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dāng)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nèi)容

襄公二十九年是多少年(襄公三十年是哪年)

花落微涼夢清幽2022-11-25 08:15歷史6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襄公二十九年是多少年,以及襄公三十年是哪年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季札觀樂·襄公二十九年是哪一年

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石碏大義滅親(隱公三年、四年)曹劌論戰(zhàn)(莊公十年)齊桓公伐楚(僖公四年)宮之奇諫假道(僖公二年、五年)晉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晉國驪姬之亂(僖公四、五,六年)展喜犒齊師(僖公二十六年)晉楚城濮之戰(zhàn)(僖公二十八年)燭之武退秦師(僖公三十年)蹇叔哭師(僖公三十二年)晉靈公不君(宣公二年)宋及楚平(宣公十四年、十五年)晉鞌之戰(zhàn)(成公二年)楚歸晉知鎣(成公三年)呂相絕秦(成公十三年)晉楚鄢陵之戰(zhàn)(成公十六年)鱄設(shè)諸刺吳王僚(昭公二十七年)祁奚舉賢(攘公三年)伯州犁問囚(襄公二十六年)蔡聲子論晉用楚村(襄公二十六年)季札觀樂(襄公二十九年)子產(chǎn)壞晉館垣(襄公三十一年)子產(chǎn)不毀鄉(xiāng)校(襄公三十一年)晏嬰叔向論楚晉季世(昭公三年)申包胥如秦乞師(定公四年)子產(chǎn)論為政寬猛(昭公二十年)晏嬰論和與同(昭公二十年)齊魯夾谷之會(定公十年)伍員諫許越平(哀公元年)楚國白公之亂(哀公十六年)伍員奔吳(未知)鄭伯克段于鄢(隱公元年)

告朔朝正例在襄二十九年,即位例在隱,莊,閔,僖元年.什么意思

這一年是周朝正朔周襄王二十九年

魯國是隱,莊,閔,僖元年

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吳子使札來聘文言文翻譯

導(dǎo)語:《吳子使札來聘》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吳國派公子札訪問魯國,《左傳》對經(jīng)過情形有詳細(xì)記載。下面是我為你準(zhǔn)備的吳子使札來聘文言文翻譯,希望對你有幫助!

吳子使札來聘

先秦:公羊高

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何賢乎季子?讓國也。其讓國奈何?謁也,馀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謁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迭為君,而致國乎季子。”皆曰諾。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曰:“天茍有吳國,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謁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長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爾。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子,我宜當(dāng)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于是使專諸刺僚,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殺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去之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9示右云洳皇転榱x,以其不殺為仁,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吳季子之名也。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賢也,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

譯文

“吳子派札來(魯國)訪問。”

吳國本無所謂國君,無所謂大夫,這則記載為什么承認(rèn)它有國君,有大夫呢?為了表明季子的賢啊。季子賢在哪里呢?辭讓國君的位置啊。他辭讓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謁、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長們都愛他,一起想立他做國君。謁說:“現(xiàn)在如果就這樣倉促地把君位給他,季子還是不接受的。我愿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國君,最后把君位傳給季子。”馀祭、夷昧都說行。所以幾個哥哥在位時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禱,說:“上天如果讓吳國存在下去,就保祐我們早點遭難吧。”所以謁死了,馀祭做國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國君。夷昧死了,國君的位置應(yīng)當(dāng)屬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壽夢的庶長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訪回國,一到就把僚當(dāng)作國君。闔閭說:“先君所以不傳位給兒子,而傳位給弟弟,都是為了季子的緣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國君應(yīng)該季子來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遺囑呢,那么我該是國君。僚怎么能做國君呢?”于是派專諸刺殺僚,而把國家交給季子。季子不接受,說:“你殺了我的國君,我受了你給予的君位,這樣我變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殺了我哥哥,我又殺你,這樣父子兄弟相殘殺,一輩子沒完沒了了。”就離開國都到了延陵,終身不入?yún)菄鴮m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為義,以他的反對互相殘殺為仁,稱許季子的賢德。

那么吳國為什么有國君,有大夫呢?既承認(rèn)季子是臣,就應(yīng)該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吳季子的'名啊。《春秋》對賢者不直稱其名,這則記載為什么稱名呢?認(rèn)可夷狄,不能只憑一事一物就認(rèn)為夠條件了。季子是被認(rèn)為賢的,為什么季子還不夠條件呢?認(rèn)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臣子;認(rèn)可做人兒子的,一定要使他像個兒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兒子,就要在用語遣詞上顯示出這一點來。這就是所謂“《春秋》筆法”。)

注釋

(1)“吳子使札來聘”:這句話是該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

聘:古代諸侯國之間派使者相問的一種禮節(jié)。使者代表國君,他的身分應(yīng)是卿;“小聘”則派大夫。

(2)賢:用作以動詞。

季子:公子札是吳王壽夢的小兒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為字。《史記》稱他“季札”。

(3)讓國:辭讓國君之位。據(jù)《史記·吳世家》記載,壽夢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辭,才立長子諸樊(即謁)。壽夢死后,諸樊又讓位季札,季札棄其室而耕,乃止。

(4)謁:壽夢長子,一作“遏”,號諸樊。《春秋》經(jīng)寫作“吳子遏”,《左傳》、《史記》稱“諸樊”。

(5)馀祭:壽夢次子,《左傳》記其名一作“戴吳”,馬王堆三號墓出土帛書《春秋事語》作“余蔡”。

(6)夷昧:壽夢三子。《左傳》作“夷末”,《史記》作“馀昧”。

(7)迮(zé,又讀zuò):倉促。

(8)尚:佑助。

悔:咎,災(zāi)禍,這里指亡故。

(9)謁也死:謁在位十三年,前548年(魯襄公二十五年)在伐楚戰(zhàn)爭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縣)。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記》誤作十七年),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在視察戰(zhàn)船時被看守戰(zhàn)船的越國俘虜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記》誤作四年),前527年(魯昭公十五年)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記·吳世家》所記與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讓,逃去。”認(rèn)為季札是為讓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傳》這里說他是“長庶”,即吳王壽夢妾所生的長子,季札的異母兄。《史記·吳世家》則說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傳》為是。

(14)闔廬(lǘ):公子光即吳王位后的號,《史記》說他是諸樊之子,《世本》說他是夷昧之子。

(15)專諸:伍子胥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前515年(吳王僚十三年)四月,公子光請王僚喝酒,使專諸藏匕首于炙魚之中,進(jìn)食時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殺之。

(16)致國乎季子:把王位給季札。《史記·吳世家》謂闔廬刺殺王僚后即承吳王位,無讓國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吳邑,今江蘇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號“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稱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禮,另取字。對人表示尊敬,就稱其字而不稱名。

(19)不一而足:不因為一事一物就認(rèn)為夠條件了。與今義不同。

賞析

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吳國派公子札訪問魯國,《左傳》對經(jīng)過情形有詳細(xì)記載。當(dāng)時的吳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吳國在公子札的父親壽夢就位時(前585年)就已稱王。但中原諸國還是視吳國為蠻夷之邦,《春秋》記事稱之為“吳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實際上是貶稱。而《公羊傳》出于“諸夏”的民族偏見和地域偏見,甚至否認(rèn)吳國“有君、有大夫”,對《春秋》記事用語理解為抬高了吳國的地位。

這篇文章是《春秋公羊傳》解釋《春秋》為什么用“吳子”肯定吳國“有君”,用“聘”肯定吳國“有大夫”的。全文層層設(shè)問,步步深入,以事實說明公子札的賢、仁、深明大義,正是他使吳國在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孔子的生平介紹?

孔子生平介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遠(yuǎn)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啟于宋。由微子經(jīng)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于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候家轉(zhuǎn)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xù)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為氏。后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后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fù)娶顏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谷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dāng)今之公歷應(yīng)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于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后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tǒng)與當(dāng)時學(xué)術(shù)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xué)”。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xué)無常師,好學(xué)不厭,鄉(xiāng)人也贊他“博學(xué)”。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xué)。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xué)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xué)禮,可見孔子辦學(xué)已名聞遐邇。私學(xué)的創(chuàng)設(shè),打破了“學(xué)在官府”的傳統(tǒng),進(jìn)一步促進(jìn)了學(xué)術(shù)文化的下移。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quán)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quán)。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nèi)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jié)財。”齊政權(quán)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yuǎn)方來求學(xué)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quán)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zhí)國命”的狀況,不愿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rèn)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范,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yù)謀未能得逞,并運(yùn)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占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qiáng)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zé)o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并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fèi)邑與后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qiáng)而并己,乃饋女樂于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fù)難以施展,遂帶領(lǐng)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余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dá)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wèi)國,始受衛(wèi)靈公禮遇,后又受監(jiān)視,恐獲罪,將適于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欲過蒲至?xí)x,因晉內(nèi)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wèi)。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wèi)靈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衛(wèi)國內(nèi)亂,孔子離衛(wèi)經(jīng)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jīng)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后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據(jù)《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wèi)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wèi)后,孔子雖受“養(yǎng)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zhàn)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歸魯后,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獻(xiàn)和繼續(xù)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身世

據(jù)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nèi)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zāi)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dāng)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zhàn)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于是又娶顏征在。當(dāng)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shù)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17歲時,孔母顏征在卒。孔子19歲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魯昭公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孔子年譜

1歲: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

孔子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關(guān)于孔子出生年月有兩種記載,相差一年,今從《史記·孔子世家》說。

3歲:公元前549年(魯襄公二十四年)

其父叔梁紇卒,葬于防山(今曲阜東25里處)。孔母顏征在攜子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

5歲:公元前547年(魯襄公二十六年)

孔子弟子秦商生,商字不慈,魯國人。

6歲:公元前546年(魯襄公二十七年)

弟子曾點生,點字皙,曾參之父。

7歲:公元前545年(魯襄公二十八年)

弟子顏繇生,繇又名無繇,字季路,顏淵之父。

8歲:公元前544年(魯襄公二十九年)

弟子冉耕生,字伯牛,魯國人。

10歲:公元前542年(魯襄公三十一年〕

弟子仲由生,字子路,卞人。

是年魯襄公死,其子躌繼位,是為昭公。

12歲:公元前540年(魯昭公二年)

弟子漆雕開生,字子若,蔡人。

15歲:公元前537年(魯昭公五年〕

孔子日見其長,已意識到要努力學(xué)習(xí)做人與生活之本領(lǐng),故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論語·為政》)

16歲:公元前536年(魯昭公六年)

鄭鑄刑鼎。

弟子閩損生,字子騫,魯國人。

17歲:公元前535年(魯昭公六年〕

孔母顏征在卒。

是年。季氏宴請士一級貴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陽虎拒之門外。

19歲:公元前533年(魯昭公九年)

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為妻。

20歲:公元前532年(魯昭公十年)

亓官氏生子。據(jù)傳此時正好趕上魯昭公賜鯉魚于孔子,故給其子起名為鯉,字伯魚。

是年孔子開始為委吏,管理倉庫。

21歲:公元前531年(魯昭公十一年)

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論語·子罕》) 此“鄙事”當(dāng)包括“委吏”、”乘田”。

27歲,公元前525年(魯昭公十七年〕

郯子朝魯,孔子向郯子詢問郯國古代官制。

孔子開辦私人學(xué)校,當(dāng)在此前后。

30歲:公元前522年(魯昭公二十年〕

自十五歲有志于學(xué)至此時已逾15年,孔子經(jīng)過努力在社會上已站住腳,故云”三十而立”。(《論語·為政》)

是年齊景公與晏嬰來魯國訪問。齊景公會見孔子,與孔子討論秦穆公何以稱霸的問題。

弟子顏回、冉雍、冉求、商瞿、梁鴷生。回字淵,雍字仲弓,求字子有,瞿字子木,皆魯國人;鴷字叔魚,齊 國人。

31歲:公元前521年(魯昭公二十一年)

弟子巫馬施、高柴、宓不齊生。施字子期,陳國人;柴字子高,齊國人;

不齊字子賤,魯國人。

32歲:公元前520年(魯昭公二十二年)

弟子端木賜生,賜字子貢,衛(wèi)國人。

34歲:公元前518年(魯昭公二十四年)

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學(xué)禮于孔子。

相傳孔子與南宮敬叔適周問禮于老聘,問樂于萇弘。

35歲:公元前517年(魯昭公二十五年)

魯國發(fā)生內(nèi)亂。《史記·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師擊(季)平子,平子

與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師敗,奔齊。”孔子在這一年也到了齊國。

36歲,公元前516年(魯昭公二十六年)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

齊景公的賞識,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于,被晏子阻止。

孔子在齊聞《韶》樂,如醉如癡,三月不知肉味。

37歲:公元前515年(魯昭公二十七年)

齊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齊返魯。

吳公子季札聘齊,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間。孔子往,觀其葬禮。

弟于樊須、原憲生。須字子遲,魯國入;憲字子思,宋國人。

38歲:公元前514年(魯昭公二十八年)

晉魏獻(xiàn)子(名舒)執(zhí)政,舉賢才不論親疏。孔子認(rèn)為這是義舉,

云:“近不失親,遠(yuǎn)不失舉,可謂義矣。”

39歲,公元前513年(魯昭公二十九年)

是年冬天晉鑄刑鼎,孔子曰“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40歲:公元前512年(魯昭公三十年)

經(jīng)過幾十年的磨練,對人生各種問題有了比較清楚的認(rèn)識,故自云“四十而不惑”。

弟子澹臺滅明生。滅明字子羽,魯國人。

41歲:公元前511年(魯昭公三十一年)

弟子陳亢生。亢字子禽,陳國人。

42歲:公元前510年(魯昭公三十二年)

昭公卒,定公立。

43歲:公元前509年(魯定公元年)

弟公西赤生。赤字華,魯國人。

45歲:公元前507年(魯定公三年)

弟子卜商生。商字子夏,衛(wèi)國人。

46歲: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

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吳國人。

47歲:公元前505年(魯定公五年)

弟子曾參、顏幸生。參字子輿,魯國人。幸字子柳,魯國人。

48歲:公元前504年(魯定公六年〕

季氏家臣陽虎擅權(quán)日重。孔子稱之為“陪臣執(zhí)國命”。(《論語·季氏》)

《史記·孔子世家》云:“陪臣執(zhí)國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

《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yuǎn)方,莫不受業(yè)焉。”

陽虎欲見孔子,孔子不想見陽虎、后二人在路上相遇。陽虎勸孔子出仕,

孔子沒有明確表態(tài)。此事當(dāng)在魯定公五年或魯定公六年。

49歲:公元前503年(魯定公七年)

弟子顓孫師生。師字子張,陳國人。

50歲:公元前502年(魯定公八年)

自謂”五十而知天命”。(《論語·為政》)公山不狃以費(fèi)叛季氏,使人召孔子,孔子欲往,被子路阻攔。

51歲: 公元前501年(魯定公九年)

孔子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績,四方則之。

弟子冉魯、曹坅、伯虔、顏高,叔仲會生。魯字子魯,魯國人:坅字子循,

蔡國人:虔字子析,魯國人;高字子驕,魯國人:會字子期。魯國人。

52歲:公元前500年(魯定公十年)

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攝相事。夏天隨定公與齊侯相會于夾谷。孔子事先對齊國邀魯君會于夾 谷有所警惕和準(zhǔn)備,故不僅使齊國劫持定公的陰謀未能得逞,而且逼迫齊國答應(yīng)歸還侵占魯國的鄆、鄵、龜陰

等土地。

53歲:公元前499年(魯定公十一年)

孔子為魯司寇,魯國大治。

54歲:公元前498年(魯定公十二年)

孔子為魯司寇。為削弱三桓,采取墮三都的措施。叔孫氏與季孫氏為削弱家臣的勢力,支持孔子的這一主張, 但此一行動受孟孫氏家臣公斂處父的抵制,孟孫氏暗中支持公斂處父。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

弟子公孫龍生。龍字子石,楚國人。

55歲: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

春,齊國送80名美女到魯國。季桓子接受了女樂,君臣迷戀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與季氏出現(xiàn)不和。孔子 離開魯國到了衛(wèi)國。

十月,孔子受讒言之害,離開衛(wèi)國前往陳國。路經(jīng)匡地,被圍困。后經(jīng)蒲地,遇公叔氏叛衛(wèi), 孔子與弟子又被 圍困。后又返回衛(wèi)都。

56歲,公元前496年(魯定公十四年)

孔子在衛(wèi)國被衛(wèi)靈公夫人南子召見。

子路對孔子見南子極有意見批評了孔子。

鄭國子產(chǎn)去世孔子聽到消息后,十分難過,稱贊子產(chǎn)是“古之遺愛”。

57歲:公元前495年(魯定公十五年)

孔子去衛(wèi)居魯。夏五月魯定公卒,魯哀公立。

58歲: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

孔子居魯,吳國使人聘魯,就“骨節(jié)專車”一事問于孔子。

59歲:公元前493年(魯哀公二年)

孔子由魯至衛(wèi)。衛(wèi)靈公問陳(陣)于孔子,孔子婉言拒絕了衛(wèi)靈公。孔子在衛(wèi)國住不下去,去衛(wèi)西行。經(jīng)過曹 國到宋國。宋司馬桓?(左鬼右隹)討厭孔子,揚(yáng)言要加害孔子,孔子微服而行。

60歲: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

孔子自謂”六十而耳順”。

孔子過鄭到陳國,在鄭國都城與弟子失散獨(dú)自在東門等候弟子來尋找,

被人嘲笑,稱之為”累累若喪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歲:公元前491年(魯哀公四年〕

孔子離陳往蔡。

62歲: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

孔子自蔡到葉。葉公問政于孔子,并與孔子討論有關(guān)正直的道德問題。

在去葉返蔡的途中,孔子遇隱者。

63歲: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

孔子與弟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由楚返衛(wèi),途中又遇隱者。

64歲:公元前488年(魯哀公七年)

孔子在衛(wèi)。主張在衛(wèi)國為政先要正名。

65歲:公元前487年(魯哀公八年)

孔子在衛(wèi)。是年吳伐魯,戰(zhàn)敗。孔子的弟子有若參戰(zhàn)有功。

66歲:公元前486年(魯哀公九年)

孔子在衛(wèi)。

67歲:公元前485年(魯哀公十年)

孔子在衛(wèi)。

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歲: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

是年齊師伐魯,孔子弟子冉有帥魯師與齊戰(zhàn),獲勝。季康子問冉有指揮才能從何而來?冉有答曰“學(xué)之于孔子 ”。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于歸魯。

孔于周游列國14年,至此結(jié)束。

季康子欲行“田賦”,孔子反對。孔子對冉有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

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丘亦足矣”。

69歲:公元前483年(魯哀公十二年)

孔子仍有心從政,然不被用。孔子繼續(xù)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xiàn)工作。

孔子的兒子孔鯉卒。

70歲: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

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

71歲: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

是年春,狩獵獲麟。孔了認(rèn)為這不是好征兆,說:“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

六月齊國陳恒弒齊簡公,孔子見魯哀公及三桓,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桓,沒有得到支持。

72歲: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

孔子聞衛(wèi)國政變,預(yù)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險。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難過。

73歲: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

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魯城北。魯哀公誄之曰:“?天不吊,不潎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 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

不少弟子為之守墓三年,子貢為之守墓六年。弟子及魯人從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為廟堂,孔子受到人們的奉祀。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翻譯

襄公二十九年

二十九年春季,周王朝歷法的正月,“公在楚”,這是為了解釋不在祖

廟中舉行聽政的原因。

楚國人讓魯襄公親自為楚康王的尸體贈送壽衣,襄公對這感到憂慮。穆

叔說:“先掃除棺材的兇邪然后給死者贈送衣服,這就等于朝見時陳列皮幣。”

于是就讓巫人用桃棒、笤帚先在棺材上掃除不祥。楚國人沒有禁止,不久以

后又感到后悔。

二月初六日,齊國人在外城北部安葬齊莊公。

夏季,四月,安葬楚康王,魯襄公和陳哀公、鄭簡公、許悼公都參加送

葬,到達(dá)西門外邊,各諸侯的大夫都到了墓地。楚國的郟敖即位,王子圍做

令尹。鄭國的使者子羽說:“這叫做不恰當(dāng),令尹必然要代替楚君而昌盛。

松柏的下面,草是不能繁殖的。”

魯襄公回來,到達(dá)方城山。季武子占領(lǐng)了卞地,派公冶來問候襄公,用

封泥加印把信封好了追上去給了公冶,信上說:“聽到戍守卞地的人打算叛

變,下臣率領(lǐng)部下討伐了他,已經(jīng)得到卞地了,謹(jǐn)此報告。”公冶表達(dá)了使

命就退出去,到達(dá)帳篷以后才聽到占領(lǐng)了卞地。魯襄公說:“想要這塊地方

而又說叛變,只能是對我表示疏遠(yuǎn)。”

魯襄公對公冶說:“我可以進(jìn)入國境嗎?”公冶回答說:“君王據(jù)有國

家,誰敢違背君王?”魯襄公賜給公冶冕服,公冶堅決辭謝,勉強(qiáng)他,然后

才接受了。魯襄公想不進(jìn)入國境,榮成伯賦《式微》這首詩,魯襄公這才回

國。五月,魯襄公從楚國回來。

公冶把他的封邑送還給季氏,而且始終不再進(jìn)入季孫的家門,說:“欺

騙他的國君,何必派我?”季孫和他見面,就和季孫像以前一樣說話。不相

見,公冶始終不談季氏。等到公冶病危,聚集他的家臣,說:“我死了以后,

一定不要用冕服入斂,因為這不是由于德行而所得的賞賜。并且還不要讓季

氏來安葬我。”

安葬周靈王。鄭國的上卿子展有事不能離開,他派印段前去。伯有說:

“年紀(jì)輕,不行。”子展說:“與其沒有人去,盡管年輕,比沒人去還要好

一點吧?《詩》說:‘王事應(yīng)當(dāng)細(xì)致,沒有空閑安居。’東西南北,誰敢安

安穩(wěn)穩(wěn)地居住?堅定地事奉晉國、楚國,用以捍衛(wèi)王室。王事沒有缺失,有

什么常例不常例?”于是就派印段前去成周。

吳國人進(jìn)攻越國,抓到了俘虜,讓他做看門人,派他看守船只。吳王馀

祭觀看船只,看門人用刀殺死了吳王。

鄭國的子展死,子皮即位為上卿。當(dāng)時鄭國有饑荒而還沒有到麥?zhǔn)眨?/p>

姓很困乏。子皮用子展的遺命把糧食贈給國內(nèi)的人們,每戶一鐘,因此得到

鄭國百姓的擁護(hù)。所以罕氏經(jīng)常掌握國政,作為上卿。宋國的司城子罕聽到

了,說:“接近于善,這是百姓的期望。”宋國也發(fā)生了饑荒,司城子罕向

宋平公請求,拿出公家的糧食借給百姓,讓大夫也都出借糧食。司城氏借出

糧食不寫契約,又替缺少糧食的大夫借給百姓。宋國沒有挨餓的人。叔向聽

說了這件事,說:“鄭國的罕氏,宋國的樂氏,大約是最后滅亡的啊,兩家

恐怕都要掌握政權(quán)吧!這是因為百姓歸向他們的緣故。施舍而不自以為給人

恩惠,樂氏就更高出一籌了,這一家大概是會隨著宋國的盛衰而升降吧!”

晉平公,是杞女所生的,所以修整杞國的城墻。六月,知悼子會合諸侯的大夫為杞國筑城墻,孟孝伯參加了。鄭國的子太叔和伯石前去。子太叔見

到太叔文子,和他說話。文子說:“為杞國筑城這件事過分了!”子太叔說:

“拿他怎么辦好啊!晉國不擔(dān)心周室的衰微,反而保護(hù)夏朝的殘馀,它會丟

棄姬姓諸國,也就可以想象到了。丟棄姬姓諸國,有誰去歸向他?吉聽說:

丟棄同姓而親近異姓,這叫做離德。《詩》說:‘和諧他的近親,姻親就會

和他友好來往。’晉國把近親不看作近親,還有誰來和他友好往來?”

齊國的高子容和宋國的司徒進(jìn)見知伯,女齊作為相禮者,客人出去了,

女齊對知伯說:“這兩位將不免于禍。子容專權(quán),司徒奢侈,都是使家族滅

亡的大夫。”知伯說:“怎么呢?”女齊回答說:“專橫就會很快及于禍患,

奢侈將會由于力量強(qiáng)大而死,專橫別人就會要他的命,他將要及于禍患了。”

范獻(xiàn)子來魯國聘問,拜謝在杞國筑城。魯襄公設(shè)享禮招待他,展莊叔拿

著束帛。參加射禮的要三對人。公臣的人選不夠,在家臣中選取。家臣,展

暇、展王父作為一對,公臣,公巫召伯、仲顏莊叔作為一對,鄫鼓父、黨叔

作為一對。

晉平公派司馬女叔侯來魯國辦理使魯國歸還杞國土田的事情,但沒有全

部歸還給杞國。晉悼公夫人很生氣他說:“女齊辦事不得力,先君如果有知,

不會贊助他這樣辦事的。”晉平公把這件事告訴了叔侯。叔侯說:“虞國、

虢國、焦國、滑國、霍國、楊國、韓國、魏國,都是姬姓,晉國因此而擴(kuò)大。

如果不是入侵小國,將要從哪里取得?武公、獻(xiàn)公以來,兼并的國家就多了,

誰能夠治理它?杞國,是夏朝的后代,而接近東夷。魯國,是周公的后代,

而和晉國和睦。把杞國封給魯國還是可以的,有什么杞國不杞國?魯國對于

晉國,貢品不缺乏,玩物按時送到,公卿大夫不斷前來朝見,史官沒有中斷

過記載,國庫沒有一個月不接受魯國的貢品。像這樣就可以了,何必要損害

魯國而增強(qiáng)杞國?如果先君有知,就寧可讓夫人自己去辦,又哪里用得著我

老臣?”

杞文公來魯國結(jié)盟,《春秋》稱他為“子”,這是表示對他不尊重。

吳國的公子札來魯國聘問,見到叔孫穆子,很喜歡他。對穆子說:“您

恐怕不得善終吧!喜歡善良而不能夠選擇賢人,我聽說君子應(yīng)當(dāng)致力選擇賢

人。您做魯國的宗卿而主持國政,不慎重舉拔善人,怎么能受得了呢?禍患

必然到您身上。”公子札請求聆聽觀看周朝的音樂和舞蹈。于是讓樂工為他

歌唱《周南》、《召南》。季札說:“美啊!王業(yè)開始奠定基礎(chǔ)了,還沒有

完善,然而百姓勤勞而不怨恨了。”為他歌唱《邶風(fēng)》、《邶風(fēng)》、《衛(wèi)風(fēng)》

之歌,他說:“美好又深沉啊!憂愁而不困惑。我聽說衛(wèi)康叔、武公的德行

就像這樣,這大概就是《衛(wèi)風(fēng)》吧!”為他歌唱《王風(fēng)》之歌,他說:“美

啊!思慮而不恐懼,大概是周室東遷以后的音樂吧!”為他歌唱《鄭風(fēng)》之

歌,他說:“美啊!但是它瑣碎得太過分了,百姓不堪忍受了。這大概是鄭

國要先滅亡的原因吧!”為他歌唱《齊風(fēng)》之歌,他說:“美啊,多么宏大

的聲音呵!這是大國的音樂啊!作為東海的表率的,大概是太公的國家吧!

國家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為他歌唱《豳風(fēng)》之歌,他說:“美啊,浩蕩博

大呵!歡樂而不過度,大概是周公東征的音樂吧!”為他歌唱《秦風(fēng)》之歌,

他說:“這就叫做西方的夏聲。夏就是大,大到極點了,恐怕是周朝的舊樂

吧!”為他歌唱《魏風(fēng)》,他說:“美啊!抑揚(yáng)頓挫呵!宏亮而又婉轉(zhuǎn),艱

難而流暢,再用德行加以輔助,就是賢明的君主了。”為他歌唱《唐風(fēng)》,

他說:“思慮很深啊!大概有陶唐氏的遺民吧?否則,為什么那么憂深思遠(yuǎn)呢?不是美德者的后代,誰能像這樣?”為他歌唱《陳風(fēng)》,他說:“國家

沒有主人,難道能夠長久嗎?”從《鄶風(fēng)》以下的詩歌,季札聽了就沒有評

論了。樂師為他歌唱《小雅》,他說:“美啊!憂愁而沒有背叛的心,怨恨

卻不表現(xiàn)在語言中,恐怕是周朝德行衰微的樂章吧!還有先王的遺民啊。”

為他歌唱《大雅》,他說:“廣博啊,和美呵!抑揚(yáng)頓挫而本體剛健勁直,

大概是文王的德行吧!”為他歌唱《頌》,他說:“到達(dá)頂點了!正直而不

倨傲,婉柔而不屈撓,親近而不相逼,疏遠(yuǎn)而不離心,活潑而不邪亂,反復(fù)

而不厭倦,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過度,常用而不匱乏,寬廣而不顯露,

施舍而不浪費(fèi),收取而不貪婪,靜止而不停滯,行進(jìn)而不流蕩。五聲和諧,

八風(fēng)協(xié)調(diào)。節(jié)奏有一定的規(guī)律,樂器都按次序,這都是盛德之人所共同具有

的。”

公子札看到跳《象箾》、《南龠》舞,說:“美啊,但還有所遺憾。”

看到跳《大武》舞,說:“美啊!周朝興盛的時候,大概就像這種情況吧!”

看到跳《韶濩》舞,說:“像圣人那樣的弘大,尚且還有所慚愧,可見當(dāng)圣

人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舞,說:“美啊!勤勞而不自以為有德,如

果不是禹,還有誰能做到呢?”看到跳《韶箾》舞,說:“功德到達(dá)頂點了,

偉大啊!像上天的沒有不覆蓋,像大地的沒有不承載。盛德到達(dá)頂點,就不

能再比這更有所增加了,聆聽觀看就到這里了。如果還有別的音樂,我不敢

再請求欣賞了。”

公子札的出國聘問,是為了新立的國君通好的緣故,因此就到齊國聘問,

喜歡晏平仲,對他說:“您趕快交還封邑和政權(quán)。沒有封邑沒有政權(quán),這才

能免于禍難。齊國的政權(quán)將會有所歸屬,沒有得到歸屬,禍難不會停止。”

所以晏子通過陳桓子交還了政權(quán)和封邑,因為這樣,而免于欒氏、高氏發(fā)動

的禍難。

季札到鄭國聘問,見了子產(chǎn),好像老朋友一般。季札給子產(chǎn)贈送白絹大

帶,子產(chǎn)給季札獻(xiàn)上麻布衣服,公子札對子產(chǎn)說:“鄭國的執(zhí)政者奢侈,禍

難將要來臨了!政權(quán)必然落到您手中。您執(zhí)政,要用禮來謹(jǐn)慎地處事。否則,

鄭國將會敗亡。”

季札到達(dá)衛(wèi)國,與蘧瑗、史狗、史?、公子荊、公叔發(fā)、公子朝談得很

投機(jī),他說:“衛(wèi)國有很多賢能的君子,不會有什么禍患。”

公子札從衛(wèi)國去晉國,準(zhǔn)備在戚地住宿。聽到鐘聲,說:“奇怪啊!我

聽說了,發(fā)動變亂而沒有德行,必然遭到誅戮。這一位就在這地方得罪國君,

害怕還來不及,又有什么可以尋歡作樂的?這一位在這地方,就像燕子在帳

幕上做窩。國君又正停棺還沒有安葬,難道可以尋歡作樂嗎?”于是就不住

在戚地。孫文子聽到了這番話,一輩子不再聽音樂。公子札到了晉國,喜愛

趙文子、韓宣子、魏獻(xiàn)子,說:“晉國的政權(quán)大約要聚集在這三家了!”他

喜愛叔向,離別時,對叔向說:“您努力吧!國君奢侈而優(yōu)秀的臣子很多,

大夫都富有,政權(quán)將要?dú)w于大夫家。您好直話直說,一定要考慮使自己免于

禍難。”

秋季,九月,齊國的公孫蠆、公孫灶放逐他們的大夫高止到北燕。初二

日,出國。《春秋》記載說“出奔”,這是由于高止有罪。高止喜歡生事,

而且自己居功,同時又專橫,所以禍難到了他身上。

冬季,孟孝伯去到晉國,這是回報范叔的聘問。

由于高氏受到放逐的緣故,高豎在盧地發(fā)動叛亂。十月二十七日,閭丘嬰帶兵包圍盧地。高豎說:“如果讓高氏有后代,我請求把封邑交還給國君。”

齊國人立了敬仲的曾孫酀,這是認(rèn)為敬仲賢良。十一月二十三日,高豎歸還

盧地而逃亡到晉國,晉國人在綿地筑城,把他安置在那里。

鄭國的伯有派公孫黑去楚國,公孫黑不肯去,說:“楚國和鄭國正在關(guān)

系不好,互相憎恨,而派我去,這是等于殺死我。”伯有說:“你家世世代

代都是辦外交的。”公孫黑說:“可以去就去,有困難就不去,有什么世世

代代是辦外交的。”伯有要強(qiáng)迫他去。公孫黑發(fā)怒,準(zhǔn)備攻打伯有氏,大夫

們?yōu)樗麄冋{(diào)和。十二月初七日,鄭國的大夫們在伯有家里結(jié)盟。裨諶說:“這

次結(jié)盟,它能管多久呢?《詩》說:‘君子多次結(jié)盟,動亂因此滋長。’現(xiàn)

在這樣是滋長動亂的做法,禍亂不能停止,一定要三年然后才能解除。”然

明說:“政權(quán)將會到哪家去?”裨諶說:“好人代替壞人,這是天命,政權(quán)

哪能避開子產(chǎn)?如果不是越級提拔別人,那么按班次也應(yīng)該子產(chǎn)執(zhí)政了。選

擇賢人而提拔,這是為大家所尊重的。上天又為子產(chǎn)清除障礙,使伯有喪失

了精神,子西又去世了,執(zhí)政的人只有子產(chǎn)不能辭其責(zé)。上天降禍于鄭國很

久了,一定要讓子產(chǎn)平息它,國家才可以安定。不這樣,就將會滅亡了。”

關(guān)于襄公二十九年是多少年和襄公三十年是哪年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5137.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