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蒹葭抵一篇悲秋賦(閱讀蒹葭這首詩的感想和看法)
今天給各位分享為什么說蒹葭抵一篇悲秋賦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閱讀蒹葭這首詩的感想和看法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蒹葭翻譯及賞析
【蒹葭翻譯】
河畔蘆葦碧色蒼蒼
深秋白露凝結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方。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而又漫長。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蘆葦一片茂盛
清晨露水尚未曬干。
我那魂牽夢繞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邊。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坎坷艱險難攀。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仿佛就在沙洲中間。
河畔蘆葦更為繁茂
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之人
就在河水對岸一頭。
逆流而上尋尋覓覓
道路險阻迂回難走。
順流而下尋尋覓覓
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蒹葭賞析】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
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間。吾嘗聞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于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于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情所系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于“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幻影云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弦之音鏗鏘而悠長。癡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作品概述】
蒹葭是一種植物指蘆荻蘆葦。蒹沒有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
《國風·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現實主義詩集《詩經》中的一篇。全詩三章,每章八句。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現在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后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寫作背景】
《蒹葭》選自《詩經?國風?秦風》大約是2550年以前產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歷來意見分歧。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三種說法一是“刺襄公”說。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今人蘇東天在辨義沖闡析說“‘在水一方’的‘所謂伊人’那個賢人隱喻周王朝禮制。如果逆周禮而治國那就‘道阻且長’、‘且躋’、‘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順從周禮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國有希望。”二是“招賢”說。姚際恒的和方玉潤的都說這是一首招賢詩“伊人”即“賢才”“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所謂“征求逸隱不以其道隱者避而不見。三是“愛情”說。今人藍菊有、楊任之、樊樹云、高亭、呂恢文等均持“戀歌”說。如呂恢文說“這是一首戀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及詩人陷入煩惱。說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隱喻。”
由于此詩之本事無從查實詩中的“伊人”所指亦難征信故而以上三說均難以最終定論。在這里我們姑且先把它當作一首愛情詩來解讀。
《蒹葭》屬于秦風。周孝王時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肅)。平王東遷時秦襄公因出兵護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來秦逐漸東徙都于雍(今陜西)。秦地包括現在陜西關中到甘肅東南部一帶。秦風共十篇大都是東周時代時這個區域的。
【描寫意境】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熱戀者對心中愛人的追求。表現主人公對愛情的執著追求的精神。
【作品原文】
《詩經·風·秦風·蒹葭》
蒹葭(jiān jiā)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jī)。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釋】
蒼蒼:茂盛的樣子。下文的“凄凄”“凄”是“萋”的假借字“采采”都與“蒼蒼”的意思相同。
白露為霜:晶瑩的露水變成霜。為凝結成。
所謂:所說這里指所懷念的。
伊人:那人,指詩人所思念追尋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邊即水的對岸。
溯洄(sù huí)從之:逆流而上去追尋她。溯洄:逆流而上。溯:在水中逆流而行或在岸上向上游走這里指逆行。洄:曲折盤旋的水道。從:跟隨、追趕這里指追求、尋找。之:代指“伊人”。
道阻:道路上障礙多很難走。阻險阻道路難走。
溯游從之:順流而下尋找她。溯游順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那個人仿佛在河的中間。意思是相距不遠卻無法到達。宛:宛然,好像。
凄凄:茂盛的樣子。現在寫作“萋萋”與下文“采采”義同。
晞(xī):曬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邊。
躋(jī):升高,意思是地勢越來越高,行走費力。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小島。
采采:茂盛的樣子。
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陽光蒸發完畢。已:完畢,消失。
涘(sì):水邊。
右:迂回曲折。
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名家點評】
《詩經通論》云:“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
【詩經簡介】
《詩經》是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編成于春秋時代,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本只稱《詩》,后被儒家奉為經典之一,故稱《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起點,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分為大雅和小雅。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詩經》對中國兩千年來的文學史發展有深廣的影響,而且是很珍貴的古代史料。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綿詞來狀物、擬聲、窮貌。“以少總多,情貌無遺”。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相關爭議】
爭議句: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關于本句,眾說紛紜。有說應該是“萋萋”,有人說應該是“凄凄”;到底是哪一個正確,容我們來分析分析。
觀點一:“萋萋”是正確的
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語文》中,明確印有“萋萋”二字。本人也是學生,老師教的也是“萋萋”,并要求考試一并填寫萋萋,否則按錯誤處理。那么,為什么編者編入課文時選了“萋萋”?讓我們來看看《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的解釋:
凄: ①寒冷; ②形容冷落蕭條; ③形容悲傷難過。
萋:〈書〉形容草長的茂盛的樣子。
由此可見,在現代漢語中,正確的是“萋萋”二字,因為它的解釋完全符合句意,然而“凄”字無一義項符合,若按“萋”字來譯,即:形容蒹葭十分茂盛的樣子。
觀點二:“凄凄”是正確的
部分書籍上,也明確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字樣;楊杰主編的《四書五經》中的《詩經》部分,也是明確地印有“蒹葭凄凄,白露未晞”的字樣。
觀點三:兩種說法都很正確
綜上所述,據本人認為最早的《詩經》中應該是“凄凄“二字而并非”萋萋“,只不過是編修詞典的人將其轉化為了現代漢語罷了。所以,針對學生,要按照地區的考試標準和老師要求來答題,建議寫作”萋萋“;在日常的閱讀中,看見”凄凄“二字也不要認為它是錯誤的,就足夠了。
相濡以沫..秋水伊人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文字簡凈,意象其實很少,只是略加點染,但什么都有了。給你一個印象,你自己從這個印象中生出全部景色情緒,詩文只是一個引子,它不能和盤托出。如果那樣,既費筆墨,又壞詩境。所以牛震運稱贊此兩句云:“只兩句,寫得秋光滿目,抵一篇悲秋賦。”
后來的詩文中,似《蒹葭》這兩句般簡凈、深遠、闊大而又迷離倘恍的句子,也只有屈原《湘夫人》的開頭兩句了,其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這簡直就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另一種表達,而都極高明。
為什么說國風·秦風·兼茄抵一篇悲秋賦
選自詩經,是詩經里的一篇 《詩經 》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先秦時期稱《詩》,又稱《詩三百》或《三百篇》。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305篇詩歌,有六首只有題目。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是儒家尊為“六經”之一,始稱《詩...
為什么說蒹葭抵一篇悲秋賦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閱讀蒹葭這首詩的感想和看法、為什么說蒹葭抵一篇悲秋賦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