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dāng)前位置:詩詞問答 > 故事 > 正文內(nèi)容

樊阜是哪個朝代的(樊的來源和歷史)

回首寒暄2022-12-04 03:45故事85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樊阜是哪個朝代的,以及樊的來源和歷史對應(yīng)的知識和見解,內(nèi)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紅樓夢中描寫殘荷的詩句

1. 關(guān)于描寫殘荷的詩句

2. 紅樓夢中關(guān)于殘荷的詩句

關(guān)于描寫殘荷的詩句 1.描寫殘荷的古詩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河南張應(yīng)之東齋

作者:梅堯臣 朝代:宋

昔我居此時,鑿池通竹圃。

池清少游魚,林淺無棲羽。

至今寒窗風(fēng),靜送枯荷雨。

雨歇吏人稀,知君獨吟苦。

2.描寫殘荷的句子有哪些

1.為什么不用心去品味“留得殘荷聽雨聲”“菊殘猶有傲霜枝”的優(yōu)美意境呢?在城市,有霓裳倩影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繁華熱鬧;在鄉(xiāng)村,有小橋流水麥浪滾滾蛙聲一片的淳樸寧靜。這就是樂觀,這就是幸福。

2.門前池中的殘荷梗時時忽然急促地動搖起來,接著便有紅鯉魚的跳躍劃破了死一樣平靜的水面。

3.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

4.寒塘鶴影思幽靜,大暑天里緒飄遠(yuǎn)。雨打殘荷滴點點,半卷古書憑花傘。書童捧來茶半盞,涼風(fēng)徐來悲畫扇。漂泊江湖意疏懶,每天偷得半日閑!大暑到,作歪詩贈友,祝清涼一夏!

5.秋風(fēng)秋雨絲絲綿綿,提防秋愁小心思念。雨打殘荷楓葉紛飛,欣賞秋韻點綴心扉。衰草枯楊猶帶霜痕,小心秋涼披件衣裳。青山綠水古廟黃昏,隨意秋游交交朋友。秋季養(yǎng)生,隨心所欲。祝你。

6.愛你春光明媚的人無論有多少,愛上你風(fēng)卷殘荷的,一人足矣。

7.湖光山色,讓我們對酒當(dāng)歌。雨打殘荷,讓我們畫船聽雨。驟雨初歇,讓我們細(xì)說從頭。蘇堤楊柳,讓我們信步而游。世界旅游日,走出家門,天天旅游!

8.梧桐兼細(xì)雨,殘荷聽雨,雨打芭蕉,夜雨漲秋池等等總能激起詩人的萬千愁緒,感慨系之矣。

9.圓明園,荷塘里的殘荷漸漸掛上冰碴兒,被鎖進(jìn)晶瑩剔透的世界里。

10.留得殘荷聽雨聲,這約略是寶塔壩在氤氳秋色中若隱若現(xiàn)、半夢半醒的那種寫意了。

11.本來豐腴的她,日漸憔悴,消瘦,以至才四十三歲年紀(jì)就變得如此蒼老,虛弱多病,像秋日池塘里的一枝殘荷……

12.人立天地間,讀書破萬卷。溜達(dá)小酒館,研究酒文化。藕榭有殘荷,聽雨話桑麻。俯仰天與地,縱橫八萬里。徜徉阡與陌,假裝很落魄。偶訪舊遺址,可以賦新詞。世界旅游日,旅游世界去!

13.春寒料峭立春早,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嫩寒鎖困因春冷,半部紅樓滌心境。機(jī)關(guān)算盡太聰明,留得殘荷聽雨聲。毫端蘊秀芳千古,口齒噙香吐祝福。新年伊始,立春快樂!

14.晴夜花著錦相對搖燭影,庭前瑟瑟樹影移一桃復(fù)一李,你燈下裁衣覆一生記憶,去時花滿枝垂地歸來雨滿襟,我一生無題心事難題,我落款名隱留殘荷聽雨。

15.寒露夜寒晝又暖,晨夕穿棉日穿單。閑釣江湖烹魚湯,驅(qū)寒逐冷有營養(yǎng)。聽雨殘荷撐畫傘,詩意秋韻可并兼。偶有余暇要鍛煉,身體健康心自寬。寒露時節(jié),不準(zhǔn)不快樂!

3.描述殘荷的詩詞

1,《普天樂·翠荷殘》元代:滕賓

原文:翠荷殘,蒼梧墜。千山應(yīng)瘦,萬木皆稀,蝸角名,蠅頭利。輸與淵明陶陶醉,盡黃菊圍繞東籬。良田數(shù)頃,黃牛二只,歸去來兮。

白話文釋義:翠荷凋殘,蒼梧葉落;山也憔悴消瘦,樹林稀疏枯殘,俗世的虛名小利皆是過眼云煙。在識時知機(jī),進(jìn)退行藏的認(rèn)識上,自己怎能與陶淵明相較。一想到歸隱后滿目黃菊繞東籬,自耕良田數(shù)頃、黃牛一只,就無比向往啊!

2,《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代:李商隱

原文: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白話文釋義: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飛向遠(yuǎn)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陰云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jié)也來遲了。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

3,《贈荷花》唐代:李商隱

原文: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白話文釋義: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說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里變?yōu)閴m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dāng)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4,《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五代:李璟

原文: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

白話文釋義: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fēng)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細(xì)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fēng)物緲遠(yuǎn)。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蕩在小樓中。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

5,《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宋代:陳與義

原文: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白話文釋義:劃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wěn)地行進(jìn)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后退去。我因為托病假才有機(jī)會來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后新秋的美麗景色。后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4.描寫殘荷的句子

一剪梅.殘荷

啼鳥重來繞畫梁.

紅雨微茫。

雁影成行

殘荷深處有凄涼。

昨夢思量,

清苦詩腸。

望盡秋衫惜舊香,

詩冷紗窗。

春怨奇章,

黃昏秋怨結(jié)中腸。

浮影殘妝,

臨水斜陽。

荷香依稀辨

殘影已滿塘

欲言復(fù)無言

諸相皆虛妄

秋塘風(fēng)頓靜,柳莠敗荷黃,枯葉殘梗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

5.描寫殘荷的詩詞

李商隱的這首是寫殘荷的名詩:《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元·薩都刺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嗚敗荷。

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浣溪沙》南唐.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河南張應(yīng)之東齋》 宋. 梅堯臣昔我居此時,鑿池通竹圃。池清少游魚,林淺無棲羽。

至今寒窗風(fēng),靜送枯荷雨。雨歇吏人稀,知君獨吟苦。

6.關(guān)于殘荷的詩句古詩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河南張應(yīng)之東齋

作者:梅堯臣 朝代:宋

昔我居此時,鑿池通竹圃。

池清少游魚,林淺無棲羽。

至今寒窗風(fēng),靜送枯荷雨。

雨歇吏人稀,知君獨吟苦。

7.描寫“殘荷”的詩詞有哪些

1.《蝶戀花_閨怨夜月樓》

元代:曾瑞

殘荷飐荒涼池畔,衰柳拂斜陽樓觀。

2.《集賢賓_宮詞悶登樓》

元代:曾瑞

悶登樓倚闌干看暮景,天闊水云平。浸池面樓臺倒影,書去箋雁字斜橫。衰柳拂月戶云窗,殘荷臨水閣涼亭。景凄涼助人愁越逞,下妝樓步月空庭。鳥驚環(huán)佩響,鶴吹鐸鈴鳴。

3.《折桂今》

元代:張可久

遠(yuǎn)水空奩,殘荷老翠,倦柳荒絲。

4.《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

宋代:趙師俠

剪剪西風(fēng)催碧樹。亂菊殘荷,節(jié)物驚秋暮。

5.《潘妃曲》

元代:商挺

敗柳殘荷金風(fēng)蕩,寒雁聲嘹亮。閑盼望,紅葉皆因昨夜霜。菊金黃,堪畫在幃屏上。

6.《踏莎行》

宋代:晁端禮

衰柳殘荷,長山遠(yuǎn)水。扁舟蕩漾煙波里。

《有令賦殘荷遂口占》

年代: 作者: 陳昂

萬木方零落,荷先葉自傷。

既圓應(yīng)有破,久翠漸多黃。

蓋或隨波蕩,莖猶惹露香。

蓐收無賴日,惱殺兩鴛鴦。

8.描寫秋天的荷花,或者是殘荷的詩句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竹塢無塵水檻清”,詩人起筆就以極為簡練的筆調(diào),勾畫了駝氏亭的環(huán)境:水清、竹秀、亭靜,這里一片的清幽雅潔。然而,也正是這幽靜清廖的,遠(yuǎn)離了塵囂的境地,牽引出詩人綿綿的相思。這種相思,了無痕跡地表現(xiàn)出清幽環(huán)境中詩人的孤寂;“相思迢遞隔重城”,而地域的距離又是這樣無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詩人眼下所宿的駝氏亭與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長安,遠(yuǎn)隔千山萬水,詩人只能借助于風(fēng)、于云,將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飄向遠(yuǎn)方長安,以求得寂寞中的慰藉,間隔中的契合了。

9.描寫殘荷的古詩詞

1、衰柳殘荷宋晁端禮 《踏莎行·衰柳殘荷》2、空見殘荷滿宋陳與義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3、風(fēng)外殘菊枯荷宋曹勛 《玉蹀躞/解蹀躞》4、亂菊殘荷宋趙師俠 《蝶戀花·剪剪西風(fēng)催碧樹》5、柳老荷殘宋李曾伯 《八聲甘州·悵浮生》6、燭殘淚滴銅荷宋無名氏 《西江月·風(fēng)雨朝來惡甚》7、池荷雨后香殘元蒲道源 《西江月 九日南城郊行》8、圜荷瀉殘露宋陸游 《六月一日曉賦》9、客思?xì)埡赏馑侮懹?《秋懹》10、閑對殘荷把一杯宋陸游 《玉壺亭》11、殘荷叢竹共催詩宋陸游 《枕上聞急雨》12、殘荷猶自蓋鴛鴦近代蘇曼殊 《海上 八》13、柳殘荷老客凄涼宋劉黻 《題江湖偉觀》14、殘荷猶出漲近代陳三立 《蔣莊樓居一首》15、殘荷猶結(jié)高秋綠宋陳丕 《南池》16、荷鍤行沖小雨殘宋馮時行 《謝韓秀才送松栽四首》17、殘荷數(shù)點冷擎秋宋黃庚 《秋吟》18、池有殘荷掩映秋宋孔武仲 《九日廿二日西館雨中作》19、荷已全凋菊未殘宋蒲壽宬 《早梅》20、掩映殘荷浦宋釋輝 《木芙蓉》21、枯荷余得折殘枝宋釋紹曇 《為友題水禽》22、殘漏鳴銅荷宋王炎 《苦脾泄在告因飲白酒一杯小愈魏倅有詩已而病》23、殘菊敗荷渾似我宋吳芾 《久欲乞歸未得一日蒙恩放歸不勝欣喜涂中得十》24、落殘數(shù)柄荷花蕊宋楊萬里 《荔枝堂晝憩》25、吸盡殘荷碧玉筒宋袁說友 《和同年張季良少卿饋家釀韻三首》26、枯荷殘蓼滿秋池明樊阜 《秋日懷東湖》27、秋雨殘荷水繞城明高啟 《送何明府之秦郵(何,淮東人。

已三為縣令)》28、山陽殘淚滿荷衣明黃輝 《西陵別袁小修用韻》29、閑數(shù)殘荷幾朵花明黃淑德 《秋晚》30、忽入殘荷瀉石盆明王守仁 《因雨和杜韻(赴龍場作)》31、篋里殘荷留野服明邢侗 《送濟(jì)南趙太常起家大京兆》。

紅樓夢中關(guān)于殘荷的詩句 1.關(guān)于殘荷的詩句古詩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唐.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元·薩都刺《過高郵射陽湖雜詠九首》

秋風(fēng)吹白波,秋雨嗚敗荷。平湖三十里,過客感秋多 .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河南張應(yīng)之東齋

作者:梅堯臣 朝代:宋

昔我居此時,鑿池通竹圃。

池清少游魚,林淺無棲羽。

至今寒窗風(fēng),靜送枯荷雨。

雨歇吏人稀,知君獨吟苦。

2.關(guān)于殘荷的詩詞有哪些

1.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代:陳與義

去年長恨拿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2. 《蝶戀花_閨怨夜月樓》

元代:曾瑞

殘荷飐荒涼池畔,衰柳拂斜陽樓觀。

3. 《集賢賓_宮詞悶登樓》

元代:曾瑞

悶登樓倚闌干看暮景,天闊水云平。浸池面樓臺倒影,書去箋雁字斜橫。衰柳拂月戶云窗,殘荷臨水閣涼亭。景凄涼助人愁越逞,下妝樓步月空庭。鳥驚環(huán)佩響,鶴吹鐸鈴鳴。

4. 《折桂今》

元代:張可久

遠(yuǎn)水空奩,殘荷老翠,倦柳荒絲。

5. 《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

宋代:趙師俠

剪剪西風(fēng)催碧樹。亂菊殘荷,節(jié)物驚秋暮。

6. 《潘妃曲》

元代:商挺

敗柳殘荷金風(fēng)蕩,寒雁聲嘹亮。閑盼望,紅葉皆因昨夜霜。菊金黃,堪畫在幃屏上。

7. 《踏莎行》

宋代:晁端禮

衰柳殘荷,長山遠(yuǎn)水。扁舟蕩漾煙波里。

8. 《贈劉景文 / 冬景》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3.關(guān)于殘荷的詩詞

1.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代:陳與義

去年長恨拿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

2. 《蝶戀花_閨怨夜月樓》

元代:曾瑞

殘荷飐荒涼池畔,衰柳拂斜陽樓觀。

3. 《集賢賓_宮詞悶登樓》

元代:曾瑞

悶登樓倚闌干看暮景,天闊水云平。浸池面樓臺倒影,書去箋雁字斜橫。衰柳拂月戶云窗,殘荷臨水閣涼亭。景凄涼助人愁越逞,下妝樓步月空庭。鳥驚環(huán)佩響,鶴吹鐸鈴鳴。

4. 《折桂今》

元代:張可久

遠(yuǎn)水空奩,殘荷老翠,倦柳荒絲。

5. 《蝶戀花(癸卯信豐賦芙蓉)》

宋代:趙師俠

剪剪西風(fēng)催碧樹。亂菊殘荷,節(jié)物驚秋暮。

6. 《潘妃曲》

元代:商挺

敗柳殘荷金風(fēng)蕩,寒雁聲嘹亮。閑盼望,紅葉皆因昨夜霜。菊金黃,堪畫在幃屏上。

7. 《踏莎行》

宋代:晁端禮

衰柳殘荷,長山遠(yuǎn)水。扁舟蕩漾煙波里。

8. 《贈劉景文 / 冬景》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4.《紅樓夢》中關(guān)于李商隱的詩關(guān)于荷花的詩句是

1、《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兗》。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在紅樓里面是“留得殘荷聽雨聲”。

2、荷花是我國的傳統(tǒng)名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泌人肺腑。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zhì)。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豐興的預(yù)兆,是佛教中神圣凈潔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古典文學(xué)巨著《紅樓夢》中,據(jù)說晴雯死后變成芙蓉仙子,賈寶玉在給晴雯的歿詞《芙蓉女兒誄》中道:“其為質(zhì),則金玉不足喻其貴;其為性,則冰雪不足喻其潔;其為神,則星日不足喻其精;其為貌,則花月不足喻其色。”

3、雖然后世的紅學(xué)專家們都認(rèn)為這不是過作者借詠晴雯之名而贊黛玉之潔,不過無論如何荷花總是與女兒般的冰清玉潔聯(lián)系在一起的。

4、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jìn)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nóng)尉等職。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5、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zhèn))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shù)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xué)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gòu)思新奇,風(fēng)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5.紅樓夢里詠荷的詩詞

《紅樓夢》里詠荷的詩詞:

一、香菱:

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xiāng)。

不聞永晝敲棋聲,燕泥點點污棋枰。古人惜別憐朋友,況我今當(dāng)手足情!

二、寶玉 紫菱洲傷懷

池塘一夜秋風(fēng)冷,吹散芰荷紅玉影。蓼花菱葉不勝愁,重露繁霜壓纖梗。

不聞永晝敲棋聲,燕泥點點污棋枰。古人惜別憐朋友,況我今當(dāng)手足情

《紅樓夢》

(清代曹雪芹著章回體小說)

《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chuàng)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此書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tǒng)。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fù)?jù)脂本匯校,后四十回?fù)?jù)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xù),程偉元、高鶚整理” 。

《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情小說作品 ,舉世公認(rèn)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說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興衰為背景,以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為脈絡(luò),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婚姻故事為主線,刻畫了以賈寶玉和金陵十二釵為中心的正邪兩賦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通過家族悲劇、女兒悲劇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jī)。

《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xiàn)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yīng)的社會統(tǒng)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xué)、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jìn)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zhì)的理想和主張。這些理想和主張正是當(dāng)時正在滋長的資本主義經(jīng)濟(jì)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紅樓夢》以“大旨談情,實錄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體情理,按跡循蹤,擺脫舊套,新鮮別致 ,取得了非凡的藝術(shù)成就。尤其“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筆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讀者強(qiáng)烈的好奇心和窺探欲,各種猜測附會之說愈出愈奇。

6.描述殘荷的詩詞

1,《普天樂·翠荷殘》元代:滕賓原文:翠荷殘,蒼梧墜。

千山應(yīng)瘦,萬木皆稀,蝸角名,蠅頭利。輸與淵明陶陶醉,盡黃菊圍繞東籬。

良田數(shù)頃,黃牛二只,歸去來兮。白話文釋義:翠荷凋殘,蒼梧葉落;山也憔悴消瘦,樹林稀疏枯殘,俗世的虛名小利皆是過眼云煙。

在識時知機(jī),進(jìn)退行藏的認(rèn)識上,自己怎能與陶淵明相較。一想到歸隱后滿目黃菊繞東籬,自耕良田數(shù)頃、黃牛一只,就無比向往啊!2,《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唐代:李商隱原文: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白話文釋義:竹叢里船塢深靜無塵,臨水的亭榭分外幽清。

相思之情啊飛向遠(yuǎn)方,可卻隔著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陰云連日不散,霜飛的時節(jié)也來遲了。

留得滿地枯殘的荷葉,好聽深夜蕭瑟的雨聲。3,《贈荷花》唐代:李商隱原文:世間花葉不相倫,花入金盆葉作塵。

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白話文釋義:世上人們對花和葉的說法不同,把花栽在美觀的金盆中,卻不管花葉讓它落在土里變?yōu)閴m土。只有荷花是紅花綠葉相配,荷葉有卷有舒,荷花有開有合,襯托得那樣完美自然。

荷花與荷葉長期互相交映,當(dāng)荷葉掉落,荷花凋謝之時,是多么令人惋惜啊。4,《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五代:李璟原文: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fēng)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xì)雨夢回雞塞遠(yuǎn),小樓吹徹玉笙寒。

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干。白話文釋義:荷花落盡,香氣消散,荷葉凋零,深秋的西風(fēng)拂動綠水,使人愁緒滿懷。

美好的人生年華不斷消逝。與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

細(xì)雨綿綿,夢境中塞外風(fēng)物緲遠(yuǎn)。醒來寒笙嗚咽之聲回蕩在小樓中。

她含淚倚欄,懷抱無窮幽怨。5,《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宋代:陳與義原文: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

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

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相送過青墩。白話文釋義:劃著小舟在荷塘上行駛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平穩(wěn)地行進(jìn)著,兩岸的荷花紛紛向后退去。

我因為托病假才有機(jī)會來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滿川雨后新秋的美麗景色。后悔去年乘船時候太晚,只見得滿塘殘敗的荷花。

今年我拿什么來報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關(guān)于春末夏至的詩句

1. 關(guān)于夏至的詩句

關(guān)于夏至的詩:

1、《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作者: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fēng)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2、《竹 枝 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3、《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yīng)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dāng)。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4、《夏至日作》

(唐)權(quán)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基本介紹: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dá)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在北京地區(qū),白晝時數(shù)可長達(dá)15小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2. 描寫夏至的詩句

《夏至》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

節(jié)物競隨鄉(xiāng)俗,老翁閑伴兒嬉。

《夏至日作》

年代: 唐 作者: 權(quán)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田間雜詠(六首)》

年代: 明 作者: 樊阜

新水漲荒陂,蕓蕓稻盈畝。

東家及西鄰,世世結(jié)親友。

夏至熟黃瓜,秋來釀白酒。

新婦笑嘻嘻,小兒扶壁走。

門口沙溪清,垂垂幾株柳。

醉臥夢羲皇,涼風(fēng)入虛牖。

近說明府清,征徭曾減否?

棗花落靡靡,一犬護(hù)柴關(guān)。

節(jié)序?qū)妹⒎N,何人得幽閑。

蛙鳴池水滿,細(xì)草生階間。

刈麥欲終畝,風(fēng)吹雨過山。

大兒早未飯,嘆息農(nóng)事艱。

豪貴本天命,悠悠不可攀。

3. 關(guān)于夏至的詩詞

竹 枝 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夏至日作

(唐)權(quán)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唐)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fēng)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絲系臂扶羸。

節(jié)物競隨鄉(xiāng)俗,老翁閑伴兒嬉。

夏至

(宋)范成大

石鼎聲中朝暮,紙窗影下寒溫。

逾年不與廟祭,敢云孝子慈孫。

4. 關(guān)于夏至的古詩詞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夏至避暑北池》 作者:韋應(yīng)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dāng)。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思?xì)w時初為校書郎。》唐 作者: 白居易

養(yǎng)無晨昏膳,隱無伏臘資。遂求及親祿,僶俛來京師。

薄俸未及親,別家已經(jīng)時。冬積溫席戀,春違采蘭期。

夏至一陰生,稍稍夕漏遲。塊然抱愁者,夜長獨先知。

悠悠鄉(xiāng)關(guān)路,夢去身不隨。坐惜時節(jié)變,蟬鳴槐花枝。 。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fēng)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 作者:楊萬里

之一:

西山已暗隔金鉦,猶照東山一抹明。

片子時間弄山色,乍黃乍紫忽全青。

之二: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夏至后初暑登連天觀》作者:楊萬里

登臺長早下臺遲,移遍胡床無處移。

不是清涼罷揮扇,自緣手倦歇些時。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和昌英叔夏至喜雨》作者:楊萬里

清酣暑雨不緣求,猶似梅黃麥欲秋。

去歲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禱汗交流。

此生未用慍三已,一飽便應(yīng)哦四休。

花外綠畦深沒鶴,來看莫惜下邳侯。

夏至?xí)r節(jié)的詩句鑒賞——《夏至后得雨》作者:蘇轍

天惟不窮人,旱甚雨輒至。麥乾春澤匝,禾槁夏雷墜。

一年失二雨,廩實真不繼。我窮本人窮,得飽天所畀。

奪祿十五年,有田潁川涘。躬耕力不足,分獲中自愧。

余功治室廬,棄積沾狗彘。久養(yǎng)無用身,未識彼天意。

5. 關(guān)于“夏至”的古詩

1、《夏至日衡陽郡齋書懷》

朝代:唐朝|作者:令狐楚

一來江城守,七見江月圓。齒發(fā)將六十,鄉(xiāng)關(guān)越三千。

褰帷罕游觀,閉合多沉眠。新節(jié)還復(fù)至,故交盡相捐。

何時羾閶闔,上訴高高天。

作者簡介: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殼士,自號白云 孺子。宜州華原(今陜西銅川市耀州區(qū))人,先世居敦煌(今屬甘肅)。唐代文學(xué)家、政治 家、詩人。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年)登進(jìn)士第。唐憲宗時,擢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后為皇甫镈推薦, 被任命為翰林學(xué)士。出為華州刺史,拜河陽節(jié)度使。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憲宗去世,為 山陵使,因親吏贓污事貶衡州刺史。唐敬宗繼位后,又重新提拔他為戶部尚書、東都留守、天 平軍節(jié)度使、吏部尚書,累升至檢校尚書右仆射,封彭陽郡公。后以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致仕。開 成二年(837年)病逝,年七十二。追贈司空,謚號“文”。累贈太尉。

令狐楚才思俊麗,尤善四六駢文。他常與劉禹錫、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詩“宏毅闊遠(yuǎn)”,尤長 于絕句。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編有《元和御覽詩》。

2、《夏至避暑北池》

朝代:唐朝|作者:韋應(yīng)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dāng)。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作者簡介:應(yīng)物(737~792),中國唐代詩人。漢族,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散文僅存一篇。因出任過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詩風(fēng)恬淡高遠(yuǎn),以善于寫景和描寫隱逸生活著稱。

3、《夏至雨霽與陳履常暮行溪上二首·夕涼恰恰好溪行》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夕涼恰恰好溪行,暮色催人底急生。

半路蛙聲迎步止,一熒松火隔籬明。

作者簡介: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zhèn)湴塘村)。南宋大詩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jìn)士。歷任國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公事,廣東提點刑獄,吏部員外郎等。反對以鐵錢行于江南諸郡,改知贛州,不赴,辭官歸家,閑居鄉(xiāng)里。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與陸游、范成大、尤袤并稱“南宋四大家”、“中興四大詩人”。他作詩20000多首,只有少數(shù)傳下來。

4、《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朝代:唐朝|作者: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fēng)尚管弦。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dǎo)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xué)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陽,葬于香山。

5、《和昌英叔夏至喜雨》

朝代:宋朝|作者:楊萬里

清酣暑雨不緣求,猶似梅黃麥欲秋。

去歲如今禾半死,吾曹遍禱汗交流。

此生未用慍三已,一飽便應(yīng)哦四休。

花外綠畦深沒鶴,來看莫惜下邳侯。

作者簡介:同上

6. 關(guān)于夏至的古詩

課后

長歌行 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jié)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fù)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野望 王績

東皋薄霧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早寒江上有懷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fēng)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云端。

鄉(xiāng)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jì)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黃鶴樓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魯山山行 梅堯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fù)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處,云外一聲雞。

浣溪沙 蘇軾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瀟瀟暮雨子規(guī)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

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

十一月四日風(fēng)雨大作 陸游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fēng)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7. 關(guān)于夏至的詩句

關(guān)于夏至的詩: 1、《和夢得夏至憶蘇州呈盧賓客》 作者:白居易 憶在蘇州日,常諳夏至筵。

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鵝鮮。 水國多臺榭,吳風(fēng)尚管弦。

每家皆有酒,無處不過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

此鄉(xiāng)俱老矣,東望共依然。 洛下麥秋月,江南梅雨天。

齊云樓上事,已上十三年。 2、《竹 枝 詞》 (唐)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3、《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yīng)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nóng)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dāng)。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4、《夏至日作》 (唐)權(quán)德輿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基本介紹: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

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90度(處在雙子座),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dá)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在北京地區(qū),白晝時數(shù)可長達(dá)15小時。

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

可不可以有哪位高人幫我把中國古代著名的詩、詞人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呢?最好能寫一寫朝代,謝謝!

詩人 楚辭 戰(zhàn)國 楚 屈原 宋玉 景差 ,

西漢 劉邦 卓文君 蘇伯玉妻,劉徹 李陵,蘇武,班婕妤 ,梁鴻

東漢 三曹 曹操 曹植 曹丕 ,建安七子 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 , 甄姬

三國 魏 阮籍 嵇康 曹髦

西晉 太康詩人 三張(華、協(xié)、載)、二陸(機(jī)、云)、兩潘(岳、尼)、一左思

東晉 劉琨 陶淵明 ,孫綽,許詢,郭璞,謝安,謝道韞,

五胡十六國 前秦 蘇蕙

南朝 謝靈運,謝惠連,顏延之,湯惠休,謝莊,鮑照,鮑令暉,徐孝嗣,謝眺,孔稚珪,范云,江淹,沈約,何遜,柳惲,吳均,蕭衍,蕭綱,蕭繹,徐悱,劉孝綽,劉令嫻,陶弘景,王籍,蕭綜,庾肩吾,王筠,徐陵,陰鏗,江總,朱超,陳叔寶

北朝 溫子升,邢劭,魏收,祖珽,王褒(先仕南朝,后入北朝),庾信(后入北朝),盧思道,顏之推(先仕南朝,后投北朝)。薛道衡(初仕北齊,后入隋),虞世基(初仕南陳,后入隋,貌似應(yīng)算南朝詩人= =)

隋朝:陳子良 江總 孔德紹 孔紹安 盧思道 呂讓 明余慶 孫萬壽 王申禮 王胄 薛道衡 楊素 尹式 楊廣

唐朝 唐代詩人不計其數(shù),但著名的詩人有以下幾位: 一、初唐:虞世南、上官儀、王績、王梵志、寒山、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沈佺期、宋之問、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張若虛、劉希夷、陳子昂 二、盛唐:張九齡、張說、賀知章、王灣、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祖詠、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劉灣、張渭、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結(jié)、顧況、戴叔倫、張籍、王建、元稹、李紳、 三、中唐:韋應(yīng)物、劉長卿、李益、李端、盧綸、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夏侯審、劉禹錫、柳宗元、韓愈、孟郊、賈島、姚合、李賀、 四、晚唐:杜牧、李商隱、溫庭筠、韋莊、李群玉、韓偓、司空圖、皮日休、聶夷中、杜荀鶴

五代 馮延巳,李璟,李煜,司空圖,羅隱,馮道,韓熙載,李建勛,許渾,李群玉,韓偓,鄭谷,胡曾,曹鄴,貫休,齊己,方干,雍陶,劉駕,曹唐,趙嘏,崔致遠(yuǎn),李遠(yuǎn),李涉,魏玉俠,沈彬,孫魴,廖凝,陳陶,陳貺,劉洞,江為,伍喬,左偃,李中,孟賓于,成彥雄,徐鉉,韓偓,黃滔,崔道融,徐寅,溫庭筠,韋莊,杜光庭,歐陽炯,詹敦仁,詹琲,劉乙,廬山,湖湘,荊渚,馮延魯,花蕊夫人,沈徽,紀(jì)唐夫,孟賓于,段成式,周繇,魚玄機(jī),薛濤,李冶,皇甫枚,和凝,薛昭蘊,張泌,毛文錫,牛希濟(jì),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鄭谷,左偃,李從榮,尚顏,可朋,王仁裕,徐夤,孫光憲,李繤,李存勖,李從榮,羅隱,杜荀鶴,王貞白,徐仲雅,沈彬,陳摶,王建,孟昶,陶谷,徐鍇,徐鉉,鄭文寶,王禹偁,王元之

北宋 晁補(bǔ)之 晁沖之 晁元禮 道潛 方惟深 韓縝 賀鑄 胡楚 黃裳 寇準(zhǔn) 柳永 李之儀 林逋 呂本中 呂蒙正 毛滂 米芾 歐陽修 王安石 蘇軾 潘閬 秦觀 錢惟演 琴操 蘇舜欽 沈與求 蘇轍 文同 萬俟詠 汪藻 王觀 魏野 無名尼 王禹偁 謝克家 晏幾道 趙令畤 楊樸妻 楊億 葉夢得 曾公亮 曾鞏 張耒 張舜民 張先 章楶 趙佶 鄭文寶 周邦彥 朱敦儒 朱服 宋徽宗趙佶

契丹 耶律倍 耶律隆緒 耶律洪基 蕭觀音 蕭瑟瑟 寺公大師 蕭總管

西夏 張元

南宋 【南宋】所有詩人

C

蔡伸  蔡幼學(xué)  陳德武  陳克  陳人杰  陳郁 

F

范成大  范鎮(zhèn) 

G

高翥  葛立方 

H

胡銓  韓元吉  洪邁  黃公度  黃簡 

J

姜夔  蔣捷 

K

康與之 

L

林升  樂婉  李呂  劉辰翁  劉過  劉子翚  盧祖皋  陸游妾 

N

南宋無名  聶勝瓊 

S

僧志南  石孝友  史達(dá)祖  蜀妓  孫道絢 

T

唐琬 

W

文天祥  汪元量  王沂孫  王之道  吳淑姬  吳文英 

X

辛棄疾  徐磯  謝翱 

Y

葉紹翁  嚴(yán)仁  嚴(yán)蕊  嚴(yán)羽  姚寬  游次公  袁去華 

Z

鄭會  朱淑真  曾覿  張孝祥  張炎  張元干  張嵫  章良能 

趙彥端  鄭域  周密  周紫芝  朱翌 

金朝 蔡松年(90)段克己(70)段成己(65)吳激(15)蔡珪(5)劉汲(4)張斛(3)朱自牧(3)馬定國(3)鄧千江(2)王渥(2)金章宗(1)完顏仲實(1)折元禮(1)

元 “元詩四大家”是指虞集、楊載、范梈、揭傒斯四人 高啟為“元朝最偉大的詩人” 元朝蒙古族大詩人薩都拉 王冕是我國元朝末年一位著名的詩人和畫家 還有戴表元 袁士元 周密 張雨 劉因 薩都剌

明 明朝詩人大全(1690位只列出前1000位)

高啟(848)劉基(599)唐寅(416)李東陽(336)楊基(334)袁凱(318)彭年(251)張羽(237)程嘉燧(226)王稚登(221)徐渭(188)戴良(181)楊慎(176)止庵法師(174)沈周(166)皇甫汸(166)吳寬(158)謝榛(157)朱有燉(148)王叔承(143)祝允明(138)湯顯祖(135)徐禎卿(124)蔡羽(121)張以寧(120)陳憲章(119)薛蕙(118)吳兆(115)高叔嗣(111)全室宗泐(109)王履(108)林鴻(107)顧璘(104)邵寶(102)徐賁(99)蒲庵禪師(97)于慎行(97)何景明(96)唐時升(95)汪廣洋(91)王跂(90)貝瓊(89)王問(89)袁中道(88)袁宏道(87)孫蕡(84)文徵明(84)吳鼎芳(83)曹學(xué)佺(82)郭登(78)劉炳(78)劉崧(77)王廷陳(77)王世貞(75)范汭(75)顧清(75)桑悅(75)張時徹(73)朱權(quán)(73)夢觀法師(72)張元凱(72)王祎(71)宋濂(70)葛一龍(68)史鑒(68)宋登春(67)王醇(67)居節(jié)(65)劉溥(65)陳鶴(64)多炡(64)屠隆(64)張宇初(64)黃佐(63)石珝(63)鄭善夫(63)儲巏(62)唐順之(61)王恭(61)九皋聲公(61)王微(60)李夢陽(60)尹耕(60)陳沂(59)吳夢旸(59)雪山法師(58)方孝孺(56)皇甫涍(56)施漸(56)陶安(56)蔣山卿(53)錢宰(53)姚道衍(53)黃姬水(52)蔡汝楠(51)楚石梵琦(51)李禎(51)孫一元(51)張掞(50)陳汝言(50)朱曰藩(50)陳第(49)景翩翩(48)王守仁(48)魯鐸(48)吳孺子(47)徐勃(47)李濂(46)胡儼(46)馬治(46)王寵(46)程敏政(45)胡翰(45)李蓘(45)陶望齡(45)王紱(45)雪浪法師(45)唵囕香公(43)俞允文(43)李流芳(42)憨山(42)瞿佑(41)張簡(41)憨山大師(41)岳岱(41)張?zhí)?41)藍(lán)智(40)黎民表(40)沈一貫(40)石沆(40)郭奎(39)婁堅(39)徐繗(39)邊貢(38)馮琦(38)甘瑾(38)黃克晦(38)柳應(yīng)芳(38)王鏊(38)明無名氏(37)何良俊(37)韓邦靖(36)黃輝(36)金鑾(36)梁有譽(36)陸釴(36)蓀谷(36)程本立(35)雪江秀公(35)吳國倫(34)傅汝舟(34)藍(lán)仁(34)沈愚(34)童佩(34)張淮(34)趙貞吉(34)李攀龍(33)陳繼(33)李先芳(33)陸容(33)葉子奇(33)朱元璋(32)王慎中(32)道原法師(32)豐坊(32)浦源(32)童冀(32)王弼(32)楊士奇(32)劉績(31)楊循吉(31)張含(31)趙滂(31)朱讓栩(31)朱瞻基(31)胡安(30)羅玘(30)王廷相(30)魏觀(30)許繼(30)曾棨(30)阮自華(29)王璲(29)樊阜(28)金幼孜(28)盧柟(28)盛鳴世(28)宋訥(28)王英(28)周玄(28)鐘惺(27)程誥(27)廖孔說(27)許邦才(27)莊昶(27)宗臣(27)張紅橋(26)陳束(26)陳言(26)顧德輝(26)錢謙貞(26)王伯稠(26)張和(26)朱應(yīng)登(26)高棅(25)黃省曾(25)金大輿(25)李延興(25)呂時臣(25)湯珍(25)完璞琦公(25)王一鳴(25)王直(25)虞堪(25)張維(24)皇甫濂(24)林章(24)薛瑄(24)殷奎(24)程可中(23)鄧渼(23)王越(23)周藩宗正(23)于謙(22)孫承宗(22)歸有光(22)何允泓(22)盛時泰(22)碩篽(22)王韋(22)邢侗(22)趙南星(22)林俊(21)南洲法師(21)秋潭舷公(21)王懋明(21)楊子器(21)虞淳熙(21)詹同(21)鄭琰(21)解縉(20)蘭江濋公(20)劉昌(20)阮漢聞(20)沈野(20)王九思(20)殷邁(20)張正蒙(20)鄭胤驥(20)方太古(19)胡宗仁(19)金大車(19)筠隱遂(19)羅頎(19)湯胤勣(19)許妹氏(19)楊宛(19)尹伸(19)張璨(19)朱靜庵(19)呼文如(18)徐有貞(18)豐越人(18)陸之裘(18)馬之駿(18)舒頔(18)蘇伯衡(18)唐之淳(18)張鳳翔(18)張治(18)戚繼光(17)陳鴻(17)陳繼儒(17)等慈潤公(17)董少玉(17)紀(jì)青(17)李存(17)劉泰(17)陸粲(17)孫作(17)屠瑤瑟(17)王逢年(17)王野(17)王彝(17)方氏(16)鄭夢周(16)古春蘭公(16)顧甗(16)管訥(16)揭軌(16)梁氏(16)林敏(16)盧沄(16)馬汝驥(16)梅鼎祚(16)沈德符(16)沈天孫(16)王佐(16)魏時敏(16)嚴(yán)嵩(16)易恒(16)于鑒之(16)袁宗(16)張邦奇(16)鄭作(16)黃云(15)蔡文范(15)歸子慕(15)華察(15)黃哲(15)劉鳳(15)劉仁本(15)劉三吾(15)陸弼(15)明沈定王(15)錢希言(15)王洪(15)王謳(15)王彥泓(15)雪溪映(15)張祥鳶(15)王景(14)黃中(14)道敷(14)馮夢禎(14)馮惟訥(14)顧夢圭(14)林弼(14)羅倫(14)米云卿(14)歐大任(14)商家梅(14)沈氏(14)蘇平(14)王鴻儒(14)王嗣經(jīng)(14)王行(14)熊卓(14)姚旅(14)袁袠(14)張獻(xiàn)翼(14)朱純(14)唐肅(13)張紳(13)郭武(13)韓上桂(13)李楨(13)木知府(13)聶大年(13)丘吉(13)王鳳嫻(13)王澤(13)周鼎(13)王世懋(12)陳顥(12)陳薦夫(12)龔詡(12)孤松秀上(12)顧彧(12)胡纘宗(12)練子寧(12)劉璉(12)劉英(12)魯山泰公(12)秦鎬(12)沈煉(12)史遷(12)童軒(12)王寅(12)吳稼竳(12)香嚴(yán)和尚(12)謝鐸(12)謝少南(12)楊榮(12)于嘉(12)湛懷法師(12)張佳胤(12)張宣(12)周翼(12)紫柏大師(12)陳子龍(11)夏完淳(11)杜瓊(11)法智(11)葛高行文(11)顧辰(11)郭昭(11)何白(11)黃肅(11)江以達(dá)(11)蔣主孝(11)空室禪師(11)黎擴(kuò)(11)劉榮嗣(11)陸師道(11)馬氏(11)茅大方(11)倪岳(11)潘氏(11)申時行(11)施敬(11)蘇澹(11)文震亨(11)吳志淳(11)西吾衡上(11)朽庵林公(11)許谷(11)楊承鯤(11)趙瑗妾(11)周用(11)朱長春(11)朱升(11)袁崇煥(10)顧祿(10)薄少君(10)常倫(10)徹鑒堂(10)程節(jié)(10)戴冠(10)馮惟健(10)顧聞(10)顧協(xié)(10)胡梅(10)機(jī)先(10)康海(10)雷思霈(10)劉繪(10)梅守箕(10)潘之恒(10)沈宛君(10)史謹(jǐn)(10)王衡(10)王清(10)王惟儉(10)王誼(10)危素(10)文林(10)吳會(10)吳維岳(10)吳子孝(10)先竹深府(10)徐于(10)許筠(10)許宗魯(10)俞安期(10)張楷(10)趙今燕(10)周暉(10)周詩(10)朱成泳(10)朱高煦(10)劉玉(9)陳鳳(9)陳鳴鶴(9)陳完(9)高遜志(9)戈鎬(9)顧祖辰(9)何孟春(9)胡奎(9)黃氏(9)雷鯉(9)李維楨(9)劉黃裳(9)陸深(9)茅元儀(9)謀堚(9)喬世寧(9)秦約(9)沈泰鴻(9)沈應(yīng)(9)盛彧(9)史忠(9)孫炎(9)田藝蘅(9)屠應(yīng)埈(9)項蘭貞(9)曉庵法師(9)謝五娘(9)羽素蘭(9)張弼(9)張九一(9)鄭希良(9)鄭元(9)周玉如(9)朱高熾(9)朱陽仲(9)鄒亮(9)李奎(8)陳邦瞻(8)陳伯康(8)陳敬宗(8)程玄輔(8)傳慧(8)冬溪澤公(8)董應(yīng)舉(8)顧大典(8)顧源(8)歸昌世(8)皇甫沖(8)康從理(8)孔天胤(8)李兆先(8)劉仔肩(8)陸德蘊(8)潘一桂(8)丘劉(8)饒介(8)阮大鋮(8)桃花仕女(8)田汝鳷(8)童承敘(8)汪本(8)王留(8)王毓德(8)王志堅(8)文太青妻(8)烏斯道(8)吳世忠(8)謝肇淛(8)徐熥(8)楊巍(8)殷云霄(8)愚庵智及(8)張名由(8)章士雅(8)趙宧光妻(8)周忱(8)朱無瑕(8)朱應(yīng)辰(8)朱右(8)鄒迪光(8)李日華(7)陳蒙(7)敖英(7)陳勛(7)董養(yǎng)河(7)方登(7)海舟慈禪(7)何璧(7)洪貫(7)黃玄(7)焦竑(7)李懋(7)李言恭(7)李元昭(7)梁潛(7)林春澤(7)劉璟(7)盧熊(7)逯昶(7)呂敏(7)馬如玉(7)馬湘蘭(7)馬愈(7)茅坤(7)茅維(7)明肅靖王(7)偶桓(7)錢逵(7)錢王孫妻(7)錢遜(7)秋江湛公(7)任瀚(7)施峻(7)釋良琦(7)宋玨(7)孫宜(7)汰如法師(7)滕毅(7)王建極(7)王人鑒(7)王紳(7)王懌(7)魏允中(7)文翔鳳(7)吳哲(7)徐階(7)徐庸(7)楊文卿(7)尹嘉賓(7)玉芝和尚(7)岳正(7)張孟兼(7)趙迪(7)鄭如英(7)周是修(7)邾經(jīng)(7)鄒智(7)劉師邵(6)包節(jié)(6)鮑恂(6)陳鐸(6)陳公綸(6)陳緝(6)陳價夫(6)方孔炤妻(6)費宏(6)傅汝楫(6)顧觀(6)郭第(6)胡汝嘉(6)胡侍(6)華淑(6)金宗直(6)靳學(xué)顏(6)瞿榮智(6)李瑋(6)劉玨(6)盧昭(6)陸俸(6)陸懋龍(6)呂誠(6)馬洪(6)馬氏女(6)孟洋(6)夢蘇道人(6)潘牧(6)器封(6)錢明相(6)丘云霄(6)申屠衡(6)沈貞(6)石林瑛公(6)石頭如愚(6)孫七政(6)涂穎(6)王維楨(6)文質(zhì)(6)吳斌(6)吳學(xué)禮(6)夏言(6)夏寅(6)蕭翀(6)謝晉(6)邢參(6)徐威(6)徐潁(6)許伯旅(6)晏鐸(6)葉之芳(6)余善(6)張淵(6)張著(6)鄭旦(6)鄭文康(6)周天球(6)周永年(6)周玉簫(6)朱厚照(6)宗乘(6)張煌言(5)王磐(5)文嘉(5)張金(5)貝翱(5)卞榮(5)冰蘗禪師(5)蔡宗堯(5)曹子念(5)陳則(5)程漢(5)董谷(5)范景文(5)范言(5)高得旸(5)公鼐(5)貢悅(5)顧大武(5)顧大猷(5)顧晉(5)何喬新(5)何御(5)胡直(5)金凈(5)瞿汝稷(5)懶庵禪師(5)李敏(5)李鳴鶴(5)李三才(5)李士允(5)李勖(5)梁辰魚(5)廖希顏(5)林大輅(5)林公慶(5)林環(huán)(5)林娙(5)林應(yīng)亮(5)劉丞直(5)劉效祖(5)劉秩(5)龍瑄(5)陸采(5)馬中錫(5)明周藩王(5)南元善(5)倪钅巨(5)浦瑾(5)沙宛在(5)申光漢(5)沈夢麟(5)沈宣(5)蘇大(5)蘇濂(5)蘇祐(5)蘇正(5)孫華(5)孫繼芳(5)唐元(5)田汝成(5)汪應(yīng)軫(5)王濟(jì)(5)王汝章(5)王士騏(5)王畛(5)魏學(xué)禮(5)吳擴(kuò)(5)謝肅(5)徐淮(5)徐獻(xiàn)忠(5)雪廬新公(5)姚汝循(5)葉杞(5)葉紈紈(5)一雨法師(5)張可大(5)張倩倩(5)張如蘭(5)張詩(5)張渥(5)張綖(5)張之象(5)趙鶴(5)鄭嘉(5)鄭明選(5)周蘭秀(5)周湞(5)朱存理(5)竹庵禪師(5)竹浪旭(5)竺隱道公(5)祝顥(5)張靈(4)馮惟敏(4)董其昌(4)汪道昆(4)安磐(4)冰如源(4)巢松法師(4)陳安(4)陳衎(4)陳寬(4)陳芹(4)陳汝修(4)陳紹先(4)陳玄胤(4)陳循(4)程伯陽(4)崔嫣然(4)大用(4)戴銑(4)董紀(jì)(4)斗娘(4)杜庠(4)樊鵬(4)方豪(4)方弘靜(4)費元祿(4)高岱(4)龔用卿(4)顧敬(4)顧亮(4)顧云鴻(4)郭文(4)賀甫(4)侯一元(4)黃德水(4)黃淑德(4)蔣忠(4)李崇仁(4)李同芳(4)李應(yīng)禎(4)林世璧(4)劉芳節(jié)(4)劉侃(4)劉苑華(4)盧大雅(4)盧儒(4)陸治(4)駱文盛(4)馬文玉(4)冒愈昌(4)梅蕃祚(4)明沈憲王(4)明沈宣王(4)莫叔明(4)牛諒(4)錢干(4)沈華鬘(4)沈璜(4)沈倩君(4)沈右(4)沈媛(4)施侃(4)帥機(jī)(4)宋璲(4)蘇志皋(4)譚元春(4)唐泰(4)唐仲實(4)田娟娟(4)萬表(4)萬世尊(4)汪淮(4)王逢元(4)王格(4)王同軌(4)王延陵(4)王養(yǎng)端(4)王肄(4)王應(yīng)辰(4)文彭(4)吳肜(4)西白禪師(4)席應(yīng)珍(4)夏掞(4)蕭鎡(4)小萍庵文(4)徐良彥(4)徐學(xué)謨(4)徐章(4)徐中行(4)許篈(4)許相卿(4)楊翮(4)楊一清(4)姚粦(4)姚咨(4)葉砥(4)圓復(fù)(4)袁宗道(4)占城使臣(4)張璧(4)張鳳翼(4)張率(4)張民表(4)張慎言(4)張治道(4)趙崡(4)趙宜生(4)鄭定(4)鄭居貞(4)鄭崐(4)鄭淵(4)仲春龍(4)周楷(4)周南老(4)周啟(4)朱邦憲(4)朱椿(4)朱芾(4)朱夢炎(4)祝祺(4)鄒奕(4)張家玉(3)文征明(3)任道(3)周之翰(3)蔡可賢(3)蔡庸(3)陳潛夫(3)成氏(3)程國儒(3)程烈(3)鄧韨(3)丁岳(3)都穆(3)端淑卿(3)段功(3)復(fù)初恢公(3)顧達(dá)(3)顧斗英(3)顧元臣(3)顧元慶(3)郭本(3)郭完(3)恒岳淳(3)胡粹中(3)胡廣(3)胡悌(3)華嚴(yán)法師(3)懷悅(3)皇甫子循(3)黃玠(3)黃居中(3)吉雅謨下(3)姜玄(3)金氏(3)康彥登(3)蘭廷瑞(3)李承箕(3)李大純(3)李時行(3)李至清(3)李贄(3)練高(3)林光宇(3)劉麟(3)劉天民(3)樓璉(3)陸承憲(3)陸完(3)呂高(3)呂皞(3)毛氏(3)明秦康王(3)莫璠(3)莫如忠(3)莫是龍(3)謀騕(3)倪謙(3)聶鏞(3)潘德元(3)樸隱禪師(3)齊之鸞(3)琦元璞(3)錢百川(3)錢岳(3)錢子義(3)喬宇(3)欽叔陽(3)屈氏(3)臞鶴法師(3)全思誠(3)任原(3)日本無名(3)邵思文(3)沈澄(3)沈春澤(3)沈明遠(yuǎn)(3)沈仕(3)沈憲英(3)沈鉉(3)宋元禧(3)孫友篪(3)唐敏(3)陶琛(3)田頊(3)通凡(3)同庵簡公(3)屠本畯(3)汪衢(3)汪文盛(3)王達(dá)(3)王立中(3)王象春(3)王翊(3)王云鳳(3)王貞慶(3)危進(jìn)(3)魏之璜(3)聞谷禪師(3)鄔佐卿(3)吳文泰(3)吳儼(3)吳植(3)夏煜(3)夏云英(3)蕭執(zhí)(3)蕭宗(3)謝徽(3)熊鼎(3)熊夢祥(3)熊直(3)徐桂(3)徐居正(3)許隚(3)薛素素(3)雪梅和尚(3)楊溥(3)楊守陳(3)楊訓(xùn)文(3)姚綸(3)姚氏(3)葉權(quán)(3)葉向高(3)應(yīng)宗祥(3)俞汝舟妻(3)袁表(3)袁舉(3)袁昭旸(3)月潭德公(3)岳榆(3)云峰住公(3)臧懋循(3)曾魯(3)曾烜(3)張本(3)張紞(3)

清 清代共有237名詩人 (1頁/2頁)

向阮賢袁枚顧炎武黃燮清董恂朱蠡龔自珍康熙連廬王良谷曹雪芹何紹基洪秀全趙翼齊召南顧貞觀納蘭容若查慎行林則徐納蘭性德吳偉業(yè)譚嗣同姚鼐紀(jì)昀宋湘敦誠陳恭尹陳淑蘭陳維崧陳文述董以寧杜于皇馮班歸莊郭敏洪亮吉黃景仁黃宗羲計東蔣士銓金農(nóng)金人瑞金圣嘆峻德康有為厲鶚梁啟超林佩環(huán)劉若蕙劉絮窗毛奇齡彭駿孫蒲松齡錢載清無名氏邱圓屈大均屈復(fù)塞爾赫沈德潛施閏章釋宗渭舒位宋琬孫枝蔚王夫之王士禎吳嘉紀(jì)吳蘭修吳兆騫席佩蘭項鴻祚徐蘭嚴(yán)復(fù)葉燮尤侗袁樹張芬張惠言趙執(zhí)信鄭燮朱彝尊左輔阮元王文治錢謙益王又曾黃任吳震吳保初王允皙蔣智由文廷式張問陶郭麟繆彤錢曾嚴(yán)遂成龔鼎孳倪瑞璿胡天游汪琬蔣超陸次云劉光第范當(dāng)世釋敬安沈曾植陳衍乾隆許虬吳雯林文陳曾壽倉央嘉措陳沆1方文石達(dá)開黃遵憲王蘊章麥孟華黃增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錢長澤洪升江湜孔尚任彭孫遹孫原湘談遷雍正徐燦方維儀紀(jì)映淮錢鳳綸畢著章有湘錢敬淑吳琪吳綃侯懷風(fēng)吳氏倪仁吉方琬范姝熊湄紫靜儀林古度項圣謨朱之瑜閻爾梅張翙金武祥李秉禮莊棫蔣春霖陳澧周濟(jì)董士錫吳錫麒侯文曜葉小鸞杜濬余懷顧夢游邢昉紀(jì)映鐘萬壽祺閻修齡靳應(yīng)升張養(yǎng)重丁澎賈鳧西笪重光干建邦毛德琦曹龍樹舒天香曾燠張維屏魏源彭玉麟李鴻章陳寶箴張之洞王鳳池易順鼎梁鼎芬姚燮鄭珍 錢曾嚴(yán)遂成龔鼎孳倪瑞璿胡天游汪琬蔣超陸次云劉光第范當(dāng)世釋敬安沈曾植陳衍乾隆許虬吳雯林文陳曾壽倉央嘉措陳沆1方文石達(dá)開黃遵憲王蘊章麥孟華黃增黃遵憲梁啟超康有為錢長澤洪升江湜孔尚任彭孫遹孫原湘談遷雍正徐燦方維儀紀(jì)映淮錢鳳綸畢著章有湘錢敬淑吳琪吳綃侯懷風(fēng)吳氏倪仁吉方琬范姝熊湄紫靜儀林古度項圣謨朱之瑜閻爾梅張翙金武祥李秉禮莊棫蔣春霖陳澧周濟(jì)董士錫吳錫麒侯文曜葉小鸞杜濬余懷顧夢游邢昉紀(jì)映鐘萬壽祺閻修齡靳應(yīng)升張養(yǎng)重丁澎賈鳧西笪重光干建邦毛德琦曹龍樹舒天香曾燠張維屏魏源彭玉麟李鴻章陳寶箴張之洞王鳳池易順鼎梁鼎芬姚燮鄭珍湯復(fù)釋弘仁孫洤余鴻董法海崔國因釋音可吳雯清汪樹琪黃起溟胡與高汪士鋐石濤程之鵕程岫吳麐李盤李沂陸廷掄黃云宗元豫冷士嵋蔣易沈士柱許楚劉城錢秉鐙李漁冒襄錢光繡宗誼董曉山陸宇燝余楍李鄴嗣萬斯備朱士稚魏耕曾國藩陳長生通州詩丐王扌炎蕭正模何光緒 

詞人 詞于唐代出現(xiàn)

唐代 李白 溫庭筠,韋應(yīng)物、戴叔倫、張志和、王建、白居易、劉禹錫 韓翃 柳氏

五代 皇甫嵩、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jì)、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

北宋 王禹偁 蘇軾 蘇易簡 寇 準(zhǔn) 錢惟演 范仲淹 張 先 晏 殊 李清照 辛棄疾 柳 永 岳 飛 司馬光 歐陽修 陸 游 王安石 王安國 韓 縝 宋 祁 黃庭堅 晁端禮 趙令 晁補(bǔ)之 晁沖之 朱 服 毛 滂 陳 克 時 彥 李之儀 周邦彥 賀 鑄 晏幾道 王 觀 李 冠 林 逋 秦 觀 米 芾 朱敦儒 趙 佶 張舜民 魏夫人 王 詵 黃 裳 葉夢得 宋 江

契丹 耶律倍,天祚之妃蕭瑟瑟

南宋 蔣興祖女 洪 皓 蔡 伸 呂渭老 楊無咎 李彌遜 汪 藻 曹 組 樂 婉 范成大 蔡幼學(xué) 周紫芝 楊萬里 嚴(yán) 蕊 呂本中 陳與義 胡 銓 陳 亮 張孝祥 石孝友 王 炎 朱淑真 蜀 妓 張元干 李 邴 章良能 劉 過 戴復(fù)古 康與之 紹興太學(xué)生 嚴(yán) 仁 俞國寶 張  盧祖皋 魏了翁 周文璞 岳 珂 史達(dá)祖 黃 機(jī) 劉克莊 吳文英 嚴(yán) 羽 李好古 淮上女 蕭泰來 文天祥 李 綱 陳 郁 文及翁 劉辰翁 周 密 王沂孫 張 炎 姜 夔 蔣 捷

金 趙秉文 鄧千江 元好問 完顏亮 完顏鑄 蔡松年(90)段克己(70)段成己(65)吳激(15)蔡珪(5)劉汲(4)張斛(3)朱自牧(3)馬定國(3)鄧千江(2)王渥(2)金章宗(1)完顏仲實(1)折元禮(1)

明代詞人 謝應(yīng)芳 張以寧 舒頔 邵亨貞 劉基 貝瓊 李東陽 楊慎 柳如是、謝小湄、王修微 葉紈紈、葉小鸞、柳如是、謝小湄、王修、黃娥、王朗、王鳳嫻

清 納蘭性德 王夫之、屈大均、龔鼎孳、宋琬、彭孫遹、尤侗、余懷、徐釚、曹貞吉 宋征輿 陳維崧、朱彝尊 顧貞觀 李良年、李符、沈岸登、龔翔麟 厲鶚 張惠言,周之琦,譚獻(xiàn),項廷紀(jì),蔣春霖,龔自珍 張惠言 曹雪芹 端木埰

張琦、董士錫 周之琦 譚獻(xiàn)、莊棫、王鵬運、朱孝臧 鄭文焯 況周頤

描寫夏至的古詩

描寫夏至的詩句古詩如下:

1、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楊萬里的《夏夜追涼》

2、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并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越鳥巢干后,歸飛體更輕。——李商隱的《晚晴》

3、湖山勝處放翁家,槐柳陰中野徑斜。水滿有時觀下鷺,草深無處不鳴蛙。籜龍已過頭番筍,木筆猶開第一花。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陸游《幽居初夏》

4、僧舍清涼竹樹新,初經(jīng)一雨洗諸塵。微風(fēng)忽起吹蓮葉,青玉盤中瀉水銀。——施肩吾《夏雨后題青荷蘭若》

關(guān)于樊阜是哪個朝代的和樊的來源和歷史的介紹到此就結(jié)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guān)注本站。

版權(quán)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fù)責(zé),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guān)內(nèi)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

本文鏈接:http://m.pinswag.com/ask/7622.html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