劉熙載《藝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