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什么寫湖上初晴后雨(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寫道什么)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蘇軾為什么寫湖上初晴后雨,以及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寫道什么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飲湖上初晴后雨》寫作背景是什么?
《飲湖上初晴后雨》寫作背景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至七年(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正、二月間。從詩意看,作詩當天朝晴暮雨,詩人既為酒所醉,亦為美景所醉。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組詩作品。這兩首詩贊美西湖美景,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第一首寫詩人在晨曦中迎客,在晚雨時與客共飲,沉醉于西湖的雨景之中;第二首對西湖景色的多樣性進行全面描寫概括品評,以西施之美比喻西湖之美。
其中第二首廣為流傳,尤其是其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全詩賞析:
這組詩共二首,但許多選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鮮為人知。其實這兩首詩是一個整體。第二首雖好,卻是第一首的注腳。第一首所說的“此意自佳君不會”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寫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妝濃抹各盡其態。
若只看第二首,題中的“飲”字就沒有著落。蘇軾的意思是說,多數人游湖都喜歡晴天,殊不知雨中湖山也自有其佳處。湖上有水仙王廟,廟中的神靈是整天守在湖邊,看遍了西湖的風風雨雨、晴波麗日的,一定會同意自己的審美觀點,因而作者要請水仙王共同舉杯了。
這一首的首句“艷”字下得十分精到,把晨曦的絢麗多姿形容得美不勝收。若只看第二首,則“濃抹”一層意思便失之抽象。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及寫作背景
《飲湖上初晴后雨》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詩意
這首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在晴天和下雨天時候的景色,從“晴方好”“雨亦奇”這六個字可以看出作者對西湖美景的評價之高,可以看見在不同天氣下的湖山勝景,可想當時詩人即景揮毫時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詩的三、四句作者運用他的寫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并且將西湖的美和西施相比,讓讀者可以進一步領略到西湖的美。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寫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
飲湖上初晴后雨原文
《飲湖上初晴后雨》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飲湖上初晴后雨翻譯
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蘇軾為什么能創作出飲湖上初晴后雨
做為詩人,觀察力超人,就像蘇軾寫春天,用很小的一件事物便可以寫出來,花褪殘紅青杏小,這是多小的一點觀察,也可以寫很大的景觀,你自己去捉摸 ,蘇軾寫作水平比一般的人高不知道哪去了,
辛棄疾不是寫,我看青山多嫵媚——蘇軾就能寫出欲把西湖比西子,其實一般人就是在仿寫,
蘇軾在什么情況下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
描繪了他在晴天 雨天 這是一首描寫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一天,蘇軾和朋友在西湖邊上飲酒.開始天氣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陰了天,下起雨來.這樣,飲酒未盡,詩人便飽覽了西湖上晴和雨兩種截然不同的風光. 宋·蘇軾] 飲湖上初睛后雨 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朦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字詞解釋】 湖:指杭州西湖. 飲湖上:在西湖上飲酒. 初睛:起初開始放晴. 后雨:后來天又下雨. 瀲滟:水波蕩漾粼粼閃動的樣子. 睛:通假字.“睛”通“晴”,晴天. 方:剛剛,正好. 空蒙:形容空中霧氣迷茫的樣子. 亦:也(剛剛,正好).與詩中“方”同義. 欲:想. 西子:越國美女西施, 淡妝濃抹:化妝,淡描娥眉,濃施粉黛. 總:都. 相宜:合適,適宜. 奇:美妙,與詩中“好”同義. 【全句解釋】 在西湖上飲酒欣賞開始晴天和后來下雨景色 波光蕩漾閃爍晴天剛好雅致, 山霧朦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濃施都是那么美麗宜人.
《飲湖上初晴后雨》的寫作背景是什么
1、寫作背景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寫下大量有關西湖景物的詩。這組詩作于熙寧六年(1073年)正、二月間。這一天他和朋友們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絕世的天才,宦游物華天寶的杭州,為名山勝水所陶醉,揮筆寫下了許多描繪湖山美景的佳作。
2、原文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其二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謚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關于蘇軾為什么寫湖上初晴后雨和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寫道什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