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個是孟子的翻譯(巜孟子原文及翻譯)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以下哪個是孟子的翻譯,以及巜孟子原文及翻譯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孟子全書譯文
1《莊暴見孟子》譯文
莊暴進見孟子,說:“我朝見大王,大王和我談論喜好音樂的事,我沒有話應答。”
接著問道:“喜好音樂怎么樣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錯了!”
幾天后,孟子在進見宣王時問道:“大王曾經和莊暴談論過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
宣王臉色一變,不好意思地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靜典雅的音樂,只不過喜好當下世俗流行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樂,那齊國恐怕就治理很不錯了!在這件事上,現在的俗樂與古代的雅樂差不多。”
宜王說:“能讓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嗎?”
孟子說:“獨自一人娛樂,與和他人一起娛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和少數人一起娛樂,與和多數人一起娛樂,哪個更快樂?”
宣王說:“不如與多數人一起娛樂更快樂。”
孟子說,“那就讓我來為大王講講娛樂吧!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愁眉苦臉地相互訴苦說:‘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要使我們這般窮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
“假如大王在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吹蕭奏笛的音聲,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樂呢?’假如大王在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見到旗幟的華麗,都眉開眼笑地相互告訴說:‘我們大王大概沒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原因,是由于和民眾一起娛樂的緣故。君王若能仁慈無私,所喜歡的音樂必然日漸和雅,如和風細雨潤人心田。禮樂天然,出自心田,民之樂即王之樂,天下同此樂,王之有也即民之有,這就是真正天下大同、仁德治世的王道。倘若大王與百姓一起娛樂,共同分享內心的喜悅,那么就會受到天下人的擁戴!”
樂,那就可以稱王于天下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譯文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4齊桓晉文之事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稱道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老百姓而稱王天下,便沒有什么人能抵御他了。"
(齊宣王)說:"象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
(齊宣王)說:"根據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大王您說:"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那人問)道:"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哪能廢呢?用羊來換它吧。"'不知道有沒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的同情心。"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
(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的了。"
(孟子)說:"沒有關系,您這樣做正體現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廚房建得遠遠的。"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說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有豁然開郎的作用啊!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上怎樣區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一下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一天下,屬于對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了。《詩經》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和兒女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說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動戰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治整個中原地區,安撫四方的少數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象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
齊宣王說:"象(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果必然有災禍。"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九分之一(的力量)去使九分之八(的力量)降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在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象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昏亂糊涂,不能做到這一步。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我的志愿。明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明事理,請(讓我)試著這么做做看。"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業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業,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老百姓的產業,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父母,下能養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然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定人民的產業,上不能贍養父母,下不能養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還來不及,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狗、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繁殖的)時節,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校的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這樣如果還不能統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
5寡人之于國也
梁惠王說:“我治理梁國,真是費盡心力了。河內地方遭了饑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饑荒,也這樣辦。我曾經考察過鄰國的政事,沒有誰能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因此減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請讓我用戰爭打個比喻吧。戰鼓冬冬敲響,槍尖刀鋒剛一接觸,有些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腳,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腳。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嗎?”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他們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逃跑呀。”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鄰國多了。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農業生產的季節,糧食便會吃不完;如果細密的魚網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魚,魚鱉就會吃不光;如果按季節拿著斧頭入山砍伐樹木,木材就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那么百姓便對生養死葬沒有什么遺憾。百姓對生養死葬都沒有遺憾,就是王道的開端了。分給百姓五畝大的宅園,種植桑樹,那么,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穿絲綢了。雞狗和豬等家畜,百姓能夠適時飼養,那么,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畝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礙他們的生產季節,那么,幾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餓了。認真地辦好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大道理教導老百姓,那么,須發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自己背負或頂著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有絲綢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實行王道,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現在的梁國呢,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百姓的糧食,卻不約束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打開糧倉賑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說:‘這不是我的罪過,而是由于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著刀子殺死了人,卻說‘這不是我殺的而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如果不歸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會投奔到梁國來了。”
《孟子》三章翻譯
《孟子》三章翻譯如下:
1、梁惠王章句上·第一節譯文 譯文
孟子覲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不辭千里長途的辛勞而來,是不是將給我國帶來利益呢?”
孟子答道:“王何必非要說利呢?也要有仁義才行呢。如果王只是說‘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國家呢?’大夫也說‘怎樣才有利于我的封地呢?’那一般士子和老百姓也都會說‘怎樣才有利于我自己呢?’這樣,上上下下都互相追逐私利,國家便危險了!
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掉它的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掉它的國君的,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一萬輛里頭,他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里頭,他就擁有一百輛,這些大夫的產業不能不說是夠多的了。假若他把‘義’拋諸腦后而事事‘利’字當先,那他不把國君的一切都剝奪,是不會滿足的。
從沒有以‘仁’存心的人會遺棄父母的,也沒有以‘義’存心的人會怠慢君上的。王只要講仁義就可以了,為什么一定要講‘利’呢?”
2、梁惠王章句上·第二節譯文 譯文
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他望著那些鴻雁和麋鹿,對孟子說:“有賢德的人也享受這種快樂嗎?”
孟子回答說:“只有有德行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沒有德行的人即使有這一切,也沒法享受。《詩經》說:‘當文王開始規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沒有幾天就建成了。建臺本來不著急,但老百姓卻如子女為父母做事一樣自愿,文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
文王國王游覽到靈沼,池里魚兒蹦得歡。’周文王雖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園中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樂。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相反,《湯誓》中說:‘太陽啊,你什么時候滅亡呢?我寧肯和你一道去死!’老百姓恨不得與他同歸于盡,即使有高臺深池,珍禽異獸,他又如何能獨自享受呢?”
3、梁惠王章句上·第三節譯文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真的是盡心竭力了!河內發生災荒,就把那里的災民遷移到河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當河東發生災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誰像我這樣盡心竭力。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做比喻吧。戰鼓敲響,戰場交戰激烈了,戰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下來。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但也是逃跑!”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多啦。只要不違背農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不入池塘,那魚鱉之類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也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
老百姓養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在五畝大的宅田上,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織品的衣服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地繁殖飼養,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時得到耕種,數口之家就不會鬧災荒了。注重鄉校的教育,強調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在道路上了。
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現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餓死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原文:
1、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2、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
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曷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3、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全文翻譯。
原文: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白話譯文:
孟子說:“求索就能得到,放棄便會失去,這種求索有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就在我自身。求索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決定于天命,這種求索無益于得到,因為所求的東西是身外之物。”
孟子說:“萬物我都具備了。反躬自問誠實無欺,便是最大的 快樂。盡力按恕道辦事,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孟子說:“做一件事不明白為什么要做,習慣了不想想為什么習慣,一輩子隨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這樣的人是平庸的人。”
孟子說:“人不可以不知羞恥。從不知羞恥到知道羞恥,就可以免于羞恥了。”
孟子說:“羞恥之心對于人至關重要!搞陰謀詭計的人是不知羞恥的。不以自己不如別人為羞恥,怎么趕得上別人呢?”
出處:出自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的《孟子》中的《盡心章句上》。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圣公·樹宸”,尊稱為“亞圣”,《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