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均《與宋元思書》有多少字(朱元思給吳均的回信文言文100字)
今天給各位分享吳均《與宋元思書》有多少字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朱元思給吳均的回信文言文100字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與朱元思書》吳均
《與朱元思書》是梁朝的吳均寫的一篇寫景小品文。“書”即書信,這篇短文是他寫給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信。這封書信幾乎通篇都是寫景,寫了富春江上秋天美麗的景色,也許作者寫這封信的目的就是要把觀賞到的獨特景色告訴朋友。下面讓我們跟隨作者一同來領略富春江上的美景吧。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開頭八個字點出了秋季的晴爽天氣,從大處落筆,勾勒出廣闊遼遠的境界。“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則表現了作者輕松愉快、舒暢愜意的心情。開頭的這四句話是概括地描寫,為全篇的開頭。以下就要寫具體的景物了。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富陽、桐廬兩個地名就點出了富春江。這條江水,從富陽上溯到建德一段,叫做富春江。文中描寫的就是從富陽到桐廬這一百多里之間的富春江上的風景。作者贊美它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那么這里的山怎樣“奇”,水怎樣“異”呢?再看下文的具體描繪。
先看作者眼中的“異水”:“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是說富春江的水清明澄澈,從水面一直可以看到水底。水底下游來游去的小魚和砂礫,都能一覽無余,歷歷在目。這四句寫出江水的平緩流動時的情景,遇到急流,情況就變了。“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筆鋒一轉,寫出了另一種景象,運用形象的比喻說富春江的水流得比射出的箭還要快,迅猛的浪頭就像飛奔的駿馬一般,氣勢格外雄壯。文章先寫江水的文靜,后寫江水的飛動,這樣對比鮮明,突出地表現了富春江水的變幻多姿。
上文我們領略了“異水”,那么“奇山”又是怎樣的呢?作者又寫道:“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富春江的兩岸都是高山,把江水夾在了中間,所以作者首先點出這山的特點。適值秋天,有的樹木落了葉子,有的樹葉變了顏色,山林中呈現出一片寒冷蕭瑟的景象,此之為“寒樹”。“負勢競上”是說兩岸的山峰都依仗著各自的險要地勢,互相爭著向高處長去。“互相軒邈”,“軒邈”是高遠的意思,說山峰一個比一個高,一層比一層遠。“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句再一次寫山峰的形勢。其中“爭”和“指”兩個動詞與前邊的“競”字互相呼應,把山峰的高峻險要描繪得形象逼真。“千百成峰”,又寫出了山山相連層巒不盡的圖景。以上幾句寫山勢,扣住一個“奇”字,作者巧妙地使用了幾個動詞,把靜止的山峰寫活了。
作者寫完了“奇山異水”以后,又把人們帶入一個視聽新世界。“泉水擊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囀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在這里,水流、鳥叫、蟬鳴、猿啼,把自然界的聲響都集中在一起了。“泠泠”、“嚶嚶”是擬聲詞,寫出作者的實感;“千囀不窮”、“百叫無絕”是說明聲音的變化多端和連綿不斷。這里所寫的聲音雖然不是直接寫景,但卻是自然景物不可缺少的點綴。
下面,作者則直接抒發了他游覽了富春江美景以后的感慨:“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事務者,窺谷忘返。”上面這個對偶句表達的內容含義是相同的,意思是:富春江上的美麗風景可以使那些在官場占據高位的人們,放棄它們那做官的念頭了。在這里,作者否定世俗官場,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的清高隱逸的思想;另外,作者也是用自然美景和社會世俗對比,向往前者,厭棄后者,進一步歌頌了美麗的山水風光。
本來,文章就此可以結束,可作者又附帶寫了幾筆,描寫了山林里的樹木:“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這幾句是說,這里的樹木繁密茂盛,有時候昏暗深邃,有時候又會從樹葉間透出日光來。其實,這幾句可有可無,但書信這種形勢比較自由,增加這幾句也為文章增添了一些風趣。
《與朱元思書》這篇寫景散文,風格簡淡清新,寥寥一百四十余字,就把富春江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我們恍如游歷在富春江上,置身于偉大祖國美麗多嬌的奇山秀水之中。
吳均《與朱元思書》文言文
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生發熱愛山水風光之情,《與朱元思書》是吳均融合其情后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下面我為大家帶來關于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希望大家喜歡!
《與朱元思書》
朝代:南北朝
作者: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密而綠的樹,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也就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中心思想】
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與朱元思書》是吳均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的一封書信中的一個片段。本文敘述作者乘船桐廬自至富陽途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創造了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表現了作者喜愛自然,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抒發了作者對政治官場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鑒賞】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為后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文學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簡練明快的筆墨,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畫卷,且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抓住山光水色的特點模山范水的。
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語言美
本文是用駢體寫成的一篇山水小品。駢文常用四字六字組織,故亦稱“四六文”。本文只140多個字。作者用清新的筆調和形象的描繪,把他從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看到的山光水色告訴了他的朋友,讓朋友分享富春山川之美。
駢(pián)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文學結構:駢(pián)
也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中國古代魏晉以后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中國的散文從漢代到六朝,出現了“文”、“筆”的對立。所謂“文”,就是專尚辭藻華麗,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駢文。所謂“筆”,就是專以達意明快為主,不受字句和聲律約束的散文。(此處所述不當。據劉勰《文心雕龍 總述》引錄顏延之觀點稱:筆之為體,言之為文也;經典則言而非筆,傳記則筆而非言。而劉勰本人的觀點是:“今之常言,有文有筆,以為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可見發生于宋齊時期的文筆之辯著眼點在于有韻與否,而非散文駢體之別。而況,南北朝時期的散文也多有押韻,故加修正。)
魏晉以來產生的一種文體,又稱駢儷文。駢文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以四六句式為主,講究對仗,因句式兩兩相對,猶如兩馬并駕齊驅,故被稱為駢體。在聲韻上,則講究運用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由于駢文注重形式技巧,故內容的表達往住受到束縛,但運用得當,也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效果。而南北朝時期,亦不乏內容深刻的作品,如庾信的《哀江南賦》,他一方面描寫了自己身世之悲,一方面則譴責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達對故國懷念之情。唐以后。駢文的形式日趨完善,出現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駢文,所以宋代一般又稱駢文為四六文。直至清末,駢文仍十分流行。
文筆分裂后,駢文就成為和散文相對舉的一種文體。駢文盛行于六朝,代表作家有徐陵、庾信。中唐古文運動以后,稍告衰落。在元明兩代成為絕響。至清初,作者接踵而起,以清末王闿運為最后一個作家。
總概句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情感
1、淡薄名利,流連山水。
2、勸友歸林。(友:指朱元思)
與朱元思書注解和原文
原文: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作響;好鳥相鳴,嚶(yīng)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注釋:
1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82版)卷七。一作《與宋元思書》。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
2.俱:都
3.凈:散盡
4.共色:同樣的顏色。共,相同
5.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飄蕩。從,順,隨。
6.至:到
7.許:左右,表示大約的數量
8.獨絕:獨特
9.皆:全;都
10. 縹碧:青綠色。
11.急湍:湍急的水流
12.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3. 甚箭:即“甚于箭”,比箭還快。 甚:勝過。
14.若:好像
15.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快馬。
16. 寒樹:耐寒常綠的樹,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的樹。
17.負勢競上:(高山)憑依(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 負:憑依。競:爭著
18. 軒邈(miǎo):高遠。軒,高。邈,遠。這里作動詞用。
19.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上。
20.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的山峰。
21.激:沖擊
22.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3.好鳥相鳴:好鳥,美麗的鳥;相鳴,互相和鳴。
24.嚶(yīng)嚶成韻:意思是,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5.千轉(zhuàn):長久不停地叫。千,表示多。轉,通“囀”,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
26. 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
27. 鳶(yuān)飛戾(lì)天: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這里比喻追求高位的人。鳶,古書上說是鴟一類的鳥。也有人說是一種兇猛的鳥,形狀與鷹略同。戾,至。
28. 望峰息心:望見這里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 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29.經綸世務者:治理政務的人。經綸,籌劃。
30.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反:通“返”,返回。窺:看
31. 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干。 蔽:遮蔽
32. 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晝:白天。猶:好像
33.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4.日:太陽,陽光。
譯文:
風停了,煙霧都消散凈盡,高爽晴空一塵不染,與青青遠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浮移動,隨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觀賞景物。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游動著的魚兒和細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
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常綠的樹木,(高山)憑依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著高聳,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的泠泠之聲;百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的叫個不斷。那些像老鷹飛到天上,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祿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還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與朱元思書》全文多少個字?
【原文】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1],謁妙用真人祠[2]。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3]。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4],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5],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6],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7],宜為仙真所托[8]。祝史云[9]:“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10],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11]。”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12],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13],四顧無纖翳[14],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15],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客迎舟。
【譯文】
二十三日,過巫山的凝真觀,拜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對著巫山,峰巒很高沖入高天,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議論的人都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見,能看到的八九個山峰,只有神女峰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確實適宜作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說:“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時候,就能聽到優美的管弦音樂,在峰頂上來回走,能聽到山上的猿啼鳴,到天明才漸漸停止。”在廟的后邊,半山腰中有個石壇,比較平坦。傳說“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這個地方把符書送給禹。”在石壇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樣。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圍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白鶴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異的一個現象。
與朱元思書全文翻譯
譯文:風和煙都消散了,天和山變成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隨意的向東或向西漂流。從富陽到桐廬,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靈異的水,天下獨一無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見底。
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就像奔騰的駿馬。夾江兩岸的高山上,都生長著耐寒的樹,山巒憑依著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這些高山彼此都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爭著向上,筆直地向上形成了無數個山峰。
泉水飛濺在山石之上,發出清悅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兒長久地叫個不停,猿猴長時間地叫個不停。像兇猛的鳥飛到天上為名利極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原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梁文學家吳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社會動亂。因而不少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吳均也因動亂而生發熱愛山水風光之情,《與朱元思書》是吳均融合其情后寫給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書信。
本文敘述作者乘船自桐廬至富陽途中所見,描繪了這一段的山光水色(富春江),它創造出一種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讀后悠然神往,仿佛也親自領略了其間的山水之美。
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流露出對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視,含蓄地傳達出愛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之趣。
作者簡介: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時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稱贊。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
與朱元思書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出身寒微,很有才學,受到沈約的賞識。其詩作常用比喻手法,表現懷才不遇、激憤不平之情,或歌頌戰士們報國立功的英雄氣概,有一定的社會內容。書法自成一體,稱謂“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后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余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于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于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中息。白云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凄婉氣氛。又如"輕云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征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與朱元思書》是一篇山水小品文
[編輯本段]原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現行新教材中用的是“嶂”)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選自曹明綱《六朝文潔釋注》.卷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詳.本是吳均寫過朱元思信中的一個片段。
配樂朗誦:
[編輯本段]課文注釋
1 選自《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82版)卷七。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
2.俱:都
3.凈:散盡
4.共色:同樣的顏色。
5.從流飄蕩,(乘船)隨著江流飄蕩。從,順,隨。
6.至:到
7.許:大約,表示大約數量
8.獨絕:獨一無二
9. 縹碧:青白色。
10.急湍:湍急得水流
11. 直視無礙: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形同江水清澈透明。
12. 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 甚:勝過。
13.若:好像
14.奔:這里指飛奔的馬。
15. 寒樹: 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樹,指樹綠。
16.負勢競上:(高山)憑借山勢,爭著向上。 負:憑借。競:爭著
17. 軒邈:高遠。 這里作動詞用,比高遠
18.直指:筆直地向上。指:向上。
19.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的山峰。
20.激:沖激
21.泠(líng)泠作響:發出泠泠的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2. 相鳴:互相和鳴。
23.嚶(yīng)嚶成韻:意思是,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4.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轉,通“囀”,鳥叫聲。
25. 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
26. 鳶(yuān)飛戾(lì)天:意思是老鷹飛到天上。這里用這句話比喻那些為名為利極力追求名利的人。鳶,古書上說是鴟一類的鳥。也有人說是一種兇猛的鳥,形狀與鷹略同。戾,至。
27. 望峰息心:望見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 息:使……平息
28.經綸世務者:辦理政務的人。經綸,籌劃、治理。
29.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反:通“返”,返回。窺:看
30. 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柯,樹木的枝干。 蔽:遮蔽
31. 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 晝:白天。猶:還像
32.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交:相互。
33.見:同"現"看見。
34.日:太陽,陽光
[編輯本段]譯文
風和煙都消散盡凈了,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縣到桐廬縣大約(相距)一百里左右,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獨一無二的。
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水流清澈見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蒼翠透出一派寒意的樹,(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仿佛競相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相比高遠,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那些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茂密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編輯本段]鑒賞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目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 全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襯出山水之美,也抒發了對世俗官場和追求名利之徒的藐視之情,含蓄地流露出愛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智趣。
一、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我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并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后以比喻夸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后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親切。
三、語言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本文又有異于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后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四、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也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后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人們把他的寫作風格成為“吳均體”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余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于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于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中息。白云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凄婉氣氛。又如"輕云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云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征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后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
吳均善于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干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編輯本段]駢體文 :
又稱“駢文”,是和散文相對的一種文體,起源于漢末,形成與魏晉,盛行于南北朝。駢體文的最大特點就是講究對仗,即所謂“駢偶”(兩馬并駕為駢,兩人并處為偶)。全篇以偶句為主,構成字數相等的上下聯,句法結構相互對稱,詞性、詞義相互配對,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這種文體,晚唐時被稱為四六句,以后歷代相沿,到清代才叫做駢體文。駢體文對唐宋以后的文學語言特別是律詩、律賦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但由于過分追求形式,駢體文逐漸走向形式主義,妨礙思想內容的表達,成為文章的桎梏(zhì gù ,腳鐐和手銬,喻束縛人或事物的東西)。
[編輯本段]文中的語言現象
1.通假字
轉:通“囀”。例句:蟬則千轉不窮。
反:通“返”。例句:窺谷忘反。
見:通“現”。例句:有見天日。
2.古今異義
許 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后表示約數。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奔 古義: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飛奔。
經綸 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綸世務者
今義: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義:至 .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3.一詞多義
絕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絕美,絕妙)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
上 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無 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停止)
百 一百許里(十的倍數)
猿則百叫無絕(極言其多)
4.詞類活用
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負勢競上(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
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或往遠處伸展)
望峰息心(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邊)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主語省略)
急湍甚(于)箭(省略介詞“于”)
倒裝句
后置定語
鳶飛戾天者
即:飛戾天之鳶者
[編輯本段]本文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鄙棄名利的思想感情
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
[編輯本段]語句賞析
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生動的寫出山的魅力,表達了作者能看到美景時的得意之情。也表明了作者拋棄功名、勸友歸隱的思想。
備注:【富春江】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跡,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贊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于一身”,這也許有些夸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游線卻并非過譽……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到桐廬為下段,稱富春江下游,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為上段,稱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兩岸青山,山為水鑄情,滿目蔥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繞水生。群峰擁翠,為旅游風光中少見。富春江以水系為主體,融合眾多飛瀑、雄奇巖峰 、古老村落綴成一組風光旅游帶,可謂“水碧山青畫不如。”來這里旅游,既可登山攬勝,又可泛舟蕩游。
古人是怎樣描繪富春江景色的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勝詩集》一書中就摘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的1003人,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就達2000余首。其中南朝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日:“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唐朝韋莊稱富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見,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勝景了。流貫桐廬境內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遙望當年,元代畫壇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隱居富春,費時數年繪制了一幅“富春山居圖”。這幅歷史名作飽經滄桑,差一點被當成富人的殉葬品化為灰燼。如今這燒為兩段的畫卷,分藏在大陸和臺灣的博物館中。
更好的翻譯是:風塵煙靄全部散盡,天空與山峰顯露出同樣清澄的顏色。讓船隨著江流飄浮蕩漾,任憑它或東或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異的流水,天下獨一無二。江水全都呈現出一片青蒼之色,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動的魚和細細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湍急的流水快于飛箭,洶涌的江浪勢如奔馬。兩岸夾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耐寒常青的樹木。山依恃地勢爭著向上,互相比高比遠。爭著向高處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巒。泉水沖擊著石塊,發出泠泠的聲響;好鳥彼此和鳴,織成嚶嚶的諧美旋律。蟬兒則無休止地鳴叫不停,猿猴則千百遍地啼叫不絕。在仕途上鷹一般沖天直上的人,望一眼這么美的峰巒就會平息熱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籌劃治理世俗事務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黃昏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會漏下一些光斑。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同“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