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二十四章經全文多少字(佛說二十四章經全文共多少字)
很多朋友對于佛說二十四章經全文多少字和佛說二十四章經全文共多少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佛說四十二章經緒說》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佛說四十二章經》緒說心理法師、真心法師、諸位法師、諸位清姑、各位善友: 時間過得非常快,今天已經是農歷己巳年八月初一了。我也好久沒有跟諸位正式講經了,所以從今天開始,每個月的初一、十五這兩天的「佛學講座」,我來跟大家研究《佛說四十二章經》。 在幾年之前,我曾經跟大家講過《佛說八大人覺經》,這部經的內容說明我們要做一個大人──菩薩,也就是要做一個救人救世的菩薩,所應該實行的八件大事,這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大家已經聽過了。 中國明朝有一位大師──藕益大師,曾經把《佛遺教經》、《佛說四十二章經》和《佛說八大人覺經》,加以注解。在佛教界,這三部經常常合訂在一起的,可以說是佛遺教三經。因為過去我曾經講過《佛說八大人覺經》,有些善友就對我說: 「師父,這一次能不能為我們講《佛說四十二章經》呢?」 「好!這次我就為你們講這部經。」 因為有人提議,所以這一次我就采用《佛說四十二章經》,來跟大家研究。 一、講經的方式 談到講經的方式,在大陸也好,或者在臺灣、香港各地也好,有的是大座的講經,有的是普通的演講。所謂大座的講經,有一個法座放在中間,由維那師父率領大眾,很隆重地唱贊,呼鐘聲偈,迎請搭著大紅祖衣的主講法師升座;象我這樣講,是普通方便的演講式。 佛教在印度,釋迦牟尼佛講佛法,無所謂宗派的,等到傳來中國以后,經過歷代的祖師加以分門別類,在古代有十三宗,后來綜合歸并成為十宗,各宗各派講經的方式,各自有傳統家法,所表達的方法也不一樣。 過去我已經跟大家介紹過,中國佛教的十宗,但在座有好多可能還沒有聽過,現在不妨重復一下,所謂十宗:一、華嚴宗,二、天臺宗,三、唯識宗,四、三論宗,五、禪宗,六、凈土宗,七、律宗,八、密宗,九、俱舍宗,十、成實宗。 這十宗的名稱,有的時候不一樣,譬如華嚴宗,是以《華嚴經》作為依據的,所以稱為華嚴宗。但這一宗至賢首大師才圓備,所以又稱為賢首宗。好象天臺宗,所依據的經典是《法華經》,有的時候就叫做法華宗。唯識宗或者稱為法相宗,那是因為根據法相唯識而立宗的,這些宗派名稱雖然不一樣,不論它是依據經典而立宗,或者是依人名(祖師)來立宗,或者是以山名來立宗,總而言之,它的內容是一樣的。 十宗如果以佛教的大小乘來分類,前面從華嚴宗到密宗等八宗,屬于大乘教法;后面的俱舍宗跟成實宗,屬于小乘教法,所以稱為「八大二小」,也就是說這十宗有八宗是大乘,二宗是小乘。不過,要是認真地分類起來,律宗的戒律,有大乘戒也有小乘戒,因此,也可以說大乘宗有七個半,小乘宗有兩個半。這樣的分類,說明十宗包括了大乘和小乘。 我為什么在這里要介紹十宗呢?就是說到講經的方式。在中國的各宗各派,講經結構、組織最嚴密的,就是華嚴宗和天臺宗,這兩宗的講法不同,天臺宗有天臺宗的方式,華嚴宗也有它自己的方式。譬如說華嚴宗,你們假使念過《華嚴經》,就會知道,里面都是以「十」這個整數來敘述「十玄門」圓融無礙的境界,所以,他們一講經,都是用「十門分釋」加以發揮,這就是他們講經的方法。 至于天臺宗講經,有「五重玄義」,就是以釋名、辨體、明宗、論用、判教,這五種方法加以詳細解釋;唯識宗也分為五門來說明;甚至于密宗,因為是以《十住心論》這部論為根據,也是以十種分類來闡釋。總而言之,雖然各宗派弘揚佛法的方式不一樣,但他們的宗旨還是相同的。當然華嚴宗那「十門分釋」,天臺宗的「五重玄義」,都是專門學問,我們現在主要不是講這些,我只是提一提來說明各宗的家風和講經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也許你們要問:既然各宗派有不一樣的講經方式,那師父是根據那一家來講呢?我認為他們的講法是傳統式的,有固定的形式。所以太虛大師講經,就采用新的方式,要是你們把[太虛大師全書]六十二本打開一看,就知道他不論講那一部經、那一部論,都沒有依照這些方式。他一上來就是個「懸論」,把該部經(論)的內容大概地提示一下。那么,我呢?既不固執于那一個宗派,也不拘泥于用什么方式來闡述,我只是把經里面主要的意義,提出來給大家說明,以作參考。 二、本經的特色 現在我將《佛說四十二章經》跟一般佛經不一樣的幾個特殊觀點,提出來加以說明: 一、文辭簡明:這部經的文辭──文字和辭章,都是很簡單、明白、扼要的。全經共計有二千三百三十九個字,分為四十二章,也就是四十二段,每一段的文字都很簡短,最長的只有一百多個字,一般都是兩三行,三、五十個字,有一章還不到二十個字,只有十八字。它的體裁,就好象中國儒家的《論語》和《孝經》,一章一章,很簡明的,你們如果靜下來,用心去欣賞、研究,就知道《佛說四十二章經》有它的特點。 二、內容豐富:本經既包括了事,也涵蓋了理,可說是部理事圓融的經典。好象經文一開始就敘述「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就是說明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以及他說法度眾生等事跡的經過,這是屬于事;至于講理的呢?可以說包括了世間的和出世間的,以及小乘的,大乘的道理──三藏十二部經一切的教義。 三、譯筆信雅:《佛說四十二章經》翻譯的技巧,文筆非常信雅。要知道,翻譯家必須具備信、達、雅這三個條件,才能夠將一部外文作品翻譯得非常精彩吸引人。什么叫做信?就是很信實、沒有錯誤的,每一句翻譯出來都是很確實的;達,就是很通達、流暢;雅,在文辭方面,表現得很文雅,不是生吞活剝,沒有黏在嘴巴里頭不通順的現象。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翻譯技巧,完全符合了信、達、雅的三個翻譯條件。它雖然是第一部傳到中國來的法寶,卻可以作為后代翻譯家的典范。同時,里面所翻譯的名相(名詞),如「四諦fǎ輪(版權所 有 ewen ya n . c o m 易文 言 網)」、「無為法」......諸如此類名相,譯得多么的精確、雅順,成為后代翻譯家經常所采取的。另一方面,這一部經可以說是非常善巧的意譯,而不是直譯。意譯,就是順著經本原來的意思翻為中文,不象直譯一句一句對照著翻,這也是本經跟后世的直譯不一樣的地方。 四、不須疑惑:由于《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一部古老的譯本,流傳到現在已經將近二千年了,它的文體形式跟后世所翻譯的經論不一樣,曾經被中國的一般文人學者所疑惑,都認為它是偽造的,引起了梁啟超、胡適之等好多學者加以考證、筆戰和辯論。過去有位張曼濤教授,編了一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共有一百本,其中第十一冊,就是搜集了各方面討論有關《佛說四十二章經》真偽的文章,諸位假使想做學問的話,不妨把它找來看看。依我研究的結論:不論是太虛大師也好,印順導師也好,他們都肯定《佛說四十二章經》絕對不是偽造的,所以我希望大家對它不需要加以疑惑。 我還要告訴大家,一般學者之所以認為《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中國人偽造的,原因是晉朝道安法師──所謂「彌天釋道安」,曾經編了一本佛經的目錄,把所有翻譯到中國來的佛經,都編列在這本目錄中,這本書名叫《綜理眾經目錄》。在這本書里面,找不到《佛說四十二章經》的記載,因此,一般學者認為目錄中既然沒有這部經,可見它是假的。 還有人懷疑《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假的,那是因為一般的佛經,好象《金剛經》、《彌陀經》,都有「序分」──一開始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等等的「六成就」,先說明講經的時間、地點,以及請問的當機聽眾等等,這樣的形式,為什么本經卻沒有呢?的碓是引起人家產生懷疑的地方,因此認為它是偽造的。 但是我們如果認真地加以研究,這許多的疑惑都不足以懷疑,也不難解答。比如說:本經的文體雖然跟一般的經典不一樣,是因為本經是第一部傳到中國來,翻譯時絕對不會在文體、形式和技巧上面去推敲、執著,主要目的是為了順應當時的潮流,為了使當時的人們容易接受,我們不能因為它的形式不一樣,就斷言說它是偽造的,否則就太武斷了。 同時,我們也應當了解譯經的實際情況,后代翻譯佛經,好象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當時的唐太宗皇帝,下詔由國家主辦,他擁有一個規模非常宏大而完善的譯經場,地方廣大,助手也多,里面幾百人,在主譯人的領導之下,組成了譯經團,分層負責,大家分工合作,什么人負責什么工作,都分得清清楚楚,因此,所翻譯的經典、名相和文體,都是一定的形式、規劃。可是我們要知道,翻譯《佛說四十二章經》的時候,參與的人很少,而且也未必完全通曉梵文,可能是由迦葉摩騰他們用口頭把經文念出來,而后由中國當時的文人學者筆錄,可以說只能意譯,不是直譯的,因此,在文體方面,完全是東漢時代儒家的形式,跟現代一般所流通的經典不一樣。 再說,道安法師的藏經目錄里面,雖然沒有記載本經,可是在另外一部古書《出三藏記》里面,已經寫到本經當時是藏在朝廷的「蘭臺石室」第十四間。試想,一部佛經翻譯好了,把它當作寶貝一樣的,藏在皇宮里面,外邊的人那里會知道呢?何況當時的交通又不方便。本來道安法師記錄經典,是非常慎重的,不是隨便給它加上去充數,而是加以考證,有時候難免沒有遺漏的地方。同時,那個時候道安法師所居住的地方,跟翻譯《佛說四十二章經》的地點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能因為藏經目錄里面沒有的,就認為它是假的。不過,在唐朝所有的藏經目錄里面,已經有《佛說四十二章經》的記載了。 說到一般佛經都有「如是我聞」的序分,而《佛說四十二章經》中卻沒有,我剛才已經說過,本經是第一部佛經傳到中國來,為了求其慎重,能夠簡潔又容易給大家接受,所以在體裁方面是采取意譯的,在形式上就沒有那樣拘泥執著,這一點我們能夠了解的話,就可以肯定本經一定是一部真正從印度傳過來的經典,絕對不是一般無聊文人所認為的:中國人偽造的經典。 三、漢明帝的夢 也許你們要問:本經怎么會傳到中國來呢?現在,我就講一個故事,也是歷史上有明文記載,絕不是道聽途說的。 那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皇帝叫孝明帝(一般所稱的漢明帝),他是漢光武的第四個兒子。在孝明帝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孝明帝有一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夢,這夢好奇怪喔!怎么樣呢?他看到皇宮的宮殿上面,有一個金人──金色的人,頸項有一圈圓光,而且渾身都是金光燦燦的,很自在地在那兒飛來飛去。 第二天早上,上朝的時候,皇帝就召集文武百官來共同解開昨晚的夢境。 「你們當中,不論是有學問的,或者通達天文地理、算命卜卦的,都應該清楚這是怎么一回事,你們有誰能夠替我解這個夢呢?」 當時朝廷中有位太史官(專門研究歷史的),名叫傅毅,他站起來說: 「啟奏皇上,聽說在我們西方的天竺(印度),有一個神叫做佛,他就是金色的,全身發光。依我的看法,皇上夢到的大概就是佛了。」 這時,又有位博士(當時的官職,不是現在的博士學位)官,名叫王遵,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也告訴明帝: 「皇上,剛才太史官所講的,我認為說得很對,照我所了解的,在周朝時代,有部書叫《異記》,里面記載了許多當時所發生的奇奇怪怪的事情。其中有一項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日,大地發生六種震動,天上有五色的祥光出現,一直照射到太微星。當時,周昭王也感到很奇怪,問他的大臣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中有個叫蘇由的太史官,稟告他這就是西方有大圣人出世,他的教法在一千年以后,就會傳到我們中國來。這一說,周昭王就令他們記下來,刻在石頭上,然后把它埋在地底下,算一算,到現在剛好一千年。所以皇上您所夢到的,就是佛祖要到我們中國來,夢境才會有這樣的祥瑞。」 漢明帝聽了眾大臣的報告以后,心里好歡喜:「啊!佛教要流傳到我們中國來,是我們中國人的幸運呀!」從此,他日夜都想:佛教什么時候才傳得來呢?正是夢寐求之。可是,幾年過去了,一點消息也沒有。到了永平七年(公元六十四年),漢明帝就派了蔡 、秦景、王遵等十八位當時朝廷中有地位、有學問的大臣,到西天去取經,也就是專誠去請佛經到中國來。 當這十八人浩浩蕩蕩地向印度前進,途中經過月氏國(以現在的地理位置看,是在阿富汗、蔥嶺及中亞等地),遇到了兩位中印度的出家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秦景、王遵、蔡 等就恭恭敬敬地說明了來意,而后邀請這兩位出家人到中國來。 于是,兩位尊者就把佛經、佛象、佛的舍利,用白馬馱運到中國來,這叫做「白馬馱經」。由于當時交通不方便,完全是步行,直到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才抵達洛陽。 當時,就讓兩位尊者駐錫(安頓)在離洛陽城東邊十二里,北面靠著邙山的鴻臚寺。要知道,寺廟的寺,古代是屬于皇宮的,等于是賓館,作為招待外國使者的地方。自從這兩位出家人用白馬馱經來了,皇帝就下詔把鴻臚寺改名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來中國后的第一座寺廟,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兩位出家人就住在白馬寺翻譯《佛說四十二章經》,所以,白馬寺被尊為中國佛教的「祖庭」,也可說是中國佛教的源流。 以上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真實典故。
請問 佛說阿彌陀經 全文共多少個字?
內文(如是我聞——作禮而去)
:1858個字
全文(應該加上“經名”6個字,“譯師”11個字,內文1858個字),一共:1875個字。
以上不包括“開經偈”,“蓮池贊”,“往生咒”等。(也不包括標點符號,因標點很難統一。)
佛說四十二章經原文及解釋
佛說四十二章經:
后漢摩騰、竺法蘭共 譯
【繁體字】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用之。
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佛言:剃除須發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
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圣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佛言:惡人聞善,故來擾亂者,汝自禁息,當無嗔責,彼來惡者而自惡之。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佛言: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已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悔,禍必滅己。
佛言:博聞愛道,道必難會;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沙門問曰:此福盡乎?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忍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嗔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凈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
沙門問佛:何者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為人尊。心垢滅盡,凈無瑕穢,是為最明。未有天地,逮于今日;十方所有,無有不見,無有不知,無有不聞,得一切智,可謂明矣!
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言:夫見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滅,而明獨存;學道見諦,無明即滅,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須臾。
佛言:觀天地,念非常。觀世界,念非常。觀靈覺,即菩提。如是知識,得道疾矣!
佛言:當念身中四大,各有自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
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于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佛言:愛欲莫甚于色。色之為欲,其大無外,賴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無能為道者矣。
佛言:愛欲于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有燒手之患。
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欲所惑,不為眾邪所嬈,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甚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已,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于濁世,當如蓮華,不為泥污。想其老者為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佛言:夫為道者,如被干草,火來須避。道人見欲,必當遠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佛言:夫為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掛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沙門夜誦迦葉佛遺教經,其聲悲緊,思悔欲退。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凈安樂,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凈矣。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問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數日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飯食間。佛言:子未知道。復問一沙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間。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學佛道者,佛所言說,皆應信順。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吾經亦爾。
佛言:沙門行道,無如磨牛;身雖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離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視王侯之位,如過隙塵。視金玉之寶,如瓦礫。視籸素之服,如敝帕。視大千界,如一訶子。視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視方便門,如化寶聚。視無上乘,如夢金帕。視佛道,如眼前華。視禪定,如須彌柱。視涅槃,如晝夕寤。視倒正,如六龍舞。視平等,如一真地。視興化,如四時木。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介
《四十二章經》也稱《佛說四十二章經》,是從印度傳到中國的第一部佛教圣典。本經以四十二段經文,攝佛說一切因果大義,以三乘共教行果、五乘善惡通義、大乘不共勝行、信教解理修行。行文具有辭最簡馴、義最精富、臚者古真、傳最平易的特點。本經頁并非僅為小乘之法,實際上包括大小乘一切教義,無所不攝。
四十二章分別是:出家證果、斷欲絕求、割愛去貪、善惡并明、轉重令輕、忍惡無嗔、惡還本身、塵唾自污、返本會道、喜施獲福、施飯轉勝、舉難勸修、問道宿命、請問善大、請問力明、舍愛得道、明來暗謝、念等本空、假真并觀、推我本空、名聲喪本、財色招苦、妻子甚獄、色欲障道、欲火燒身、天魔嬈佛、無著得道、意馬莫縱、正觀敵色、欲火遠離、心寂欲除、我空怖滅、智明破魔、處中得道、垢凈明存、展轉獲勝、念戒近道、生即有滅、教誨無差、行道在心、直心出欲、達世如幻。
這是佛涅槃以后,由他的弟子擇其一生所說的精粹警句匯編而成,好似一部佛的語錄。在這一點上,頗與《論語》的性質相似。
當初,佛成道以后,許多外道發心出家的比丘,對宇宙人生不明了,還有許多疑難問題,紛紛提出請佛解釋;有些是佛陀對比丘們懇切的開示,這些金科玉律的語錄,集合起來,共有四十二段。每段皆自成一章,短小精悍,每章少則二三十字,多則一兩百,每一段皆含有重要的意義。
這部《佛說四十二章經》傳到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二十二年的歷史,主要闡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重點是人生無常和愛欲之弊,認為人生短促、世事無常,勸人們拋棄世俗欲望,追求修行生活。這部經文辭簡明、內容豐富,既包括了事,也涵蓋了理,可說是部理事圓融的經典,對我們現實的人生,富有啟示作用,可以說它是引導我們修身、行持、處世、待人、乃至成佛解脫。
《佛說四十二章經》八句經典語錄:
一、人命在幾間?對曰:呼吸之間。
【釋義】我問佛陀,人的生命有多長?佛陀說:只是在呼吸之間而已。意思是告誡世人,人的生命無常,也許只在一個呼吸之間就天人永隔,所以一定要珍惜時間。誰也不能確定自己還能擁有多少時光,所以要善待光陰,不可辜負。
二、處于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所污。
【釋義】人處于俗世要潔身自好,如蓮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紅塵俗世太多的誘惑,都可能使人迷失本心走差犯錯,但一定要經得住誘惑保持一顆純凈之心,這樣內心才會清明,人生才無遺憾。
三、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于愛,何憂何怖。
【釋義】佛說:人們從愛欲中生出憂愁,從憂愁中生出畏懼。沒有愛欲就沒有憂愁,沒有憂愁就沒有畏懼。
四、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釋義】能忍人所不能忍且能明辨善惡,這樣的人必定會讓眾人尊敬。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忍耐和吃苦是一方面,最關鍵還要有一顆善良的心,這樣的人一定會有所作為的。
五、心若調適,道可得矣。
【釋義】心若是能擺正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那么任何事的道理也就顯而易見了。形容人只要本著一顆善心公正心,那么所有的事只要隨心而為即可,這就是道理所在。
六、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釋義】所有的欲望都生于自己的內心,內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人的所思所想導致的。如若人的內心能保持一片清凈,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欲望與煩惱了。
七、財色之禍,甚于毒蛇。
【釋義】財與色帶給人們的禍害,比毒蛇還要狠烈。毒蛇雖毒傷人體膚,財色之毒腐蝕的是人的靈魂。
八、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釋義】有一首偈頌說: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是: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我們平常所修行的戒、定、慧三學,以至于一切的行持,都必須是無行的,不要執著而行,稱為無功行道,不要記掛著修持的功德,行無行行。
佛說阿彌陀經一共有多少字?
《佛說阿彌陀經》全經正文純字數共1858字。
《佛說阿彌陀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凈土宗所尊崇,被列為凈土三經之一。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此經為佛經中極少數非由佛陀弟子提問,而由佛陀不問自說的經典。
此經于前半段宣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的莊嚴以及阿彌陀佛佛號由來與意義;其后闡明勸導眾生誦念阿彌陀佛之名號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后十方諸佛亦勸導其土眾生相信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之事跡作結,經文全文共1858字。
擴展資料:
很多人會將《佛說阿彌陀經》與《稱贊凈土佛攝受經》誤認為是同一部經文。
但其實不是,這其實是兩部經,不是一部經的不同譯本。如同《佛說無量壽經》和《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品,是佛在不同的法會針對不同的聞法眾生應機而說。《佛說阿彌陀經》經文全文共1858字;而《稱贊凈土佛攝受經》經文全文共4671字。從這兩部經的內容上來看,存在根本的不同。
這實際上是佛在不同的兩次法會上所講的。因為兩次法會參會的眾生根基不同,所以佛講的內容有差異。不可將兩部經的經句簡單直接的比對,只選擇自己歡喜的經句來受持。這兩部經既然佛同時傳下來,必然有他的用意。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