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nèi)容

王鐸是哪個朝代的人(王鐸歷史學家)

素箋淡墨2022-11-30 21:45故事72

大家好,關于王鐸是哪個朝代的人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王鐸歷史學家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懷素丶蘇軾丶米芾丶王鐸丶金農(nóng)都是什么朝代的

懷素是唐朝,蘇軾和米芾是北宋,王鐸是明末清初,金農(nóng)是清朝。

懷素(737-799,一說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書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稱“草圣”。自幼出家為僧,經(jīng)禪之暇,愛好書法。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金農(nóng)(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nóng)、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壽道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

清初書法家王鐸有著怎樣的個人風格?

王鐸(1592~1652),字覺斯,號嵩樵、十樵、石樵、煙潭漁叟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1622)進士,崇禎十七年(1644)授禮部尚書,清順治二年(1645)降清后,官至禮部尚書,掌管弘文院事,后任太宗實錄副總裁并加太子太保。

王鐸博古好學,工詩文、書畫。山水宗荊浩、關仝,所作丘壑,皴擦不多,沈沈豐尉,氣勢偉峻。其蘭竹梅石則瀟灑逸致有象外之意。

王鐸是明末清初書壇革新派的中堅人物。他自幼學書,由《圣教序》入手,在此基礎上,廣采博收,尤對“二王”流派情有獨鐘,曾云:“《淳化》、《圣教》、《褚蘭亭》,予寢處焉!”(王鐸之宋榻《圣教序》跋)。從天啟中到崇禎初,王鐸供奉翰林院,內(nèi)府收藏得以飽覽,他不僅能看到《淳化閣帖》的多種善體,還能看到大量的宋元名跡。經(jīng)過長年累月的研究、臨習,對魏晉書法,尤其是二王法書,王鐸甚至可以做到“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的地步。然也就在此期間,他又忽然發(fā)現(xiàn),最得二王精神的是宋人米芾。王鐸在跋米書《吳江舟中詩卷》中,王鐸說:“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guī)規(guī)摹擬,予為焚香寢臥其下。”從此,他選擇了米字作為自己深入傳統(tǒng)的切入點和樹立個人風格的突破口,借以直窺二王堂奧。在師法米書的過程中,王鐸將自己領悟到的米芾“不規(guī)規(guī)摹擬”之精神,付諸于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努力,把米書以“刷”字為特征的用筆納入到自家中鋒絞轉(zhuǎn)之中,以墨的流動與漲瀋來制造點線與墨塊的對比,縱而能斂,勢若不盡。崇禎末年,50多歲的王鐸,書風已逐漸走向成熟。這也印證了他的好友黃道周的預言:“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白化,如欲骨力嶙峋,筋肉輔茂,俯仰操縱,俱不由人。”(黃道周《書品論》)晚年的王鐸,其書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一方面,他雖居清廷高位,但實際上并未取得信任和重用,其郁悶的心情可想而知,惟寄情翰墨,聊以自慰;另一方面,王鐸的一生從未間斷過對古代書跡的臨習,尤其到晚年,更是“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如此孜孜不倦,終身以求。

王鐸的故事?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于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的書上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王鐸的故事

才壓江南

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入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江南人迎接主考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桿。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人們向轎內(nèi)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nèi)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nèi)容不許重復。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于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發(fā)榜之后,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并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并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神筆王鐸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后,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后,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jiān)忽然發(fā)現(xiàn)“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fā)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皇帝驚喜萬狀,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書法家王鐸是哪里人

書法家王鐸是河南孟津籍,山西平陽府洪洞縣人。

王鐸,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 。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 明天啟二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順治九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于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主要成就

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為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為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zhuǎn)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fā)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diào)”。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主要作品

王鐸的書法作品有《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等,其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

王鐸(1592年-1652年)

王鐸

王鐸(1592~1652年)明末清初大臣、書畫家。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 能一日兩粥”的生活。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到考官袁可立的賞識推薦,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坎坷多艱,崇禎十六年(1643)曾一度避難于蘇州滸墅關袁樞寓所,二人交情篤厚,往來間以詩文書畫相唱和,袁樞之父兵部尚書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銘就是王鐸親筆撰文書寫的。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禎帝殉國于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王鐸為東閣大學士。滿洲入侵中國后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于永歷六年(1652)病逝故里。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關,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鐘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歷代名賢畫粹》;永歷四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永歷五年(1651)被滿洲政府罷官歸里,作《蘭石圖》卷、《山水卷》,分別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永歷六年卒,享年六十一歲,葬于河南鞏義洛河邊,謚文安。

王鐸書法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好古博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 他書法用筆,出規(guī)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zhuǎn)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瑯華館帖》。

王鐸《嘉興作詩軸》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fā)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diào)”。 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王鐸善于畫山水和梅蘭竹石,山東省濟南市博物館收藏的《雪景竹石圖》是王鐸為睢陽袁樞精心創(chuàng)作的一幅雪竹作品,也是目前能見到王鐸唯一的一幅以雪竹為題材的畫作。他的畫主要繼承了五代荊浩和關同的風格,王鐸的作品丘壑高峻,氣勢雄偉。同時他也吸收董源和王維的畫法,主要以水墨暈染為主,皴擦不多,略施淡色,山川顯得厚實雄偉,生機勃勃。他的山水畫景色比較寫實,山石的造型方峻,勾皴相間。他的山水畫是以元人的筆墨技法畫出了宋人味道。王鐸的人物畫極少見,而且畫法比較簡略、寫意。 王鐸工真、行、草書,得力于鐘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于布局。梁評其“書得執(zhí)筆法,學米南宮,蒼老勁健,全以力勝。”清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具“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鐘元常,雖模范鐘、王,亦能自出胸臆。”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風。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時風中另樹一幟。近世對日本書風有極大影響。存世書跡較多,刻有《擬山園帖》、《瑯華館帖》。《清史稿》卷七十九有傳。《王維五言詩卷》,書于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凡32行,其中楷書13行,草書19行,每行字數(shù)不一。縱21厘米,橫165.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贈袁樞詩冊》計八頁四十五行,三百八十一字,自署書于崇禎六年(1633),自作詩五律八首贈河南睢州(今睢縣)袁樞(袁可立子),為同時期的又一力作,現(xiàn)為美國楊思勝收藏。《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此詩卷前半部分,無論是字的大小、結(jié)體、字畫、字距,皆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詩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jié)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附文:"回望洛陽"之六十九:入古出古有神筆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兩位大家,不得不提,一為王羲之,一為王鐸。“先王后王”之說,講的正是這兩位,其中后者之于洛陽,更是生死以之。 王鐸,字覺斯,號嵩樵,1592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孟津縣圣賢莊(今孟津縣老城村),故世人稱之“王孟津”。

如今,在孟津老城村,提起王鐸來,鄉(xiāng)親們都是耳熟能詳,有熱心的鄉(xiāng)親還給我講起了幾個和王鐸有關故事來。

據(jù)老鄉(xiāng)說,王鐸幼年時,家境非常清貧,常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艱辛生活。家 王鐸自畫像貧當自奮,王鐸自幼勤學好問,早上未入學館之前,就常常一個人跑到學館看先生教書。一次,學館先生心里高興,順手指著地上的方磚問學生:“你們誰能一筆一個字,把這方磚的四角都撐滿?”學生們議論紛紛,可無人應對。正在大家無奈之時,坐在門磚上的王鐸說:“我會寫。”他拿著先生遞過來的毛筆,撅起屁股在方磚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乙”字。先生看了,連贊:“神童!神童!”。

入學后,王鐸書法水平日漸提高,大字已經(jīng)寫得不錯。一天,他去教書先生的房間找先生,沒見到先生,卻發(fā)現(xiàn)了先生珍藏的兩本字帖。自此后,先生不在,他就偷偷到房間臨摹一二,時間久了,他的書法水平竟然突飛猛進。又一次,他來到了先生的房間,先生外出未歸,無意間,他看見桌面上的字條,仔細一看,原來是玄帝廟里的和尚向先生求字。王鐸一想,自己不若寫一個,逗先生一樂。這樣,他就拿起毛筆揮毫起來,當寫到廟字之時,先生的腳步突然響了起來。王鐸害怕,廟字只寫了一個“廣”便扔下筆逃跑了。先生歸屋一看,大吃一驚,心想這字是誰寫的,如此漂亮,想到這里,他趁勢在王鐸寫的“廣”字下面添了一個“朝”,而后就把這三個字送給了廟里的和尚。四方香客來了,一看宣帝廟三字,都覺得這個廟字沒有前兩個字有神韻,寫得沒有前兩個字豪邁有力,特別是左邊那一撇,劃得有些歪扭。至今,“玄帝廟”門額猶存,顯露著王鐸少年時的風采。哈哈,聽到這里,我忍俊不止,今天,這個事實已經(jīng)難以考究,不過仔細想來,這個故事就算是附會,我想,那也是這些河洛鄉(xiāng)親們喜愛王鐸的緣故吧。

不僅如此,和王鐸相關的,還有一個“神筆王鐸”的故事,更是神奇。

相傳,王鐸官拜禮部尚書,滿朝官員中數(shù)他的字寫得好。一天,皇上要他寫個“天下太平”的匾額。王鐸由于太過緊張,把太字竟然寫成了大字。匾額在宮內(nèi)懸掛起來后,就有人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錯誤,并迅速呈報給了皇上。皇上一聽,大為震怒,立即傳王鐸立即入宮覲見。王鐸拜伏于地,當聽說“太”“大”之誤后,很是害怕,口稱:“死罪,死罪”。忽然間,王鐸計上心來,他向皇上說道:“請皇上賜臣筆墨一用。”皇上點頭允許,王鐸當場提筆蘸墨,“刷”一下,飛筆投向高掛的匾額,不偏不倚,這一點點得恰到好處,“大”字已然變?yōu)椤疤弊郑屑氂^之,竟然有畫龍點睛之妙。皇上大喜,禁不住贊道:“愛卿真神筆也!”自此后,御封的“神筆王鐸”不脛而走,天下聞名。

王鐸雖然書法造詣很高,可在歷史上,他卻因降清而被列入《貳臣傳》,被后人所垢病。受此牽連,他的書法也遭遇冷落,曾一度無聞塵世間。

即今譏評何足道,后五百年言自公。

經(jīng)過一代又一代后人們的研習,王鐸的書法拂塵生輝,越來越得到大家的推崇。關于王鐸的書法,吳昌碩贊其書法曰:“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孟海先生也評之書法云:“(王鐸)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jié)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當代啟動先生也有言曰:“覺斯筆力能抗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鐸何以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這與他的奮發(fā)努力分不開。據(jù)說,為了提高書法水平,王鐸“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臨應期間,從不間斷。 王鐸《贈今礎先生扇面》王鐸一生,獨尊羲獻,兼習鐘繇、顏真卿、米芾等大家,故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于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

王鐸書法不僅在國內(nèi)有名,在日本,王鐸的聲名也很顯赫,甚至還因他而衍發(fā)成出一派別。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名滿京都,日本人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甚至提出了“后王勝先王”的看法。

五百年來無此君,在感嘆我們老鄉(xiāng)王鐸的書法精妙之時,我心懷崇敬之情,走進了王鐸故居。

這是一處后人按照有關資料在王鐸舊居之西新建的一座“擬山園”相府。由于為新修的緣故,故園古意尚不足,給人以“人非物也非”的感覺。

走出故居,心有遺憾之時,我忽發(fā)現(xiàn)一祠堂,東鄰故居。走進去,想不到,其內(nèi)古意昂然。據(jù)史料記載,該祠堂為清初所建,里邊墻壁上鑲嵌著百塊石碑,為王鐸的《擬山園帖》。該部分石刻,被譽為帖中之精品,可惜在文革期間遭到一定破壞。即便如此,走進此殿,也會覺得滿壁金玉,真草隸篆,無不精到,神妙之氣撲面而來。

關于《擬山園帖》,據(jù)說這是王鐸晚年匯聚自己多年來臨摹精品和自家的得意作品而編就的。他曾囑咐兒孫說:“我一生別無所成,唯有書法一道小有所成。待我死后,可尋覓良工,將這些作品一一刻石鑲置于中室四壁,傳留后世。倘子孫后代有衣食不足時,亦可拓賣字帖,以濟溫飽。”20年前,只要來人給王家后人二元錢,即可隨便拓帖,如今,這里已經(jīng)全部保護起來,別說拓帖,就是摸上一摸,亦不可能了。

王鐸死后,埋葬于偃師山化一個叫石家莊的村子南。它北有鳳凰山上的大宋會圣宮碑做伴,南有芝田附近的宋陵七帝八陵相陪,地望可謂極好。可惜的是,因修建隴海鐵路,王鐸墓冢從此被廢。

王鐸墓地里,如今還尚存一些遺物。在北臨鐵道處,有一對巨大的石馬。石馬高約二米有三,線條流暢,刀法遒勁,很有氣勢。墓地南端,有一赑屃,頗為巨大,王鐸墓碑已移至村里,石碑乃順治的“諭祭碑”,碑上字體較大,依然清晰,書用顏體,雍容有韻。

王鐸一生,好學博古,但其“不離古、不泥古”,不甘于做一個“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的書奴,他守定羲獻,又時時出入各家,無古無今,無人無我.寫得不亦樂乎,寫到熟極之處,頓然有悟,層層透入,見著古人精妙,再行筆,筆鋒處便迸出天機,揮灑自如矣。

王鐸自曰:“五十自化”,是啊,在幾十年的修煉后,他儼然成了一位“入古出古”的高人,行筆于不縛不脫之境,靈感乍現(xiàn)之時,我想,王鐸自有神筆。

相關傳說

才壓江南

傳說王鐸18歲中舉,20歲中進士,21歲拉翰林,22歲放江南主考,江南人迎接主考時,見轎前有大旗兩桿。一旗上寫:“十載寒窗讀書苦”,另一旗上寫“奉母命不出難題。”人們向轎內(nèi)一看,見主考大人卻是位年輕書生,根本不象年高德劭的飽學之士。大家都切切私議,有人說他是膏粱子弟,官家少爺,憑著爺老子當大官放主考,哪有真才實學!甭說不出難題,實際上是他本人學問不深,恐怕頂多也只是知道個“子曰學而時習之”罷了。王鐸在轎內(nèi)聽得清清楚楚。果然第一場出的試題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許多人都說果然不出所料,很快交卷。第二場依然是原題,但要求內(nèi)容不許重復。這下可難住了眾舉子,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全用光了,才勉強交卷。不料第三場又是同一題目,眾舉子叫苦不迭,難于應付。大部分人搜盡枯腸,還是交了白卷。在發(fā)榜之后,眾舉子拜師之際,王鐸哈哈一笑,當眾揮筆,照題一氣寫成七篇詞藻雅麗,文情并茂,議論精當,篇篇各異的奇文。一時才驚四座,聲威并振。當時別家中魁掛匾,文為“江南才子”,唯有王鐸家門首懸匾上書“才壓江南”。

神筆王鐸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后,皇帝讓他書寫一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后,在一片贊揚聲中,一個太監(jiān)忽然發(fā)現(xiàn)“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fā)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飽蘸濃墨,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活靈活現(xiàn)地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登時一片喝彩,齊夸王鐸神功。皇帝驚喜萬狀,脫口稱贊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關于王鐸是哪個朝代的人和王鐸歷史學家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686.html

分享給朋友: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