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為什么去宣州(李白為什么去宣州寫詩)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李白為什么去宣州,以及李白為什么去宣州寫詩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獨坐敬亭山的時代背景,李白是怎么被迫離開家鄉的?
創作背景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覽宣城,這首五絕作于753年(天寶十二載)秋游宣州時,是李白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與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游,先后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后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后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他因寫詩而聞名,為當時的人們所激賞,稱贊他的詩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作者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的浪漫主義詩人,“蓬萊文章建安
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蓬萊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寫登樓引發的感慨,也是李白與族叔李云酒酣耳
熱之后談話的中心。“蓬萊文章”指李云的文章,東漢末年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為首的作家,文風剛健,詞
情慷慨,后世的文學評論家把這一時期的文學風格稱為“建安風骨”,本篇則以“建安骨”贊美李云文章的風格剛健。“中間”這里指南朝,南朝在漢魏與唐朝之間。李白非常推崇南朝詩人謝朓,這次又是在謝朓任
宣州城太守時所建的樓上飲酒,因此,自比小謝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雙方談古論
今,雄心勃發,連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來,表達了作者對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攬明月”這
句中十分形象地表現出來,以上只是詩人酒酣興發時的豪語而憶,當他從幻想回到現實里,就會更加強烈地
感到理想與現實難以統一的苦悶。
“抽刀斷水”以下四句寫壯志難酬的悲慨,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溪水如帶繞城而過,不盡的流水與
無窮的煩憂之間極易產生聯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煩憂的強烈愿望中引發出抽刀斷水的意念,“抽刀斷水
水更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李白長期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不是他的本
愿,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安徽游蹤
李白安徽游蹤
??? 我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性格傲岸不羈,藐視權貴,不肯摧眉折腰,在仕途上屢遭挫折。到了晚年,他因受當朝權貴的排擠打擊,懷著失望與悲憤的心情,浪跡江湖,飄泊四方。他曾多次漫游安徽,足跡幾乎遍及皖南名山勝水,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和動人的傳說。
??? 公元753年,李白漫游宣州,常常登臨城北的敬亭山,在云環霧繞、擁翠抱綠之中,獨坐吟詩,感懷身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絕唱:
??? 眾鳥高飛盡,
??? 孤云獨去閑。
??? 相看兩不厭,
??? 只有敬亭山。
??? 敬亭山因此名蜚天下。舊時山上有李白題書“云根”兩字的刻石,名為“云根石”。還有“李白獨坐處”,并建有一座擁翠亭。
??? 公元755年,李白漫游涇縣。桃花潭附近的名士汪倫寫信給李白,歡迎他到家中作客。信上說:“先生好游乎?此處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處有萬家酒店。”李白獲信,欣然而至。汪倫熱情接待,與李白同飲美酒,并笑著告訴他:“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十里桃花。萬家者,酒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白聽罷大笑,兩人開懷暢飲。臨別時,李白作《贈汪倫》詩一首:
??? 李白乘舟將欲行,
??? 忽聞岸上踏歌聲。
??? 桃花潭水深千尺,
??? 不及汪倫送我情。
??? 桃花潭也因此傳聞于世。后人在此建有“踏歌臺”、“桃花潭閣”。汪倫去世后,李白曾在桃花潭邊立碑紀念,并書寫了“史官官墓汪倫也”刻在石碑上。此碑早已不見蹤影。清光緒年間重建的石碑,也一度失蹤,1979年才在桃花潭附近的長灘村找到。
??? 相傳唐天寶年間,李白為訪名士許宣平,曾來歙縣一游。許宣平是一位隱士,隱居歙縣城南的城陽山,飲酒賦詩,進城賣薪。有一次,他賣柴沽酒,豪飲至醉而歸,吟日:“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怡然自樂,來去無蹤。每當人們登門尋訪時,卻又大多不見其人,但見山中石壁上有詩云:
??? 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 樵夫歌壟上,谷鳥繞巖前。
???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午。
??? 這首詩輾轉流傳,有好事者竟將它題于洛陽“同華傳舍”的墻壁上。李白見后,情不自禁地拍手稱贊:“此仙人詩也!”于是李白出游途中,欣然來尋訪許宣平。那時新安江上游的練江西岸有一處沙石灘渡口,李白來到渡口正愁無船過江,忽見一老翁蕩舟徐來。李白向前施禮道:“請老翁行個方便,渡我過江。”老翁欣然答應。船至彼岸,李白道:“請教老翁,高士許宣平家居何處?”老翁微微一笑,吟道:“門前一竿竹,便是許公家。”李白道謝之后,點頭尋去。可是,那干山萬壑,茅舍比比,翠竹婷婷,究竟哪里是許宣平的居處呢?迷惘間,李白頓有所悟:“門前一竿竹,莫不就是船頭插的竹篙么?那老翁豈不正是許宣平么?”于是立即回頭,然而老翁的船已駛遠了。李白悵然若失,便返身回到渡口,在練江邊的興唐寺里漫游一番,夜宿于斯。他時而仰望寺院里的參天古樹,時而欣賞寺門外渡口那邊沙石灘下被流水抖碎的月光,寫了一首《興唐詩》:“天臺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游,與中更無別。木劃斷云,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回流碎月。”后人為了紀念李白的歙縣之行,便將練江古渡沙石灘命名為“碎月灘”。并將屹立于練江太平橋頭的一座別致的雙層古樓閣改名為“太白樓”。
??? 公元761年,李白因窮困潦倒,生活窘迫,不得已來到安徽當涂,投靠在當涂當縣令的族叔李陽冰。李白游歷了附近的大好河山,尤其酷愛馬鞍山的采石磯,流連忘返,觸景生情,寫下了《望天門山》、《夜泊牛渚懷古》、《一橫江詞》等不朽詩篇,還在民間留下了“寫詩臺”、“太白酒”、“捉月跳江”等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
??? 公元762年,李白病逝當涂,享年62歲。李白逝世前作《臨終歌》,并將一生所遺詩稿,請李陽冰作序編為《草堂集》。李白遺體原葬當涂龍山東麓。50多年后,唐元和十三年(819),李白生前好友范倫的兒子宣歙觀察使范傳正到當涂瞻訪龍山李白墓,同時找到李白的兩個孫女,乃知李白的兒子已早卒,孫子遠游不歸,墓地長久無人祭掃。兩孫女向范傳正訴說了先祖生前“悅謝家青山”的遺愿。范聽后大為感動,即命當涂縣令諸葛縱主持遷墓工程。唐元和十五年(82)李白遷葬于青山西北麓,范傳正親自撰文立碑,即《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
(1999年9月)
李白為什么去敬亭山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這首五絕作于天寶十二載(753)秋游宣州時,距他被迫于天寶三載離開長安已有整整十年時間了。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詩寫獨坐敬亭山時的情趣,正是詩人帶著懷才不遇而產生的孤獨與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懷抱中尋求安慰的生活寫照。
簡述李白在《宣州謝朓摟餞別校書叔云》中的心路歷程
唐·李白《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菜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歌的名字叫《新鴛鴦蝴蝶夢》,曲中含情,如溪水流淌,涓涓動聽。許多歌的歌詞里面都含有詩句,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一首,或許是因為李白的這兩句詩吧。
古人為朋友送行時很喜歡寫詩,因此送別詩長盛不衰,其中比較出名的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王觀的《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等等。送別詩的詩名大多都很直白,李白這一首《宣州謝跳樓錢別校書叔云》題目雖言明是送別詩,內容卻并未直言送別。天寶末年,李白在宣州與秘書省校書郎,也就是他的族叔李云,二人一同登上謝跳樓,心中萬分感慨,遂寫下了這首錢別詩。詩云錢別,卻將他懷才不遇的憤藏愁苦傾注其中。
棄我而去的昨天不可挽留,擾我心緒的今天令我煩憂。這兩句直言心中的煩惱,說的雖是昨日和今日,實則泛指每一日。這么多年來,李白每一天都心有煩憂,郁郁寡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煩惱?身為男兒,理想大多離不開家和國,李白心中所想的自然是“國”。他胸懷大志,博學多才,卻得不到重用。眼看朝廷日益腐敗,唐玄宗卻依舊日日與楊貴妃尋歡作樂,重用奸臣,使得大唐盛世日益衰敗,李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寄情于詩,以此抒發心中憤藏。
據說,賀知章讀完李白的詩后,為他的才學所震驚,稱其為謫仙。仰慕李白才華的人不計其數,就連唐玄宗也對他稱贊有加,對于自己的學識他自是比誰都更清楚。他以謝靈運為偶像,謝靈運可以自信滿滿地說:“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他自然也少不了這份自信。登上謝胱樓,望著眼前的萬里秋空,鴻雁南歸,李白突然有種想開懷暢飲的沖動。他想到了蓬萊宮中所藏的書文,還有魏晉時期的建安文學風骨,自認為不比他們差。
“小謝”即魏晉詩人謝胱,也是詩名中“謝跳樓”的建設者。謝胱生于魏晉大家族謝家,和謝靈運也有親戚關系,他們兩人并稱為大小謝,都是李白十分敬佩的詩人。李白不只一次登上謝眺樓,并有不同的詩作留下,如另一首《秋登宣城謝胱北樓》: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睛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這首詩的情感相對平緩很多,主要寫自己登上謝胱樓之后看到的湖光山色,想到了逝去的大詩人謝胱,有感而發。在謝公樓上遠眺,景色如此之美,不知何時看景的時候,心情也能如景色一般美呢?
在大多數時候,心中有煩惱都可以通過喝酒來解決。然而此刻立于謝跳樓上,望著廣闊的天地,李白覺得自己就像滄海一粟,渺小而毫無可用。
比起有才而無處施展更加可悲!他想用酒來麻痹自己,可越喝心中卻越清醒,就像拿刀去切水,水非但不斷還流得更快了,他喝那么多酒,卻使自己愁上加愁,滿腔煩憂。也難怪他發出這樣的感慨:人生在世既然這么不如意,還不如披散頭發乘著小舟在河上漂流。
披頭散發意味著不束發,不做官,表達的是一種肆意悠閑的生活。而獨自乘舟漂流,則顯示出了心中的無限寥落。古代文人失意時似乎都喜歡乘舟在河上漂流,李白想“散發弄扁舟”,杜甫在《登岳陽樓》中也寫到“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或許是因為廣闊江河上孤零零飄蕩著的小舟看上去格外凄涼,使得他們想到了自己的孤苦命運。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有這樣一句話:“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同的道理,幸福的人也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從古至今,懷才不遇學而無處用的大有人在,相比較而言李白已經算是很灑脫的了,只是他終究沒有徹底放下,因為他一直有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決心。沒有人會自甘平庸,尤其是像李白這般滿腹學識之人,埋沒民間的確可惜,他自己也是不甘心的。
人生在世,要做到無憂無慮實在太難了!
李白《宣州》感情基調,感情變化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唐)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 ,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漢代文學作品一般剛健清新。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消去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隱江湖)罷了。
寫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讒毀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又開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寶十二年)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他的一位官為校書郎的族叔李云將要離去,為餞別行人而寫成此詩。詩中并不直言離別,而是重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牢騷、憤懣。
李云:又名華,是李白的族叔。是當時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天寶十一年任監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賦》,此外還寫有《魯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顏真卿書,李陽冰篆額,時稱“四絕碑”。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可見李云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貴。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全詩辭語慷慨豪放,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激烈憤懣,表達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對光明世界的執著追求。
賞析
這首詩先寫虛度光陰、報國無門的痛苦,而后贊美主客雙方的才華與抱負,最后以揮灑出世的幽憤作結。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情緒如狂濤漫卷,筆勢如天馬行空。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后流露出消極處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云(李華),就把滿腹牢騷宣泄出來。李白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游蕩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郁和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于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氣爽之日,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后,所以稱小謝。這里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一句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抱負。并且“覽”字富有表現力。用了夸張的手法。抒發了作者的遠大抱負。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同時也抒發了離別的悲傷。
最后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于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這首詩運用了起伏跌宕的筆法,一開始直抒胸中憂愁,表達對現實強烈不滿。既而又轉向萬里長空,精神一振,談古論今,以小謝自比自己,表露出自己“欲上青天攬明月”的遠大抱負。接著詩人又從美麗的理想境界回到了苦悶的現實當中,只得無奈地選擇逃避現實。全詩大起大落,一波三折,通篇在悲憤之中又貫穿著一種慷慨豪邁的激情,顯出詩人雄壯豪放的氣概。
1、《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表明“云”與己都有凌云壯志的詩句是: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2、詩中李白用比興手法寫出愁多的詩句是: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3、詩中詩人的心理變化歷程是什么?
愁苦煩憂——振奮——更加愁苦。
4、有人認為詩的最后兩句表現出了詩人消極的態度,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
李白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無法解決的。因此,他總是陷于“不稱意”的苦悶中。而且,只能找到“散發弄扁舟”這樣一條擺脫苦悶的出路。這樣做不免有些消極,但是他這樣做也是在表示對惡勢力的不屈服,表示與現實社會的決絕。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