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為什么寫少年行一(王維的少年行表達了什么思想)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王維為什么寫少年行一,以及王維的少年行表達了什么思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少年行,唐王維,其一,意思(簡單)
《少年行·其一》
唐代: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譯文:
新豐盛產美酒價值萬貫,出沒都城長安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相投,痛快豪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擴展資料:
《少年行四首》是唐代詩人王維的組詩作品。這四首詩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一群急人之難、豪俠任氣的少年英雄,對游俠意氣進行了熱烈的禮贊,表現出盛唐社會游俠少年踔厲風發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成長過程。
《少年行·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譯文:
剛剛離家就當上了皇家禁衛軍的軍官,隨后又跟從驃騎大將軍參加了漁陽大戰。
誰不知道奔赴邊疆從軍的艱苦和危險呢,但是為了國家縱然戰死也無悔無怨。
《少年行·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譯文:
一個人能以雙手拉開雕有圖畫的鐵弓,雖然有層層包圍的敵人騎兵,但在他眼中卻像身處無人之地一樣。
側身坐在馬鞍上,從容調配好弓箭,箭射出去,敵方的許多頭目紛紛落馬。
《少年行·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譯文: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剛剛結束,就坐在高高云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軒殿賜給他們以侯爵的印信,讓這些將軍佩上步出了明光宮。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少年行四首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少年行二首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
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
因擊魯句踐,爭博勿相欺。
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
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翻譯
像高漸離一樣在燕市擊筑飲酒,像荊軻一樣在易水上彈劍悲歌。
應結識像燕太子丹這樣的愛賢之士,要結交像并州俠士一般的朋友。
少年身負壯志,將來自有奮發激烈之時。
若再遇到像魯勾踐這樣的俠士,應該事先自報家門,若有爭博之時,請多多包函,幸勿相欺啊。
在長安金市之東,五陵的貴公子騎著銀鞍白馬,滿面春風。
他們在游春賞花之后,最愛到哪里去呢?他們常常笑入到胡姬的酒肆中飲酒尋樂。
注釋
“擊筑”句:用高漸離事。
筑:一種古代的弦樂器。其狀似琴而大。頭安弦。以竹擊之,故曰筑。
湄:岸邊。
燕太子:名丹,燕王喜之太子。
并州兒:并州一帶重義氣輕生死的青年男子。兒,指年輕人。
擊:一作“聲”。
魯句踐:人名,趙國之俠客。
爭博:因賭博而相爭。
五陵:本指漢朝五個皇帝的陵墓所在,為當時豪家貴族的聚居地。此泛指家居長安的豪貴之家。
金市:唐代東都洛陽有金市。此系指長安西市,因可兌換金銀,故名。
胡姬:泛指當時西域及外國的少女。當時長安多有胡人開酒肆者,店中多胡姬歌舞侍酒。
鑒賞
在中國古典詩歌史上,盡管專門吟詠少年的詩數量不及模山范水、狀物言志之作,但這類詩大都寫得富有詩味,頗具特色。李白的《少年行二首》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第一首用五古的形式,跡近詠史,實是抒情,寫一個少年的信念和追求。詩開頭運用荊軻的典故,表現少年對荊軻事跡的向往和憧憬。對英雄人物的追慕,是青少年們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整首詩從易水餞飲落筆,但不脫不粘,若即若離,從對荊軻的身世感慨跳躍到對自己的身世感慨,把由荊軻身上所煥發出來的豪情壯志,注入到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凝結成一種激揚奮發的豪情與堅定的人生信念:“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接著寫魯句踐。魯句踐是戰國時代的人,和當時的荊軻在邯鄲下棋賭博,最后卻互相爭吵起來。這里仍然以荊軻的故事抒情達意,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第二首用七絕的形式,描摹刻畫,情態畢露。三言兩語就勾畫出一個任氣逞能的豪俠少年形象。“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說明他的家世豪貴,生活豪華;“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顯示其豪放、倜儻、爽朗、率真,展示其無限的青春活力。在春風得意之際,這些五陵俠少馳騁著駿馬,沐浴著明媚的陽光,出入于花海酒肆,無拘無束,在歡歌笑語中忘懷了一切,不知什么叫時光與金錢,不知什么是愁苦與憂思。這里沒有明顯的是非褒貶,也沒有暗示出什么微言大義。這些青少年,是幸福的。從這些青少年的身上,似乎可以讓人感受到盛唐的國威給這些時代的幸運兒帶來的狂歡與激情,似乎也可以感受到詩人在其中傾注的人生理想。
李白的《少年行二首》,刻劃的是豪爽倜儻的`少年形象,因而,詩中寫少年緊扣其個性特點下筆。敲打著樂器喝著酒,背著寶劍唱著歌,騎著白馬踏著落花,風流豪爽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從中,讀者不難窺見任氣逞能的少年李白的影子。這是李白對自己年輕時候的一種回憶,也只有李白才會寫出這樣的詩句。全詩語言豪邁俊爽,寓剛于柔,剛柔并濟,渾然天成。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當作于李白青年時期,具體作年不詳。李白二十五歲出蜀,漫游中國,當他經過舊時燕國的土地時,認識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人。李白在那里和豪杰們相處甚歡。這兩首詩就是這種生活的反映。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其一】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其二】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其三】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其四】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譯文
【其一】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為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其二】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其三】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其四】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云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著印綬走出明光宮。
注釋
⑴新豐: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北,盛產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
⑵咸陽:本指戰國時秦國的都城咸陽,著名勇士荊軻、秦舞陽都到過此地。漢時曾徙豪俠于咸陽。這里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
⑶羽林郎:漢代禁衛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⑷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的地方。
⑸苦:一作“死”。
⑹擘:張,分開。一作“臂”。雕弧:飾有雕畫的良弓。
⑺重:一作“群”。
⑻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
⑼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里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
⑽歡宴:指慶功大宴。
⑾云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⑿軒:殿前欄檻。
⒀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賞析
《少年行》是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像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第一首詩,寫俠少的歡聚痛飲。詩開頭便以“美酒”領起,因為豪飲酣醉自來被認為是英雄本色,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李白《俠客行》)飲酒在當時因能激發意氣而被視作勝事。“斗十千”語出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按李白也有《將進酒》詩云:“昔時陳王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此詩意近李詩,不僅極言酒之珍美,而且還借前人的用語寫出慷慨好客、縱情歡樂的盛況。蓋游俠之飲原非獨酌遣悶,其倜儻意氣正在大會賓客之際才得以充分的表現。第二句言“咸陽游俠”,乃以京都俠少為其代表。游俠人物大多出身于都市的閭里市井之中,故司馬遷在《史記·游俠列傳》里徑直稱之為“閭里之俠”,咸陽為秦的國都,則京邑為游俠的淵藪也不言自明,這里不過是舉其佼佼者以概全體。詩的前兩句以“新豐美酒”烘染在前,“咸陽游俠”出場在后,而“多少年”則為全篇之綱。詩的后二句更進一層,寫出俠少重友情厚交誼的作風。即便是邂逅相逢的陌路人,杯酒之間便能成為意氣相傾的知己,所謂“論交從優孟,買醉入新豐”(李白《結客少年場行》)、“一生大笑能幾回,斗酒相逢須醉倒”(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正表現了他們同聲相應的熱情。因此,在他們開懷暢飲的豪爽風度中,還滲透著為朋友傾情倒意,肝膽相照的人情美。酒如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率真坦蕩的人生態度。詩為人物寫照,最后卻宕開去以景語收束。詩人撇開樓里的場面,轉而從樓外的景象落筆,其實寫外景還是為內景服務的。末句中的“高樓”不僅和首句呼應,暗示了人物的豪縱氣派,而且以其卓然挺立的雄姿一掃鄙陋猥瑣之態;“系馬垂柳”則以駿馬和楊柳的意象,襯托出少年游俠富有青春氣息的俊爽風致。有此一筆,使情景歷歷如繪,遂在表現人物豪宕氣概的同時,又顯得蘊藉有致。全詩用筆的跳蕩靈動,也是和少年奔放不羈的性格神采相吻合的。
第二首詩,寫游俠的出征邊塞。這首詩里所說的“仕漢”“驃騎”,以及下面兩首詩里出現的“五單于”“漢家君臣”等,都是借漢事喻唐,這在唐詩中幾乎是習聞熟見的慣例。這里說少年委身事君,入仕之初便擔任了羽林郎的職務。由于羽林郎宿仗衛內、親近帷幄,地位十分重要,故非一般等閑之輩可以入選。《后漢書·地理志》云:“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由此即可見一斑。驃騎指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曾多次統率大軍反擊匈奴侵擾,戰功顯赫。少年報國心切,一心想效功當世,一旦國家有事,便毫不猶豫地隨軍出征。邊關是遙遠荒寒的,沙場的搏殺更是出生入死,而主人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種為國獻身的精神,和曹植的《白馬篇》里“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少年英雄是一脈相承的。所不同的是,曹詩通篇是用第三人稱的視角來加以客觀的描述和贊頌,這里卻借少年自己的口吻直抒胸臆:第三句以自詰的口氣反挑,使文勢陡起波瀾,末句則以斬截之語收束,而“孰”“不”“縱”“猶”等虛詞的連用,又在接二連三的轉折中不斷加強語氣,活脫地傳達出少年從容朱毅的神情和義無返顧的決心。這種借頓挫的用筆展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不僅很有力度,而且進一步深化了游俠“意氣”的內涵。
第三首詩,寫少年的勇武殺敵。詩人將主人公置于孤危險惡的戰爭情勢之中。“虜騎千重”指敵人大軍壓境,形成包圍之勢;“眾敵酋傾巢出動,來勢洶洶,企圖以優勢兵力取勝。而少年以“一身”對“千重”之敵,竟能左右馳突于敵陣之中,如入無人之境,且能擒賊先擒王,將兇蠻剽悍的敵酋“紛紛射殺”,其過人的膽略和武藝已分明可見。這里把少年寫成孤膽英雄,意在突出他的勇冠三軍、戰功卓著。詩的一、三兩句,以特寫鏡頭為少年英武矯健的身姿寫照:“擘兩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開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馬功夫嫻熟,能在疾馳的馬背上自如地變換各種姿勢;“調白羽”則是善于在運動中瞄準目標,箭無虛發。二、四兩句,從對方著筆來反襯少年的藝高膽大。敵我雙方的力量愈是懸殊,也就愈能表現主人公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而這種氣概,又正來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獻身精神。這樣,這首詩就和上一首彼此呼應,并為下一首寫功高不賞張本。詩中所出現的雕弧、金鞍和白羽,均是以著色之筆略加點染,本來是愛其人而及其物,這里的物又為人增色,人與物原不妨是互相輝映、相得益彰的。盛唐詩人每喜表現尚武精神,如李白自稱“彎弓綠弦開,滿月不憚堅。閑騎駿馬獵,一射兩虎穿。”(《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杜甫自述“射飛曾縱鞚,引臂落鹙鸧。”(《壯游》)王維則稱贊他的一位族弟說:“讀書復騎射,帶劍游淮陰……席帆聊問罪,卉服盡成擒。”(《送從弟蕃游淮南》)等等。這些都可看作是詩中理想形象的現實依據。
第四首詩,寫游俠的功成無賞。上一首詩既已寫到少年游俠的勇卻群敵,那么這一首寫朝廷論功行賞,他也理應是受獎的主角了。詩的前三句,極寫慶功儀式的隆重和氣氛的熱烈:君臣歡宴、云臺論功、天子臨軒、封侯賜爵,正當期待中的主角出場時,領賞者卻突然變成了“將軍”。這里的“將軍”和第二首“初隨驃騎戰漁陽”里的“驃騎”當是一人,指軍中的主帥。“將軍諷出明光宮”,也即李白《塞下曲》其三所云:“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意謂受皇帝寵信的權貴坐享其成而血戰的勇士反遭冷落。詩以烘云托月的手法反復渲染,到頭來卻翻作他人;而活躍在前三首詩里的主角被悄無聲息地推到了局外。這種欲抑故揚的藝術處理,使詩中的不平之鳴得以強有力的表現,這里再加申說反而是多余的了。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舍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游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3
原文:
君不見淮南少年游俠客,白日球獵夜擁擲。
呼盧百萬終不惜,報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俠好經過,渾身裝束皆綺羅。
蕙蘭相隨喧妓女,風光去處滿笙歌。
驕矜自言不可有,俠士堂中養來久。
好鞍好馬乞與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盡為知己,黃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來幾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兒百年且樂命,何須徇書受貧病。
男兒百年且榮身,何須徇節甘風塵。
衣冠半是征戰士,窮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長百丈,不如當代多還往。
遮莫姻親連帝城,不如當身自簪纓。
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注釋:
①呼盧:古代的博戲。
②乞與:給予。
③旋:漫然,隨意。
④栽桃李:這里指的是交朋友。
⑤徇:又作“讀”。
⑥浪作:使作。
⑦遮莫:盡管,任憑。
⑧簪纓:古代時達官貴人的冠飾,這里指仕宦高官。
翻譯:
你看啊!淮南游俠的少年郎,白天游獵晚上擲骰。他們玩博戲一日,散盡百萬也不惋惜,報仇即使要行千里之遠也覺得近在咫尺。少年游俠,他們注重的只是經過,渾身上下裝束華貴,遍身綺羅。他們身邊常有美女香花為伴,常光顧風月場所,他們所去之處皆是笙歌飄飛。他們看起來雖然驕縱但其實卻很謙和,與他們結交的人都是高人俠士。自己的好鞍好馬都送給友人,遇見相投之人散盡千金也不可惜,對知己絕對是一片赤誠。他們散盡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結交了很多朋友,府縣官吏都是他們的門下客,王侯都與他們平起平坐。男兒生來就應該享盡人生的歡樂,何必要讀書遭受貧窮和疾病?男兒生來就應該豪氣沖天,征戰立功,自己建立功業,不要憑借著與帝王的姻親關系而爬上高枝兒。盡情享用眼前的榮華富貴,何必貪圖身后的聲名呢?
賞析:
《少年行》,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古代詩人一般以此題詠少年壯志,以抒發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組兩首,這里所選的是其中的一首。這兩首《少年行》,皆沿用樂府舊題,以寥寥數語勾勒了豪俠少年的形象,摹寫了其個性特征。
《少年行》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4
弓背霞明劍照霜,秋風走馬出咸陽。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擬回頭望故鄉。
譯文
弓箭沐浴著霞光,寶劍照耀著寒霜。
劍起案列的秋風,馳馬飛出了咸陽。
國土一角仍淪陷,天子沒有收河湟。
這種情況不改變,不擬回頭望故鄉。
注釋
少年行:古代歌曲名。
走:跑。咸陽:指京城長安。
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黃河西部,當時為異族所占。
賞析
洋溢著愛國熱情的小詩,詩中抒發了詩人以身報國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極力渲染了詩人青年時期出征的豪邁氣概。弓箭在霞光中閃耀著光輝,寶劍照耀著寒霜,在凜冽的秋風之中,詩人馳出了京城,奔赴為國效力的疆場;這里,詩人的自我形象鮮明,報國的豪情壯志表現得十分充分。這首詩的后兩句,作者用詩的語言表示自己的決心,說只要國家的河追地區沒有收復,自己就不打算回頭望一望故鄉。這比漢代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為家”(見《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話更進了一步。
這首詩先描寫,后抒情,兩者結合緊密。詩人把雕弓、寶劍、夜光、秋風,走馬等形象集中起來,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描寫之中充溢著詩人的報國熱情。抒情時,詩人抓住了對國土喪失的痛惜,直述以國為家,先國后家的決心。這首詩語言簡煉、生動,節奏感強。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宜州華原(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唐朝宰相、文學家。令狐楚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他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詩“宏毅闊遠”,尤長于絕句。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編有《元和御覽詩》。
少年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王維
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一群急人之難、豪俠任氣的少年英雄,對游俠意氣進行了熱烈的禮贊,表現出盛唐社會游俠少年踔厲風發的精神面貌、生活道路和成長過程。組詩每一首都各自獨立,各盡其妙,又可以合而觀之,構成一組結構完整而嚴密的詩章。
這組詩歌表現了王維早年詩歌創作的雄渾勁健的風格和浪漫氣息,同時從中也可以看出年輕時王維的政治抱負和理想,顯示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
擴展資料: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舍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游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
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少年行
王維古詩《少年行》賞析
詩人王維的《少年行》,詠少年英雄,圍繞“英雄”做文章。首句狀其射技超群。詩人攝取了少年的一個造型:英雄力大無比,技高絕倫,可左右開弓,兩手同時掰開兩張硬弓。如此技能自然令人刮目相看。接下來我為你帶來詩人王維古詩《少年行》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新豐美酒斗十千, 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 系駿馬高樓垂柳邊。
《少年行》是詩人王維的七絕組詩,共四首。分詠長安少年游俠高樓縱飲的豪情,報國從軍的壯懷,勇猛殺敵的氣概和功成無賞的遭遇。各首均可獨立,合起來又是一個整體,好象人物故事銜接的四扇畫屏。
第一首寫少年游俠的日常生活。要從日常生活的.描寫中顯示出少年游俠的精神風貌,選材頗費躊躇。詩人精心選擇了高樓縱飲這一典型場景。游俠重意氣,重然諾,而這種性格又總是和“使酒”密不可分,所謂“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把飲酒的場景寫活,少年游俠的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前兩句分寫“新豐美酒”與“咸陽游俠”。二者本不一定相關,這里用對舉方式來寫,卻給人這樣的感覺:京華地區,著稱于世的人物雖多,卻只有少年游俠堪稱人中之杰,新豐美酒堪稱酒中之冠。而這二者,又象“快駿馬須健兒,健兒須快駿馬”那樣,存在著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關系。新豐美酒,似乎天生就為少年游俠增色而設;少年游俠,沒有新豐美酒也顯不出他們的豪縱風流。第一句把酒寫得很足,第二句寫游俠,只須從容承接,輕輕一點,少年們的豪縱不羈之氣、揮金如土之概都可想見。同時,這兩句一張一弛的節奏、語調,還構成了一種特有的輕爽流利的風調,吟誦之余,少年游浹顧盼自如、風流自賞的神情也宛然在目了。前兩句寫了酒,也寫了少年游俠,第三句“相逢意氣為君飲”把二者連結在一起。“意氣”包含的內容很豐富,輕生報國的壯烈情懷,重義疏財的俠義性格,豪縱不羈的氣質,使酒任性的作風,等等,都是俠少的共同特點,都可以包含在這似乎無所不包的“意氣”之中。而這一切,對俠少們來說,無須經過長期交往,只要相逢片刻,攀談數語,就可以彼此傾心,一見如故。這就是所謂“相逢意氣”。路逢知己,彼此都感到要為對方干上一杯,所以說“為君飲”,這三個字宛然俠少聲口。不過是平常的相逢論交,在詩人筆下,被描繪得多么有聲有色,多么富于動作性、戲劇性!
“系駿馬高樓垂柳邊”,這是生動精采的一筆。本來就要借飲酒寫少年游俠,上句又已點明“為君飲”,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寫宴飲場面。然而作者的筆卻只寫到酒樓前就戛然而止。“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等情景統統留到幕后。這樣側面虛寫要比正面實寫宴飲場景有詩意得多,含蘊豐富得多。詩人的意圖,看來是要寫出一種俠少特有的富于詩意的生活情調、精神風貌,而這,不是靠描摹宴飲場面能達到的。虛處傳神,末句所用的正是這種藝術手法。這一句是由駿馬、高樓、垂柳組成的一幅畫面。駿馬是俠客不可分的伴侶,寫駿馬,正所以襯托俠少的英武豪邁。高樓則正是在繁華街市上那所備有新豐美酒的華美酒樓了。高樓旁的垂柳,則與之相映成趣。它點綴了酒樓風光,使之在華美、熱鬧中顯出雅致、飄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而這一切,又都是為了創造一種富于浪漫氣息的生活情調,為突出俠少的精神風貌服務。
同樣寫少年游俠,高適的“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邯鄲少年行》),就顯然滲透了詩人自己沉淪不遇的深沉感慨,而詩人王維筆下的少年游俠,則具有相當濃厚的浪漫氣息和理想化色彩。但這種理想化并不給人任何虛假之感,關鍵就在于詩中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詩人對這種生活的詩意感受。
《少年行》這首詩的意思
《少年行》這首詩的意思如下:
新豐美酒一斗價值十千錢,出沒五陵的游俠多是少年。
相逢時意氣投合為君痛飲,駿馬就拴在酒樓下垂柳邊。
才從軍便作漢朝的羽林郎,一開始就隨將軍鏖戰漁陽。
誰知道不能去邊關的痛苦,縱然戰死還留下俠骨芬芳。
一個人就能拉開兩張雕弓,敵騎千重全都不放在眼中。
偏坐金鞍上從容調好羽箭,不停地射去敵酋無法逃生。
朝廷君臣慶功大宴方告終,高高坐在云臺上談論戰功。
天子親臨殿欄賜予列侯印,將軍佩著印綬走出明光宮。
拓展知識
1、《少年行四首》原文
唐·王維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擘兩雕弧,虜騎千重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2、注釋
新豐:在今陜西省臨潼縣東北,盛產美酒。斗十千:指美酒名貴,價值萬貫。
咸陽:本指戰國時秦國的都城咸陽,當時著名的勇士蓋勒、荊軻、秦舞陽都到過咸陽,這里用來代指唐朝都城長安。
羽林郎:漢代禁衛軍官名,無定員,掌宿衛侍從,常以六郡世家大族子弟充任。后來一直沿用到隋唐時期。
驃騎:指霍去病,曾任驃騎將軍。漁陽:古幽州,今河北薊縣一帶,漢時與匈奴經常接戰的地方。
苦:一作“死”。
擘:張,分開。一作“臂”。雕弧:飾有雕畫的良弓。
重:一作“群”。
白羽:指箭,尾部飾有白色羽翎。
五單于:原指漢宣帝時匈奴內亂爭立的五個首領。漢宣帝時,匈奴內亂,自相殘殺,諸王自立分而為五。這里比喻騷擾邊境的少數民族諸王。
歡宴:指慶功大宴。
云臺:東漢洛陽宮中的座臺,明帝時,曾將鄧禹等二十八個開國功臣的像畫在臺上,史稱“云臺二十八將”。
軒:殿前濫檻。
明光宮:漢宮名,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秋建。
3、賞析
王維的《少年行四首》,以浪漫的筆調謳歌了豪蕩使氣、舍身報國、崇尚事功和功成不居的任俠精神,表現出強烈的英雄主義色彩。他筆下的少年游俠形象,和盛唐其他詩人創造的形象一樣,實際上是時代理想的人格化寫照。這四首絕句獨自成篇,各有側重,但又蟬聯而下,互相補充和照應。用筆或實或虛,或顯或隱,舒卷自如,不拘一格,成功地譜寫了一支朝氣蓬勃、富有青春旋律的進行曲。
4、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王維為什么寫少年行一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王維的少年行表達了什么思想、王維為什么寫少年行一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