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崔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與哪幾位詩人相提并論)
很多朋友對于崔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和崔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與哪幾位詩人相提并論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是哪個朝代.誰寫的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處是中華詩詞,唐五代,崔護 ,所寫。
注釋: 這是一首情意真摯的抒情詩。崔護考進士末中,清明節(jié)獨游長安城郊南莊,走到一處桃花盛開的農(nóng)家門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來熱情出來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難忘的印象。第二年清明節(jié)再來時,院門緊閉,姑娘不知在何處,只有桃花依舊迎著春風盛開,情態(tài)增人惆悵。
題都城南莊
作者:崔護?(唐)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772 - 846年),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平事跡不詳,唐代詩人。公元796年(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公元829年(太和三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jié)度使。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該詩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人生經(jīng)歷,道出了千萬人都似曾有過的共同生活體驗,為詩人贏得了不朽的詩名。
所謂一詩定詩名,崔護也以這一首詩,而成就了他的名垂青史。
崔護是哪個朝代的
崔護,字殷功,博陵人。唐貞元十二年登第。終嶺南節(jié)度使。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下面是我為你帶來的崔護是哪個朝代的 ,歡迎閱讀。
崔護人物故事
絳娘與崔護的桃花緣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崔護寫的“題都城南莊”詩流傳甚廣,至今仍有不少人能朗朗吟誦。然而知詩者并非盡知這首詩中還隱藏著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故事中飽含著才子佳人的純真之情,情節(jié)曲折神奇,人們稱之為“桃花緣”。
崔護是唐德宗貞年間博陵縣的一位書生,出身于書香世家,天資純良,才情俊逸,性情清高孤傲,平日埋頭寒窗,極少與人交往,即使偶爾偷閑出游,也喜歡獨來獨往。這一年的清明時節(jié),正逢一個難得的晴朗天氣,屋外桃紅柳綠、蝶舞蜂飛、清風微拂、春意襲人。午后春日暖照,苦讀了一上午的崔護深為春的氣息所感染,決心去郊外好好體味一下春的盛情。于是放下書本,興致勃勃地獨自步行出城。一路上楊柳花飛、鶯燕啁鳴、暖陽和風、瑞氣宜人。苦讀不知春已濃的他頓覺心身清爽。一路漫行,看不盡的紅花綠草,春山春水,他恣意享受著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禮物,渾然不知道路的遠近。不知不覺離城已遠,他忽然覺得有些腿酸口渴,尋思著找一處鄉(xiāng)野農(nóng)家歇歇腳、討些水喝,以便日落之前趕回城去。
這里已是僻野,農(nóng)家住得極為零落,他舉目四眺,望見不遠山坳處,一片桃花掩映中露出一角茅屋,于是加快腳步朝山坳走去。臨近山腳,在遠處能望見的茅屋這時反而全部被桃樹遮住,眼前只有一片蔚然的桃林:桃花灼灼,綴滿枝椏,微風吹來,清香繞人,讓人疑是誤入了桃花源中。沿著桃林間的曲徑往里走,在一小片空隙中有一竹籬圍成的小院,院落簡樸雅潔。院中住著茅屋三楹,全用竹板茅草搭成,簡陋卻整齊異常。崔護心想:“何方高人,隱居在如此別致的地方。”
墨漬未干的詩箋,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
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
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詩句一定是這里的主人所書,似乎是在借梅花來感嘆自己的坎坷身世、蕭索與無奈的心境。到底是何等人物隱居在此?又是怎樣的心情與遭際衍出如此無奈的文字呢?一連串的問號浮起在崔護腦際,使得他對這桃花環(huán)繞的茅舍以及茅舍的主人大感興趣,一心想要探個究竟。這時,少女托著茶盤從廚房中出來,她落落大方地走向崔護,見對方正凝視著墻上的對聯(lián)似乎在品味,她會心地嫣然一笑,輕輕地喚一聲:“相公,請用茶。”崔護從思索中轉(zhuǎn)過神來,見少女正向自己走來,粉白透紅的臉上秋波盈盈,不施脂粉的打扮,素凈的布衣,更加襯托出少女的純真和靈秀,宛如一朵春風中的桃花,向人們展示著生命的風采。一時間,崔護竟然有些看得發(fā)怔,少女似乎察覺了他的心意,迅即垂下眼簾,一份嬌羞把她點綴得更加動人,崔護不由得心旌搖曳,險些兒難以自持。但畢竟是飽讀詩書,通情識禮的書生,崔護努力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不致于在少女面前失態(tài)。他禮貌地接過茶杯,輕輕呷了一口茶水,故作鎮(zhèn)定地表明自己的姓氏和鄉(xiāng)里,接著又十分客氣地叩問少女的姓氏及家人。少女似乎不愿多提這些,只是淡淡地說:“小字絳娘,隨父親蟄居在此。”并不提及姓氏和家世,似乎有什么難言之隱,崔護自然也就不便多問了。
然而墻上的聯(lián)句、桌上的詩句、以及眼前的人物,這一切所透露出來的,都強烈地暗示著這茅舍的主人,必有一番不凡的來歷。崔護的心目中形成了一團迷霧,但既然人家不愿多談,他也就只好擱在一邊了。兩人在屋中靜默了一會兒,崔護將話題轉(zhuǎn)到景物上.他大贊此地景色宜人,猶同仙境,是游春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少女只是聽他高談闊論,含笑頷首似是贊同,卻并不說話。說到春天,崔護詩情大發(fā),又對古今著名的游春詩詞品評了一番,最后說道:“花開堪摘直須摘,莫待無花空折枝”。說完,他意味深長地望著絳娘,等著她的反應。靈慧的絳娘當然明白他的意思,在春意盎然的季節(jié),面對著這樣一位風華正茂、氣宇軒昂、又才情逼人的少年郎,又怎不叫她情竇初開的心中春意蕩漾呢?但知書識禮的少女怎敢在一個陌生男子面前敞開自己的心扉,她坐在那里含羞不語,兩片紅霞染上了面頰,偶爾用含情脈脈的目光向崔護一瞥,一碰到崔護的目光就迅速地收回。更加羞怯地望定自己的腳尖,益顯出一副楚楚動人的模樣來。面對少女的無措,崔護也不知如何是好,飽讀圣賢書的他不可能做出更熱烈、更輕浮的舉動來。平時極少接觸女孩的崔護自然不甚明白少女的心思,見少女長久不語,還以為自己得罪了她。于是暗暗警惕著自己,不知不覺便在言語上有了一些收斂。
那時講究“男女授受不親”,一對未婚男女能夠端茶遞水,獨處一室,已屬破格之舉。在鄉(xiāng)村僻野尚且說得過去,若在城里則是大逆不道了。兩顆年輕而摯熱的心,在春日午后的暖陽中激蕩著,彼此都被對方深深吸引著,然而“發(fā)乎情,止乎禮”,兩個飽受禮節(jié)教育的年輕人并沒有再進一步的越軌行為。眼看著太陽已經(jīng)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只好起身,懇切地道謝后,戀戀不舍地向少女辭別。少女把他送出院門,倚在柴扉上默默地目送著崔護漸漸走遠。崔護也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只見桃花一般的少女,映著門前艷麗的桃花,一同在春風中搖蕩,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但少女眼中無限的眷戀他卻已看不清楚了。春日里一次偶然的相遇,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激起了圈圈愛的漣漪。然而,男女之情,對男性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些點綴,在女性卻是生命的全部。
自從崔護離開以后,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翩翩少年郎的影子日日夜夜盤桓在她腦海中,讓她朝思暮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又不能對任何人提起。而崔護回到家中,隨即就埋頭于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思不復他顧;尋春巧遇絳娘一事只能暫擱腦后不敢再去撩起,以免心猿意馬而荒廢了學業(yè)。
時光如流,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晴日,崔護望著城中綻開的桃花不由地觸景生情,回憶起去年春天的城南舊事,感情的烈焰在他心中升騰,在無法壓抑的沖動中,崔護抱著興奮急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城外尋找往日的舊夢。一路上花開如舊,瑞氣依然宜人,但這一些景物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他心中只有那片燦燦的桃花中的伊人。尋尋覓覓,終于讓他找到了去年那幢茅舍,但見一切如故,好象那一次春日艷遇就是發(fā)生在昨天。走近院落,里面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著去年的語言,期盼著去年的那幕再次上演。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回音外,并無應答之聲。再定睛一看,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頓時,崔護覺得如一瓢冷水澆頭,火熱的心涼了大半。推開柴門,枯坐在院中桃花樹下.繽紛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仍不見少女歸來。又是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訕訕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這就是開頭提到的那首“題都城南莊”。
題罷,他仍覺意猶未盡,沉吟兩遍,想改第三句為“人面只今何處去?”轉(zhuǎn)念又想,一首七言絕句中用兩個“今”字,不甚妥當,于是仍依原句。再看詩中兩次提到“桃花”一詞,卻并不嫌重復,反而更突出了主題,渲染了氣氛。
崔護城南訪舊,沒能見到絳娘,回家后心里一直放不下來,腦子里不斷地問:伊人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掃墓?探親?郊游?甚至是出嫁了?他想來想去,絳娘的倩影時常縈繞在心頭。這樣一來,他根本無法用心讀書,甚至連茶飯也難以下咽。于是,數(shù)日之后,他再度前往城南尋訪。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尚未走近,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連忙加快腳步趕到茅舍前高聲詢問究竟。
片刻之后,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對老漢知道自己的名姓,崔護有些訝異,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老漢一聽,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啊!”崔護驚詫莫名,急忙詢問:“敢請老丈說明原委!”老漢涕淚橫流,硬咽地述道:“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這然一病不起。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xiàn)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仿佛橫遭雷擊,一時被震得不知所以。萍水相逢,癡心女子竟用情如此之深,怎不讓崔護心痛欲碎呢!他嗚咽道:“去年路經(jīng)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意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他邊說邊奔入內(nèi)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崔護一邊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淚水流滿了絳娘的面龐。也許是他的精誠感動了蒼天,也許是他的真情喚醒了絳娘的心,這時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過來。一開始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后唇角微動,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埋進崔護的懷里。老漢見了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灌下。
就這樣,多情的絳娘居然從黃泉路上又走了回來。隨后,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父母十分體諒他們的一片真情,于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絳娘的父親也經(jīng)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yǎng)天年。但這父女始終不愿表明自己的姓氏和身世,留下一個難解之謎。也許老漢曾經(jīng)在朝中為官,因故獲罪,于是隱姓埋名,蟄居博陵城南,既然他有所顧忌,崔護一家也就知趣地不去探究。
崔護娶了絳娘這么一位情深意厚、賢淑美慧的嬌妻,心中自是美不勝收。絳娘殷勤執(zhí)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夜來紅袖添香,為夫伴讀,使得崔護心無旁思,專意于功課,學業(yè)日益精進。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會試,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仕途一帆風順,官到嶺南節(jié)度使。在絳娘的佐助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個人作品
《全唐詩》存詩六首,《郡齋三月下旬作》 、《五月水邊柳》、《三月五日陪裴大夫泛長沙東湖》、《題都城南莊》、《晚雞》、《山雞舞石鏡》。
唐代詩人崔護生平簡介
崔護,字殷功,唐代詩人。其詩詩風精練婉麗,語極清新。《全唐詩》存詩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題都城南莊》流傳最廣,膾炙人口,有目共賞。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唐代詩人崔護生平簡介,希望大家喜歡!
崔護簡介
崔護是唐代時期的人物,據(jù)說他是從博陵這個地方走出來的,關于他的生平 事跡 歷史 上的介紹并不多,就是在崔護簡介中也并沒有太多的介紹,只知道他曾經(jīng)做出了一首《題都城南莊》,也正是因為這首詩才讓他流傳青史、膾炙人口。關于這首詩的由來等內(nèi)容在崔護簡介中也有著一些記載,那么崔護簡介中是如何介紹這個人物的呢?
崔護是出生在772年的博陵人,同時也是那個時期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并且曾經(jīng)在公園796年的時候通過科舉成為了進士及第。還曾經(jīng)擔任過京兆尹的職位,在同一年的時間也擔任過御史大夫和節(jié)度使。可以說崔護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而他的詩在當時也是小有名氣的,一般看來崔護的詩都會帶著精煉卻又清新的詩風,擅長用清新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感情。人們常常會說一首詩就可以斷定一個人的才華和名氣,而崔護也正式這樣一個人。
在崔護的簡介中介紹到他的詩在《全唐詩》中也有所收錄,都是一些比較好的詩詞,然而在他的一生中所創(chuàng)造的最為出色最為著名的詩,恐怕還是要說那首《題都城南莊》了。這首詩流傳的非常廣泛,而且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被詩中的情誼所打動。盡管聽上去不論是人面桃花還是那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都是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然而崔護卻有這樣的能力讓此詩成為不朽的名作。
崔護的評價
崔護是一位著名的唐代詩人,也是那個時期的朝中官員,曾經(jīng)擔任過京兆尹等重要職位,并且醫(yī)生為人清廉、一心為民辦事。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人們對崔護的評價也是非常崇高的,再加上他出色的詩詞和為人,對于這位詩人人們的印象還是很好的。那么后人們對崔護的評價是怎樣的呢?
崔護首先是一位詩人,所以人們評價崔護的時候總是會贊賞他的才華,他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的詩詞,而且后世還將一些出色的作品收錄在《全唐詩》中,崔護的詩總是會個人一種清新的感覺,詩風純凈淡定,正如他的為人一般。他的一生中最為著名的詩就要數(shù)《題都城南莊》這首詩了,不管是里面的人面桃花,還是后面的一句物是人非,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盡管這是人人都會有的普遍情懷,可是卻沒有人可以向崔護一樣寫的如此動人心弦,讓人過目難忘。
另外說起來崔護年輕的時候也算是清高孤傲的人了,可是人們評價他的時候還會說上一句用情至深、天資純良。很多人都聽說過他和桃花女的 故事 ,自從見過一面之后不管是崔護還是絳娘都對對方有著好感,然而崔護為了學業(yè)為重還是暫時將絳娘放到了一邊,可是在第二年春季的時候還是不忘去茅草屋尋找絳娘的倩影,可見他也是一個用情至深的人。然而當知道絳娘因為自己而病重的時候,更是愧疚不已,甚至說出如果絳娘離開人世他也不會獨活的話,可見他的人品是非常值得信任的。
崔護與桃花女
《題都城南莊》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詩,不管是在唐朝時期還是一直延伸到如今,這首詩都以清新的語句和濃郁的情誼而得到人們的喜愛,一句人面桃花道出了無盡的相思,而一句物是人非也讓人們傷感不已。然而在這詩中其實還暗含著一個美麗的故事,講述的就是作者崔護和桃花女絳娘之間的美麗 傳說 。那么崔護與桃花女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呢?
崔護在那個時候還是一個年輕的書生,每日里只用心苦讀,就算偶爾出游也是一個人而已。在這一年 清明 的時候有一天天氣非常晴朗明媚,而春天也帶來了桃紅柳綠和盎然的生機,于是崔護 決定 出去游覽一番,不知不覺中就被景色吸引的走到了郊外。他突然發(fā)現(xiàn)前方有一座茅草屋掩藏在絢麗的桃花之中,于是便借口喝水前去觀望,正好遇見了美麗大方的桃花女絳娘。那個時候男女之間規(guī)矩森嚴,二人不過是一起說了幾句話,之后崔護心滿意足的離開了,可是絳娘卻因此而相思成疾。
崔護雖然也心儀絳娘,可是卻不敢讓兒女情擾亂學業(yè),直到第二年清明時節(jié)他才想起絳娘,于是再次來到茅屋附近,卻發(fā)現(xiàn)柴門緊鎖,于是便在墻上提下了《題都城南鄉(xiāng)》,過兩日后他再次來到這里卻發(fā)現(xiàn)隱約傳來哭聲,細問之下才明白是絳娘病重,崔護覺得十分愧疚于是大哭起來,卻意外讓絳娘恢復了 健康 ,從此后崔護和桃花女的故事傳遍了唐朝,二人在此之后也結為夫妻。
猜你喜歡:
1. 唐朝詩人柳宗元
2. 唐朝詩人張九齡
3. 唐朝都有哪些詩人
4. 唐朝詩人孟浩然
5. 唐朝宰相李紳
關于崔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和崔護是哪個朝代的詩人與哪幾位詩人相提并論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