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是哪個朝代的人(陳亮是什么派)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陳亮是哪個朝代的人,以及陳亮是什么派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陳亮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陳亮,原名汝能,字同甫,號龍川,學者稱為龍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思想家、文學家。那陳亮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請參考.
陳亮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陳亮是南宋思想家、文學家。
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宋孝宗時,被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淳熙五年(1178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宋光宗紹熙四年(1193年)狀元及第,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及至官而逝,年五十二。宋理宗時,追謚“文毅”。
陳亮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風格豪邁,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傳世。
人物生平
南宋高宗紹興十三年九月七日(1143年10月16日),陳亮出生于婺州永康前黃龍窟一個沒落的士人家庭。 他在身敘中說:“陳氏以財豪于鄉,舊矣,首五世而子孫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陳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興旺。“當時聚會,動則數百人”,“其后數年,死生困頓,何所不有”,從此便沒落下來。陳亮的曾祖父陳知元在宋徽宗宣和(1119年—1125年)年間“以武弁赴京守御”,隨大將劉元慶死于抗金戰斗之中。他的祖父陳益“明敏有膽決”,其父陳次尹剛成年即為全家生活而奔波。
陳亮的母親十四歲時便生下了陳亮,所以對陳亮的哺養教育之責,主要由他的祖父、母承擔。他們對陳亮期許頗重。陳亮后來回憶說:“皇祖、皇祖妣鞠我而教以學,冀其必有立于斯世,而謂其必能魁多士也。……少則名亮以汝能,而字以同父。”
《宋史·陳亮傳》說他“生而且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的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志量非凡。在十八歲時,他就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跡,寫出了《酌古論》二十篇,討論了十九位歷史人物。當時的婺州郡守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贊譽為“他日國士也”,并“請為上客”。然而,周葵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范中去。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周葵任參知政事,聘陳亮為其幕賓,“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但陳亮對此不感興趣,他后來說:“紹興辛已、壬午之間,余以極論兵事,為一時明公巨臣之所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余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于時,道德性命之學亦漸開矣。”陳亮雖然對道德性命之學有所了解,但他卻認為,那種空談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于實際,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為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究前人的歷史,并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鑒。
乾道四年(1168年),二十四歲的陳亮“首貢于鄉,旋入太學”。次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唯獨陳亮認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朝廷置之不理,陳亮回鄉教書講學,“學者多歸之”。陳亮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得中。他說:“亮聞古人之于文也,猶其為仕也,仕將以行其道也,文將以載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則雖仕何為。” 他出于一個愛國者的責任感,又于淳熙五年(1178年)連續三次上書,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檜以來朝廷茍安東南一隅的國策和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感動了孝宗,孝宗“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種放故事,詔令上殿,將擢用之”,但被陳亮拒絕。這是因為孝宗的寵幸大臣曾覿想掠美皇恩,搶在孝宗召見之前見陳亮,攏絡陳亮以擴展個人勢力,此事為陳亮所知,因而 “逾垣而逃”。由于奏疏直言不諱,遭到了當政者的忌恨。回鄉之后,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日忌恨陳亮,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并施以酷刑,“笞亮無完膚”。此事孝宗得知,下詔免死。陳亮回鄉后,又發生了家僮殺人的事,被仇家控告為陳亮所指使,陳亮之父被囚于州獄,本人被下大理獄。這次蒙難,因丞相王淮和好友辛棄疾等人的營救,又得免死,回家后的三年中,同朱熹展開了“王霸義利之辨”的交鋒。
經過兩次下獄摧殘以及長期的排擠打擊,陳亮并未對恢復中原之志有所改變。淳熙十五年(1188年),親自到建康(南京)京口(鎮江)觀察地形,作詞《念奴嬌·登多景樓》,對建康京口一帶描寫道:“一水橫陳,連罔三兩,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主張不要把長江天險僅僅當做是隔斷南疆北界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為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長驅直入,不須反顧。并且再次上疏,建議孝宗“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天下銳意恢復”。這時正遇孝宗決定內禪,奏疏未予上報,此次上書不但未到孝宗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內容指陳時弊,觸怒了許多官僚,“繇是在廷交怒,以為狂怪”,“當路欲置我于死地”。陳亮回鄉后,一次參加鄉人宴會,主人在陳亮湯羹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后猝死,他的家人誣告是陳亮下毒謀害, 陳亮因此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寺獄。后因少卿鄭汝諧在宋光宗面前求情,才免于死。這次下獄,從表面上看屬于刑事案件,實際在其背后隱藏著政治原因。陳亮出獄后說:“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人殘其命,后欲以受賂殘其軀,拒獄反端,搜尋竟不得一筆之罪……可謂吹毛求疵之極矣。”
陳亮竭憂于國事,為國家民族的復興盡瘁憂夢,在多次上書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建議,雖也曾得到孝宗的賞識,但終未被任用。直到紹熙四年(1193年),陳亮五十一歲時,他參加禮部的進士考試,中了狀元。他在給宋光宗的謝恩詩中說:“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發蒼。”又在《告祖考文》中說:“親不能報,報君勿替。七十年間,大責有歸,非畢大事,心實恥之。”
狀元及第后,陳亮被授職簽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但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最終于紹熙五年(1194年)的一天夜里溘然長逝,享年五十二歲。后來,經吏部侍郎葉適請求,朝廷特授陳亮一子為官。
陳亮死后,好友辛棄疾作《祭陳同父文》紀念他。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葉適撰《陳同甫王道甫墓志銘》。
陳亮作為南宋堅定的北伐人士之一,他為何會被后世所敬仰?
陳亮創始了”永康學派“,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古代許多文人都有著家國情懷,陳亮也不例外,一生堅定的參加科舉考試,并且在51歲的時候中了狀元。陳亮致力于憂國憂民,被奸臣陷害兩次入獄,然而陳亮不氣不餒,而是用自己的行動,為國家的前途貢獻一份力量。雖然只是一個文人,卻是一位非常堅定的北伐人士。陳亮由于過于憂思國家的命運,去世之后,被后人所敬仰。原因有三點:第一點是陳亮有著為國為民的決心,第二點是陳亮具有文人的傲骨,第三點是陳亮有著堅定北伐的精神。
陳亮的曾祖父是一名將士,在抗金的戰斗中死亡。陳亮生下來就熟讀經書,非常具有軍事才能,并且文學素養也很高。陳亮的一生都在堅持北伐,由于國家處在命運坎坷的時期,陳亮憂國憂民,始終為國家和人民的命運而擔憂,最后由于憂思過度,積勞成疾去世。正是這份憂國憂民、為國為民的決心,讓后人非常敬仰陳亮。
雖然堅定北伐,但是陳亮是一位文人,有著文人的傲骨。陳亮所寫的文章與朱熹,意見相左,兩人經常爭論,但都是有文人傲骨的,所以誰也不服誰。而陳亮與朱熹的論戰,也成了南宋最著名的思想論戰。 朝堂上有許多大臣都主張與金和好,而以陳亮為代表的抗金人士得罪了許多朝廷官員,正是這份文人傲骨導致陳亮多次被奸臣陷害。
陳亮的一生都在堅定的主張北伐抗金,雖然一直沒有被皇帝重視,但是陳亮并沒有放棄,而是參參加科舉。在51歲的時候中了狀元,終于可以引起皇帝的注意,為了國家的安定和百姓的安康,陳亮一直堅持北伐,即便去世也為后人所敬仰。
陳亮是哪個朝代的人,具體有什么歷史評價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