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李白游泰山寫詩多少(李白登泰山的最著名詩句)

青絲繞手2022-12-03 20:55歷史42

今天給各位分享李白游泰山寫詩多少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白登泰山的最著名詩句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誰知道李白寫的泰山詩句?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李白為泰山寫的詩是什么?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還要背景或者解釋么,我覺得李白的詩挺簡單也挺容易明白的.要的話我再給你翻譯解釋

還有啊~~樓下那個..那個是杜甫的啦~~不是李白的

關于游泰山的詩句

1.李白詩中《游泰山》的詩句

一、《游泰山六首》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作品。

1.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2. 其二: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3. 其三: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4. 其四: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

5. 其五: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于此煉玉液。

6. 其六:

朝飲王母池,瞑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飄颻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

二、這六首詩采用奇妙的想象與夸張手法,表現了泰山的美麗與神奇,同時作品在幻境的描寫中也流露出縈繞于詩人心底的因抱負無法實現而產生的矛盾彷徨情緒。在整組詩中,詩人以超然的宇宙觀和獨特的時空透視,目攬泰山萬象于方寸,馳思結韻于毫端,以寫意山水筆法繪出了有聲畫卷,顯示了李白詩歌獨有的豪放風格,體現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2.游泰山詩句杜甫

游泰山六首(1)【其一】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2)。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3)。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4),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5),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臺(6)。

天門一長嘯(7),萬里清風來。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8)。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9)。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10)。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其二】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11),方瞳好容顏(12)。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13),飄然落巖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14)。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其三】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15)。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16)。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17)。偶然值青童(18),綠發雙云鬟(19)。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20)。躊躇忽不見(21),浩蕩難追攀(22)。

【其四】清齋三千日(23),裂素寫道經(24)。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25)。

海色動遠山(26),天雞已先鳴(27)。銀臺出倒景(28),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29)。【其五】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30),去無云中跡。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31)。終當遇安期(32),于此煉玉液(33)。

【其六】朝飲王母池(34),瞑投天門關(35)。獨抱綠綺琴(36),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37)。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38)。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39)。想象鸞鳳舞(40),飄颻龍虎衣(41)。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42)。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43)。

明晨坐相失(44),但見五云飛(45)。

3.游泰山詩句杜甫

游泰山六首(1)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2)。

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3)。

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4),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5),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銀臺(6)。

天門一長嘯(7),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飄颻下九垓(8)。

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9)。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10)。

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11),方瞳好容顏(12)。

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13),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14)。

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15)。

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16)。

憑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17)。

偶然值青童(18),綠發雙云鬟(19)。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20)。

躊躇忽不見(21),浩蕩難追攀(22)。

【其四】

清齋三千日(23),裂素寫道經(24)。

吟誦有所得,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25)。

海色動遠山(26),天雞已先鳴(27)。

銀臺出倒景(28),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29)。

【其五】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30),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31)。

終當遇安期(32),于此煉玉液(33)。

【其六】

朝飲王母池(34),瞑投天門關(35)。

獨抱綠綺琴(36),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37)。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38)。

寂靜娛清輝,玉真連翠微(39)。

想象鸞鳳舞(40),飄颻龍虎衣(41)。

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42)。

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43)。

明晨坐相失(44),但見五云飛(45)。

4.關于泰山的詩句

你好,希望對你有幫助

? 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二》

? 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歇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六》

? 深秋訪農事,東馳岱宗途 - 張士明 (元) - 《呈靈巖方丈》

? 石徑俯云壑,竹林開幽境 - 王旭 (元) - 《游竹林寺》

? 手摩紅日登三觀,袖佛黃埃看九州 - 王奕 (宋) - 《和元遺山呈泰山天倪布山張真人》

?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一》

? 松風振巖谷,石泉溜皰廚 - 張士明 (元) - 《呈靈巖方丈》

? 泰山天門,無室宇尚矣,布山張煉師為之經構;累歲乃成,可謂破天荒者也 - 杜仁杰 (元) - 《天門銘》

?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 陸機 (魏晉) - 《泰山吟》

? 泰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 - 謝靈運 (南北朝) - 《泰山吟》

? 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一》

? 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 - 李白 (唐) - 《游泰山.其六》

?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 張岱 (明) - 《泰山》

望采納

5.關于泰山的詩句,名句

1、客來花雨際,秋水落金池。片石含清錦,疏松掛綠絲。高僧拂玉柄,童子獻雙梨。惜去愛佳景,煙蘿欲暝時。——唐·李白《題靈巖寺泉池》

2、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3、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唐·李白《游泰山》其六

4、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唐·李白《游泰山》其五

5、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6、縈回綠水遶春山,蝶舞鶯啼白晝閑。——元·康淵《贈靈巖西堂堅公禪師》

7、清代施閏章碧海煙歸盡,晴峰雪半殘。冰泉懸眾壑,云路郁千盤。——《雪中望岱宗》

8、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間。——元·張志純《泰山喜雨》

9、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10、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11、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唐·李白《游泰山》其一

6.關于泰山的詩句古詩詞

描寫泰山的古詩

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泰山吟》

南朝·謝靈運

泰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觸石輒遷綿。

登封瘞崇壇,降禪藏肅然。

石聞何噸藹,明堂秘靈篇。

3、《泰山梁父行》

三國·曹植

八方各異氣,千里殊風雨。

劇哉邊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獸,行止依林阻。

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

4、《泰山吟》

晉·陸機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極周一遠,層云郁冥冥。

梁父亦有館,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萬鬼,神房集百靈。

長吟泰山側,慷慨激楚聲。

5、《泰山吟》

晉·謝道韞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

巖中間虛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云構歲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宕斯字,可以盡天年。

6、《四愁詩》

漢·張衡

我所思兮在泰山,欲往從之梁父艱。

側身東望涕沾翰。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搖。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從之湘水深。

側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贈我金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

路遠莫致倚惆悵,何為懷憂心煩怏。

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阪長。

側身西望涕沾裳。美人贈我貂襜褕,何以報之明月珠。

路遠莫致倚踟躕,何為懷憂心煩紆。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路遠莫致倚增嘆,何為懷憂心煩惋。

7、《游泰山》

唐·李白

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

8、《泰山》

明·李夢陽

俯首元齊魯,東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萬山開。

日抱扶桑躍,天橫碣石來。

君看秦始后,仍有漢皇臺。

9、《雪中望岱宗》

清·施閏章

碧海煙歸盡,晴峰雪半殘。

冰泉懸眾壑,云路郁千盤。

10、《泰山石》

唐·李德裕

雞鳴日觀望,遠與扶桑樹。

滄海似镕金,眾山如點黛。

遙知碧峰首,獨立煙嵐內。

此石依五松,蒼蒼幾千載。

11、《題靈巖寺泉池》

唐·李白

客來花雨際,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錦,疏松掛綠絲。

高僧拂玉柄,童子獻雙梨。

惜去愛佳景,煙蘿欲暝時。

7.關于泰山的詩句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8.關于泰山的詩句

泰山--張岱

正氣蒼茫在,敢為山水觀?

陽明無洞壑,深厚去峰巒。

牛喘四十里,蟹行十八盤。

危襟坐輿筍,知怖不知歡。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游泰山

李白

其一

四月上泰山 石屏御道開

六龍過萬壑 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 于今滿青苔

飛流灑絕巘 水急松聲哀

北眺崿嶂奇 傾崖向東摧

洞門閉石扇 地底興云雷

登高望蓬瀛 想象金銀臺

天門一長嘯 萬里清風來

玉女四五人 飄搖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 遺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 自愧非仙才

曠然小宇宙 棄世何悠哉

其二

清曉騎白鹿 直上天門山

山際逢羽人 方瞳好容顏

捫蘿欲就語 卻掩青云關

遺我鳥跡書 飄然落巖間

其字乃上古 讀之了不閑

感此三嘆息 從師方未還

其三

平明登日觀 舉手開云關

精神四飛揚 如出天地間

黃河從西來 窈窕入遠山

憑崖覽八極 目盡長空閑

偶然值青童 綠發雙云鬟

笑我晚學仙 蹉跎凋朱顏

躊躇忽不見 浩蕩難追攀

其四

清齋三千日 裂素寫道經

吟誦有所得 眾神衛我形

云行信長風 颯若羽翼生

攀崖上日觀 伏檻窺東溟

海色動遠山 天雞已先鳴

銀臺出倒景 白浪翻長鯨

安得不死藥 高飛向蓬瀛

其五

日觀東北傾 兩崖夾雙石

海水落眼前 天光遙空碧

千峰爭攢聚 萬壑絕凌歷

緬彼鶴上仙 去無云中跡

長松入云漢 遠望不盈尺

山花異人間 五月雪中白

終當遇安期 于此煉玉液

其六

朝飲王母池 暝投天門關

獨抱綠綺琴 夜行青山間

山明月露白 夜靜松風歇

仙人游碧峰 處處笙歌發

寂靜娛清暉 玉真連翠微

想象鸞鳳舞 飄搖龍虎衣

捫天摘匏瓜 恍惚不憶歸

舉手弄清淺 誤攀織女機

明晨坐相失 但見五云飛

李白登泰山后寫了哪6首詩?

詩意:李白《游泰山六首》新解

夏忠梅

(泰山學院教育系,山東泰安 271021)

[摘 要]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以游仙體來寫山水,形成了完美的獨特的詩歌創作范式.詩人采用了山

水實景與仙人仙境兩條發展線脈絞結起伏,交相顯隱的結構形式,展現了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別具的時空意

識.從詩境表象上看,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座雄渾壯麗的自然之山,一座奇異可感的神妙之

山,其意境深層則是籍寓了作者追求濟世理想和自由人格而不得實現的一種彷徨無奈的惆悵情緒,這是本詩的

真正意旨所在.

[關鍵詞] 李白;游泰山;賞析

[中圖分類號] I207. 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1122(2006)03 - 0013 - 03

[收稿日期]2006—07—18

[作者簡介]夏忠梅(1950 -),女,山東平陰人,泰山學院教育系副教授.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為連章古詩,其中每一首都是一

個耐人尋味的審美境界.但通讀全詩六首,細細咀嚼,卻

能從更廣闊,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中,欣賞到詩人為我們

描繪的一座雄渾壯麗的自然之山,一座奇異可感的神妙之

山,體悟出寄寓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靈

之山.

泰山方圓四百多公里,體勢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

也"(張俯《岱志》).其景觀雄奇,險絕,曲幽,奧曠之特色

俱臻.僅以登山中軸線而歷,從王母池,一天門,中天門,

南天門,天街至玉皇頂,再及日觀峰,月觀峰,沿途凡峰崖,

澗谷,泉瀑,奇松怪石,名禽異花,云嵐煙霧極目難盡,即或

為長文,亦覺語白言乏.而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卻能以

超然的宇宙觀和獨特的時空透視,目攬泰山萬象于方寸,

馳思結韻于毫端,以寫意山水筆法繪出了有聲畫卷,顯示

了李白詩歌獨有的豪放風格.

"四月上泰山",看似平敘交代時間,卻暗蘊泰山時令

奇觀背景.天寶元年,暮春時節,李白佩劍掛蘆,抱琴捋

袂.從王母池開始登山了."石屏御道開",眼前的泰山諸

多峰巒如同扇扇屏風,次第打開,一條帝王封禪時開辟的

御道豁然而現.古御道有十幾里之長,逶迤出沒于峰巒澗

谷之中.詩人沒有白描峰回路轉.而是以遙思當年唐玄

宗封禪時的登途盛景賦筆."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萬千山壑,澗谷,碧蜂仿佛都在

尾隨著皇帝御車馬隊的馳騁而飛動起來,寥寥幾筆就形象

地表現了泰山山勢"高遠"而曲折盤旋上升的生動情態.

如果說盤道彎彎,層巒盡染是詩人對登山起步景色的幾筆

渲染的話,接著詩人采用散點透視的視角,移步換景,從不

同層次以不同的"皴法"向我們描繪了沿途山水的奇險幽

秘.登泰山至中途,過中天門,曲折的盤路便為天梯般的

石階代替了.仰望兩側,懸崖千仞,"飛流灑絕,水急松聲

哀","北眺 嶂奇,傾崖向東摧".泉水若"飛",峰崖之高

可見,絕,巨巖累接,險峻難以登攀之狀可想.泰山的高

泉飛流,不似廬山瀑布"靜態"地"掛前川",而是遇崖迭挫,

進濺成珠,潑"灑"在層層懸崖之上,又聚匯成流潛入深谷,

水聲也就融入松濤呼嘯之中了.這是泰山獨特的山水景

致.面北望去,山巒如扇,如柱,如劍,如獸,千奇百怪,那

處處懸崖都像要向東面歪倒下去,令人心僳.詩人順手拈

來"傾","摧"二字,泰山之高險便活現了.詩人視點又下

移到澗谷,只見大大小小的巖洞嵌進崖壁,"洞門閉石扇",

巨石宛如扇扇石門又將洞府封掩起來.澗谷中嵐氣凝結

成的云團蕩漾,急流,松濤在神秘的山谷中反復回饋延綿

如雷.這云,這雷,就像是從地底下直冒出來."地底興云

雷",詩人摹景擬聲,形象地襯托出泰山山澗之深之奇.這

又象山水畫中的"深遠"意境了.

詩人如同一位業務嫻熟的導游,指引我們從登山所處

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視角欣賞泰山千姿百態的奇景,可謂

步步佳境.攀爬十八盤,登上寓天門,過天街,至極頂,"憑

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才真的進入"如出天地間"的大境

界了.東攀日觀峰,"登高望蓬瀛","海色動遠山",詩人看

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日觀峰下的"云海"連

接洋洋東海,與泰山融為一體,極寫泰山之闊大.佇崖北

眺,只見"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李白這里沒有用摹

寫"黃河萬里觸山動,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

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公無渡

河》)那樣壯大奔放的筆勢,而是以線紋式的繪畫手法表現

了黃河的另一種"窈窕"姿態.這既有黃河下游平緩鋪流

的真實依據,也是從視覺形象上反襯出泰山之高.詩人抬

頭平視,叢巒迭嶂之上"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雖是寫

第10卷第3期

2006年9月

岱宗學刊

JOURNAL OF DAIZONG

Vol . 10 NO. 3

Sep1 2006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遠望視點之實,卻繪出了泰山"平遠"奇逸之景.俯瞰腳

下,則是"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自下登山所仰見的萬

千巨大峰巒,從這極頂望下去,卻變得像人頭"攢聚"在—

起,而條條澗谷更顯得深不可測,令人大有"登泰山而小天

下"的感受.值此,詩人"精神似飛揚","如出天地間",身

心完全融化在無垠宇宙之中,神思馳騁,襟懷浩蕩,不禁張

開雙臂,"天門一長嘯".這長嘯令群峰震撼,這長嘯令云

霧頓開,這長嘯令"萬里清風來".讀詩至此,我們也仿佛

看到一位逸態凌云,吐納天地精華的詩仙屹立泰山極巔的

傲岸形象.無怪乎一千多年過去,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

清風來"便成了泰山山頂的一大人文景觀,令后人登此也

要或有所體悟,或附庸風雅地"長嘯"一次了.

如果僅以上所析,詩人對泰山的描繪或只可作山水詩

高手而論,然而《游泰山六首》更獨具藝術特色的是,李白

借助泰山神話傳說,在詩中幻化出一個情節生動,亦真亦

幻的泰山仙境,大大豐富了詩的內容,拓展了詩的意境,增

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泰山歷來有神仙出沒的傳說.《列

仙傳》曾載仙人稷邱君為"泰山下道士".《神仙傳》傳說漢

孝武皇帝巡狩泰山曾遇"泰山老父",頭上白光數丈,壽三

百歲.秦始皇羨慕的仙人安期生,更是懷揣"不死藥"往來

于泰山和東海仙山之間.傳說中的神仙人物惝恍渺冥,泰

山的山水雄奇神異,詩人將二者融為一體,就越發增益了

詩意的一種朦朧虛幻色彩,并由此誘使人們去憧憬神話中

的細節,去品味其中的綿綿幽情.

我們甚至可以象當今欣賞電視連續劇一樣,在《游泰

山六首》中跟隨詩人去游歷一番泰山仙境.詩人登上高高

的南天門,東望蓬瀛仙島,遐想聯翩,似乎真的看到仙人居

住的金銀宮闕,在大海波濤中"銀臺出倒景,自浪翻長鯨".

心弦激蕩,仰面長嘯,回響遏云,打破了天宇的寧靜."玉

女四五人,飄飄下九垓",佩玉鳴環,皓齒微啟,向李白親切

致意.大概酒仙大名已聲聞仙界,玉女贈給李白一杯流霞

仙酒品嘗,又似乎是在探問:謫仙何故不再來修行,象我們

一樣自由自在!"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李白長揖感

謝且顯窘容.這"自愧"是謙辭,還是有難言之隱 "曠然

小宇宙,棄世何悠哉!"詩人是要放棄世事煩惱,隨仙人而

去嗎 顯然,仙女的不期而至牽惹了李白的思緒.李白在

泰山之巔邊賞景邊思索之際,偏偏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

客顏"的羽衣仙人."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仙人沒有

同他說話,只贈給他一卷仙書,即消逝在云霞之中了.詩

人拾起仙書翻閱,"其字乃上古",如同"鳥跡"一般,"讀之

了不閑",不知所以.李白想等仙師歸來指點迷津,等了半

天,可"從師方未還",唯有"感此三嘆息".罷了,求仙難,

泰山美景卻盡可賞心悅目.李白登上日觀蜂,"憑崖覽八

極,日盡長空閑","舉手開云關",遠觀黃河玉帶,正在愜意

無限之際,不知何處又轉來一位"綠發雙云鬟"的小仙童,

竟然"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詩人剛剛平靜的心緒又

被打亂了.自己二十多歲辭親仗劍遠游,至今又是二十多

載,年華蹉跎,朱顏已謝.仕途理想既然不能實現,何不尋

求捷徑修仙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仙童已倏忽逝。

李白登泰山后寫了哪6首詩?

詩意:李白《游泰山六首》新解

夏忠梅

(泰山學院教育系,山東泰安 271021)

[摘 要]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以游仙體來寫山水,形成了完美的獨特的詩歌創作范式.詩人采用了山

水實景與仙人仙境兩條發展線脈絞結起伏,交相顯隱的結構形式,展現了作者進行藝術構思的別具的時空意

識.從詩境表象上看,詩人以浪漫主義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座雄渾壯麗的自然之山,一座奇異可感的神妙之

山,其意境深層則是籍寓了作者追求濟世理想和自由人格而不得實現的一種彷徨無奈的惆悵情緒,這是本詩的

真正意旨所在.

[關鍵詞] 李白;游泰山;賞析

[中圖分類號] I207. 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1122(2006)03 - 0013 - 03

[收稿日期]2006—07—18

[作者簡介]夏忠梅(1950 -),女,山東平陰人,泰山學院教育系副教授.

李白的《游泰山六首》為連章古詩,其中每一首都是一

個耐人尋味的審美境界.但通讀全詩六首,細細咀嚼,卻

能從更廣闊,更深邃,更完美的意境中,欣賞到詩人為我們

描繪的一座雄渾壯麗的自然之山,一座奇異可感的神妙之

山,體悟出寄寓作者人生理想,人格向往的情感之山,心靈

之山.

泰山方圓四百多公里,體勢宏大,"意想之所至,皆山

也"(張俯《岱志》).其景觀雄奇,險絕,曲幽,奧曠之特色

俱臻.僅以登山中軸線而歷,從王母池,一天門,中天門,

南天門,天街至玉皇頂,再及日觀峰,月觀峰,沿途凡峰崖,

澗谷,泉瀑,奇松怪石,名禽異花,云嵐煙霧極目難盡,即或

為長文,亦覺語白言乏.而李白在《游泰山六首》中卻能以

超然的宇宙觀和獨特的時空透視,目攬泰山萬象于方寸,

馳思結韻于毫端,以寫意山水筆法繪出了有聲畫卷,顯示

了李白詩歌獨有的豪放風格.

"四月上泰山",看似平敘交代時間,卻暗蘊泰山時令

奇觀背景.天寶元年,暮春時節,李白佩劍掛蘆,抱琴捋

袂.從王母池開始登山了."石屏御道開",眼前的泰山諸

多峰巒如同扇扇屏風,次第打開,一條帝王封禪時開辟的

御道豁然而現.古御道有十幾里之長,逶迤出沒于峰巒澗

谷之中.詩人沒有白描峰回路轉.而是以遙思當年唐玄

宗封禪時的登途盛景賦筆."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

馬跡繞碧峰,於今滿青苔."萬千山壑,澗谷,碧蜂仿佛都在

尾隨著皇帝御車馬隊的馳騁而飛動起來,寥寥幾筆就形象

地表現了泰山山勢"高遠"而曲折盤旋上升的生動情態.

如果說盤道彎彎,層巒盡染是詩人對登山起步景色的幾筆

渲染的話,接著詩人采用散點透視的視角,移步換景,從不

同層次以不同的"皴法"向我們描繪了沿途山水的奇險幽

秘.登泰山至中途,過中天門,曲折的盤路便為天梯般的

石階代替了.仰望兩側,懸崖千仞,"飛流灑絕,水急松聲

哀","北眺 嶂奇,傾崖向東摧".泉水若"飛",峰崖之高

可見,絕,巨巖累接,險峻難以登攀之狀可想.泰山的高

泉飛流,不似廬山瀑布"靜態"地"掛前川",而是遇崖迭挫,

進濺成珠,潑"灑"在層層懸崖之上,又聚匯成流潛入深谷,

水聲也就融入松濤呼嘯之中了.這是泰山獨特的山水景

致.面北望去,山巒如扇,如柱,如劍,如獸,千奇百怪,那

處處懸崖都像要向東面歪倒下去,令人心僳.詩人順手拈

來"傾","摧"二字,泰山之高險便活現了.詩人視點又下

移到澗谷,只見大大小小的巖洞嵌進崖壁,"洞門閉石扇",

巨石宛如扇扇石門又將洞府封掩起來.澗谷中嵐氣凝結

成的云團蕩漾,急流,松濤在神秘的山谷中反復回饋延綿

如雷.這云,這雷,就像是從地底下直冒出來."地底興云

雷",詩人摹景擬聲,形象地襯托出泰山山澗之深之奇.這

又象山水畫中的"深遠"意境了.

詩人如同一位業務嫻熟的導游,指引我們從登山所處

的不同位置,不同的視角欣賞泰山千姿百態的奇景,可謂

步步佳境.攀爬十八盤,登上寓天門,過天街,至極頂,"憑

崖覽八極,目盡長空閑",才真的進入"如出天地間"的大境

界了.東攀日觀峰,"登高望蓬瀛","海色動遠山",詩人看

到的是"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日觀峰下的"云海"連

接洋洋東海,與泰山融為一體,極寫泰山之闊大.佇崖北

眺,只見"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李白這里沒有用摹

寫"黃河萬里觸山動,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

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公無渡

河》)那樣壯大奔放的筆勢,而是以線紋式的繪畫手法表現

了黃河的另一種"窈窕"姿態.這既有黃河下游平緩鋪流

的真實依據,也是從視覺形象上反襯出泰山之高.詩人抬

頭平視,叢巒迭嶂之上"長松入霄漢,遠望不盈尺",雖是寫

第10卷第3期

2006年9月

岱宗學刊

JOURNAL OF DAIZONG

Vol . 10 NO. 3

Sep1 2006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遠望視點之實,卻繪出了泰山"平遠"奇逸之景.俯瞰腳

下,則是"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自下登山所仰見的萬

千巨大峰巒,從這極頂望下去,卻變得像人頭"攢聚"在—

起,而條條澗谷更顯得深不可測,令人大有"登泰山而小天

下"的感受.值此,詩人"精神似飛揚","如出天地間",身

心完全融化在無垠宇宙之中,神思馳騁,襟懷浩蕩,不禁張

開雙臂,"天門一長嘯".這長嘯令群峰震撼,這長嘯令云

霧頓開,這長嘯令"萬里清風來".讀詩至此,我們也仿佛

看到一位逸態凌云,吐納天地精華的詩仙屹立泰山極巔的

傲岸形象.無怪乎一千多年過去,李白"天門一長嘯,萬里

清風來"便成了泰山山頂的一大人文景觀,令后人登此也

要或有所體悟,或附庸風雅地"長嘯"一次了.

如果僅以上所析,詩人對泰山的描繪或只可作山水詩

高手而論,然而《游泰山六首》更獨具藝術特色的是,李白

借助泰山神話傳說,在詩中幻化出一個情節生動,亦真亦

幻的泰山仙境,大大豐富了詩的內容,拓展了詩的意境,增

強了詩的藝術感染力.泰山歷來有神仙出沒的傳說.《列

仙傳》曾載仙人稷邱君為"泰山下道士".《神仙傳》傳說漢

孝武皇帝巡狩泰山曾遇"泰山老父",頭上白光數丈,壽三

百歲.秦始皇羨慕的仙人安期生,更是懷揣"不死藥"往來

于泰山和東海仙山之間.傳說中的神仙人物惝恍渺冥,泰

山的山水雄奇神異,詩人將二者融為一體,就越發增益了

詩意的一種朦朧虛幻色彩,并由此誘使人們去憧憬神話中

的細節,去品味其中的綿綿幽情.

我們甚至可以象當今欣賞電視連續劇一樣,在《游泰

山六首》中跟隨詩人去游歷一番泰山仙境.詩人登上高高

的南天門,東望蓬瀛仙島,遐想聯翩,似乎真的看到仙人居

住的金銀宮闕,在大海波濤中"銀臺出倒景,自浪翻長鯨".

心弦激蕩,仰面長嘯,回響遏云,打破了天宇的寧靜."玉

女四五人,飄飄下九垓",佩玉鳴環,皓齒微啟,向李白親切

致意.大概酒仙大名已聲聞仙界,玉女贈給李白一杯流霞

仙酒品嘗,又似乎是在探問:謫仙何故不再來修行,象我們

一樣自由自在!"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李白長揖感

謝且顯窘容.這"自愧"是謙辭,還是有難言之隱 "曠然

小宇宙,棄世何悠哉!"詩人是要放棄世事煩惱,隨仙人而

去嗎 顯然,仙女的不期而至牽惹了李白的思緒.李白在

泰山之巔邊賞景邊思索之際,偏偏又遇到了一位"方瞳好

客顏"的羽衣仙人."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仙人沒有

同他說話,只贈給他一卷仙書,即消逝在云霞之中了.詩

人拾起仙書翻閱,"其字乃上古",如同"鳥跡"一般,"讀之

了不閑",不知所以.李白想等仙師歸來指點迷津,等了半

天,可"從師方未還",唯有"感此三嘆息".罷了,求仙難,

泰山美景卻盡可賞心悅目.李白登上日觀蜂,"憑崖覽八

極,日盡長空閑","舉手開云關",遠觀黃河玉帶,正在愜意

無限之際,不知何處又轉來一位"綠發雙云鬟"的小仙童,

竟然"笑我晚學仙,蹉跎凋朱顏".詩人剛剛平靜的心緒又

被打亂了.自己二十多歲辭親仗劍遠游,至今又是二十多

載,年華蹉跎,朱顏已謝.仕途理想既然不能實現,何不尋

求捷徑修仙 "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仙童已倏忽逝.

李白游泰山寫詩多少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李白登泰山的最著名詩句、李白游泰山寫詩多少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540.html

分享給朋友:

發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