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為什么這么火(蘇東坡傳不好看)
大家好,關于蘇東坡傳為什么這么火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蘇東坡傳不好看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食人間煙火,卻比煙火絢爛:《蘇東坡傳》
文學藝術的魅力,大致在于能打敗時間,成就一時千載、千載一時的佳話。小時讀蘇軾的詩文,愛不釋手,正應左宗棠的那幅名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書萬卷神交古人”中下半句的下半句“神交古人”——蘇軾,似乎一直就活在心里,如此熟悉,如此親近,好像就沒有人不喜歡他似的。
一代文學和藝術的巨匠,才情天縱,身居高位,聞名遐邇,自是難得的風流人物。然而一生幾番大起大落,從天子近臣到貶謫蠻荒,反復幾個來回竟然沒能折損其樂觀灑脫者,實為罕見。更難得名聲赫赫仍能時時以本色示人,“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的,世間又能有幾人?
吟詩作畫的蘇軾是才華橫溢的。
煉丹修道的蘇軾是不慕榮利的。
愛肉好酒的蘇軾是情趣可愛的。
買屋種田的蘇軾是踏實自在的。
修堤施糧的蘇軾是干練有為的。
上表直陳的蘇軾是率真果敢的。
請辭外調的蘇軾是無奈退縮的。
寬宥政敵的蘇軾又是曠達灑脫的。
矛盾而統一的蘇軾,個性如此鮮明,血肉如此豐滿:食人間煙火,卻又遠比煙火絢爛;不是最能抗爭的勇者,但也絕不同流合污;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肉體只是剎那的存在,靈魂卻是永恒的輪回,儒釋道在他身上得以完美統一。應該說,蘇東坡的豁達當然得益于先天性格的樂觀和身為儒者的擔當,但更多的應是佛道思想的啟迪與實踐,為他的人生帶來了超越的勇氣和自在。
真正的文人從來難成政客。明朝的奸相嚴嵩曾有詩云:“古來詩人難做官,皆因狂氣胸中來”,用在這兒倒是頗為貼切。蘇軾雖能屈能伸,不違圣意,順從天命,安于隱逸,還是不能保全仕途,歷盡艱辛,倒也成就了一世美名。人生得失,一言不盡。
只是可憐了頂著父親盛名的蘇邁、蘇迨、蘇過三兄弟,跟著父親顛沛流離,所學不及老父,更有情深意重的兄弟蘇轍,一家老小,其人生亦受蘇軾所累。蘇軾的一生注定與王安石息息相關。盡管史學家們對變法的評價和王安石的功過并沒有一致的褒貶,但林語堂的立場卻是絕對站在元佑黨人這一邊,直指王安石是亂臣賊子,更有語氣偏狹的人身攻擊,有失偏頗,卻也足見林語堂對蘇軾的極度厚愛,雖無史家直筆,倒也性情中人。
林語堂賦予蘇東坡完美的人格,卻總讓人覺得他筆下的蘇東坡其實是寫他自己或者說他作為一個文人的完美理想:一樣的博學有才、坎坷沉浮、樂觀率真、悲天憫人、愛嘗新事物、雖有純潔雋永的初戀情結,亦能婚姻美滿、妻賢子孝。林語堂先生也是博識睿智、治學嚴謹之人,雖然寫的是自己心目中的、主觀的蘇軾,所取的史料應該還是頗翔實的,只是因為他個人的性格問題,文字雖好,卻始終成不了蘇東坡。靈動優美細膩典雅有余,豪放不羈酣暢淋漓不足,所謂氣韻,大致如此。而我認為東坡之難得,正在于他不墨守成規、縱橫開合、無拘無束卻又收放自如的氣質。
這本書是用英文寫的,第一章的安排略覺生硬,也許是想把故事講得別致些,先拋出矛盾,以吸引西方人閱讀。而譯者的再創作也多少還是有些許隔靴搔癢不盡達意處。但瑕不掩瑜,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
蘇軾晚年自嘲“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人貴自知自珍,對于他,除了仰慕,還是仰慕。是非榮辱身后事,唯余文章笑千年。
蘇東坡至今仍受眾人追捧,為何他會如此的受歡迎?
歷代的文人豪杰能夠被我們現代人傳頌的依舊有不少,但是要論粉絲最多的一個,當以蘇東坡為首。因為不光是在國內,甚至在國外都有專門的人去研究蘇東坡這樣的一個歷史人物,因為相當于他的文學才華之外,他的整個北宋經歷和為人處世的操守也值得我們能夠歌頌和模仿的。
其實蘇東坡是很早就出名,在北宋時期,他的創作才華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同,甚至就連當時的中央也有很多是是蘇東坡的粉絲,但是由于他的文學才華非常高,所以造就了一股文人特有的傲氣。
而他也和當時的宰相王安石兩個人的觀點不同,再加上他本人也是十分的心直口快,所以仕途上一再遭到貶職。對于蘇軾來講,他的整個仕途是非常坎坷和不順利的,但是正是由于他的這些困難和阻礙,才恰恰造就了這樣一個非同凡響的歷史人物。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首出自蘇軾的名作定風波里面的詞句,可能這也是被很多人喜愛的一首了,
他的這一種面對困境時候表現出來的豁達心態,試問天下又有幾人能夠擁有呢?有人曾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受苦受難的,但是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原本被當成是一件必須要經歷的事情,現在卻成為了人人都懼怕的東西。
的確,沒有人愿意吃苦受累,但是不可否認它是我們整個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而如當自己處在生命中的低谷時又該如何讓自己保有健康的心態,這個時候卻讀一下蘇東坡的詩詞。
去嘗試體會一下他當時的心境,或許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感悟。而那么多人喜歡蘇東坡,卻不是李白的地方,或許正是由于這一點。李白是仙人,而蘇東坡更像是和我們一樣接地氣般存在的人。他的喜怒哀樂和我們的喜怒哀樂是如此的相仿。
經歷了多次貶職之后,蘇東坡當時是處在一個非常困苦的處境,此時的他開始尋找自己的慰藉品,創作一道又一道的美食,而最為我們大家所熟知的應該就是東坡肉。
據資料記載,蘇東坡的工資是非常少的,當時的社會豬肉也是一種難登大雅之堂的食料,而蘇東坡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做成了一道被人們口口稱贊的東坡肉,甚至還為這道菜親手寫了一首打油詩,這樣的雅興,也是一般人少有的。
除此之外像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肘子以及東坡羹,這些凡是和蘇東坡有過親密接觸的菜肴,到現在也是被人們當成一種精神食材去品嘗。而能夠像蘇東坡這樣哪怕去世后也可以強烈的帶動自己周邊的歷史文人,恐怕也難尋上幾個!
同時蘇東坡也是一個可以自得其樂的人,一個可以自嘲的人。
就像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歡使用的網絡語言"呵呵",其實在北宋時期就已經被蘇東坡用過多次。當他在每次和好友通信的時候,總會隨手記下自己的心情,而每件信的最后總會寫上呵呵兩個字,這在很多關于蘇東坡的歷史文獻中都可以看得出來。
而最令人敬佩的一點就是蘇東坡對自己有著準確的定位,在經歷了那么多年的飄蕩之后,中央再次需要他,被召回到大殿之后,他卻最終選擇在小地方做一個知府。
因為他知道比起在官場上的爾虞我詐,能夠切切實實地去為老百姓謀真正的福利,解決他們的真正所需,那是蘇東坡最樂意看到的。同時這對我們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警示,有的時候并不是我們的職位越高越好,而是要看我們的能力以及我們的心愿是什么,由此來決定我們人生的方向和定位,因為一味地向上爬,最后的結果很難說。適可而止,掌握其中的度,是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生存的智慧。
如果僅僅用一介文人這個詞去來描述蘇東坡的話,那對他是極其狹隘的定位,文學才華或許是他整個人生中提亮的一筆,但絕對不是最關鍵的一筆,他的無奈,他的豁達,他的胸襟,他的氣量,實乃大家。
為何很多外國人也喜歡蘇東坡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是難得一見的大才子,相比于其他的文學家,蘇軾的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是一種灑脫與不羈。在很多的問題上,他能比陸游還有辛棄疾看得開,這也一方面是由于他坎坷的人生經歷,“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他的詩中更多的是對個人思想的追尋與探索,回憶起自己已經去世的妻子,“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他痛心到不能自已。
然而,要是比灑脫,中國歷史上,在蘇軾所處的北宋之前就有唐朝的詩仙李白了,為什么蘇軾在國外的名氣會更大呢?這就要從一個人說起了,這個人就是中國上世紀偉大的作家,翻譯家林語堂先生。林語堂,福建人,出生于書香門第,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讓人佩服的是,他還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從小到大上的都是名校,哈佛畢業,學歷更是讀到了博士。在今天,能將書讀到博士的人都讓我們感到無比的佩服,更何況在那個年代。
林語堂先生能讓蘇軾火到國外,也必然是有一定原因的,這個原因就在于林語堂先生是唯一用英語寫作的作家。即使是在今天,在日本的很多的貴族家庭,英語也是必學語言,就是因為英語的廣泛適用性。所以當時,出生于書香門第的林語堂,也必然是從小就在接受英語教育,這也是林語堂先生英語如此之好的原因之一吧。當然,在漢語逐漸國際化的今天,相信漢語也會逐漸變成了另外一種全球通用的語言。因為我們看到,如今特朗普的孫女都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
僅僅是擁有良好的英語交流能力還不夠,要想然蘇軾火到國外,翻譯者在英語國家中的知名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在林語堂先生身上,這些都變得不是問題。直到今天,林語堂先生在英語區國家的知名度甚至還是要比與他同時代的其他作家名氣大得多。林語堂先生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吾國與吾民》,這本書向西方國家詳細介紹了我們偉大的中國以及中國人的歷史與生活還有文化,賽珍珠曾為這本書做序,賽珍珠是誰?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可見林語堂先生的知名度完全不是問題。
最后一點,當時歐美學界對中國的哲學非常的感興趣,這里面包括法國伏爾泰等人對中國古代先賢的推崇,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對老莊哲學的喜愛,這些也造就了一種環境。蘇軾的文風在很大程度上是和這種當時的思潮想接近的。在林語堂先生方面,先生則直接稱蘇軾是自己最喜歡的文學家,并且用英語寫了一本《蘇東坡傳》。一直到后來,林語堂先生都認為,《蘇東坡傳》是自己寫的最好的一本書。
蘇東坡為何能寫出好文章
? ? ? 《蘇東坡傳》里說:“他的詩文中有一種特質,實在是難以言喻,經過翻譯成另外一種文字后,當然更加難以捉摸。但誰又能說究竟怎樣才可以取悅讀者呢?使作品經久而不失其魔力的“真純”又為何物?”蘇東坡自己的解釋是“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用最樸實的文筆,最舒服的姿態,不需要多的華麗修飾。像一件衣服,要的是服帖舒適,倘若外表再光鮮,里面的布料卻是扎身體的,實質上也是無味的。
? ? ? ? 以我所看,蘇東坡能寫出好文章的原因首先是他做到了多背多練。書中提到過他背書時會把書抄一遍,而這種習慣給他文章的詞匯量與豐富程度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故他的用典會比別人恰當許多。而他寫的文章總是有一種“行如流水”之感,我想那正是因為他每天飯后都會賦詩作詞,長期的訓練使得他的邏輯很清晰,文章信手拈來。
? ? ? ? 其次,我認為是他個人的性格造就了他文章的優秀。眾所周知,蘇東坡一生豁達樂觀,文章豪邁奔放,而“行云流水”不也正好是蘇東坡性格的寫照么?周國平將它稱之為:“個性的不可遏止的自然奔瀉”,這不正是一種“真純”么?正是這樣一種性格,使得他的文章清新自然,總是給讀者帶來歡樂,盡管一生仕途坎坷,卻從不傳播負能量,個性樂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 ? ? ? 最后,我想不容忽視的是他對寫作的熱愛。倘若一個人不熱愛一件事,他是不可能做好并取得偉大成就的。興趣是開始做一件事情的基礎,而熱愛,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礎。
? ? ? ? 所以蘇東坡的文章才能如寶石之不怕試驗,真金之不怕火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僥茹
蘇東坡為何能在中國眾多文豪中脫穎而出,受到眾人追捧?
詩詞寫得好的人,中國有很多的,遭遇重重阻難還活得灑脫的詩人就少了些,活得灑脫還接地氣的詩人就更少了,而蘇軾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詞人、美食家。
蘇軾為什么受歡迎呢,首先他詞寫得好,而且不管他現實中活得有多么狼狽,他的詩永遠像寫在云里,潔白無瑕,無所畏懼。“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好一個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即便被一貶再貶,貶無可貶,他的詩詞也從未沾上一絲塵土。
更重要的蘇軾還是一個美食家,從東坡肉、東坡肘子到“人間有味是清歡”,不管是雅是俗,不管是在天南海北,蘇軾雖然在官場上失意的很,但總能找到美食寬慰自己的胃,到了黃州,發現當地的豬肉很便宜,寫出了《豬肉頌》。到了海南,又看上了當地的牡蠣,還寫信給自己的兒子,說這牡蠣太好吃了,可別讓別人知道了。蘇軾雖然在官場上耿直得很,可在生活上卻是個玩童,風雨再大,我心越浪。
蘇軾是個天才,二十一歲參加科舉,名動京城,皇帝名仕皆為座上客。但從三十四歲起,他的好運似乎就走完了,可偏巧蘇軾是個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這些挫折成為了他游戲人間的樂園,遠離朝堂的他,在窮鄉僻壤磨掉了犀利的外殼,養成了豁達、醇厚的胸襟,可謂是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蘇東坡傳為什么這么火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蘇東坡傳不好看、蘇東坡傳為什么這么火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