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詩詞 > 正文內容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出自哪里(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翻譯)

櫻花落2022-11-27 19:40詩詞91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出自哪里,以及文王在上,于昭于天翻譯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求才若渴的詩句

1.表達求才若渴意思的語句或招兵買馬好的語句

曹操的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2.關於求賢若渴的詩詞

1、《短歌行》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談讌 一作:談宴)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海 一作:水) 釋義:一邊喝酒一邊高歌,人生的歲月有多少。好比晨露轉瞬即逝,逝去的時光實在太多!宴會上歌聲慷慨激昂,心中的憂愁卻難以遺忘。

靠什么來排解憂悶?唯有豪飲美酒。有學識的才子們啊,你們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為您的緣故,讓我沉痛吟誦至今。陽光下鹿群呦呦歡鳴,在原野吃著艾蒿。

一旦四方賢才光臨舍下,我將奏瑟吹笙宴請嘉賓。當空懸掛的皓月喲,什么時候可以摘取呢;心中深深的憂思,噴涌而出不能停止。

遠方賓客穿越縱橫交錯的田路,屈駕前來探望我。彼此久別重逢談心宴飲,重溫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尋巢烏鵲向南飛去。繞樹飛了三周卻沒斂翅,哪里才有它們棲身之所?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

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2、《大雅·文王》先秦:佚名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

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厥作祼將,常服黼冔。

王之藎臣,無念爾祖。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

宜鑒于殷,駿命不易!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釋義:文王神靈升上天,在天上光明顯耀。周雖是古老的邦國,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

這周朝光輝榮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靈升降天庭,在上帝身邊多么崇高。

勤勉進取的文王,美名永遠傳揚人間。上帝厚賜他興起周邦,也賞賜子孫宏福無邊。

文王的子孫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綿延。凡周朝繼承爵祿的卿士,累世都光榮尊顯。

累世都光榮尊顯,深謀遠慮恭謹辛勤。賢良優秀的眾多人才,在這個王國降生。

王國得以成長發展,他們是周朝棟梁之臣。眾多人才濟濟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寧。

文王的風度莊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謹慎。偉大的天命所決定,商的子孫成了周的屬臣。

商的那些子孫后代,人數眾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順應天命。

商的子孫臣服周朝,可見天命無常會改變。歸順的殷貴族服役勤敏,在京師祭饗作陪伴。

他們在祼禮上服役,身穿祭服頭戴殷冕。為王獻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養自身的德行。長久地順應天命,才能求得多種福分。

商沒有失去民心時,也能與天意相稱。應該以殷為戒鑒,天命不是不會變更。

天命不是不會改變,你自身不要自絕于天。傳布顯揚美好的名聲,依據天意審慎恭虔。

上天行事總是這樣,沒聲音沒氣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樣,天下萬國信服永遠。

3、《大風歌》兩漢: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釋義:大風刮起來了,云隨著風翻騰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錦歸故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4、《古風·其十五》唐代: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釋義:燕昭王延請郭瑰,高筑起了黃金臺。

劇辛從趙國投奔燕國,后來鄒衍也從齊國奔來??墒侨缃竦漠斦?,卻棄我如同塵埃。

他們寧肯花珠玉來買歌看舞,卻以糟糠養賢才。此刻我方明白,黃鶴為什么要遠君而去,千里高飛獨自徘徊。

5、《過汪氏別業二首》唐代:李白 其一:游山誰可游?子明與浮丘。疊嶺礙河漢,連峰橫斗牛。

汪生面北阜,池館清且幽。我來感意氣,捶炰列珍羞。

掃石待歸月,開池漲寒流。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

其二:疇昔未識君,知君好賢才。隨山起館宇,鑿石營池臺。

星火五月中,景風從南來。數枝石榴發,一丈荷花開。

恨不當此時,相過醉金罍。我行值木落,月苦清猿哀。

永夜達五更,吳歈送瓊杯。酒酣欲起舞,四座歌相催。

日出遠海明,軒車且徘徊。更游龍潭去,枕石拂莓苔。

釋義:其一:游山誰可以同游?只有陵陽子明與浮丘公。重山疊翠嶺擋住了銀河,連綿翠嶂橫攔住斗牛星。

汪生的別墅面朝北山,池臺亭館幽雅而清靜。我來此更感到主人的情真意切,殺豬烤羊陳列著珍肴佳羹。

掃清石徑靜待著明月,開掘池塘將寒泉引入池中。酒酣更覺意快氣爽,飲酒作樂已忘記了秋夜的寒冷。

其二:過去和您不相識,就聽說您喜歡結交賢才。您的別墅中隨著山勢建起樓閣,鑿石營造池塘亭臺。

大火在天正中約五月里,仲夏的風從南。

3.關于“求賢若渴”的詩詞有哪些

1.《古風·其十五》 唐代:李白 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鵠舉,千里獨徘徊。

2.《短歌行》 兩漢: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3.《大風歌》 兩漢: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4.《文王》 先秦:佚名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假哉天命。有商孫子。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

裸將于京。厥作裸將,常服黼冔。

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

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

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5.《論詩五首·其二》 清代:趙翼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關于“求賢若渴”的詩詞有哪些?

1、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出自兩漢劉邦的《大風歌》

譯文:大風刮起來了,云隨著風翻騰奔涌啊,威武平天下,衣錦歸故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2、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鲎詢蓾h曹操的《短歌行》

譯文:高山不辭土石才見巍峨,大海不棄涓流才見壯闊。我愿如周公一般禮賢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歸順與我。

3、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清代:龔自珍

譯文: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然而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終究是一種悲哀。我奉勸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規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4、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拼畎椎摹豆棚L·其十五》

譯文:燕昭王延請郭瑰,高筑起了黃金臺。劇辛從趙國投奔燕國,后來鄒衍也從齊國奔來。

5、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鲎韵惹刎洞笱拧の耐酢?/p>

譯文:王國得以成長發展,他們是周朝棟梁之臣。眾多人才濟濟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寧。

墨家思想與《詩》的關系

墨家思想與《詩》的關系

墨家創立學說往往援引古人議論以為根據。《詩》在當時士人乃至上層統治階層中已經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這是墨子不能漠視的。作為剛剛獨立出來的一家為了増強自己言論的說服力使之能夠為大家所接

受《墨子》也不得不借用大家較為熟悉的《詩》來闡明自己的觀點為其理論提供支撐。故其學說中援引《詩》意斷章取義牽掣古人學說以附會己說之處亦自不少即以墨家的思想標準釋《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運用借鑒了《詩》中的思想。

一、墨家政治思想運用借鑒了《詩》中的上帝、鬼神觀念作為自己理論的注腳。《詩經大雅文王》載:“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边@是是說文王登上王位乃是上帝的授命其升降沉浮皆有上帝扶助。《詩經大雅大明》亦載:“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有命在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華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佑命爾燮伐大商?!边@是說文王知道怎樣侍奉上帝從而獲得上帝給予的福祉。這類的記述在在《尚書》、《詩經》等上古文獻中很多。墨子所引《詩》文充分借鑒了《詩》中的所謂“天命觀念”與“順帝之則”。前文所引《墨子天志》篇引用《大雅皇矣》中上帝告誠文王的幾句詩文即以之用來證明其天志的思想。不僅如此墨子還引《詩》來論證其“尊神”、“事鬼”的主張。《墨子明鬼下》引《大雅文王》篇:“《大雅》日,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聞不已。”若鬼神無有則文王既死彼豈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之鬼也。

墨子把一切的行為歸結于上天的意志為了使這一觀念得到落實必得申之以鬼神的懲罰就得論證鬼神的存在。為此《墨分械摹笆王之治道思想。首先借《詩》來闡發“兼愛”之旨?!赌蛹鎼巯隆罚骸吨茉姟吩唬骸巴醯朗幨幉黄稽h。王道平平

不黨不親戚弟兄之所阿?!庇终f:“姑嘗本原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p>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借《詩》來闡發“尚賢”之旨?!?/p>

所以《墨子》與《詩》的淵源關系是顯而

易見的墨家政治思想大量借鑒《詩》也正說明了這一點。因此在墨家思想的形成中《詩》的思想材料尤為重要,換句話說研究墨家思想的淵源也不能忽視它與《詩》的關系。供參考。

詩經?小雅中二雅的第一篇

《詩經》小雅中的第一篇是

鹿鳴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恌,君子是則是效。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对娊洝分械脑姷淖髡呓^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对娊洝分写蟛糠衷姼瓒汲鲇诖?。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于《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于學官,后有《毛詩》?!睹姟肥⑿泻螅R、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讹L》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俄灐穭t為宗廟祭祀之詩歌?!堆拧?、《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鬃釉爬ā对娊洝纷谥紴椤盁o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于《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采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采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匯集整理后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孔子[/url]刪詩

這種說法見于《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

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鬃右矃⑴c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

關于《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并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堆拧饭?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于政治方面的,有贊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于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百x”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F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后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里面的解釋。

評價與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于《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于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后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于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是易于記誦的、士人普遍熟悉的書,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齊、魯、韓三家屬今文經學,是官方承認的學派,毛詩屬古文經學,是民間學派。但到了東漢以后,毛詩反而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

詩經的開篇

詩經里開宗明義的第一首詩歌是《國風·周南》中的《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須知何為"窈窕"的原義。安靜,高雅,深邃而有智慧的(并非身材嬌好的女性)。須知為何以“雎鳩”這種鳥來“興”起全詩。雎鳩,魚鷹的一種,因為終身只找一個伴侶而被古人贊譽為王鳩。

詩經開篇便是這一論夫婦之義詩。可見夫婦在傳統五倫關系中的重要性。家庭的破裂將直接導致犯罪率的上升(即下一代無法獲得父母的關照而學壞)。犯罪率的上升直接影響的社會的安定。

補充一下,是關頌的,不少人都知道有商頌,“天命玄鳥,降我大商”。不過呢,里面有《長發》《殷武》可能是宋頌

注:《長發》

浚哲維商,長發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國是疆。幅隕既長,有娀方將,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撥,受小國是達,受大國是達。率履不越,遂視既發。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違,至于湯齊。湯降不遲,圣敬日躋。昭假遲遲,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圍。

受小球大球,為下國綴旒。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受小共大共,為下國駿厖,何天之龍,敷奏其勇。不震不動,不戁不竦,百祿是總。

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苞有三蘗,莫遂莫達。九有有截,韋顧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葉,有震且業。允也天子,降于卿士,實維阿衡,實左右商王。

原文閱讀:

●國風·周南

○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頹。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于中逵。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免罝,施于中林。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采采芣苡,薄言礻頡之。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

矣,不可方思。

○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赪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麟之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如將不盡,與古為新”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意思是: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的意思是:適時探究,永不停步,就會和歷代佳作同樣新鮮。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出處:《詩經·大雅·文王》——西周·周公

“如將不盡,與古為新”的出處:《二十四詩品》——唐·司空圖

《詩經·大雅·文王》原文: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二十四詩品》原文: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碧桃滿樹,風日水濱。柳陰路曲,流鶯比鄰。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詩經·大雅·文王》譯文:

周文王稟受天命,昭示天下。周雖然是舊的邦國,但其使命在革新。

《二十四詩品》譯文:

閃動的流水鮮明耀眼,無邊的陽春繁花爛漫。在幽靜的山谷里,又有美人出現。碧桃的花滿樹爭艷,隨著和風搖曳在水邊。柳蔭掩映,小路彎彎,群鶯軟語,接連不斷。作品越是深入這樣的纖秾情景,就越能寫得真切自然。適時探究,永不停步,就會和歷代佳作同樣新鮮。

擴展資料

《大雅·文王》是《詩經·大雅》的首篇,是一首政治詩,歌頌周王朝的奠基者周文王姬昌。朱熹認為此詩創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旦。

全詩七章,每章八句。通篇用“賦”的手法,歌頌周文王受命于天建立周邦的功績,敘述商周興亡隆替的道理,告誡勉勵周成王及后世君王應順應天命施行德政,反復叮嚀告誡周朝臣子及殷商歸周諸臣要順應天命效忠周朝,情意十分懇切。

此詩章句結構整齊,每章換韻,韻律和諧,成功地運用了連珠頂真的修辭技巧,語句蟬聯,詩義貫串,宛如一體。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纖秾?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文王原文及賞析

文王

作者:詩經

朝代:先秦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裸將于京。厥作裸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宜鑒于殷,駿命不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

譯文

文王神靈升上天,在天上光明顯耀。周雖是古老的邦國,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這周朝光輝榮耀,上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靈升降天庭,在上帝身邊多么崇高。

勤勉進取的文王,美名永遠傳揚人間。上帝厚賜他興起周邦,也賞賜子孫宏福無邊。文王的子孫后裔,世世代代繁衍綿延。凡周朝繼承爵祿的卿士,累世都光榮尊顯。

累世都光榮尊顯,深謀遠慮恭謹辛勤。賢良優秀的眾多人才,在這個王國降生。王國得以成長發展,他們是周朝棟梁之臣。眾多人才濟濟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寧。

文王的風度莊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謹慎。偉大的天命所決定,商的子孫成了周的屬臣。商的那些子孫后代,人數眾多算不清。上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順應天命。

商的子孫臣服周朝,可見天命無常會改變。歸順的殷貴族服役勤敏,在京師祭饗作陪伴。他們在祼禮上服役,身穿祭服頭戴殷冕。為王獻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養自身的德行。長久地順應天命,才能求得多種福分。商沒有失去民心時,也能與天意相稱。應該以殷為戒鑒,天命不是不會變更。

天命不是不會改變,你自身不要自絕于天。傳布顯揚美好的名聲,依據天意審慎恭虔。上天行事總是這樣,沒聲音沒氣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樣,天下萬國信服永遠。

注釋

(1)文王:姬姓,名昌,周王朝的締造者。

(2)於(wū):嘆詞,猶“嗚”、“啊”。昭:光明顯耀。

(3)舊邦:邦,猶“國”。周在氏族社會本是姬姓部落,后與姜姓聯合為部落聯盟,在西北發展。周立國從堯舜時代的后稷算起。

(4)命:天命,即天帝的意旨。古時奴隸制和封建制國家的君主宣揚自身承受天命來統治天下。周本來是西北一個小國,曾臣服于商王朝,文王使周發展強大,獨立稱王.奠定滅商的基礎,遺命其子姬發:武王)伐商,建立新興的王朝。

(5)有周:這周王朝。有,指示性冠詞。不(pī):同“丕”,大。

(6)時:是。

(7)陟降:上行曰陟,下行曰降。

(8)左右:猶言身旁。

(9)亹(wěi)亹:勤勉不倦貌。

(10)令聞:美好的名聲。不已:無盡。

(11)陳錫:陳,猶“重”、“屢”;錫,賞賜。哉:“載”的假借,初、始。

(12)侯:乃。孫子:子孫。

(13)本支:以樹木的本枝比喻子孫蕃衍。

(14)士:這里指統治周朝享受世祿的公侯卿士百官。

(15)亦世:猶“奕世”,即累世。

(16)厥:其。猶:同“猷”,謀劃。翼翼:恭謹勤勉貌。

(17)思:語首助詞。皇:美、盛。

(18)克:能。

(19)楨(zhēn):支柱、骨干。王宗石《詩經分類詮釋》據《校勘記》謂“楨”字唐石經初刻“楨”,后改為“禎”,“禎”,吉祥福慶之意。此說亦通。

(20)濟濟:有盛多、整齊美好、莊敬諸義。

(21)穆穆:莊重恭敬貌。

(22)緝熙:光明。敬止:敬之,嚴肅謹慎。止猶“之”。

(23)假:大。

(24)有:得有。

(25)其麗不億:其數極多。麗,數;不,語助詞;億,周制十萬為億,這里只是概數,極言其多。

(26)周服:服周。

(27)靡常:無常。

(28)殷士膚敏:殷士,歸降的殷商貴族。膚,繁體作“膚”,《說文》曰:“膚,籀文臚。”有陳禮時陳序禮器之意。膚敏,即勤敏地陳序禮器。

(29)祼(guàn):古代一種祭禮,在神主前面鋪白茅,把酒澆茅上,像神在飲酒。將:行。

(30)常服:祭事規定的服裝。黼(fǔ):古代有白黑相間花紋的.衣服。冔(xǔ):殷冕。

(31)藎臣:忠臣。

(32)無:語助詞,無義。

(33)聿:發語助詞。

(34)永言:久長。言同“焉”,語助詞。配命:與天命相合。配,比配,相稱。

(35)喪師:指喪失民心。喪,亡、失;師,眾、眾庶。

(36)克配上帝:可以與上帝之意相稱。

(37)駿命:大命,也即天命。駿,大。

(38)遏:止、絕。爾躬:你身。

(39)宣昭:宣明傳布。義問:美好的名聲。義,善;問,通“聞”。

(40)有:又。虞:審察、推度。殷: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謂為“依”之借字。

(41)載:行事。

(42)臭(xìu):味。

(43)儀刑:效法。刑,同“型”,模范,儀法,模式。

(44)孚:信服。

賞析:

這篇詩是《大雅》的首篇,歌頌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朱熹《詩集傳》據《呂氏春秋·古樂》篇為此詩解題曰:“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國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這指明此詩創作在西周初年,作者是周公。后世說《詩》,多從此說。余培林《詩經正詁》說:“觀詩中文字,懇切叮嚀,諄諄告戒,……故其說是也。至此詩之旨,四字可以盡之,曰:‘敬天法祖?!贝苏摽芍^簡明的當。

《詩經》中有多篇歌頌文王的詩,而序次以此篇為首,因為它的作者是西周王朝的政治代表人物、被頌揚為“圣人”的周公,詩的內容表達了重大的政治主題,對西周統治階級具有現實的和長遠的重要政治意義。

歌頌文王,是《雅》、《頌》的基本主題之一。這是因為文王是周人崇敬的祖先,偉大的民族英雄,周王國的締造者。姬昌積五十年的艱苦奮斗,使僻處于西北的一個農業小國,逐漸發展為與殷商王朝抗衡的新興強國,他奠定了新王朝的基礎;他又是聯合被侵略被壓迫的各民族,結成統一戰線,反抗殷商王朝暴虐統治的政治聯盟的領袖;他組織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力量,在他生前已經完成對殷王朝的三面包圍,完成了滅商的決戰準備;他采取比較開明的政策,以代天行道、反對暴政實行“仁德”為旗幟,適合當時各民族各階級反對暴虐統治與奴隸要求解放的時代潮流,因而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他死后三年,武王繼承他的遺志,運用他組織的力量,抬著他的木主伐商,一戰成功,推翻了殷商奴隸主政權,建立了比較開明的周王朝。文王是當之無愧的周王國國父,對他的歌頌,自然成為許多詩篇的共同主題。每個時代都曾產生自己時代的頌歌,歌頌自己時代深受愛戴的政治領袖,歌頌為自己的民族、階級、國家建立功業的英雄,歌頌文王的詩篇,就是在上述現實基礎上理所當然的歷史產物。

如同每個時代的頌歌都體現它們產生時的時代精神,文王頌歌也打上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時期的時代烙印。詩篇歌頌他是天之子,具有非凡的人格和智慧,是道德的楷模,天意的化身,賜予人民光明和幸福的恩主,是把他神圣化、偶像化了。

這篇詩與其他的文王頌歌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除了歌頌之外,作者還以深謀遠慮、富有政治經驗的政治家的識見,向時王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敬天法祖、以殷為鑒的告戒,以求得周王朝的長治永安。

全詩七章,每章八句。第一章言文王得天命興國,建立新王朝是天帝意旨;第二章言文王興國福澤子孫宗親,子孫百代得享福祿榮耀;第三章言王朝人才眾多得以世代繼承傳統;第四章言因德行而承天命興周代殷,天命所系,殷人臣服;第五章言天命無常,曾擁有天下的殷商貴族已成為服役者;第六章言以殷為鑒,敬天修德,才能天命不變,永保多福;第七章言效法文王的德行和勤勉,就可以得天福佑,長治久安。

很明顯,貫穿全詩始終的是從殷商繼承下來,又經過重大改造的天命論思想。天命論本來是殷商奴隸主的政治哲學,即“君權神授”,統治者的權力是天帝賜予的,奉行天的旨意實行在人間的統治,統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永遠不會改變。周王朝推翻殷商的統治,也借用天命,作為自己建立統治的理論根據,而吸取殷商亡國的經驗教訓,提出“天命無?!薄ⅰ拔ǖ率菑摹?,上天只選擇有德的人來統治天下,統治者失德,便會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來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興周的。所以文王的子孫要以殷為鑒,敬畏上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這是此詩的中心思想。

全詩沒有空發議論,而是通過對文王功業和德行的歌頌,以事實為依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歌頌文王福澤百世,啟發對文王恩德的感戴之情,弦外之音就是:如果沒有文王創立的王朝,就沒有今日和后世的榮顯。作者又以殷商的亡國為鑒戒,殷商人口比原來的周國多得多,卻因喪失民心而失敗,再用殷貴族淪為周朝的服役者這一事實,引起警戒。全詩懇切叮嚀,諄諄教導,有勸勉,有鼓勵,有啟發,有引導,理正情深,表現了老政治家對后生晚輩的苦口婆心。在文王頌歌中,這是思想深刻、藝術也較為成功的一篇。

全詩七章,章八句,五十六句中除三句五言外,均為四言,章句結構整齊。每章換韻,韻律和諧。最突出之處,是詩中成功地運用了連珠頂真的修辭技巧:前章與后章的詞句相連鎖,后章的起句承接前章的末句,或全句相重,或后半句相重,這樣,語句蟬聯,詩義貫串,宛如一體。這篇詩的蟬聯,除了結構緊湊,還起換韻作用,如姚際恒《詩經通論》所說:“每四句承上語作轉韻,委委屬屬,連成一片。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本此。”方玉潤《詩經原始》還說:“曹詩只起落相承,此則中間換韻亦相承不斷,詩格尤奇。”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5849.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