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容

司空圖為人怎么樣(司空圖是哪一時期的人)

青絲繞手2022-11-26 02:40故事3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司空圖為人怎么樣,以及司空圖是哪一時期的人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翻譯"司空圖,子表圣,本臨淮人......有文集三十卷"

司空圖,字表圣,是臨淄人氏(臨淄,唐屬河南道,長安四年割徐城—即今安徽泗縣南界兩鄉于沙熟淮河口設置臨淄縣,約當今安徽泗縣東南)。曾祖司空遂,為密縣縣令。祖父司空彖,為水部郎中。父親司空輿,熟悉吏治。唐大中年初,戶部侍郎盧弘正司職鹽鐵管理,推薦司空輿為山西任安邑兩池的榷鹽使(專賣官鹽)、兼任?司封郎中(有掌職國家爵位分封升降的權力)。以前國家有關買賣鹽的法律條例訂得比較粗疏,官吏多數違法亂紀,司空輿于是制訂十條新法例奏請朝廷批準,至今沿用起來還相當適宜。后來司空輿便被宣召回朝廷當司門員外郎,后任戶部郎中,在任期間去世。

司空圖于咸通十年考中進士,主考官王凝在進士中特別欣賞他。后來王凝降職為商州(今陜西)刺史,司空圖心感他賞識自己,請求跟隨他。王凝從此更加器重司空圖,及至王凝考察宣、歙(今安徽境內)的時候,征召司空圖為高級幕僚。(在此期間)宰相盧攜召司空圖為殿中侍御史,因為(不忍離開王凝)沒有及時到朝廷赴職,降職為光祿寺主簿,分管洛陽方面事務。

唐僖宗乾符六年,宰相盧攜被罷免,以故宰相的身份客居洛陽,司空圖常陪他一同出游,盧攜贊許司空圖的為人節操,對他很是禮遇有加。盧攜曾到司空圖的住處,在壁上信手題詩:“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司空,漢代以大司徒、大司馬、大司空號稱三公;屯,六十四卦之一,雷上水下,剛柔始交而難生,艱難之意)。過了一年,盧攜又回朝復職,路過陜虢(陜西山西交界處)時,對當地觀察使盧渥說:司空御史是一個高士,你可要厚待他。盧渥即日就奏請朝延要司空圖當他的幕僚。這一年,盧攜恢復參與政事,宣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賜緋魚袋(緋紫服,綬帶裝飾有金銀雕琢的魚符),調任本司郎中。

就在這一年冬天,黃巢起義兵進攻京師,天子逃跑到外面去避難,司空圖來不及跟隨,就跑回山西去。那時候前一任宰相王徽也住在山西蒲州,對司空圖很是厚待。幾年后,王徽接到天子的詔書準備前往鎮守潞州,王徽于是奏請讓司空圖當他的副使,后來因為王徽沒有赴任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唐僖宗從四川回京,到達鳳翔時,召司空圖參與制訂誥(曉喻帝王的言辭)文,隨后封為中書舍人。不久,僖宗逃往寶雞,司空圖又一次來不及跟隨,只好再次跑回山西。(關于僖宗向寶雞逃跑,一說是受宦官田令孜挾持)

龍紀年初,再次召司空圖為中書舍人,不久后司空圖稱身體有病辭職。河北道兵亂,于是寄住在陜西華陰。(昭宗)景福年中,朝延又以諫議大夫的官職征召他回京。當時朝延力量薄弱,禮法秩序很是混亂,司空圖心中忖度出任不如隱退,又再一次稱病沒有赴任。乾寧年中,朝延又以戶部侍郎的官職征召他回京,就到朝延向天子致謝,幾天后請求辭職回鄉,朝延準許了。昭宗在華州的時候,征召他任兵部侍郎一職,司空圖稱腳腿有疾病不能進往跪拜謝恩,只用奏章的形式推辭了。昭宗將京都遷往洛陽,這時候政治權力已經掌握在后來的梁王朱溫手中,宰相柳璨迎合朱溫的意思,圖謀謀害忠于唐朝的老臣,也發詔召司空圖入朝參見。司空圖害怕被謀害,不得已盡力趕往洛陽,謁見天子的時候,將手中的朝笏掉落在地,佯裝失落禮節的樣子,態度意向如同山野之人。柳璨知道不可以屈服他,就發詔說:司空圖年輕時高中進士,進入任途后歷任官職,漸漸為人心高氣傲,是隱居在山林中沽名釣譽的一類人,他的心思只喜歡在山泉邊漱漱口(枕石漱流之典),逍遙放浪,比為朝延做事還更專心。非是坦蕩聰惠之才,不能勝任在公正嚴肅的場合處理事情;希望他以后深自反省思考,宣示他隱居的愿望。這樣的人,就放他還山吧。

司空圖的先人在中條山王官谷遺留有別墅,別墅左近有泉石林亭,很適合幽靜宿居。自從心遂所愿之后,每日里和一些名僧高士在該處游玩吟詠。晚年做文章的時候,著意營造放達,曾經模仿白居易的《醉吟傳》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信美之文,不可譯也)在這里他自述建休休亭的三個理由,并自稱耐辱居士,其耐辱居士歌,意味深遠,特別是伎倆雖多性靈惡,賴是長教閑處著兩句,盡顯頹廢憤激之意。

司空圖避開了柳璨之禍還山后,預先挖了墳墓,備了棺木。朋友來了,就請到墓穴里去吟詩飲酒,有人跟他說這樣怕不吉利吧,司空圖規勸他說:通達的人眼光寬大,生死其實只是同樣性質的事情,不過是暫時在這里游玩了一下,你為何去何從看開一點呢。司空圖平時穿布衣持鳩杖,出門則以女家人的鸞臺自隨(暈倒,是不是帶著女家人?)。每年鄉間春社或者求雨祭神祝告求福,眾鄉民熱鬧會聚的日子,司空圖都會前往參加,和農夫野老坐同席,臉上也沒有什么傲慢之色。王重榮(河東節度使)一家人更是尊重他,一年四季派往贈送物品給司空圖的家人,常在路上來往。

唐朝滅亡次年,司空圖聽說輝王在濟陰被殺害,傷心氣憤致病,沒幾天就去世了,那一年七十二歲。有文集三十卷。

司空圖和司馬光是一個人嗎

不是同一個人。

司空圖(837~908),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1]。晚唐詩人、詩論家。字表圣,自號知非子,又號耐辱居士。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懿宗朝時曾被召為殿中侍御史。

天復四年(904年),朱全忠召為禮部尚書,司空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后梁開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弒,他絕食而死,終年七十二歲。司空圖成就主要在詩論,《二十四詩品》為不朽之作。《全唐詩》收詩三卷。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司空圖的人物生平

司空圖做過唐朝的知制誥,中書舍人。出生于一個中等官吏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親都官至郎中。史稱司空圖少有文才,但不見稱于鄉里,后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贊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于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祿寺主薄,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于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游。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壁上題了一首詩稱贊他說:“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來,盧攜回朝復相,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唐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仆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往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后來他聽說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一種消極的隱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司空圖出身于官僚地主階級家庭,又處在黃巢起義和唐王朝行將覆滅的時代,在歷史的大動蕩中,他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就采取避世隱退的人生態度。回鄉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來,也不與官府聯絡,而是“將取一壺閑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丁未歲歸王官谷》),“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只賞詩。”(《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當時王重榮兄弟鎮守漢中,很仰慕他的名聲,常多饋贈,他都拒絕不納,后騙他作碑文,并贈絹數千匹,司空圖就把絹堆放在虞鄉市上,任眾人取用。后來他定居在中條山王官谷的先人別墅,在這“泉石林亭,頗稱幽棲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與高僧、名士吟詠為樂。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數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他都以老病,堅辭不受。為此,他在王官谷莊園特地修了一個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謂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聵,三宜休也。而又少而惰,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濟時之用,則又宜休也。”還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復詠嘆“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寧處不出”的心志。

其家有藏書7400卷,其中有不少是道家、佛家經文。根據其詩歌稱:“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只賞詩”。其“麒麟閣”當為其藏書之所。 司空圖的詩,大多抒發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內容非常淡泊。他還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在文學史上,他主要以詩論著稱。他的《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

司空圖論詩發展殷璠、皎然之說,注重含蓄蘊藉的韻味與清遠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韻外之致”(《與李生論詩書》);講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他推崇王維、韋應物“趣味澄夐”的詩風,而批評元稹、白居易為“力勍而氣孱”(《與王駕評詩書》)。他也贊美過李白、杜甫之作與韓愈歌詩的氣勢奔騰,“物狀奇變”(《題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專主一格。《與李生論詩書》中曾自引其得意詩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喪亂、道宮、夏景、佛寺、郊園、樂府、寂寞、愜適等,大都屬于抒寫閑情逸趣而偏于靜美的。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 、《狂題》 、《偶書》 、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別有傷心懷抱。

《二十四詩品》是他的論詩專著,簡稱《詩品》。其中把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境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類,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韻語來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養和寫作手法。與鐘嶸《詩品》以品評作家作品源流等第為內容是不同的。

《詩品》在開創文藝批評形式方面有廣泛影響。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續詩品》、顧翰《補詩品》,還有馬榮祖的《文頌》、許奉恩的《文品》、魏謙升的《二十四賦品》、郭麐的《詞品》等。 司空圖的美學思想包含多個層面。在其美學代表著作《二十四詩品》中,不僅有各類風格論的闡釋,而且蘊藏著創作方法的探索,還有詩人自身修養的指迷。這些對當代美學亦有著較強的指導作用和借鑒意義。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以二十四種意境來闡述詩歌的二十四種風格,無疑是精細而微約的,但是深加思索,這二十四種風格之中也內蘊著司空圖一致的美學思想,如以老莊思想為底蘊的對自然、沖淡美學情趣的追求;司空圖“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美學理論在《二十四詩品》中也有共同而鮮明的體現。“自然”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最高的理想審美境界,它的哲學和美學基礎是在老莊所提倡的任乎自然,反對人為。劉勰在《文心雕龍》篇中說:“云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因而此品首二句謂:“俯拾即是,不取之鄰。”其意就是真正美的詩境是任其自然而得,不必著意去搜尋,所以下二句接著說:“俱道適往,著手成春。”“俱道”,《莊子;天運》:“道可載而與之俱也。”道,即指自然,若能與自然而俱化,則著手而成春,無須竭力去追求。中四句進一步發揮此意,如花之開,如歲之新,皆為自然而然之現象,非依人力而產生。“真與不奪”之“真”,即指自然之真,與,同予,此二句謂自然賦予者不會喪失,欲憑人力而強得者反而會失去。后四句言“幽人”居于空山,不以人欲而違天機,雨后閑步,偶見蘋草,隨意采拾,亦非有意。“薄言情悟”二句中之“薄言”,為語助詞,如《詩經》云“采采芣苡,薄言采之。”“情”,情性,本性,即指自然天性。“悠悠天鈞”,乃指天道之自在運行,流轉不息。《莊子》云:“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天鈞,別本作天均,成玄英疏云:“天均者,自然均平之理也。”意謂聽任萬物之自然平衡運行。這二句是說以自然之本性去領悟萬物之自在變化。李白《峨眉山月歌》云:“峨眉山月半輪秋,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舟行于月夜江中,與山水渾然一體,如自然造化之涌現,而無一絲人工斧鑿之痕跡。

司空圖藝術風格上體現了由陽剛、陰柔兩種基本風格美所發展出來的多種多樣的風格美。《四庫總目提要》說它“所列諸體畢備,不主一格”,許印芳在跋中也說“其教人為詩,門戶甚寬,不拘一格”。然而《詩品》在藝術風格理論上最大的貢獻,還是在從一般地論述文學的語言風格轉向研究文學的意境風格。唐代開始詩文分論,詩論中的風格論逐漸轉向詩歌的意境風格,這在皎然的十九字風格論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而《詩品》則是純粹的詩歌意境風格論。這就和劉勰有了很大的不同。 司空圖《詩品》的真偽問題,學術界有許多爭論,但是從有關研究發展的情況看,并無確切證據可以說明它不是司空圖所作,而從對司空圖的生平思想和詩論著作的深入分析,卻可以說明《詩品》是司空圖寫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詩品》體現了“思與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點則是非常明顯的,從這樣一個角度來認識它的文藝美學思想特點。曾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含義作過一些分析文中所引郭紹虞《詩品集解》和孫昌熙、劉淦《司空圖〈詩品〉二種》較多。

《二十四詩品》主要是對陶、王一派山水田園詩創作經驗的總結。從司空圖的詩論著作中,可以鮮明地看出他在評述唐代詩歌發展時,特別突出了王、韋一派的重要地位,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他自己的詩歌創作也是屬于這一派的。《詩品》的思想主要是體現了隱逸高士的精神情操,這和以陶、王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是完全一致的。《詩品》中所體現的一些主要審美觀念,例如整體的美、自然的美、含蓄的美、傳神的美、動態的美,也大都是從山水田園詩中概括出來,雖然這些審美觀念本身具有廣泛性,并不僅僅只是體現在山水田園詩中,然而,在《詩品》中是以自然景物、山水田園的形態表現出來的。清人許印芳在其《與李生論詩書》跋中說:“表圣論詩,味在酸咸之外。因舉右丞、蘇州以示準的,此是詩家高格,不善學之,易落空套。”王漁洋標舉“神韻”,其精神與《詩品》是一致的,故其《唐賢三昧集》中不錄李、杜,而“獨推右丞、少伯以下諸家得三昧之旨”,“蓋專以沖和淡遠為主,不欲以雄鷙奧博為宗”(翁方綱《七言詩三昧舉隅》),顯然也是受《二十四詩品》影響之結果。

《二十四詩品》的重要性和遠大影響還體現在后人對它的摹仿上,歷代產生了許多續作,并已經不限于詩歌理論的范圍,如袁枚《續詩品》、顧翰《補詩品》、黃鉞《二十四畫品》、郭麐《詞品》、楊夔生《續詞品》、江順詒《續詞品二十則》、魏謙升《二十四賦品》、于永森《諸二十四詩品》(含《新二十四詩品》、《后二十四詩品》、《續二十四詩品》、《補二十四詩品》、《終二十四詩品》、《贅二十四詩品》)、許奉恩《文品》、馬榮祖《文頌》等等,這些續作從另一個角度真實反映了《二十四詩品》的持久不衰的精品魅力。

有誰介紹一下唐朝的司空圖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今山西省臨猗縣好義村。村中存有其墓碑)人,晚唐詩人、詩論家。

史稱司空圖少有文才,但不見稱于鄉里,后來以文章為絳州刺史王凝所賞識。王凝回朝任禮部侍郎,知貢舉,司空圖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應試,擢進士上第,時年三十三歲,受到王凝贊許,名聲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于知遇之恩,主動表請隨行。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他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離開王凝,拖延逾期,被左遷為光律寺主薄,分司東都洛陽。當時盧攜罷相,正居于洛陽,對他的才華和為人很愛重,常相往來共游。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壁上題了一首詩稱贊他說:“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來,盧攜回朝復相,召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唐僖宗廣明元年( 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司空圖的弟弟有個奴仆叫段章,參加了黃巢起義,曾熱情地向他宣傳起義軍的各種好處,勸他往迎起義軍,他不肯,便回到故鄉河中。后來他聽說僖宗在鳳翔,便入拜見,被封為知制誥、中書舍人。廣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隨未及,又回到河中。從這時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時間,司空圖基本上是過著一種消極的隱居生活,他的大部分詩歌和詩論也是在這一時期寫成的。

司空圖出身于官僚地主階級家庭,又處在黃巢起義和唐王朝行將覆滅的時代,在歷史的大動蕩中,他沒有勇氣面對現實,就采取避世隱退的人生態度。回鄉以后,他既不同百姓往來,也不與官府聯絡,而是“將取一壺閑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丁未歲歸王官谷》),“儂家自有麒麟閣,第一功名只賞詩。”(《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當時王重榮兄弟鎮守漢中,很仰慕他的名聲,常多饋贈,他都拒絕不納,后騙他作碑文,并贈絹數千匹,司空圖就把絹堆放在虞鄉市上,任眾人取用。后來他定居在中條山王官谷的先人別墅,在這“泉石林亭,頗稱幽棲之趣”的“世外桃源”里,每日與高僧、名士吟詠為樂。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數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諫議大夫、戶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職,他都以老病,堅辭不受。為此,他在王官谷莊園特地修了一個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寫了一篇《休休亭記》以明其志:“休,美也。既休而美具。謂其才,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休也;耄而聵,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墜,長而率,老而迂,是三者皆非濟時之用,則又宜休也。”還自號“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復詠嘆“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寧處不出”的心志。

天復四年( 904年),朱全忠扶持朝政,遷都洛陽,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佯裝老朽不任事,被放還。天四年,哀帝被弒,他絕食,嘔血而卒,終年七十二歲。

司空圖留給后世的詩,大多抒發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內容非常單薄。他還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

在文學史上,司空圖主要是以詩論著名,他的《詩品》(還有《與李生論詩書》等幾封書信)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洗煉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但他的詩論缺乏嚴密的系統性,特別是片面強調所謂“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宣揚了一種遠離現實生活體驗的超脫意境,忽視詩歌的思想內容和重大的社會作用。這些都為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清代王士禎的《漁洋詩話》等所繼承和發揮,對后世的批評和創作產生了不少消極的影響。

古 文

司空圖字表圣,河中虞鄉人。父輿,有風干。圖,咸通末擢進士,禮部侍郎王凝特所獎待,俄而凝坐法貶商州,圖感知己,往從之。凝起拜宣歙觀察使,乃辟置幕府。召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臺劾,左遷光祿寺主簿,分司東都。盧攜以故宰相居洛,嘉圖節,常與游。攜還朝,過陜虢,屬于觀察使盧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表為僚佐。會攜復執政,召拜禮部員外郎,尋遷郎中。

黃巢陷長安,將奔,不得前。圖弟有奴段章者,陷賊,執圖手曰:“我所主張將軍喜下士,可往見之,無虛死溝中。”圖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陽,間關至河中。僖宗次風翔,即行在拜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后狩寶雞,不獲從,又還河中。龍紀初,復拜舊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諫議大夫,不赴。后再以戶部侍郎召,身謝闕下,數日即引去。昭宗在華,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會遷洛陽,柳璨希賊臣意,誅天下才望,助喪王室,詔圖入朝,固陽墮笏,趣意野耄。璨知無意于世,乃聽還。

圖本居中修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隱不出。作亭觀素室,悉圖唐興節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見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聵,三宜休;又少也惰,長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濟時用,則又宜休。”因自目為耐辱居士。其言詭激不常,以免當時禍災云。豫為冢棺,遇勝日,引客坐壙中賦詩,酌酒裴回。

客或難之,圖曰:“君何不廣邪?生死一致,吾寧暫游此中哉!”每歲時,祠禱鼓舞,圖與閭里耆老相樂。王重榮父子雅重之,數饋遺,弗受。嘗為作碑,贈絹數千,圖置虞鄉市,人得取之,一日盡。時寇盜所過殘暴,獨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難。朱全忠已篡,召為禮部尚書,不起。哀帝弒,固聞,不食而卒,年七十二。

(《新唐書?列傳一一九》)

翻 譯

司空圖,字表圣,河中虞鄉人。父名輿,干練有風采。司空圖咸通末年考中進士,禮部侍郎王凝對他特別贊許。不久,王凝犯法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后來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觀察使,于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圖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離開王凝府,臺官指斥他誤期之罪,于是貶為光祿寺主簿,分管東都。盧攜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陽,賞識司空圖的氣節,常與之交往。盧攜回朝時經過陜虢,叮囑觀察使盧渥說:“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潔的人。”渥即刻上表請任司空圖為同僚官佐。正逢盧攜重新執政,委任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不久,升為郎中。

黃巢攻陷長安,司空圖將隨天子避難,但未成行。司空圖的弟弟有個仆人段章在黃巢軍中,拉著司空圖的手說:“我的首領張將軍喜歡結交讀書人,可以去見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圖不肯去,段章為之落淚。司空圖去咸陽,歷盡艱險到達河中。此時僖宗住在鳳翔,就在行宮委任他為知制誥,升為中書舍人。后來皇帝巡狩寶雞,沒要司空圖隨從,司空圖就又回到河中。龍紀初年,他官復原職,因病辭官。景福年間又委任他為諫議大夫,也不到任。后來又召他為戶部侍郎。司空圖到朝廷致謝,幾天后又走了。昭宗在華州,召他為兵部侍郎,他說自己腿有病堅持請辭。那時遷都洛陽,柳璨迎合賊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聲望的人,幫助削弱王室。詔令司空圖入朝。司空圖假裝失態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無意于仕途,于是任憑他回山。

司空圖原住中條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產,于是隱居不出。建造了簡陋的亭觀等房子。在亭中畫下唐興以來全部有節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圖像,并題名為“休休亭”,還寫文章表述心志:“辭官,是美事。既安閑自得,美也就有了。本來,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辭官;估量我的素質,二宜辭官;我老而昏聵,三宜辭官;再,我年輕時懶散,長大后馬虎,老了后迂腐。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辭官了。”還自稱為“耐辱居士”。他的言語奇特古怪,以此來免禍。他預先準備了棺材墳地,遇到好天氣就領客人們坐在墓穴里飲酒賦詩。客人覺得難堪,司空圖說:“你為什么看不開呀。生與死本是一回事,我哪里只是在此暫游呢?”每年過年時,村里集合擊鼓跳舞祝禱,司空圖與鄉里老人們同樂。王重榮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東西給他,他都不收。為了作碑,王重榮贈絹幾千匹,司空圖把絹放在虞鄉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當時寇盜所過之處都搶掠燒殺,就獨不去王官谷。不少讀書人都去那里避難。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圖為禮部尚書,他不去。哀帝被殺,司空圖聽說后,絕食而死,享年七十二歲。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5357.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