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的示兒選自哪里(陸游的示兒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今天給各位分享陸游的示兒選自哪里的知識,其中也會對陸游的示兒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示兒的作者是哪個朝代的 示兒的作者簡單介紹
1、《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是詩人的絕筆。
2、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3、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任職于南鄭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陸游奉詔入蜀,與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繼位后,升為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不久即因“嘲詠風月”罷官歸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書成后,陸游長期蟄居山陰,嘉定二年(1210年)與世長辭,留絕筆《示兒》。
4、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詞與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劉克莊謂其詞“激昂慷慨者,稼軒不能過”。有手定《劍南詩稿》85卷,收詩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
《示兒》是哪一位愛國詩人的詩作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示兒》詩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詩人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深摯強烈的愛國激情.
作者是陸游,朝代為南宋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歡迎采納。
示兒選自?作者?號?哪代詩人?
《示兒》是南宋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寫給兒子的遺囑,作品出處:劍南詩稿表達了詩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對祖國深深地愛戀之情
陸游(1125-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南宋偉大的詩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長期的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杰出的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的品質。
--------------希望可以幫到你
陸游的《示兒》
示兒 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1]示兒:給兒子們看。
[2]元:本來。
[3]但:只。
[4]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洲,后以九洲泛指中華大地。
[5]同:一統江山。
[6]王師:指宋朝軍隊。
[7]北定中原:收復中原。中原指的是被金人侵占的北方領土。
[8]家祭:家人對祖先的祭祀。
[9]無忘:不要忘記。
[10]乃翁:你的父親。
書憤
【題解】
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時作者六十二歲,罷官閑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已達六年。詩中概括了作者一生的抱負、經歷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臨安春雨初霽
【題解】
見《劍南詩稿》。淳臣十三年(1186)春作者出知嚴州(洽今浙江建德)之前,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到京城臨安(今浙江杭州)等候宋孝宗召見。此詩描寫作者暫客臨安時的閑散無聊生活,流露出對惡濁的官場生涯的厭倦和盼望早日歸家的心情。
【原文】
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
猶及清明可到家。
秋夜將曉出籬門
迎涼有感(其二)
【題解】
見《劍南詩稿》。紹熙三年(1192)初秋作于山陰(今浙江紹興)故里。共二首,此其二。詩中抒發了對金人占領區大好河山和人民的深切懷念,流露出對無力收復失地的南宋統治集團的強烈不滿。
【原文】
三萬里河東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題解】
選自《劍南詩稿》。寫于紹熙三年(1192)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是年六十八歲。他一生主張北伐,渴望統一,雖屢受投降派的讒毀排擠,終矢志不移。此詩正是作者即景抒情、借夢言志的名作之一。
【原文】
僵臥孤村不自哀,
尚思為國戌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沈園
【題解】
據南宋周密《齊東野語》、陳鵠《者舊續聞》和劉克莊《后村詩話》載,游二十歲與其表妹唐琬婚,然琬為陸母厭,只得改嫁,十多年后,游與琬邂逅于沈園,共敘舊情。游痛以作《釵頭鳳》詞,琬亦作同調之作,以訴其情。沈園會后,琬不久便離開人世。游于莊元五年(1199),作二絕句以記之。沈園,故址在今浙江紹興禹跡寺南。
【原文】
(其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
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
曾是驚鴻照影來。
(其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
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
猶吊遺蹤一泫然。
示兒
【題解】
見《劍南詩稿》。作于嘉定二年(1210)十二月作者臨終前,是詩人的絕筆和遺囑。詩作集中體現了作者收復失地的終身抱負、統一祖國的堅定信念和至死不泯的愛國深情。
【原文】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卜算子
詠梅
【題解】
陸游一生鐘情于梅花。他不但寫了一百六十多首詠梅詩,還寫了四首詠梅詞,詞境大都托物言志,是詩人品格的寫照。《卜算子·詠梅》是其中膾炙人口的一首。
【原文】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夜游宮
記夢寄師伯渾
【題解】
此詞選自《渭南文集》,系一首記夢之作,而這夢境正是其生活的重現,詞中又繪寫了夢醒后的感慨,洋溢著慷慨昂揚的愛國激情,迸射出浪漫的火花。
【原文】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訴衷情
【題解】
這首詞是陸游晚年的作品。這時詞人已年近古稀,退居故鄉山陰。但他一日也沒忘記抗敵前線,報國信念至死不衰,愈老彌堅。
【原文】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戌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鵲橋仙
夜聞杜鵑
【題解】
選自《渭南文集》,作者在蜀,曾一度任南鄭(今陜西漢中)軍職,不久改調成都參議官,投閑置散,抱負難展,失意之極,因詠啼鵑以抒懷抱。通篇借物寓情,以環境冷落渲染凄涼氣氛,以鶯燕無聲反襯杜宇啼鳴,悲涼悉苦。《詞林紀事》引《詞統》云:“去國離鄉之感,觸緒紛來,讀之令人於邑。”
【原文】
茅檐人靜,蓬窗燈暗,春晚連江風雨。林鶯巢燕總無聲,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淚,驚殘孤夢,又揀深枝飛去。故山猶自不堪聽,況半世、飄然羈旅!
釵頭鳳
【題解】
這首詞大約是陸游三十歲左右時的作品。據《齊東野語》記載,詞中描繪的是陸游與唐琬的一段愛情悲劇。
【原文】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地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游小孤山記
【題解】
選自《入蜀記》,一作《過小孤山大孤山》,為作者在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八月一日和八月二日的兩則日記。是時,游被起用為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由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赴任。一路沿長江逆流而上,歷盡兩岸奇山異景,因作《入蜀記》以記其勝。小孤山,又名髻山,在今安徽宿松東長江中。大孤山,在今江西九江市東南。
【原文】
八月一日,過烽火磯。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當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拋江過其下,嵌巖竇穴,怪奇萬狀,鈀澤瑩潤,亦與他石迥異。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羅絡其上,如寶裝屏風。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稱深潦縮,故得盡見杜老所謂“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也。
過澎浪磯、小孤山,二山東西相望。小孤屬舒州罕松縣,有戌兵。凡江中獨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類,皆名天下,然峭拔秀麗,皆不可與小孤比。自然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擬,逾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態萬變,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極于荒殘,若稍飾以樓觀亭榭,與江山相發揮,自當高出金山之上矣。廟在山之西麓,額曰“惠濟”,神曰“安濟夫人”。紹興初,張魏公自湖湘還,嘗加營葺,有碑載其事。又有別祠在澎浪磯,屬江州彭澤縣,三面臨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勝。舟地磯,雖無風,亦浪涌,蓋以此得名也。昔人詩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傳者因謂小孤廟有澎郎像,澎浪廟有小姑像,實不然也。
晚泊沙夾,距小孤一里。微雨。復以小艇游廟中。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蒙,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徙倚久之而發。萬立廟門,有迅鶻搏水禽,掠江東南去,甚可壯也。廟祝支:“山有棲鶻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風云騰涌,急系攬。俄復開霽,遂行。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境”之句為妙。始見廬山及大孤。大孤狀類西梁,雖不可擬小姑之秀麗,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大孤則四際渺彌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江自湖口分一支為南江,蓋江西路也。江水渾濁,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過夕乃可飲。南江則極清澈,合處如引繩 贊同17| 評論(3) 2007-9-18 18:36 520shima | 二級
作者背景
陸游(1125-1210),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他的詩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最受人們推崇贊賞的,是他表現殺敵報國志愿、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
注詞釋義
示兒:寫給兒子們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
同:統一。
王師:指南宋軍隊。
定:平定,收復。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區。
家祭:祭祀 2012-4-14 21:37 stylxs | 一級
陸游(1125-1209.11) 南宋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始終堅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斷受到當權派的排斥打擊。中年入蜀抗金,軍事生活豐富了他的文學內容,作品吐露出萬丈光芒,成為杰出詩人。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愛國主義精神,“氣吞殘虜”。
生當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熏陶。紹興中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即位,賜進士出身.
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入閩任寧德縣主簿.據《寧德縣志》卷三《宦績》中記載:“陸游,字務觀,即放翁也┅┅紹興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愛戴”。在寧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陸游塑像.曾任鎮江隆興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投身軍旅生活。后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在政治上,主張堅決抗戰,充實軍備,要求"賦 之事宜先富室,征稅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團的壓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一生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風格雄渾豪放,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愛國熱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為后世所傳誦。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亦工詞,楊慎謂其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但有些詩詞流露出消極情緒。他初婚唐氏,《釵頭鳳》等,都真摯動人。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在母親壓迫下離異,其痛苦之情傾吐在部分詩詞中,如《沈園》。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杰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余首。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織在一起。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后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于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陸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詞人陸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門,原因依古人的說法是「不當母夫人意」「二親恐其惰於學,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以上的意思是說,唐琬在夫家,與婆婆不合;或說因為夫妻兩人太恩愛,公婆認為會妨礙陸游的上進之心,所以常常責罵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據陸游自己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游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分手以后,陸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但真正兩人的哀情傳世的一段,就是兩人的重逢於相別后的十年,在紹興城外的沈氏園中,那是一個春日,陸游來此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
也來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兩人重逢,又無法當面相訴離情,隨后,唐琬派人送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關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游在傷心之余,就是園子的壁上題下了一首哀怨的《釵頭鳳》.
兩人重逢后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憂死(在歷史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沒有多久,就心情憂郁而死)
陸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歲,1208年),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游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游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陸游共有七子。《陸游年譜》中有記述:長子陸子虞,次子陸子龍,三子陸子修,四子陸子坦,五子陸子約,六子陸子布,七子是陸子聿。
沈園絕戀
沈園位于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臺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據載:南宋詩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后來唐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們春游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余,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唐琬見了不勝傷感,也和詞一首,不久便憂郁而死。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賦詩憶詠園,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數百年來,風雨滄桑,沈園已"非復舊池臺"。
近年來紹興重建了沈園,在其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這里的葫蘆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遺物。。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表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云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東有冷翠亭,池西有六朝井亭,井亭之西為冠芳樓,底樓設茶室,供游人品茗。整個園林景點疏密有致,高低錯落有序,花木扶疏成趣,頗具宋代園林特色. 杜 元:本來,原來。
示兒出自哪本書里?
《示兒》是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詩,是詩人的絕筆。此詩傳達出詩人臨終時復雜的思想情緒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表現了詩人一生的心愿,傾注了詩人滿腔的悲慨,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圣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語言不假雕飾,直抒胸臆。詩中所蘊涵和積蓄的情感是極其深厚、強烈的,但卻出之以極其樸素、平淡的語言,從而自然得達到真切動人的藝術效果。
作品名稱
示兒
創作年代
南宋
作品出處
《劍南詩稿》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作????者
陸游
陸游的示兒在哪寫的?
《示兒》詩為陸游的絕筆,作于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時陸游八十五歲,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給兒子們寫下了這首詩。這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后的抗戰號召。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