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谷存詩多少首(鄭谷的詩有哪些)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鄭谷存詩多少首,以及鄭谷的詩有哪些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鄭谷詩詞成就及貢獻
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那么鄭谷詩詞成就及貢獻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
詩詞成就
鄭谷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夢想雖然慘遭破滅,但詩歌創作卻成就卓著。《全唐詩》收錄他的詩有325首,鄭谷本人輯錄于詩歌自選集《云臺編》、《宜陽集》中的,共計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傳。因此,鄭谷和當時的著名詩人許棠、任濤、張擯、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同被號稱為“芳林十哲”,(又稱“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稱鄭谷為晚唐詩壇巨擘。
最后,詩人終于在這種想超脫而又超脫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樣,鄭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敗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們的創作,從而也就成就了他們千古流芳的詩名。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賢哲們的奇麗人生,確實值得人們永世深思。這恐怕也正是鄭谷讀書堂能夠成為千古勝跡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隨著晚清朝廷的腐朽,國家的衰敗,鄭谷讀書堂也淪落毀圯,繼而沒入了柴叢。近百年來,已是無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文化古跡的多方面價值。因此,鄭谷讀書堂和近旁的棲隱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籌備重建的`議程。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這所古樸的草堂,將帶著一名久遠的讀書人的詩書風采,重現在人們的眼前。
貢獻
杜荀鶴唐末詩人,置身昏暗動亂時代,對社會災難、民生疾苦,均有所關注。聶夷中的《詠田家》、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與世亂,尤其深刻沉痛。但其時從詩歌創作的總體情況看,這方面的內容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詩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鄭谷、韋莊、羅隱等,歷經易代之際的種種劫難,才對時代的喪亂有較多的反映。
鄭谷,入仕以后,在唐王朝行將滅亡前的強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驚魂”。鄭谷現存詩三百馀首,有近百首寫其奔亡流徙,涉及時局。如“荊州未解圍,小縣結茅茨”、“傳聞殊不定,鑾輅幾時還”(《峽中寓止二首》),涉及光啟年間秦宗權軍隊長期圍困荊州、僖宗因受強藩威脅出逃等事。“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飄零與兩川戰亂聯系起來描寫,揭示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訪姨兄渭口別墅》),令人想見戰亂后新冢累累,陵谷變遷的慘痛景象。
鄭谷除奔逃、訪舊之類作品一再反映時亂之外,其送別懷友詩也多涉及亂離。《久不得張喬消息》云:“天末去程孤,沿淮復向吳。亂離何處甚,安穩到家無?樹盡云垂野,檣稀月滿湖。傷心繞村落,應少舊耕夫。”牽掛友人和感念時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淺世,很能代表鄭谷的詩風。同時因亂離懷友,詩中又有一種悲涼的氣韻
各位朋友,哪位知道唐代詩人鄭谷?請如果知道,請簡介一下,謝謝.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臺編》。
目錄
人物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一字師來歷
個人作品
歷代評論
作品欣賞
詞典解釋
生平經歷初期
中期
后期
政治理想
人物背景
作品分析
人物貢獻
歷史價值
歷代詩作評論
鄭谷讀書堂人物基本信息
個人榮譽
一字師來歷
個人作品
歷代評論
作品欣賞
詞典解釋
生平經歷 初期
中期
后期
政治理想人物背景作品分析人物貢獻歷史價值歷代詩作評論鄭谷讀書堂展開 編輯本段人物基本信息
鄭谷7歲能詩,“ 鄭谷
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于北巖別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編輯本段個人榮譽
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唱答往還,號“芳林十哲”。后谷嘗從僖宗登三峰,朝謁之暇,寓于云陽道舍,編所 鄭谷作品
作為云臺編三卷。歸,編宜陽集三卷,及撰國風正訣一卷。《全唐詩》收錄鄭谷詩327首。
編輯本段一字師來歷
僧齊己攜詩來謁,谷讀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句,乃曰:“數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齊己不覺拜倒曰:“我一字師也”。 譯文:晚唐期間,湖南一位自號衡岳沙門的詩僧齊己寫了一首《早梅》詩,攜去江西宜春的仰山 鄭谷作品
,向詩友鄭谷求教。詩中有一聯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看后說:“‘數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說罷就將“數枝開”改為“一枝開”。齊己聽他這么一說,又見他這么一改,深為佩服,“不覺下拜”,驚嘆改用“一”字之妙,即稱鄭谷為“一字師”。 從此,鄭谷這個“一字師”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廣為傳揚,有關史籍也先后載入,一直流傳至今。
編輯本段個人作品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臺道舍”,故稱詩集為《云臺編》,一名《宜陽集 鄭谷作品
》,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的仕途順利,詩大多是詠物和表現士大夫的清高閑適,缺少社會內容,流傳下來的經典不多. 鄭谷的詩講究煉字煉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曉。其絕句風神綿邈、詞意婉約。《全唐詩補編》補詞三首。
編輯本段歷代評論
鄭谷詩名盛于唐末,號《云臺編》,而世俗但稱其官,為“鄭都官詩”。其詩極 鄭谷作品
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曉,人家多以教小兒,余為兒時猶誦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歐陽修《六一詩話》) 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為薛能、李頻所賞。(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 鄭都官詩非不尖鮮,無奈骨體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戶習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簽》卷八) 谷有“詩無僧字格還卑”之句,故其詩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嘗以為譏,然大歷以后,諸公借阿師作吟料久矣。(同上) 鄭守愚聲調悲涼,吟來可念,豈特為《鷓鴣著》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詩話》) 谷以鷓鴣詩得名,至有鄭鷓鴣之稱。而其詩格調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喚字尤重復。寇宗夷《本草衍義》引作‘相呼相應’,差無語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稱谷詩多用“僧”字,凡四十余處。谷自有句云:“詩無僧字格還卑。”此與張端義《貴耳集》謂詩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覺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舉為美談。至其他作,則往往于風調中,獨饒思致,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庫全書》卷一五一)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中臺五題·乳毛松】 松格一何高,何人號乳毛。 霜天寓直夜,愧爾伴閑曹。 【淮上與友人別】 揚子江頭楊柳春, 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 君向瀟湘我向秦。 【七祖院小山】 小巧功成雨蘚斑,軒車日日扣松關。 峨嵋咫尺無人去,卻向僧窗看假山。 【下峽】 憶子啼猿繞樹哀,雨隨孤棹過陽臺。 波頭未白人頭白,瞥見春風滟滪堆。 【東蜀春晚】 如此浮生更別離,可堪長慟送春歸。 潼江水上楊花雪,剛逐孤舟繚繞飛。 【淮上漁者】 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江浦風。 一尺鱸魚新釣得,兒孫吹火荻花中。 【蓮葉】 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擺柄柄香。 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丞相孟夏祗薦南郊紀獻十韻】 節應清和候,郊宮事潔羞。至誠聞上帝,明德祀圓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就陽陳盛禮,匡國禱鴻休。 漸曉蘭迎露,微涼麥弄秋。壽山橫紫閣,瑞靄抱皇州。 外肅通班序,中嚴錫慶優。奏歌三酒備,表敬百神柔。 池碧將還鳳,原清再問牛。萬方瞻輔翼,共賀贊皇猷。 【渭陽樓閑望】 千重二華見皇州,望盡凝嵐即此樓。細雨不藏秦樹色,夕陽空照渭河流。 后車寧見前車覆,今日難忘昨日憂。擾擾塵中猶未已,可能疏傅獨能休。 【鷓鴣】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無語,愁破方知酒有權。 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舊田。衰遲自喜添詩學,更把前題改數聯。 【下第退居二首】 年來還未上丹梯,且著漁蓑謝故溪。落盡梨花春又了,破籬殘雨晚鶯啼。 未嘗青杏出長安,豪士應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殘。
編輯本段詞典解釋
漢 鄭子真 隱居 谷口 。見《漢書·王貢兩龔鮑傳序》。后以“鄭谷”泛指隱居地。 唐 杜甫 《鄭駙馬宅宴洞中》詩:“自是 秦 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 仇兆鰲 注:“《揚子法言》:‘ 谷口 鄭子真 ,耕於巖石之下,名震京師。’” 唐 黃滔 《祭先外舅文》:“實期歸釣嚴灘,終棲鄭谷。戶外山碧,樽中酒綠。”
編輯本段生平經歷
初期
鄭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區)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于五代十國時的梁太祖開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歲。鄭谷的父親鄭史曾考中進士,在柳州當官時,與唐代著名文學家司空圖為同僚。鄭谷七歲時,司空圖見到他的詩賦習作,曾一時嘆為觀止,親切地拍著他的肩背說,好小子,你將來當成為“一代風騷主”啊!從這段情節,再聯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巖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來看,他應該是出生在柳州父親的任所,并在那里讀書長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時,老家已經沒有了房子和親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結,卻還是使他在將老之年,選擇了落葉歸根。
中期
鄭谷雖然自小才華橫溢,但是科舉、仕途卻頗為不順。鄭谷21歲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就名落孫山。此后又連考10回,直至40歲才中了進士,又因時局動蕩,至45歲才授為京兆鄠縣縣尉,不久提拔為右拾遺,50歲時再升遷為尚書都官郎中(約相當于現代司局級京官),因此被稱為“鄭都官”。
后期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遷居洛陽,燒毀長安宮,鄭谷眼見李家王朝氣數已盡,在宜春籍和尚虛中的提示下,棄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巖下建房,后又在仰山建造讀書堂隱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
編輯本段政治理想
鄭谷在政治上建功立業的夢想雖然慘遭破滅,但詩歌創作卻成就卓著。《全唐詩》收錄他的詩有325首,鄭谷本人輯錄于詩歌自選集《云臺編》、《宜陽集》中的,共計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傳。因此,鄭谷和當時的著名詩人許棠、任濤、張擯、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同被號稱為“芳林十哲”,(又稱“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稱鄭谷為晚唐詩壇巨擘。 最后,詩人終于在這種想超脫而又超脫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樣,鄭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敗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們的創作,從而也就成就了他們千古流芳的詩名。正所謂“失之東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賢哲們的奇麗人生,確實值得人們永世深思。這恐怕也正是鄭谷讀書堂能夠成為千古勝跡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隨著晚清朝廷的腐朽,國家的衰敗,鄭谷讀書堂也淪落毀圯,繼而沒入了柴叢。近百年來,已是無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來,隨著旅游經濟意識的加強,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了文化古跡的多方面價值。因此,鄭谷讀書堂和近旁的棲隱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籌備重建的議程。預期在不久的將來,這所古樸的草堂,將帶著一名久遠的讀書人的詩書風采,重現在人們的眼前。
編輯本段人物背景
唐僖宗鄭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鄭史,其兄鄭啟, 唐僖宗
均為唐代詩人。 受父兄熏陶,鄭谷七歲便能詩,“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 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鄭谷考中進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鄭谷寫的一首《鷓鴣》詩聲名遠播,因而又有“鄭鷓鴣”之稱。鄭谷與許棠、張喬、任濤等九位同輩人經常唱和往還,詩名頗盛,被譽為“芳林十哲”。 唐乾寧年間,鄭谷“獨守義命之戒,而不牽于名利之域”,毅然歸隱故鄉的仰山,過著“好句未停無暇日,舊山歸老有東林”的隱居生活。
編輯本段作品分析
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臺道舍”,故稱詩集為《云臺編》,一名《宜陽集》,又叫《鄭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陽外編》、《國風正誤》等書籍,有的著作已失傳。《全唐詩》收入鄭谷的詩歌共有三百多首。 鄭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鷓鴣》,膾炙人口,風靡一時。其詩曰: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鷓鴣是一種羽色斑斕美麗的鳥,形如雌雉,體大似鳩,分布于祖國大陸的南方。其“鳴云‘鉤辀格磔’是也”,俗稱極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鷓鴣的啼鳴來抒寫遷客孤寂愁苦之狀,游子思鄉懷親之情。
編輯本段人物貢獻
杜荀鶴唐末詩人,置身昏暗動亂時代,對社會災難、民生疾苦,均有所關注。聶夷中的《詠田家》、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亂后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與世亂,尤其深刻沉痛。但其時從詩歌創作的總體情況看,這方面的內容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詩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鄭谷、韋莊、羅隱等,歷經易代之際的種種劫難,才對時代的喪亂有較多的反映。 鄭谷,入仕以后,在唐王朝行將滅亡前的強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驚魂”。鄭谷現存詩三百馀首,有近百首寫其奔亡流徙,涉及時局。如“荊州未解圍,小縣結茅茨”、“傳聞殊不定,鑾輅幾時還”(《峽中寓止二首》),涉及光啟年間秦宗權軍隊長期圍困荊州、僖宗因受強藩威脅出逃等事。“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飄零與兩川戰亂聯系起來描寫,揭示國無寧日,民不聊生。“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訪姨兄渭口別墅》),令人想見戰亂后新冢累累,陵谷變遷的慘痛景象。 鄭谷除奔逃、訪舊之類作品一再反映時亂之外,其送別懷友詩也多涉及亂離。《久不得張喬消息》云:“天末去程孤,沿淮復向吳。亂離何處甚,安穩到家無?樹盡云垂野,檣稀月滿湖。傷心繞村落,應少舊耕夫。”牽掛友人和感念時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淺世,很能代表鄭谷的詩風。同時因亂離懷友,詩中又有一種悲涼的氣韻。
編輯本段歷史價值
李德裕雕像宜春故鄉的人們對這位晚唐著名詩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將鄭谷與袁京(東漢時期出為蜀郡太守,為避兄難隱居袁州)、韓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貶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貶至袁州任長史,后亦當上了唐代宰相)、盧肇(原屬宜春,后歸分宜,江西歷史上第一個文科狀元)、易重(唐代文科狀元)排在一起,稱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無擇建造的“韓文公(愈)祠”中,曾將鄭谷的象畫在東墻上,以供后人觀瞻。在舊時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條街道名曰“鷓鴣路”,就是紀念“鄭鷓鴣”的。近年來,宜春市大力開發修建人文景觀。 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園內,又以“鄭鷓鴣”之名建起了一個“鷓鴣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臺剛讀罷”的人們,都會“耳邊疑聽鷓鴣聲”了罷?
編輯本段歷代詩作評論
紀曉嵐在評論鄭谷全部詩作的問題上,歷代文人各抒己見。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說,鄭谷“其詩極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說的意見比較委婉,他稱鄭谷的詩“豐入而嗇出之,論其格調雖不甚高”,但“要其鍛煉句意,鮮有不合于道”。 元代辛文房的說法有點不同,他認為“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葉涵云和費嘉樹對鄭谷的評價卻顯得很高;葉涵云把鄭谷推崇為“有唐三百年,風雅雄一代”的重量級人物,費嘉樹不僅稱贊鄭谷“騷壇樹赤幟,群賢拜下風”,而且還說他的詩是與“李杜相頡頑,豈與郊島同”的杰作。 在清代紀曉嵐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也有一說,謂鄭詩“往往于風調之中,獨饒思致”,但“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稱他“風雅雄一代”也好,論其“格調不甚高”也好,不過都是各取一端,各執其詞罷了。 客觀地講,從“汰其膚淺,擷其菁華”的角度來看,鄭谷在詩歌創作上畢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藝術成就,鄭谷的部分作品也確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鄭谷的“平楚干戈后,田園失耦耕”;鄭谷的“訪鄰多指冢,問路半移原”;鄭谷的“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鄭谷的“十口飄零猶寄食,兩川消息未休兵”;還有鄭谷的“不會蒼蒼主何事,忍饑多是力耕人”等詩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與批判了唐末衰敗,人民涂炭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關心與同情勞動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雖然難以與“李杜相頡頑”,但卻繼承了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因而被后人稱為晚唐“咸通后僖宗、昭宗時代的詩史”,實可稱作“晚唐之巨擘”。 鄭谷的其他詩歌,或詠物,或別離,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風格清新通俗,輕巧流利,語言工麗。如《菊》中的“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羨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與友別》中的“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如《席上貽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風唱鷓鴣”;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滿墻尋故第,雨聲一夜憶春田”等吟詠,文筆優美,思致婉轉,感情豐富,韻味深長,讀后叫人賞心悅目,回味無窮。 鄭谷-名人評價 《唐詩鑒賞辭典》歷代騷人墨客對鄭谷的“一字師”和這首《鷓鴣》詩,均極為推重。有詩云:“早梅一字師,齊已謝不逮”;有詩云:“一字之師齊已拜,早梅開后獨踟躕”;有詩云:“一卷云臺剛讀罷,耳邊疑聽鷓鴣聲”;有詩云:“讀書堂側老松枯,故址荒涼唱鷓鴣”;還有詩云:“何以鷓鴣詩,膾炙于千載”。 元代辛文房贊賞鄭谷“嘗賦鷓鴣,警絕”;清代金圣嘆稱揚鄭谷這首詩“深得比興之遺”;沈德潛也說《鷓鴣》詩的“三四語勝于‘鉤(車舟)格磔’也”,并稱譽是“以神韻勝”。 上海辭書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唐詩鑒賞辭典》一書也載文稱,《鷓鴣》詩“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贊許“詩人緊緊把握住人與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均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
編輯本段鄭谷讀書堂
棲隱寺位于今宜春市袁州區洪江鄉東南村后的仰山棲隱寺旁,有一道山梁名為書堂山。 鄭谷讀書堂
在書堂山中部,離棲隱寺大約一箭之遙的地方,有一塊古宅遺址。那就是著名的鄭谷讀書堂遺址。書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鄭谷讀書堂曾是宜春歷代名勝,尤為歷代騷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范成大、辛棄疾、朱熹等都曾到這里憑吊。 鄭谷讀書堂之所以值得瞻仰憑吊,是因為鄭谷的歷史聲譽高,詩品、人品均堪稱典范。 鄭谷是宜春縣(現袁州區)歷史上第一個在全國詩壇獲得重要地位和廣泛影響的著名詩人,也是唐代江西詩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鄭谷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驕傲。
唐代最后一位詩人鄭谷,都取得了哪些文學成就?
鄭谷出生于唐朝時期,全唐詩中有300多首鄭谷的詩。他的父親因考中了進士,后來去了柳州當官,生下了鄭谷,父親在孩子一生中有很重要的地位,鄭谷從小就很聰明,對于詩文而言更是有很深的天賦,他的父親更是在學識方面對他多有栽培,7歲時就能自己作詩,引得身邊的大人對他連連夸贊,對于學習而言,更是把其當做了畢生愛好,和一般人不同,很多人都會把學習當成任務,久而久之如果跟不上進度,就會煩躁嚴重者也會厭學。雖然鄭谷很熱愛學習,但他事業一直都不順暢,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就以失敗告終。但并未放棄,接連參加了十多次才考上,不過又因為朝政不穩定,所以一拖再拖之后才做上官。本來想著能做一番大事業,為國家所付出,可接二連三的打擊確實影響到了鄭谷。心中的郁結也只能抒發于創作上。從他的很多詩篇中也能看出來,他對于仕途不順的憤慨。有得必有失,他的才華也被展露無遺,不過對于他本身而言,怎會想到后世人對他的喜愛之情。人活著到底是為自己而活還是為了在別人的目光中活著。或許很多人沒聽過鄭谷的名字,但一直對鷓鴣這首詩有印象吧,還因為這首詩有了個別名鄭鷓鴣。鄭谷的官也沒做多久,當時的唐朝已經搖搖欲墜,沒多少日子,鄭谷也只能順應時代,離開朝政,回到了宜春,那個他生活了很多年的地方,雖然沒有親人在身邊,但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很是熟悉。還在建立了鄭谷讀書堂,不過并未完好的保存下來,現在也正在籌備重建的事宜,這也算是鄭谷人生當中最有意義的事情之一了。
王灣存詩十首,鄭谷存詩三百余首,是什么原因讓鄭谷對王灣佩服得五體投地?
晚唐著名詩人鄭谷,一生作詩不下千余首,其中有三百余首被《全唐詩》收錄,流傳至今。因其有鷓鴣詩廣為流傳,被時人稱為“鄭鷓鴣”。
鷓鴣
唐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
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
除這首《鷓鴣》詩外,鄭谷的《淮上與友人別》一詩也膾炙人口,似乎應該人人皆知吧!
淮上與友人別
唐 鄭谷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另外,大家都知道關于“一字師”的故事,說的就是鄭谷指出了詩僧齊己《早梅》詩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的“數”字不如“一”字妥帖,被齊己拜為“一字師”。
但就是這樣一位赫赫有名的詩人,卻對只有十首詩流傳到現在的王灣極為佩服,有詩為證:
卷末偶題三首(其一)
唐 鄭谷
一卷疏蕪一百篇,名成未敢暫忘筌。
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
鄭谷在這首詩里說:我的一卷詩雜七雜八也有百篇了,現在也是小有名氣,但是我不敢忘了我賴以成名的那些詩作。可是我的成名詩再好,也比不上佳句“海日生殘夜”,這一句就足以流傳萬古了。
“海日生殘夜”出自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是著名的五言律詩。
次北固山下
唐 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首詩格調壯美,意境開闊,歷來為人稱道。中間的兩聯,描述江上風光異常逼真。尤其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聯,用人們意想不到的方式寫出,江面開闊無礙,所以天未大亮卻看到了太陽升起。而用“入舊年”三個字形容江上的春天來得早,更是別出新意。
據說開元中宰相、著名文學家張說,曾將這兩句詩親手寫在辦公的政事堂上,讓朝內的官員觀摩學習。明代胡應麟認為這兩句,是區別盛唐與初唐、中唐詩界限的標志。可見這首詩在當時及后世受到了普遍重視。
王灣詩作應該不是很多,流傳到現在的只有十首。但是,僅憑《次北固山下》一首,就已經讓世人記住了他。可見,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如此說來,鄭谷佩服王灣也就理所當然了。
關于鄭谷存詩多少首和鄭谷的詩有哪些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