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寄李十二白(贈李十二白)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為什么寄李十二白,以及贈李十二白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杜甫為什么要寫下《贈李白》這一首詩?
李白與杜甫的詩歌交誼
唐朝開元末年至天寶年間,李白家居東魯。東魯其地,確指兗州。在唐朝,兗州曾改稱為魯郡(天寶元年改兗州為魯都,乾元元年復為兗州)。因為李白移家于此,杜甫的父親杜閑也正在這里做官,故李白與杜甫的多次相聚,地點主要在兗州。對于研究這兩位偉大詩人的初聚,需首先弄清他們各在何時初游兗州?這是個至今尚存疑議的話題。
李白舉家遷徙于兗州之前兩年,約在開元二十二年(或前一年)夏天,曾經有一次兗州之行,是在一入長安辭京之后,泛黃河東至汴州,游燕趙,復南行,初到東魯,在兗州滯留數月。對此,在明清以迄當代諸家之《李白年譜》中,均失記,幸有此間李白在兗州寫的作品,可資研究:即《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嘲魯儒》、《寄遠其十》、《初月》、《贈瑕丘王少府》等。
《五月東魯行》一詩可見此行乃為李白獨自一人初到魯地,時白尚年輕,未曾及仕,為“舉鞭訪前途”,而“學劍來山東”,這里只言為“學劍”而來,無移家跡象。詩人好學求進之年,來此逗留,復將要返還安陸并準備再次入京,即“西歸去直道”云云。清王琦《李太白年譜》謂此詩“是初游魯地之作”。道出其時尚未移家。
《嘲魯儒》中的魯儒,與前詩中汶上翁為同一人,因為前詩對于此翁之嘲諷意尤未盡,復以《嘲魯儒》再作斥責,是前詩的延伸。詩中展現青年詩人之言行豪爽,毫無顧忌地嘲譏這一魯地儒生。
《寄遠》十二首為李白在三十歲前后作于長安、洛陽等地的寄內詩,是許氏夫人在世時的作品。《其十》一首,乃為游至兗州時作。詩人離別安陸已久,思念家人,便在魯縞上寫詩寄內。安旗先生指出《寄遠其十》“作于魯地”(見《李白全集編年注釋》《寄遠其十》題解)。郁賢皓主編《李白大辭典》也指出這是一首寫在魯地的作品。
《初月》一詩為詩人在兗州泗水畔望月抒懷之作,因聞堯祠亭上管弦樂舞,憶起前不久在燕趙邊地所見戍邊征戰,而發“樂哉弦管客,愁殺征戰兒”之感慨。作于開元二十一年秋初游河北之后。
《贈瑕丘王少府》,也是一首初游兗州之作。少府亦即縣尉。李白與王少府初交即以詩相贈,蓋因即將離魯而無緣相再會。詩言“我隱屠釣下”,可知李白其時如姜尚未遇,名聲不顯。“爾當玉石分”句,似有如汶上翁者說過有損于他的話,要求予以辨污。詩中對并不重視李白的王少府美言恭維,知詩人還較年輕。詹钅英 指出此詩作于“尚未得勢”時;安旗指出寫在尚“微賤之時”——亦即初游東魯時。李白既有移家于兗州的打算,不得不委曲于這一地方長官之下,或為聽人勸告,而作此詩相贈。據以上數詩,可略見李白移家東魯之前兩年的初游行蹤(余另撰有《李白初游東魯作品考略》)。
李白從五月到秋天,居于兗州,與任城六父及諸從弟相聚,并結識了杜閑、王少府、劉長史等地方長官和竹溪六逸中的孔巢父、張叔明等,也許與杜甫同住在杜閑的官邸,方逗留時間略長。這是對李杜初遇時間最早的估計。此行,確定了兩年后的移家東魯并作了相應準備。這是一入長安后的長途跋涉,其路線是:安陸啟程—洛陽—長安—洛陽—梁宋—燕趙—兗州。復經梁宋,旋返安陸。從開元十八年三十歲時辭家到返歸,歷時四年。
杜甫青年時代,初到兗州省親的具體時間有三說。清人錢謙益、仇兆鰲等認為在開元二十五年,聞一多、郭沫若、蕭滌非等認為在開元二十四年。今人王伯奇撰《杜甫初游兗州時間考辨》、《李白初識杜甫時地新考》(二文并編入《李白杜甫在兗州》),認為“開元二十年春正有貢舉下第,始至兗州省父,是時杜甫的父親杜閑正在兗州司馬任上”?!伴_元二十二年,李杜初識在兗州,是無可置疑的歷史事實”。論證“杜甫因父寓家兗州,……開元二十年春,比李白早兩年有半即至兗州”。這一論點發中以有詳加論證,是有意義的。李白詩《東魯門泛舟二首》,作于移家兗州之翌年桃花夾岸的早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有“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與李白在初春時節月下泗水泛舟時地相合,透露出李杜同游的跡象。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謂“白家本在魯郡。公《送白二十韻》曰‘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知白游梁園之次年春,已至兗州”(《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兩人在兗州相聚,當早于此時。數年中同往來于此地,因得相識相聚。只是尚難得查到可靠的證據。
天寶三載,李白沼許還山,出長安行至梁宋(舊說洛陽),與杜甫相遇,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中有“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期志,兼全寵辱身?!薄顿浝畎住分杏小袄詈罱痖|彥,脫身事幽討”。味詩意,其時已深為相知。通常以為此時李杜初聚,恐未確。杜甫作于這次相聚之前的《飲中八仙歌》中,生動逼真的塑造李白形象。早于此時就結下的深厚友情,還見于杜甫的多首詩中。
杜甫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中寫道“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魯郡送別杜甫的詩中有句,“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在兗州兩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步石門、登堯祠、訪范十、游甑山……攜手同行,踏遍魯城大地,當也曾同上兗州城樓。杜甫《登兗州城樓》詩中,“浮去連海岱,平野入青徐”句頗近李白,與李白詩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與“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本涫较袼?,視野更開闊。不由因此猜想,太白幫少陵改詩或起自此時歟!
天寶四載秋,兩人相聚,對坐已久,茫然興起,策馬登程,同到魯城北訪范十。此行,李白作《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作《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陷居》。李杜訪范,遂成千古佳話。參閱二詩,白詩有“雁度秋色遠”,杜詩有“落景聞寒杵”,同在秋天,于訪范,白詩有“忽憶范野人,閑園養幽姿。滿族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杜詩有“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途中,白詩寫“城壕失往路”,杜詩有“屯云對古城”。白詩“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杜詩“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對辭官。李白表明“不惜翠云裘”,杜甫以“不愿論簪笏”接應。李白乘興“自詠《猛虎詞》”,杜甫則“向來吟《桔頌》……”白詩有“風流自簸蕩”,杜詩有“悠悠滄海情”。此諸多相近之處,可見是同一次郊游時的作品。似乎杜甫有意仿效李白。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中。指出“(二詩)辭意亦相仿佛,當是同時所作”。又以天寶元年,兗州改稱魯郡,詩題中有“魯城”二字,知為天寶四載李杜同在兗州時作。
“以茲謝朝列,長嘯歸故園。”李白被放之后,由待詔翰林轉為平民。脫掉翠云錦裘,換作“角巾微服”;由當初滿腔熱情入京,到失意傷心而歸。壯志難酬,懷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心靈痛遭創傷,李白視為“失道”,以“馬首迷茺陂”喻之。以“遂為蒼耳欺”,喻朝中小人如張土自 之流,如蒼耳而已,當年初居兗州“行歌泗水春”,對前途懷美好憧憬。辭別兒童,奉詔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意欲去“游說萬乘”,孰知事與愿違?!熬蹼m愛峨眉好,無奈宮中妒殺人。”經歷由受寵到遭讒被疏的歷程,當時過境遷,今昔殊異,積憤填膺,心神難寧之時,唯此清幽的田園,得“近作十日歡?!鞭r家小院中的溫馨,撫違法偉大心魂。這段時間,兩人相處日久,情誼益深,話題放縱,以致兼帶戲謔,即所謂“謔浪偏相宜”(李白訪范詩句)。這是一段“脫身事幽討”(杜甫句)之后任情恣性的閑適生活。
訪范之時,還另有唱和詩,即李白《戲贈杜甫》;杜詩《贈李白》(秋來相顧),兩首真情畢現的詩,卻長久不被研究家們理解。
《戲贈杜甫》一詩,因未編入唐人選本曾遭到洪邁、陳僅等人的誤解,以為是“好事者所撰”,“定是偽作”。郭沫若、安旗、郁賢皓等先生力作辨誤。細審此詩,絕非偽作,且是唱和之作,作于訪范之后走出范十的村莊行經甑山(飯顆山)時。兩首七絕正引伸出一段李杜交誼的掌故。兗州的甑山,即李杜相逢作詩的飯顆山。對此,樊英民先生與余都曾據《滋陽縣鄉土志》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多方考證,撰述為文。
弄清作詩的時間,便不難解讀這首詩。兩人從范氏莊返歸魯城,談話仍兼戲謔,李白口占一詩:
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有感于此詩,杜甫以《贈李白》作答: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訪范詩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開頭。將南朝詩人陰鏗比擬李白。李白便譏杜甫以“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因此,杜甫放言謂李白飄泊無定、愧對葛洪、空度時光、“飛揚跋扈”,似嫌過分之語,也正是兩人交情篤厚的見證。其間夜同眠,日同行,長時相聚,親如兄弟,這兩首兼帶戲謔的詩的產生,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
以“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寫李白,以“作詩苦”寫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極真切。此二絕,真情畢現之外,可窺得人物個性、形象、語言。確是重要的作品。唐人未選入集,大概因詩句率意之故。
李白杜甫在“日靜無云”的秋天郊游,是“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的收獲季節?!扒飦硐囝櫋?,人世浮沉。四十多歲的李白,漸入人生之秋?!拔矣X秋興逸,誰云秋興悲”?詩人心上的秋是璀燦的。從入京到還山是他生活和創作道路上前后期的分野,歷經波折,作用于他的精神和作品。在《李白集》中,五分之四以上且多重大題材之作完成于后期。
杜甫從青年時代初游齊魯,到天寶初年最后離魯西行,他的《壯游》詩中有“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一語,“快意”者,因慢游、因省親,尤在于與李白相聚。
在王瑤著《李白》和安旗著《李白傳》兩部書中,皆指出杜甫詩《贈李白》寫在訪范之時,那末,李白的唱和之作《戲贈杜甫》的寫作時地便無疑議。
安旗《李白傳》中寫道:
臨別時,范十請他們賦詩留念,李白寫了一首《尋魯城北范居士》,杜甫寫了一首《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杜甫和李白也要分手了,李白在堯祠石門給杜甫錢行。
他們共同感到都像飄風中的飛蓬……功業不成,丹砂未就,痛飲狂歌,視富貴如浮云把王候當糞土,只圖快意一時而己。于是杜甫口占《贈李白》(秋來相顧)一詩。
兩人此別,不知何日再能相聚?且對著這石門秋光,再飲幾杯魯酒。李白信口吟成《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一詩。
魯城北訪范十與石門餞別的時間相接,同在天寶四載秋天。如果說“醉別復幾日”意指在范十家中暢飲。那末,“登臨遍池臺”句,當也含漫步飯顆山(甑山),唱和吟詩的情景。
后人注意到杜甫贈李白詩多至十五首,還有與李白有關的詩,合起來近二十首。以為李白為杜甫寫的詩則甚少,(《李白大辭典》指出僅有《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戲贈杜甫》三首),似乎杜甫更重情誼。這倒有些冤枉了李白,竊以為李白贈杜詩,有的未被識出,如《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弧蓬萬里征。
浮去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握別友人,詩人置身空曠的郊野。摯友乍分,依依難舍。生活動蕩,前路茫茫,望長空,浮去落日也帶有眷戀之情——到底與誰握別,令詩人如此惆悵!
前人論及此詩,多偏重賞讀,少見有人研究考證,因為詩中僅寫送客,寫惜別,對于寫作時間、地點,幾成難解之謎?!独钤娺x注》謂“此詩但云送友人,不知為誰?而北郭、東城,不知為何地?”《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謂:“此詩創作時間、地址無考?!钡苍娪形恼卵约白髟姷攸c,有南陽、宣城、金陵諸說,限于猜測,難得準確。近年始系此詩作于兗州,李白有家在此,方有送客活動,現存李白兗州送客詩近二十首,《送友人》是不容忽視的一首。送客地點多在城東堯祠一帶,此地是水陸通衢,交通要沖,又多酒肆,便于宴飲餞別,加之景色宜人,易發詩興?!端陀讶恕芬鄬懺趫蜢羟般羲叺氖T路上。北望二十公里處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橫北郭”。泗水從曲阜向西流來,入兗州境即轉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謂“白水繞東城?!崩畎讝|魯作品,寫過這片原野上的浮云,寫過這里西下的落日。魯郡堯祠送別竇明府詩中“山光水色青于藍,”與此詩首聯意近。詩中班馬,即《秋日魯郡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詩中“送行駐金羈,歇鞍憩古木”的那匹馬。送竇明府詩中“朝策犁眉(WO),舉鞭力不堪”,寫策馬從魯門東沙丘旁中至相距三里的堯祠,這是從李白家中到堯祠的往返之路。在相近的時間里,仍然是這匹馬,送友人出走后,與孤獨的詩人為伴。
李白東魯送客詩,皆言被送行人,《送友人》別具一格。拙作《再談李白寓家東魯》(《中國李白研究》)95、96年集)中論及此詩作于兗州后,指出或為另一道送客詩的續作。因太白詩“十喪其九”,正篇何詩?一時不敢探究。
一旦著意于李白詩《戲贈杜甫》的寫作地點,復誦此詩,詩中“孤蓬萬里征”的“蓬”字,頗具沖擊力,便與魯郡東石門送杜甫詩中“飛蓬各自遠 ”句,與杜甫《贈李白》首句“秋來相顧尚飄蓬”相聯系,將蓬的意象,引伸思考,這首詩顯然與杜甫有關。
李白由入京到還山,歷經重大挫折,心情悒憤,感慨萬千,上下求索,前路迷茫。故杜詩謂“秋來相顧尚飄蓬”。不久,杜甫離魯遠行,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別,李白送杜詩有“飛蓬各自遠”句,《送友人》中又有“弧蓬萬里征”,“蓬”字的復出,可見重要。在兩人頻繁相處,形影相隨,心事重重之時,“飄蓬”二字。極具分量。
蕭滌非《杜甫詩注》注《贈李白》詩中“相顧”二字“見得彼此一樣,時二人都流浪山東,故以飄蓬為比。”安旗先生深知李杜,大著《李白傳》中寫及石門餞別,有“他們共同感到都像飄風中的飛蓬,不知何處是安身立命之所?”陳貽欣先生注意到這個“蓬”字,所著《杜甫評傳》第十四章以“轉蓬”二字作題。從這“蓬”字所透露出來的信息,提供了推斷《送友人》的寫作時地和所送友人的依據。
這首詩,有交誼情深的背景,這“蓬”字,用于其時,意蘊深邃。細味《送友人》一詩,通篇情感,皆緣于送別杜甫?!按巳栁鹧裕市娜甾D蓬?!保ā段逶聳|魯行答汶上翁》)。李白初到兗州,就曾作如此表白,為實現思想,甘心于如同飄轉的蓬草,浪跡四方。
《送友人》與《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為同時作,是篇續作,正篇詩題上己有“送杜二甫”,續作便徑寫“送友人”三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皆以此詩似為別友人之作。前有送詩,繼寫別詩,二者關聯,詩意延伸。
細審兩人的往來詩,足見相處時久,相知良深。李杜相聚,決不限于天寶三載遇于梁宋到翌年秋在石門分別這一年多時光,更早于此時的聚會卻向為研究家們忽落。
據新說,李白與杜甫初聚,最遲在開元二十四年,時李白初居兗州,杜甫省親居住其父杜閑的官舍,兩人都有同期作于兗州的作品。研究這些作品系年,因知同在東魯。自“行歌泗水春”,相伴漫步在魯門東泗水畔。以后,聚會漸頻,友情遞增。李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和《戲贈杜甫》;杜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和《贈李白》是兩人兗州相聚的后期作品,李白在送杜詩中與出異出其他堯祠送客詩的新切情懷?!遏斂|石門送杜二甫》寫舉杯握別,《送友人》寫杜甫剛剛離去,《沙丘城下寄杜甫》寫思念。三首詩中感情脈絡相合,可視為組詩。以“李白一斗詩百篇?!薄鞍滓苍姛o敵,飄然思不群”。“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等句,可見杜甫之推崇欽敬李白。白詩“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句,可見思念杜甫之切。《送友人》詩中情愫,系因與摯友分別,從詩人遙望長空揮手惜別的神態,可以推想所送友人的形象?!奥淙展嗜饲椤保@“故人”是誰?是一起月下泛舟之伴,是共同狩獵孟渚之友,是同游齊州的故交,是攜手同行漫步甑山的弟兄,即幾天前共飲于范氏家中的杜甫。“登臨遍池臺”一個“遍”字,寫出相聚頻繁。于今落日時分,分別在石門路上,不由舉手勞勞,兩情依依,一再賦詩。杜甫《夢李白二首》其一有“故有入我夢”句,當是石門宴請景再現夢中。如此一再互稱故人,其意頗耐尋味。
《送友人》一詩,為杜甫所重,作《夢李白二首》,其二以“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開頭,顯系化“浮云游子意”而成。杜甫思念李白,也懷念東魯,懷念北郭的青山、東城的白水。
題材相近的同時之作,參照閱讀,往往能得深層發現,例如將李白《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與《夢游天姥吟留別》互參,可見情緒升華和語言形象提煉。李詩《戲贈杜甫》與杜詩《贈本白》互參,可為唱和詩,可見情誼,并推知寫作時地。今試將《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和《送友人》連在一起解讀。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背景]:時在天寶四載秋,杜甫將離兗州,有意與李白多番接觸。兩人同去魯城北范居士家中造坊,到塵囂之外的北方農村,呼吸清新的空氣,主人熱情相待,酣飲暢敘,醉眠共被,戲謔贈詩。幾天以后,杜甫西行,兩人在古門握別。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方過幾日,曾經一同漫步堯祠、甑山,踏遍東魯池臺。今日分手,期冀來日再會于石門路上。望泗水秋波,想起竹溪六逸共隱徂徠的日子。眼前,水上蓬草轉動,人也在飄泊中。在行將踏上遙遠的旅程之際,再次舉杯暢飲,寄深情于酒中。
[送友人]:稍頃,杜甫已經遠去,詩人靜立原地。張望幾天前同游的村莊,村子前是漫步、作詩的山嶺。更遠外,青山如障,橫列在魯城北郭。時光如流,相聚難得,只有環繞東城的泗水,漫流不息。此別,如飛蓬飄泊萬里。天空中浮云、落日,也依依留連,好像理解離人的心境。再次舉手相招,遙祝一路順風。善解人意的班馬,蕭蕭長鳴。
最為熟悉的兩首李白東魯作品,不意其意密切關聯,是頗有情趣的。
姑略談《雪讒詩贈友人》一詩。這是一首存在爭議的四言詩。詩中所斥責的婦人是誰?向有二說:其一,認為斥楊妃淫亂誤國。洪邁《容齋隨筆》、劉克莊《后村詩話》、趙翼《甌北詩話》、詹钅英《李白詩文系年》、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等皆持此說?;蛘J為斥夫人劉氏,郭沫若倡此說,謂“劉氏與李白離異后,曾向李白友人處播弄事非,故雪讒自辯”(《李白與杜甫》)。當以前說為是,則約作于去朝還山后的天寶四載。前人據“五十知非”句系年,恐非?!拔迨恰毕党鲎浴痘茨献印贰澳晡迨氖拍攴恰本?,而非太白作詩之年。
安旗謂“(作雪讒詩)時白或遭禍,因向友人抒其覺沉憂”(《李白全集編年注釋》)。
杜甫最崇敬李白,也深為了解和關心李白,對其入京、還山,知情最多,在洛陽相遇時便備述其事。杜甫謂白“脫身事幽討”,“兼全寵辱身”。這類話題尤其在訪范十時談論最多,杜甫聽膩了,便以“不愿論簪笏”作阻,或以屈原遭放逐相勸慰,有“向來吟《桔頌》”句可證。“屈原憔悴滯江潭”。此時李白的心情,確也正像流放中沉吟于澤畔的屈原。因“失往路”而“遂為蒼耳欺”,于今“不惜翠云襲”,毅然辭京還家,“遠為千載期”,“風流自簸蕩”。放遠目光,振奮精神,萌發“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之思,此與雪讒詩中之“立言補過,庶存不朽”旨意承接。此詩以“嗟余沉迷,猖狂已久”開頭,與杜甫詩中“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相接。兼及“五十知非,古人常有”句,可見他樂于傾聽規勸。
《雪讒詩贈友人》作為縱談遭讒經歷之時,當贈給最為關心和熟知內情的人。因此便有了這首以雪讒為內容的贈詩。
在朝遭讒被疏以致罹禍,以雪讒詩表述“心切理真”。此時,“誰察余之貞堅”?唯有“離婁自明”,“善聽”(均此詩中句)以昭太白忠誠的杜甫。
《雪讒詩贈友人》可與《懼讒》一詩相參閱。讒言可畏,向誰雪讒?是向最關心他的人。詩贈予誰?顯系杜甫。旨在抒憤,故詩題不著友人姓氏。初讀此詩,略述淺見,聊備一說。
《秋日魯堯祠亭上宴別杜補闕范侍御》,此詩題郭沫若釋為“宴別杜甫兼示范侍御”,侍御其人,即辭京還鄉隱居魯城北的范十。并指出”兼示”二字,抄本適缺,注以“闕”字。后將“甫”作“補”,后竄入正文。范氏不是宴別對象,故曰“兼示”。最早謂此詩為送別杜甫的是唐人段成式,他見到有個本子上“杜補闕”作“杜考功”,便指出這是杜甫。據詩意,至今尚難于認定此說之準確與否?卻不妨將詩中情景,視為送杜:
我覺秋興逸,誰云秋興悲?山將落日去,水與晴空宜。
魯酒白玉壺,送行駐金羈。歇鞍憩古木,解帶掛橫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飆吹。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
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
送客地點同在堯祠、石門,時間亦是秋季,同為日落時分?!跋嗍Ц魅f里”,行程也與杜甫西去咸陽契合。這句詩與《送友人》中“孤蓬萬里征”,與《魯郡東石門送杜甫》中“飛蓬各自遠,”三者相合,足見關聯。杜甫曾向范十說過出行之日,事先有約,故趕來參與宴別。此詩如確為送杜,那末,三詩作于同時。郭沫若的發現,可資深入研究。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李白懷杜詩最為著名的一首,是很重要的一首。通常系為天寶五載作于東魯兗州: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李白居東魯沙丘家中,夕陽西下時,思念起遠行之后的杜甫,心潮如汶水浩蕩,便以詩寄情。據詩題中“沙丘城下”,詩中,“高臥沙丘城”,可確知李白東魯家居之地。另外在《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雅子伯禽》詩中中“我家寄在沙丘旁”,并參以“我家寄東魯”(《寄東魯二稚子》),“二子魯門東”(《送揚燕之東魯》)句,其居家地點,所言甚明。唯前人不知此沙丘在兗州,而迷茫千載。安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書中《沙丘城下寄杜甫》題解“沙丘指兗州(魯郡)治城瑕丘?!秲贾莞尽贰城鹪跂|門外二里’,杜甫時在長安”。正當研究學者著意李白東魯寓家地之時,1993年兗州出土《北齊河清三年造像》刻石,上有“歲次實沉于沙丘東城之內”句,確證兗州沙丘的存在。沙丘之謎,始得冰釋。以往認為李白家在任城,實誤。任城有“李白嘗醉于此”沈光《李白酒樓記》的酒樓,只是他曾多次借居的賀蘭氏的酒樓。以沙丘城代指兗州縣城,亦見于初唐駱賓王的文章,這是唐代人所熟知的代稱。
詩中以古樹、秋聲喻詩人孤寂,以魯酒齊歌寫思念之苦。又見石門秋波,將思念之情寄予南征的汶水,寫來情深意切。
李白關于杜甫的詩有《戲贈杜甫》、《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之《送友人》和另外兩人同游時所作的幾首,這位年長十一年的兄長,所作也甚可觀。尤難得詩中寄以深情。
杜甫離魯城到長安,“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悲辛不堪,愈加思念李白,悔于沒有更多時光同在一起。嚴冬時,“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弊鳌抖沼袘牙畎住贰T凇洞喝沼袘牙畎住分校浴鞍滓苍姛o敵”評價李白,期望再見,“重與細論文”??壮哺钢x病歸江東,杜甫請他到禹穴尋李白,轉致問候。因入永王李lin幕中,李白蒙冤,杜甫尤其關心,寫詩深表不平。思念之切,以致“三夜頻夢君”。作于李白暮年時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被視為詩體小傳。
李白“濟蒼生,安社稷”?!笆瑰緟^大定,??h清一”之志,與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生愿望契合。其創作影響杜甫,其少任俠、重義氣、樂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杜甫。對人生、對詩歌藝術,兩人的心靈上多有相通之處。詩中兩曜相互尊敬,友誼誠摯,對詩的繆戀,將兩顆偉大的心連在一起。
李白“一生低著謝宣城”(王士禎《論詩絕句》)錘情于謝。杜甫則尤其癡情于李白,且愈到晚歲,愈加深切。
李白杜甫聚會地點有梁宋、單父、兗州、濟南等地,其初遇和最后分別卻在兗州,在兗州相聚時間最久。李白贈杜詩,均作于兗州,關于李杜交誼,兗州是最為重要的地方。
杜甫青年時代游齊趙,至東魯,寫出名篇《登兗州城樓》,詩中“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钡莱隽舜诵兄康?,從此開闊了視野。到最后離魯之前,有感于“山東李白”之稱,自謂“余亦東蒙客”,與李白之稱東魯兗州沙丘為“家”、為“鄉”、為“故園”、“故巢”有所區別。從這些詞語,可見詩仙、詩圣與這方水土的深厚情緣。
李杜交誼歷來為文學史家稱道。聞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盛贊兩曜相聚:
我們該當品三通畫角,發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筆來蘸飽了金墨,大書而特書。因為我們四千年的歷史里,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紀念的。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象,譬如說,青天里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那么,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詩中的兩曜,劈面走來了,我們看去,不比那天空的異端一樣的神奇,一樣有重大意義嗎?
假如關于這件事,我們能發現到一些詳實的材料,那該是文學史里多么浪漫的一段掌故?。ㄐ烊~翎)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唐詩鑒賞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杜甫
昔年有狂客,
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
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
汨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
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
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
青云滿后塵。
乞歸優詔許,
遇我宿心親。
未負幽棲志,
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
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
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
道屈善無鄰。
處士禰衡俊,
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
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
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
獨泣向麒麟。
蘇武元還漢,
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
梁獄上書辰。
已用當時法,
誰將此議陳?
老吟秋月下,
病起暮江濱。
莫怪恩波隔,
乘槎與問津。
杜甫詩鑒賞
杜甫于寶應元年(762)七月自成都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市),正值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作亂。于是轉赴梓州(今四川三臺縣)。此時才獲悉李白正在當涂養病,于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此詩旨在為李白晚年不幸的遭遇辯護申冤,并為他不平凡的一生寫照。王嗣奭說:“此詩分明為李白作傳,其生平履歷備矣?!北R世氵隺認為這是“天壤間維持公道,保護元氣文字?!保ā抖旁娫斪ⅰ罚┰姼璞旧硪彩且黄绑@風雨”,“泣鬼神”的傳世杰作。李白同輩排行第十二,所以稱“李十二白”。
此詩分三大段,一個結尾。第一段從“昔年有狂客”到“青云滿后塵”,追述李白于開元十八年(730)和天寶元年(742)兩入長安的經歷,對李白的前半生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時,對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進行了熱情的贊頌。前六句記敘李白初游長安事。唐人孟棨《本事詩·高逸》記載:李白初至長安,賀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其為文。白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睍羞€記載,賀知章讀李白的《烏棲曲》后說:
“此詩可以泣鬼神矣!”賀知章號“四明狂客”。詩人根據這些史實,贊揚李白妙筆生花,連風雨也為之感到驚嘆,連鬼神也為之感動哭泣。李白經賀知章的宣揚,于是名震京師。汨沒:埋沒。三十年來默默無聞,此后就名滿天下了。此詩一開頭就顯得筆鋒突兀,氣勢不凡。非“狂客之譽”,無以彰“謫仙”之名。
而“謫仙”這一美譽出自久負盛名的大詩人賀知章之口,更增加了它的.份量。李白初出茅廬,一鳴驚人,恰如演員登臺亮相,光采照人,贏得滿堂喝彩。
后六句敘寫李白二游長安事。“文彩”二句是說李白因擅長詩賦被玄宗召入京,供奉翰林;他那些無與倫比的詩篇必將流傳千古。以下四句記敘的是李白供奉翰林期間的事。“龍舟”句見唐人范傳正《李公新墓碑》:玄宗“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于翰苑中,仍命高將軍扶以登舟?!薄矮F錦”句見李白《溫泉侍從歸逢故人》:“激賞搖天筆,承恩賜御衣?!辈虊翦觥抖旁娮ⅰ芬独畎淄鈧鳌吩疲骸鞍鬃鳂氛沦n錦袍?!崩畎壮1徽偃雽m中為皇帝草擬文告和樂章,因為身受寵待,一些文士慕名追隨左右。這時李白意得志滿,盛極一時,詩人亦不惜濃墨重彩,加以渲染。詩人通過對李白兩入長安的描寫,用極為洗煉的筆觸就勾勒出一個風流倜儻、飄逸豪放的詩人形象。
第二段從“乞歸優詔許”到“諸生原憲貧”,追敘李白于天寶三年(744)春被賜金放還后,南北漫游、潦倒落魄的情景,并回憶自己在與李白相識交往中建立起來的親如兄弟的深厚感情。“乞歸”句,這既是對李白的回護,也是對玄宗的隱諱。李白離京,實際上是遭到張垍,高力士等人的啡謗而被玄宗放逐的。李白離開長安后于這年夏天來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與杜甫一見如故,情同手足。“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是說李白既沒有辜負隱幽之志,又能在受寵被重用和遭讒被逐的不同境遇中善自保全自己。這仍是那種回護心情的繼續?!皠≌剳z野逸,嗜酒見天真”指兩人相遇后,李白很能理解自己的“野逸”,即放達不羈,自己也很欣賞李白的“天真”即胸懷坦蕩?!白砦琛本渲咐畎椎牧核沃?;“行歌”句指李白回到寓家之處山東兗州。這兩句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一次跳躍,李白從此開始南北漫游。
接著四句,筆鋒一轉,專寫李白懷才不遇。雖才華橫溢,但宏圖未展;仕途受挫,雖道德高尚卻無人理解。
雖如東漢文士禰衡一樣才智卓群,但卻難逃象孔子弟子原憲那樣窮愁潦倒的命運。
這一段,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多層對比的手法。首先,李白奉詔入京與賜金放還,通過“寵”與“辱”的對比,說明“乞歸”出于被迫,暗諷“優詔許”的虛偽性。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禰衡之俊卻難免原·1676·《唐詩鑒賞大典》
憲之貧,詩人通過這一對比控訴了人間的不平。第三,“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歡樂氣氛,但緊接著寫李白的遭遇坎坷、窮愁潦倒,這又形成鮮明對比,原來那不過是苦中作樂。
第三段從“稻粱求未足”到“薏苡謗何頻”,著重記述李白長流夜郎前后的經歷,篇幅寄慨最深,為全篇重點。安史之亂起,李白求仕不得,報國無門,于至德元年(756)秋隱居廬山。正值永王李璘奉玄宗詔節度江陵,率軍東下,路過尋陽。李白心懷“掃胡塵”、“救河南”的愿望入了永王幕,卻不自覺地卷入了肅宗和永王爭權奪位的矛盾漩渦之中。次年一月,永王敗死。李白入獄,繼而長流夜郎(今貴州正安縣)。“稻粱”二句,是說李白受聘不過是為生活所迫,有人說他得了永王的重賂,純屬啡謗。詩人極力將李白入永王幕的政治色彩沖淡,力圖在為李白開脫。
李白于至德二年(757)冬開始流放,還沒到夜郎,于乾元二年(759)三月在渝州遇赦,還憩江夏。
因取道岳陽,南赴蒼梧避禍。蒼梧指湖南零陵、九疑山一帶,其地與五嶺接壤。“五嶺”二句,因格律關系,將時序倒置。前一句指避禍蒼梧,后一句指長流夜郎?!叭!?,山名,在今甘肅敦煌縣南,乃帝舜竄三苗之處。
“幾年遭鵩鳥”。西漢賈誼謫居長沙,屋中飛來鵩鳥(即鵩鳥),自認為交了惡運,憂郁而死。李白當時作《放后遇恩不沾》:“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何時入宣室,更問賈生才?”自比賈生,詩人因此亦以賈生比之。李白臥病當涂以手稿付李陽冰時,作《古風·其一》壓卷,詩中說:“我志在刪述,垂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弊员瓤鬃?,自傷道窮。“獨泣向麒麟”,用的就是這句詩意。
以上六句敘寫李白晚年悲慘的遭遇和凄楚的心境。
以下六句則是發議論,抒感慨,極力為李白鳴不平。
借蘇武終于歸漢和夏黃公不事暴秦的故事,說明李白不會真心附逆。借穆生辭別楚王劉戊的故事,說明李白能夠自重,永王也并未任用他。梁“獄”句,是說李白曾象鄒陽那樣上書為自己辯護。“已用”二句,是說如果當時因事理難明,李白服了流刑,那么,如今又有誰能夠將這些道理去向朝廷陳述呢?一個反問句,把無人仗義執言的感慨表達得深沉幽怒。
而這一段,因為涉及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和微妙的皇室矛盾,須委婉含蓄,故在十二句中有七句用典。
本來,詩不貴用事,以防晦澀板滯。但“若能自出己意,借事以相發明,變態錯出,則用事雖多,亦何所妨!”(《詩人玉屑》)“薏苡”句,是借題發揮?!皫啄辍倍?,是以事比人?!疤K武”二句,是以人喻事(“元還漢”是正寫,“不事秦”是反說)?!俺邸本洌员耸掠鞔耸?;“梁獄”句,借前人譬今人。這一連串的用典,準確貼切。所以后人評曰:“詩家使事難,若子美,所謂不為事使者也?!保ā恫鞂挿蛟娫挕罚?/p>
最后四句是結束語。詩人稱贊李白在垂老之年,仍吟詠不輟,祝愿他早日“病起”,為人間多作好詩。
勸李白不要抱怨沒有得到皇帝的恩澤,表示自己要設法向朝廷探明究竟。這是在無可奈何中的安慰之詞,讓老朋友在困境中感到一點人間的溫暖。
本詩對仗工穩,辭藻富麗,用典精當。在杜甫的一百二十多首五言排律中,此詩無論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均不失為上乘之作。
李白為什么稱李十二白?
李白又叫山東李十二: 排行十二,因此人稱時李十二。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十二為何意?
又叫山東李十二:
李白搭叔伯兄弟佧咔排行十二,故人稱時李十二。杜甫有詩《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以排行相稱,是唐人的習慣。李白于開元后期移家東魯,寓居瑕丘城東門外,故當時亦稱其為“山東李白”。杜甫詩曾云:“近來海內為長句,汝與山東李白好?!?/p>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中的典故?
希望對你有用。 希望對你有用。 這是詩人李白的故事。 李白喜歡游覽名山大川,他經常游覽長江的南北和黃河的上下游。 我們偉大祖國的地圖上幾乎布滿了李白的足跡。 野花的芬芳,快樂鳥兒的啁啾,李白眼中的自然之詩,世界的多樣性。 所以他經常去很多地方玩。 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來自一個叫王倫的人。 你喜歡玩嗎? 這里桃花開了十里。 你喜歡喝酒嗎? 我們這里有一萬家旅館。 請到我們皖南涇縣來玩。 李白看到邀請函很高興,收拾行李。 我們要去涇縣。 但是到了涇縣,李白看了很久,沒有看到桃花,更不用說一萬家旅館了。 我在想,一個打扮成村民的人走過來對他說,李白先生,很榮幸見到你。 ”我是王倫,”王倫接著解釋道,”當我寫十里外的桃花時,我的意思是十里外有一個桃花池,還有一萬家旅館屬于一個叫萬的人。 李白聽著,笑著。 兩個人就是這樣成為好朋友的。 他邀請李白到他家住一段時間,讓他的妻子做各種當地美味的菜肴,并把她釀了這么多年的酒端上桌。 他們吃得很開心,還聊得很開心。 李白在附近的幾個朋友家住了幾天。 但是李白還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過了幾天,李白決定離開。 但為了不給他帶來任何麻煩,李白沒有特意向王倫告別,他準備悄悄地乘船回家。 但就在李白上船的時候,王倫來了。 你知道,再往前一步,就太遲了。 李白聽到王倫和村民們手拉著手唱著告別歌,同時還跟著節拍拍腳。 李白又驚又喜。 沒想到王倫帶著這么多村民來江邊送行。 人們對他很好。 他只感到一時的激動,幾乎要哭出來了。 就這樣,李白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詩,《寫給王倫》。 不是很深,王倫! 你對我的愛
李白排行十二如何來的
李白排行十二是因為在同輩中排行第十二,所以稱為李十二,李十二是指唐代詩人李白的別稱,唐代詩人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的詩,唐代詩人賈至有洞庭湖送李十二赴零陵,宋代揚伯嵒有臆乘行第,前輩以第行稱多見之詩,少陵稱謫仙為十二。
王昌齡寫過一首,巴陵送李十二就是送給李白的,這首詩是有故事的,那是王昌齡走到巴陵的時候,意外地與李白相遇了,一個是詩仙,一個是七絕圣人,倆人初次見面就感到非常投緣,于是在江邊兩人蕩舟輕游,把酒話詩,王昌齡揮筆就為李白寫下了巴陵送李十二。
李白人物介紹:
李白,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人,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漢族,祖籍隴西成紀,李白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主要成就,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
關于為什么寄李十二白和贈李十二白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