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兆騫因為什么被流放(吳兆騫后人)
大家好,關于吳兆騫因為什么被流放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吳兆騫后人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人間地獄”寧古塔,究竟有多可怕?
首先要糾正問題里一個小錯誤,寧古塔可不是光流放女犯人,男犯人一樣有。至于稱之為“人間地獄”,主要是因為那里自然條件過于惡劣了。
寧古塔位于現在黑龍江的古城村。清代寧古塔是寧古塔將軍治所所在,管理著包括奉天以北的廣大地區,是清朝在東北邊疆地區最重要的據點。
在中國古代,把犯人流放的邊遠地區是常見的事,寧古塔自然也不例外,是清代主要流放地之一。應該說流放邊疆,不管流放到哪里都是一件很悲慘的事情,但是寧古塔因為其條件惡劣,在各流放地里也是最讓人望而生畏的一個。
首先來說,去寧古塔的路途非常遙遠,特別是到了關外以后,地廣人稀,一路上條件艱苦。加上被流放的犯人中不乏年老體弱者,所以流放中途死亡的犯人不在少數。去寧古塔之路也因此得名黃泉路,可見其艱辛程度。
其次就算平安到了寧古塔,那也不是說萬事大吉了。被發配到寧古塔的犯人都是給披甲人為奴,到了地方以后通常從事最辛苦的工作。比如說開墾荒地、伐木燒炭、采石開路等等。犯人日夜辛勞,根本沒什么時間休息,加上吃的也差,活活累死的犯人也不再少數。
另外被流放來的犯人地位低下,經常被監管的士兵欺壓折磨。女犯人要是被那些皮甲人看上霸占,那么就是家破人亡。
而且寧古塔位于極北苦寒之地,自然條件非常惡劣,即使說犯人因為特殊原因,受到優待,那也是很難適應。
比如說著名詩人吳兆騫因為被卷入科場案流放寧古塔。由于他成名已久,寧古塔將軍都久仰大名,所以到了寧古塔以后受到了格外的優待,沒有讓他去干體力活,而是讓他去教書,日常待遇也非常豐厚。但是即使這樣,吳兆騫還是在壯年時就已經老態龍鐘,后來被好友顧貞觀營救回江南以后,僅三年就去世。
所以這寧古塔讓犯人看成“人間地獄”也就不奇怪了。
傳說中寧古塔并沒有塔,那流放寧古塔的犯人究竟去了哪里?
清宮戲中,常常出現大臣犯了罪,被罰流放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永世不得入關的橋段。那么,這里出現的寧古塔到底在哪里,為什么它會讓犯人們談之色變呢?
一,寧古塔由來
清代的寧古塔其實有兩個地方,相距25公里,分別稱為“新城”和“舊城”。
舊城是當年努爾哈赤駐軍的地方,位于黑龍江省海林市古城村。康熙5年,遷建新城于黑龍江省寧安市。因此,寧古塔是關外的一片廣闊區域,并不是一座塔。
那么,寧古塔既然跟塔沒有關系,為什么要取這樣一個名字呢?
這就要從寧古塔所處的歷史時代說起了。在清代,當時的國語是滿語,寧古塔又處于關外滿洲人的故鄉,自然更加是用滿語來命名了。
在滿語中,寧古的意思是“六”,塔的意思是“個”,所以寧古塔本身的意思其實是“六個”。
這是因為相傳當年努爾哈赤的曾祖父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曾居此地,各占一方,清軍入關后,這六個兄弟被尊稱為“六祖”,當地至今仍留有六祖城遺址。
二,流放寧古塔
寧古塔的傳言是否屬實,如今已不可考。但清代人把流放寧古塔看作是走向人間地獄,卻是不爭的事實。
那么,寧古塔到底有什么令人恐怖的地方,為什么清代人這么害怕去寧古塔呢?
首先寧古塔位于關外苦寒之地,清代流放寧古人的人,很多都是南方人,有的甚至是一直過著書齋生活的文弱書生,又或者是工作了大半輩子的老年官員。
寧古塔地處偏遠,流放犯人的交通工具又基本上靠步行,因此,對于這些身體素質一般的流放人員來說,走到寧古塔和走到天邊去也沒什么區別了。
其次,寧古塔的自然環境惡劣。曾經被流放寧古塔的吳兆騫在給他母親的信里寫道:“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流放的犯人大多衣衫單薄,不習慣北地嚴寒,寧古塔冬季的氣溫能達到零下三四十度,因此每年冬季都有犯人大批死亡。
難怪流放的犯人方拱干說:“人們都怕黃泉路,若到了寧古塔,便有十個黃泉也不怕了!”
第三,寧古塔當地的披甲人可不是那么好相處的。所謂的披甲人,其實各民族的降人,本身的地位就夠低了,流放的犯人如果成為披甲人的奴隸,那就是妥妥的食物鏈底端了。
而且寧古塔距離北京4000公里,就算發生了虐待犯人的事情,也不會傳揚出去,這些流放犯人過得日子,想來必定十分艱難。
三,適應寧古塔
雖然外界環境惡劣,但那些被流放的犯人也逐漸適應起流放的生活了。
因丁酉科場案被流放的詩人吳兆騫,在寧古塔生活了22年。
他到了寧古塔后,發揮自己文學特長,在寧古塔開館授徒,漸漸的名聲大噪,成為當地官員的座上賓,巴海將軍專門聘吳兆騫為幕僚,隨同他一起陪宴陪飲,詩歌唱和。
后來吳兆騫的好友找了明珠幫忙,將吳兆騫納資贖歸后,吳兆騫反而開始想念起白山黑水間的生活,南歸后僅僅三年就去世了,臨終前還想著要是能吃上一口寧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紹興人楊越,流放寧古塔后開起了一家夫妻店。他和妻子一起售賣紹興美食,當地人哪里嘗過江南風味呢,一時間楊越的小店生意興隆之至,成為不折不扣的網紅店。
極具生意頭腦的楊越繼續在寧古塔開拓他的商業帝國。他拿江南的布帛和當地人交換糧食,還教當地人出售人參,貂皮。在他的努力下,當地很快形成了頗具人氣的小商圈,繁榮的商業既發展了當地的經濟,也提高了楊越在當地的地位。
厲害的犯人還有很多。比如呂留良的孫子是個醫術高手,針灸水平出神入化,到了寧古塔后簡直成了稀缺人才,不僅犯人們喜歡他,就連當地官吏也時常請他幫忙看病。
呂留良家原本是儒學傳家的,誰知當初無意中多看了一眼的醫書,就此改善了后世子孫的命運呢。
有時候,功成名就和流放千里看起來相距很遠,其實很近。這些流放寧古塔的人中,許多都是當時名揚四海的行業頂尖人才。比如佛學家函可,文人張縉彥,方拱乾,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等等。
這些流放的人,即便是放在人才輩出的中原大地也是人中龍鳳,到了寧古塔后,更是顯示出優勢。
當地官吏被這些優秀的犯人驚呆了,毫不猶豫地給了這群牛人各種優待,果然有本事的人在哪里都餓不死。
隨著這些優秀人才的到來,流放犯人的地位在寧古塔日益提升。同時,寧古塔也在這些優秀人才的建設下煥發出勃勃生機。
原本殘酷的流放制度,就這么以另一種方式,在歷史的長河里留下一抹絢麗的色彩。
“人間地獄”寧古塔,是古代流放女犯人的地方,到底為何如此可怕?
在清朝,除了死刑,流放寧古塔絕對算的上是囚犯們最害怕的一件事情了。很多人都形容這里是人間地獄,并且說被流放這里的人將會面臨九死一生。那么,這個寧古塔到底在哪兒,它又是為什么讓犯人談之色變呢?
首先說,寧古塔并不是一個塔,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監獄。它是清朝時期一個古城的名稱,這座古城位于海林縣舊街古城村附近。
順治年間,寧古塔作為清朝的邊陲重鎮,統轄面積非常大,基本上涵蓋了黑龍江以東、以南的大部分領土。同時,這里也是東北各族百姓向朝廷進貢禮品的轉收站,可以說,寧古塔在清朝關外的重要性僅次于盛京。
實際上,寧古塔只是音譯,它在滿語中的意思為“六個”。相傳,很早的時候,曾經有兄弟六人在此居住,各占一方。也有一說,這六人是努爾哈赤曾祖福滿所生的六個兒子。而“六”在滿語中的發音為“寧古”,“個”為“塔”,所以,當滿族入關后,漢族的官僚士大夫自然而然的把“六個”翻譯成了“寧古塔”。
寧古塔到底有多可怕?
寧古塔的可怕有三點原因;第一、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極為惡劣。第二、交通條件限制。第三、與披甲人為奴可以讓犯人生不如死。
先說自然環境和生活條件
縱觀中國古代史,大部分的朝代都會有流放犯人的處罰。不過,在唐宋時期,犯人通常會被流放嶺南煙瘴之地,比如兩廣或者海南。
當時的嶺南雖然是沒有開發的地方,但自然條件不會太差,而且溫度相對適宜。蘇東坡被流放廣東的時候還寫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句,后來流放到海南,過得日子也相對愜意。
但到了清朝,由于南方的開發,嶺南大部分地區已經變得繁華富庶。所以,清朝就選擇了塞北苦寒之地——寧古塔。
當時的寧古塔可不是旅行游玩的(宰客)圣地——雪鄉。這里天寒地凍,在沒有暖氣的古代非常受罪,清朝《研堂見聞雜錄》中稱“其地重冰積雪,非復世界,中國人亦無至其地者”。
清初詩人吳兆騫曾因為科場案而被牽連,流放到了寧古塔,在他給母親的信中,他是這樣描述當地的氣候的;
寧古寒苦天下所無,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風如雷鳴電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陰雨接連,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盡凍。雪才到地即成堅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初春到七月,經常有大風雷電,五月到七月陰雨綿綿,八月中旬就下起了大雪,九月之后便成了冰天雪地。另外在一些其他的文獻資料中也曾經記載,春天的寧古塔刮風的時候非常凜冽,因此導致每年十多天沒有辦法出屋。
另外,由于清朝時期,寧古塔地區尚未開發,生產條件非常落后,可以說是一片蠻荒。生活上過得異常拮據,當時的寧古塔百姓家都是木制器具,有一件瓷器視為珍寶。
最關鍵的是,當地醫療條件落后,一旦得病,很多時候都是等死。
交通條件限制
現如今,我們開車從北京到距離寧古塔很近的雪鄉,開車走高速的話大概接近1500公里,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的時間。但幾百年前的清朝時期,被流放的人需要步行前往寧古塔。如果是南方被發配寧古塔,距離更遠,甚至需要步行幾個月的時間。在這期間,缺衣少食,而且沒有相應的醫療條件,很可能會死在路上。
即便克服了這些困難,在當時的路上,很多地方會有野獸出沒,在《研堂見聞雜記》中記載;
諸流人雖各擬遣,而說者謂至半道為虎狼所食、猿狖所攫或饑人所啖,無得生也!
這也就是說,被流放的人可能還沒有走到地方,就成了野獸的食物。
最后說說與披甲人為奴
披甲人,簡單來說就是邊疆的士兵。但他們身份特殊,都是戰俘,或者是戰俘的后代。他們身份低微,是一個地位僅高于奴隸的群體。
在苦寒之地的披甲人可不是善茬,而因為觸犯法律而流放的犯人,或者是犯人家中的女眷,很多時候都會被賜予披甲人為奴。這些倒霉女性在給披甲人為奴的時候,經常遭遇非人的待遇。可以說,與披甲人為奴的下場比死還痛苦。
當然,在被流放的人員中,也有一些混得不錯。但他們之中大部分都是當時的社會精英,或者有一技之長。比如浙江紹興人楊越,有著出色的廚藝,在寧古塔開了糕餅鋪,每天食客盈門。后來,他還在當地辦起了書院,傳播漢文化。吳兆騫被流放寧古塔后,也已教書為業,后來甚至得到了黑龍江將軍巴海的特殊優待。
流放寧古塔:遠沒有清宮劇演的那樣殘忍,事實上就是去旅游度假
文 |奇史局
編輯 |奇史局
清宮劇里皇帝老兒一生氣,動不動就把手下發配到邊疆, 最著名的一句話,就是將某某發配到寧古塔了, 表面是給披甲人為奴,聽起來很嚇人,其實流放到那里跟度假似的,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流放屬于清朝五大刑法笞杖徒流死中的流刑, 那個寧古塔在哪兒?披甲人又是什么人?寧古塔呢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它是邊陲重鎮離北京1500多公里,天寒地凍鳥不拉屎,到了冬天熊都冬眠了,披甲人是當地的守軍,這幫人是一幫兵痞,平時沒啥 娛樂 活動,最令他們欣喜若狂的事情,就是朝廷賞賜犯人的時候。
01.書生被流放到寧古塔,沒事與朋友喝酒吹牛皮
披甲人在清朝初年是八旗的俘虜, 后來雖被清廷收編成為正規兵,但地位很低被正規軍歧視,這也是把他們安排在寧古塔的原因,本來呢這地方就是受罪的,但最后卻被犯人們改造成了度假天堂, 想弄清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們先講幾個故事。
順治14年清朝發生了科舉舞弊案, 有個叫吳兆騫的考生受到牽連被流放寧古塔,吳兆騫他家世代為官,家里財產很殷實,花費巨資買通押送的官差,所以在陸上沒有受罪,但寧古塔臭名昭著,吳兆騫心里還是慌得一批,一路上寫了很多傷感的詩,來緩解緊張的心情。
誰能想到了之后,發現并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可怕, 這里的披甲人也是吃五谷雜糧的,每天并不軍訓這些犯人,只是在早上點名簽個到就行了,起初吳兆騫很緊張,生怕這些士兵表面笑嘻嘻,背地里把自己弄死,時間一長他發現是自己想多了,寧古塔天高皇帝遠,遠離城市的喧鬧, 這里看守比較佛系,雖然五大三粗但也尊重知識分子。
因此吳兆騫有時候還能跟被流放來的朋友們, 一起聚會喝酒吟詩,他在日記里記錄了當時的生活,與難友們朝夕相對歡若一家,無憂無慮 愉快地跟一家人似的。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當時這個沙俄擴張到了黑龍江流域, 跟清王朝在東北地區經常發生沖突,寧古塔作為邊陲重鎮自然不太平,吳兆騫也被拉去當炮灰,不過因為他們家有錢,所以托人留在了寧古塔將軍身邊,當了個書記員遠離戰場硝煙。
沒多久跟將軍混熟了,事業進一步發展, 將軍讓吳兆騫來自己家里當家庭教師,還幫他在當地開設了一個讀書草堂,讓朋友們都住過來一起聊天解悶。吳兆騫在當地教書開化百姓,時間一長周圍部落的孩子都來他這兒讀書,據說他們這些學生們還有中舉的。
俗話說飽暖思淫欲,吳兆騫生活質量上來了, 就想滿足一下其他需求,他被流放之前在老家有個老婆, 老吳雖然在邊疆呆了好幾年,但很是想念家中的夫人,畢竟人家曾是江南才子嘛,怎么也不可能看上邊疆的柴火妞,于是老吳把媳婦兒接到寧古塔一起生活,等到第二年還生了個孩子,一家三口過得其樂融融,吳兆騫已經樂不思江南了, 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擔心皇帝老兒把他赦免。
吳兆騫這么多年常跟家里寫信,我過得很好你們不要擔心,但家人們卻以為這是吳兆騫犯阿Q精神了,寧古塔是啥鳥地方呀,那里全是野蠻人,能讓你過上幸福的生活?怕是腦子瘋了吧。
于是親朋好友千方百計想把老吳救出來, 最后找到當時朝廷重臣明珠,又是說好話又是送銀子,果然有錢能使鬼推磨,在明珠的幫助之下把吳兆騫被赦免了,此時他已經在寧古塔生活了23年,一聽說回老家心里還很不開心,不過皇命難違只能告別當地朋友回到江南老家,之后寫了很多懷念寧古塔生活的詩詞,可能在北方待久了, 回到老家生活的不習慣,三年后老吳郁郁而終。
臨終前還把兒子叫到身邊說,咱曾經在東北那旮沓狩獵,在牡丹江釣大魚帶回家跟你媽一起煮著吃,現在什么時候才能再過上這種生活呀?可見他對這個寧古塔生活的一種懷念。
02.只要不是鐵憨憨,在寧古塔就可以混口飯吃
這吳兆騫是個有錢人啊,能買通官員避免受苦, 那么如果是窮人被流放到寧古塔,是不是就完犢子了呢?
其實窮人來此也能生活得很好,寧古塔這地方太偏僻, 百姓不夠開化生產力水平低下,尤其是這個農業非常落后,有個叫這個張縉彥的大官,他原來是明朝兵部尚書,清軍入主中原后,這位老哥因為一首詩卷入了文字獄,所幸撿了一條命被流放到寧古塔,到了這里他發現當地農業水平特別落后,本地人游牧民族出身,種地的方法跟放羊一樣,今年在這種明年在那種,這種耕種方式真是白瞎東北黑土地了。
張縉彥就教當地人怎么種地,告訴他們每年給地施肥好好保養一下, 明年繼續種這里肯定收成好,當地人茅塞頓開,眼瞅著這個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便尊張縉彥為五谷神,給他燒香蓋廟把他供奉了起來,后來類似這樣的事兒啊非常多,有犯人把中原地區的種子,帶到寧古塔這邊經過幾代培育,寧古塔人就能吃到從未見過的農產品, 咱們今天這個東北大米,那就是這幫犯人給帶過去的,
不光是會種地在寧古塔不愁吃穿,還有更離奇的事情, 雍正六年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文字獄,已故大思想家呂留良,因生前宣揚夷夏之防思想,尸體被清廷從棺材里拉出來鞭尸,一些后代被發配寧古塔,他有一個孫子精通醫術,剛到寧古塔就受到熱情款待,寧古塔將軍請他喝酒吃飯,之后就把他封為寧古塔駐所的醫官。
不光有手藝的人來了能立足,沒手藝也不要緊, 只要頭腦活泛就行,被流放的人發現,寧古塔這邊有很多很值錢的東西,比如人參鹿茸野獸的皮毛,這些東西在中原人看來跟金子一樣,但是在當地人眼里,這些東西很容易獲得,沒什么值得稀罕的, 于是犯人開始在寧古塔辦集市,吸引商人前來貿易。
其中有不遠萬里從江南地區過來的商人,本來寧古塔是個很荒蠻的地方,沒過多久就變成了東北重要的貿易中心,有個江南商人來到寧古塔,瞬間被眼前的場景嚇壞了, 不禁感慨說寧古塔怎么跟江南一樣繁華?
03.本意懲罰犯人卻衣食無憂,朝廷為何不管?
故事講到這里,老鐵們也應該清楚了,流放寧古塔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不過朝廷把犯人流放到寧古塔是為了懲罰,可不是讓他們享福的,現在沒有達到目的,反而生活還比以前過得好, 那么為何清廷不管呢?其實這種說法不完全對。
比如說這個呂留良的孫子當了醫官之后,消息很快傳到了朝廷 ,雍正很生氣這孫子是犯人后代,怎么能進體制當官呢?下旨撤他的職要求嚴加懲辦,寧古塔將軍不敢明著與雍正對著干,只能遵旨撤呂留良孫子的職,但工作照干錢按時發,這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雍正知道之后也沒深追究,畢竟面子上過去就草草結束吧, 最后也默許了這種行為,雍正的做法歸根結底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
寧古塔是邊陲重鎮,這種地方最重要的工作是穩定, 首先要保證守備部隊的忠誠,朝廷對這幫披甲人并不是完全放心的,單獨派人盯著他們成本太高,也容易引起地方和中央離心離德,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犯人送過去,給披甲人改善一下生活質量,讓他們感受到朝廷的關懷也就不作亂了,
至于犯人去了是真當奴隸還是度假, 這個問題朝廷并不關心,犯人們幫助寧古塔發展生產力,也算替朝廷開發了邊疆,如果硬要破壞這種關系,肯定會引來披甲人的不滿,到時候滿清龍興之地不穩, 還得派兵平叛,這樣統治成本太高劃不來。
好了關于這個流放寧古塔呀!咱們今天就聊這么多。
歡迎各位老鐵點個關注謝謝支持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