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叫哀公(哀公為什么要問那個問題)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為什么叫哀公,以及哀公為什么要問那個問題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孔子的謚號
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所以確切的說孔子姓子,所以他在世時就叫孔子. 孔子去世后,歷代帝王為彰顯對孔子的尊崇,不斷對孔子進行追封追謚。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謚 東周 周敬王四十一年(前479年) 魯哀公 尼父 西漢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漢平帝 褒成宣尼公 北魏 太和十六年(492年) 北魏孝文帝 文圣尼父 北周 大象二年(580年) 北周靜帝 鄒國公 隋朝 開皇元年(581年) 隋文帝 先師尼父 唐朝 貞觀二年(628年) 唐太宗 先圣 唐朝 貞觀十一年(637年) 唐太宗 宣父 唐朝 干封元年(666年) 唐高宗 太師 武周 天綬元年(690年) 武則天 隆道公 唐朝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唐玄宗 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宋真宗 玄圣文宣王 宋朝 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 宋真宗 至圣文宣王 元朝 大德十一年(1307年) 元成宗 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至圣先師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 清世祖 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清朝 順治十四年(1657年) 清世祖 至圣先師 孔子在曲阜孔林內的墓地,墓碑上書:“大成至圣文宣王” 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魯哀公親誄孔子。誄文說:“旻天不吊,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煢煢余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左傳·哀公十六年》)古人認為“尼父”是給孔子的謚號。其實這只是對孔子的敬稱,并非謚號。父,同“甫”,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西漢元始元年(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衎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古人認為“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謚號,“公”是爵位。 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元宏稱孔子為“文圣尼父”。“文圣”是尊號,“尼父”是敬稱。 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靜帝宇文衍追封孔子為“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文帝楊堅稱孔子為“先師尼父”;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圣”。“先師”、“先圣”都是尊稱。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改稱孔子為“宣父”,“宣”為謚號,“父”是美稱。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贈孔子為“太師”,“太師”為官位。 武周天綬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封孔子為“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玄宗李隆基封孔子為“文宣王”。“文宣”為謚號,“王”是爵位。這兒的“王”不是后世皇帝以下的侯王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先秦到清末所有皇帝名字及謚號都叫什么?
樓上的把謚號和年號弄混了,年號寫全了,年號是皇帝用以紀年,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謚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謚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謚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謚號。
周武王(姬發)
周成王(姬誦)
周康王(姬釗)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滿)
周恭王(姬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厲王(姬胡)
秦: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胡亥
漢:
西漢:
高帝——謚號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歷代王朝始祖多以“高”為謚
惠帝——謚號『柔質慈民曰惠』
文帝——謚號『慈惠愛民曰文』
景帝——謚號『布義行剛曰景』
武帝——謚號『威強睿德曰武』
昭帝——謚號『圣聞周達曰昭』
宣帝——謚號『圣善周聞曰宣』
元帝——謚號『行義悅民曰元』
成帝——謚號『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謚號『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謚號『布綱治紀曰平』
東漢:
光武帝——謚號:“能紹前業曰光,克定禍亂曰武”
明帝——謚號:“照臨四方曰明”
章帝——謚號:“溫克令儀曰章”
和帝——謚號:“不剛不柔曰和”
殤帝——謚號:“短折不成曰殤”
安帝——謚號:“寬容和平曰安”
順帝——謚號:“慈和篃服曰順”
沖帝——謚號:“幼少在位曰沖”
質帝——謚號:“忠正無邪曰質”
桓帝——謚號:“克敵服遠曰桓”
靈帝——謚號:“亂而不損曰靈”
獻帝——謚號:“聰明睿智曰獻”
魏武帝 曹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厲公)
高貴鄉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奐
蜀漢:
漢昭烈帝 劉備
漢后主 劉禪
吳:
長沙桓王 孫策
吳大帝 孫權
吳廢帝 孫亮
吳景帝 孫休
吳末帝 孫皓
晉朝
西晉:
宣帝 司馬懿
景帝 司馬師
文帝 司馬昭
武帝 司馬炎
惠帝 司馬衷
懷帝 司馬熾
愍帝 司馬鄴
東晉:
元帝 司馬睿
明帝 司馬紹
成帝 司馬衍
康帝 司馬岳
穆帝 司馬聃
哀帝 司馬丕
海西公 司馬奕
簡文帝 司馬昱
孝武帝 司馬曜
安帝 司馬德宗
恭帝 司馬德文
十六國
成漢: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漢)昭文帝 李壽
(漢)末主 李勢
漢(前趙):
(漢)光文帝 劉淵
(漢)昭武帝 劉聰
(漢)隱帝 劉粲
后趙:
明帝 石勒
海陽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義陽王 石世
新興王 石尊
前涼:
武公(明王) 張軌
元公 張實
成王 張茂
忠成公(文王) 張駿
敬烈公(桓王) 張重華
哀公 張耀靈
威王 張祚
敬悼公(沖王) 張玄靚
悼公 張天錫
后涼:
懿武帝 呂光
隱王 呂紹
靈帝 呂纂
建康公 呂隆
西涼:
武昭王 李暠
南涼:
武王 禿發烏孤
康王 禿發利鹿孤
景王 禿發傉檀
北涼:
建康公 段業
武宣王 沮渠蒙遜
哀王 沮渠牧犍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后燕 :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寶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沖
北燕 :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馮跋
昭成帝 馮弘
南燕:
獻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夏:
武烈帝 赫連勃勃
平原王 赫連昌
昌定王 赫連定
前秦:
景明帝 苻健
厲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堅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
后秦
武昭帝 姚萇
文桓帝 姚興
末主 姚泓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國仁
武元王 乞伏乾歸
文昭王 乞伏熾盤
末主 乞伏慕末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閔
代國: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賀傉
煬帝 拓跋紇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宋:
武帝 劉裕
少帝 劉義符
文帝 劉義隆
太子 劉劭
孝武帝 劉駿
前廢帝 劉子業
明帝 劉彧
后廢帝 劉昱
順帝 劉淮
齊:
高帝 蕭道成
武帝 蕭賾
郁林王 蕭昭業
海陵王 蕭昭文
明帝 蕭鸞
東昏侯 蕭寶卷
和帝 蕭寶融
梁:
武帝 蕭衍
臨賀王 蕭正德
簡文帝 蕭綱
豫章王 蕭棟
武陵王 蕭紀
元帝 蕭繹
閔帝 蕭淵明
敬帝 蕭方智
宣帝 蕭言
明帝 蕭巋
后主 蕭琮
陳:
武帝 陳霸先
文帝 陳蒨
廢帝 陳伯宗
宣帝 陳頊
后主 陳叔寶
北朝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燾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獻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詡
幼主 元釗
孝莊帝 元子攸
長廣王 元曄
節閔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東魏:
孝靜帝 元善見
西魏:
文帝 元寶炬
廢帝 元欽
恭帝 拓跋廓
北齊:
文宣帝 高洋
廢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緯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陽王 高紹義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閔帝 宇文覺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靜帝 宇文衍
隋:
隋文帝 楊堅
隋煬帝 楊廣
隋恭帝 楊侑
隋秦王 楊浩
隋越王 楊侗
唐:
高 祖 神堯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 淵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顯
睿 宗 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李 旦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殤 宗 李重茂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肅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適
順 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 誦
憲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純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文 宗 元圣昭獻孝皇帝 李 昂
武 宗 至道昭肅孝皇帝 李 炎
宣 宗 圣武獻文孝皇帝 李 忱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曄
哀皇帝 李 柷
南詔
渤海國:
渤海高王 大祚榮
渤海武王 大武藝
渤海文王 大欽茂
大元義
渤海成王 大華興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義
渤海簡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錫
大瑋瑎
大諲撰
五代十國
五代:
后梁:
太祖 朱溫
末帝 朱瑱
后唐:
莊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閔帝 李從厚
末帝 李從珂
后晉: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貴
后漢:
高祖 劉知遠
隱皇帝 劉承佑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榮
恭帝 柴宗訓
十國
吳越:
太祖 錢鏐
世宗 錢元瓘
成宗 錢弘佐
忠遜王 錢弘倧
忠懿王 錢弘俶
閩國:
太祖 王審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鈞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荊南:
武信王 高季興
文獻王 高從誨
貞懿王 高寶融
荊南侍中 高保勖
荊南侍中 高繼沖
楚國:
武穆王 馬殷
衡陽王 馬希聲
文昭王 馬希范
廢王 馬希廣
恭孝王 馬希萼
馬希崇
吳國:
太祖 楊行密
烈宗 楊渥
高祖 楊渭
睿帝 楊溥
南唐: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南漢:
高祖 劉巖
殤帝 劉玢
中宗 劉晟
后主 劉鋹
北漢:
世祖 劉旻
睿宗 劉鈞
少主 劉繼恩
英武帝 劉繼元
前蜀: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后蜀: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宋:
北宋:
太祖 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趙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趙匡義, 趙光義, 趙炅
真宗 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趙德昌, 趙元休, 趙元侃, 趙恒
仁宗 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受益, 趙禎
英宗 體乾應歷隆功盛德憲文肅武睿圣宣孝皇帝 趙宗實,趙曙
神宗 紹天法古運德建功英文烈武欽仁圣孝皇帝 趙仲針, 趙頊
哲宗 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圣昭孝皇帝 趙傭, 趙煦
徽宗 體神合道駿烈遜功圣文仁德憲慈顯孝皇帝 趙佶
欽宗 恭文順德仁孝皇帝 趙亶,
趙烜, 趙桓
南宋:
高宗 受命中興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 趙構
孝宗 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趙伯琮, 趙瑗, 趙瑋, 趙昚
光宗 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圣哲慈孝皇帝 趙敦
寧宗 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趙擴 理宗 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趙與莒, 趙貴誠,趙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孟啟,趙孜,趙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趙顯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趙昰
幼主 趙昺
遼代:
遼太祖 耶律阿保機
遼應天后 述律平(太后稱制)
遼東丹王 耶律倍
遼太宗 耶律德光
遼世宗 耶律阮
遼穆宗 耶律璟
遼景宗 耶律賢
遼蕭太后 蕭綽(蕭撒葛只)
遼圣宗 耶律隆緒
遼興宗 耶律宗真
遼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 李繼遷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諒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順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純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頊
獻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
金太祖 完顏阿骨打
金太宗 完顏晟
金熙宗 完顏亶
海陵王 完顏亮
金世宗 完顏雍
金章宗 完顏璟
衛紹王 完顏永濟
金宣宗 完顏珣
金哀宗 宛顏守緒
金末帝 完顏承麟
元:
元太祖 鐵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監國)
元太宗 窩闊臺
馬乃真后 (稱制)
元定宗 貴由
海迷失后 (稱制)
元憲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禪汗)
元成宗 鐵穆耳 (完澤篤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普顏篤汗)
元英宗 碩德八剌 (格堅汗)
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
天順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圖帖睦爾 (札牙篤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寧宗 懿璘質班
元順帝 妥懽帖睦爾 (元惠宗)(烏哈圖汗)
明:
明太祖 朱元璋,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圣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惠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廟號初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熾,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
明宣宗 朱瞻基,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明英宗 朱祁鎮,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明代宗 朱祁鈺,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憲宗 朱見深,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
明孝宗 朱佑樘,達天明道純誠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 朱厚照,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世宗 朱厚熜,欽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明穆宗 朱載垕,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宏孝莊皇帝
明神宗 朱翊鈞,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明光宗 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明熹宗 朱由校,達天禪道敦孝篤友張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明思宗 朱由檢,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清太祖天命(努爾哈赤):承天廣運圣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廟號太祖
清太宗天聰(皇太極):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廟號太宗(崇德)
清世祖順治(福臨):體天隆運英睿欽文大德宏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廟號世祖
清圣祖康熙(玄燁):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廟號圣祖
清世宗雍正(胤禎):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誠憲皇帝 廟號世宗
清高宗乾隆(弘歷):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純皇帝 廟號高宗
清仁宗嘉慶(颙琰):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光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廟號仁宗
清宣宗道光(旻寧):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廟號
清宣宗咸豐(奕詝):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廟號
清文宗同治(載淳):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廟號
清穆宗光緒(載湉):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廟號德宗
宣統沒有。
這么多的皇帝,光找謚號也找了很久啊。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哀公之聞,慨然太息”,哀公為何而“太息”,請簡要分析。
出自《漢書》的雞與鴻鵠的典故
魯哀公是嘆息自己當初沒有重用田饒,導致田饒請辭,去了燕國為相,田饒到了燕國,花了三年時間,燕國政事十分安定,魯哀公知道了田饒在燕國的作為之后,發出“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復得!”的嘆息。
原文 出自《漢書》的雞與鴻鵠
田饒事魯哀公而不見察。田饒謂魯哀公曰:“臣將去君而鴻鵠舉矣。”哀公曰:“何謂也?”田饒曰:“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雖有此五者,君猶曰瀹①而食之。何則?以其所從來近也。夫鴻鵠一舉千里,止君園池,食君魚鱉,啄君菽粟;無此五者,君猶貴之,以其所從來遠也。臣請鴻鵠舉矣。”
哀公曰:“止!吾書子之言。”田饒曰:“臣聞食其食者不毀其器;蔭其樹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書其言為?”遂去之燕。
燕立以為相。三年,燕之政大平,國無盜賊。哀公聞之,慨然太息,為之避寢三月,抽損上服,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復得!”
譯文:田饒在魯哀公身邊做事,可是不被哀公理解看重。一天,他對哀公說:“小臣將要離開君王,像鴻雁那樣遠走高飛了。”哀公說:“你說這話是什么意思?”田饒說:“君王難道沒見過那公雞嗎?它頭上戴著紅冠,是那樣文雅;腳上長著尖距,是那樣威武;勁敵在前它敢于搏斗,是那樣勇猛;發現了食物就呼喚同伴一同享用,是那樣仁愛;守夜報時從不失誤,是那樣誠信。雄雞雖然具備這五種長處,可是君王還是叫人燉成湯吃掉。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它們就在君王身邊啊。那鴻雁就不同了:它們一飛千里,時而停歇在君王花園的池子里,時而吞食君王的魚鱉,時而啄食君王的豆谷;它們沒有雄雞的五種長處,而君王還是珍視它們,這是因為它們不得遠啊。所以我要像鴻雁那樣高飛遠走了。”
哀公說:“留下來吧!我把您說的話寫下來(牢牢記住)。”田饒曰:“我聽說吃別人食物的人,不毀壞他的器皿;靠樹木遮蔭的人,不折斷樹的枝條,放著有才德的人不重用,寫下他的話干什么呢?”于是田饒離開魯國前往燕國。
燕國任用田饒擔任相國。三年之后,燕國的政事十分安定,沒有盜賊作亂。魯哀公聽到這個消息,慨然嘆息,竟為此事而獨居了三個月,并降低了衣食標準,以表示自責。他說:“因為以前的不慎重,而帶來后面的悔恨,上哪里再能得到田饒啊!”
歷史上為什么有些國君叫“哀”公?比如秦哀公,魯哀公,鄭哀公?
“哀帝”是皇帝死后給他的謚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這個有個歌訣:
民無能名曰神
靖民則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義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執應八方曰侯
賞慶刑威曰君 從之成髃曰君
揚善賦簡曰圣 敬賓厚禮曰圣
照臨四方曰明 譖訴不行曰明 果慮果遠曰明
經緯天地曰文 道德博聞曰文 學勤好問曰文 慈惠愛民曰文 愍民惠禮曰文 賜民爵位曰文
綏柔士民曰德 諫爭不威曰德
剛強直理曰武 威強敵德曰武 克定禍亂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窮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淵源流通曰康 溫柔好樂曰康 安樂撫民曰康 合民安樂曰康
布德執義曰穆 中情見貌曰穆
容儀恭美曰昭 昭德有勞曰昭 圣聞周達曰昭
治而無眚曰平 執事有制曰平 布綱治紀曰平 克定禍亂曰平
由義而濟曰景 耆意大慮曰景 布義行剛曰景
清白守節曰貞 大慮克就曰貞 不隱無屈曰貞
辟土服遠曰桓 克敬動民曰桓 辟土兼國曰桓
能思辯觽曰元 行義說民曰元 始建國都曰元 主義行德曰元
圣善周聞曰宣
兵甲亟作曰莊 睿圉克服曰莊 勝敵志強曰莊 死于原野曰莊 屢征殺伐曰莊 武而不遂曰莊
柔質慈民曰惠 愛民好與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 合善典法曰敬
剛德克就曰肅 執心決斷曰肅
不生其國曰聲
愛民好治曰戴 典禮不愆曰戴
未家短折曰傷
短折不成曰殤
隱拂不成曰隱 不顯尸國曰隱 見美堅長曰隱
官人應實曰知
肆行勞祀曰悼 年中早夭曰悼 恐懼從處曰悼
兇年無谷曰荒 外內從亂曰荒 好樂怠政曰荒
在國遭憂曰愍 在國逢傦曰愍 禍亂方作曰愍 使民悲傷曰愍
貞心大度曰匡
德正應和曰莫
施勤無私曰類
嗇于賜與曰愛
危身奉上曰忠
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禮曰魏
教誨不倦曰長
肇敏行成曰直
疏遠繼位曰紹
好廉自克曰節
好更改舊曰易
愛民在刑曰克
一德不懈曰簡 平易不訾曰簡
尊賢貴義曰恭 敬事供上曰恭 尊賢敬讓曰恭 既過能改曰恭 執事堅固曰恭 愛民長弟曰恭
執禮御賓曰恭 芘親之闕曰恭 尊賢讓善曰恭
威儀悉備曰欽
大慮靜民曰定 純行不爽曰定 安民大慮曰定 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 甲胄有勞曰襄
小心畏忌曰僖
質淵受諫曰厘 有罰而還曰厘
溫柔賢善曰懿
心能制義曰度
聰明睿哲曰獻 知質有圣曰獻
五宗安之曰孝 慈惠愛親曰孝 秉德不回曰孝 協時肇享曰孝
執心克莊曰齊 資輔共就曰齊
甄心動懼曰頃 敏以敬慎曰頃
柔德安觽曰靖 恭己鮮言曰靖 寬樂令終曰靖
威德剛武曰圉
彌年壽考曰胡 保民耆艾曰胡
追補前過曰剛
猛以剛果曰威 猛以強果曰威 強義執正曰威
治典不殺曰祁
大慮行節曰考
治民克盡曰使
好和不爭曰安
道德純一曰思 大省兆民曰思 外內思索曰思 追悔前過曰思
行見中外曰愨
狀古述今曰譽
昭功寧民曰商
克殺秉政曰夷 安心好靜曰夷
執義揚善曰懷 慈仁短折曰懷
述義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 秉德尊業曰烈
剛克為伐曰翼 思慮深遠曰翼
外內貞復曰白
不勤成名曰靈 死而志成曰靈 死見神能曰靈 亂而不損曰靈 好祭鬼怪曰靈 極知鬼神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愎很遂過曰刺 不思忘愛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好變動民曰躁
不悔前過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
壅遏不通曰幽 蚤孤鋪位曰幽 動祭亂常曰幽
柔質受諫曰慧
名實不爽曰質
溫良好樂曰良
慈和篃服曰順 柔賢慈惠曰順
博聞多能曰憲
滿志多窮曰惑
思慮不爽曰厚
好內遠禮曰煬 去禮遠觽曰煬
內外賓服曰正
彰義揜過曰堅
華言無實曰夸
逆天虐民曰抗
名與實爽曰繆
擇善而從曰比
肯定是后人起的,人還活著的時候不是這樣叫的。謚號是給死人起的。
一般皇帝死后,是由繼任皇帝大臣商議起的謚號,有些皇帝沒有繼任者(被推翻了啊,下一任朝廷也會評論上一朝代的末代皇帝功績的)
如果有人當面叫漢武帝為武帝……那可是會被砍頭的……
從“段厲公”到“段哀公”,段祺瑞是怎樣一步步走到窮途末路的?
袁世凱死后,身位內閣總理要職的段祺瑞理所當然成為了北方時局的核心人物。由于考慮到自己當總統的諸多不利因素,段祺瑞就把黎元洪推到總統位置,想要大搞“責任內閣制”,實行傀儡政策。黎元洪卻不想受段祺瑞的牽制,凡事都要發表自己的主張和意見,在政前人
后出盡風頭。段祺瑞自然是不甘示弱,二者你爭我斗,暗中較量。1917年二月開始了府院之爭的重頭戲,黎段矛盾愈發激化,經歷了一場令人噴飯的鬧劇之后,段祺瑞反而成為了再造共和的大功臣,第一次“府院之爭”以段勝黎敗告終!此事之后,大家都說段厲公不是白叫的。接著段祺瑞任馮國璋為代理總統,依舊大走傀儡政策!不成想馮國璋也不是個省油的
燈,就迎來了二次“府院之爭”。最終,段祺瑞小勝馮國璋?,馮國璋被趕到臺下。但自此,皖系和直系矛盾也公開化。之后,段祺瑞親自執政上臺,任國家元首。但是實際上段祺瑞的處境早已堪憂,自己并不能真正實操權柄,只是幕后大佬的傳話筒、跑腿人、甚至是哈巴狗。1925年,馮軍大舉入關,圍困北京,鹿鐘麟發動政變,段祺瑞聞風逃跑,躲進預先在東
郊民巷租下的房子,由日本人大谷乘汽車帶段其偉逃離,試想段祺瑞躲在出租屋里等待救援的光景,好不狼狽!那段祺瑞被稱之為段哀公也為名副其實啊!從段厲公到段哀公,段祺瑞其實是作繭自縛,自作自受,窮途末路的結果其實早已成定局!?
漢哀帝和董賢的全歷
古時沒有現代鐘表,用漏壺計時。一開始,董賢在宮中管報時辰,一干就是兩年多。爹媽給他生了一副漂亮臉蛋。生得相貌出眾,一表人材。也合該他發跡,一眼被哀公看上,并主動與他搭話,賞他黃門郎的官。董賢由此得寵,青云直上。 哀公征召其父董恭為霸陵令,不久又升任光祿大夫。董賢所受寵愛,日甚一日,沒幾天提拔為駙馬都尉侍中。出門在車上陪乘皇帝(古代乘車的方式,尊者居左,駕車者居中,另有一人居右,稱為車右或驗乘),入宮則隨侍皇帝左右,形影不離,哀帝十天半月的賞錢成千上萬,令朝臣驚訝莫名。 兩人恩愛無比,如膠似漆,掰不開扯不斷。 若說封建皇帝,王宮六院再加七十二偏妃,女人多的是,隨叫隨到,可哀公偏愛須眉。現代把這叫同性戀。是正是變,性學家也沒弄明白,說法各異。反正它是不容置疑的客觀存在,不管你喜歡與否。今向西方世界,同性戀者大有人在,甚而結為組織,成立協會,要求法律予以承認,象異性夫妻一樣堂而皇之地生活。據報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同性戀者也從地底冒出來,躍躍欲試。 不管真龍天子,還是凡夫俗子,就自然人來說,身上長著的物件沒什么兩樣。哀公志同性,亦不足為奇,董賢女人氣十足,性格溫柔,嘴巧會說,善于逢迎,人見人愛。每當皇上賜他梳洗沐浴,都不肯離皇上一步,留在禁中侍候醫藥。皇上也想的十分周到,因為董賢常年拴在宮里,難得回家過夫妻生活,就下詔把他老婆調進宮來,登上名冊,隨便出入,并騰出房舍讓董賢兩口子居住,如同一般宮廷官吏一樣。還詔令董賢的妹妹為昭儀(古代帝王嬪妃的稱號。屬九嬪之一。地位甚高,位比丞相,爵比諸侯王),地位僅次于皇后,更改其房舍的名字為椒風,以與皇后所居的椒房相配。昭儀與董賢夫妻一天到晚,圍護在皇帝身邊。賞賜給昭儀及董賢夫妻的錢各以千萬計。同時,提拔董賢的父親為少府,賜爵關內侯,有封邑可食,不久又轉為衛尉。又任命董賢的老女人為將作大匠(掌建宗廟、路寢、宮室、陵園的土木工程),小舅子為執金吾。詔令將作大匠大造宅第于北闊下,如皇帝制度,前殿后殿,殿門相對,土木之功,極其富麗堂皇,支柱與軒闌之板都用絲綢包裹。就連董賢家的奴仆也受到皇上的賞賜,賞賜物有武庫的兵器,上方的珍寶。以至于東園秘器(棺材),珠襦玉匣,都預先賞給董賢,無所不備。又命將作六匠為董賢在義陵旁修建墳墓,內為便房,用堅硬的柏木做棺材的里層,外為專供巡行出人的道路,四周圍墻長數里,門闕罘罳(宮闕門外的疏屏。上面飾有云氣鳥獸,狀鏤空如同)。 皇上想封董賢為侯,但苦于找不到機會。正當此時,待詔孫寵、息夫躬等人告發東平王劉云的夫人禍到廟中祭掃,祈求鬼神降禍于所惡之人的不法事,交刑部治罪,都低頭認罪。皇上叫孫寵、息夫躬說是通過董賢告贏的,把功勞記于董賢,下詔封董賢為高安侯,息夫恭為宜陵侯,孫定為方陽侯,食邑各千戶。不久,又追加董賢兩千戶。丞相王嘉數次在皇上面前諫爭,指斥董賢破壞國家制度,被投人監獄而死。 哀帝則即位時,外祖母傅太后、母丁太后皆健在。因此兩母后的娘家人先打起腰來。傅太后的堂弟傅喜先做了大司馬輔佐朝政,數次進諫,因不合太后旨意被免官。皇上的舅父丁明代理大司馬,到丞相王嘉死,丁明為他鳴不平。皇上,攆回家去。讓董賢代丁明為大司馬衛將軍,并授以全權。這一年,董賢才二十二歲,雖為三公,卻常居宮中,領尚書事,百官奏事都需經他手方能上達。因他父親不宜在卿位,轉為光祿大夫,俸祿二千萬。弟弟董定信代董賢為駙馬都尉。董家親屬皆是侍中各衙門的奉朝請(漢代對沒有固定職位的大臣、外戚、將軍、公卿、列侯多給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恩寵超過了、傅兩家。 第二年,匈奴首領單于來訪,在宴會上與大臣會見。單于看董賢非常年輕,感到很奇怪,問中方翻譯,皇上叫翻譯傳話說;“大司馬確是年輕,是因為能干才居高位的。”單于聽了,不覺肅然起敬,趕緊起身相拜,祝賀大漢得了一位賢臣。 這以前,丞相孔光為御史大夫,當時董賢的父親董恭為御史,侍候孔光。到董賢當了大司馬,與孔光同為三公,皇上讓董賢私訪孔光家,借以試探孔光的意向。孔光為人一向謙恭謹慎,心知皇上要尊寵董賢,聽說董賢要來,早就做好準備,衣冠楚楚出門迎候,望見董賢所乘的車來了,便畢恭畢敬,一步步退著走回。董賢到了中門,孔光已進入大門旁的小門,董賢下車后,方出門拜見,點頭哈腰,甚是恭謹,不敢以賓客同等之禮相待。皇上聽說了為之一喜,立刻拜孔的兩個侄兒為諫大夫常侍。 這時,成帝的外戚王家衰敗,只有平阿侯王譚的兒子王去疾,哀帝做太子時他為庶子而得寵。哀帝即位,為侍中騎都尉。皇上因王家沒有在位的,便因過去的老關系親近王去疾,又進升王去疾的弟弟王閎為中常侍。王閎妻的父親蕭咸,是前將軍蕭望之的兒子,長期為郡守,因病免官,為中郎將。兄弟二人并列于朝,董賢的父親董恭非常羨慕,要和蕭家結親家。王閎替董賢的弟弟駙馬都尉董寬信求蕭咸的女兒做媳婦,蕭成誠惶誠恐,誓不敢當,私下對王閎說:“董公為大司馬,皇上冊命說‘允執其中(誠然能掌握住中庸之道)’,這是唐堯禪讓虞舜的話,不是三公舊例,有閱歷的人見了,無不心懷恐懼。這哪里是我們蕭家子孫所能承受得了的呢!”王閎是個有知識謀略的人,聽蕭咸一說,心里馬上開了竅。于是回去向董恭報告,全面轉達蕭咸不敢高攀之意。董恭嘆道:“我家何以有負天下,讓人們畏之如虎!” 后來有一天,皇上在麒麟殿擺酒,董賢父子及其親屬應邀赴宴,王閎兄弟都是座上客,在旁陪侍。皇上酒勁上來了,瞇逢著眼看董賢笑,說:“我欲效法堯禪讓舜(傳位給董賢)如何?”王閎打破頭楔說:“天下是高皇帝(指劉邦)打下的天下,不歸陛下所私有。陛下繼承祖宗的事業,應傳給劉姓子孫以至于無窮。繼承權至關重大,天子無戲言!”。 董賢的宅第建成,富麗堂皇,堅固無比,可是外邊的大門卻無故自壞,董賢犯尋思了,覺得這不是個好兆頭。沒過幾個月,哀帝駕崩。對董賢來說,真如天塌地陷。太皇太后讓他治理哀公喪事,他也打不起精神,象霜打茄子似的。就在這時,新都侯王莽彈劾他,禁止他出入宮殿司馬衙門。太后下詔沒收大司馬的印綏,攆回家去,永不錄用。當天,董賢與妻子自殺,董家害怕張揚出去,夜間草草埋葬了事。王莽懷疑董賢裝死,派人掘墳查驗。王莽又讓大司徒孔光上奏,歷數董賢的罪狀,沒收董家的財產充公。借董賢裙帶關系當官的一律罷免。他父親董恭、弟弟董寬信與家屬遷到合浦,母親回自己的老家鉅鹿。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