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主簿和功曹哪個大(主簿和功曹哪個大一點)

君既無情我便休2022-11-09 16:25歷史186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主簿和功曹哪個大,以及主簿和功曹哪個大一點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什么是"主薄"和"功曹"?

主簿和功曹都是官名。

一、主簿[zhǔ bù]??

漢代中央及郡縣所置官,其職責為典領文書等,魏晉后漸為統兵開府大臣幕府,參與機要、總領府事之僚屬,與參軍同為要職。

主簿開始設置于漢代,也是知縣的佐官之一,主要負責戶籍、緝捕、文書等文職工作,其辦公場所稱為簿廳,其職能相當于今天縣長辦公室主任或者秘書長。

二、功曹[gōng cáo]?

官名。 漢代 郡守有功曹史、縣有主吏,功曹史簡稱功曹、主吏即為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參預一郡或縣的政務。 北齊 后稱功曹參軍。 唐時,在府的稱為功曹參軍,在州的稱為司功。

擴展資料

主簿和功曹的著名人物

一、霸州文安縣主簿——蘇洵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號老泉,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并以文學著稱于世,世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為他向朝廷推薦文章,(朝廷)召他到紫微閣供職,他推辭沒有到任,后來又授予他秘書省校書郎。恰逢太常編修建隆年間以來的禮書,于是讓他作了霸州文安縣主簿,使他拿主簿的俸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共同璃修禮書,寫成了《太常因革禮》一百卷。

蘇洵所著《易傳》尚未完成即病重,命子蘇軾述其志寫完《易傳》。四月二十五日病逝于京師,時年58歲。

二、沛縣功曹——蕭何

蕭何(前257年-前193年),漢族,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漢開國功臣之一。沛豐人,早年任秦沛縣縣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史稱“蕭相國”。攻克咸陽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年輕時任沛縣(今江蘇沛縣)主吏掾。 他平時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歷代律令頗有研究。蕭何生性勤儉節約,從不奢侈浪費。性格隨和,很善于識人,結交了許多好朋友。其中秦泗水亭長劉邦,屠夫樊噲,獄掾曹參,車夫夏侯嬰等,由于他們年齡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響應,天下大亂。 此時的蕭何仍在沛縣當功曹,他和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時常聚會,密切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后蕭何輔佐劉邦舉起反秦大旗,并且成功幫助劉邦建立漢朝。

三國時期封官等級大小是怎么排列的?

丞 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 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 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兵曹掾 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于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步兵校尉 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驃騎將軍 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

別駕從事 即別駕從事史,漢制,刺史屬吏之長,因跟隨刺史出巡時要另乘專車,故稱別駕,三國因置。

別部司馬 漢制,大將軍屬官有軍司馬,秩比千石。其中別領營屬者稱為別部司馬,共所率兵士數目各隨時宜,不固定。

從事中郎 漢魏時,三公及將軍府均設從事中郎,職參謀議,為在長史、司馬下。

從事祭酒 三國蜀置,為州牧的屬官。從事之長,稱為祭酒。

車騎將軍 漢制,僅次于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于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

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大理 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

大尚書 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

大長秋 秦置將行,為皇后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后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后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

東中郎將 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 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東曹屬 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東曹掾 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后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蕩寇中郎將 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于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蕩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蕩寇將軍 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 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 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 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于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 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典學從事,總領一州之學政。

典曹都尉 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 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 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奮威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 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 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 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 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臺,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 “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 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 后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 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 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于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 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于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 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 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 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 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后典軍 三國時蜀于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后、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后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后、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

虎威將軍 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 《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 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 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 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 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臺的長官。御史臺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 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 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 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 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 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 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 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 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 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 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后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后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 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臺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于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 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 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 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 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 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 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 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 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 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軍 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 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 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 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 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后、左、右、中五護軍。

前將軍 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于九卿,而高于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

前軍師 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后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 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 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于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 校尉為次于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于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 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 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 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 《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 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 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 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于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于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 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 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 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 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 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曹操的主簿相當于現在的什么官?

主簿是典型的文官,典領文書,辦理事務,大概相當于現在的秘書長。三國最著名的主簿是陳琳和路粹.

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郡府屬吏,重要的當推動曹、五官掾、督郵和主簿.

主簿之職。有關史書敘及郡屬官吏,常提到主簿。如《三國志》卷44《姜維傳》載:蜀漢后主“建興六年,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適出案行,參天水軍事姜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主簿是郡府重要官吏。主簿的官位雖次于功曹,但主簿在太守左右執掌文書及迎送賓客等親近職事。《太平御覽》卷265引《吳錄》言包咸“為郡主簿,太守黃君行春,留咸守郡”。令主簿擔負看守家門的重任,說明主簿系親要之職。因為功曹和主簿為郡中股肱要職,所以史書常以郡中綱紀為功曹和主薄的代稱。

古代的主薄與今天的領導秘書相比,誰權力更大

主薄這個官,屬文官,其職責地位歷代不同。此官職大概開始于漢朝,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檔案、以及權利各種印章等。

大致相當于現代的秘書一職。

機關及郡縣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早在東漢時,在縣內就設有主簿一職。縣的主簿地位僅次于功曹,為門下親近吏之長。

當時這個官就是伺候人的,所以是個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官位,地位大概相當于現在的工群組織,表面上榮光,其實并不在重要。書上也說,主簿職低位卑,為令長自辟之屬吏。從詞義上可以看出,那時的主薄主要就是耍筆桿子和拿印把子,做的是費腦筋的事情,也是具體的事務。到了縣一級還好一些,好歹管著一些吏員。

古代主簿是什么官職,主要做什么?

主簿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屬于文官。此官職大概開始于漢朝,主管文書簿籍及印鑒,即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檔案、以及各種印章等,大致相當于現代的秘書一職。中央機關及郡縣官署均置此官,以典領文書,辦理事務。

拓展資料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魏、晉以前主簿官職廣泛存在于各級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重要性減少。

古代官名。掌置。各級主官屬下掌管文書的佐吏。《文獻通考》卷六十三:“蓋古者官府皆有主簿一官,上自三公及御史府,下至九寺五監以至郡縣皆有之。”隋、唐以前,因為長官的親吏,權勢頗重。魏、晉以下統兵開府之大臣幕府中,主簿常參機要,總領府事。習鑿齒曾為桓溫的主簿,時人曰“三十年看儒書,不如一詣習主簿”。此為主簿權勢最盛之時。

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與地方政府的事務官。隋、唐三省六部不設主簿,惟御史臺、諸寺等署有之。唐諸州以錄事參軍取代主簿。南宋中葉后,御史臺也不設主簿。

元諸寺、監、院有關人員,或稱主簿,或改稱典簿,縣主簿簡稱為簿。明、清太仆、鴻臚二寺及欽天監稱主簿,太常、光祿二寺及國子監稱典簿,縣署則仍稱主簿。均系低級之事務官。

官名。漢朝中央及州郡官府均置,典領文書簿籍,經辦事務。丞相或三公府稱黃閣主簿,錄省眾事,職權甚重。三國魏末丞相府置,員四人。西晉初三公及位從公者加兵,始置主簿。

東晉則諸公皆置,員二人。與祭酒、舍人主閣內事。南朝宋、齊、梁、陳沿之。其品位秩級隨府官長地位高下而異。北朝同。諸將軍、五校尉等軍府、列卿寺監、光祿大夫等皆置,品位秩級隨府長官而不等。州、郡、縣亦置。

有誰知道東漢末年朝廷的官職和爵位,要詳細的,從大到小。

1、中央 東漢中央政府的官員分省官、宮官、外官三大系統。內官、外朝的區分古已有之,而在宮廷之中,皇帝日常起居的區域稱省中(亦稱“禁中”),因此內宮官員中又有宮官與聲官的區分。 在皇帝身邊執役、照顧皇帝日常生活的是宦官,省中的宦者均隸屬黃門令管轄。省內的禁衛工作亦由宦官但任。 尚書臺是皇帝的秘書機關,其官署設在宮廷之內、禁省之外。它的主要執掌是管理章奏文書、起草詔令,但實際上政務都由上書抬代表君主執掌,權力極大。上書臺設長官(令)一人、副長官(仆射)一人,下設尚書六人分十八人。溝通上書臺與皇帝聯系的官員有侍中、中常侍、黃門侍郎等。其中,侍中由士人充任;中常侍、黃門侍郎則由宦者承擔。侍中有事才入禁省,中常侍、黃門侍郎則日常居住在省中,因此,雖然三者之中侍中的級別最高、中常侍次之,但與君主的親密程度,則以中常侍為最。宮內省外的禁衛工作由九卿中的光碌勛與衛尉負責,光碌勛偏于內,衛尉偏于外。光碌勛下屬五官、左、右、虎賁、羽林等五名郎將,中郎將以下有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光碌勛的禁衛力量是郎官,衛尉的禁衛力量是武裝衛士,所以,衛尉在宮衛事務中的地位相當重要。 外官主要有三宮九卿,他們是中央政府的主要行政官員。 三宮指太尉、司徒、司空,他們的品級最高,名義上的職責是輔導皇帝主持國家政務;三公之上還有太傅,其職責輔導皇帝,但不常設。東漢的實際政務都同屬尚書臺,因此,三公、太傅如沒有“錄尚書事”的頭銜,就是沒有實權的虛職。三公的屬官有長史一名,掾屬、令史、御屬各二、三十名。其中,長史是三公的主要副手,掾、屬是分管具體事務的部門負責人(掾是正職,屬是副職),除長史由朝廷任命外,其他屬官均由三公自行聘用。 九卿是太常、光掾、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他們各自分管的政務是:太長掌典禮,光碌勛、衛尉掌宮省禁衛,太仆掌皇帝車馬,廷尉掌司法,大鴻臚掌接待諸侯與少數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務,大司農掌國家財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飾。九卿各官的長官是卿,副職為丞;其下分設各官管理具體事務,大體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 與九卿級別相當的外官(亦稱“列卿”)還有執金吾、將作大匠、大長秋等。其中,執金吾負責宮廷之外、都城之內的治安(都城門另有城門校尉負責守衛),將作大匠負責宗廟殿堂、宮室陵園等土木工程,其副手為丞,下屬的部門負責亦以令為正職,丞為副職;大長秋主管皇后事物。性質與就卿中的少府類似,由宦者擔當。皇位繼承人太子正式確立之后,有專門隸屬太子的東管宮。其設官大體與政府類似,但分級沒有后者細密。東宮官職均冠“太子”,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家令等。 在軍事方面,相當三公的中央高級官員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相當九卿的有前、后、左、右將軍,均不常設。其屬官與三公相同,唯在長史之下另有司馬一人,主管軍務;從事中郎二人,職掌參謀,均由朝廷任命。將軍直接領兵的,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別設校尉、司馬、軍侯、屯長等統兵官。 常備軍由中央與地方軍(郡國兵)組成。中央軍中,京師衛戍部隊由城門校尉統領,野戰部隊(北軍)由北軍中侯統領。北軍下轄五個兵種的部,番號分別為屯騎(騎兵)、越騎(特種兵)、步兵、長水(水軍)、射聲(弓箭)。長官為校尉,副職司馬。全軍總數約五千人不到。北軍平十卒駐屯在京城長管君主宿衛、助理首都治安,發生戰事就成為組建出征步槍隊的核心。地方上的郡國兵經東漢初期多次裁撤、削減,只剩下邊郡與內地關隘的少數駐軍。遇有戰亂,都是臨時募兵或抽調京師北軍出戰。 2、地方 東漢的行政區分為郡(國)、省二級。郡之上還有監察區性質的州。 州的長官為刺史(中平五年改稱州牧;京畿地區的司隸部長官特稱校尉),其主要職責是巡察下屬郡國政務,年終遣吏到京城向司徒府匯報(上計),劾奏不稱職的郡國長官。屬官有從事(亦稱掾史)、假佐。從事有治中從事、別駕從事、簿曹從事、兵曹從事、部郡國從事等,均由州長官自行聘用。治中別駕是州長官的主要助手,在從事中地位最高;簿曹掌文書;兵曹掌軍事,僅在有軍務時設;部郡國從事,每郡國一人,負責糾劾郡國長官、按治郡僚屬,其地位僅次于治中、別駕。假佐是州長官的低級屬官,主管文書,其中的典郡書佐分管州所屬郡國的有關文書,每郡一人,由郡史輪流充當。 郡的長官稱太守(因太守兼領武事,故別稱郡將;州治所在郡的長官稱尹),根據郡的大小、沒惡,太守的級別有中二千石至八百石六級。郡內原設有專掌軍事的都尉,在建武六年之后,邊郡常設,內地大多不設。每郡的都尉,為一至五千人不等。都尉在一人以上時,在郡之下分設都尉轄區。有時,在不足設郡的地方,亦設置過渡性的都尉區(屬國都尉)進行管理,其性質相當小郡。郡太守助手為郡丞(邊郡為長史),由中央任命。此外,郡府的僚屬有:功曹,掌管郡內一切人事;主簿,掌管文書;督郵,主管糾察屬縣、監管本郡官民;掾、史‘,分曹辦理郡政,掾為正職,史為副職,每曹有辦理文書的書佐。又設三老,幫助推行政施和教化。郡府僚屬由郡太守自行聘用,其的位以功曹最高,依次為主簿、督郵等。郡都尉的僚屬與太守類似,亦由郡都尉自行聘用。 分封給諸侯王的郡稱國,其行政級別與郡相等。王國的官屬分兩個系統,一是類似于郡官的民政系統,有相(相當太守)、長史(相當都尉),其屬官亦與郡大體相同;一個是管理諸侯王生活、禁衛的官屬,如郎中令(相當光祿勛)、仆(相當太仆)、治書(相當尚書)等。此外,王國還設有類似于太傅的傅,負責輔導諸侯王,級別等同于王冠相。 分管少數民族的使匈奴中郎將、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級別與郡太守相當,其屬官有從事、掾,無定員,根據事務多少而設。 縣的長官為縣令或縣長,級別從千石至三百石不等。下設屬官有;丞一人,管理文書、倉獄;縣尉一至二人,管理治安;主簿、功曹、掾、史,均與官類似;三老,掌教化。縣的長官由朝廷任命,但州郡也可以過問縣的人事,縣長官或丞、尉出缺又無合適人選的,上級機關可派出屬官或另行任命他人代理。縣長官的行政事務,受郡府的監督,每年年終要向郡長官匯報功作(上計),聽侯考核。 分封給列侯的縣稱侯國,其行政級別與縣相等。侯國的官屬也像王國一樣分兩個系統:主管民政的是國相,相當于縣令或縣長,僅負責向列侯交納租,行政上則聽命于郡;列侯的家臣有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的侯國不置家丞)。 此外,與縣的級別相當的地方行政單位還有道(境內有少數民族的縣)、邑(封賜給公主的縣)及郡所設的鹽官、鐵官、工官、都水官。道、邑的官屬與縣、侯國差不多,郡在縣境所設鹽鐵工官等,由縣暑調撥屬官理事,不另外設置官屬。 縣以下的行政單為有鄉、亭、里,大體是百戶為一里,十里為一停,十亭為一鄉。鄉的長官為秩、嗇夫,令有游徼掌治安、鄉佐收稅、三老掌教化;亭設亭長主管治安,令有亭侯、亭卒;里的長官為里魁。鄉、亭、里的官員一般由郡、縣等上級機關任免 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 大司馬:漢武帝(劉徹)廢太尉設大司馬,光武帝(劉秀)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故大司馬即太尉,為掌管軍政和軍賦的最高官職,即全國最高軍事長官。東漢時與司徒、司空并稱三公。 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于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 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 太尉:同大司馬。曹丕即位后任賈詡為太尉。 太傅:輔弼國君之官,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后人鐘繇為太傅。 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藥、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 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供養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于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并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后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后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于中領軍。 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于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后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操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操為魏公后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附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后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 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臺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臺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臺,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正:秦時始置,王莽稱宗伯,東漢復稱宗正,掌管皇族與外戚事務。兩漢皆以劉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并三州,屯駐薊州。 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后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于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于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校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28.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