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默都有哪些詩(關于默的詩)
大家好,今天來為大家解答關于馬默都有哪些詩這個問題的知識,還有對于關于默的詩也是一樣,很多人還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讓我來為大家分享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生必讀、背的古詩、詞、古文
《論語》十則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曹劌論戰 《左傳》
三峽 酈道元
與朱元思書 吳 均
出師表 諸葛亮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五柳先生傳 陶淵明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韓 愈
始得西山宴游記 柳宗元
陋室銘 劉禹錫
岳陽樓記 范仲淹
醉翁亭記 歐陽修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 轍
墨池記 曾 鞏
愛蓮說 周敦頤
送東陽馬生序 宋 濂
關睢 《詩經》
蒹葭 《詩經》
君子于役 《詩經》
陌上桑 漢樂府
龜雖壽 曹 操
觀滄海 曹 操
歸園田居 陶淵明
飲酒 陶淵明
木蘭詩 北朝民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使至塞上 王 維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 白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行路難 李 白
宣州謝月兆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黃鶴樓 崔 顥
望岳 杜 甫
春望 杜 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 甫
題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 愈
秋詞 劉禹錫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觀刈麥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雁門太守行 李 賀
赤壁 杜 牧
泊秦淮 杜 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無題 李商隱
夢江南 溫庭筠
相見歡 李 煜
漁家傲 范仲淹
浣溪沙 晏 殊
登飛來峰 王安石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水調歌頭 蘇 軾
浣溪沙 蘇 軾
醉花陰 李清照
游山西村 陳 游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過零丁洋 文天祥
別云間 夏完淳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山坡羊?潼關懷古 張養浩
論詩 趙 翼
己亥雜詩 龔自珍
形容華山壯闊美麗的經典詩句集合四十句
形容華山壯闊美麗的經典詩句(篇一)
1.《題華山圖》元朝·大圭 ? ? ? ? 秋清仙掌凈無塵,露洗蓮花玉色新。函谷雞鳴天下曉,云中猶有醉眠人。
2.巨靈危峭峙金天,俯瞰群山脈脈連。東岱北恒分保障,秦皇漢武歷封禪。金城秀繞三峰翠,玉井花開十丈蓮。盛世褒封應有自,愿歷靈異產多賢。
3.《華山孤松》唐朝·張蠙 ? ? ?石罅引根非土力,冒寒猶助岳蓮光。 綠槐生在膏腴地,何得無心拒雪霜。
4.半空隔風雨,萬壑聞長松。我往采三秀,騎龍蓮花峰。
5.《宿五華山懷德清別業》宋朝·趙孟頫
6.池蓮井蓮俱無征,上峰下峰空復情。山崩地陷忽露形,爛熳化作千娉婷。水晶之宮秋眇冥,綠娟紅膩琉璃屏。俊驢健仆風泠泠,欲行不行杳難名。漢皋洛浦方合并,野人解唱江南聲。
7.詠華山
8.山掌林中第一人,鶴書時或問眠云。莫言疏野全無事,明月清風肯放君。
9.泰華三峰秀可知,官橋駐馬已多時。削成平地五千仞,壯觀西州第一奇。雪壓天池龍臥穩,云深仙掌鶴歸遲。先天舊學無從問,幾度躊躇劇望思。
10.藏卻胸中萬卷書,卻來山頂結茅廬。當時若也羈韁鎖,爭得高名是世疏。
11.《訪甘泉小華山·其一》明朝·王漸逵 ? ? ?小華峰頂一振衣,空山煙雨漫霏霏。須臾日出海天靜,點綴羅浮看更奇。
12.域中有五岳,國家謹時祀。華岳居其一,作鎮雄西裔。唐號金天王,今封順圣帝。吁咈哉若神,僭竊同天地。
13.《樓樞蜜過華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謹用韻作·且說高王寬法律》宋朝·鄭剛中 ? ? 且說高王寬法律,從他漢武好神仙。關中脫使鬧如鼎,自屏山樊能安然。
14.《寄張帝臣時帝臣攜家住華山》清朝·王又旦 ? ? ? 他時貨畚似春農,聊就青山策短筇。直豁云煙棲八口,平攜雞犬入三峰。炎天樹尚留殘雪,靜夜人還伴怪松。我去關東空悵望,城頭出沒碧芙蓉。
15.《嘗見石刻本華山圖以為形似不過如此及既登而》明朝·王履
16.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18.蹊徑縈紆曲似鉤,九華人寂水空流。半林青照千山暝,一榻松風六月秋。石磴步沖銀漢近,洞簫聲斷彩云浮。登臨不盡豪吟興,遍倚西風十二樓。
19.《偕陳渭仁吳子見朱引恬南濱游攝山?般若臺院次日邀釋卓群入寶華山·其二》清朝·姚鼐 ? ?萬葉霜凋變錦叢,雙巖金碧擁行宮。宮門右畔溪橋石,竟日涼飔響墜紅。
20.故人相別動相思,此地相逢豈素期。九子峰前閑未得, 五溪橋上坐多時。甘泉從幸余知忝,宣室征還子未遲。 且飲一杯消別恨,野花風起漸離披。
形容華山壯闊美麗的經典詩句(篇二)
21.《陰晦中忽見華山》宋朝·馮璧 ? ? 吏部能開衡岳云,坡仙曾借海宮春。蓮峰清曉忽自獻,二公何人予何人。
22.白云深似海,長日睡瞢騰。脫帽露雙髻,支頤曲一肱。聞鵑時已定,化蝶夢無憑。惆悵華山頂,無人得解登。
23.遠策追夙心。靈山協久要。天倪臨紫闕。地道通丹竅。未乘琴高鯉。且縱嚴陵釣。若蒙羽駕迎。得奉金書召。高馳入閶闔。方覩靈妃笑。
24.《樓樞蜜過華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謹用韻作·四皓已閑猶管事》宋朝·鄭剛中 ? ?四皓已閑猶管事,留侯事了始求仙。仙人石上出一手,寓意后人非偶然。
25.《題華山圖》宋朝·馬默 ? ? ?南山南面五千仞,瀑步飛來自山頂。真人言我昔曾登,爭奈今生都不省。華山北面始披圖,萬壑千峰一一殊。長記真人言向我,曾登山頂看寰區。
26.《王黃華山水小景二首·此紙無脂粉氣》宋朝·陸文圭 ? ? 此紙無脂粉氣,之子有山水淫。當時以意摸定,今我以目登臨。
27.馬上行人思九華,飄飄高興滿天涯。排空峭石生玄筍,落日奇峰掛赤霞。仙掌九秋傾露屑,天河半夜礙星槎。云中五老應招手,呼我來游太乙家。
28.玉立金華霄漢間,帝封天女鍚仙山。被他走下嚴灘去,一水窮追竟不還。
29.詩名【華山南望春】年代:【唐】 作者:【朱景玄】 體裁:【五排】靈岳多異狀,巉巉出虛空。閑云戀巖壑,起滅蒼翠中。皓氣澄野水,神光秘瓊宮。鶴巢前林雪,瀑落滿澗風。春盡花未發,川回路難窮。何因著山屐,鹿跡尋羊公。
30.《趙虛中有石名小華山以詩借之》宋朝·陳與義 ? ? ? 君家蒼石三峰樣,磅礴乾坤氣象橫。賤子與山曾半面,小窗如夢慰平生。爐煙巧作公超霧,書冊尚避秦皇城。病眼朝來欲開懶,借君巖岫障新晴。
31.《題龍華山》唐朝·郭震 ? ? ?昔年曾到此山來,百鳥聲中酒一杯。最好寺邊開眼處,段文昌有讀書臺。
32.北斗秋橫云髻影。鶯羽衣輕,腰減青絲剩。一曲游仙聞玉聲。月華深院人初定。十二闌干和笑憑。風露生寒,人在蓮花頂。睡重不知殘酒醒。紅簾幾度啼鴉暝。
33.窮探雖得盡幽奇,山勢須從遠望知。幾朵芙蓉開碧落,九天屏嶂列旌麾。高同華岳應天忝,名亞匡廬卻稍卑。信是謫仙還具眼,九華題后竟難移。
34.《游金華山禪院》唐朝·貫休 ? ? ? ?茲地曾棲菩薩僧,旃檀樓殿瀑崩騰。因知境勝終難到, 問著人來悉不曾。斜谷暗藏千載雪,薄嵐常翳一龕燈。 多慚不及當時海,又下嵯峨一萬層。
35.幽居倚翠巒,塵事不相干。天地醉來小,琴棋靜里歡。雨苔春徑綠,風竹夜窗寒。若問長生術,金爐有寶丹。
36.函關已吊玄元宅,鄭圃還過御寇家。問渡漆園風雨里,卻臨秋水誦南華。
37.《固園席上次韻答茅原華山》宋朝·趙鐘麒 ? ? ?百尺云中五鳳樓,櫻花墨鳳競千秋。春來瀛海無雙色,人占扶桑第一流。文字緣深風義合,林泉景麗醉吟收。與君詩酒開懷飲,勝作山陰十日游。
38.《過池陽,舟中望九華山》宋朝·楊萬里 ? ? ?役役催行邁,忽忽過此春。杯翻五湖月,箏掃九華云。不是風煙好,何緣句子新。茲游四千里,今日過三分。
39.《和江虞仲華山二絕·仙人掌》宋朝·鄭剛中 ? ? 意象軒軒勢入云,為誰出手若經綸。夜扶星斗朝擎日,氣力何知幾萬鈞。
40.華山宮殿白云封,不見當年打睡翁。貪看終南山色好,不知紅日下前峰。
形容華山陡峭的經典古詩詞四十九條
形容華山陡峭的經典古詩詞【篇一】
1.《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其二》明朝·李攀龍 ? ? ? ? 縹緲真探白帝宮,三峰此日為誰雄。蒼龍半掛秦川雨,石馬長嘶漢苑風。地敞中原秋色盡,天開萬里夕陽空。平生突兀看人意,容爾深知造化功。
2.石頭犖確水縱橫,過雨山閑草屨輕。未到上方先滿意,倚天青壁看云生。
3.秀色似匡廬,芙蓉擬不如。遙知五老者,深羨九華居。采藥閑騎鹿,眠云或著書。歲華詎云晚,于此遂吾初。
4.寶華山上暗生春,春滿書齋不二門。妒病難醫今有藥,老僧同榻爾何能。
5.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6.詩名【華山南望春】年代:【唐】 作者:【朱景玄】 體裁:【五排】靈岳多異狀,巉巉出虛空。閑云戀巖壑,起滅蒼翠中。皓氣澄野水,神光秘瓊宮。鶴巢前林雪,瀑落滿澗風。春盡花未發,川回路難窮。何因著山屐,鹿跡尋羊公。
7.《再入華山》明朝·李寄 ? ? 客病經年矣,葳甤拄杖行。名山真是藥,到此便身輕。
8.《游華山四絕·其二》宋朝·趙秉文 ? ? 我與青山有舊盟,淡云微雨忽渝平。朝來自獻三峰出,真個山神不世情。
9.《登九華山》宋朝·曹清 ? ? ?浮生江路水茫茫,彭澤原非令故鄉。為訪子明尋玉澗,也因太白宿云房。詩摩古壁搜遺韻,井煉丹砂辨舊方。從此欲歸情復結,擬移亭舍筑山傍。
10.青瑩玉樹色,縹緲羽人家。--李白
11.《過華山》宋朝·潘閬 ? ? ?高愛三峰插太虛,掉頭吟望倒騎驢。旁人大笑從他笑,終擬移家向此居。
12.《東歸望華山》唐朝-吳融 ? ? 碧蓮重疊在青冥,落日垂鞭緩客程。不奈春煙籠暗淡,可堪秋雨洗分明。南邊已放三千馬,北面猶標百二城。只怕仙人撫高掌,年年相見是空行。
13.《贈兜率庵僧是僧曾隨太平周都峰給舍步訪關西楊斛山侍御遂游華山而歸·其二》明朝·胡直 ? ? 曾逐江東雋,遙尋陜右賢。聯翩登華岳,迢遞返衡巔。口絕波旬語,心依智顗禪。還應有秘要,知欲為誰傳。
14.北斗秋橫云髻影。鶯羽衣輕,腰減青絲剩。一曲游仙聞玉聲。月華深院人初定。十二闌干和笑憑。風露生寒,人在蓮花頂。睡重不知殘酒醒。紅簾幾度啼鴉暝。
15.《題金華山寺壁》宋朝·秦觀 ? ? ?鸞鶴同為汗漫游,天風吹散下滄洲。金華有路通元氣,水繞高寒不斷流。
16.《華山畿》明朝·胡應麟 ? ? ?華山畿,不愿生同棲,但愿死同止。上有雙比翼,下有雙連理。
17.《游金華山禪院》唐朝·貫休 ? ? ? ?茲地曾棲菩薩僧,旃檀樓殿瀑崩騰。因知境勝終難到, 問著人來悉不曾。斜谷暗藏千載雪,薄嵐常翳一龕燈。 多慚不及當時海,又下嵯峨一萬層。
18.《九華山》宋朝·丁謂 ? ? ? 宿月鷗鳧立淺沙,落花蘆荻露人家。天寒夜靜長無物,一片清江浸九華。
19.游春還一笑,自問此何時。徒作田文客,將尋王猛師。雜花明去眼,垂柳蕩閑思。若再驪山過,應添懷古詩。
20.《九華山》清朝·施閏章 ? ? 山到東巖好,橫開翡翠屏。招提含宿雨,洞壁倚寒星。杖底千峰小,煙中九子青。昔人曾燕坐,天柱一荒亭。
21.《訪甘泉小華山·其二》明朝·王漸逵 ? 古今賢哲起高風,五百人間未易逢。寄語希夷莫耽睡,華山今又屬泉翁。
22.何處飛泉不作龍,臺高玉女自清風。忽然天際生奇想,定有真人出上宮。
23.異境良難測,非仙豈合游。星辰方滿岳,風雨忽移舟。 噴月泉垂壁,棲松鶴在樓。因知修養處,不必在嵩丘。
24.山掌林中第一人,鶴書時或問眠云。莫言疏野全無事,明月清風肯放君。
25.《華山廟》唐朝·張籍 ? ? ? 金天廟下西京道,巫女紛紛走似煙。 手把紙錢迎過客,遣求恩福到神前。
形容華山陡峭的經典古詩詞【篇二】
26.《樓樞蜜過華山浩然有念古慕希夷之心謹用韻作·且說高王寬法律》宋朝·鄭剛中 ? ? 且說高王寬法律,從他漢武好神仙。關中脫使鬧如鼎,自屏山樊能安然。
27.當年一上化城峰,十日高眠雷雨中。霽色曉開千嶂雪,濤聲夜渡九江風。此時隔水看圖畫,幾歲緣云住桂叢?卻負洞仙蓬海約,玉函丹訣在崆峒。
28.詩名【華山尋隱者】年代:【唐】 作者:【李頻】 體裁:【五律】自入華山居,關東相見疏。瓢中誰寄酒,葉上我留書。巢鳥寒棲盡,潭泉暮凍余。長聞得藥力,此說又何如。
29.《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其三》明朝·李攀龍 ? ?太華高臨萬里看,中原秋色更漫漫。振衣瀑布青云濕,倚劍明星白日寒。東走峰陰搖砥柱,西來紫氣屬長安。自憐彩筆驚人在,只尺天開謁帝難。
30.《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其四》明朝·李攀龍 ? ? ?徙倚三峰峰上頭,蕭條萬里見高秋。蓮花直撲青天色,玉女常含白雪愁。樹杪云霾沙漠氣,巖前日暈漢江流。停杯一嘯千年事,不擬人間說壯游。
31.《固園席上次韻答茅原華山》宋朝·趙鐘麒 ? ? ?百尺云中五鳳樓,櫻花墨鳳競千秋。春來瀛海無雙色,人占扶桑第一流。文字緣深風義合,林泉景麗醉吟收。與君詩酒開懷飲,勝作山陰十日游。
32.《題池州九華山·其一》元朝·張弘范 ? ? ? 萍浦波平兩岸風,群山爭妒九華雄。城頭秋日掀髯里,檻外詩成極目中。霞日晚時山更翠,江鷗潛處蓼偏紅。樓間多少前賢句,惆悵煙嵐自古同。
33.寂歷山中雨,僧房晝掩門。還來紫峰閣,解帶共清言。危溜千巖落,中峰一澗喧。誰知江令宅,今是給孤園。
34.《寄九華山費拾遺》唐朝·顧非熊
35.云起太華山,云山互明滅。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
36.《華山李煉師所居》唐朝-皮日休 ? ? 麻姑古貌上仙才,謫向蓮峰管玉臺。瑞氣染衣金液啟,香煙映面紫文開。孤云盡日方離洞,雙鶴移時只有苔。深夜寂寥存想歇,月天時下草堂來。
37.巴嶠亭前立,涪江檻外斜。雪堂開洞府,云木上煙霞。葉響非關雨,林香不是花。玉京如可到,從此問丹砂。
38.華山宮殿白云封,不見當年打睡翁。貪看終南山色好,不知紅日下前峰。
39.天下艱難際,全家入華山。幾勞丹詔問,空見使臣還。瀑布寒吹夢,蓮峰翠濕關。兵戈阻相訪,身老瘴云間。
40.《題華山圖》宋朝·馬默 ? ? ?南山南面五千仞,瀑步飛來自山頂。真人言我昔曾登,爭奈今生都不省。華山北面始披圖,萬壑千峰一一殊。長記真人言向我,曾登山頂看寰區。
41.《仙游道士余岫云為從珠溪余隱士求得華山下黃茅岡一曲規作丹室喜而賦之不覺五首·其四》元朝·虞集 ? ? ? 仙游辦得茅千束,華蓋須分屋數間。微詠玉經忘我老,謾調金鼎勝于閑。龍雷變化從舒卷,鶴露清寒自往還。何似綺園諸老者,采芝初不離南山。
42.白也風流遠,冥搜入九華。龍湫晴浴鶴,雪嶠晚明霞。禪榻清分茗,山亭笑問花。登登吟屐瘦,向往藉蓬麻。
43.《過青陽縣,望九華山,云中不真,來早大露,·肩輿過了九華西》宋朝·楊萬里 ? ?肩輿過了九華西,恨殺秋云故故低。遮盡奇峰時放出,逐峰放出不教齊。
44.《仙游道士余岫云為從珠溪余隱士求得華山下黃茅岡一曲規作丹室喜而賦之不覺五首·其一》元朝·虞集 ? ? ? ?華山東下有茅岡,云是毛公舊隱場。清露尚馀丹滿臼,白云今許草為堂。冬憑野燒開畬隴,春托山雷凈石床。從此便為千載計,洞天先拜紫玄章。
45.《偕陳渭仁吳子見朱引恬南濱游攝山?般若臺院次日邀釋卓群入寶華山·其三》清朝·姚鼐 ? ? ? ? ?密樹陰沈般若臺,珍珠泉映井天開。蕭條彌勒龕邊?,一夜橫江風雨來。
46.紫殿諫多防佞口,清秋假滿別明君。惟憂急詔歸青瑣,不得經時臥白云。千載茯苓攜鶴劚,一峰仙掌與僧分。門前舊客期相薦,猶望飛書及主文。
47.玉女洗頭盆,孤高不可言。瀑流蓮岳頂,河注華山根。絕雀林藏鶻,無人境有猿。秋蟾才過雨,石上古松門。
48.華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門未開。雨淋鬼火滅不滅,風送神香來不來。墻外素錢飄似雪,殿前險柏吼如雷。知君暗宰人間事,休把蒼生夢里裁。
49.《登金華山玉京觀中有陳子昂書臺·其二》明朝·楊慎 ? ? ? ?古調今寥落,令人憶拾遺。不圖垂拱世,復睹建安詩。瑟在猶清廟,碑殘尚色絲。紫玚留詠后,千載有鐘期。
描寫華山的詩句
描寫華山的詩句
1.乃悲世上人,求醒終不醒。
2.平臺高數尺,臺上結茅茨。 東西疏二牖,南北開兩扉。 蘆簾前后卷,竹簟當中施。 清冷白石枕 ,疏涼黃葛衣。 開衿向風坐,夏日如秋時。 嘯傲頗有趣,窺臨不知疲。 東窗對華山,三峰碧參差。 南檐當渭水,臥見云帆飛。 仰摘枝上果,俯折畦中葵。 足以充饑渴,何必慕甘肥。 況有好群從,旦夕相追隨。
3.萬乘華山下,千巖云漢中。靈居雖窅密,睿覽忽玄同。 日月臨高掌,神仙仰大風。攢峰勢岌岌,翊輦氣雄雄。 揆物知幽贊,銘勛表圣衷。會應陪玉檢,來此告成功。
4.委綬來名山,觀奇恣所停。山中若有聞,言此不死庭。 遂逢五老人,一謂西岳靈。或聞樵人語,飛去入昴星。 授我出云路,蒼然凌石屏。視之有文字,乃古黃庭經。 左右長松列,動搖風露零。
5.上蟠千年枝,陰虬負青冥。 下結九秋霰,流膏為茯苓。取之砂石間,異若龜鶴形。 況聞秦宮女,華發變已青。有如上帝心,與我千萬齡。 始疑有仙骨,煉魂可永寧。何事逐豪游,飲啄以膻腥。
6.神物亦自閟,風雷護此扃。欲傳山中寶,回策忽已暝。
7.渭水綠溶溶,華山青崇崇。 山水一何麗,君子在其中。 才與世會合,物隨誠感通。 德星降人福,時雨助歲功。 化行人無訟,囹圄千日空。 政順氣亦和,黍稷三年豐。 客自帝城來,驅馬出關東。 愛此一郡人,如見太古風。 方今天子心,憂人正忡忡。 安得天下守,盡得如袁公。
8.秀色橫千里,歸云積幾重。欲依毛女岫,初卷少姨峰。 蓋影隨征馬,衣香拂臥龍。只應函谷上,真氣日溶溶。
9.遙知白石室,松柏隱朦朧。月落看心次,云生閉目中。 五更鐘隔岳,萬尺水懸空。苔蘚嵌巖所,依稀有徑通。
10.幽深足暮蟬,驚覺石床眠。瀑布五千仞,草堂瀑布邊。 壇松涓滴露,岳月泬寥天。鶴過君須看,上頭應有仙。
11.云起太華山,云山互明滅。東峰始含景,了了見松雪。
12.洪壚作高山,元氣鼓其橐。俄然神功就,峻拔在寥廓。 靈跡露指爪,殺氣見棱角。凡木不敢生,神仙聿來托。 天資帝王宅,以我為關鑰。能令下國人,一見換神骨。 高山固無限,如此方為岳。丈夫無特達,雖貴猶碌碌。
13.華山黑影霄崔嵬,金天□□門未開。 雨淋鬼火滅不滅,風送神香來不來。 墻外素錢飄似雪,殿前陰柏吼如雷。 知君暗宰人間事,休把蒼生夢里裁。
14.荊山已去華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親破蔡州回。
15.客路瞻太華,三峰高際天。夏云亙百里,合沓遙相連。 雷雨飛半腹,太陽在其巔。翠微關上近,瀑布林梢懸。 愛此眾容秀,能令西望偏。徘徊忘暝色,泱漭成陰煙。 曾是朝百靈,亦聞會群仙。
16.瓊漿豈易挹,毛女非空傳。 仿佛仍佇想,幽期如眼前。金天有青廟,松柏隱蒼然。
17.蓮華峰下鎖雕梁,此去瑤池地共長。 好為麻姑到東海,勸栽黃竹莫栽桑。
形容女人美麗的詩句
形容女人美麗的詩句
1.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小口一點點,楊柳細腰賽筆管,說話燕語鶯聲。
2.樓中少女弄瑤瑟,一曲未終坐長嘆。
3.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4.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梟梟秋煙里。
5.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
6.眉似遠山不描而黛,唇若涂砂不點而朱。
7.美女卷珠簾,深坐蹙蛾眉,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8.聘聘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9.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10.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11.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輿欲語防飛梭。
12.佳人曉起出蘭房,折來對鏡比紅裝。
13.漸消酒色朱顏淺,欲語離情翠黛低
14.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
15.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16.經珠不動凝兩眉,鉛華銷盡見天真
17.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18.俊眉修眼,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19.梨花一枝春帶雨。
20.臉若銀盤,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
21.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
22.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23.桂華流瓦,纖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24.擢纖纖之素手,雪皓腕而露形。
25.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著流紈素,耳垂明月當。指若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26.昨日亂山昏,來時衣上云。
27.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
28.臨女仿效顰,樂者心自怡。
29.菱葉縈波荷飐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姓馬的詩人有哪些
馬默(北宋 ·神宗、哲宗時期著名詩人) 馬默(1020-1100),字處厚,北宋·單州成武(今山東省成武縣)人。幼時家中貧困,出外苦學,后登進士第,任臨濮縣尉,因受推薦任為監察御史,在職正直敢言。歷懷州通判,升任登州知府,遷曹州、濟州、兗州知府,廣西、河東轉運使,入為衛尉卿,權工部侍郎。北宋·神宗、哲宗時期著名詩人。 幼時家中貧困,出外苦學,徒步詣徂徠從師石介,為得意門生,石介對諸生曰:“馬君他日必為名臣,宜送之山下。”后果登進士第,任臨濮縣尉,知須城縣。因受推薦被任為監察御史,主張應以實績任免官吏在職正直敢言。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為監察御史里行。熙寧元年(1068年)神宗即位后,為懷州通判(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升任登州知府,改三司鹽鐵判官。熙寧四年(1071年)因“性剛嚴疾惡”,“遇事輒言無顧”,論王安石新法不便,被貶任曹州、濟州知府(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二》)。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為廣南西路轉運副使(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七》)。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以朝散大夫為司農少卿(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七四》),改河北都、廣西、河東轉運使(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九一》),甚有政績,頗受士民愛戴。時值馬默除河東轉運使,張伯端前去拜訪他,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張伯端非常敬重其人品,其也十分仰慕張伯端的道法高深。《山西通志》載:“(張伯端)訪扶風馬處厚默于河東”,“冀城紫陽宮即其修煉處”。可見張伯端依附其后,就在冀城(今山西省冀城縣)一道觀中居住修煉他的道法和內丹。此道觀后因張伯端被奉為南宗內丹之祖,而改名為紫陽道觀。元祐三年(1088年)知兗州(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一》)。元祐四年(1089年)入為衛尉卿,權工部侍郎,轉戶部。元祐六年(1091年)以寶文閣待制知徐州(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六八》),晚年提舉鴻慶宮。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因坐附司馬光一黨,以待制致仕。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復職工部侍郎(見《陶朱新錄》)。生平事跡見《宋史·卷三四四》有傳。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病卒于工部侍郎任上,享年80歲。贈開府儀同三司,加贈太保。今僅存詩2首。 馬之純(南宋 · 孝宗、寧宗時期著名學者、詩人、經學家) 馬之純(1143-?),字師文,又字瑩夫,號茂陵,晚年改號竹軒,別號野亭,學者稱野亭先生,南宋 · 婺州東陽(今浙江省金華縣)人。弱冠登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進士第,授福州司法參軍,歷知徽州(今安徽省歙縣),煥章閣侍制,承議郎充江南東路轉運司主管文字,授朝散郎,通判靜江軍府事,不赴,居里潛心研究經籍、六經和諸子百家。南宋 · 孝宗、寧宗時期著名學者、詩人、經學家。 南宋 · 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登進士第,授福州司法參軍,知徽州(今安徽省歙縣),煥章閣侍制。寧宗慶元(1195-1200年)間承議郎充江南東路轉運司主管文字。秩滿,授朝散郎,通判靜江軍府事,未赴,居里受知張木式,潛心研究經籍、六經和諸子百家,人稱為“茂陵先生”。生平事跡見《景定建康志 · 卷四九》、《宋史 · 列傳》等有傳。 南宋 · 寧宗年間病歿于家,卒歲不詳,封太師,贈越國公。葬于武義縣24都寶巖寺(今武義縣馬府下村,其墓已毀成為住居區)。著有《金陵百詠》、《尚書中庸論語說》、《周禮隨解》、《左傳類編》、《紀事編年》等傳世。其《詩文集》據《景定建康志》所錄,編為詩1卷。 馬光祖(南宋 · 理宗、度宗時期著名詩人) 馬光祖(1200-1273),字華父,號裕齋,又號桂山,南宋 · 婺州東陽(今浙江省金華縣)馬宅村人。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登進士第,授新喻主簿,累官至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加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兼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提領戶部財用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進同知樞密院事,知福州、福建安撫使,江東安撫使,再知建康府,任建康知府,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南宋 · 理宗、度宗時期著名詩人。 自幼博覽群書,尤以詩詞見長。南宋 · 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登進士第,授新喻主簿。從真德秀學,累官至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繼加寶章閣直學士、沿江制置使、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兼節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至建康,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錢20萬緡支犒軍民;減租稅,養鰥寡孤疾之人;招兵置寨,給錢助諸軍婚嫁;屬縣稅折收絲綿絹帛,倚閣除免以數萬計;興辦學校,禮賢才,僚屬皆極一時之選。繼調荊湖制置,知江陵府,建康之民思之不已。帝聞之命再知建康府,士女相慶。光祖益思寬養民力,免除以前民欠賦錢百余萬緡,魚利稅課全罷減;又修建明道南軒書院及上元縣學;撙節費用,建平糴倉,貯米15萬石,又為庫貯糴本200余萬緡,發糶常低于市價,以利百姓;修飭武備,防拓要害,邊賴以安。繼進大學士兼淮西總領。理宗寶祐(1253-1358年)間升任提領戶部財用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不畏貴戚、豪強、庭無留訟。福王強占民房養雞鴨,反狀告百姓不交房租,示意地方官代他勒索。官司打到府衙門,馬光祖實地勘驗后,判決道:“晴則雞卵鴨卵,雨則盆滿缽滿;福王若要屋錢,直待光祖任滿”見《西湖游覽志》)。理宗景定(1260-1263年)間反對賈似道行公田法,移書請勿行于江東。時值歲饑,榮王府積糧不開倉。一連三日往謁才得見,對之厲聲說:“天下孰不知大王子為儲君,大王不于此時收人心乎?”榮王以無糧辭,取懷中文書,一一陳說某莊某倉貯糧若干,榮王語塞,得糧活民甚多。進同知樞密院事。出知福州、福建安撫使。后以沿江制置、江東安撫使再知建康府,郡民為建生祠6所。三次任建康知府,累計12年,威惠并行,百廢修舉。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任參知政事。咸淳五年(1269年)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一生為軍民造福,不畏豪強,體恤百姓,可與北宋名臣包拯相比。生平事跡見《宋史 · 卷四一六 》有傳。 南宋 · 度宗咸淳九年(1273年)病卒,終年73歲,謚莊敏。 馬知節(北宋 · 太宗、真宗時期著名將領、詩人) 馬知節(0955-1019),字子元,北宋 · 開封府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北宋 · 太祖開國名將、江州防御使馬全義之子。7歲喪父,太祖趙匡胤念是忠勇之后,召入宮內,送進國子監學習,并賜名“知節”。北宋 ·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以蔭補供奉官,歷官益州鈐轄,加益漢九州都巡檢使,登州刺史,知秦州,延州兵馬都總管,定州東上閣門使,樞密副使,出任潁州、潞州、天雄軍防御使,彰德軍留后,知貝州。性情剛直敢言,不肯稍有卑屈,天下稱其直。皇帝每次巡幸,都讓其作具體部署,并許以專殺大權,但卻沒有妄殺過一人。卒贈侍中,謚正惠。北宋 · 太宗、真宗時期著名將領、詩人。 北宋 · 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以蔭補供奉官。太平興國二年(977年)18歲監彭州軍,以嚴治軍,儼如老將,大家都很懼怕。監潭州軍時,羨慕何承矩以文雅治政,遂轉變志向,發憤讀書。太宗雍熙(984-987年)間護兵博州。契丹入邊,積極修兵備戰。契丹聞其有備,遂撤退。后來轉到定遠軍任職,糧食儲備很多,大多陳腐。當時計劃調河南13州的粟米至此,以作為軍糧。轉運使樊知古正好來到,便對樊知古說:“軍少糧多,淘汰腐霉的,還可剩十之六七。”樊知古從之,果然獲粟米50萬斛,分給諸屯,遂省河南勞役。王繼恩征討李順(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獨斷專行,厭惡其不依順自己,盡收其軍,讓守彭州,而且只給300名老弱士兵。便多次請求撥付精兵,王繼恩就是不答應。后起義軍10萬人攻城,從早晨到黃昏,士兵多戰死。遂橫槊突圍而出,招來援兵,吶喊著再次攻進城,起義軍潰敗。太宗聽說后十分贊賞,加封為益州鈐轄,加益漢九州都巡檢使。韓景佑帳下劉旰,發動士兵叛亂,連下州縣,眾逾2000人。即率300騎剿捕,劉旰逃入邛州。便乘勝追擊,走到方井鎮,與劉旰相遇,盡殲其眾。真宗咸平元年(998年)升任登州刺史,知秦州,將羌族各部人質全部遣回。羌族人都很感謝、信服。直至任期滿,也沒有進犯過邊塞。秦州有銀礦,經過長時間開采,資源枯竭,但各種課費沒有免除。先后三次上書,陳述實情,才得到允許。后徙調到延州,任兵馬都總管。羌族人以兵窺邊,正趕上元宵節,命人大開城門,連續多日大擺宴席。敵寇摸不清頭腦,于是退兵。皇帝下詔征調澶、魏等6州糧食運往定武。當時邊境上正在打仗,說:“發糧適資盜耳。”止令于舟車所至收之。寇無所得,遁去。真宗景德年(1004-1007年)間徙調至定州,拜東上閣門使。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3年)九月封王欽若為樞密使,其為樞密副使。當時天下比較安定, 王欽若受到皇帝的寵信。其經常揭露王欽若的不良行徑。王欽若每奏事,必懷數奏,但只上奏一二,其余的隱匿不奏。退朝后,則打著皇帝認可的名義,自行其是。其在皇帝面前,看著王欽若說:“懷中奏何不盡出之?”并多次在皇帝面前與王欽若爭論。退朝后見王旦,辭色猶怒甚,說:“知節幾欲以笏擊死之,但恐驚君相耳。”當時大臣們都說天下太平,而其卻不以為然,說天下雖安,不可忘戰,自己還沒有衰老不堪,還可以策馬征戰,如果邊境有戰事,愿意領兵作戰。皇上非常贊賞,命人打造銅鐵鎖子甲一付賞賜。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5年)出任潁州防御使,知潞州。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知天雄軍,召拜宣徽南院使,知樞密院事。天禧二年(1018年)因病請求免去其職。任彰德軍留后,知貝州。 北宋 · 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病卒于相州留后任上,終年64歲。贈侍中,謚正惠。著有《文集》20卷,今已散佚。生平事跡見《宋史 · 卷二七八有》有傳。 馬定國(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詩人、古文字學家) 馬定國(生卒年不詳),字子卿,自號薺堂先生,北宋 · 擯州茌平(今山東省茌平縣茌平鎮)人。活動于北宋末徽宗(1101-1124年)、金太宗天會(1123-1134年)、熙宗天眷(1135-1148年)間。自少志趣不群,工詩文。對古文字也深有研究,辨識過石鼓。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詩人、古文字學家。 北宋末時期,自少志趣不群。金 · 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1125年,北宋 · 欽宗宣和七年)題詩酒家壁,有“蘇、黃不作文章伯,童、蔡翻為社稷臣”之句,因此坐譏訕得罪,亦因此知名。 南宋初時期,齊 · 劉豫阜昌元年(1130年,南宋 · 高宗紹興四年)游歷下亭,以詩感動齊王豫,劉豫大悅,授以監察御史,官至翰林學士。嘗著《石鼓》,《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遂以字畫考之,云是宇文周時物,作《辨余》萬余言,為五代十國 · 后周所造,出入傳記,引據甚明,學者以比蔡珪的《燕王墓辨》。這雖然和現在已知石鼓的時代大相徑庭,但其認真的治學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工詩文,對古文字也深有研究。初學詩時,未有入處,蘿其父興方寸白筆,從此文章大進。 卒年及世壽不詳。著有《齊堂集》,今已散佚 馬致遠不能算詩人,而是元代的元曲作家
誰能把馬芳我愛你我不能沒有你做成一首詩
老費勁了,3首,自己挑吧,滿意望采納。
馬后橫捎意氣歸,
芳月相思阻一杯。
我奈何兮杯復傾,
愛吹橫笛引秋風。
你牽橋頭探儂意,
我愿暫求造化力。
不眠特地重相憶,
能知翼戴穹蒼力。
沒蕃老將上樓時,
有是有此予敢辭。
你我同行笑連聲。
馬上徒勞別恨深,
芳草和煙暖更青。
我家帝子傳王業,
愛馬乘閑入帝京。
你立潮頭滄海翻,
我家岷蜀最高峰。
不曾浪出謁公侯,
能如莊周齊死生。
沒蕃老將上樓時,
有田多與種黃精。
你立潮頭滄海翻。
馬默皆骨鯁敢言,
芳心猶卷怯春寒。
我又聽師棋一著,
愛平不平眉斗豎。
你可知我心獨癡,
我徒三人共追之。
不多飲酒懶吟詩,
能御大災則祀之。
沒蕃被囚思漢土,
有女如花日歌舞。
你牽橋頭探儂意。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