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武衛將軍的編制是多少(武衛將軍的編制是多少年的)

素箋淡墨2022-11-22 12:40歷史98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武衛將軍的編制是多少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武衛將軍的編制是多少年的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漢朝武官的官銜

漢朝將軍位,分六品近百種稱呼雜號將軍更是無法統計。比較顯赫的有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1、一品: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2、二品: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鎮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3、三品: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征蜀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4、四品: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5、五品: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

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6、六品:和戎護軍、殄虜護軍(以上為雜號護軍)

擴展資料:

東漢將軍名號:

東漢大致沿襲西漢,將軍可大致分為重號將軍與雜號將軍。重號將軍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職;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將軍等。

光武帝時,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后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后罷。

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憲,數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

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以后,大將軍常錄尚書事,東漢外戚多以此職而秉朝政,如梁冀、竇武、何進等。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初為大將軍,后讓大將軍位與袁紹。

除以上將軍外,明帝初所置的度遼將軍,職掌護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以后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東漢前后的雜號將軍甚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雜號將軍中加“大”者權力也大,常節制數路將軍。有史可查的東漢雜號將軍以及擔任人員有:

驃騎大將軍(杜茂、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建義大將軍(朱祐)、強弩大將軍(陳俊)、虎牙大將軍(蓋延)、征南大將軍(岑彭)、征西大將軍(馮異)、河西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橫野大將軍(王常)

驍騎將軍(劉振、樊崇、劉歆、劉喜)、建威將軍(鄧尋)、振威將軍(宋登、馬武)、強弩將軍(陳俊)、積弩將軍(馬音、傅俊)、積射將軍(焦進)、征西將軍(耿秉、馬賢、司馬鈞)、征虜將軍(祭遵)、誅虜將軍(劉隆、王霸)、捕虜將軍(馬武)

威虜將軍(馮駿)、越騎將軍(劉宏)、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于康)、輔威將軍(臧宮)、武威將軍(劉尚)、武鋒將軍(竺曾)、平狄(一作平敵)將軍(龐萌、朱鮪、孫咸)、赤眉將軍(耿欣)、中堅將軍(杜茂)、宣德將軍(梁統)、伏波將軍(馬援)

漢忠將軍(王常)、度遼將軍(明帝以后常置)、蕩寇將軍(周盛)、討虜將軍(王霸)、破虜將軍(鄧奉、賈復、董卓)、破奸將軍(侯進)、刺奸將軍(祭遵)、游擊將軍(鄧隆)、樓船將軍(段志)、孟津將軍(馮異)、都護將軍(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忠義將軍(陸康)

揚武將軍(馬成)、威寇將軍(楊茂)、偏將軍(王霸)、興義將軍(楊奉)、安集將軍(董承)等。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漢朝將軍位

三國時期的武官官職有什么?大小多大?(如:車騎將軍、奮威將軍、裨將軍、虎翼將軍這些)

三國時間武將官職和漢代一樣的

一品 大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國大將軍、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四征資深者皆為大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 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征蜀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 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為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

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寧朔將軍、

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

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

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 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

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

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

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

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

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 和戎護軍、殄虜護軍

唐朝府兵制,十六衛各有什么職責?排名順序是什么?

1唐十六衛均置大將軍一人﹑將軍二人(中唐以后﹐又有上將軍一人﹐為衛之長)﹐下屬有長史﹑參軍﹑中郎將﹑郎將等。

2

一左右衛

上將軍各一人,從二品;大將軍各一人,正三品;將軍各二人,從三品。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

長史各一人,從六品上。掌判諸曹、五府、外府稟祿,卒伍、軍團之名數,器械、車馬之多少,小事得專達,每歲秋,贊大將軍考課。

錄事參軍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給紙筆。

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勛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藥、過所。

奉車都尉,掌馭副車。有其名而無其人,大陳設則它官攝。駙馬都尉無定員,與奉車都尉皆從五品下。

司階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執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長上各二十五人,從九品下。武后天授二年,置諸衛司階、中候、司戈、執戟,謂之四色官。

二 左右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豹騎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諸門,在皇城四面、宮城內外,則與左右衛分知助鋪。

三左右武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稱長二人,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稱長掌唱警,為應蹕之節。

四左右威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東面助鋪。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五左右領軍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同左右衛。凡翊府之翊衛、外府射聲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主守,則知皇城西面助鋪及京城、苑城諸門。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長上各二十五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同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六左右金吾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宮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水草之宜。凡翊府之翊衛及外府佽飛番上,皆屬焉。師田,則執左右營之禁,南衙宿衛官將軍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職。大功役,則與御史循行。凡敝幕、故氈,以給病坊。兵曹參軍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獵師。騎曹參軍事,掌外府雜畜簿帳、牧養之事。胄曹參軍事,掌同左右衛。大朝會行從,給青龍旗、槊于衛尉。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倉曹參軍事各二人,兵曹參軍事各二人,騎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左右司階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執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將府官如驍衛。有錄事一人,史二人。倉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騎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街典二人,引駕仗三衛六十人,引駕佽飛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隋有察非掾,至唐廢。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領府屬,督京城左右六街鋪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探。入閤日,中郎將一人升殿受狀,衛士六百為大角手,六番閱習,吹大角為昏明之節,諸營壘候以進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凡城門坊角,有武侯鋪,衛士、彍騎分守,大城門百人,大鋪三十人,小城門二十人,小鋪五人,日暮,鼓八百聲而門閉;乙夜,街使以騎卒循行囂襜,武官暗探;五更二點,鼓自內發,諸街鼓承振,坊市門皆啟,鼓三千撾,辨色而止。

七左右千牛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侍衛及供御兵仗。以千牛備身左右執弓箭宿衛,以主仗守戎器。朝日,領備身左右升殿列侍。親射,則率屬以從。胄曹參軍事掌甲仗。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儀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上日,執御弓箭者亦自備以入宿。主仗每月上,則配以職,行從則兼騎曹。中郎將各二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唐改備身郎將曰將軍,備身將曰中郎將,千牛左右、備身左右曰千牛備身。初置備身主仗。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四人。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千牛備身十二人,備身左右十二人,備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千牛備身掌執御刀,服花鈿繡衣綠,執象笏,宿衛侍從。備身左右掌執御弓矢,宿衛侍從。備身,掌宿衛侍從。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供奉侍衛。凡千牛及備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皆上將軍領之,中郎將佐其職。有口敕,通事舍人承傳,聲不下聞者,中郎將宣告。

八左右監門衛

上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將軍各二人。掌諸門禁衛及門籍。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駕仗及監門衛,衛以帳報內門。凡朝參、奏事、待詔官及繖扇儀仗出入者,閱其數。以物貨器用入宮者,有籍有傍。左監門將軍判入,右監門將軍判出,月一易其籍。行幸,則率屬于衙門監守。

長史,掌判諸曹及禁門,巡視出入而司其籍、傍。余同左右衛。兵曹參軍事兼掌倉曹,胄曹兼掌騎曹。

左右翊中郎將府中郎將,掌涖宮殿城門,皆左入右出。中郎將各四人,長史各一人,錄事參軍事各一人,兵曹參軍事各一人,胄曹參軍事各一人。有錄事一人,史二人,亭長二人,掌固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監門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長六百八十人,長入長上二十人,直長長上二十人。監門校尉掌敘出入。唐改監門府郎將為將軍。

求中國漢朝時期“武官”官職詳細列表,以及“文官”官職列表!好的加分!!

漢朝將軍位

一品 大將軍 (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二品 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以上為三公級將軍)

撫軍大將軍、中軍大將軍、上軍大將軍、鎮軍大將軍、鎮國大將軍

南中大將軍(以上為二品大將軍)

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以上為四征將軍)

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以上為四鎮將軍)

三品 中領軍(資深者為領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安東將軍、安南將軍、安西將軍、安北將軍(以上為四安將軍)

平東將軍、平南將軍、平西將軍、平北將軍(以上為四平將軍)

征蜀將軍、征虜將軍、鎮軍將軍、鎮護將軍、安眾將軍、安夷將軍

安遠將軍、平寇將軍、平虜將軍、平狄將軍、平難將軍

輔國將軍、虎牙將軍、輕車將軍、冠軍將軍、度遼將軍、橫海將軍(以上為三品雜號將軍)

四品 中護軍、武衛將軍(中護軍資深者為護軍將軍。以上為禁衛軍)

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射聲校尉(以上野戰軍五校尉)

中堅將軍、驍騎游擊將軍、左軍將軍(以上為四品常設將軍)

建威將軍、建武將軍、振威將軍、振武將軍、奮威將軍

奮武將軍、揚威將軍、揚武將軍、廣威將軍、廣武將軍

寧朔將軍、左積射將軍、右積射將軍、強弩將軍(以上為四品雜號將軍)

東中郎將、南中郎將、西中郎將、北中郎將(以上為四中郎將)

振威中郎將、建義中郎將、奉義中郎將、平虜中郎將

典軍中郎將、撫軍中郎將、武衛中郎將、司金中郎將、司律中郎將

護匈奴中郎將、率善中郎將(以上為四品雜號中郎將)

戊己校尉、平虜校尉、討寇校尉、建忠校尉、護羌校尉

護東羌校尉、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東夷校尉(以上為派遣軍)、監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五品 偏將軍、裨將軍(以上為五品常設將軍)

鷹揚將軍、折沖將軍、虎烈將軍、宣威將軍、威遠將軍、寧遠將軍

伏波將軍、虎威將軍、凌江將軍、蕩寇將軍、昭武將軍、昭烈將軍

昭德將軍、討逆將軍、破虜將軍、討寇將軍、宣德將軍、威虜將軍

捕虜將軍、殄吳將軍、殄夷將軍、揚烈將軍、建忠將軍、立義將軍

懷集將軍、橫野將軍、樓船將軍、復土將軍、忠義將軍、建節將軍

翼衛將軍、討夷將軍、懷遠將軍、綏邊將軍(以上為五品雜號將軍)

安夷護軍、撫夷護軍(以上為監軍或護軍)

六品 和戎護軍、殄虜護軍 (以上為雜號護軍)

兩漢時期的將軍名號

1、西漢將軍名號:

注:以下人物名錄不完全,作參考用

1)大將軍:地位崇高,位上公,武帝后大將軍同為大司馬。韓信、竇嬰、衛青、霍光、王鳳先后擔任此職。

2)驃騎將軍:武帝元狩二年置,與大將軍同列大司馬。霍去病曾任此職。

3)車騎將軍:漢高帝時就有,靳歙、衛青、張安世、王音等曾任此職,掌宮衛禁軍。 4)衛將軍:漢高帝時就有,王恬啟、宋昌、張安世等曾任此職,掌南北軍。

5)上將軍:呂后七年時以呂祿為之。

6)前將軍:武帝時趙信、李廣曾為之。

7)左將軍:武帝時公孫賀、荀彘曾為之。

8)右將軍:武帝時蘇建、趙食其曾為之。

9)后將軍:武帝時李廣、曹襄曾為之。

10)中將軍:武帝時公孫敖曾為之。

11)游擊將軍:漢高帝時就有,陳豨、蘇建、韓說曾為之。

12)復土將軍:文帝七年以張武為之。

13)將屯將軍:文帝七年以屬國悍為之,武帝時王恢為之。

14)驍騎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李廣為之。

15)護軍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韓安國為之,諸將皆屬之。

16)輕車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公孫賀為之,后李蔡曾任此職。

17)材官將軍:武帝元光二年以太中大夫李息為之。

18)騎將軍:武帝元光年間以公孫敖為之。

19)伏波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路博德為之,擊南越。

20)樓船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楊仆為之,先后擊南越、朝鮮。

21)戈船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歸義越侯嚴為之,擊南越。

22)下瀨將軍:武帝元鼎五年以歸義越侯甲為之,擊南越。

23)橫海將軍:武帝元鼎六年以韓說為之。

24)浮沮將軍:武帝元鼎六年以公孫賀為之。

25)匈河將軍:武帝元鼎六年以趙破奴為之。

26)十二部將軍:武帝元封元年置十二部將軍伐匈奴(?)。

27)拔胡將軍:武帝元封四年以郭昌為之。

28)因杅將軍:武帝太初元年以公孫敖為之,因杅為地名。

29)貳師將軍:武帝太初元年以李廣利為之,征大宛。因貳師城而得名。

30)浚稽將軍:武帝太初二年以趙破奴為之,征匈奴。因浚稽山而得名。

31)強弩將軍:武帝時李沮曾以左內史為之。

32)度遼將軍:昭帝元鳳三年以中郎將范明友為之,因度遼水而得名。

33)虎牙將軍:宣帝本始二年以田順為之。

34)蒲類將軍:宣帝本始二年以趙充國為之,因蒲類澤而得名。

35)祈連將軍:宣帝本始二年以田廣明為之,因山得名。

36)破羌將軍:宣帝神爵元年以辛武賢為之。

37)護羌將軍:王尊曾為之。

38)奮威將軍:元帝永光二年以太常任千秋為之。

39)建威將軍:元帝永光二年以韓次君為之。

40)步兵將軍:平帝元始五年以執金吾王駿為之。

41)文成將軍:武帝元狩中,以少翁為之。

42)五利將軍、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元鼎四年,拜欒大五利將軍,并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

43)天道將軍:封禪書中說,天子刻玉印為“天道將軍”。

2、新莽將軍名號: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官職改動甚多。新朝以四輔、三公、四將為十一公,其中四將為更始將軍(曾改寧始將軍)、衛將軍、立國將軍、前將軍。另設置不少雜號將軍,如:司命將軍、五威將軍(五威中城、前關、左關、右關、后關將軍)、九武將軍(九人,均以武為號)、虎賁將軍、厭難將軍、震狄將軍、振武將軍、平狄將軍、相威將軍、鎮遠將軍、誅貉將軍、討穢將軍、奮武將軍、定胡將軍、田禾將軍、著武將軍、平蠻將軍、填外將軍、捕盜將軍等。

王莽始建國三年,曾令七公(太師、太傅、國師、國將、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六卿(納言、作士、秩宗、典樂、共工、予虞)號皆兼稱將軍。地皇元年又設前后左右中五大司馬之位,賜諸州牧號為大將軍,郡卒正、連帥、大尹為偏將軍,屬令長裨將軍,縣宰為校尉。

3、東漢將軍名號:

東漢大致沿襲西漢,將軍可大致分為重號將軍與雜號將軍。重號將軍不常置,比公者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四職;位上卿者有前后左右將軍等。光武帝時,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后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后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憲,數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以后,大將軍常錄尚書事,東漢外戚多以此職而秉朝政,如梁冀、竇武、何進等。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初為大將軍,后讓大將軍位與袁紹。除以上將軍外,明帝初所置的度遼將軍,職掌護衛南單于眾新降有二心者,以后數有不安,遂為常守。

東漢前后的雜號將軍甚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雜號將軍中加“大”者權力也大,常節制數路將軍。有史可查的東漢雜號將軍以及擔任人員有:

驃騎大將軍(杜茂、景丹)、建威大將軍(耿弇)、建義大將軍(朱佑)、強弩大將軍(陳俊)、虎牙大將軍(蓋延)、征南大將軍(岑彭)、征西大將軍(馮異)、河西大將軍(竇融)、西州大將軍(隗囂)、橫野大將軍(王常);驍騎將軍(劉振、樊崇、劉歆、劉喜)、建威將軍(鄧尋)、振威將軍(宋登、馬武)、強弩將軍(陳俊)、積弩將軍(馬音、傅俊)、積射將軍(焦進)、征西將軍(耿秉、馬賢、司馬鈞)、征虜將軍(祭遵)、誅虜將軍(劉隆、王霸)、捕虜將軍(馬武)、威虜將軍(馮駿)、越騎將軍(劉宏)、復漢將軍(鄧曄)、輔漢將軍(于康)、輔威將軍(臧宮)、武威將軍(劉尚)、武鋒將軍(竺曾)、平狄(一作平敵)將軍(龐萌、朱鮪、孫咸)、赤眉將軍(耿欣)、中堅將軍(杜茂)、宣德將軍(梁統)、伏波將軍(馬援)、漢忠將軍(王常)、度遼將軍(明帝以后常置)、蕩寇將軍(周盛)、討虜將軍(王霸)、破虜將軍(鄧奉、賈復、董卓)、破奸將軍(侯進)、刺奸將軍(祭遵)、游擊將軍(鄧隆)、樓船將軍(段志)、孟津將軍(馮異)、都護將軍(賈復)、揚化將軍(堅鐔)、忠義將軍(陸康)、揚武將軍(馬成)、威寇將軍(楊茂)、偏將軍(王霸)、興義將軍(楊奉)、安集將軍(董承)等。

其實以上這些還很不完全,據《通典》記載,還有征東將軍(漢獻帝初平三年以馬騰為之,或云以張遼為之)、征南將軍(漢光武建武二年置,以馮異為之)、鎮東將軍(后漢末曹操為之)、鎮南將軍(后漢劉表為之)、鎮西將軍(后漢劉表為之)、安東將軍(后漢陶謙、曹休曾為之)、安南將軍(光武元午以岑彭為之)、安西將軍(后漢末段煨為之)、平北將軍(漢獻帝以張燕為之)、鷹揚將軍(后漢建安中魏武以曹洪為之)、討逆將軍(后漢末以孫策為之、凌江將軍(后漢置,以羅獻為之)等等。

西漢官職表

一, 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共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政府的行政決策,并負責具體的執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于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于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二, 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一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復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職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 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 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臺署長, 主典臺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歷。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歷,龜卜,請雨事。

治歷, 主歷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 掌星歷。

望氣佐, 主望氣。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臺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靈臺。

靈臺侍詔, 分掌星,日,天象,鐘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 秩俸百石, 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 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 秩俸百石至斗食, 協助令,丞。

祝人, 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 百石至斗食, 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 主廚。

屠者, 主屠牲。

衛士, 主警衛。

太卜屬官:

太卜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卜問。

太卜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助佐太卜令。

員吏, 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 掌醫藥。

諸宗廟寢屬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 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 主宗廟。

寢郎, 主守寢。

園郎, 主守園。

員吏,

衛士, 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育弟子,國有疑問,掌承問對。

博士弟子,

歌吹諸生。

2,光祿勛

光祿勛,由秦郎中令演化而來,主管宮廷內的警衛事務,但是實際的權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這里,同時這里又是候補官員集中訓練的地方。

光祿勛官吏:

光祿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光祿丞, 秩俸千石,

車郎將, 秩俸比千石,

戶郎將, 秩俸比千石,

騎郎將, 秩俸比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郎中三將,主宿衛護從。

做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五官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右中郎將, 秩俸比二千石, 此三郎將統稱中郎將,主宿衛護從。

虎賁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羽林中郎將,秩俸比二千石, 此二將統稱為虎賁羽林,主宿衛護從。

光祿大夫, 秩俸比二千石,

太中大夫, 秩俸比一千石,

中散大夫, 秩俸六百石,

諫議大夫, 秩俸六百石, 此四大夫掌故問應對,為皇帝謀事。

議郎, 秩俸六百石, 為皇帝謀事。

仆射, 秩俸比千石, 主賓贊受事。

謁者, 秩俸比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常侍謁者, 秩俸六百石, 主賓贊受事。

給事謁者, 秩俸四百石, 主賓贊受事。

主事,

員吏,

掾。

3,衛尉

衛尉,秦時官名,西漢景帝初更名為中大夫令,有元年復為衛尉。

衛尉職掌宮門衛屯兵,是一個武職,是皇帝的禁衛司令,西漢兵制在京師有南北兩軍,北軍由執金吾領,掌京師的徼巡,南軍由衛尉統領,掌官門內屯兵。

衛尉官吏:

衛尉卿, 秩俸中二千石, 銀印青綬。

衛尉丞, 秩俸千石, 衛尉卿助手。

公車司令, 秩俸六百石, 掌殿司馬門,夜繳宮中。

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南宮衛士丞,

南宮衛士員吏,

南宮衛士,

北宮衛士令,秩俸六百石

北宮衛士丞,

北宮衛士員吏,

北宮衛士,

衛尉員吏,

衛尉衛士,

左都侯, 秩俸六百石, 掌劍戟,繳巡宮。

右都侯, 秩俸六百石,

宮殿掖門司馬,秩俸比千石。

4,太仆

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及牲畜事務。

太仆官吏:

太仆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車馬,天子每出,負責安排前后的禮儀隊伍。

太仆丞,

太廄令,

太廄丞,

太廄尉;

未央令,

未央丞,

未央尉;

家馬令,

家馬丞,

家馬尉;

邊郡六牧師苑令,

邊郡六牧師苑丞;

考工令, 秩俸六百石, 制作兵器,弓弩刀鎧。

考工左丞, 協助考工令。

考工右丞, 協助考工令。

5,廷尉

廷尉主管刑法和監獄以及審判案件。

廷尉官吏:

廷尉,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廷尉丞,

廷尉左監,

廷尉右監,

廷尉左平,

廷尉右平,

廷尉正。

6,大鴻臚

大鴻臚,原稱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為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

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

大鴻臚官吏:

大鴻臚,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鴻臚文學,

大行治禮丞,

大行卒史,

行人,

翻譯,

主客。

7,宗正

宗正主管皇室的宗室事務,皇帝,諸侯王,外戚男女的姻親嫡庶等關系都由宗正來記錄。

宗正官吏:

宗正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宗正丞, 秩俸比千石,

宗正員吏,

公主家令,

公主丞。

8,大司農

大司農主管全國的賦稅錢財,是漢朝的中央政府財政部,凡國家財政開支,軍國的用度,諸如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均輸漕運,貨幣管理等都由大司農管理。

大司農官吏:

大司農,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大司農丞,秩俸千石, 掌財政收支的統計財會事。

大司農部丞, 共有是三人,負責十三州事務。

治粟都尉,

太倉令,

太倉丞;

均輸令,

均輸丞;

平淮令,

平淮丞;

都內令,

都內丞;

籍田令,

籍田丞;

斡官令,

斡官丞;

鹽市令,

鹽市丞;

郡國鹽鐵官,

常平倉官,

大司農史,

稻田使者,

郡國農官,

榷沽官。

9,少府

少府主管皇室的財錢和皇帝的衣食住行等各項事務以及山海池澤之稅。

少府機構官吏:

官名 俸祿 職掌

少府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掌山河池澤之稅,以供皇室之用。

少府丞, 秩俸比一千石, 輔佐少府卿治事。

符節令, 秩俸六百石, 率符節臺,主符節事。

蘭臺屬官:

御史中丞,秩俸一千石, 領殿中蘭臺,掌圖書秘籍,受公卿奏事,糾舉不法。

侍御史, 秩俸六百石, 分五曹辦事。

御史員, 秩俸六百石, 留臺治百官。

尚書屬官:

尚書令, 秩俸一千石, 掌皇上的奏章及出納。

尚書仆射,秩俸六百石, 主章奏文書,尚書令不在時,可代行時。

尚書丞, 秩俸四百石, 佐尚書仆射。

侍曹尚書, 主丞相御史事。

二千石曹尚書, 主刺史二千石事。

戶曹尚書, 主吏民上書事。

客曹尚書, 主外國四夷事。

三公尚書, 主斷獄事。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掌諸醫。

協律都尉, 掌校正樂律。

供皇帝服御諸令丞屬官:

織室令, 主織。

東園匠令, 做陵內器物,有十六丞。

鉤盾令, 主近苑囿。

尚方令, 主作器物。

尚書待治, 尚書令的屬官。

御府令, 主天子衣服。

采珍寶金玉令, 主才珠寶金玉。

太官令, 主膳食,屬官有尚食,尚席,食監三丞。

湯官令, 主餅餌。

導官令, 主擇米。

若盧令, 主藏兵器。

水衡都尉, 掌上林苑,有五丞。

水衡都尉丞, 協助水衡都尉。

上林令, 主上林,有八丞,十二尉。

均輸令, 有四丞。

均輸丞, 協助均輸令。

御羞令,

禁圃令,

輯濯令,

鐘官令, 主鑄錢。

技巧令,

六廄令, 掌天子六廄。

辯銅令, 主分辨銅之種類。

黃門令丞屬官:

黃門令,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黃門,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駙馬,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中謁者,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黃門署長, 掌侍左右,通報內外。

三, 除九卿外的其他諸卿

1,執金吾

執金吾領京師北軍,掌京師徼循。

執金吾的官吏:

執金吾, 秩俸二千石。

中壘令,

中壘丞;

寺令,

寺丞;

武庫令,

武庫丞;

都般令,

都般丞;

式道左中侯,

式道左中丞;

式道右中侯,

式道右中丞;

左京輔都尉,

左京輔都尉丞;

右京輔都尉,

右京輔都尉丞。

2,將作大匠

將作大匠,原為將作少府,本是從少府中分離出來,主要是掌治宮室。

將作大匠的官員:

將作大匠,秩俸二千石,銀印青綬。

石庫,

東園主章,

六章長丞,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

3,大長秋

大長秋是后宮皇后的官署,秩俸二千石。

4,右扶風

右扶風,原名為都尉,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5,京兆尹

京兆尹,原名為內史或是右內史。是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6,左馮翊。

左馮翊,京師三輔地區的行政長官。

四, 郡國

漢朝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郡國同級。

郡國的編制:

郡守, 秩俸二千石, 掌一郡大小事。

國相, 秩俸二千石, 掌一國大小事。

都尉, 比二千石,

郡丞, 秩俸六百石,

長史, 秩俸六百石,

功曹史,

五官掾,

督郵,

郡府屬官:

主記事掾史, 主錄記事。

錄事掾史, 主記。

奏事掾史, 主奏議事。

少府史, 總典守相私家財務出納。

門下督賊曹, 主兵衛,巡查侍從。

門下賊曹, 主侍衛。

府門亭長, 主守衛。

門下議曹史, 主謀議。

門下掾, 雜務人員。

門下史, 雜務人員。

門下書佐, 雜務人員。

門下小吏, 雜務人員。

民政官員:

戶曹掾史, 主民戶,祭祀,農桑。

田曹掾史, 主墾埴畜養。

水曹掾史, 郡國水利人員。

時曹掾史, 主時節祭祀。

比曹掾史, 主郡內財物,尾數之檢核。

財政官員:

倉曹掾史, 主倉谷事。

金曹掾史, 主貨幣鹽鐵事。

計曹掾史, 主上計之事。

市掾, 主市政。

兵政官員:

兵曹掾史, 主兵事。

尉曹掾史, 主徒卒轉運事。

政法官員:

賊曹掾史, 主盜賊事。

塞曹掾史, 掌邊塞之職。

賊捕掾, 主捕盜賊。

決曹掾史, 斷罪決獄。

辭曹掾史, 主辟訟事。

交通官員:

督郵掾, 主奉詔系捕,錄送囚徒,催租點兵。

法曹掾史, 主郵驛。

漕曹掾史, 主漕運糧草事。

教育衛生官員:

學官掾史, 主郡學校事。

郡掾祭酒, 主教育。

學經師, 主教育。

文學史, 主教育。

醫曹掾史, 主醫藥事。

五, 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與郡國同級,掌管西域各國。

西域都護府官吏:

西域都護, 秩俸二千石,

西域都護副較尉,秩俸比二千石,

西域都護丞,

西域都護司馬,

西域都護候,

西域都護千人。

六, 縣制

縣一級的地方行政機構:

漢朝在郡以下設縣,大縣(萬戶以上)設縣令,小縣(萬戶以下)設縣長,都是一縣的最高長官。與縣同一個級別的地方行政機構還有道,國,邑。國是侯國;邑是皇后,皇太后,公主的封地;境內有少數民族居住的稱為道。

縣官員:

縣令, 秩俸為一千石至六百石,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縣長, 秩俸五百石至三百石, 管轄縣內的所有政務。

功曹史, 總揆眾事。

縣尉,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掌縣軍事。

縣丞, 秩俸四百石至二百石,

主簿, 縣府門長,官眾事。

廷掾, 督鄉事。

主記室, 管文書。

少府, 主財用。

門下游繳,

門下賊曹, 主兵衛。

門下議曹, 參議諸事。

門下掾史,

閭師。

縣佐,

縣史, 秩俸百石以下。

七,縣以下的機構

縣以下的基層機構是鄉,里,亭。

漢制是十里一亭,十亭一鄉。

鄉官主要有三老。薔夫,游繳。三老掌教化,薔夫掌一鄉之行政,兼收賦稅,游繳捕盜賊,官治安。

鄉下有里,什,伍。里設里長,什設什長,伍設伍長,亭設亭長,秩俸百石以下。

漢朝郡:

名稱 治所

京兆尹, 長安

右扶風, 長安。

左馮翊, 長安。

河南郡, 雒陽。

東郡, 濮陽。

穎川郡, 陽翟。

汝南郡, 平輿。

沛郡, 相。

南陽郡, 宛。

瑯琊郡, 東武。

東海郡, 郯。

會稽郡, 吳。

豫章郡, 南昌。

南海郡, 番禺。

交趾郡, 贏僂。

日南郡, 西卷

蜀郡, 成都。

益州郡, 滇池。

武威郡, 姑藏。

張掖郡, 觖得。

敦煌郡, 敦煌。

太原郡, 晉陽。

涿郡, 涿。

西域都護府, 烏壘。

渤海郡, 浮陽。

遼東郡, 襄平。

樂浪郡, 朝鮮。

左武衛大將軍是什么官職呢?

正三品

隋唐品級(五品以上):

正一品:太尉

從一品:上柱國

正二品:柱國

從二品:上大將軍、尚書左仆射

正三品:大將軍、兵部尚書、衛尉卿、左衛大將軍、右衛大將軍、左武衛大將軍、右武衛大將軍、左武候大將軍、右武候大將軍、左領左右府大將軍、右領左右府大將軍

滿意請采納

唐朝左武衛大將軍,相當于現在什么職位?

唐朝是府兵制

十二衛就是主力兵

相當于國民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兵團編制或者解放軍的集團軍編制

至于1樓所謂正三品相當宰相是放屁

如果說正三品都是宰相,那唐朝有幾十個

準確來說在唐有府兵制的時代(也就是前期),是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知政事、還有三省實際長官這些才是宰相,如果認為三品就是宰相就大錯特錯了

因為唐代尊左,所以左武衛大將軍相當于現代的軍區一號首長(有軍權的那個,政委不算),而右武衛相當于二號首長(同上)

至于二樓的那個北京軍區司令也屬于十二衛但是不屬于左武衛,而是其他的衛(皇帝近衛軍那個,就像武則天時期的千牛衛一樣)

關于武衛將軍的編制是多少和武衛將軍的編制是多少年的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432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