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寺的詩有哪些(游金山寺的詩意)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金山寺的詩有哪些,以及游金山寺的詩意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描寫鎮江金山寺的詩句
1. 關于鎮江金山寺寶塔的詩句
關于鎮江金山寺寶塔的詩句 1.尋找15首左右關于鎮江的古詩詞
游金山寺①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盤陀④,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⑥。
是時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⑨,有田不歸如江水
2.描述金山寺的句子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見宋·蘇軾《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唐、宋時屹立長江之中。
鄉國:家鄉;蘇軾故鄉在四川眉山。這兩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頂峰遙望家鄉,長江南北的眾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時,容易思念家鄉,蘇軾寫這首詩時正是如此。他在這首記游詩中寄寓了濃郁的鄉情,并流露出買田歸隱的心愿。
這兩句是全詩寫景抒情的框紐。江南江北的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絕頂不是為了欣賞江南風光,而是為了遙望家鄉,此時,他只覺得這眾多青山遮擋了他望鄉的視線,因此筆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實,從江蘇鎮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萬里,即使是一馬平川,想從金山望見眉山也絕不可能。這種跌宕的筆法,正是為了突出作者望鄉的癡情。
3.關于金山的詩句
登鎮江金山 潮平水闊兩岸齊,雄風霧列遠山迷。
登臨金山添豪氣,江天盡攬入畫題。訪鎮江金山江天禪寺留玉閣 文 / 曲槐 好個八風吹不動, 禪師一紙寺中來。
禿頭無坐鋒芒露, 留玉閣前步步回。題潤州金山寺 (唐)張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說明] 張祜,字承吉,唐代詩人,一生未做過官,人稱張處士。
他初離姑蘇,后至長安。為元稹所貶抑,逐至淮南。
最后隱居曲阿(今江蘇丹陽),卒于宣宗大中年間。杜牧曾贈詩說:“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p>
這首五律描寫了獨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歸山和游覽借宿的生活,清新灑脫,流暢自然。特別是五、六兩句明白如話而又十分工切。
題金山寺 (唐)孫 魴 山載江心寺,魚龍是四鄰。樓臺懸倒影,鐘磬隔囂塵。
過櫓妨僧定,驚濤濺佛身。誰言題詠處,流響更無人? [說明] 孫魴,字伯魚,唐南昌人。
《題金山寺》有意識地與張祜同題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寫了金山寺的雄偉景象,末兩句顯示了作者的自負。
送識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巖 (宋)范仲淹 空半簇樓臺,紅塵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
疑師得仙去,白日望蓬萊。 [說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
北宋名臣,文學家。這首詩氣派闊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兩句,氣勢雄渾。
上人為和尚的尊稱。識是僧名中的一個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觀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
[說明] 秦觀(1049—1100),北宋文學家,江蘇高郵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同為蘇門四學士。
這首詩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優美圖景,十分清麗。 瓜洲夜泊 (清)鄭 燮 葦花如雪隔樓臺,咫尺金山霧不開。
慘淡秋燈漁舍遠,朦朧夜話客船偎。風吹隱隱荒雞唱,江動洶洶北斗回。
吳楚咽喉橫鐵甕,數聲清角五更哀。 [說明] 鄭燮(1693—1765),清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揚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鎮江金、焦二山讀書作畫。此詩寫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詩情畫意,歷歷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去?歸雁洛陽邊。 [說明] 王灣,唐洛陽人,先天進士,官洛陽尉。
作者客游在外,經過北固山下時作此詩,通過寫景抒發了新春思鄉之情,此詩在當時很有名。 采桑子--潤洲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宋)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
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說明] 這首詞是作者寫多景樓宴會遇友的情景。
寫得情景交融,揮灑自如。上闋連用四個“多”字,語如貫珠;下闋聽琵琶助興,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張玉書 古檜祠堂久寂寥,凈名遺筑倚山椒。檻前碑版留三國,樹杪江聲咽六朝。
草復大堤春試馬,雨余多景暮歸樵??蓱z萬井炊煙里,鵝鸛軍聲響麗譙。
[說明] 張玉書(1642—1711),江蘇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鎮江市南門大街張家巷內。順治進士。
康熙時為相二十多年,世稱京江相國。詩中寫北固山的荒涼景象,遺跡模糊,寒潮嗚咽,萬戶炊煙,五夜更聲都足以引人遐思。
題鶴林寺壁 (唐)李 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說明] 李涉,字清溪,洛陽人。唐憲宗時,曾貶官峽州司倉參軍,文宗太和中,任太學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這首詩寫作者為官不得志,終日如醉如夢,忽覺春光已盡,勉強登山游覽,可惜花事闌珊,無春可尋。偶然經過竹院,與山僧閑談,感到在紛擾社會中,暫得半日清閑,心情也很娛悅。
夢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鄭湖,花如覆錦滿平蕪。夢中山水縈情處,沈括風流絕世無。
[說明] 戴守梧,字桐蓀,清同治時人,丹徒縣廩生。資敏學博,年少即成《禹貢注》。
二十多歲即去世,有《陳篋集》。此詩是其《京口竹枝詞》中的一首。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情。寫得情景并佳,恰到好處。
4.小學二年級寫的金山寺的詩
金山為江南勝景之一,在今江蘇鎮江西北,本在長江中,清末江沙淤積,始與南岸相連。
山上有洞泉寺塔等名勝,其中以金山寺最為壯觀。古代有不少文人墨客曾登臨此寺,即景抒懷。
這首散曲寫的就是作者登上金山寺所看到的壯觀景象并由此產生的內心感受。作者曾作過鎮江府判,對鎮江一帶的風光山水頗為熟悉。
作者沒有孤立地就山寫山,就寺寫寺,而是依舊緊緊抓住山立江水中的特征來寫。金山寺倒映江中,山與水連在一起,樓臺上下相互映照。
山在水中,水在山上,宛若一派仙境。因此能將這首《題金山寺》寫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作者不是登臨金山,只是乘船經過,因此能夠遠眺,能夠縱覽,能夠從浩浩長江的廣闊背景上,從山與水、山與云、山水與樓臺的種種關系上寫出金山景色的詩情畫意,在給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時,又能給人以情的感染。
5.鎮江金山寺里塔是什么塔
鎮江金山寺里的塔叫慈壽塔,是為紀念慈禧太后生日,于原來塔上重建而成。創建于一千四百余年前的齊梁,塔高三十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游金山,曾繪《大唐揚子江心金山龍游禪寺之圖》,上有南北相向的兩座寶塔。雙塔后毀于火,倒坍后,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到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太平軍之手。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僧隱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并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約經五年,募銀二萬九千六百兩建塔,仍名慈壽塔。此塔玲瓏、秀麗、挺拔,矗立于金山之巔,和整個金山及金山寺配合得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拔高了。塔為磚木結構,七級八面,內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遠眺。每層四面有門,走廊相連,面面有景,風光各異。游人登臨塔頂。憑欄遠眺:東望長江中的焦山和形勢險固的北固山,南望城市風光行重重疊疊的山巒峻峰,西望波光粼粼的魚池和浩浩蕩蕩的大江激流,北望煙波縹緲的古鎮瓜州和古城揚州,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金山》詩為證:
數重樓枕層層石,四壁窗開面面風。
忽見鳥飛平地上,始驚身在半空中。
慈壽塔外花墻上,刻有天地同庚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清代光緒年間湖南一位八歲兒童李遠安所寫。傳說,當時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壽辰。為了賀壽,兩江總督劉坤一特地進京朝見慈禧,獻媚道:老佛爺六十大壽,卑官沒有什么厚禮,只是在江南鎮江金山造了一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您長壽萬歲。慈禧心想,這寶塔標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巔,實在非同一般壽禮,不由漸露喜色。便問劉坤一:你祝我長壽,看我能活多大?劉一聽卻張口結舌,一時無言以對。心想無論說多說少,都會招來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從身后很敏捷地遞給他一張小紙條,他一看如獲至寶,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來是天地同庚四個大字,便喜笑顏開,大大獎賞了劉坤一。后來這四字便被刻于慈壽塔下。
關于金山寺的著名詩句
1. 關于金山寺的詩詞
金山寺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吳客獨來后,楚橈歸夕曛。
山形無地接,寺界與波分。
巢鶻寧窺物,馴鷗自作群。
老僧忘歲月,石上看江云。
金山寺
朝代:唐代
作者:竇庠
一點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與天通。
晴江萬里云飛盡,鰲背參差日氣紅。
金山寺
朝代:唐代
作者:齊己
山帶金名遠,樓臺壓翠層。魚龍光照像,風浪影搖燈。
檻外揚州樹,船通建業僧。塵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
題金山寺
作者:許棠
四面波濤匝,中樓日月鄰。上窮如出世,下瞷忽驚神。
剎礙長空鳥,船通外國人。房房皆疊石,風掃永無塵。
游金山寺
詩人: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蟾宮曲·題金山寺
山水相輝,樓臺相映,天與安排。
詩句就云山動色,酒杯傾天地忘懷。
醉眼睜開,遙望蓬萊,一半煙遮,一半云埋。
2. 金山寺是因哪首詩聞名的
游金山寺①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盤陀④,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⑥。 是時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⑨,有田不歸如江水。 注釋 ①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②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山,蘇軾的家鄉眉山正在岷江邊。鎮江一帶的江面較寬,古稱海門,所以說“直送江入海”。
③蘇軾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寫曾聽人說長江漲潮時潮頭有一丈多高,而岸邊沙灘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見那種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⑤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
楫原是船槳,這里以部分代整體。 ⑥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皺水面,泛起的波紋像靴子上的細紋,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魚重疊的紅鱗。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游金山在農歷十一月初三,所以這么說。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古人亦曾有記載,如木華《海賦》:“陰火潛然?!辈芴啤赌嫌巍罚骸皾q海潮生陰火滅?!?/p>
)或只是月光下詩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見如此?!?/p>
⑨謝:告訴。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
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對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蘇軾認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說,自己如果有了田產而不歸隱,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見,現在未能棄官還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
3. 金山寺是因哪首詩聞名的
游金山寺①
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②。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③。
中泠南畔石盤陀④,古來出沒隨波濤。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⑤,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⑥。
是時江月初生魄⑦,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中似有炬火明⑧,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警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⑨,有田不歸如江水。
注釋
①金山寺:在今江蘇鎮江西北的長江邊的金山上,宋時山在江心。
②古人認為長江的源頭是岷山,蘇軾的家鄉眉山正在岷江邊。鎮江一帶的江面較寬,古稱海門,所以說“直送江入?!?。
③蘇軾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寫曾聽人說長江漲潮時潮頭有一丈多高,而岸邊沙灘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見那種情形。
④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盤陀:形容石塊巨大。
⑤歸楫:從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槳,這里以部分代整體。
⑥這兩句的意思是:微風吹皺水面,泛起的波紋像靴子上的細紋,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魚重疊的紅鱗。
⑦初生魄:新月初生。蘇軾游金山在農歷十一月初三,所以這么說。
⑧江中炬火:或指江中能發光的某些水生動物(古人亦曾有記載,如木華《海賦》:“陰火潛然?!辈芴啤赌嫌巍罚骸皾q海潮生陰火滅。”)或只是月光下詩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見如此。”
⑨謝:告訴。如江水:古人發誓的一種方式。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對子犯說:“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晉書·祖逖傳》載祖逖“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蘇軾認為江中的炬火是江神在向他示警,所以他說,自己如果有了田產而不歸隱,就“有如江水”。由此可見,現在未能棄官還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
4. 關于金山的詩句
登鎮江金山 潮平水闊兩岸齊,雄風霧列遠山迷。
登臨金山添豪氣,江天盡攬入畫題。訪鎮江金山江天禪寺留玉閣 文 / 曲槐 好個八風吹不動, 禪師一紙寺中來。
禿頭無坐鋒芒露, 留玉閣前步步回。題潤州金山寺 (唐)張 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說明] 張祜,字承吉,唐代詩人,一生未做過官,人稱張處士。
他初離姑蘇,后至長安。為元稹所貶抑,逐至淮南。
最后隱居曲阿(今江蘇丹陽),卒于宣宗大中年間。杜牧曾贈詩說:“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p>
這首五律描寫了獨立江心的金山寺的景貌,僧徒歸山和游覽借宿的生活,清新灑脫,流暢自然。特別是五、六兩句明白如話而又十分工切。
題金山寺 (唐)孫 魴 山載江心寺,魚龍是四鄰。樓臺懸倒影,鐘磬隔囂塵。
過櫓妨僧定,驚濤濺佛身。誰言題詠處,流響更無人? [說明] 孫魴,字伯魚,唐南昌人。
《題金山寺》有意識地與張祜同題之作比一高低。前六句描寫了金山寺的雄偉景象,末兩句顯示了作者的自負。
送識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巖 (宋)范仲淹 空半簇樓臺,紅塵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
疑師得仙去,白日望蓬萊。 [說明]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
北宋名臣,文學家。這首詩氣派闊大,尤其是“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兩句,氣勢雄渾。
上人為和尚的尊稱。識是僧名中的一個字。
金山晚眺 (宋)秦 觀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
[說明] 秦觀(1049—1100),北宋文學家,江蘇高郵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同為蘇門四學士。
這首詩四句四景,合成一幅金山晚眺的優美圖景,十分清麗。 瓜洲夜泊 (清)鄭 燮 葦花如雪隔樓臺,咫尺金山霧不開。
慘淡秋燈漁舍遠,朦朧夜話客船偎。風吹隱隱荒雞唱,江動洶洶北斗回。
吳楚咽喉橫鐵甕,數聲清角五更哀。 [說明] 鄭燮(1693—1765),清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揚州八怪”之一。
曾居住鎮江金、焦二山讀書作畫。此詩寫的是夜泊瓜洲情景。
詩情畫意,歷歷如在目前。次北固山下 (唐)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去?歸雁洛陽邊。 [說明] 王灣,唐洛陽人,先天進士,官洛陽尉。
作者客游在外,經過北固山下時作此詩,通過寫景抒發了新春思鄉之情,此詩在當時很有名。 采桑子--潤洲多景樓與孫巨源相遇 (宋)蘇軾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樓中。
尊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停杯且聽琵琶語,細捻輕攏。
醉臉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紅。 [說明] 這首詞是作者寫多景樓宴會遇友的情景。
寫得情景交融,揮灑自如。上闋連用四個“多”字,語如貫珠;下闋聽琵琶助興,有人面桃花之趣。
北固(清)張玉書 古檜祠堂久寂寥,凈名遺筑倚山椒。檻前碑版留三國,樹杪江聲咽六朝。
草復大堤春試馬,雨余多景暮歸樵。可憐萬井炊煙里,鵝鸛軍聲響麗譙。
[說明] 張玉書(1642—1711),江蘇丹徒人,其故宅在今鎮江市南門大街張家巷內。順治進士。
康熙時為相二十多年,世稱京江相國。詩中寫北固山的荒涼景象,遺跡模糊,寒潮嗚咽,萬戶炊煙,五夜更聲都足以引人遐思。
題鶴林寺壁 (唐)李 涉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說明] 李涉,字清溪,洛陽人。唐憲宗時,曾貶官峽州司倉參軍,文宗太和中,任太學博士,后因故流放康州。
這首詩寫作者為官不得志,終日如醉如夢,忽覺春光已盡,勉強登山游覽,可惜花事闌珊,無春可尋。偶然經過竹院,與山僧閑談,感到在紛擾社會中,暫得半日清閑,心情也很娛悅。
夢溪 (清)戴守梧 溪水潺潺入鄭湖,花如覆錦滿平蕪。夢中山水縈情處,沈括風流絕世無。
[說明] 戴守梧,字桐蓀,清同治時人,丹徒縣廩生。資敏學博,年少即成《禹貢注》。
二十多歲即去世,有《陳篋集》。此詩是其《京口竹枝詞》中的一首。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寫情。寫得情景并佳,恰到好處。
5. 描述金山寺的句子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見宋·蘇軾《游金山寺》。金山:在今江蘇鎮江市,唐、宋時屹立長江之中。
鄉國:家鄉;蘇軾故鄉在四川眉山。這兩句大意是:登上金山頂峰遙望家鄉,長江南北的眾多青山遮住了我的視線。
大凡人在仕途失意之時,容易思念家鄉,蘇軾寫這首詩時正是如此。他在這首記游詩中寄寓了濃郁的鄉情,并流露出買田歸隱的心愿。
這兩句是全詩寫景抒情的框紐。江南江北的諸多青山,本是美好的景物,但作者登上金山絕頂不是為了欣賞江南風光,而是為了遙望家鄉,此時,他只覺得這眾多青山遮擋了他望鄉的視線,因此筆下流露出埋怨嗔怪的意味。
其實,從江蘇鎮江到四川眉山,相隔千里萬里,即使是一馬平川,想從金山望見眉山也絕不可能。這種跌宕的筆法,正是為了突出作者望鄉的癡情。
6. 關于描寫金山寺的作文
金山以綺麗著名,山上江天大禪寺依山而造,殿堂樓臺層層相接,遠望只見寺廟不見山,素有“金山寺裹山”的說法,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即緣于此。這些年來,鎮江先后投入巨資對著名的金山景區進行整治、充實、完善,相繼建成芙蓉樓、塔影湖、百花洲、鏡天園等景點,景區內陸水相連,泉、湖、洲、園、寺等相得益彰,呈現出一幅“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的詩情畫意。
金山冠"京口三山"之首,位于鎮江市區北部。高44米,周長520米,原是屹立于揚子江中的一個島嶼,"萬川東注,一島中立",有江心一朵"芙蓉"之稱。后由于滄桑變遷,長江易道,至同治年間(1861--1875年),這個"千載江心寺"才開始與南岸陸地相連,水上風光變為陸上勝境,"打馬上金山"曾盛行一時,成為旅游者的一種美妙的享受。
金山之所以享譽古今,蜚聲海外,成為一座江南名山,一是與金山佛寺有不可分割的淵源。金山佛寺建筑獨特,依山而造,殿宇廳堂,亭臺樓閣,椽木棟梁,櫛比相銜,丹輝碧映,加上慈壽塔聳立于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云天,遠望只見寺廟不見山,使整個金山仿佛就是一座宏偉的寺廟,構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的奇特風貌。二是由于金山名勝古跡十分多,約有二十多個景點。金山上除寺院外,還有慈壽塔、白龍洞、古法海洞,附近還有中泠泉等。每一個景點都經過人工精心的雕琢和巧妙的安排,自然與人工相互結合,融為一體,使金山的風光更加美麗多姿,嫵媚動人。三是金山上每一座古跡,甚至一泓清泉,一方碑碣都有迷人的神話,美麗動人的傳說和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故金山又稱"神話山"。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即緣于此。《白蛇轉》中破壞白娘子與許仙美滿婚姻的法海就是金山寺的和尚。白娘子趕來索要丈夫許仙,法海和尚不肯,白娘子便施法術引來洪水,招致水沒金山?,F在金山寺中還有法海、白龍兩洞,向世人講訴著這段動人的神話。這些故事為金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再加上亭臺樓閣,小河曲橋,湖上泛舟,奇花異草,綠樹成蔭,泉水叮咚,點綴其間,風景極其優美。
如今山麓已辟為金山公園,與中冷泉,塔影湖,百花洲連成一片,呈現出一幅“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的詩情畫意。
有哪些贊美金山寺的詩詞?
贊美金山寺的詩詞
1.《送僧歸金山寺》
年代:?唐?作者:?馬戴
金陵山色里,蟬急向秋分。
迥寺橫洲島,歸僧渡水云。
夕陽依岸盡,清磬隔潮聞。
遙想禪林下,爐香帶月焚。
2.《游金山寺》
年代:?宋?作者:?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3.《瓜洲對雪欲再游金山寺家人以風波相止》
年代:?宋?作者:?梅堯臣
臘月海風急,雪吹巖下窗。
輕舟不畏浪,昨日過寒江。
渡口復夕興,區中無與雙。
忽牽兒女戀,空聽遠鐘撞。
4.《金山寺》
年代:?唐?作者:?齊己
山帶金名遠,樓臺壓翠層。魚龍光照像,風浪影搖燈。
檻外揚州樹,船通建業僧。塵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
5.《題英州金山寺壁》
年代:?宋?作者:?俞似
莫遣鞲鷹飽一呼,將軍誰志滅匈奴。
年來萬事灰人意,只有看山眼不枯。
關于金山寺的詩詞
金山寺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吳客獨來後,楚橈歸夕曛。
山形無地接,寺界與波分。
巢鶻寧窺物,馴鷗自作群。
老僧忘歲月,石上看江云。
金山寺
朝代:唐代
作者:竇庠
一點青螺白浪中,全依水府與天通。
晴江萬里云飛盡,鰲背參差日氣紅。
金山寺
朝代:唐代
作者:齊己
山帶金名遠,樓臺壓翠層。魚龍光照像,風浪影搖燈。
檻外揚州樹,船通建業僧。塵埃何所到,青石坐如冰。
題金山寺
作者:許棠
四面波濤匝,中樓日月鄰。上窮如出世,下瞷忽驚神。
剎礙長空鳥,船通外國人。房房皆疊石,風掃永無塵。
游金山寺
詩人: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文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蟾宮曲·題金山寺
山水相輝,樓臺相映,天與安排。
詩句就云山動色,酒杯傾天地忘懷。
醉眼睜開,遙望蓬萊,一半煙遮,一半云埋。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