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思是哪個朝代(左思是哪個朝代的文學家)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左思是哪個朝代,以及左思是哪個朝代的文學家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魏晉南北朝系列人物——洛陽紙貴的才子左思
前言:魏晉南北朝長達350年的歷史,比隋唐以來任何一個朝代的歷史都要長。漫漫長河,涌現了無數文人武將,但是歷史記載甚少,世人知道的就更少了。在中國的歷史教科書上也是簡短篇幅,而且還僅是了解,不作重點。這里權當是做一個科普。
左思是山東淄博人,所處的朝代是西晉。洛陽紙貴就是形容他當年寫作的《三都賦》,受到歡迎的程度空前,以致于當時洛陽的紙紛紛漲價。蔡倫改進造紙術還是在東漢時期,之后紙的造價就降下來了,也能批量生產了,左思能造成這樣的轟動,足見《三都賦》受歡迎的程度。
話說左思也是出生儒學世家,他老爸是當官的,從小官吏做到御史,是個人才,他還有個妹妹長得漂亮,根本不像一個娘胎里出來的。其實大部分古代的才子都是家境不錯的,在溫飽線上掙扎的農民根本就不認識字。俗話說,“天將降大任.....”下面就不寫了,大家都背過,左思也沒少受苦,至少在天賦上就落后了別人一大截,不僅長得丑,還笨。《世說新語·容止》注引《續文章志》記載:“思貌丑悴,不持儀飾。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丑到令人發指,婦女都沖他吐口水。不過這一段是拿左思來襯托當時的美男子潘安的,有夸張的嫌疑,但是,總之很丑就是了。至于他的笨,史書上是這么記載的,《晉書·文苑列傳》說他:“小學鐘、胡書及鼓琴,并不成。雍謂友人曰:思所曉解,不及我少時”。他老爸說左思不如他小時候,這左思可不能忍,士可殺不可辱,于是左思發奮學習。記住,這個時候,左思已經成年了。
這事要是放在今天的某些富二代身上,估計也就“是是是,父親說的對。孩兒想買個車。”左思是個有追求有抱負的富二代,但是左思還是笨啊,別人寫篇文章,才思泉涌,半天就搞定了,左思往往憋了半年。這是有證據的,《晉書·文苑列傳》中說他:“造《齊都賦》,一年乃成。”
不過,這時,左思已經有點開竅了。寫的文章比他人美多了。身邊的人紛紛夸他,“沒看出來啊,你小子長得不咋地,想(寫)得倒挺美。”
這時候,左思的人生出現了轉機。他的妹妹左棻,也就是前文說到的,長得很漂亮,被晉武帝選中,選入了宮,做了妃子。舉家搬到洛陽去了。這怎么說呢,真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里補充一點,魏晉時期,嬪妃的選拔還是很看重門第的,尤其是皇后,基本上都屬于政治聯姻。所以左思的妹妹進宮,也不算全靠運氣。
話說這左思搬到了帝都,家庭地位提升了,也不愁前途了。這從紅樓夢里元春被選進宮,賈府的繁榮就窺見一斑。當然,當時還不能和清朝的環境相比。左思后來專門給他妹妹寫了一首詩,叫《嬌女詩》。這里節選幾句。
吾家有嬌女,皎皎頗白皙。
小字為紈素,口齒自清歷。
鬢發覆廣額,雙耳似連璧。
明朝弄梳臺,黛眉類掃跡。
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
嬌語若連瑣,忿速乃明集。
握筆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執書愛綈素,誦習矜所獲。
左思志向高遠,《齊都賦》寫了一年搞定,贏得了名聲,而且他家靠妹妹飛黃騰達之后,更多人來吹捧他了。于是他有了更大的志向,要寫《三都賦》。一個齊都都寫了一年,三都豈不是最少三年?為何產生這個不詳的念頭?史書記載,左思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作的《西京賦》,看出它們雖然華美,但頗多失實,無依無據,理勝其辭,文過其意。這些文章“假稱珍怪,以為潤色……考之果木,則生非其壤;校之神物,則出非其所。于辭則易為藻飾,于義則虛而無徵。”
這種假大空式的文章被時人“舉為憲章”,流弊匪淺,左思覺得自己能寫出來更好的。
想到這里,左思飄飄然,覺得這要是寫成了一定讓他老爹刮目相看。接下來,我們的左思同學就開始自費旅游了,美其名曰:考察調研。左思同學先后騎著馬,坐著驢車,乘著船,拄著拐杖,到了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金陵,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左思同學的毅力值得大家學習。這一晃又是許多歲月過去了。
然而,這還僅僅只是開始。
回到家的左思,給家人送過去帶來的特產之后就閉門謝客。這一寫,就是十年。院子里、書房地上、墻上全是紙條,這些紙條就是左思同學用來記靈感的,想到一個好句子,馬上寫下來。這比苦吟詩人賈島還苦,堪比王羲之小時候練字。
你以為這就好了?
左思同學熬了整整十年,頭發都熬白了幾根,眼見著都三十而立的年紀了。人家潘安、陸機這個年紀早就功成名就,縱歌起舞,身邊美女如云,左擁右抱。可是左思同學熬了十年,文章寫了大半,才思枯竭了,他寫不出好句子。
稿紙鋪天蓋地的飛舞,寫了撕撕了寫,左思感到絕望,他把自己關起來,誰都不見,甚至連飯都難以下咽。這時候,左思的妹妹回家探親了。她告訴左思,不如進朝做官,國家圖書館里,什么書都有。左思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于是就進朝,做了秘書郎。這工作就是掌管圖書經籍,相當于國家圖書管理員。許多不開放的密檔,都能查看。
為什么左思想做什么官就做什么官呢?這確實和他妹妹有點關系,但不是直接關系。魏晉南北朝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這個制度是魏文帝曹丕聽從陳群的建議設置的。九品中正制主要考察的是人品,家世只是參考。沒想到當年人品那么值錢。不過,到了晉朝,決定是否錄用的關鍵因素從個人品行,變成了家世。所以當個圖書管理員對于左思來說,輕而易舉。
左思這個秘書郎,可不簡單。他由此進入秘書監賈謐門下。賈謐何許人也?《晉書·劉琨傳》記載“秘書監賈謐參管朝政,京師人士無不傾心。”門下有當時一線文壇圈子的多半成員,知名的陸機、陸云、歐陽建、潘安、劉琨兄弟都是在這其中,號稱“二十四友”。這二十四人都是位居高官,可以說是當時半個政治圈子。左思位列其中。
左思作為圖書管理員,繼續擴充自己的知識庫,徜徉在知識的大海。終于有一天,他完成了。他反反復復看了上百遍,都很滿意,覺得班固寫的都不如他的好,但是他擔心世人拙眼不識珠。這時,左思已經是飽讀詩書,學富五車,老謀深算的人了。他做了一件聰明事情。《晉書·文苑列傳》記載:“思自以其作不謝班張,恐以人廢言,安定皇甫謐有高譽,思造而示之。”左思同學把這《三都賦》拿給皇甫謐看,當時皇甫謐可是文壇上一線圈子的名人,他如果能做背書,一定就能出名。看來找名人做背書的事情,自古有之。
皇甫謐也知道左思的家庭背景,看完之后,也覺得文采特別好,“謐稱善,為其賦序”,就給他寫了個序言。那也正常,畢竟左思同學寫了十幾年。皇甫謐覺得光自個兒寫序還不夠,還拉來著作郎張載、中書郎劉逵分別為魏都賦、蜀都賦和吳都賦作注。左思這《三都賦》算是出名了。開始在洛陽大賣,各種馬屁文頻出,為這賦寫注解、寫序言的不計其數。富人文人爭相購買,于是就有了“洛陽紙貴”的美談。
這還有個話題,左思花了十幾年寫這本書,作為“賈謐二十四友”,前期的宣傳造勢,早就完成了。所以這名人一宣傳,馬上熱賣。陸機也在寫《三都賦》,看到左思的《三都賦》覺得自己無論如何都超過不了,但是沒想到這居然是自己之前嘲諷的左思寫的,陸機當年曾對他弟弟說“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把左思比作粗鄙之人,要將他的作品拿來蓋酒壇子。如今真是啪啪啪打臉。陸機自此就擱筆沒再寫他那《三都賦》了。
成名之后,左思就被賈謐請他主講《漢書》,相當于到中央給高干子弟做教授。后來這個賈謐因為“八王之亂”而被誅殺。左思就此隱退,一門兒心思撲在典籍上,再也沒有出山做官。
詠史左思什么朝代
《詠史》是西晉時著名文人左思寫的詩。
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詩人。左思家世儒學,出生寒微。其父左熹,字彥雍,起于小吏,曾任武帝朝殿中侍御史、太原相、弋陽太守等。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后來由于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1] 。左思貌丑[2] 口訥,不好交游,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年)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3] 。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并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后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年),河間王司馬颙部將張方進攻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后病逝。有《左太沖集》。
左思《詠史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左思詠史八首解析
左思,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市)人。生卒年不詳。與陸機、潘岳等同時。博學能文,征為秘書郎。后齊王司馬冏命為記室督,辭疾不就。他出身寒門,不喜交游,仕進不得意,因此對當時門閥世族把持政權的現實感到非常不滿,在一部分詩作中反映了這種不合理現象,同時也表現了他蔑視權貴的反抗情緒。左思是西晉太康時期的杰出的作家,他的詩賦成就很高,他的《三都賦》使“洛陽紙貴”。他的詩,謝靈運認為“古今難比”,鐘嶸《詩品》也列為上品。《詠史》詩八首,是左思詩歌的代表作,所以劉勰說:“拔萃于《詠史》。”
《詠史》共八首,大都通過對古人古事的歌詠來抒寫自己的懷抱。題名詠史,實際是詠懷。
其一(弱冠弄柔翰)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自己二十歲時就舞文弄墨,寫作文章;才學出眾,博覽群書。寫論文以《過秦論》為典范,作辭賦以《子虛賦》為楷模。邊疆發生戰爭,告急的文書飛快傳到京城。我雖然不是將士,但也讀過《司馬穰苴兵法》一類的兵書。放聲長嘯,嘯聲在風聲中激蕩,志氣豪邁,哪里把東吳放在眼里。一把很鈍的鉛刀都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做夢也想施展自己的才能。消滅江南的東吳,平定西北的羌胡。功成之后,不受封賞,從此告別官場歸隱田園。
其二(郁郁澗底松)
郁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niè)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jiè)舊業,七葉珥(ěr)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深澗底下郁郁蔥蔥的高大的松樹,山頂上一棵青青的小樹苗。那僅有一寸粗的小樹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世家大族子弟占據高官之位,出身寒微的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這是出身地位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金、湯家族憑借祖先的世業,七代做漢朝的貴官。馮唐難道沒有偉大的才能嗎?可是年紀很老了還沒有得到重用。(馮公,指馮唐,生于漢文帝時,武帝時仍居郎官小職。)
其三(吾希段木干)
本篇通過對段干木、魯仲連的歌頌,寄托作者自己的理想。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臨組不肯緤(xiè),對圭寧肯分?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云。
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國偃旗息鼓不敢進犯魏國。我仰慕魯仲連,談笑之間使秦軍撤退。可貴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貴籠絡,在人家遭難時替人家排難解憂。立了大功卻不受賞賜,高尚的氣節與眾不同。交給他們官印不肯接受,難道還肯接受圭璋?(對于他們來說)成串的官印光耀門庭的事,卻好像浮云一樣與自己無關。
其四(濟濟京城內)
本篇以王侯貴族的豪華生活與揚雄的貧居著書生活作對比描寫,并對后者加以肯定。
濟濟京城內,赫赫王侯居。冠蓋蔭四術,朱輪竟長衢。朝集金張館,暮宿許史廬。南鄰擊鐘罄,北里吹笙竽。寂寂揚子宅,門無卿相輿。寥寥空宇中,所講在玄虛。言論準宣尼,辭賦擬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區。
京城內玉侯的住宅富麗堂皇,顯貴的冠服車蓋充滿道路,朱色的車輪在長長的街道上來來往往,絡繹不絕。朝朝暮暮,不是在金、張家,就是在許、史家(金,指金日磾家;張,指張湯家;許,指漢宣帝許皇后娘家;史,指漢宣帝祖母史良娣娘家)。這些貴族高官之家不是這家“擊鐘罄”,就是那家“吹笙竽”。寂靜的揚雄家,門前沒有一輛卿相的車。揚雄在幽靜空廓的屋子里寫《太玄經》,闡述玄遠虛無的道理。他模仿孔子《論語》寫作哲學著作《法言》,摹擬司馬相如的賦寫作《長楊》、《甘泉》等著名賦篇。在以后漫長的歷史上,揚雄的名字聞名于四面八方。
其五(皓天舒白日)
本篇寫作者鄙視塵俗,希望隱居高蹈的意志。
皓天舒白日,靈景照神州。列宅紫宮里,飛宇若云浮。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xū)來游?被(p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
晴朗的天空,耀眼的陽光照耀著神州大地。洛陽城皇宮里一排排高聳的建筑,飛檐如同浮云。在高門大院里,居住著許多王侯。自己本來就不是追隨帝王以求仕進的人,為什么忽然到這里來游覽呢?穿著粗布衣服走出閶闔門去,邁開大步去追趕許由。因都城生活齷齪,所以振衣高崗,濯足長流,以去塵雜污穢。
其六(荊軻飲燕市)
本篇通過對荊軻的歌頌,表示對豪門貴族的蔑視。
荊軻飲燕市,酒酣氣益振。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荊軻在燕國的都市里飲酒,酒性正濃,氣概則更為不凡。高漸離擊筑,荊軻高歌相和,甚至激動得流下眼淚,好像身邊沒有別人似的。雖然沒有像壯士那樣取得成功,但與世俗的人們比較明顯不同。荊軻高視不凡,四海尚且覺得小,那些豪門勢族難道還值得一提嗎?高貴的人雖然自以貴,我看他卻像塵埃;卑賤的人雖然自以為賤,我看他重如千鈞。
其七(主父宦不達)
本篇通過對主父偃四人早年不得意的描寫,感嘆歷來賢士常遭困頓,以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憤懣心情。
主父宦不達,骨肉還相薄。買臣因采樵,伉儷不安宅。陳平無產業,歸來翳負郭。長卿還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賢豈不偉?遺烈光篇籍。當其未遇時,憂在填溝壑。英雄有屯(zhūn)邅(zhān),由來自古昔。何世無奇才?遺之在草澤。
主父偃游學未遇的時候,他的父母兄弟都很輕視他。朱買臣因為原先采樵為生,他的妻子改嫁而去。陳平沒有產業,居住在背靠著城墻的窮巷。司馬相如偕卓文君回到成都,家中空無所有,徒立四壁。這四個賢人難道不偉大嗎?他們的遺業垂名青史。但當他們沒有發跡的時候,擔心因窮困而死。英雄也有處境艱難的時候,從古以來就是如此。哪個時代沒有奇才?有的人一生不遇埋沒在草野之中。
其八(習習籠中鳥)
本篇寫蘇秦、李斯等人以追求榮華而喪生,主張人生應當安貧知足。
習習籠中鳥,舉翮(hé)觸四隅。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出門無通路,枳棘塞中涂。計策棄不收,塊若枯池魚。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蘇秦北游說(shuì),李斯西上書。俯仰生榮華,咄嗟復凋枯。飲河期滿腹,貴足不愿馀。巢林棲一枝,可為達士模。
被關在籠中之鳥,雖然屢次要飛,但扇動翅膀就碰上了籠子的四邊。與人疏遠的窮巷的士人,抱著自己的影子獨守空空的草房。出門去沒有暢通的道路,枳殼樹和荊棘擋住了前進的路途。雖然有好的計策也不被人采用,處境困難好像干涸的池塘之魚。在外沒有微小的俸祿,回顧家里沒有一斗米的儲藏。親戚們都輕蔑他,朋友也漸漸的疏遠了。蘇秦向北方游說燕、趙等六國合縱抗秦,李斯西入秦國上書。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了榮華富貴,一忽兒又被殺死。偃鼠到河里飲水不過喝飽肚子,并不想有什么馀存。鷦鷯在深林里棲息,只是借一枝樹枝,它們實在可以為達士的楷模。
第一首也可以看作這組詩的序詩,是寫自己愿意為國立功和功成不受爵的抱負。本詩風格雄渾,語言遒勁,意氣豪邁,情感昂揚,這一點與曹植詩的風格有相似之處。第二首寫由于門第的限制,有才能而出身寒微的人們只能屈居下位,而世族子弟卻依靠兄世業竊居高位。本詩通篇用對比手法,如“澗底松”與“山上苗”,“世胄”與“英俊”,“金張”與“馮公”的對比,表現得鮮明生動;內容由隱至顯,如前四句比較隱,后八句就很明顯了。一層比一層具體,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華海國平)
吾希段干木①,偃息藩魏君②。吾慕魯仲連③,談笑卻秦軍④。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⑤。功成恥受賞,高節卓不群⑥。臨組不肯緤⑦,對珪寧肯分⑧?連璽耀前庭,比之猶浮云⑨。
【注釋】①希:向慕。段干木:戰國魏人,隱居窮巷,不愿做官,是當時的賢者,魏文侯對他很恭敬。 ②偃息:退隱而高臥。藩魏君:保衛魏國國君。據《呂氏春秋·期賢》篇記載,秦國興兵要攻打魏國,司馬唐諫秦國君說:段干木是位賢人,魏國以禮待他,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不可以加兵。秦國君以為然,終于不敢攻打。 ③慕:仰慕。魯仲連:戰國齊人,好奇偉俶儻之策,而不肯做官。(見《史記·魯仲連列傳》) ④卻秦軍:退秦軍,據《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秦使白起圍趙,趙國正計劃尊秦為帝,以求罷兵。當時魯仲連正在趙國,說服了趙人,放棄了這個計劃。秦軍知道后,退兵五十里。魯仲連退秦軍是用舌辯,所以說“談笑”。 ⑤不羈:不受籠絡。貴不羈:以不被籠絡為高貴。遭難:遇到患難。解紛:解除紛擾。據《史記·魯仲連列傳》記載,魯仲連卻秦軍之后,平原君要給他高封厚賞,他再三辭讓說:“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賈之事也,而連不忍為也。”這兩句是說世上所貴者是那些能為人排難解紛的不羈之士。 ⑥卓:高的樣子。高節:高尚的節操。《史記·魯仲連列傳》說他“好持高節”。 ⑦組:絲織的綬帶。古代做官的人用來系印璽以結在腰間。蝶 (xiè卸):系。不肯蝶:不肯結掛印璽。 ⑧珪:瑞玉板,上圓下方。古代諸侯,不同的爵位,分頒不同的珪。分:指分別頒發。寧肯分:指不接受官爵。 ⑨連璽:成串的印。耀前庭:光照前庭。比之浮云:把高官厚祿看作象浮云一樣輕。
【賞析】
這首詩歌頌段干木和魯仲連為國立功,不要爵祿的高尚情操。詩人表示了對他們的仰慕和向往。《詠史八首》(其一)云:“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何焯認為,此詩“申前‘功成不受爵’意”(《義門讀書記》卷四十六)。也就是說,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功成身退,不受封賞的思想。
詩的開頭四句就點明詩人所仰慕的兩個歷史人物和他們的事跡。這兩個歷史人物就是段干木和魯仲連。段干木,戰國時魏國人。隱居不仕,魏文帝尊他為師。當時秦國要攻魏,司馬唐諫秦王說:“段干木賢者也,而魏禮之,天下莫不聞,無乃不可加兵乎!”秦王為之罷兵。事見《呂氏春秋·期賢》篇。魯仲連,戰國時齊國人。一次秦兵圍趙國的邯鄲城,這時魯仲連正好在趙國。魯仲連說服了魏國派往趙國勸趙尊秦為帝的辛垣衍,秦將聞知此事,退兵五十里。事見《戰國策·趙策三》。詩人渴望像段干木、魯仲連一樣,為國家效力。“吾希”、“吾慕”,表達了詩人的仰慕之情和自己的愿望。“偃息藩魏君”和“談笑卻秦軍”,概括了段干木和魯仲連的事跡。言簡意賅,又緊扣《詠史》這一詩題。“偃息”,寫段干木之退隱高臥,“談笑”,寫魯仲連之從容善辯,皆極傳神。
雙起單承,“當世貴不羈”四句,單寫魯仲連。《戰國策·趙策三》記載,魯仲連在退秦軍之后,趙國國相平原君欲賞賜千金,魯仲連說:“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意思是說,作為“天下之士”可貴的地方,就在于他們為人排難解紛,而不取任何報酬。于是他就辭別了平原君,離開趙國,再也沒有露面了。于此可見,這四句中,前二句是化用魯仲連語意。后二句則對魯仲連做出崇高的評價。“高節卓不群”,實此詩之詩眼,承上啟下。
“臨組不肯緤”四句,比較具體地寫魯仲連“功成恥受賞”,表現他的高尚節操。“組”,絲織的綬帶,古代做官的人用來系印章于腰間。“珪”,一種上圓下方的瑞玉。古代諸侯,爵位不同,頒給珪也不同。“璽”,官印。不論是“組”、“珪”,還是“璽”,都代表官職爵位。對于這些,魯仲連不僅不接受,而且視若浮云。這里寫的是魯仲連高尚的思想品質,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思想和愿望。應該指出,一個人的思想是極其復雜的。左思之妹左芬是晉武帝的貴嬪,據《左思別傳》記載,她“頗以椒房自矜”,又據《晉書·賈謐傳》,左思是賈謐的“二十四友”之一。賈謐因為賈后的關系,權過人主,作威作福,自負驕寵,奢侈逾度。而“二十四友”皆“貴游豪戚及浮競之徒”,這些人“或著文章稱美謐,以方賈誼”。這說明左思并不是不看重榮華富貴,沒有功名利祿之心,只是在仕途迍邅時,才發此高論。
李白也有一首歌頌魯仲連的詩,詩云:“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寄寓了自己功成身退的思想,顯然受了左思《詠史》的影響。 (穆克宏)
《詠史》詩最早源于班固,但班固的《詠史》只是單純地歌詠史事,而左思的《詠史》則運用歷史材料充分抒發自己懷抱,名為詠史,實為抒懷,借古代人事抒發自己的人生實感。總之,左思《詠史詩》一改班固創為《詠史》時的質木無文,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情感激烈深切,借古人之事,抒個人情懷,使詠史這一詩體有了質的飛躍。
詩體名。以史事為題材的詩。以東漢班固詠緹縈救父的一首詩(或題為《詠史》)為最早。其后王粲、左思、鮑照等均有以《詠史》為題的詩作。唐代胡曾的詩集,即以《詠史詩》為名。
詞語分開解釋:
詠史 : 組詩名。西晉左思作。共八首。詩中揭露西晉門閥制度只重門第、扼殺人才的不合理性,也抒發了自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的高潔情懷。詩歌語言樸實,感情激越,雖有失意苦悶,卻無頹廢情調。這種風格,被后人稱為“左思風力”。
左思,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左思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后來由于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丑口訥,不好交游,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并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后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間王部將張方縱暴洛陽,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后病逝。
左思作品舊傳有集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三都賦》問世后,一時間豪富人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左思另有一篇抒情小賦《白發賦》,語言樸實、行文幽默、感情含蓄,與《三都賦》完全不同。它采用頭發與人對話的寓言體,尖銳地抨擊"靡不追榮,貴華賤枯"的社會現實。
左思詩歌代表作品是《詠史》詩8首,見于《文選》。錯綜史實,融會古今,連類引喻,"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沈德潛《古詩源》)。把深刻的現實內容以巧妙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詠史》詩的基本特點。
左思作文多用對偶句,但無呆滯之弊;他講究練字練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漢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寫來,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萬里流","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等都是寫得很傳神的詩句。《詠史》詩語言樸實,感情充沛,氣勢雄健,雖然抒發了內心的郁悶苦惱,但沒有流露出沮喪頹廢的情調,一氣貫注的詩篇中回蕩著壯志不已的悲涼,很近于建安文學的慷慨任氣。左思《詠史》詩的這種風格被鐘嶸稱為"左思風力"。"左思風力"曾對陶淵明發生過影響。左思所創造的"澗底松"這一藝術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來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左思另有《招隱》詩兩首,文筆流麗,其中"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贊賞。《嬌女詩》一首,語言樸素,感情真摯,對小女兒的疼愛之情躍然紙上。陶淵明的《責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隱《驕兒詩》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響。此外他還有《雜詩》一首,《悼離贈妹》詩二首。前者風格與《詠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詩,典雅凝重。
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今山東淄博)人。生卒年不詳。他家世業儒學。少時曾學書法鼓琴,皆不成,后來由于父親的激勵,乃發憤勤學。左思貌丑口訥,不好交游,但辭藻壯麗,曾用一年時間寫成《齊都賦》(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見《水經注》及《太平御覽》)。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元康年間,左思參與當時文人集團“二十四友”之游,并為賈謐講《漢書》。元康末年,賈謐被誅,左思退居宜春里,專意典籍。后齊王召為記室督,他辭疾不就。太安二年(303),左思移居冀州,數年后病逝。左思作品舊傳有集 5卷,今存者僅賦兩篇,詩14首。《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左思的作品收錄于嚴可均所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和逯欽立所輯《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關于左思是哪個朝代和左思是哪個朝代的文學家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