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留君一醉意如何(拚一醉,留君住)

靜待花開2022-11-09 21:10歷史84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留君一醉意如何,以及拚一醉,留君住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大千的留君一醉意如何的上句?

留君一醉意如何不是張大千的名句,是選自宋代辛棄疾的《西江月·為范南伯壽》。

西江月·為范南伯壽

作者:辛棄疾

秀骨青松不老,新詞玉佩相磨。靈槎準擬泛銀河。剩摘天星幾個。

奠枕樓東風月,駐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留君一醉意如何是什么意思?

留君一醉意如何。是在問對方,我們繼續喝酒,一醉方休,可以嗎?

緊急求救,西江月 遣興的譯文與注釋

6.【西江月·嘲賈寶玉二首 清·曹雪芹】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

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凄涼;可憐辜負好時光,于國于家無望。

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袴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說明

林黛玉初見賈寶玉,作者對寶玉的外貌作了一番描繪,接著說:“看其外貌最是極好,卻難知其底細。后人有《西江月》二詞,批的極確。”就是這二首。

注釋

1.皮囊——外表,長相。佛家稱人的軀殼為臭皮囊。

2.草莽——雜草,無用之物。這句意思是:肚子里沒有儒家那套仕途經濟學問。

3.潦倒——困頓。

4.世務——一般社會的一套人情世故。程高本作“庶”,則只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務。今從甲戌、庚辰諸本。

5.文章——這里特指那些“詩云子曰”儒家書籍和八股之類的時尚之學。

6.偏僻、乖張——偏僻,行為不端正而偏激;乖張,性情古怪。這里說寶玉言行違背社會倫理,不合中庸之道。

7.樂業——對家業感到滿意。

8.不肖——不像(肖)自己祖先的子孫,即所謂逆子。

9.寄言——告訴。

10.紈袴、膏粱——指代富貴人家子弟。紈袴,細絹褲。膏粱,見《好歌注》注。

11.莫效——不要效法。

鑒賞

這兩首詞里說賈寶玉是“草莽”、“愚頑”、“偏僻”、“乖張”、“無能”、“不肖”等等,看來似嘲,其實是贊,因為這些都是借封建統治階級的眼光來看的。作者用反面文章把賈寶玉作為一個封建叛逆者的思想、性格概括地揭示了出來。

在曹雪芹的時代,經宋代朱熹集注過的儒家政治教科書《四書》,已被封建統治者奉為經典,具有莫大的權威性。賈寶玉上學時,賈政就吩咐過“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然而賈寶玉對這些“最要緊的東西”偏偏“怕讀”,以至“大半夾生”,“斷不能背”。這當然要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草莽”、“愚頑”、“無能”、“不肖”了。但賈寶玉對《西廂記》、《牡丹亭》之類理學先生所最反對讀的書卻愛如珍寶;他給大觀圓題額,為芙蓉女兒寫誄文,也顯得很有才情。在警幻仙姑的眼中,他是“天分高明,性情穎慧”。可見,思想基礎不同,評價一個人的標準也不一樣。

賈寶玉厭惡封建知識分子的仕宦道路,尖刻地諷刺那些熱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釣譽之徒”、“國賊祿鬼之流”;他一反“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他嘲笑道學所鼓吹的“文死諫、武死戰”的所謂“大丈夫名節”是“胡鬧”,是“沽名釣譽”。賈寶玉這些被封建統治階級視為“偏僻”、“乖張”、“大逆不道”的言行,正是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膽挑戰與批判。而“那管世人誹謗”,則更是對他那種傲岸倔強的叛逆性格的頌揚。

賈寶玉的叛逆思想在當時是進步的。但他畢竟是一個生長在封建貴族家庭里的“富貴閑人”。他厭惡封建統治階級的人情世故,不追求功名利祿,卻過慣了錦衣玉食的剝削階級生活。所以,一旦富貴云散,家道敗落,也就必然“貧窮難耐凄涼”了。

細究詞意,寶玉后來不幸的遭遇,是與他始終不改其“偏僻”、“乖張”的行為有關的(當然,賈府之敗還與王熙鳳等人的劣跡有關)。他挨父親板子那次,賈環告他逼淫母婢,這還不過是“手足耽耽小動唇舌”,然已足使“不肖種種大承笞撻”;一旦真正遭到“世人誹謗”,后來當然要嚴重得多。襲人曾因寶玉“心迷”黛玉,錯向她訴說了“肺腑”之言,而“嚇得魄消魂散”,禁不住掉淚暗想:“如此看來,將來難免不才之事,令人可驚可畏……如何處置,方可免此丑禍!”(第三十二回)看來,在曹雪芹筆下,這個所謂“不才之事”和由此招來的“丑禍”確是沒有能夠避免,因此寶玉才會落到我們在《好了歌注》中已說過的那種“貧窮難耐凄涼”的境地。

寶玉惹出禍來,“累及爹娘”,這才叫做“孽根禍胎”,(第三回脂批:“四字是血淚水盈面,不得已,無可奈何而下,四字是作者痛哭。”)才可以在這首詞中用“古今不肖無雙”這樣重的話。倘若他如續書所寫,能接受老學究講經義的開導和釵、襲(居然還有黛玉!)的勸諫,終于去讀《四書》、學時藝、考科舉,改“邪”歸“正”,這還能說他是“愚頑”、“偏僻”、“乖張”嗎?他在“卻塵緣”之前,自己既能高中鄉魁,榮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了個“貴子”繼承祖業,“將來蘭桂齊芳,家道復初”,怎么還能說他是“天下無能第一”呢?該說他“于國于家有望”才是!從封建觀點看,如此終于沒有“辜負”“天恩祖德”、“師友規訓”的回頭浪子,豈不正可作為“紈绔與膏粱”效法的榜樣嗎?可見,續書所寫違背了曹雪芹寫賈寶玉的原意,不但使我們在理解曹雪芹這兩首詞時產生矛盾,而且也歪曲了《紅樓夢》原來的主題思想。

7.【西江月 北宋·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幺鳳。

素面常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軾詞作鑒賞

這首詞明為詠梅,暗為悼亡,是蘇軾為悼念毅然隨自己貶謫嶺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詞中所描寫的惠州梅花,實為朝云美麗的姿容和高潔的人品的化身。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常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象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曉云”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托,其中蘊有對朝云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結句,斯為絕妙。”以這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高超的藝術技巧。

8.【西江月 北宋·黃庭堅 (二首)】

1

老夫既戒酒不飲,遇宴集,獨醒其旁。坐客欲得小詞,援筆為賦。

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

遠山橫黛蘸秋波,不飲旁人笑我。

花病等閑瘦弱,春愁無處遮攔。

杯行到手莫留殘,不道月斜人散。

黃庭堅詞作鑒賞

此詞作于山谷貶謫黔州之后。詞中以作者戒酒后重又開戒飲酒之事為題材,表達了作者被貶謫后企圖借酒澆愁的意念和及時行樂的狂放曠達胸懷。全詞感慨世事人生,帶有詼諧玩世的情趣,又使人觸摸到作者內心的隱痛,讀來意味無窮。

開頭兩句“斷送一生惟有,破除萬事無過”破空而來。以議論破題,一掃傳統詞的綢繆婉轉調。這一對仗句濃縮了作者的人生體驗,是他閱歷過人世滄桑以后產生的深沉感慨,但它又以“歇后”的形式出之,頗有出奇制勝之妙與詼諧玩世之趣。它們分別化用了韓愈的兩句詩——韓愈《遣興》云:“斷送一生惟有酒,尋思百計不如閑。莫憂世事兼身事,須著人間比夢間。”又《贈鄭兵曹》云:“當今賢俊皆周行,君何為乎亦遑遑?杯行到君莫停手,破除萬事無過酒。”韓愈的兩句詩經過他的組織,竟成為一聯工整的對偶,足見點化之妙。

“遠山橫黛蘸秋波”句是指酒席宴上,侑酒歌女的情態。“遠山橫黛”指眉毛。《西京雜記》稱:“(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又,漢趙飛燕妹合德為薄眉,號“遠山黛”,見伶玄《趙飛燕外傳》。“秋波”則指眼波。此句“蘸”字下得奇巧,它描繪出一幅黛色遠山傍水而臥的美景,引起人們對女子眉眼盈盈的聯想。“遠山”與“秋波”文人的筆下已被用得爛熟,而著一“蘸”字則光彩頓生,境界全出。盡管有賓客、歌女勸酒,但作者因戒酒不飲,而見笑于人,故上片以“不飲旁人笑我”作結。

下片由“不飲”轉為“勸飲”,起因為對花傷春。

“花病等閑瘦弱,春愁無處遮攔。”前句寫群花凋零,好似一個病軀瘦弱之人,“等閑”,意謂“無端”,顯然這寫的是暮春花殘之時。后句寫春愁撩人,無處排遣,“遮攔”即“排遣”之意。所謂“春愁”不光是指傷春意緒,而有著更深的意蘊,它是作者宦海浮沉、人生坎坷的經歷中所積淀下的牢騷抑郁、愁悶不平的總和。所以接下來說:“杯行到手莫留殘。”還是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吧!這一句也是化用韓愈《贈鄭兵曹》中的詩句,而“留殘”則又本于庚信六言詩《舞媚娘》:“少年唯有歡樂,飲酒那得留殘。”末句“不道月斜人散”,“不道”意為“不思”、“不想”,多用為反辭,猶云“何不思”、“何不想”,此句是說何不思月斜人散后,無復會飲之樂乎。

這首詞字面上明白如話,實際上處處巧用成語典故,語言頗多轉折,故而深刻地傳達出作者內心深處的愁悶抑郁。

2

西江月 黃庭堅

月仄金盆墮水,雁回醉墨書空。

君詩秀絕雨園蔥,想見衲衣寒擁。

蟻穴夢魂人世,楊花蹤跡風中。

莫將社燕笑秋鴻,處處春山翠重。

黃庭堅詞作鑒賞

這首《西江月》詞八句,兩句一組,分為四組意思。上下片前兩句寫自己,后兩句及惠洪。寫自己處前虛后實,寫惠洪處前實后虛。每片兩意過接處,純以神行,不著痕跡。山谷為江西詩派始祖,此篇亦是以詩法為詞。《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七引錄其語云:“詩文不可鑿空強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每作一篇,先立大意;長篇須曲折三致意,乃可成章。“所謂”不鑿空強作,待境而生“,就是有情事,有感受要寫,才寫。此首雖是和韻詞,而有實事,有真情,絕非泛泛應酬之什。寫法上雖短篇亦有層次,有曲折。上片由衡陽舟中的自己,轉到長沙旅次的惠洪,用以連結的樞紐就是不久前的接席論詩,與此時的便道寄詞。下片由南行途中的湘水流域匝月勾留,回溯導致此行的生平政治遭遇,瞻望還要走下去的千里程途。

首句“月仄金盆墮水”語本于杜甫《贈蜀僧閭丘師兄》詩:“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又蘇軾《鐵溝行贈喬太博》詩:“山頭落日側金盆。”仄同側,金盆山谷詞中形容圓月,加以“墮水”二字,切合湘江夜宿舟中所見。次句“雁回醉墨書空”說出了春到衡陽這點意思。衡山有回雁峰,其峰勢如雁之回轉。

相傳雁南下至衡陽而止,遇春而回飛向北。又雁飛時排成“一”字或“人”字,稱雁字。首兩句成工整對偶,以律詩鍛煉之筆,寫水天空闊之景,點出眼前時地,而逐客遷流,扁舟迫窄,種種感慨,已暗藏其中。

三四句轉入酬答惠洪之意:“君詩秀絕雨園蔥,想見衲衣寒擁。”因其詞而及其人,因其人而稱其詩,說詩兼代說人。作者稱道他人之詩之美,常巧設比喻,此處贊惠洪之詩秀絕,如園里青蔥,得雨更為鮮綠。惠洪是詩僧,有《石門文字禪》三十卷,大半為詩,其中頗多清雋之篇,作者此處所稱,亦非虛譽。

至于園蔥之喻,王梵志詩亦云“喻若園中韭,猶如得雨澆”,想同本于俗諺。“想見衲衣寒擁”是說惠洪苦吟時的情狀。意似調侃,實見親切。

“蟻穴夢魂人世,楊花蹤跡風中”感慨生平,也是應答惠洪來詞“往事回頭笑處,此生彈指聲中”句意。上句用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事。作者曾供職秘書省,又為史官,京師十年,友朋文酒之樂,亦甚稱意,而后一貶黔州,再謫宜州,后者且為黜降官最重的除名編管處分,所去又是南荒之地,前后比照,宜有“夢魂人世”之感。“楊花”句說自己轉徙流離,有似柳絮隨風飄蕩,不由自主。但是作者處逆境已久,能夠看得開。他對這次與惠洪的分別,各奔前程,說是“莫將社燕笑秋鴻,處處春山翠重”。燕、鴻皆候鳥,因時遷徙。燕,春社來,秋社去(春社為春分前后,秋社為秋分前后);《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彼此皆如社燕、秋鴻,各去所要去的地方,一例奔忙,莫以彼而笑此。心頭誠然沉重,卻以輕倩之語出之。“處處春山翠重”句,祝惠洪此行能履佳境,也有自為開解之意。南方草木,當也是美好的,只要心地寬闊,亦何妨處處皆春。

這首詞極盡曲折吞吐之能事,巧用典故,表露曠達胸襟。全詞有語盡而情未盡之妙。

9.【西江月 北宋·賀鑄】

攜手著花深徑,扶肩待月斜廊。

臨分少佇已倀倀,此段不堪回想。

欲寄書如天遠,難銷夜似年長。

小窗風雨碎人腸,更孤舟枕上。

賀鑄詞作鑒賞

此詞愛情詞中的佳作。全詞用筆句句緊逼,用意層層深入,沉郁頓挫,情厚意婉,將主人公與戀人的別后相思之情抒寫得淋漓盡致。

上片首二句以極其工整的對句,溫馨旖旎地寫出了男女歡會這樣一種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情態:一對情侶,姹紫嫣紅、爭芳斗艷的小園深徑里攜手賞花,夜靜人寂、涼風習習的幽雅斜廊上扶肩待月,卿卿我我,情意綿綿。這兩句極其生動而概括。

接下來兩句一反起首二句追憶歡會時的熱烈纏綿,陡然轉入今日回想時的悲涼,形成感情上的巨大落差,從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產生了動魂蕩魄的藝術效果。“悵悵”,迷惘不知所措貌。上句以一“已”字,突出了惜別之際,稍作延佇,已經若有所失、悵然迷茫的悲哀;下句又以“不堪”二字相呼應加倍寫出今日回想時的痛心疾首,凄婉欲絕。這兩句與李商隱《錦琴》詩中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謂意境相類,但各盡其妙。

下片四句層層深入地具體說明往事不堪回首的原因。第一句“欲”字,是說自己主觀上的愿望。和心上人分別之后,羈宦天涯,見面固然已屬癡想;然而誰料就連互通音問,互慰愁腸這一點愿望也由于人如天遠,書無由達而落空呢?“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主觀的愿望被客觀的現實無情地擊碎,這種情況下去回想舊日的歡會,這是一“不堪”。

第二句“難”字,是客觀環境對自己所造成的影響。“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一個人對著孤燈,凄清寂寞,百無聊賴,漫漫長夜中咀嚼著分離的痛苦,當然會產生長夜如年那樣難以銷磨的無限感慨。這是二“不堪”。第三句“小窗風雨”是耳邊所聞。聽著風雨敲打窗扉之聲,詞人不禁肝腸俱碎。“碎”字極煉而似不煉,情景兩兼,可稱得上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這是三不堪。第四句收束全詞,以“更”透進一層,指出以上之種種,全發生,“孤舟枕上”,把羈旅愁思、宦途棖觸與戀情打成一片。這是四“不堪”。

10.【西江月 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作品】:西江月十七首

【內容】:

八萬四千偈后,更誰妙語披襟。紉蘭結佩有同心。喚取詩翁來飲。鏤玉栽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胸中不受一塵侵。卻怕靈均獨醒。

粉面都成醉夢,霜髯能幾春秋。來時誦我伴牢愁。一見尊前似舊。詩在陰何側畔,字居羅趙前頭。錦囊來往幾時休。已遣蛾眉等候。

風月亭危致爽,管弦聲脆休催。主人只是舊時懷。錦瑟旁邊須醉。玉殿何須儂去,沙堤只要公來。看看紅藥又翻階。趁取西湖春會。

宮粉厭涂嬌額,濃妝要壓秋花。西真人醉憶仙家。飛佩丹霞羽化。十里芬芳未足,一亭風露先加。杏腮桃臉費鉛華。終慣秋蟾影下。

畫棟新垂簾幕,華燈未放笙歌。一杯瀲滟泛金波。先向太夫人賀。富貴吾應自有,功名不用渠多。只將綠鬢抵羲娥。金印須教斗大。

金粟如來出世,蕊宮仙子乘風。清香一袖意無窮。洗盡塵緣千種。長為西風作主,更居明月光中。十分秋意與玲瓏。拼卻今宵無夢。

千丈懸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白鷗來往本無心。選甚風波一任。別浦魚肥堪膾,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沈沈。閑管興亡則甚。

且對東君痛飲,莫教華發空催。瓊瑰千字已盈懷。消得津頭一醉。休唱陽關別去,只今凰詔歸來。五云兩兩望三臺。已覺精神聚會。

人道偏宜歌舞,天教只入丹青。喧天畫鼓要他聽。把著花枝不應。何處嬌魂瘦影,向來軟語柔情。有時醉里喚卿卿。卻被傍人笑問。

剩欲讀書已懶,只因多病長閑。聽風聽雨小窗眠。過了春光太半。往事如尋去鳥,清愁難解連環。流鶯不肯入西園。喚起畫梁飛燕。

貪數明朝重九。不知過了中秋。人生有得許多愁。惟有黃花如舊。萬象亭中殢酒。九江閣上扶頭。城鴉喚我醉歸休。細雨斜風時候。

堂上謀臣帷幄,邊頭猛將干戈。天時地利與人和。燕可伐與曰可。此日樓臺鼎鼐,他時劍履山河。都人齊和大風歌。管領群臣來賀。

萬事云煙忽過,百年蒲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納,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舊管些兒,管竹管山管水。

秀骨青松不老,新詞玉佩相磨。靈槎準擬泛銀河。剩摘天星幾個。奠枕樓東風月,駐春亭上笙歌。留君一醉意如何。金印明年斗大。

一柱中擎遠碧,兩峰旁依高寒。橫陳削就短長山。莫把一分增減。我望云煙目斷,人言風景天慳。被公詩筆盡追還。更上層樓一覽。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說明】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上片寫晴,用的是"明月"、"清風"這樣慣熟的詞語,但是,當它們與"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結合在一起之后,便構成了一個聲色兼備、動靜咸宜的深幽意境,人們甚至忽略了這兩句的平仄和對仗的工穩了。"月"和"驚鵲","風"和"鳴蟬"并非事物的簡單羅列,而是有著內在的聯系和因果關系的。三、四兩句承上,作者抓住夏夜農村最具有特點的事物,進一步加以生發。因為夜里的能見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來攝取,有時還要靠嗅覺和聽覺這些器官來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就是從嗅覺和聽覺這兩方面來加以描寫的。這是詞中的主腦,是籠罩全篇的歡快和喜悅心情產生的根源之所在。上片雖然寫的是夜晴,但卻已經埋伏著雨意了。有豐富農村生活經驗的人,似乎可以從"稻花香"里,從"蛙聲一片"之中嗅到和聽到驟雨將臨的信息。

下片筆鋒一轉,進入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這首詞充分反映了作者對豐收所懷有的喜悅之情以及他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譯詞】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鵲,

使它驚飛不安,

一陣陣的蟬叫,被半夜的清風傳來耳畔。

稻花的香氣,送來豐收的信息,

高唱豐年之歌,蛙聲連成一片。

七八個星星,閃爍在遠處天邊,

兩三點雨滴,灑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邊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轉過溪邊石橋,突然出現面前。

〔西江月. 丹陽湖〕 張孝祥

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

東風吹我過湖船,楊柳絲絲拂面。

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

寒光亭下水如天,飛起沙鷗一片。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張孝祥:歷陽烏江人。讀書一過目不忘。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第一。歷中書舍人,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領建康留守,集賢殿修撰,知靜江府,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知潭州,徙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筑守金堤,自是荊州無水患。進顯謨閣直學士,致仕,卒,年三十八。(節錄《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張孝祥傳)

這首詞是張孝祥題在江蘇溧陽縣三塔湖三塔寺寒光亭柱上的。

鑒賞:

上片寫重訪三塔湖,觀賞優美的自然景象,怡然自樂。“問訊湖邊春色,重來又是三年。”“問訊”,尋訪,這里可引申為“欣賞”。“東風”二句寫蕩舟湖上的感受,“吹”字和“拂”字極有情致寫出詞人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東風”似解人意,“楊柳”飽含深情,一切盡如人意。 下片由景及情,觸景傷情,流露出對世事塵俗的厭惡,進一步抒寫返歸大自然的舒適和愉快。

湖光春色,確實美麗,只是作者少年的銳氣,在歷盡滄桑、飽經風霜之后,已經消磨殆盡。“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這兩句,在經歷了世俗的生活道路之后,對一切世事早已看慣,或者說對世事俗務、功名富貴都看得很淡薄了。張孝祥本來是一個具有遠大理想和政治才能的人,絕不同于南宋政權中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員從他登上政治舞臺起,就堅決站在主戰派一邊,積極支持收復中原的主張,反對“議和”。由于南宋政權腐敗,朝廷昏庸,象張孝祥這樣的忠勇愛國志士,很自然地受到排擠和傾軋,所以他兩次受到投降派的彈劾,無端地被貶謫。他歷經奔波,屢受挫折,深諳世態的炎涼,就難免產生超脫塵世、返歸自然的思想。“悠然”的意思蘊藉含蓄,這是一個在人生的道路上幾經顛簸的人發出的低沉的慨嘆,他對世事已經淡漠,只好到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解脫,去追求舒暢閑適。

“寒光亭下水連天,飛起沙鷗一片。”結尾二句,描寫三塔湖寒光亭的景致。碧波萬頃一望無際,天水相連遼闊深遠,這是靜的畫面,飛翔的沙鷗又為這畫面增添了活力,有動有靜,更使“寒光亭下”的風景美不勝收,本詞的意境也隨之擴大,更具詩情畫意。

張孝祥的某些詞,以風格豪放著稱,如他的《六州歌頭》(“長淮望斷”)、《水調歌頭》(“雪洗虜塵靜”),這首小令卻以寫景真切,景物描寫與感情抒發結合巧妙見長,特別是此詞信筆寫來,不見著力雕飾的痕跡,初讀只覺淺易平淡,細讀又覺韻味無窮,可謂天然妙成.

西江月 李祁

【體載】:詞

【內容】:--------------------

西江月

拾翠亭前水滿,郎官湖上春回。儀龍新碾試瓊杯。更覺春江有味。

拄杖行穿翠筱,吹花醉繞江梅。故園心事老相催。此意陶潛能會。

西江月

云觀三山清露,長生萬鬣青松。瓊王敖珠珥下秋空。一笑滿天鸞鳳。

霧鬢新梳紺綠,霞衣舊佩柔紅。更邀豪俊馭南風。此意平生飛動。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685.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