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為什么被叫牡丹君(元稹為什么被叫牡丹君呢)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元稹為什么被叫牡丹君,以及元稹為什么被叫牡丹君呢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曾經滄海難為水——“風流才子”元稹
? ? ? ? ? 古代才人千千萬,風流人物占一半,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一位著名詩人的情感軼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沒錯,就是他,元稹,和白居易合稱元白,元稹生于公元779年卒于831年,大概就是活了52歲,在古代那個時候,雖然有難治的疾病之類的,但是沒有二氧化碳過度,沒有霧霾,人均壽命還是可觀,只要你潔身自好,嗯,你明白我的意思,潔身自好。元稹這人是一個妥妥的“風流人物”不僅少年成名,才氣動人之外,那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我來簡單介紹一下他,然后再講講元稹的風流軼事。
? 元稹,字微之,這個字我也不懂其意,聽聞古人的字都是象征或者代表自己的一種品質,比如劉備,字玄德,劉皇叔以仁義治天下,不正好印證了德嗎?扯遠了,元稹還有一別字威明,是今天河南洛陽人,(古河南東都洛陽人)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在圈內也是頗負盛名的,科舉考試與另一個大詩人白居易同科及第,感情頗深,聽聞后來病重之際與老白也有詩信往來。元稹長的劍眉星目,儀表堂堂,自然少不了美人追求,所以就“渣了一把”果然有顏有錢有才就變渣男,不會還身高一米八以上吧,反正正史未記載,不過這些條件也夠了。
元稹有一個正妻,叫韋叢,是韋夏卿之女,家境比較貧困,二十歲時便與元稹結婚,老元比人家還大五歲,年齡差距不大,古代老夫少妻也常有嘛,蘇東坡的老朋友八十娶了一位十八少女,蘇大詩人寫下了后世婚房之時的絕句,一束梨花壓海棠。元稹與妻子日子過得貧困,頗有家境潦倒的情況,韋叢善良淑德,是賢妻,也未報怨元稹,只可惜,韋叢結婚七年后就染病身亡了,可惜了一個年輕可人兒就香消玉殞了。韋叢死后,元稹還是非常傷心的,他寫了許多詩來紀念亡妻。情之深處,另人悲憫。名作《遣悲懷》。
【其一】
謝公最小偏憐女,自嫁黔婁百事乖。
顧我無衣搜藎篋,泥他沽酒拔金釵。
野蔬充膳甘長藿,落葉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
【其二】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其三】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果然是浪子情深啊,不過浪子就是浪子,改變不了本質,亡妻的遺憾還未過去,老元就干了一件渣事,從元稹所寫紀念亡妻之詩中,我們看得出二人夫妻之間十分融洽,舉案齊眉,韋叢賢良,元稹癡情,為什么說他渣呢,請觀下文。
元稹曾寫下終身不娶的誓言,不過很快就忘記了,因為他遇見了才女薛濤,薛濤是當時的大才女,正可為才子佳人,良配啊,但是薛濤大了元稹十歲左右,沒想到癡情的元稹來了段姐弟戀,封建時代的人可不想今天的,大多數只有老夫少妻,這元稹也是趕潮流了。那年,元稹來到蜀地查案,對薛濤的才名與芳艷早有耳聞,想單獨拜訪,只是礙于面子,畢竟人薛濤的才華與美貌在哪兒,他就想到一個人,在司空嚴綬的攛掇下,他們見面了,二人一見如故,薛濤也被元稹的帥氣和才華吸引,果然美女都愛帥哥。元稹和薛濤就這樣墜入愛河。在一起同居了三月有余。薛濤后來作詩紀念這段美好的愛情,二人相依相偎,你情我濃,在天原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過起了神仙日子,但是這段愛情并未被世人稱贊,反而成了元稹的一大污點。
寄贈薛濤
唐代:元稹
錦江滑膩蛾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
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
紛紛辭客多停筆,個個公卿欲夢刀。
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
他們一起同居之時,元稹的正妻韋叢還未去世,只是病重,這說難聽點就是來了一段婚外情,元稹違背了與妻子的誓言,這是讓人們鄙夷他的婚內生活亂七八糟的。這就要與唐朝當時的盛況脫不了關系。盛唐之時極為開放,就連唐玄宗連兒媳婦都娶,何況元稹。
可是元稹不滿足于現狀,韋叢去世后,他去了別的地方,就和才女斷了聯系,后來又娶了小妾,再后來還續弦了裴氏。沒有正史記載,但是老元的情史比現在的年輕人還豐富。
也許和大多數愛情一樣,元稹有過一個初戀,叫崔瑩瑩,是他的遠方親戚,二人在后花園里經常玩耍,那時元稹還年輕,二人青梅竹馬,郎情妾意,這段感情很真實,有詩句流傳下來,雖然崔瑩瑩家中富有,但無權勢,對元稹的仕途沒有幫助,這段感情就隨著元稹進京趕考而煙消云散了。他與官之女韋叢結婚了,估計崔瑩瑩當時被傷的有點深。這段愛情落了個罵名。
寫給崔瑩瑩的詩
殷紅淺碧舊衣裳,取次梳頭暗淡妝。
夜合帶煙籠曉月,牡丹經雨泣殘陽。
依稀似笑還非笑,仿佛聞香不是香。
頻動橫波嬌不語,等閑教見小兒郎。
雖然元稹渣,但是他確實是很深情的,這些可以從他的詩句中體現出來,不管是韋叢,薛濤,崔瑩瑩,他們都得到了元稹的愛,也算是元稹對待每個女子時付出了真情。當然放下這些,就但獨元稹的詩句而言,他的的確確是個好詩人。
元稹 身世
元稹(779~831),唐代文學家。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為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貞元九年(793)以明兩經擢第。次年得陳子昂《感遇》詩及杜甫詩數百首讀之,始作詩。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娶名門女韋叢。數年后,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左拾遺,后得宰相裴□提拔為監察御史,出使劍南東川,劾奏不法官吏。為此得罪宦宮權貴。元和五年,宦官與元稹爭宿驛舍正廳,擊傷元稹,反貶元稹為江陵府士曹參軍。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轉而依附藩鎮嚴綬和監軍宦官崔潭峻,為時論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為通州司馬,轉虢州長史。這一時期作詩甚多,與白居易等酬唱頻繁。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員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承旨。長慶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傾軋,出為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入為尚書左丞,又出為武昌軍節度使,逝世于鎮。元稹的創作,以詩的成就最大。他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元稹生前曾自編其詩集、文集、與友人之合集多種。其本集收錄詩賦、詔冊、銘誄、論議等共 100卷,題為《元氏長慶集》。宋時只存60卷,有三種刻本:閩本(建本),宣和六年劉麟刻;蜀本,刻者不詳;浙本(越本),乾道四年洪適據劉麟本復刻。明嘉靖三十一年,董氏曾據洪適本翻刻,《四部叢刊》又據董刻本影印。1956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另據楊循吉從陸士修借鈔刊行影印本。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今人陳寅恪有《元白詩箋
證稿》,卞孝萱有《元稹年譜》可參看。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本是一個風流人,這話又有幾分真?
任性風流那并非沒有真愛,也許會對很多女子有想法牡丹真正愛著的也許就只有一個。況且這句詩寫得很好,本來因為生性風流所以見了很多美女我也懶得回頭去看,這是因為我在修行,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你。如果這局勢變成“取次花叢懶回顧,不為修道只為君”那這句話的可信度就像“我這輩子只愛你一個人”那么沒有可信度了。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