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素書厲害(素書到底講了什么)
大家好,關于為什么說素書厲害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素書到底講了什么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為何有人說一部《素書》成就一代謀圣“張良”?
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為人處世、人生韜略的著作中,《素書》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
《素書》原文6章,132句話共1360字,被歷代的隱士和謀士奉為千古不傳的謀略秘籍和成就大業的不二之南。
《素書》的面世頗有神秘性,相傳這本書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隱士黃石公,他算到秦朝將亡,想物色一個優秀的人才來結束亂世,又恰好遇見了剛剛在博浪沙必殺秦始皇失敗的張良。黃石公先是把鞋子拋到橋下來考驗張良的耐心及胸懷,后又三次提前相會來考驗張良的氣度、誠心和勤奮,最后才把一卷書交給張良,并告訴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隨后張良熟讀此書,運用其中的智慧幫助劉邦成就了帝業。司馬遷曾評價: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夫予書,亦可怪矣。
而《素書》的再次出現則在晉朝,有盜墓者發掘張良墓,在玉枕中發現了這本書,上有字曰:不許傳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此后,此書才在世間流傳。
張良作用此書中的法則與謀略,使劉邦在項羽爭霸的過程中多次化險為夷,以至于劉邦發出有名的感慨: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從劉邦的這句話就可以看出《素書》中的智慧。
本書的真實作者,歷朝歷代都有爭議,但普遍認為黃石公不過是一位深通道家隱士的化名。至于書名,《素書》的“素”意為“樸素、簡單”的意思。明朝天啟年間對《素書》的開頭做了解釋:素者,符先天之脈,合玄元之體,在人則心,在事則為機,冥而無象,徽而難窺,秘密而不可測,筆之于書,天地之秘泄矣。
《素書》是一本什么書?作者與鬼谷子齊名,為啥說它是一本奇書?
在我國古代就有一些古書被稱為奇書,邪書,玄書,并不被推薦給民眾看,比如:魯班書,奇門遁甲,推背圖,通勝等。今天我們要講的也是一本奇書,天書,據說一般人也看不懂。什么書?這本書就是《素書》。
一、什么是《素書》?
《素書》自古就被民間視為奇書、天書。這是一部類似‘語錄’體的書,流傳甚廣,影響很大。《素書》又名《玉鈐經》,鈐字就是兵書的意思。《素書》的作者是秦末隱士黃石公,他與當時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蘇秦的老師鬼谷子齊名。
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黃石公為了躲避秦末的動亂,就隱居在東海下邳。當時正是張良謀刺秦始皇失敗,流亡下邳,突然遇到一位鄉下的老者。就約定夜間在都橋會面,老者故意將自己的破爛鞋掉到橋下,他讓張良撿起來給他穿上,用這種方法來試驗張良人品。
他見張良胸襟開闊,能忍別人所不忍的事,就把《素書》傳給了張良,同時告訴他,十年以后天下會大亂,并讓他替天行道,滅秦興漢。
張良得此書,如虎添翼,他因此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400多年后的西晉時期,這時天下大亂,有盜墓賊偷挖張良墓地,在玉枕中發現一本書,上而還寫有符咒:不傳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從此這本《素書》才得以重見天日。
《素書》內容以道理為宗旨,主張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全書只有1336個字。它試圖解釋宇宙萬物運動的自然規律,還原世界萬物的本原。
這部《素書》問世后,就被人們稱為“天書,奇書”。其實,別看字數不多,但它所涉及的內容卻特別的豐富,導致很多人不能夠完全讀懂。因此,這本書后來就被人們稱之為天書!
二、為什么叫素書?
可能很多人不解,一本好好的書為什么叫《素書》?“素”又是什么意思呢?
關于“素”字,它包含的意思有很多:白色(白色就是本色);本來的,原始的,質樸,不華麗。
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稱“素”書,主要是因為它所用來闡述的理論方法是最簡單的,“素”在這里應該是“簡單、樸素”的意思。用最簡單的,最樸素的道理來解釋世上最復雜的問題。
當然,有人認為“素書”就是寫在白絹上的書,可以理解為最為簡單之書。在明朝天啟年間,就有人對“素”字進行了解釋:“素者,符先天之脈,合玄元之體,在人則為心,在事則為機,冥而無象,微而難窺,秘密而不可測,筆之于書,天地之秘泄矣。”
翻譯成白話就是:《素書》中的素,符合先天的脈絡,合乎天地之間的體制,對人來說就是心,對事情來說就是機緣,冥冥之中沒有表象,微小到難以看到的程度,隱秘得難以測量,如果用筆寫出來,天地之間的秘密就泄露了。
古人認為,天地以陰陽二氣為根因,來統御天地間萬物。有形者都是從無形之中造生出來的。
天地也是這樣造化出來的,從最開始的太易,接著是太初,之后是太始,太始之后接著是太素。
到了太素,有形之氣繼續變化,變成有質之物。有了氣和質,這時候氣和質尚未分化,處于混沌狀態。所謂的混沌,是指萬物相混為一而未分化的狀態。混沌繼續變化,清揚之氣上升,變成天。沉濁之氣,也就是質,下降變成地。天地誕生之后,以陰陽二氣交合,繼續創造出來萬物。天地萬物便是這么誕生的。這樣看來,素,就是指有形有質的萬物,是萬物最原初的狀態,最本始,最精真的狀態。
所以《素書》中的素,就是指書中所闡述的,都是世間最根本的還未被人為所知的大道至理。
三、素書的主要內容
黃石公所寫的《素書》,雖然篇幅短小,卻言簡意賅,涉及面廣,涵蓋儒家、道家等多家的思想。《素書》只有1336個字,卻字字珠璣,句句名言。
它把道、德、仁、義、禮綜合一體,從道學角度來探討人們在處世,建功立業方面要遵從的道理。詮釋了安邦定國、軍事謀略、修身正己的方法。教導賢人君子一定要看清時事,明白成敗盛衰的規律。同時,《素書》的文學性也不低,它充分體現了秦漢時期獨特的文風,可謂是脈絡清晰明了,結構邏輯順暢,承前啟后,融會貫通,句句真言。著實讓人驚嘆不已。所以,誰能將此書學深悟透,就可以到達人生的理想和頂峰。
在古代,《素書》一直被看作是一部蘊含著大智慧的奇書,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闡明了作者的思想體系,即道、德、仁、義、禮五位一體,是為人之根本,立身成名的道理。作為君子只要能夠真的具備這道、德、仁、義、禮五種品質,一定能建功立業,達到人生目標。二是闡述了在用人方面的原則。根據人們各自的才學,可以把人才分為俊、豪、杰三類,一個人要成功,就要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用。
三是在為人做事方面如何加強個人的修養。君子要博學多才、恭儉謙約、近恕篤行、親仁友直。絕嗜禁欲、抑非損惡、設變致權、安莫安于忍辱、吉莫吉于知足等,這不僅突出了儒家的道德意識;同時又宣揚了道家的思想。四是總結安邦治國方面的一些經驗教訓。在軍事方面,重視設權定謀。五是闡述了作者的處世之道。如何處理好人際關系,才能保證自己的事業能取得成功。六是講獎賞刑罰要分明,要合情合理;制定的法律制度,要簡單易操作,這也是保證社會秩序和穩定的根本。
讀《素書》第一篇 它到底好在哪里
? ? 注,本文為筆者在讀素書中的一些觀點和想法,并無偏見和指向性。
? ? ?
? ? 相傳張良得到黃石公贈送的《素書》,苦心研究十年,幫助劉邦平定了天下,位列初漢三杰。我讀《素書》,雖然字字珠璣,但是這本書一共一千三百多個字,我怎么也想不通,張良是如何做到靠著比高考作文多一點字數的書,在秦末的亂世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
《素書》到底厲害在哪里呢,它用最簡短的語言,講透了人性和事態的因果,由此告訴你應對的辦法。比如,素書開頭有一句,“賢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大致意思就是說,聰明的人會審時度勢,伺機而動。但是這個’勢’要怎么去’度’,有什么標準去判斷盛衰之道,去就之理,文中并不解釋。然而,這種度勢的能力,決定了人對于遇到的機會要如何評估,動不動,何時動,如何動。
? 所以,素書的精妙在于,書中告訴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應當如何做為,但是對事情或人的判斷標準確實因人而異的,度勢的分寸要靠自己把控。所以,張良花十年研究此書,恐怕正真研究的,是如何對人和事給出精準的評判標準,也是這個能力,讓他成為初漢功臣里為數不多善終的人。因此,讀一本好書,讀熟和讀懂是不同的。讀熟靠重復,讀懂,就要看悟性了。書中說出萬千道理,而能從中獲益的,是在這道理中找到自己價值觀的那部分人。
關于為什么說素書厲害和素書到底講了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