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要寫長歌行(長歌行是李白的嗎)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為什么要寫長歌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長歌行是李白的嗎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長歌行創作背景
《長歌行》的創作背景:這首詩大約創作于唐玄宗天寶三載后,當時詩人因為得罪權貴,被“賜金還山”,離開朝廷后,詩人感嘆自己功業無成,于是寫下這首詩,抒發心中的愁情,表達了詩人對事業無成的憤懣及其對美好理想的追求。
《長歌行》
李白 〔唐代〕
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
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丑葉,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
桃李務青春,誰能貰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金石猶銷鑠,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譯文
等到桃花與梨花開放的時候,花朵繽紛的樣子也不過照耀當年。
春風驚動萬物,使萬物復蘇,草木都想要表現自己最美的一面。
枯枝都長出可愛的新葉,涸流中吐出清泉。
天地萬物都跟隨大自然的運轉,太陽公羲和沒有停鞭休息的時候。
如果不早早建功立業,又怎能在那史冊上留下名字呢?
桃李最美好的時光是在春天,但誰又能賒欠時光?
富貴與神仙,兩者是不能同時得到的,再蹉跎下去二者都會擦肩而過。
金石之堅尚會銷蝕殆盡,風霜日月之下,沒有長存不逝的東西。
我害怕落在時間之后,因此只能歡歌縱酒,強以為歡。
秋霜殘酷,蕭殺萬物,對人也無所惜,突然降臨,蒲樹與柳樹的葉子就凋落了。
論述李白長歌行的價值
長歌行⑴
桃李待日開⑵,榮華照當年⑶。
東風動百物⑷,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丑葉⑸,涸水吐清泉。
大力運天地,羲和無停鞭⑹。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⑺。
桃李務青春⑻,誰能貰白日⑼。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⑽。
金石猶銷鑠⑾,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后,強歡歌與酒⑿。
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⒀。
李白這首《長歌行》深受同題古辭的影響。長歌行古辭或寫及時建功立業,不要老大傷悲;或寫游仙服藥,延年長壽;或寫游子思鄉,感傷人命短促。陸機《長歌行》恨功名薄,竹帛無宣;謝靈運《長歌行》感時光流速,壯志消磨;梁元帝《長歌行》寫及時行樂;沈約《長歌行》寫羈旅行后倦戀金華殿,功名未著,竹帛難宣??傊畎字斑\用長歌行古題者,均觸景感時,抒寫悲傷之情,寄寓著他們對美好人生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悵惘感傷的心靈。李白由此感悟人生,聯想反思自己功業無成,游仙不果,重蹈古人的覆轍,陷入痛苦之中,不抒不快。于是盡情傾吞,激昂文字,悲歌式的心靈,融匯著千古人所共有的情愫,感發著人意,體驗著人生的苦樂。
李白的長歌行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長歌行》是李白擬樂府舊題而創作的一首樂府詩。其創作的具體時間難以考索,但從其創作內容約略可知必寫在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以后,亦即“賜金還山”,離開朝廷之后,只有如此才能發出“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的深沉而意味無盡的悲慨,因而“強歡歌與酒”。如無切身遭際與體驗,不應如此長歌當哭。李白是位愛國詩人,本自熱衷功名事業,功成身退,為此曾走隱逸游仙的終南捷徑,早著功名,名垂青史。也曾獲得了美好的機遇,唐玄宗三次下詔征聘李白,金殿謁見對策,又得到唐玄宗的特殊禮遇,待詔翰林,隨時顧問,榮極一時。然而由于他個性疏放,嫉惡如仇,頗受權貴忌恨,小人讒言,而被逐出朝廷,美其名曰“賜金還山”。這對李白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希望與理想如曇花一現,而失望墮入悲慨的深淵中,求仙學道以求精神寄托。當他冷靜地反思之后,才感到自誤,“富貴與神仙,蹉跎兩相失”,但猶有知非而振起之意,覺時不我待。此詩正切此情,合此理,抒寫心靈,其詩情近于《將進酒》、《行路難三首》、《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等篇。又安史亂起李白則更跌入憂國的狂潮之中,因此不似作于安史之亂后的晚年。[3]
李白為什么要寫長干行?
我們知道,李白青年時代出三峽之后,曾有相當長時期漫游于漢水流域和長江中下游一帶。這些地區自六朝以來,就是商業發達、城市繁榮、商人們來往頻繁之處。六朝樂府中的“吳聲”、“西曲”即產生于這一地區,其中不少篇章就是表現商婦與丈夫離別的悲思的。李白是一位非常重視學習優秀文學遺產的作家,對于“吳聲”“西曲”非常熟悉;他的生活經歷又使他對商婦們的思想感情有相當的了解:這些正是他寫作《長干行》的基礎。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